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秋千节这天还是什么节,百草千花寒食路全诗什么节日?
韩食是指寒食节“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寒食”是指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后来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游乐等风俗,现已基本和清明节合而为一了。“香车”指用香木做的车,这里代指华美的车或轿,也有“香艳”之意在。这两句表面上是思量心上的人面对春天踏青路上的美景,此时不知又在哪里驻足留连了;其实还暗含着另一层意思,他面对着花花草草的诱惑,此时竟不知在哪个花街柳巷里流连忘返?反映了女子思之深念之切,不免多想而心生的醋意。
寒食节的?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清明别名?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鹤;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三月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里所用“清明”不是名词,而是与“洁齐”同为形容词,“洁齐”谓万物因温湿润泽而生长,“清明”指气候清净而明媚。清明节在夏历三月间(日期有参差,而在公历则每每在4月4日或5日),故又名三月节。
柳节。晋·周处《风土记》有记载,云清明节为柳节。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而有插柳风俗,衍生柳节之名目。介子推是随晋公子重耳避国乱流亡的诸臣之一,重耳多年后归国践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封赏从亡诸臣,“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奉母避居绵山,重耳去请他出山,他不愿为官,重耳命人焚山逼促,他抱住柳树不出,与其母都被烧死;后世人指此日为清明日,其实春秋时代还不知有此节气。清明插柳枝以作纪念,当是很久以后形成的节俗。清明时节,柳树新绿,传出春信,清明日就又称柳节。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则云:“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禁烟指禁炊烟,不生火只吃此前煮就的冷食品,相传亦是纪念介子推而立礼俗。其说非,因为寒食礼俗在介子推之前就有 店·杜公瞻为《荆楚岁时记》所加按语《周书,不能说“清明即寒食”》。
秋千节,见于明·刘若愚《明宫史》。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按《析津志》云: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
乐。”《红楼梦》叙及饮酒行令,有“女儿乐,秋千架上衣衫薄”之句。清明时换上春装,开始荡秋千,故有秋千节的名称。
踏青节。岭南春早,踏青节定得亦早,以夏历二月初二日为踏青节,但大部分地区,从中原、江南到华北都以清明为踏青节。这些地方,春信日期有先后,华北一带要在公历4月中旬或下旬开春,但踏青节却也定在清明。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因为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所以也称秋千节,拔河节等。
上巳节,也称女儿节,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已日为“上巳”,亦称为“三巳”。三国魏以后,把节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袭至今。
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清明的别称,来自气象、物候、民俗,可谓雅俗相共了。民间另有别称,踏青节、鬼节、冥节、死人节、聪明节、死节、扫墓节。
清明这首诗去掉纷纷路上借问牧童好吗?
这首诗来自于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词赏析: 杜牧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其中这首《清明》就是他的十大代表作之一,流芳后世,广为流传。
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诗词的意思是在清明的时节,淅淅沥沥下起了雨,因为在清明节一般都容易下雨,指雨不停地下,在这里用‘纷纷’再恰当贴切不过了,因为春天不是大雨,符合了春天细雨绵绵的特征。也为后面的路上行人匆匆作了铺垫和衬托的作用,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也是必然联系顺其自然。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说明路上人很多,但是‘断魂’未必真的断魂,清明节的雨打湿衣衫,还是让人有些凄冷。因为扫墓祭奠的原因,让人有点失魂落魄,这里的意境作者没有明说,给人无限想象。以为清明这一天是扫墓祭奠的日子,人们不能错过这个日子,虽然下着雨,路上还是行人不断,给亲人献花,送纸钱,叩拜祭祀祖先。‘路上’两个字对行人匆匆忙忙祭奠亲人的场景,描写的细致入微,以这个场景抒发感情,对人们心里活动的一种勾画,虽然没有写出来,但是让人联想到当时人们的心情心里活动,这个是作者情景交融最好的表达。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由于下雨天气有些寒凉,衣服也被打湿,所以客人想寻找一个地方避雨,意思是向行人打听何处有酒家,其中的‘借问’在那个时代,是一种礼貌的用词用语,因为麻烦别人,打听一下消息,表达了作者的礼节,如果没有‘借问’就显得唐突没有礼貌。酒家也许就是附近的村落小店,也不一定是酒店,指的是可以避雨临时歇息的地方。
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意思是向一个放牧的儿童打听消息,遥指杏花村,用手指向那个杏花村,不一定很远,也不一定是很近,所以用了个遥指,这个给人一个联想的空间。用‘牧童’在当时也可能确实是这个情节,牧童则表达农村的生活气息,儿童放牧,成年人干田里活,这个运用的很自然,如果问的是其他人就没有这些场景,无法渲染农村的这种生活景象。这里最后一句结束全诗,给人早已尽而意未穷的意境。
据说杏花村山西汾阳县,杜牧一生没有去过,安徽贵池县有宋,明,清,杜牧祠,至今还有唐代‘吉井酒坪’杜牧一生去过三次,有说杜牧去的是这里,还有一说杜牧年谱记载,是江苏丰县东南杏花村。具体在哪里,目前存在争议,由于年代较远,不得而知,无法考究。
朋友们你们有什么看法?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欢迎关注留言评论转发支持!
清明节干些什么?
清明扫墓是中国的传统,每年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要为祖先的坟墓做整修,挂烧纸钱、供奉祭品等等,是为了缅怀先人,也是先人们对我们后人的鞭策和激励,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