君子堂内应,扈三娘为什么不报灭门之仇?
扈三娘的仇人是谁?
从组织来说,是水泊梁山好汉们;具体到个人,就是李逵那黑厮!
报仇?怎么报?这个时候扈三娘已经被林冲生擒活捉,生死和清白都在梁山好汉们的一念之间!她不过是一个俘虏,一个等待分配的战利品而已,还奢谈什么报仇!
扈三娘从被林冲活捉,到被宋江许配给矮脚虎王英,期间一直被关押在宋江父亲宋太公那里,没有自由。事情经过如下:
扈三娘被林冲活捉,宋江第一时间将扈三娘保护了起来:
急忙唤来二十个老成的小喽啰,着四个小头目,骑四匹快马,吩咐道:“连夜与我送上梁山泊去,交于我父亲宋太公受管,便来回话。待我回山寨,自有发落!”
众头领都以为宋江要自己霸占扈三娘,大家都小心护送!李逵也是这么想的!但李逵认为贪图色欲不是好汉的勾当,不希望公明哥哥沉湎女色。所以李逵就直接去杀了扈三娘一家老小,好断了宋江的念想!
扈三娘一直被关在宋太公那里,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对扈家庄被灭门的事情,根本就不知情。扈三娘在梁山好汉面前第一次露面,就是在梁山聚义大厅里面,宋江让人把扈三娘带来,当众宣布将她许配给王英!
这个时候扈三娘还不知道扈家庄满门被灭,在宋江和诸位如狼似虎的梁山好汉的虎视眈眈下,扈三娘作为一个俘虏有拒绝的权利吗?拒绝就是不给宋江面子,就是不给梁山好汉面子!
不给面子,那就是敌人,那就要被当众被扒光衣服,绑在树上,然后挖出心肝做醒酒汤给头领喝。蝼蚁尚且偷生,扈三娘不过是一个十七八岁,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如何就能不怕死!就算不怕死,她也怕死得耻辱!
扈三娘被宋江许配给王矮虎
扈三娘虽然自幼练武,天赋卓绝,练就了一身非凡武艺,但仍然只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不是武松那种心坚如铁,无所畏惧的铁血硬汉!十七八岁的年纪放到现在,还是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孩子!扈三娘无力拒绝宋江的要求,只好答应了。
在被林冲擒拿的那一刻,扈三娘有多么的恐惧和无助,不是坐在沙发上,抽烟喝酒刷手机的我们能体会的!一个大户人家千金小姐被一群无恶不作,杀人不眨眼的亡命之徒活捉,会是个什么下场?梁山泊就在独龙岗旁边,梁山好汉的那些杀人放火的勾当被当作英雄事迹传遍了江湖。扈三娘清楚地知道,对于她来说,结局只有三种:
最好的结局是被某个头领看上,作为压寨夫人;其次是被作为军妓,日夜服侍梁山各位头领,甚至大小喽啰;再次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扒光衣服,千刀万剐,顺便挖出心肝做醒酒汤给头领喝!不听宋江的话,就可能像潘巧云一样被残忍杀死
想到这些的扈三娘心里充满着无尽的恐惧和绝望!而且就是被抓得这么一会,那些守在他旁边的小喽啰,眼睛已经像饿狼一样盯着她身上的某几处部位!一个个如狼似虎,已经开始蠢蠢欲动,就算不能就地占有,那也不妨碍他们上下其手,各种猥亵!扈三娘浑身被五花大绑,无力阻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围上来。
就在这个紧急时刻,有小头领来传达命令,立刻把她带到宋江那里去!很快扈三娘被拉扯着来到宋江面前。接着扈三娘听到宋江交代他们,把她送到宋太公那里看管!
扈三娘被押到宋太公处看管
此后,所有的大小喽啰都小心翼翼对待扈三娘,再不敢对她有丝毫冒犯,甚至有些想讨好巴结她;经历了刚刚的无助和绝望的扈三娘,此刻心里对宋江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宋江那黑矮肥胖的身躯也在这一刻变得高大伟岸起来。宋江就成了扈三娘的救命稻草。如果宋江要娶她,她会毫不犹豫地嫁给宋江!
扈三娘被大小喽啰们毕恭毕敬地送到了宋太公住处。见到了扈三娘这个小娘子,宋太公喜出望外,真把她当儿媳妇看待。宋江已经三十五六岁了,至今未婚,膝下荒凉!宋太公想抱孙子想得都快要疯了!怎奈宋江和宋清这两个不孝子,就是不肯结婚生子!
为了安抚扈三娘,让她不要害怕,也为了避嫌,宋太公当即认下了扈三娘为女儿。惊魂未定,刚刚从无助和绝望中缓过劲来的扈三娘,当然求之不得,立刻拜宋太公为义父。看着刚刚认下的义女,肤白貌美气质佳的扈三娘,宋太公非常高兴,也暗暗地和曹孟德一样感慨了一句:真吾儿妇也!
扈三娘就一直在宋太公这里待着。直到宋江让人把她带到聚义厅,当众宣布将扈三娘许配给王矮虎!面对大厅里一大群如狼似虎的梁山好汉,扈三娘无法拒绝宋江的要求,只能无奈地答应了!
扈三娘知道满门被灭的消息的时候,最起码是洞房花烛之后!那个时候扈三娘已经成了王矮虎的人了。
扈三娘和王矮虎洞房花烛夜
扈三娘知道扈家庄被灭门,祝家庄被铲平,除了痛哭一场还能干什么?
扈家庄已经没了,祝家庄也没了,娘家和婆家都没了!扈三娘已经无家可归了,无处可去了。父母族人都死了,未婚夫祝彪也死了!除了梁山好汉,在这个世界上扈三娘已经无依无靠了!唯一的亲人就是刚刚结婚的矮脚虎王英,以及义兄宋江、义父宋太公了。
她已经是梁山这艘破船上的一员了,这是从她被活捉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的,要么从贼,要么死亡!
报仇?找谁报仇?
手持利刃,却不知如何报仇!
宋江?
宋江在她最无助最绝望的时候保护了她,她对宋江心中充满了感激。而且,李逵杀扈三娘一家宋江并不知情!更不是宋江指使的!宋江最多是负一个管教不善的责任!
李逵?
杀李逵报仇,这倒是没错,冤有头债有主,李逵就是罪魁祸首!
操起双刀去找李逵拼命?不说别人,丈夫王矮虎肯定不会同意!宋江和梁山上其他头领也不会坐视扈三娘去杀李逵。
何况扈三娘未必能杀得死李逵!甚至很大概率不是李逵对手。李逵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宋江。一对板斧在手,在平地上除了武松、鲁智深、卢俊义等少有的几个步战高手外,谁敢说自己有能力击杀李逵?
扈三娘未必是李逵的对手
最后,李逵是宋江的心腹,铁杆小弟。如果扈三娘杀了李逵,意味着扈三娘自己也必死无疑,而且会死得无比的耻辱。试问梁山有几个人能豁出自己这条命不要,也要去报仇雪恨的?
是的,曾经有一个武松,不计生死为自己的兄长武大郎报仇,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然后自首等待审判,生死早已经置之度外!但除了武松,还有第二个人吗?
快意恩仇武二郎
1、秦明被宋江坑的一家老小被慕容知府杀得干干净净。老婆的头颅还被士兵用枪跳起来给秦明看!他报仇了吗?一家老小,除了老婆外,有没有父母?有没有小孩?全部死光了!
书中明确描述秦明的心理活动:“又怕斗他们不过”!因为担心斗不过花荣、燕顺、王矮虎几个,就咽下了那口气,再也没提过报仇的事情!
2、卢俊义被吴用和宋江坑得锒铛入狱,在狱中又受尽折磨,押送途中受尽欺辱,九死一生!如果不是燕青及时赶到,卢俊义就真的死了。从一个首富被坑成死囚,九死一生,这是什么仇恨?
卢俊义找吴用和宋江报仇了吗?没有!最后也只是杀了李固和卢贾氏泄愤。真正的罪魁祸首吴用和宋江,卢俊义敢动一根毫毛吗?卢俊义为什么不杀宋江和吴用报仇?第一是杀不了,第二是不能杀,现在大家都在梁山这一艘破船上!
3、林冲被高俅害得家破人亡,也就是杀了陆虞侯和富安两个帮闲,罪魁祸首高衙内和高俅在东京优哉游哉的活着,林冲为什么不去杀?难道潜入高府杀人的风险系数,比扈三娘在梁山上杀李逵要高吗?
武松可以潜入张都监府,把蒋门神、张都监一家老小杀得干干净净。林冲的武功也不弱,为什么不可以?因为他没有武松那种决绝的心态!
林冲风雪山神庙,不过杀了几个帮闲
这么多英雄好汉都不敢报仇,又怎么能苛责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没有冒着必死的风险去报仇,甚至可以说去送死!因为扈三娘很大概率不是李逵对手,找李逵拼命近乎等于去送死!
为什么会被小人物蒯通坑成骨头汤?
郦食其是刘邦手下的著名说客,他在刘邦进军关中的途中投身刘邦的阵营。他这个人和刘邦气味相投,都是不拘一格之人,所以两人一见如故。郦食其一加入刘邦的军队,就先用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刘邦,让他对自己刮目相看。然后就进言劝刘邦拿下陈留。
这个时候,刘邦兵微将寡,郦食其自告奋勇的去游说陈留令,让他投降了刘邦。此举不但使得刘邦得到了进军的据点,还获得了大批的补给,使得军队迅速壮大,为下一步进军关中奠定了基础。郦食其也因为初露锋芒被刘邦封为广野君。
在此后,郦食其在刘邦的身边主要是以说客的身份行动。他活跃在刘邦的外交战线,在众多的势力中游说,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而郦食其的弟弟郦商,也率领军队投入刘邦的军队。郦商在战争中屡建战功,成为排名靠前的将领。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擅长游说的人才,却死在游说齐国的外交行动中。而且郦食其死的极其惨烈,他是被齐国用大锅给烹死的。可即使是按照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规矩,郦食其也是不该死的。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造成了这种情况?这是因为,齐国认为自己受了郦食其的欺骗。
当时,韩信率领的汉军已经拿下了赵国,迫降了燕国。与此同时,刘邦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刘邦只得跑到韩信那里,夺走了韩信的军队,回正面战场继续作战。还命令韩信用赵国剩下的人员组成新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可是当韩信的军队来到齐国边境的时候,才知道齐国已经投降汉朝了。而让齐国投降的,正是汉朝的说客郦食其。
郦食其主动向刘邦请缨,去说服齐国投降。齐王听从了郦食其的劝告,投降了汉朝。齐王以为万事大吉,就撤除了守备,天天和郦食其宴会。韩信见此情况,也准备停止进攻。
可是韩信手下的谋士剻通却不答应了。他劝说韩信说,我们奉刘邦的命令攻打齐国,而刘邦却偷偷派使者去说降齐国,可是却没有命令我们停止进军,将军没必要停止进攻。将军率领大军,征战了一年多,才打下赵国五十多座城。而郦食其一个说客,轻轻松松就依靠口舌收降了齐国七十多座城。这不是让天下的人一看,将军你还不如一个说客能干吗?
韩信听从了剻通的劝说,继续进攻齐国。齐国由于没有防备,被韩信轻松的攻破了。这个时候齐王认为自己上了郦食其的当。他威胁郦食其,说他能够让韩信停止进军就饶了郦食其的命,否则就烹杀他。郦食其拒绝了齐王的要求,被烹杀了。
我们从整个事件来看,郦食其是间接的死在剻通的手中。在当时的情况下,齐国已经投降,韩信也准备撤军,本来是皆大欢喜的场面,却因为剻通的一番谗言,搞得一片狼藉。如果剻通不进谗言,郦食其也不但不会死,还会成为刘邦手下的第一位功臣。
可是,这个局面仅仅是因为剻通的一番言语造成的吗?其实,事情的真相并没有那么简单。郦食其的悲剧是由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个原因是郦食其自己的原因。在当时,刘邦在正面战场难以支撑,在这种情况下,郦食其主动为刘邦出谋划策,想要去说降齐国。这本身是一个好的计谋,可是郦食其在做法上十分欠妥。
这是因为,凡事都有因果。郦食其去说降齐国,其实是借韩信灭赵下燕的声威。因为当时刘邦在正面战场连吃败仗,毫无威望可言。对齐国而言,韩信才是它的直接威胁。但是,我们从整个事件来看,郦食其根本就没有和韩信沟通过。这样,郦食其狐假虎威的说降齐国,韩信心中怎么会服气?
这等于韩信辛辛苦苦的出兵出力,反而让郦食其轻易的夺取了胜利果实。而且郦食其也根本不承韩信的情,自己独占功劳。郦食其这种做法,直接造成了他的悲剧。
第二个原因是在刘邦和韩信之间。我们可以看到,在韩信取得井陉之战的胜利后,刘邦和韩信之间已经有了裂痕。刘邦先是不断抽调韩信的兵力增援,然后是亲自到韩信的军营夺取他的军队。
刘邦夺取韩信军队的这一幕,就已经显示出刘邦对韩信的防备之心。韩信的心里当然能够感觉到这一点。当刘邦让他重新征发军队,组成新军讨伐齐国的时候,韩信的心里不会没有想法。
而当韩信率领军队来到齐国边境的时候,得知郦食其已经说降了齐国,这个时候,韩信的心里可谓五味杂陈。既然派郦食其去当说客,那么至少要向自己通知一声。因为韩信是攻打齐国的汉军统帅,所以,郦食其的行动应该是归属于韩信之下的。
而现在,刘邦不通过韩信,直接派郦食其去说降齐国,无异于给了韩信一记响亮的耳光。这是刘邦警告韩信,没有你的军事才能,依靠自己的谋略依然可以成功。
韩信知道,郦食其的成功其实是依靠自己的军威建立的。自己为郦食其白做嫁衣裳,还被刘邦整治,这口气怎么能够咽得下去。刘邦和韩信之间的矛盾,成为了这个事件的导火索。
第三个原因,是剻通的进言。可以说,剻通就是那个点燃导火索的人。剻通这个人,也是郦食其一流的人物,他一直也想在主公手下建功立业。他在投入秦末战争时,就和郦食其一样靠口舌建立了功劳。
在投入韩信的手下后,他发现了刘邦和韩信的矛盾,也预见到了未来的后果。为了韩信,也为了自己的未来,他开始机心处虑的离间韩信和刘邦的关系,为韩信下一步独立做准备。
按照常理说,也是刘邦的想法,韩信看到齐国已经投降了,就该撤军回去了。但是,剻通抓住刘邦没有通告韩信的问题做文章。他为韩信找到继续进军的理由,并挑逗韩信心中的怨气。最后,他成功的挑起了韩信的怒火。
韩信不顾大局,为了自己的私利,发动了对齐国的进攻。可以说,郦食其利用韩信的军威说降了齐国。而现在,韩信利用郦食其创造的齐国无备的条件击破了齐国。这中间郦食其的死活,就不在剻通和韩信的计划之中了。
结语:
郦食其以其出色的外交能力,不费一兵一卒就为汉朝说降了齐国,可谓立下了奇功。可是,随之而来的韩信对齐国的袭击,让郦食其落得个被烹死的惨剧。
郦食其的死,是由韩信和刘邦的矛盾,自己做事的疏忽,还有剻通别有用心的挑拨造成的。韩信虽然利用郦食其袭破了齐国,再次建立了功勋。但是,由于郦食其的死,使得他失去了汉朝君臣的信任。
在韩信要求当齐国的代理国王的时候,刘邦破口大骂。可是张良和陈平立刻阻止了他,心领神会的刘邦趁势封韩信为真正的齐王。这时,刘邦对韩信就已经起了杀心了。因此说,带兵袭破齐国,置郦食其于死地,是韩信给自己的棺材钉上的第一颗钉子。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古人晚上的娱乐生活有哪些?
古代没有电,但晚上娱乐生活却不乏味。寻些好友佳人,喝酒聊天,吟诗作对,畅谈人生,亦或者携美夜游,这都可以有。除了与电有关的没有外,其他的娱乐古代几乎都有。
古代的晚上并不会因为没有电而单调,相反,古代的娱乐存在多元化和统一化。其中,宋朝集华夏文明之大成,文风鼎盛,娱乐活动异常兴盛。
北宋年间的开封,更是有着“不夜城”的称号,在历代王朝中,宋朝的夜生活,也当属历史之最。
首先,宋代的富人,比较喜欢一个娱乐方式,当属夜宴。
夜宴分为两种场所,一种在家里,另一种是在酒肆或者青楼。
在家里举办的夜宴,均属于家族性质,属于家庭娱乐。多集中在重大的节日,亦或者生日或者过寿等一些喜庆的事情,这种场合就比较正式。
在筹划夜宴之初,要订好时间,先发出请柬,邀请亲朋好友,准时前来赴宴。而主人就要提前准备宴请的流程和规则。
并提前将照明用蜡烛及宴请客人的酒席准备妥当。如果条件允许,还会聘请舞姬乐队助兴。
这种宴会一般在黄昏之后,就会开始,但持续时间不会太久,宾主尽欢之后,大概三更之前就会结束。
这是一种比较正式的夜宴,每年的次数也不会太多,而且有很多限制。而另外一种私人性质夜宴,就比较随意,这种场合更多的是同辈们之间的宴会。
约上一两个佳人,三五个知心朋友,或者召来歌姬舞姬,载歌载舞,一边喝酒,一边畅谈人生。无拘无束,不受礼法等诸多规矩的限制,是平常生活中,富人最中意的娱乐活动之一。
据《宋人轶事汇编卷六》载,在宋朝时,有一个叫张耆的贵族,就举办过一个夜宴。这一次宴会就持续了两天两夜,记载中这样描述“稠叠围绕,高烧红烛,列坐蛾眉,极其殷勤。每数杯,则宾主各少歇,如是者凡三数。”
将大殿整理的富丽堂皇,满部蜡烛,大厅内可谓是亮如白昼。一边推杯换盏,一边欣赏歌舞乐姬,一边畅谈人生。或与朋友,或与佳人,人不同,方式自然也不同。如此这般延续了两昼夜之久。
然,在家里,毕竟还是要注意形象,不能过于孟浪,家里还是会存在拘束。而如果想更洒脱,做到无拘无束,去喝花酒,就是一个好去处。
而这也是很多文人骚客,功勋权贵们的最爱。比如,在南宋时,贾似道就特别钟爱此道。“日纵游诸妓家,至夜即燕游湖上不反”。
白天就住在青楼妓院,到了晚上,就约上几个好友,带着几个妹儿,坐着豪华的游船,游荡在西湖之中,饮酒作乐,好不快活。
且经常如此,所以,致使贾似道的姐夫宋理宗,每次看到西湖内,灯火通明的时候,就会猜到,又是贾似道在那里宴乐。但作为帝王的他,是没有办法去的,也只能“羡慕嫉妒恨”了。
其次,还有一种,宋朝富人比较中意的夜间活动,是“夜游”。这类似于我们现代的逛街,不过这个是晚上逛街。在那个没有“电”的时代,逛街需要拿着灯笼,这很“烧钱”。
这就像是现代坐着私人飞机旅游一般,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但在古代却给了夜游一个很好的理由:“秉烛夜游”是可以解除烦恼的一种娱乐方式。
宋朝的文人们是这么说的,但真假就不知道了。想一想,如果孤孤单单的一个人,走到大街上、小河边,怎么想都挺孤单的。
但古人,却对秉烛夜游很是钟爱。也许这在那个时代,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反正苏轼就比较喜欢这个活动。
据载,苏轼在任杭州(今浙江杭州)知州时,春天每逢休假,便会约上好友泛舟湖上,饮食、纵乐直到日近三更才散去。
在回去的路上,命人手持烛火,一时间整条大街灯火阑珊。每次都会吸引众多美女佳人及群众围观,这绝对酷炫。如果我身在古代,是一个富家公子哥,也要这么干,这完全就是“神器”。
古代“二更”叫“人定”,意思就是代表该睡的时间,到了“三更”天,还没有睡觉的,几乎已经很少。
到了这个点,除了打更人以及值班的政府人员,基本上都是睡了。但也有一些没睡的奇葩存在。
比如宋朝,就有一个人,比较喜爱弹琴。有一天寻到一个名琴,于是就不分昼夜的在屋内弹奏,连妻儿都不见。
但这也不算太奇葩,酷爱琴艺而已,纯属个人爱好。然,比这更加酷炫的也是有的,他爱的是琴,而有人却爱上了“夜”。
宋朝有一个郡王,叫赵允良。这个人不能说是有夜生活,更恰当的说,他就是活在夜里的人。
他的生活日常,就是白天睡觉,晚上起床。然后就是呼朋唤友,饮酒作乐。在别人工作的时候,他睡觉,在别人睡觉的时候他玩乐。
对于他,我也只能说“有钱人真好,不用工作真好”,醉生梦死,享受的时间都比常人多。
富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富人的夜生活也是独立特行的。因为,他们做的这些事情,对于平民百姓而言,是没有办法想象的。富人的世界,穷人永远不会懂。
最后,宋人日常的娱乐项目,是“自娱自乐”了,天天夜宴、夜游,这花费还是很大的,只适用于超级富豪,作为常人,不可能天天如此。
在闲暇的时候,那些自认为有才得人,赏花做诗,就是最常见的娱乐项目了,是宋代文人的最好。所以,这种晚上体现晚上赏花的诗,宋朝最多。不知是故作文雅还是跟风炒作,反正写这个题材的很多,这就是一种娱乐方式,或者一个谈资。
当然,宋朝的文人,还有很多人,晚上闲暇时,做一些正事。独自一人之时,读书写字、作画,也是一种娱乐享受。
桌面上点上一只蜡烛,左手拿蒲扇,右手持书,半躺在卧榻之上。听着窗外的蛙声、雨声,一窥古人之风,这也是一种享受。在宋朝那个文风鼎盛的年代,秉烛夜读,这才是度过慢慢长夜时晚上,最多人选择的方式。
然,无论是读书、写字还是更奢华的夜宴、夜游,这都是富人们的娱乐方式。对于穷人,晚上不会做这些事情。毕竟蜡烛在那个时代,是奢侈品,想要光亮,烧的都是钱。
作为普通百姓,没有更多是没有经济能力使用蜡烛的。但也不代表平民百姓家,晚上天黑就睡觉。在“二更”之前,还是会选择一些娱乐活动的。比如说:“话古”,听一听老人们,讲一讲古代的故事,或者一些奇闻密谈、神仙鬼怪的故事。这是很有趣,也是民间最常见的娱乐方式。也是延续最久的一种古人娱乐方式,在我小时候,这个听老人讲故事,就是最受欢迎的节目。
如程卓所说:“磬中人十家之产,不足供一馈之需;极细民终身之奉,不足当一燕之侈。”这就是贫富之间的差距,而他们选择的娱乐方式也天差地别。
此处宴乐声声,灯红酒绿,歌舞升平。而在边远乡村,却是破旧的农舍里一片黑暗,偶尔会传来阵阵童声笑语,那是他的爷爷,在给他讲述着过往的故事。
古人可以娱乐的方式还有很多,今天就说到这里,喜欢的请关注点赞。
我是呓语君,一个喜欢历史的“外人”。让你欢喜,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ENT
图片源自网络,侵必删!
明末将领熊廷弼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熊廷弼是这样一个人:
一、学霸
曾经是乡试头名,就是全省的高考状元。这是很牛掰的。后来又中了进士,说明这个熊廷弼文化水平还是相当高的,学习也勤奋。
二、AB血型双子座
性格复杂多变,温柔时柔情脉脉,发怒时血溅当场,悲壮时慷慨激昂,得志时扬天长歌,眼里不揉沙子,无惧无畏,对军纪要求十分严厉,对待犯错的部下和同事,张口就骂,毫不留情。
三、壮士
熊廷弼是有武艺的人,身高力大,颇有胆气,敢于亲身入险地,又擅长骑射功夫,左右手都能开弓射箭,很厉害的人物,文武双全。
四、腹黑男
熊廷弼主持辽东政事主要的政略为:
开源节流,修城守土,经济封锁,不断骚扰。
这就让努尔哈赤感觉很恶心了。想打却打不着,熊廷弼却步步逼迫,不给发展和安定的机会,双方在仇恨的对视中互相用小刀伤害。
本质上,就是想双方都一点点地不断流血,最终要凭借自己庞大的体量生生地耗死努尔哈赤。
五、没朋友
说到这个,就比较悲哀了。由于熊廷弼比较一根筋吧,他在朝中唯一的依靠只有皇帝的信任。万历信任他,给了他尚方宝剑(注意这个破玩意儿,明朝的尚方宝剑,谁敢拿,谁就不得好死),但换了皇帝,天启就不那么信任他了。
由于他的性格和做事的原则,他在事业上有知音,而政坛上却没朋友。
最后来总结一下吧,
明朝末期的政坛,这种踏踏实实办事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那就是个喷子的时代。
熊廷弼的战略没有什么问题,野战力量无法抵抗对方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步步为营,不断骚扰的方式是最明智的。有些将领不是那种风光无限,战果辉煌类型的,但能在不知不觉中把敌人榨干。
熊廷弼应付辽西事变的措施也没有问题,弃关撤民,是最明智的选择。有人还抱收复之望,那是瞎琢磨,努尔哈赤嗅觉很灵敏,刀也锋利。
就像有人攻击袁崇焕不救觉华岛一样,脑子莫非在福尔马林里浸过?当然,如果是蒋总裁的粉,那就不奇怪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熊廷弼都是被冤枉了。那时候,明朝还仍然挺狂妄,至死都挺狂妄,觉得屈杀几个人无所谓,直到上吊前,还那么狂妄。
当然,现在还依然狂妄,还吹“守国门,死社稷”呢。
但其实历史上却从未出现过的人?
历史上有很多,我们以为存在,但其实不一定存在的历史名人,比如,“四大美女”之一西施。
西施原来不存在西施名列中国四大美人之首,如果说这个人不存在,想必会引起一片哗然。然而,这是事实,翻遍史书,竟然找不到这个人物的确切事迹。难道她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西施的传说春秋末年,我国长江下游和钱塘江一带有两个势不两立的政权,北边的叫吴,南边的叫越。越国宁萝山下若耶溪畔,有一位旷代绝世的美女,她就是西施。西施本姓施,叫夷光,因为住在西村,所以,人们称她为西施。西施美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她到附近的山上去采樵,天上的大雁看到她忘了拍动翅膀,掉了下来;她到溪边去浣纱,水中的游鱼羞得潜入水底。成语“沉鱼落雁”就来自西施。
西施一动一静皆是美,就连那不轻不重的心痛病发作的时候,捧着心,皱着眉,垂着髻的模样也有万种风情。东村的施家女儿想学她的模样,眉毛刚一皱起就吓得街坊们关门闭户。这又造就了中国语汇中一个最具讽刺意义的成语:东施效颦。颦,就是皱眉头。
话说吴越两国间不断发生战争,互有输赢。前494年,吴越再战于夫椒,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同他的五千残部被困在会稽山上。要么投降,要么战死,越王勾践审时度势,选择了投降。他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穿着奴婢的衣服乖乖地到吴国当了人质。勾践的专职是养马,吴王夫差出行的时候,勾践提着马鞭,吆喝开道,尽力扮演着奴婢的角色。有一次,夫差病重,勾践亲自煎药,并且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祈福问安。两年后,他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重新回到祖国。
勾践回国后,发愤图强,整天睡在硌人的木柴上,每次吃饭前都先尝一下苦胆,然后大声自问:“勾践,你忘了会稽之耻了吗?”在自强的同时,他还采纳了范蠡和文种的建议,向吴王夫差实施了三十六计中最温馨而又最恶毒的一计:美人计。范蠡在全国范围内遍寻美女,西施被选中。经过三年的教习,越王才恭恭敬敬地将她送到吴国。
在培训的这段时间内,西施与范蠡产生了感情。范蠡在送西施去吴国的路上,心中十分矛盾,一路上唉声叹气。西施也是病怏怏的。幸好途中遇到一位白发老者,他谆谆教导两位说:“国家事大,自己事小,复国重任寄托在你们身上。”说完还把手中的一篮又大又红的李子送给他俩。二人听了老者的话,顿时精神振奋,向老人行礼说:“老伯的话,千金难买,我们铭记不忘。”后人将这个地方称为携李。
吴王夫差一见西施,果然神魂颠倒、宠爱异常,为求美人一笑不惜大兴土木,把江山扔在了一边。此时,越国却在厉兵秣马,伺机复仇。十年后,勾践认为时机成熟,下令北伐。吴国被打得落花流水,夫差请和,勾践不肯,夫差只好自杀。
勾践灭吴后令西施与他一起回越宫。还未起程,越王夫人赶来了,她怕勾践立西施为后,诬说西施是亡国的狐狸精,密令大将秦泽给西施拴块大石头沉江。巧的是,秦泽的父亲正是当初给西施和范蠡送李子的老汉。他假装执行命令,暗中托老父把西施这位越国功臣藏了起来。
再说勾践,自灭吴后,他渐渐开始猜忌功臣。范蠡见勾践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决定归隐。临行前去看望秦老汉,得知西施未死,喜出望外,于是携同西施云游四海,浪迹天涯,最后定居在齐鲁一带,由于经商有方,成为巨富,人称陶朱公。
关于西施的结局,历史上有许多种说法。上面这个颇为浪漫的说法出自《越绝书》以及明代的戏曲作家梁辰鱼编成的《浣纱记》等著作。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吴越战争之后,西施回到了美丽的若耶溪畔,度过余生。初唐诗人宋之问在《浣沙篇》写道:
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入松萝,鱼沉畏荷花。
不过,此说在史书中找不到根据,应该只是后代文人的一个善良愿望。
另一种说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墨子》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该书编写于战国时期,距西施生活的年代不远,其中所举的比干、孟贲、吴起之死,均与史实相符,由此推断,如果这个西施是我们所讲的西施,那么西施被沉也是真的。
另外,古本《吴越春秋》也说:“吴亡,西施被杀。”《吴越春秋逸篇》更详细:“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鸱夷”就是皮袋,按这种说法,西施是被装在皮袋里扔进江中而亡的,这与同时代的伍子胥是一个死法,伍子胥就是被装在“鸱夷”里投入了钱塘江中。根据民间传说,千古奇观“钱塘潮”就是由于伍子胥的怨怒形成的。
分析以上三种说法,最后一种更符合历史的必然。假如西施真有其人,也不过是一个天生丽质、在吴越政治斗争充当了工具的农家女子。灭吴后,“兔死狗烹”是情理之中的事。看一看范蠡出逃、文种被杀,就知端的。
西施真的存在吗?西施的传说虽然在民间和各种野史中异彩纷呈,但是关于西施的有无,历来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反对者的理由是:其一,翻阅《史记·越世家》《国语·越语下》等正史,其中都记载了吴越两次交战,也都写了勾践失败后到吴国为奴以及后来勾践报仇雪耻之事,但都未提到西施。
《史记》中还记载了范蠡的结局:勾践复国后,范蠡“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浮海出齐……父子孜产……致资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但是,只字未提西施其人。《国语》《史记》离春秋时代较近,也未记录为越国雪耻灭吴作出“卓越贡献”的西施,可见传说不是事实。
其二,西施是古代美女的通称,不是实指,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屡见。早于勾践两百年的《管子》中就说:“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其三,所有与西施有关的先秦典籍,都不曾提到“美人计”。到了东汉的《越绝书》中,西施才开始与吴越战争挂靠,书中说:“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文种)献之于吴王。”此后,西施作为吴越战争的历史人物,开始出现于民间传说。而《越绝书》是部连作者都不能确定的书,其内容多采传闻异说,所以此书的资料不太可靠。
其四,关于《越绝书》的作者,最常见的说法是东汉的袁康、吴平等人。与袁康同时代的赵晔在《吴越春秋》中,完善了《越绝书》中文种献西施给吴王的故事,使施行美人计更加完整。后代人根据《越绝书》《吴越春秋》大加宣扬,给西施故事的流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一些地方志如《吴地志》《姑苏志》《会稽志》等,对西施传说亦做了种种杜撰,更增添了西施这一古代美女存在的可信性。
疑问出来了,如果离春秋时期较近的《国语》《史记》都没有记载西施的故事,五百年后的袁康、赵晔又怎么可能知道这段历史陈迹?
其五,否认“西施美人计”者还认为,中国历史上一到国家败亡,就找出女子来当替罪羊,夏桀有妹喜,商纣有妲己,周幽有褒姒,不一而足。
因此,吴越战争中的美人计,也不过是“女祸亡国论”的变种,是封建社会史学家和小说家的惯技,西施则是为这种观念而特意杜撰的一个人物而已。 唐代诗人罗隐在《西施》一绝中说得中肯: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综合以上各种证据,一部分人认为西施实无其人,美人计也实无其事。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