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x elc,坦克世界闪电战法系怎么走?
法系轻坦可以说是非常杰出的!除了amx elc非常非常难受,但度过了五级以后AMX 1390等车子很好玩,法系重坦也不错,在八级之前是纯重坦打法,八级开始换成摇摆炮塔建议换中坦游走打法,看个人喜好吧!法系全都是经典!
坦克发展史上走过了哪些歪路?
坦克发展史上走过的弯路那是相当的多,可谓一步一个坑。
坦克最早的“歪路”是“车体越障”,这是法国人在“圣沙蒙”等坦克上进行的一次错误示范。
当英国人的坦克在战场上扬威之后,法国人也设计了自己的坦克,但法系车们造型相当奇葩,比如“圣沙蒙”坦克,它给设计成了一个大车身小底盘的结构,法国人认为这种车体的宽沿能够辅助坦克在壕沟里越障。
但事与愿违,圣沙蒙在战场上成了动不动卡坑里的二傻子,作战效能相当低下,再加上车体巨大转向迟钝,一不小心就会成为靶子,最后干脆不敢上前线了,只能蹲在后方当做自行火炮使用。法国人也随后开始了新坦克设计,由此诞生了雷诺FT等经典。
移动的“钢铁碉堡”当英法疯狂发展坦克的时候,德国也对坦克这种新生事物产生了一点点兴趣,他们开发了一款“A7V坦克”作为试水之作。但是很显然德国人此刻对坦克的发展趋势还有点茫然,他们将坦克理解成了“移动的钢铁碉堡”。
所以A7V坦克被设计成车体庞大、移动龟速的奇特造型,这是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仅有的自研坦克(还仿制过英国车,尝试过其它不靠谱设计),只生产了22辆战争便结束了。
A7V最大的特色是30吨的重量,但它们都是死重,并没有多少被反映到装甲厚度上去。因为是“移动碉堡”,所以A7V的标准载员有18人之多,像鬼子炮楼一样。这18人里作战人员12人,大部分是机枪手和炮手,它们来自步兵部队,而机修兵、驾驶员则来自工兵部队,然后德国人还给坦克配备了专门的通信兵和军鸽,有的车还配备了号手、炮兵旗手等单位,人员可以膨胀到23人以上。
这种坦克缺点相当明显,它越障能力奇低,大多时刻只能沿着道路缓慢行进,过多的人员也没有带来战力提升,反倒让车内环境恶劣无比,乘员被油烟、高温整得昏迷的事件比比皆是,庞大的车体也没带来装甲的加成。
不过A7V坦克并没有让德国工程师止步,他们默默的抚摸着油纸包,随后又开发出了120吨的K-WAGEN坦克,它携带了4门77mm火炮和7挺马克沁,长度达到了13米之巨,但最高时速才7.5km/h,说是龟爬都给面子了。
K-WAGEN这种不现实的设计让德国吃尽了苦头,截止一战结束仅生产了两个底盘。
二战的德国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们的坦克终于走向了堆重量的不归路,虎式、虎王、狮式这些还能说的过去,但“鼠式坦克”、E100这些可就彻底不靠谱了,他们忽略了战争的规律,病急乱投医,一味强调重炮+巨型车体的设计思路,连“P1000”这种傻瓜策划都敢上马。
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德军的超重型坦克成了一出历史闹剧,任何性能都要与战场需求、战争战略、工业能力、实际科技能力相匹配,否则就是祸国殃民。
令人无语的滚动式坦克滚动式坦克可以说是坦克发展史中最歪的一条科技树,幸好人们没有真的将之点开。
历史上美国、德国、英国、苏联都曾经在不同时期策划过这种怪异的坦克。
早在德国A7V坦克之前,汉莎公司就已经在1917年贡献过一份“Kugelpanzer”图纸,并且造出了实物,“Kugelpanzer”就像个在地上滚动的大碾子,可以快速的滚过敌军堑壕阵地,并且用车载火炮进行轰击。该项目在与A7V的竞争中落败,其“实物”后来也被证实就是个虚有其表的汽车。
我们今天已经见不到“Kugelpanzer”的实物了,但苏联人1945年从满洲里的日本人手里缴获了一个差不多的东西,它被认为是“Kugelpanzer”的同类技术,是德国与日本技术转让的一部分;现在这个球被放在莫斯科库宾卡坦克博物馆展览,被称为“Item 37”。
不过按照美国人的说法,最早的滚动坦克其实是他们的工程师亚森·帕尔在1916年5月设计的,它通过两个球形外壳拼合而成,可以滚动式前进。战后的1919年,美国人也连续拿出了几个球型车辆设计,他们称之为“滚动式拖拉机”,拥有“改造成坦克的潜质”,但最终美军没看上。
最疯狂的是苏联人,都到1941年了,苏联专家居然给斯大林上了个“球形坦克”的计划书,要求国家提供研发资金。当时苏联的局势并不好,斯大林当然不批准,于是这帮专家自己硬是想方设法凑了一个像行走的碾子原型机,但它只能以10km/h的速度前进,武器是小口径的机关炮。但也有许多资料表示这东西就是个不靠谱的动力模型,是专家们头脑发昏的产物,之后就没有下文了。
伊万们在球形坦克后并没有消停,又有不怕死的拿着“巨型滚动坦克”方案找斯大林伸手要钱,这东西重达百吨,由一个横轴联动滚动前进,塞满了几枪大炮和堡垒,最高重量可达上千吨,开动起来可碾压一切,然后还能像六神合体的雷霆王一样解体,拆卸出单个的移动碉堡作战。
不用说,如此抠脚的方案当然是被打进冷宫,斯大林没毙人都算有涵养吗,有功夫造1000吨的压路机,10000辆T34早杀上前线了。
这里多说一句,现代仍然有不少抠脚专家将滚动坦克当做未来发展方向,坚持认为这种结构大有可为。
多铆蒸刚的多炮塔神教如果说滚动坦克还只是一个构思,我们无凭无据对它进行非议,那么多炮塔神教则是实打实的歪脖子科技树,这种技术曾被视为坦克的发展之路,结果却越走越黑。
实际上早期的坦克几乎都是多炮塔神教的教众,当时的战争理论还不存在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的概念,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坦克是步兵的支援工具,所以坦克的火力必须依托步兵展开,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坦克其实变成了大号的步兵战车,也促成了更利于发扬火力的多炮塔车型的发展。
多炮塔坦克能够在推进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发扬火力,形成步兵阵线的运动式支援,压制作用极大,但相应的,多炮塔坦克的武器系统会占用大量的死重,也让坦克体型被放大,还挤占和拖累了发动机能力。当时的人并非没思考这些,但在“坦克是步兵的支援”思想引领下,步兵坦克并不需要速度,更不需要坦克VS坦克的坚甲利炮。
不过,多炮塔坦克潮流最终还是在二战前夕消亡了,像苏联的T-28中型坦克,在39年的苏芬战争中遭遇了非常尴尬的“37mm灾难”,被芬军的博福斯37mm炮打得痛不欲生,甚至许多25mm的哈奇开斯炮都能消灭它们。在500米的距离内,T-28显得极为脆弱,冬季战争中有155辆该型坦克被战防炮击毁,罪魁祸首就是T-28胸前的两个小炮塔以及薄弱的装甲,太多的重量都让炮塔系统拿走了,而装甲才15-30mm。
苏军后来算是捏着鼻子将残存的T-28用到了1944年,这些基于步兵支援制造的坦克完全无法与进行大规模装甲突击的坦克对战。但苏联人不是最后一个多炮塔教众,当时仍然坚持多炮塔的还有美国的M3“格兰特将军”型坦克,这也是个巨坑,不过美国人搞出这种设计的原因是发现原来的小炮不顶事儿,来不及后悔干脆在车体上又凑了门炮。
有多炮塔坦克,也就有反面的“无炮塔坦克”,这种坦克目前仅有瑞典的S坦克具备代表性,所以也没啥好说的。S坦克更像台坦克歼击车,它的能力在于山区丘陵设伏,而非面对面的坦克突击战,低矮的车身虽然降低了中弹面积,但亦造成了视野、射界狭窄的毛病,也算是一条邪路,近年来瑞典正在寻求以高机动轻型坦克将其换掉。
“理论上秒杀一切”的导弹坦克冷战时期,因为导弹技术的迅猛发展,有些人的尾巴就又开始翘了,比如导弹的狂热信仰者赫鲁晓夫同志,就曾经下令制造了一款“纯导弹坦克”——150工程。
在赫鲁晓夫的逻辑里,反坦克导弹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而且携带空心装药破甲战斗部的导弹远比当时的AP穿甲弹性能优异,对坦克的毁伤能力也更强,所以何必还要搞直射的坦克炮呢?让坦克换上导弹作战岂不美哉?
就这样,150工程诞生了,苏联专家为其安装了3M7“龙”式反坦克导弹,还设计了可伸缩进炮塔的发射装置和导弹自动装弹机,这种坦克很快就得到了IT-1的名称,进入苏军服役。
但IT-1问题实在太多,导弹升降系统非常不可靠,实际的作战能力也不如采用加农炮的坦克,而且同样搞导弹系统的140工程、167工程都进行的一塌糊涂,造成了部队的严重抵触情绪,再加上赫鲁晓夫最终因为政治原因下台,苏联的导弹坦克就此消亡了。
后来这类技术其实并没有停止发展,只是人们并没有在坦克上坚持该技术,毕竟坦克的“直射火力平台”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而“导弹坦克”完全可以变成“导弹装甲车”、“导弹越野车”这些更灵活适用的东西。
其实不光是苏联,法国在战后曾经也尝试过导弹坦克,但很快就停止了相关的装备发展。美国也在“谢里登”坦克上尝试过主打炮射导弹的坦克技术,总体来说差强人意。
轻型化的“无甲”潮流上面说到导弹坦克时,提到过空心装药破甲弹(HEAT)对坦克的影响,实际上在战后的一段时间里,因为HEAT技术的发展,让坦克差点走进了死胡同。
HEAT技术其实很常见,它采用了一个锥形药罩和破甲部,采用聚能爆破的形式“啃噬”装甲,二战的“巴祖卡”、“铁拳”,后来的RPG等等都是该技术。它的特点是可以完全不考虑射程穿深比,甭管多远打的都一样,比风帽穿甲弹厉害多了。
二战结束后,因为装甲发展的滞后,人们突然发现所有的装甲在HEAT面前全是渣,统统不牢靠,霎时间就对装甲失去了信心,因为你没法将装甲做成1米厚,也不可能靠鼠式坦克去打仗。所以呢,不少国家纷纷放弃了坦克的装甲,搞出了“无甲坦克”,比如法国的AMX-13系列、AMX-30系列,德国的豹1系列等等都是如此,反正跑得快,代代耍无赖。
说它们“无甲”也不是完全无甲,只是在HEAT的威力面前,人们不再热衷于堆积装甲,反倒是更强调坦克的机动性、火控和射击效率,反正管你装甲厚不厚都是一炮秒,倒不如抬高别的性能。
所幸复合装甲技术出现了,人们开始通过在坦克中添加碳化硅(石英砂加工物)、氧化铝等材料增强对射流的防御,继而又重新用工程构型的方式设计坦克装甲,重新让坦克获得了防御能力,不仅顶得住HEAT,连APFSDS也能扛下了,于是“无甲设计”也很快被复合装甲所取代,坦克又回到了装甲时代。
高级步兵战车坦克当然,最后还有梅卡瓦这种“步兵战车坦克”,以色列人为了应付不对称战争,制造了这种又能当运兵车,又能当主战坦克,以生存力为第一指标的怪异坦克。
因为梅卡瓦大多数时候面对的是武装分子的RPG、地雷、爆炸装置,所以它后部挂满了锁链形成的保护层,装甲技术也采用了外界看来过时的大倾角+间隙装甲构型,连发动机都塞前面挡炮弹去了。
这种坦克难说能与世界先进主战坦克对抗,但却相当适合“治安战”和活命,以至于梅卡瓦的主动防护技术连美国人都眼馋,拿去应用在了M1A2 SEP TUSK坦克上;它是以色列这个弹丸之地的特殊装备。
坦克世界招募选什么车?
1、美系T92lt,唯一招募轻坦,除了极速短板外,其余作为轻坦的性能(视野,隐蔽)至少是中等偏上水准,可用于刷个人任务。
2、法国amx105突击型,法国唯一八金TD,全游戏最快弹速,穿深够用,机动可以,隐蔽优秀,有俯角,装甲能跳两发。唯一缺陷是dpm。
ELC和AMX12T怎么样?
如果不认真玩,最好别碰法国LT MT那一线……很容易坑队友。
顶级25t会玩和不会玩就是两辆车。因为25t的爆发力很强,机动性很强,但是装甲容错能力很差,所以对时机的把握要求很高。可以说这一线对于点亮基础知识(比如点亮距离的刷新周期),点亮的基准点,隐藏系数,隐藏计算方式,后退15米开炮技巧……很多基础知识的把握很重要。特别是ELC到13 90这一段,以点灯为主,静默/移动点灯的技巧很重要。如果一上来就冲上去肉侦千万别动这一线,不然会被队友骂死。LT的话相对比较容易挣钱,但是一般收入也不是很多,因为自己打的终归少,以点亮伤害为主只有伤害一半的收益。(独立点4K也就2K伤害的收益,要共同点亮更少。)属于不会赔钱但是也很少挣大钱的一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