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水浒乡试,唐伯虎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为什么那么高?
说到唐伯虎,很多人首先想到那个点秋香的撩妹高手。作为民间传说故事的宠儿,唐伯虎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才子。他的风流倜傥、妻妾成群、纵情书画、玩世不恭,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戏曲舞台上也经常上演着他点秋香的风流往事。然而,真实历史中的唐伯虎却并非如此。
风流才子不风流,唐伯虎,我们都误会你了唐寅(1470年-1524年),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吴县人。吴中四才子之一。在画史上又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
《明史》对唐伯虎的生平记载仅200余字,其余正史对唐伯虎的才华也只是笼统评价,所谓“江南第一才子” 的很多故事是无从考证的。
“唐伯虎三笑姻缘点秋香”,可以说是在民间流传最广、知名度颇高的才子佳人轶事。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是上个世纪90年代非常火热的喜剧片,这部电影里的唐伯虎,是妻妾成群,过着人人羡慕的日子,并且还非常的富裕。但是有人考证却发现,才子唐伯虎没有邂逅秋香,没有去卖身华府,更没有娶了八九个妻妾过着富贵生活。
民间传说唐伯虎经常出入青楼、有九个老婆等逸闻是子虚乌有。据野史记载,唐伯虎后半生曾经遇到一位红颜知己,名叫沈九娘。沈九娘在唐伯虎穷困潦倒的时候出现,陪他共同患难,一度让唐伯虎萌生了续弦的念头。然而不幸的是,沈九娘早早病死,令唐伯虎悲痛不已。后来,人们依据沈九娘的名字,杜撰出唐伯虎有九房妻妾,这纯属无稽之谈了。
桃花树下,春愁黯黯,青衫满泪,人影独瘦。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据考证,秋香是生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比唐伯虎足足大了20岁。唐伯虎与秋香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只不过是后人们的牵强附会罢了。倒是同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不知在什么场合见到秋香扇面,曾写了一首七言绝句:“晃玉摇金小扇图,五云楼阁女仙居;行间看过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书”。
唐伯虎在历史上的知名度高的原因我们知道,唐伯虎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明代经济十分发达的时期,苏州是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城市。经济上的繁荣必然带来思想上的活跃。特别是当时的中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就十分活跃。他们急需思想解放,急需实现个人的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中下层知识分子急需找到一个他们精神、理想、情感、意志的代言人。急需找到一个生活上放浪不羁、敢于带头冲锋、挑战的叛逆形象。这就找到了唐伯虎身上,因为唐伯虎自身就有不拘礼法的性格特征。在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中,文人墨客们故意让唐伯虎不拘礼法,让他放浪形骸。
唐伯虎一生大起大落的经历中,我们能获得哪些启示呢?唐伯虎本来前途无量,可是在他参加会试的时候卷入了一场舞弊案,结果被剥夺了名次,还锒铛入狱。这对他的人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唐伯虎后来的放荡不羁和这次转折有着绝对的关系。
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一代风流才子唐伯虎在郁郁不得志中,与世长辞,结束了自己坎坷悲情,风流潦倒的一生,终年54岁。
唐寅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创作的诗,据不完全的统计,约有600余首。其诗风婉华丽,通俗流畅,即兴抒怀,以才情取胜。诗文的内容多为揭露社会矛盾,抒发不平之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
唐寅为传统绘画所作的贡献,大致可概括为三点:
其一,综合南北二派,弘扬了文入画的传统。
其二,诗书画的有机结合。唐寅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诗文、书法的造诣也很深,在诗书画有机结合方面也作出了新的贡献。
其三,诗情与画意的紧密结合。
唐伯虎的一生,不管是得志时的挥毫泼墨,还是失意时的以笔资身,艺术是唯一陪伴其终身的伙伴。他的抱负,他的情怀,也只能在他的书,画,诗中,得以实现,并使其名扬四海,流芳百世。从他一生大起大落的经历中,我们能获得哪些启示呢?
第一,一定要多读书,多学习,尤其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除了拼学识,你还能拼什么?
第二,人生有几个好朋友,至关重要。
第三,无论遇到什么打击,都要积极向上,不可自甘堕落,自暴自弃,更不可沉迷酒色,牺牲自己的健康。
第四,人要培养一点健康高尚的情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
第五,良好的心态,是人生幸福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耗子喜欢飞,当我说到“唐伯虎”,你会接一句“点秋香”吗?
你们的姓氏里面最有名的人都有谁?
我姓黄,历史上黄姓名人很多。
黄姓起源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
黄姓有名的人
黄盖:东汉末年名将,有著名典故“周瑜打黄盖”三国时期,东吴的大将黄盖受命诈降到曹操的军营,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盖一顿,让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庞统劝曹操将战船连在一块,给周瑜利用火攻创造条件,最终孙刘联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黄忠:东汉末年名将,五虎将之一。扬名定军山。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率军与夏侯渊交战。夏侯渊所率兵马都是曹军精锐,黄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将夏侯渊斩杀于定军山。同年,刘备称汉中王,任命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沉重的打击了唐朝统治,加速了唐朝灭亡。《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道婆: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传授纺织技艺,二是革新棉纺织工具,三是推广棉花种植。
黄庭坚: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宋四家之一。《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黄兴: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组建了华兴会、中国同盟会。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上甘岭战役中,英勇无畏。用身体堵住抢口,壮烈牺牲。黄继光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同时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烈士遗体安息于沈阳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陵园。
黄家驹:(1962年6月10日—1993年6月30日),出生于中国香港,祖籍广东省台山市,中国香港男歌手、原创音乐人、吉他手、摇滚乐队Beyond的主唱及创队成员代表作品:《海阔天空》、《大地》、《长城》、《光辉岁月》等
一日古今异义?
一日古义
1、[one day]:有一天。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宋·王谠《唐语林·雅量》一日于驴上。——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一日晌午。——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a day;all (the) day]:一天,一昼夜。一日之内。——唐·杜牧《阿房宫赋》常如一日。——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苟且非一日。——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奉一日欢。——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前一日。——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引证解释
1、一昼夜;一天。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廻。”《书·洪范》“三曰日”唐 孔颖达疏:“从夜半以至明日夜半,周十二辰为一日。”[1]《史记·孝武本纪》:“奉车子侯暴病,一日死。”
宋 真德秀《夜气箴》:“故冬为四时之夜,而夜乃一日之冬。”明 袁可立《陈发兵出海之期疏》:“东南风利,抵三岛觉华一日程耳。”《红楼梦》第二回:“便在下也和他家来往非止一日了。”
2、一个白天。《法苑珠林》卷四六:“故一念来一念去,一日一宿有八亿四千万念。”《水浒传》第四五回:“一个财主家,虽然十相俱足,一日有多少闲事恼心,夜间又被钱物挂念,到三更二更才睡。”参见“一日一夕”、“一日一夜”。
3、犹昨日。《后汉书·独行传·李充》:“同坐汝南张孟举往让充曰:‘一日闻足下与邓将军说士未究。’”李贤注:“一日,犹昨日也。”《后汉书·李固传》:“一日朝会,见诸侍中并皆年少,无一宿儒大人可顾问者,诚可叹息。”惠栋补注:“一日,犹昨日也。”
4、某日,过去的某一天。晋 葛洪《神仙传·董奉》:“奉一日竦身人云中去。”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上:“一日,花木方春,上欲幸诸苑。”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公(袁可立)一日视西城,有内珰杀人者,公辄按捶问抵罪。”《东周列国志》第八回:“忽一日魏氏归宁,随外家出郊省墓。”《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恰好一日安老爷 偶然走到书房里,见他正在那里拟了几个题目。”鲁迅《呐喊·故乡》:“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
5、他日。指将来的某一天。《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人主不可佯爱人,一日不可复憎;不可以佯憎人,一日不可复爱也。”
6、整天;成天。《水浒传》第四五回:“又有那一等小百姓们,一日间辛辛苦苦挣扎,早晨巴不到晚,起的是五更,睡的是半夜。”《红楼梦》第九七回:“宝玉一日家和我们姑娘好的蜜里调油,这时候总不见面了,也不知是真病假病。”《红楼梦》第一一七回:“妙玉这个东西是最讨人嫌的!他一日家捏酸,见了宝玉就眉开眼笑了。”
7、副词。一旦。表示忽然有一天。《韩非子·五蠹》:“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史记·孟尝君列传》:“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无顾文者。”唐 杜甫《莫相疑行》:“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
8、副词。一旦。表示如果有一天。《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夫物,物有其官,官脩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一日发兵,使人即刺杀大将军青。”《后汉书·翟酺传》:“一日即位,天下旷然。”
9、谓短暂;一时。
《荀子·大略》:“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杨倞注:“非一日之闻,言闻之久矣。”汉 班固《答宾戏》:“彼皆蹑风尘之会,履颠沛之势,据徼乘邪,以求一日之富贵,朝为荣华,夕为顦顇。”
明 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二·乡试遇水火灾》:“何惜一日之费,不成此盛举哉!”明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扬贞汰垢,倚公(袁可立)如左右手。戴星往来于各郡席,未尝一日煖于虎丘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武技》:“少年喜胜,思欲败之,以邀一日之名。”
一日今义1.一昼夜;一天。2.一个白天。
3.犹昨日。
4.某日,过去的某一天。
5.他日。指将来的某一天。
6.整天;成天。
7.副词。一旦。表示忽然有一天。
8.副词。一旦。表示如果有一天。
9.谓短暂;一时。
水浒传中宋江执意招安真实目的是为兄弟谋个好出路还是自已愚忠想当干部光宗耀祖?
谢邀,讨论《水浒》中的人物宋江。
题主:《水浒传》中宋江执意招安的真实目的是为“兄弟谋个好出路”,还是自己愚忠想当干部光宗耀祖?人心隔肚皮,宋江的心思谁人能知?历史长河中,宋江也只是沧海中的一粟,要回到北宋时期,也不现实。因此,后来人只能根据人物所处时代环境和其性格特点,去推理去判断,以认清其真实目的。我的观点,倾向于前者为“兄弟谋个好出路”。
1.宋江自己愚忠。
《水浒传》经由施耐庵精心打磨,出书塑造了梁山一百零八位英雄的形象。以“替天行道”为目的,并没有推翻赵宋王朝的想法,至多是见到不平的事要管一管,让官僚们改变一下作风,愚忠可见一斑。分析他愚忠的由来,主要是与他的出生环境有关,他也是大宋朝的小小公务员。他反朝廷的起因是,自家婆子阎婆惜出轨,要好的朋友帮助他杀了阎氏,闹出了人命官司,杀人要偿命,他才不得不梁山,同江湖兄弟们一起落草为寇。宋江带着军师吴用,同另外一百零六将,共议大事于水浒梁山泊,也是有个过程的,凝聚民心最重要。从晁盖/吴用/林冲/三阮等一起智取生辰纲之后,杨智没法交差,也被迫和这帮人合作,反了朝廷。慢慢地,攻城掠地,路见不平一声吼,直到梁山“替天行道”大旗竖起,聚义厅天罡36位地煞72位凑齐,赵宋朝廷也开始着急了。高太尉先来招安,大伙不待见。林冲眼睁睁地看着仇人离开了,顾全大局,林冲作为宋江的下属,无奈,但心中的愤怒已到了极点,只因宋江代表众将士还有效忠朝廷的想法。而宿太尉呢,经由浪子燕青与名伎李师师等多方努力,代表赵宋皇帝再次招安,这回有成效了,也许杂牌军可以被收编,改成由朝廷发饷银的正规军,愿望很丰满,呵呵,现实很骨感。
2.宋江愚忠想当干部光忠耀祖吗?不会这样想!
理由呢?当然很多。
①阎婆惜被杀之后,宋江就是光棍一条。若说有后,宋太公的次子宋清育有儿女,宋江侄子侄女还是有的,传宗似乎不那么顺理成章了。
②矮子王英攻打城池时,祝家庄的媳妇扈三娘,美貌,还有一身武艺,王英被宋江安排娶了扈三娘,这招太高,解决了兄弟们缺老婆的所需,稳定了军心。让扈三娘做个押寨夫人的想法,宋江脑门一闪而过,唉,做寨主的忍痛割多吧,这也说明宋江压根儿没成想以后去光宗耀祖!
③宋江反朝廷之前,是政府的下层公务员,志向本不大,光宗耀祖,那是太抬举他了。乡试殿试无名,门庭显赫不大可能。宋江的长处,不过是懂些江湖规矩,讲义气,结交朋友给力,其他们可不咋的。
④宋江的好兄弟李逵,曾经执起两把斧子,想杀了“那鸟皇帝”,让“俺公明哥哥来当当”,皇帝就是那么好当的吗?宋江一步步走上起义军的领导岗位,也见惯了权力斗争的场面,曾经的两大竞争对手林冲和卢俊义,一个是晁天王极其信任之人,元老级别,另一个是周侗的大弟子,享誉乡邻的员外郎,论武功,大伙都知这两人最厉害。一番谋划之后,林冲不想接寨主之位,卢俊义念宋江的知遇之恩,一首“卢俊义反”的藏头诗剜却了卢大官人的升迁之梦,“替天行道”由不得卢员外不同众将官一起面对了。宋江心知肚明,上位不容易,光宗耀祖没底气。
⑤征方腊损兵折将,攻打祝家庄也倍感艰难,被招安的将领损失三分之二,路上走的走,丢的丢,可见招安之举,大伙也是有想法的。宋江贴身的将领又有几人呢?靠一己之力想光宗耀祖,也是没底气的。……
3.宋江为“兄弟谋个好出路”,是他执意招安的真实目的。
水浒梁山泊一寨之主,想“你有我有全都有”,打抱不平,一百单八将啸聚山林,共举“替天行道”大旗议事。朝廷镇压不住了,只得去招安。招安成功,英雄团队闪耀京城,后面的路该怎么走呢?宋江本能的想法就是,要对得住跟随数年的兄弟们,为“兄弟谋个好出路”。
大宋皇帝恩准,众将士以前犯的错不予追究,论功行赏,编入军队的有饷银,大伙都来保家卫国,共享太平。像这样,本该以皆大欢喜的结局展现在世人眼前,实际上呢?结果不太妙。燕青同李师师习琴棋书画,阮氏三雄和张顺等到南越去,武松归隐,鲁智深坐化山寺,少数人幸运。战场上殒命的不少,被赐毒酒殉国的也有几人。宋江目之所及,被招安却没能翻过人家朝廷权贵的手掌心,谋个好出路,哪里能给你们这些刁民留着?顶多,做服从命令的军人在疆场上拋头颅罢了。一寨之主,网罗的社会底层各位身怀技艺的人,不求光宗耀祖,就连谋个出路也做不到,宋江的肠子算是悔青了,反叛注定命运是可悲的。
综上所述,宋江执意招安,不求光宗耀祖,真实目的只是想他愚忠之至,帮兄弟谋个好出路!而出路,全在权贵设置的陷阱中,被堵死了。
古代文人墨客经常游山玩水吟诗作对?
这个问题有点偏颇。首先我们看到的文人属于历史长河中小部分。大部分文人没能流传下来东西。也不为我们所知。为大家所熟知的也就那么百八十个。属于历史里的佼佼者和幸运儿。一诺先说说这些比较幸运的人经济来源吧。在古代你不要被历史蒙蔽了双眼,不要相信大唐盛世和魏晋风流,那只是一些上流社会的人,更多的是穷人,可以说任何一个朝代饿死的人都不少。包括建国以后。直到如今偏远地方还有没有电的地方。那么问题来了,吃饭是问题,那么读书需要钱,可以这么理解。只要你能寒窗苦读十年的,家庭都不会太差。起码吃饭不是问题。哪怕是欧阳修那样,一块粥分两块的。像,三曹,陶渊明,李白,杜甫,等等都属于这类。
第二收入是给人写墓志铭。古人对死后评价比活着看的更重要。一般都会找自己圈子里文笔最好的帮着写。一般同辈需要竭三次。每次都会带大量的钱,欧阳修属于苏东坡的老师,在要求东坡给他写墓志时,给了70万。这是一个很可观的收入。
第三,朋友赠送。李白的汪伦,杜甫的严武属于这一类。
第四,在自己没有成名的时候需要自己拿文章去名门。只要他能看上你的文章,你就可以在他家住下来读书。也就成了他的学生。白居易见顾况,李商见令狐楚。
第白妓女乐工的资助,这个在宋代比较多,像柳永,姜夔,一类人物。可以吃不上饭,不能不装的潇洒,柳永混的比较差劲,死了棺材也买不起,妓女给他收的尸。不过那时候人比较厚道,哪怕是妓女。
第六做官的这里属于太常见的了,唐宋绝大多数文人都做过官。极少像柳永,孟浩然那样的。
第七,身份,那时候读书人不多,一个镇子都出不来几个认识字的。更何况文人墨客,那个年代你说自己是读书人,比你现在出去说我是上市公司经理有面子多了。遇到一些地方随意在墙上提几笔,只要水平够好,不愁老板不给你拿点钱。李白不是有一个李白骑驴的的典故,天子殿前尚容我走马,华阴县内不容我骑驴。之后县令接待李白。
以上这些是混得比较幸运的,起码名气不差。
一些比较差的,第一个,入幕府或者做师爷。这是一个很好的出路。
第二个,做生意。管鲍之交。起码吃饭不成问题。还有现在的臭豆腐也是由一个落魄秀才做的。
第三个买字画。比较典型的唐伯虎。
第四个也是混得比较差的靠,给人写信,读信为生的。这类人多数是读书几年乡试不递的。
第四抄书。印刷技术没那么发达,雇人抄书。我们今天所说的手抄本,就是这个。
第五账房先生。我经常开玩笑,说今天书法协会写了一手账房先生的好字。
第六教书。水浒传里吴用就是这类。
第七,算命,或者做个郎中。古人读书不仅是四书五经。那是必修课。也有课外读物。多少都懂一点阴阳学术。
以上是一诺所想到的古代读书人能来钱的门路。说的不全,还请留言补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