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铜雀台,三国时期三个国都?
在三国历史上,刘备、曹操、孙权三大势力之间争斗不断。在长期的交战中,三个国家的都城是相对稳定的区域,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地理位置最为辽阔的魏国,在洛阳之外,还设立了四个陪都。根据《三国志》和《魏略》的记载,魏文帝曹丕“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加上蜀汉的成都和东吴的建业,则是三国时期的七大都城。
为什么不用凤鸾等祥瑞字眼而用「雀」呢?
铜雀台只是史料中的一种写法,但史料中还存在其他写法,譬如《三国志·魏书》里面几次出现写的都是“铜爵台”。我认为有很大可能性原本就是“铜爵台”,后来才逐渐演变为“铜雀台”。
爵字本与雀字同音,郑玄《仪礼》注“爵弁”,称“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然”,这里就是用爵来代替雀字。
宋代聂崇义的《三礼图》更酷,为“爵”画的图就是一只小雀背着一个杯子。当然,聂崇义画的图只是他们自己根据传统经学的一种构想,并不是说三代实物就是如此。但是,我们一样可以认为,所谓铜爵台的取义是来自于作为礼器与酒器的爵,而爵与雀有一定关系,但不纯然来自于生物意义上的雀。
看图,爵的形状是不是和雀很相似?
于是我们在《水经注》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又作铜雀于楼巅,舒翼若飞”云云。当然这里的铜雀,到底是曹操时期已经有的,还是后来十六国时期后赵石虎增建铜雀台的时候加上去的,大部分人认为很有可能是后者。这样做的原因,也很可能因为爵本来就与雀有关。
另外一方面,《邺中记》记载曹操在邺都北城建三台,分别为铜爵、金虎、冰井。到了石虎在邺城定都后,大概有避讳的考虑,把金虎台改称金凤台。或许因为金凤这一名字的出现,再加上旁边的铜爵台上的铜雀,于是在史料中铜雀台就压倒性地多于铜爵台,最后被诗人普遍采纳。然而这个人名字真正被普通大众认识和接受,还是因为它一直流传到元明时代,被写入了《三国演义》之中,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建筑。
小说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哪些地名?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
《三国演义》中的地名很多,比较出名有故事的有以下一些。 洛阳,汉时首都,东汉末年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经济最强、人口最多的城市。董卓造乱时洛阳虽有过焚城的痛苦经历,但后来曹丕篡汉,重新定都洛阳,洛阳便迎来了第二春,直至西晋,洛阳一直作为首都存在。 长安(今西安),东汉末年,因董卓兵败之故,长安有短暂的首都史。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与洛阳。长安更重要的是它的战略位置,作为抗击西凉马腾、马超进入中原的咽喉。三国鼎立后,蜀汉北伐也是以长安为战略大目标,同时也是汉人抵抗西羌异族进犯的堡垒。 建邺(今南京),东吴孙权称帝后的首都。建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其文化,和经济都相当发达,有“江南第一名称”的称号,建邺就是今天的南京,中国少有的六朝古都之一。 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陶谦担任徐州刺史期间,着重发展农业生产和灌溉。使得徐州之地百姓富足,谷米屯满粮仓。在加上当时陶谦很少参与三国纷争,所徐州在各路诸侯眼里一直是块“大肥肉”,徐州位于如今的江苏省。 成都,三国时期益州的政治中心,当时刘焉,刘璋父子偏居一隅,不参与三国纷争,苦心经营成都二十余年,使得成都成为三国时期最富庶的城市之一。后来刘备取得益州后,又在成都称帝,所以成都的地位在南方显得更为重要,使得成都在三国时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许昌,曹操施行的屯田制度实施令许昌得到很好的发展,人口与经济都得到提高与生产。从那时起,许昌一直是中原的一个主要城镇。 益州,中国古地名,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范围(三国时期)包含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汉中大部分地区及缅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赤壁(武汉),三国赤壁古战场,赤壁之战发生地,现位于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南岸(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依武汉,南临岳阳)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七大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 荆州,赤壁之战爆发,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刘备从曹操手里夺得荆州南部四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郡、桂阳郡。孙权打下南郡,以及之前占领的江夏郡南部。此时曹操占据荆州北部的南阳郡,襄阳郡,以及后来划分的南乡郡,还有江夏郡北部。刘备入川之前,从东吴手里借来南郡,入川后,孙权攻打蜀汉占领的荆州地区,刘备与孙权讲和,江夏、桂阳、长沙三郡归孙权,武陵、零陵、南郡归刘备。 长沙,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属古荆州。 凉州(武威),武威郡属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置凉州,一直到西晋,姑臧均为凉州治所。 幽州(北京),也叫燕云十六州。这个范围也很大,北京也在其中。西汉时期,北京则属于幽州了,但是隋朝给改了名,称为涿郡。
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有哪些好词?
煮酒论英雄 美髯公 过关斩将 三顾茅庐 铜雀台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