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金实验室,劳力士的彩色表盘是如何制作的?
感谢邀答。
劳力士表盘上装饰的色彩范围广,色彩丰富,是高级物理学,精湛判断力和纯化学的结合所产生的-所有这些都在内部掌握。
在日内瓦劳力士实验室的中心,与彩色有序的灰色和白色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带有彩色,粗糙点漆的卡形金属片:它们背叛了为无数人创造新色彩的首次尝试,选择表盘。
尽管技术人员,他的抹刀和油漆管经常构成寻找新颜色的出发点,但这些色板仅是严格的技术和科学的肤浅迹象。要求掌握最先进的表面物理和化学知识以及对油漆调色板的掌握:融合了创造力和日益增长的太空时代技术,但肉眼仍然是最终决定哪种颜色可以增光的方法劳力士表盘。
劳力士表盘色彩的炼金术借鉴了祖先的技术以及21世纪的科学技术:从经典的珐琅或上漆工艺,到电镀或使用等离子炬或电子束涂覆表盘的高级薄膜技术。这样就可以实现多种表盘色彩:每种更复杂的技术都会为黄铜盘带来更丰富的表面效果,而黄铜盘是大多数表盘的基础。
漆提供了多种不透明颜色,主要用于黑色和白色。电镀会根据真实的金属产生金属色,而越来越复杂的PVD (物理气相沉积) 技术会在光盘上覆盖一层无限薄的分子薄膜,从而产生更加豪华的色彩和视觉深度。最终的清漆和表面处理(例如精细的喷砂处理)可能会增加光泽,亚光和其他饰面,从而微妙地改变了同一色调的表面纹理和外观。
无限变化因此,劳力士在技术上有可能实现近乎无限的颜色和阴影光谱,而无需计算由珍珠母,陨石或重结晶金制成的更精致或有图案的表盘。合格的化学家或物理学家通常需要知道设计者要求的某种颜色的探索途径,以及至少三个月的实验室研究和试验以产生所需的阴影。
在极少数情况下,这些炼金术士准备花费几年时间来满足对完美搭配的独家要求。有些颜色也随时尚和品味而变化。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劳力士(Rolex)经典香槟色表盘的色调发生了数次变化,在变回更细腻之前逐渐变暖和变粉红色。多年来,劳力士另一种独特的颜色是冰川蓝。但是色彩魔术师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设计部门的最初要求以及如何将这种愿望变为现实,这是因为可以使用三种基本方法为表盘坯料上色的色调非常丰富。科学是这样的,开发人员在探索和发现最新PVD技术必须提供的全部可能性时,可能还会提出新的色调。他们的评估甚至会考虑到表盘颜色的外观在佩戴者的手腕上在蓝宝石水晶棱镜下的轻微变化。
不透明漆着色的不透明漆可以使强度和平滑的光洁度几乎无限地自由变化。尽管基本颜色基于标准化的Pantone色表,但劳力士会创建自己的色彩,并且会仔细参考这些色彩,以便每次都能精确地进行复制。上漆仍然是生产纯白色表盘的唯一方法,并且也主要用于Submariner的表盘上的黑色。
电镀电镀曾经是最贵重的一种涂层,在19世纪上半叶出现在欧洲,作为生产银器和镀金的一种手段。在制表业中,这是获得纯金属彩色表盘(例如银灰色,铑或钌色)的主要方法-本身通常使用完全相同的金属。镀银通常用作阳光涂层的基础层,在此表面上会进一步添加颜色。有时,通过用六种以上的不同金属进行电镀可获得香槟色之类的颜色,这暗示了该技术的复杂性。
阴影和色调会因各种变量而异,例如使用的金属,电镀液的温度,表盘毛坯的浸入时间,电解中使用的电流强度以及每种因素的组合。这些。像PVD一样,这会使寻找精确色调的工作变得复杂,这使它成为那些在应用科学方面具有深厚背景并且敏锐的眼睛的人的工作。
PVD(物理气相沉积)PVD直接源自NASA最初为其太空计划开发的薄膜技术。通过将几乎任何无机材料与金属混合,这种高度通用的技术可以为金属饰面添加强烈的色彩。它可以产生无限的范围,从而以豪华的色调扩展了电镀获得的光谱。
劳力士所使用的技术通常在精密的真空室内进行,该真空的压力等于在地球表面上方150公里处的太空压力,劳力士使用的技术在表盘上覆盖了一层小于一微米厚的蒸发氧化物和金属。眼睛可以从不同角度捕获PVD刻度盘上的不同反射和色相,但是却可以分辨出其强烈光泽的惊人深度。
在内部使用的技术中,有两种脱颖而出:一种是利用电子枪蒸发源材料的热蒸发技术;另一种是通过电子枪蒸发材料的热蒸发技术。磁控溅射是基于等离子炬产生的电离。PVD涂层具有很高的粘合力和坚硬性,可以几乎逐层原子地进行高精度控制。但是该过程对丝毫灰尘也非常敏感,所有PVD着色操作均在无尘室中进行。劳力士(Rolex)在内部和如此规模的内部利用如此先进的技术和技能,在制表业中是一个例外。
引人入胜搪瓷是最受好评的经典彩色饰面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在劳力士(Rolex),珐琅被用来在由金制成的铺满钻石的豪华珠宝表盘上形成小时标记。
从磨碎的二氧化硅基矿物和有色金属氧化物到研钵和研杵中的细粉,搪瓷机可手工制作明亮,强烈的色彩,在窑炉中将表盘上釉至800–950°C的温度后,可产生透明的玻璃光泽。这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有时会逐层耐心地进行以达到正确的效果。劳力士(Rolex)的珐琅师每年只生产极少数此类表盘,而且精度极高。它们为该品牌生产的一些最漂亮的珠宝手表增光添彩。
精加工最终的表面处理可以大大改变表盘的外观和质感。即使是简单的黑色,也可以使用哑光清漆来获得运动外观,而光泽清漆则可以使相同的黑色外观更加精致典雅。在三种标准化的照明条件下研究色彩:在商店橱窗,室外自然光线和室内常见的颜色。
最终,尽管动用了先进的技术,但对表盘新色彩的判断和认可仍将是人为的。
因为,劳力士(Rolex)已识别出数千种颜色,因此即使测量光的色度计也无法区分每种阴影,色调和色调(更不用说美感)了,其辨别力与人眼相同。
如何看待一张漫画秒懂中医西医的最大区别?
这个漫画完全是在扯淡。
漫画内容引用一下@岐黄青年 的描述
首先,名词的问题,不是“中医”vs“西医”,而是传统医学vs现代医学。它们根本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实际上,连我们描述它们的词语都是形似而神不同的。
其次,把“西医”即现代医学描绘成“一颗炮弹”,死了,就啥问题都没有了。这就彻底的妖魔化。难道我们去现代医学看病都是盖着白布躺着出来的吗?又说,一颗炮弹价格昂贵,暗示过度医疗,拜托,你先考虑价格是为了治病还是为了买菜装修?一位朋友说得好,该用的药物,再贵也是不是过度医疗;不该用的药物,再便宜也是过度医疗。
杀死细菌需要用炮弹吗?当然不用,历史上现代医学开创以来,发现了很多很多种细菌,大多数只需要简单成分的药物就可以清除。(注意,注意,千万注意,细菌的存在是巴斯德、科赫发现的,从而有了“病原菌”这个词,建立了微生物学。博大精深的中医,连病原菌都没有发现,都不知道,因为它们根本就不是眼睛能够看到的,需要科学方法来发现和证明。)有针对性的治疗,自然也是保证病人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不可能杀死你,顺便杀死病菌。
顺便一说,今天我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包括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包括“卫生”这个现代词儿,都是源自现代微生物学的贡献。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一方面享受着现代医学带来的干净卫生的环境,一方面抱怨现代医学违反人性。打针很疼,可它治病,必要的时候仍然拒绝打针,那才是寻死之路。
再说中医方法,为什么大错特错。一包药粉,这种“验方”的问题,根本错误在哪里?
我们说了,语言本身会带来误导。我们已经习惯了“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类表述,可是中医“验方”,它们是“实践”,可完全不是“验证有效”的意思,它的意思仅仅是“有人用过,治好了”,也就是我们在朋友圈里、评论里常看到的“我吃过,我好了”“我举个例子”,举个头啊,没有对比,没有统计,没有双盲实验,这些“好了”的例子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很可能是人体的自愈功能、安慰剂、或者根本就是误诊,你吃的药物,用的方法,可能根本就是毫无意义的过度医疗。也就是说,你在家躺着看小猪佩奇,哪怕去人民广场吃着炸鸡,都可能会好。中医验方,根本就不是经过“科学方法承认的检验”,不要再误会了。
然后,理论基础。既然缺少“检验”方法论,那么中医药方,那一包药粉怎么来的?当然是理论指导来的。你不是相信阴阳五行君臣佐使经络奇脉虚寒体质吗?中医药对体质、药性的这些分类,就会告诉医生应该怎么配方抓药,也就是说,那些稀里糊涂的理论,一直在指导中医药,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理论错了,一切全错了。你吃下的那些“药味”奇大的玩意儿,根本就没有效用,只是练就你捏着鼻子忍着恶心的功夫。
所以这里对中医的描述,还是挺准确的,企图通过一包(不能给你解释清楚的)药粉解决问题,当然是不可能的。错误,也是连环错误。
首先,不管细菌,对啊,因为中医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发现细菌,不知道它们嘛。理论体系里不存在,当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
然后,原因弄错了,中医认为水质出了问题,这也是中医一贯思路,试图论证体质虚寒如何,风土水气火环境如何影响人体质,相互感应而生病。拜托了,细菌生存需要的养分,跟你生存下来需要养分是一样的,你生病在很多时候是因为病菌入侵成功了。所以,很多时候,不是水质出了问题导致细菌滋生,而是细菌滋生导致水质出了问题。最起码的因果关系都弄错了,处方当然更是一塌糊涂了。
最后,一包药粉,对不起,这包药粉根本就不是“有效检验”的结果,而是“理论指导”+“有限经验”的结果,因为阴阳五行如何如何,因为你体质如何如何,所以,你得吃几种几十种药物熬个汤磨个粉,全吃下去,调理,以正驱邪。
可是,(鱼塘)身体会听你这套吗?眼睛根本看不见,科学手段才能赤裸裸揭示出来的病原菌,会听从你这套理论的指挥吗?你那些复杂药物,吃下去之后,分解成什么,各种成分有什么影响,你知道吗?身体消化它,可不是根据配伍归经进行的,而是根据那些化学反应方程分解吸收,进入血液,运送进入细胞的。
你这些都不知道,就还胡吃海塞几十种复杂成分的药物?你可能仅仅是给细菌提供了又一批不是那么可口的食物,让他们越发壮大而已。也就是,这些举措,根本就是无效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朋友圈里的中医粉也承认,中医,大多数是庸医,然后他们补充一句,有厉害的,你没见过。所以说,“高手在民间”,好吧,人家别的行业都是高手脱颖而出,就你治病救人生死攸关的中医行业居然高手都是隐士。
其实,名医也是庸医,只不过大多数疾病可以自愈,或者根本就是误诊,然后营销手段做得好,名气就起来了。所谓名医高手,只不过是一个误会而已。
自古名医如良将,一将功成万骨枯。
好了,那么,中医药就完全没有价值吗?当然不能一棍子打死,只是,这些东西(沙里淘金)应该送到实验室,让科研人员有闲有耐心地时候慢慢分析,找出来可能有价值的部分,按照科学方法从头检验。注意从头检验。
我们千万不能让老百姓来做试验品,更何况这根本就不是实验,这是¥%……&&&,嗯,你懂的。
咦,难道你们西医,现代医学,就没有错吗?当然有,当然有很多疾病还治不好,有很多药物、药方可能也有错,甚至有害。不过,作为现代科学体系的一部分,现代医学,现代科学有个基本的态度,就是承认一切都可能有错误,从而需要每一代人用“质疑一切”的态度,重新审视历史上积累下来的一切知识,一切方法。
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崇拜“老中医”,以为老中医经验丰富满肚子学问(为什么傻乎乎的不可相信的小年轻,上了年纪就变得睿智了?)。可是在现代医学这里,即使头发花白的老专家、老院士,也要坚持看最新的科研文献,学习新知识新方法,药物目录也一版一版地不断修订,吐故纳新。因为认识在不断深入,更新,意味着一切有很多东西其实错误的。
现代医学,现代科学,承认一切可能有错,从而不断纠正错误,让自身体系越来越可靠,从而解决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传统医学,觉得古代没有错,不可能有错,从而难以进步,没有办法去实现对世界的深入认识,甚至历史上连病菌都没有发现。将来有啥新发现,能得到老祖宗幽魂的恩准?呵呵。
化学发展的五大里程碑怎么记忆?
1. 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2. 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籍,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英语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chemist至今还保留着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的文化遗迹了.
3. 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4. 定量化学时期,既近代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科学相互渗透时期,既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逐步的解决
物质是不是无限可分?
对于天地之大微观之小自古以来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说法,是一个不同的认识过程。
最早的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都没有多大。天有天涯,地有海角,只要多走几步就能够走完。
而且中国还有开天辟地说,是一个叫盘古的老祖宗用一把斧子开出来的天地,“咔哧“一声巨响,一个混沌蛋壳状的玩意就被他劈开了,轻气(不是氢气)上升,变成了天,浊物下沉变成了地。
这个盘古个头有多大?总不会无限大吧。况且那个时候人们认为太阳月亮都是很小的,所以嫦娥的老公后羿可以射下多余的9个太阳。
因此远古人类是人为天地有限的,只要努力就可以到达天涯海角。
至于微观世界物质有多小,古人没有这个概念。中国人认为世界物质由金木水火土组成,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可以生出万物;古希腊等一些外国人认为物质由水、火、土、气组成,有这几种东西就能够生出万物。
这些古代人以为找到了世界的真谛,撮取这些物质调和配方开炉炼丹炼金,还出了个太上老君,专炼长生不老之金丹,结果被猢狲弼马温全部偷吃了,炼出了个火眼金睛金刚不坏之身,最终现在也不知道去了那里。
古代物质观的最高成就是德莫克里特的“原子论”,这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是现代原子论的鼻祖。他认为万物由原子组成,原子是不可分、不可灭、至小无外,在“虚空”中无规则运动的物质之源。
德谟克里特这种理论是在当时既没有实验条件也没有观测条件推导的,而且形成了一系列学说,并由此推导出了他的原子漩涡天体演化理论。此公生存于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距今2400多年前就有如此见识,实在是人类的先知先觉。
但从他的理论也可以看出,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元,不可再分。
近代科学的发展,使人类知道了天外有天,太阳的硕大,宇宙之广阔;又通过望远镜看到了微观世界,通过实验知道了物质由原子组成,于是形成了宇宙无边无际,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并且成为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基础。这似乎又吻合了中国古代庄子的说法,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根一尺长的木棍,每天都中间分一下,一万年也分不完,永无止境。庄子是公元前300多年前的人物,距今也有2300多年。其实这也只是一种哲学思想,没有任何实验依据。
这种哲学思想成为了近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知基础。而且从牛顿时代开始一直到上世纪初,静态宇宙观,认为宇宙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始无终,以及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占据了哲学和科学认知的统治地位。
但自从上世纪初出现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现象,以及量子力学的发展,这个世界的认知开始转变了。现代理论认为宇宙的大小是有限的,物质的最小也是有限的渐渐就成为了科学界的主流认知。哈勃红移的发现,证实了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的,星系正在各项同性的远离我们而去,说明宇宙是动态的,而且膨胀的事实说明在过去某一个时刻必须有一个奇点。经过反推和演算,这个时间大概是在138.2亿年前,在那个时刻,宇宙无中生有,从一个无限小的奇点爆炸诞生。
根据观测和测算,现在宇宙可观测直径为930亿光年。
宇宙有两个视界。一个是在大爆炸初始30万年内,由于光子都无法从致密的粒子汤中挤出,所以存在一个看不到的过去视界;宇宙整体至今还在以超光速3倍以上速度膨胀,在边缘遥远星系的星光有可能永远也达不到我们的视线,因此宇宙存在一个永远也看不见的未来视界。
这两个视界是在可观测宇宙以外的,这两个不可观测宇宙与可观测宇宙加起来才是整个宇宙。而不可观测宇宙到底有多大,没人知道。但理论上来说,宇宙不管多大,都是有限的,因为它就是从奇点中来。
宇宙是时空和物质一体的总称,时间代表了有始有终,时间从大爆炸那一刻诞生,现在138亿多年,总有一天,宇宙还要消亡,因此宇宙并不是无始无终。现在科学界对宇宙的归宿主要有三个假设:热寂(或冷寂)、膨胀到临界开始收缩回归奇点、膨胀过快导致时空大撕裂。这三个归宿都有理论支撑,在这里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看时空通讯以前在头条发表过的文章。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目前科学界具有广泛共识的宇宙标准理论,100年来,天文学所有的观测和实验都与这个理论相吻合,一些非专业人士虽然不服这个理论,又拿不出任何反对的依据,这种反对就有些莫名其妙了。
因此可以说,现代理论认为宇宙是有限的有始有终的。
但有些人会问,那么宇宙之外是什么呢?从生活逻辑来说,任何容器都有一个内外,而宇宙不是能用生活逻辑解释的,所有没有之外。在量子微观世界和天体宏观世界不是能以常规生活逻辑来论定的,必须结合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来认知。
简单的说,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时空曲率中,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摆脱这个时空曲率,宇宙是一个封闭的时空,所谓宇宙有界无边就是这个道理。
理论上可以算出宇宙这个边界,但永远也看不到和到不了这个边界。因为在宇宙泡这个无限曲率中,时空是弯曲的,光线只会顺着弯曲的路径走。想一想,宇宙最快速度每秒30万公里的光都只能走曲线,飞船能够走直线吗?转来转去不有转回来了?但你一定会认为你在走直线,就像在地球上,你一直走,都在向着太阳走,但最终还是走回原点。
当然,凭着人类如此微末之力,不要说宇宙,就是太阳系也走不出去。但这与宇宙有多大,为什么走不出去不是一码事。
那么物质之小难道就不能一直日取其半吗?现代物理学和量子力学明确告诉你,不行。现代大型强子对撞机为人类寻找宇宙宏观和微观奥秘起到了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科学家们可以在这样的大型设备中,通过巨量的能量把一个质子或者中子加快到接近光速,相互对撞,从而寻找宇宙大爆炸最初那一秒钟的状态,也寻找物质最深处基本粒子的奥秘。
经过孜孜不懈地努力,科学界正在一层一层解开宇宙宏观和微观事物的面纱。
现代物理学已经找到了质子以下的粒子,叫夸克,那么夸克再往下可不可以分割呢?现代研究证明,由于强核力作用,夸克之间无法再被分开,它们无法单独存在,只会束缚在质子和中之中,这就叫“夸克禁闭”。
夸克本身可分为六味,分别为上(u)、下(d)、奇(s)、粲(c)、底(b)、顶(t)。这里面上下夸克是最稳定的,所以在宇宙中很常见,而后面四种夸克只能在宇宙中高能粒子碰撞中产生,并很快衰变。
质子是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则是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组成。而质子和中子是最稳定的强子,因此它们和电子一起,是物质的基本粒子。事实上,人们并没有观测到夸克,现在的夸克理论是间接来自对强子的观测研究。通过粒子加速器碰撞,观测到的现象符合物理标准模型预言,因此承认夸克也属于一种基本粒子的说法得到承认。
量子力学认为,物理量存在最小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这个物理量就是量子化的,最小单位就叫量子。量子力学是研究10^-8以下的微观世界的,而在微观世界,因为有量子的存在,它决定了物理量的变化并非是连续的,而是离散的,跳跃的。
近年来兴起的弦理论认为,宇宙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尺度比夸克小很多数量级的“弦”,这种“弦”是普朗克长度同振动模式下所表现出来的结果。这个理论被认为是自洽的大统一模型,能够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一起来,但这个预言在目前条件下很难得倒验证,并没有取得广泛共识。
以上各种物理学理论和证据,都否定了物质无限可分的说法,因此可以认为,现阶段的物理学标准理论认为物质是有限可分的,是有最小基本粒子的。当然这些论断只是现阶段科学发现和研究的认识。但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时空通讯也坚信随着发现和研究得深入,科学理论一定会有新的突破,对物质的认识也会有新的突破。
但会不会改变或推翻物质不能无限可分、宇宙是有限有始有终这些结论,谁也不能妄断。
我们要坚信科学的发现和经过验证的理论,这一点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看到有些人打着唯物主义的旗号,对现代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采取选择性失明的态度,就把上世纪哲学中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物质无限可分的道理机械的搬出来,实在是可笑和可悲。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就建立在那个时代的科学发现和理论基础之上的,所以才是科学的。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就是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说法就是要与时俱进。这个与时俱进当然是与科学之时进时代之进。
哲学是从科学原理和社会发展中抽象出来的高层建筑,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方法论,它起源于科学基础等社会客观实在,然后再反过来给以工作以方法的指导。可这些打着旗号不知哲学为何物的人,不但不从新的知识中汲取营养弄懂哲学的真实意义,却本末倒置的以哲学来替代科学,把这种上层建筑当作基础来使用,令人喷饭之余嗤之以鼻。
时空通讯专注于老百姓通俗的科学话题,欢迎大家共同探讨。原创版权,请勿侵权,谢谢合作。炼金术士和维克托什么关系?
练金是维克托造出来的
维克托的永生药剂和活力血清给族人带来了永生和疾病。现在他在奈克萨斯为拯救族人而努力。
莫德赛族的骄傲同时也是罪人:维克托
作为莫德赛族的首席炼金师,维克托的才能可谓是全宇宙无人能出其右。虽然这也造成了他本人一些性格上的小缺憾,但是相比他在炼金术上的成就,可谓完全不是问题。
本来他在炼金术上的成就已经让全宇宙的人视他为明星。然而不幸却悄悄的降临在他的身上:最爱的妻子米娜在生下他们共同的女儿露茜后不久就因病死在了研究室。大受打击的他从此将自己关闭在实验室里,进行更加疯狂的研究,最终研制出改变了莫德赛一族命运的药剂:永生药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