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取精,西游记中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故事中的西天和经分别指?
西游记中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中的西天指的是古印度即是天竺和经指的是大乘佛法。
西游记兼具浪漫和现实主义,这里显然是在讽刺社会现象。
阿傩此处描写,活灵活现,小人形象尽显,读者很容易跟自己的“历尽千难万险总算到了最后一步,却还要被一个小办事员刁难”的经历产生共鸣,也很自然地想象出来阿傩的形象和神态。
且看原文:
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
瞧这副嬉皮笑脸财迷疯的嘴脸,跟社会上的小人多么像。任你怎么喷怎么骂,就是指着鼻子埋汰,面相挂不住了,那点儿小钱儿也得牢牢攥住喽。
“不放”二字用得巧妙,言简意赅,你就是写一百字的心理活动,也不如这“拿着不放”传神。如果是说书的在说这一段,如何把阿傩伸手的这一个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可考验功夫喽。
为什么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能把经书取回来?
《西游记》所写的是三个会法术的半妖半神和一个什么也不会的半凡半佛的四人, 组团去拿一本佛家秘芨的故事!讲的是团结与合作,讲的是人性与苦难的斗争。
孙悟空会72般变化,一个筋斗可以十万八千里,随便一个动作就可以去到西天如来那里把佛经取回。
但是到了那里如来肯定不会给呀,你的师傅唐僧呢,你的师弟猪八戒和沙僧呢?怎么只你一个猴儿来到这里,你们是一个团队的组合呀,你一个人来了不行。必须和你的师傅和师弟们一起来才可取得真经。你们是个集体,必须要共同协作,完成取经大业。
那唐僧是如来佛的弟子,金蝉子转世。但到了世上,他已是凡人,没有了通天彻地的本领,腾云驾雾的本事,所以他只能靠自己脚力,和白龙马的脚力,去西天取经。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儿,踏踏实实,不能投机取巧。
所以一路上碰见许多妖魔鬼怪,艰难险阻,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这是如来佛祖安排的,这就是让唐僧师徒4人经历磨难,取回真经,才显的经文的重要,不是像去邻居家借东西一般随便借到手,翻来看一看,就显不出这个东西的重要与珍贵了。
你孙悟空一个筋斗翻到如来佛祖跟前,说佛祖,把那经文给了我吧,带回去给那唐僧吧,
那佛祖肯定会说,你个猴儿,开什么玩笑呢!这么重要东西,我要亲手交给你的师傅,让你师傅来,你不够资格。
取经的主角是唐僧,他一个凡人,没有神通,必须要经历千辛万苦。必须要由三个神道广大半妖半仙之人保护,共同完成这件大事。
这是西游记这部小说的主旨。如果让孙悟空一个筋斗翻到西天如来佛那里,拿到经文,那这部小说就不用写了,就没有意义了。
猪八戒为什么要主动加入取经团队?
猪八戒调戏霓裳仙子后,被玉帝打了两千锤,然后丢下了凡间,尽管容貌发生了改变,但是老猪依旧活的很潇洒。
原因是他跑到了南瞻部洲!
南瞻部洲的老大是九天荡魔天尊,这位老兄非常恨,对待妖怪不讲一点情面,孙悟空遇到黄眉大王时,曾去请九天荡魔天尊,他对孙悟空说起了自己的一些英勇事迹,比如奉玉帝旨意剪伐北俱芦洲的妖邪,奉元始天尊旨意平定了南瞻部洲的群怪,现在坐镇南瞻部洲的武当山。
而猪八戒与九天荡魔天尊是旧相识,有这一层关系,老猪在南瞻部洲,只要不做特别伤天害理的事,就不用担心。
不仅如此,猪八戒最重要的,他还有自由。
自由不是随便说说。
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五百年没有舒展身子;沙和尚被困流沙河,每隔七日,要遭受飞剑穿心一次;小白龙更加凄惨,正准备杀了祭天。
唯独猪八戒,他有自由身,并且他以前是混天庭的,虽然不知道他在天庭当了多久的天蓬元帅,至少能够肯定,他有一定的人脉,这一点,从他不怕九天荡魔天尊就能看出来。
所以,猪八戒的小日子,贼惬意,为此,他还娶了个老婆卵二姐。
但是——
猪八戒摸了摸肚子,他丫的才吃完饭,就饿了!
这副猪身子,遗传了猪的食量,好像整天整天吃不饱,因此,要早一点找个能吃饱饭的地方,最好是坐着就有吃。
哪里有呢?
丫丫的佛教不就是这么玩的?套路一个接一个,塑一尊金身就不愁吃穿,关键是还不用做事,一举两得。
怎么打入佛教内部呢?猪八戒想到了取经团队!
当年如来佛降伏孙悟空后,是猪八戒喊住如来不要走的,而猪八戒又是蟠桃会上喝酒喝大了,可知猪八戒下凡没多少年,他在天庭的职位是天蓬元帅,知道点小道消息也不一定。
原著中,猪八戒最不愿意跟人干架,但是观音菩萨经过福陵山时,猪八戒的行为很反常。
正欲驾云过山,不觉狂风起处,又闪上一个妖魔。——《西游记》第八回
猪八戒直接拦住了观音的去路,假装不认识,并且威胁菩萨,“还不如捉个行人,肥腻腻的吃他家娘!”
明摆着是要霸占一个取经名额,否则捉了唐僧吃掉,都是有可能的!
反正这是南瞻部洲,吃了你们佛教的取经人,九天荡魔天尊不怪罪,谁敢动他?
观音菩萨只好暂时答应了猪八戒,不过观音的做法,却值得商榷,五行山是必经之地,孙悟空能候着唐僧;小白龙沙和尚两个,要么观音亲自来要么惠岸行者代表观音。
唯独猪八戒这儿,观音方面不予理会。
好像故意遗忘了!
还好猪八戒聪明,硬是跑下福陵山,来到高老庄,闹出一大摊子事,才有了跟孙悟空做师兄弟的机会。
不然,猪八戒若是听从观音的话,在福陵山专候,恐怕根本等不到唐僧。
猪八戒打入了取经团队。
他的目的很简单,有惊无险走到灵山,捞个油水部门。老猪看得透彻,这西天取经,就是走走形式,满天神佛照着嘞,所以一路上只管打酱油混日子。
最终,猪八戒得了个净坛使者的菩萨果位。
他很不满意!
说的好听,净坛使者是最适合猪八戒的,保证他能吃饱。
说的不好听,净坛使者就是个吃剩饭的。
同样是吃饭,为什么如来佛的大舅子大鹏,却吃第一口?到了猪八戒这儿,只能替别人进行光盘行动?
还有一点!
猪八戒他突然不饿了。
沙僧也不甚吃,八戒也不似前番,就放下碗。行者道:“呆子也不吃了?”八戒道:“不知怎么,脾胃一时就弱了。”——《西游记》第九十九回
他丫丫的上了一趟灵山,老猪肚子不饿了,再给个净坛使者。
有卵用?
没卵用!
西游记所经过的国家?
1、《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一共经过了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女国、祭赛国、朱紫国、狮驼国、比丘国、灭法国九个国家,外加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三个地方,即“九国三地”。
2、历史上的玄奘曾写过一本《大唐西域记》,玄奘前往印度取经的路线是长安、秦州、兰州、凉州、瓜州、玉门关、伊吾、高昌、阿耆尼国、屈支国、跋逯迦国、凌山、大清池、素叶城、昭武九姓七国、铁门、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阿富汗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扩展资料
《西游记》的创作背景: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一位25岁的僧侣玄藏天柱(印度)徒步旅行。从长安出发,经过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抵达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场大型的佛教儒学辩论中被称赞为讲师。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藏返回长安,带回佛教经657经,引起轰动。后来,玄奘口述了他所见所闻的西游记,由弟子扁机编纂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我们在路上看到的国家的历史、地理和交通。没有什么神话色彩。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生活在明朝中后期。他是在中国民俗学、文戏的基础上,通过艰辛的创作,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杰作。
当初师徒几人去西天取经为何不走水路?
如来要求走陆路
西天取经是由如来策划的,正所谓第八回标题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如来在灵山大雷音寺举行启动西游吹风会,要求取经者必须苦历千山。原文选编如下段:
我今有三藏真经,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伽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源,海深的善庆。谁肯去走一遭来?
如来这样要求有理得法,深谙人性。书非借而不读的道理。三藏真经若取的容易,会少人珍惜,那么广泛的研习和传承就更无从谈起。所以走水路减少磨难取经,违背如来要求,亦不得法。
悟空走海路捷径学艺或是失败典型《西游记》佛道儒三家经典参同荟萃,其中的丹学思想提倡性命双修,正所谓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
悟空走海路捷径学艺,得授菩提祖师的长生妙诀,是修命没有修性。悟空下山膨胀,傲来国偷兵器、闯龙宫、销生死,到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是性情欠修差点丧命。悟空保护唐僧战胜千般妖魔到达灵山,取得真经传布东土,是弥补修性功课,从而双修成功证果斗战胜佛,实现完美修行。
所以,悟空走海路捷径学艺是犯了修行的第一病,不可重蹈覆辙。
九九八十一难大多发生在西牛贺洲界内认为到了西牛贺洲就是到了灵山,这很倾向是一个误会。因为至少万寿山五庄观已属于西牛贺洲。第二十四回介绍人参果树时,有句原文:
盖天下四大部洲,惟西牛贺洲五庄观出此,唤名草还丹,又名人参果。
而原著第九十九回详列了八十一难的前八十难,指出五庄观中只是第十八难。那么八十一减去十八,得出有六十三难是发生在西牛贺洲,占比约78%。
而师徒凑齐五人截止于流沙河,流沙河距五庄观或西牛贺洲只隔一回四圣试禅心,若此时寻水路而行,恐怕只能走更多路程,或额外增加更多磨难。
小结世上做任何事,都没有捷径,师徒西天取经也是如此。
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会见到某些人得来容易,其实有两种可能:第一,这是他长辈不易的福报,但失之必易,如不及时像悟空一样补课,只能昙花一现;第二,我们忽略或没看到他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艰难努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