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侦探第二章,可以找到什么工作?
法学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话,有很多工作。
1.多数人学习的专业毕业了,首选还是干本专业。
现在律师赚钱比较多,只是一开始实习期一年收入很低,多数律所给的基本工资可能就是1500--3000之间,糊口而已。实习期满了就可以申请执业,这个时候自力更生的开始,不过没什么名气也没人用,只能还是帮助别人,分点提成。等3-5年以后名气和人脉稍微有点出名和积累了,这个时候案源会稍微多点。不过许多新人一开始饥不择食,有案子就接,也是为了生存。这也就是许多人一毕业不想去律所的原因。2.律师赚钱主要是说案源,也就是有人请你打官司。
律师执业地点一般都喜欢在熟悉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亲戚,有朋友有同学,这样口口相传案源会多一点。挣大钱的律师多数是在大一点城市,案源多,标的大,挣钱多。3.律师也是一个讲良心,要口碑的职业,人品太坏,道德水准低,也是賺不到錢的,或者说不长久。
考法院、检察院公务员或者其他单位公务员1.公务员考试中法学专业的岗位还是比较多的。公检法司在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前提下,助理等法学专业岗位竞争其实也不是太大。
2.公务员目前是社会上比较好的职业了,虽然不能大富大贵,财务自由,但是做个中等收入者还是不错的。稳定体面,待遇好,也是人人羡慕的。
3.如果是985,211大学毕业的可以参加人才引进。这种是直接给事业编,也不错,只有面试没有笔试,还是不错的。
建议:一毕业还是去律所实习吧,实习期间不喜欢当律师,就边干边考公务员,这个可能是比较好点的折中办法。因为法学专业毕竟是个长期不断学习的手艺,所以还是得经常学习。
战国四将之一的李牧?
李牧(?一前229),战国末期赵国名将,著名军事家,被封为“武安君”,赵国柏仁(今河北邢台)人。从军事成就和军事思想来看,李牧是当时难以忽略的末世雄星,是战国末期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更是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强秦抗衡的军事将领。
然而,就是这样卓越的军事将领,却因为敌国的反间之计,被本国的君主猜忌,遭到佞臣的暗算而惨遭杀害,落得以身殉国的下场,令人不禁扼腕叹息。
从国之英雄到以身殉国,李牧在短短的几十年经历了什么样的变故,是军事指挥出现了错误还是自身思想发生了变化?是君主不仁,听信谗言还是李牧自身,刚愎自用?一切的过往都是时间的流逝,被黄土深深的掩埋住,此刻不如与小编一起共同追溯美李牧的……
一、李牧的军事成就李牧,生年不详,据推算当生于赵武灵王后期。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
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
1、赵国北境,抗击匈奴在赵国北部边境,李牧采取保守策略,积蓄力量,运用“能而示不能”的战略战术静观其变。他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他注意提高战斗能力,每天教练士卒骑射;他有严格的防守措施,挑选派出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经此数年终建成一支装备精良且反应迅速的边防军。
但匈奴却以为李牧胆怯,军卒中亦有人觉得自己的将领胆怯,为此常有议论。赵王闻听传言,便责备李牧。李牧不予理睬,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数年一无所得。待到时机已到,李牧亲自率领部队向匈奴发起了总攻,率领挑精选战车1300乘,精骑1.3万匹,骁勇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加紧演习战术。
同时放纵边民畜牧,使民众布满原野,诱使匈奴入侵。待到匈奴单于率军大肆入侵赵地,便改用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10余万人,接连又“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南下,从而维护了赵国北部边境的安定。
2、领兵出征,打破秦军
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北部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来自西边强秦的兼并战争。赵悼襄王元年,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李牧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
悼襄王二年(前243年),李牧受命对燕作战,带兵攻取了燕的武遂、方城。赵王迁二年,秦大将樊于期攻取赵的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三年,又带重兵攻打赵国。赵派李牧为大将军,大破秦军于宜安,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此次大胜对秦打击沉重,而赵得到喘息之机,李牧也因此为自己赢得了“武安君”的封号。
赵王迁四年(前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赵之番吾,李牧出击,秦军败逃;赵王迁七年(前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率上党兵卒直下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秦国看到在战场上无法取胜,便开始改变强攻的策略,对赵国施行反间计:重金贿赂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
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赵葱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加以捕获残杀,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二、李牧的军事思想通过以上对李牧军事成就的概述,不难发现李牧在军事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在屡次对外作战中重创敌军而未遭失败 , 无一不彰显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中上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和围歼战的典型战例。因此我们也应当对其军事思想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
1. 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将帅的独立性、便宜行事权。作战中,战况瞬息万变,必须及时应对,方能取得作战的胜利。而欲如此,将帅必须有独立性、便宜行事权;否则,就会丧失战机,应对失策,从而导致作战失利。
李牧对此特别看重,以至赵王责其胆怯,竟不予理睬。当赵王因罢免他而饱尝对匈奴作战失利的恶果,请其再度出山抗击匈奴时,他一再称病谢绝。赵王再三勉强,才说“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赵王应允,他才到了边地。赵亡国前夕,赵王迁中了秦的反间计,听信郭开谗言,罢免他,而以赵葱、颜聚取代他时,他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
2. 在军民关系上,力求不扰民,争取民众对军事活动的支持、配合。军队作战,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支持、配合。而欲达此目的,必须禁绝抢掠民财、奸人妻女、毁民田苗、乱占民间房舍等扰民行为,切实保护民众利益。史书中对此虽没有专门论述,但他和军民不得轻易出击的约定能够顺利实施,其驻守过的地区的民众在其遇害后纷纷建祠祭奠,足以表明其没有扰民,保护了民众利益,深受民众爱戴。
3. 在官兵关系上,注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关系。作战中,军官是指挥者,士兵则是直接冲锋陷阵者,二者相互配合,指挥正确,将士用命,士卒勇搏,方能战胜强敌;否则就会兵将离心,士不用命,导致作战失败。李牧对此有深刻认识,故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结果赢得了士兵的深情爱戴,甘为自己冲锋陷阵。
4. 在作战方略上,谋划全面、周详、得当,富有针对性。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力求壮大自身实力。战胜强敌,以自身力量的强大为前提;自身虚弱,就难以战胜敌人。就军队而论,壮大自身实力,首先是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其次是组织的完善,再次是经济实力的支撑。对这三点,李牧都提出了得力措施:他每天教练士卒骑射,是谋求军队战斗力的提高;他根据实战需要,他设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既是谋求组织的完善,又是谋求壮大经济实力。
第二,力求削弱、麻痹敌人。要想战胜敌人,必须先削弱敌人。削弱敌人的方法很多,耗费敌力、分散敌力、靡费敌财、挑起敌方内部冲突,使敌信息不通,断敌交通运输,诱敌做出错误决策,调虎离山等皆是削弱敌人的有效措施,但常会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力不从心。
但麻痹敌人,使其放松警惕,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较少,较易实行。李牧在麻痹敌人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李牧抵御匈奴时,故意伪装胆怯、不敢出战,在大破匈奴前夕,当匈奴小股人马侵入时,指挥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结果匈奴兵将见民畜布满原野,便毫不戒备,入侵赵地,结果被李牧围歼,损失10余万众。
第三,力求保持信息灵通,了解敌情。要战胜敌人,必须先了解敌人,掌握敌情。同时信息交通必须灵敏快捷,迅速传递。否则,即便掌握了敌情,也会因不能迅速传递而丧失战机。史载李牧常挑选派出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这便是谋求保持信息灵通,了解敌情。
第四,力求把握好时机。对敌作战,必须掌握好时机,时机不到或错过时机,都会导致作战的失败。李牧对时机的掌握非常准确。开始抵御匈奴时,因时机不成熟,他就是不出击,即便被称胆怯,遭受赵王责备、罢免,也不改初衷,但当赵军训练成熟,装备完善,纷纷请战,而匈奴兵将心高气傲,大举入侵时,他便果断出击,布下口袋,一举全歼匈奴骑兵。
第五,认为单一兵种作战都有不足,各兵种应协同作战。在大破匈奴之战中,李牧精选战车1300乘,精骑1.3万匹,骁勇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加紧演习战术,进行战斗编组,组建一支由各兵种编成的出击兵团。靠这些兵种的协同作战,终于取得了全歼入侵敌军10余万的巨大胜利。
第六,力求以己之长对敌之短。李牧针对匈奴骑兵机动灵活、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但不善固守、打阵地战,军需全靠抢掠的特点,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俟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这使匈奴骑兵的优势不能发挥,缺陷尽显,而使自身车战、步战的长处得以发挥,而机动性差的缺陷得以避免。
三、李牧悲剧的诞生既然李牧本人功勋卓著,又有一身的治国韬略。为何竟落得兵败身死的结局?有人说是赵国君主昏庸无道,听信谗言;有人说是李牧功高震主,不避锋芒。但我们结合当时的史实就应该知道,李牧之死并非是赵国君或是李牧所造成,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有,即便是历史重演这一问题,也难以解决。
一、赵国的具体国情
翻看赵国史实,你会发现这不是赵国第一次中反间计了,而且还是在同个对象上栽跟头。大战之间,临时换帅,用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身经百战的名将廉颇,致使四十余万赵军被俘,遭白起坑埋。在事关国家兴衰存亡的紧要关头,连续两次在一个坎儿上栽这么大的跟头,赵国自身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绝对不容忽视。
(一) 赵国是一个政变频发的国家
首先,赵国素有兵变的传统,仅《史记·赵世家》记载,从赵襄子元年赵氏部族立国开始到秦破邯郸赵王迁被虏,共历十二代国君,其间仅大规模的政变就发生了九次。即便是赵武灵王大刀阔斧的“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尽管进行得较为彻底,但也并未消除此隐患。
自改革始的“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即以其徒与田不礼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公子章死”,则“公子成、李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主父”,致武灵王被困而死。到李牧冤死前“二十一年,孝成王卒。廉颇将,攻繁阳,取之。使乐乘代之。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频繁的军事政变,使得赵国君主对本国的非赵姓将领长期处于一种不信任的状态,这也是导致赵国易中敌国反问计的主要原因。
(二) 赵国无健全的法制
受地理环境影响,赵国大体可分为农业区、游牧区和农牧兼作区三类经济区。赵国自然环境的相对恶劣决定了赵人不能单独以农业生产维持生计。赵人不得不提高自身技能以求温饱。而经济成份的多样性同时也加剧了赵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极易使社会成员因此产生矛盾甚至冲突。
赵国尽管是中原国家,但却与多个北方游牧民族部落或国家接壤,在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互相融合,这就使赵国的民族结构变得复杂。受严酷自然环境影响,赵人的风习在多元经济与复杂民族结构的双重条件下,加上赵国强邻四环,危机起伏,地处易受攻击而难守之环境,民风自然洋溢着雄健剽悍的习性。
而赵国风俗的一个最主要特点就是:慷慨悲歌,好气任侠。在这种风俗和风习的影响下,随着赵国豪杰侠士的自然增多,崇尚武力,不计后果,蔚然成风。给赵国的社会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赵国社会成员产生矛盾甚至冲突时,这种豪杰侠士所引领的风习风俗就会导致赵人更倾向于用自己的技能和武力解决这些矛盾冲突,这也包括前面提到的高层间的兵变等。这明显不利于赵国法令的有效推行。甚至连外国人孟尝君都敢横行赵地,屠杀一县之人后,扬长而去,无人过问,可见赵国的执法力度是相当薄弱的。
(三) 缺乏清明的当政者
赵国除了法制不健全外,且庙堂昏聩权臣当道。在治理国家的运作上只能依靠“人治”。这种政权管理模式,如果始终能维持君主开明,朝堂多忠臣贤士,或许能把国家管理的不次于法治国家。但赵国的一大悲哀就是拥有强大的甲兵,却无清明的庙堂。
自胡服骑射改革以来,赵国执政者的情况可谓是一波三折:赵武灵王堪称兴业之主,赵惠文王可谓守业之主,赵孝成王当属毁业之主,到了赵悼襄王则就是名副其实的败业之主。这四位国君,除一个创业的,就其接任者还能守江山,下面是非毁即败。
但赵武灵王算明君吗?前半生振兴赵国功不可没,使国家的军事力量走向强大,可观但后半生在处理接班人的问题上留下隐患,最后导致自己饿死于沙丘,起码就这一件事来说,赵武灵王亦难为明君之名。
况且赵国此前的忠臣良将,如廉颇、李牧等,都已成为弄权者和反间计的牺牲品,偌大的朝堂之上仅剩郭开这一历史巨奸。综上,李牧在其将军的生涯,于如此昏君奸臣所掌控的庙堂之中,尽管发挥着“赵将李牧时,匈奴不敢入赵边”等重要作用,也是极易遇险的。
二、李牧的自身原因
除了赵国多兵变导致的君臣不信任、赵国法制不健全、庙堂昏聩这样的客观因素,李牧自身的原因,也是其悲剧不可避免的关键因素。
(一) 李牧才高位重权力大
李牧为将,能把雁门关打造成铁壁铜墙,令匈奴闻风丧胆,不敢越雷池半步;能一次次挡住秦国数十万之众的虎狼之师;能逼得背后偷袭的燕国签下城下之盟,是他力挽狂澜救得了偌大且行将灭亡的赵国。李牧将才之高,可比秦国战神白起,终身无败绩,武安君封号,实至名归。他拯救了行将覆灭的赵国,是赵周赖以支撑危局的唯…良将,也是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军事将领。
与之相对应的是,李牧的权力也很大。李牧驻守边关,可“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将雁门边关的任免官吏、财政税收的大权归于手中;反击匈奴时,先“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乃具选”说明李牧之兵不只“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而后的“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更是间接地佐证了李牧兵之多。加之李牧平日里爱兵如子,“厚遇战士”则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追随李牧“皆愿一战”。
(二) 性格倔强,缺少变通
若仅才高权大而性格圆滑,也不至遭杀身之祸,偏偏李牧的性格和许多名将一样是特立独行的个性。他长期驻守北部边疆要塞,远离京师与国君,养成了特立独行的性格与独断自决的行事风格。在赵国边关抵御匈奴时,李牧的“保存实力,伺机而动”的战法遭致全赵国对其作战勇气的质疑。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史记》从这点可以看出,李牧是很有个性的,若认为是对的,就会坚决执行。但在赵国这样具有特殊国情的国度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做法,无疑会招致“赵王怒”。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李牧的个性还没有收敛,当赵孝成王认识到李牧对赵国北部边疆的重要性后,他“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可见,李牧是多么的倔强和有性格,君主来请,敢托病拒绝,直至赵王同意满足其所提条件才答应出征。这样的所作所为再不给赵王台阶下的同时,自然招致赵王的反感与不满,李牧的厄运也随之而来。
四、结语李牧之死,正式宣告了赵国的终结。作为战末期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同时也是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斟抗衡的杰出军事家,恐怕李牧到死为止,也未曾想过自己的苦心经营竟招致杀身之祸,死在国人的屠刀之下。而这一悲剧并不是任何一方单独完成的,既有时代笼罩下的赵国国情为他设置的障碍,也受到李牧自身“志大而量小”的性格以及“才有余而识不足”的认识局限的影响。
说一部很好看却没有火的电视剧?
电视剧《天道》。
在豆豆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随缘这个词儿出现了7次。
能够接触到这本书,缘起于接触到王志文、左小青主演的一部电视剧《天道》。在第一集中,肖亚文如是评价丁元英:
“是魔、是鬼都可以,就是不是人。”
“会赚钱的人、地位高的人、有思想的人、有学问的人……我想,或多或少、直接间接,我都见过,但他们都是人,想的、干的都是人的那点事。丁元英不同,他跟正常人的思维颠倒了,说鬼话,办鬼事,倒行逆施,但是还有道理,像魔,柏林有个居士说他是极品混混。”
这样的一部剧很是吸引人一口气看完………
1.随缘
肖亚文给丁元英当过一年的助理,说有缘不为过。丁元英用从德国私募而来的1亿多元,在中国股市赚取了1亿多元,仅仅用了11个月的时间,随之私募基金解散,丁元英的几百万欧元不得不被冻结3年,由此开始了他在古城的故事。
丁元英说:“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有一种自卑感,老是格格不入,就想找个地儿一个人呆着,没有主义,也没观念冲突,相互之间谁都不妨碍。”因此,肖亚文给他在古城(山东聊城)找了一套房子,从此以后他将在古城“隐居”3年。
随后,他遇到了芮小丹。他与芮小丹无疑也是有缘的,后来能够成为男女朋友,说明这种缘很深刻,不过最后芮小丹的死去,也是一种缘起缘灭了,此是后话。
芮小丹的灵魂为丁元英40万元的音响效果所震颤,“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着”,随之她结缘了叶晓明、冯世杰、刘冰。顺便一提,丁元英因为某种原因在“穷困潦倒”之际,开始变卖印有自己名字“元英”的原装进口唱片,新片价格150元,刘冰收50元1张。在刘冰这里,丁元英总共卖掉了300多张唱片。丁元英与刘冰的缘,可以说是起源于生意的缘。
韩楚风与丁元英是好友,肖亚文与芮小丹是好友,芮小丹与欧阳雪是好友,叶晓明、冯世杰、刘冰三人是音响世界的发烧友。
前面说的是主要是几个主角之间的缘起。其实,这部小说的故事也是随缘而生。肖亚文让芮小丹“照顾”丁元英,结果丁元英一年之中宁愿变卖唱片“为生”也没去找过芮小丹帮忙。丁元英对芮小丹说自己的音箱也就几万元,结果芮小丹发现其实那套音箱价值超过40万元。也就有了后来的一次酒局,用芮小丹的话来说:“我想,还是先请他吃顿饭,找几个能喝酒的文化人作陪,不委屈他,歉疚、窝火一锅烩了。剩下的事,看看再说。”
结果在酒桌上,丁元英自己连喝6杯酒后背诵了一首《自嘲》:
自嘲
本是后山人,
偶做前堂客。
醉舞经阁半卷书,
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
海斗量福祸。
论到囊中羞涩时,
怒指乾坤错。
这次酒局中,通过对芮小丹眼神的观察,欧阳雪发现好友芮小丹爱上丁元英了,欧阳雪说:“何必呢,女人都让你扯得一丝不挂了,你一个大男人还矜持什么?”故意为难丁元英,丁元英随之为欧阳雪指定了一支股票。
这之后,审讯罪犯王阳明,芮小丹在丁元英的帮助之下,说出了那句: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进一步深刻地解释了文化属性延伸开来的人的属性问题。
文化属性是丁元英自创的一个词儿,在《遥远的救世主》中出现了27次。按照他的理解,支配人的价值取舍行为的那个东西就是主,即文化属性,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衡量一种文化属性不是看它积淀的时间长短,而是看它与客观规律的距离远近。五千年的文化是光辉、是灿烂,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传统和习俗得过过客观规律的筛子。”
在与芮小丹探讨文化属性的时候,丁元英如是对芮小丹说:“比如说文化产业,文学、影视是扒拉灵魂的艺术,如果文学、影视的创作能破解更高思维空间的文化密码,那么它的功效就是启迪人的觉悟、震撼人的灵魂,这就是众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场、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利与毒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贩毒那样耍花招,没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风险。”
“你的前途在哪儿?就在无明众生,众生没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恶,所以你才有价值。觉悟天道,是名开天眼。你需要的就是一双天眼,一双剥离了政治、文化、传统、道德、宗教之分别的眼睛,然后再如实观照政治、文化、传统,把被文化、道德颠倒的真理、真相颠倒过来,随便你怎么写怎么拍都是新意和深度,这就是钱,就是名利、成就、价值,随便你能说的什么。”
利用文化属性,丁元英设计了一个“杀富济贫”的局,缘起缘灭的,是农户成为自己救世主,三个发烧友股东进进出出,乐圣公司董事长林雨峰开车自杀,刘冰跳楼,肖亚文接盘……
2.惜缘
作为无明众生,我们往往是在即将要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这个东西的可贵。但是很多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的时候,可惜已经太晚了。
芮小丹就是一个例子。丁元英为芮小丹建议了一条文化属性道。
芮小丹说:“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叶晓明他们就是例子(三位发烧友成为扶贫公司股东后期退出)。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最后她觉到悟到了,可惜,最终芮小丹没有等来实践这条道的机会。是不是很可惜?
《遥远的救世主》这部小说,其实可以换作另外一个名字《天国之恋》。芮小丹去丁元英家听的第一首曲子就是《天国的女儿》。后来,芮小丹找导演父亲探讨的剧本《天国之恋》,表述了自己看法,这就有点剧中剧演员说戏的味道了。她自己其实就是来自天国的那个女孩,脱离了贪嗔痴地自性自在的这样一个人。
肖亚文无疑是一个懂得惜缘的人。在丁元英的私募基金解散以后,她与芮小丹的谈话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
“总之这个人对你有用,你是想在私募基金解散以后还能跟他保持联系,慢慢成为朋友。”
肖亚文轻轻摇摇头,淡淡地说:“朋友?不可能。认识、熟人、够得上说话,这就已经不错了。咱跟人家根本不是一种人,凭什么跟人家成朋友?”
芮小丹说:“仅仅是认识有什么意义?你总得为点什么。”
肖亚文说:“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户,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觉悟,这已经够了。其它还有很多,比如机会、帮助,我不确定。这个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不重要,但我知道这个人很重要。”
最后,肖亚文接盘了这个扶贫公司,很多人都说她才是最大的赢家。或许吧。
3. 不攀缘
要说攀缘,不得不说到阶层。阶层这个词儿,在《遥远的救世主》中出现13次。芮小丹准备花几万元买一套音响的时候内心有过挣扎:几万元买一套音响,那该是什么阶层才可以享有的消费,这对于她无疑是一种奢侈。
随后,芮小丹去北京,正天集团总裁韩楚风去火车站接她,肖亚文选择了回避。她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也就是在这一刻,她脑海里不自觉地闪出了一个平时很少留意的词:阶层。
这里面,叶晓明、冯世杰、刘冰可谓都攀了缘的,换句话说,攀了阶层,他们与丁元英不是一个阶层的人物。利用丁元英的高人身份,他们三人作为股东,一起帮助王庙村的农民扶贫。
缘起的时候,丁元英起心动念本来就是想着成就他们三位的。丁元英说:“这事起因复杂,简单地说就是开发王庙村的廉价生产力资源,拉动王庙村经济,给叶晓明、冯世杰、刘冰他们一个成就事业的机会。这个市场夹缝虽然很窄,但是成就王庙村和几个发烧友是足够了。”
刘冰这种人在中国大有所在。先来看看刘冰在高光时刻的心理体验:
刘冰落下车窗玻璃,点上一支香烟,侧着身子悠闲地观赏车窗外的雨景。宽阔的马路上车来人往,树木被小雨洗刷一新,空气清凉、湿润,雨点儿淅淅沥沥地落着,在地上不规则地跳跃,发出美妙的“沙沙”声,仿佛是一首年代久远的老歌在耳边回响,能把人的思绪带向一个无拘无束的自由境地,让人有一种宁静的归依感。
置身于首都圣地,坐在舒适的汽车里听轻柔的雨声,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刘冰觉得自己像做梦一样,一夜之间就步入了一个以前只能远远仰视的阶层。
不过,刘冰是一个想要高人指点出人头地而又不愿意承担任何可能的风险结果的人。
丁元英其实早就应该有所料到。韩楚风就曾经如此说到:“这盘菜不是人人都能吃的,如果扒着井沿儿看一眼再掉下去,那就真是饱了眼福,苦了贪心,又往地狱里陷了一截子。”丁元英说:“让井底的人扒着井沿看了一眼再掉下去是不是让他患上精神绝症?”
遭遇风险之际,叶晓明也不大愿意承担:“那也得讲理,是谁的决定导致了这种局面?当时咱们就反对,她欧阳雪就是不听嘛,现在让咱们跟着承担后果,这合理吗?”
叶、冯、刘找欧阳雪退股,欧阳雪选择了承担。三人谁都没有想到欧阳雪会这么简单地答应了,他们原以为欧阳雪会以公司法和创建公司的背景为理由一口拒绝,因为一旦格律诗公司败诉,此时接受股份转让就意味着承担了这一部分股份的法律责任……
欧阳雪就不明白一个问题:格律诗公司到底是谁的事?是谁非要找高人指条道?是谁需要通过格律诗公司解决生存和事业问题?商业投资就要承担商业投资的风险,请高人决策就要承担请高人决策的风险,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能承担的风险就不要凑热闹,怎么就可以……可以……这样?!
最后的最后,肖亚文选择了接盘,选择了承担:“我的机会就在于败诉的风险,等打完官司,我就不该有机会了。如果可以胜诉以后再入股,以叶晓明他们的资历,他们理当比我有优先权。胜诉以后公司升值,如果按升值后的股价入股,我就得承担更多的负债……
肖亚文对于自己一直是有比较清醒认识的:“还在北京漂着呗,咱一没能耐二没本钱,除了打工还能干什么?省吃俭用攒点钱,看将来有没有机会。”
“我的机会就在于败诉的风险,在于应诉之前。我本来就是个打工的,输了接着打工。对我来说,能有个往牌桌上凑的机会就已经很不错了。”
“败诉了,我还去打工,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等老的打工都没人要了,我就摆个小摊、开个小店。这不是我愿不愿意的事情,是我必须得这样。如果我这辈子都没把债务还清,那欧阳也只能认倒霉了。”
攀缘的问题,在丁元英与智玄大师论道的时候就提到,丁元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的死结在一个“靠”字,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
在审讯王阳明的时候,芮小丹就指出,王是一个弱者,一个弱势文化群体的人,在强势文化里面他会觉得自卑,他的逻辑实质是强盗逻辑,追求破格获取的逻辑。另外阶层的上升之路,其实也是一种破格获取之路。
所以在扶贫王庙村的农民这件事儿上面,他一开始就说了,要“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中间的空间就是生存空间。人一生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生存问题,一个是生命的价值。
如果非要深究之攀援后又不能承担的缘起,其实本质是一个心里成本的问题。
对于心里成本,丁元英无疑是有过深刻的体验:“股票的暴利并不产生于生产经营,而是产生于股票市场本身的投机性。它的运作动力是:把你口袋里的钱装到我口袋里去。它的规则是:把大多数羊的肉填到极少数狼的嘴里。私募基金是从狼嘴里夹肉,这就要求你得比狼更黑更狠,但是心理成本也更高,而且又多了一重股市之外的风险。所以,得适可而止。”
“这里面既有政治经济学,也有市场经济学,既要为改革开出一条道,又要分解改革的阵痛,这时的股市真真假假、大起大落。在这种背景下,你既得盯住庄家的黑手,也得盯住衙门的快刀,你得在狼嘴里有肉的时候下筷子,还得在衙门拔刀之前抽身。”
有哪些电视剧的穿帮镜头?
电视剧的穿帮镜头很多,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分享一些比较经典的,逗大家一乐[钱]
床上那哥们儿,能走点心吗?咋就这么不谨慎呢,这边拍着吻戏,那边还躺在床上睡觉
当年的《还珠格格》可是风靡全国,只是这斗鸡的颜色变得也太快了,小黑这是进了一趟美发店啊
这张图忘了是什么电视剧,很熟悉,但是一下又想不起来,在古代不是都抽大烟嘛,什么时候也有这种包装盒了
《我的前半生》陈俊生的电话很洋气,能不能稍微认真一点,亮着屏幕,全国观众都能看得见啊[捂脸]
战争片,这件白色衣服上面的牌子很熟悉,有没有人帮我科普一下是什么牌子,我给忘了?
《西游记》里的唐僧,里面穿着一件白衬衫,抬头的时候,这荧幕看着也太明显了
我就想问你这枪,是有特异功能吗?到底是开还是不开
看丽颖吃的这么香,饭碗却是空的,菜盘子也没一个,就只有一杯红酒,看来这吃的是寂寞
马漂亮,开枪的时候手能不能放好,关键是这样子你让枪它怎么响
《倚天屠龙记》里的扬肖,张铁林老师能把你的手表藏起来嘛
看样子很多演员对时间观念还是很重啊,拍戏都离不开手表
《新白娘子传奇》这桥上的路灯应该很亮,货真价实的电灯泡
拿把枪至少也得有个开关吧,你让她怎么扣扳机
《那年花开月正圆》孙俪的人气太旺了,拍戏时,群演都不忘拍照追星
我就想知道你被困在这里三年,为什么不想出去,是喜欢孤独与寂寞吗?
《那年花开月正圆》沈星移这个头套掉得也太厉害了,这道具师到底在干嘛?
《楚乔传》的一幕导演是不是把这旁边的阿姨给忘了
以上配图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原来古装剧上朝,也是有诀窍的,人手一把小凳子
大侦探第七季木偶复仇记2谁是凶手?
大侦探第七季木偶复仇记2凶手是戚冰
明星大侦探的恐怖童谣是第二季的第七案和第八案。续篇应该是第五季的第九案的木偶复仇记。木偶复仇记和恐怖童谣都是发生在同一个古堡里
明星大侦探《木偶复仇记》剧本详细解析 第一步:11点30分到达甄木偶房间,在其开门时用“一喷即晕”药喷晕甄,拿出麻绳勒死,本想藏尸,可在口袋中发现晚七点会有侦探来
第二步:快七点时鬼花匠身穿全黑衣服手拿着木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