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操心大江山后勤事务,谁是中国城市领跑者?
新疆的石河子和广东的深圳是中国城市的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前,石河子还是一片茫茫戈壁,万古荒原。1950年2月,王震率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第二十二兵团司令部、政治部机关及其直属队、26师、骑兵第8师、军区后勤运输部生产总队、骑兵第7师30团挺进石河子,拉动了“军垦第一犁”,开始在这里开垦建城,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石河子已经成为最美的宜居城市,并享有“戈壁明珠”之美誉,被誉为“小上海”。
改革开放前,深圳还是一个小鱼村,1979年,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经济特区,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设,深圳已成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国际化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
你觉得李世民到底知不知情?
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身体太过虚弱,太子李治不但要代理朝政,还要每天到李世民的寝宫中侍病。而武则天作为才人,负责李世民的饮食起居。这在这病榻之前,太子李治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武则天。
对于这段不伦的恋情,李世民知不知道呢?
先说这段故事是不是真的吧,据史料记载,当时李治在陪父亲李世民的时候,确实对武则天产生情愫。
《新唐书·后妃传》中说,“高宗为太子时,入侍,悦之”;
《资治通鉴》中说,“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
再到后来,就是武则天当皇后时,李治给天下下的诏书《立武昭仪为皇后诏》。诏书记载:
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壶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赞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
也就是说,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因为朝夕服侍父皇,从而与当时还是太宗才人的武则天相识。随着两人交往渐多,彼此之间产生好感。
这么说来,这俩人确实是在李世民的病榻前产生过情愫。
那些事李世民到底知不知道呢?我想肯定是不知道的,原因有四。
第一,武则天地位很低,李世民根本就没有搭理她,压根想不到这一茬。
武则天在李世民的面前压根就不得宠,否则,也不可能在入宫12年间地位就没变过,甚至于连一个孩子都没生出来。
并且,在“女主武王”的预言传的沸沸扬扬的时候,宁可错杀一个玄武门守将,也没有把自己后宫的武才人当成皇位的最大威胁。
种种迹象说明,武则天在李世民这里就不入眼,她和李治的眉目传情,人家压根就没当回事,甚至于人家压根就没注意到。
第二,李治生性懦弱,又很感性,对自己的父亲孝顺的了不得,他就不会这么干。
他有多孝顺,有一次李世民上战场负伤回来,腿上长了一个大脓包,李治二话不说,就用嘴吸出了脓血。
说明,李治是很看重自己的父亲,就算是和武则天心心相惜,也会顾及武则天是自己庶母的身份,断不敢僭越。纵使万般喜爱,也得把这份情藏在心里。
所以说,李治压根就不会把这种情愫暴露在父亲的病榻前,李世民也就不会知道。
第三,武则天心狠手辣,而又小心谨慎,不会不顾及李世民,而让自己满盘皆输。
入宫十多年没有被宠,早就不是当年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姑娘了,已经城府很深了。
就算是想傍上李治这条大腿,也得确保万无一失,要是李世民知道了,那就前功尽弃了,所以说,这事武则天更谨慎。
第四,太宗李世民本就是一个狠心的人,要是发现这事,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大家想,李世民为了当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亲兄弟,而且逼自己老子退位,把父亲软禁在深宫之中。
如果让他知道了自己儿子和小妾私通,那肯定是杀头之罪,后来到死也没见李治和武则天有什么闪失,那肯定是没被发现。
综上所述,李治和武则天两情相悦肯定是没跑了,但是李世民肯定是不知道他们偷情的事实。
而且他们更多的是眉目传情罢了,也没有发展成实质性的关系。
话说回来,武则天真的是个狠人,为了自己的将来,不惜和自己的儿子发生感情,就这大破大立的勇气,也让后人唏嘘不已。
对此,您怎么看?请留言。
文中图片来源剧照
雍正王朝中老十四胤禵手握重兵为什么没反?
康熙五十七年,皇十四子胤禵拜大将军王西征,手握重兵。为何在康熙六十一年没有效法明成祖朱棣兵临城下、武力夺权,而是甘心交出了兵权?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这里就先挑几个主要的原因说一说。
兵者,国之大事,手握重兵之人如果失去控制,一旦产生非分之想,武力夺权在所难免。清圣祖(康熙)作为皇帝而不仅仅是父亲,对儿子也同样是要防备的,尤其自身处于垂暮之年,如果不对儿子拥有的兵权加以控制,谁也不敢保证儿子不会产生非分之想,提前武力逼宫上位。因此,康熙五十七年,康熙拜胤禵为大将军王时就已经留了后手。简单说就是军队交给了胤禵,但是后勤补给却交给了和胤禵不是同一条战线的清世宗(雍正)。换句话说,胤禵麾下军队的后勤补给是由雍正的铁杆小弟兼大舅哥年羹尧转运供应的。一旦雍正断了后勤补给,胤禵手中的军队要么饿死,要么纵兵抢掠。饿死肯定是没机会当皇帝的;纵兵抢掠,从青海、甘肃一路抢到北京,想必官心、民心也基本丧失殆尽了,还能堂而皇之当上皇帝?
其次,清朝没有常备的机动野战部队,一旦出现战事,往往是由各地绿营驻军、甚至驻防八旗(较少)临时征调、集结。换句话说,胤禵麾下的军队并不是他一手带出来的,更不是他的私家军。而且,这支军队的各个作战单位之间原本是不相统属的,其统率者当中不乏皇帝的死党和其他势力的代表。如果是用于国家层面的对外作战,在皇帝的认可之下胤禵自然是可以指挥得动的。但是,如果用于反叛夺位,胤禵还能不能指挥得动,很难说。
再者,即便胤禵通过其他方式真正控制了这支军队。也未必就能够兵临北京城下武力夺权。为什么?因为胤禵麾下的军队只是清朝常备军的很少一部分。各地驻防的八旗和绿营军队的数量是其几倍甚至十几倍,而这些军队是受朝廷而不是受胤禵节制的。换句话说,如果胤禵率军武力夺权,彼时的雍正并不是无兵可调。胤禵麾下这支军队如果从青海、甘肃,一路打回北京,且不说非战斗减员,这一路打下来,到北京城下还能剩下多少?一路作战的疲惫之师还能否对抗装备精良、后援充足且以逸待劳的京畿驻军和勤王之师?很难说。
此外,还有一点。清朝将领出征是不带家眷的。其实,这也是历朝历代的惯例。一来,带家眷不方便;二来,有人质的性质。因此,康熙六十一年时,胤禵自家的家眷以及主要将领的家眷实际上已经成为了雍正手中的人质。即便胤禵为了皇位不顾家眷死活、孤注一掷,其麾下的将领也愿意牺牲全家老小赌这一把?正所谓投鼠忌器,胤禵和麾下的将领们不得不掂量掂量。
在权衡利弊之后,胤禵选择了认输,起码是短期内认输,以等待时机。话说回来,胤禵不认输又能如何?胤禵赴京之后,雍正转头就让自己的铁杆小弟兼大舅哥接管了这支军队,从此这支军队和胤禵再也没有任何关系,胤禵也从此沦为刀俎之上的鱼肉。说到底并不是胤禵不想反而甘心交出兵权,而是没有反的条件,不甘心也得甘心。
课本中诸葛亮的出师表能否删除?
2007年4月,陕西省西安市委党校历史学教授胡觉照的《 关于用<止战疏>代替<出师表>的建议信》,建议:中学语文课本撤销《出师表》,用华歆的《止战疏》代之。
胡教授给出的理由是:《出师表》作为初三语文的必修课文,宣扬一种“愚忠”,不利于辨识能力不完全的中学生形成“止战生息”等正确的军事观。
就这个问题而言,还有很多需要商榷的地方。一个方面是民间共识;另一个方面是《出师表》到底是不是愚忠;再一个方面是《止战疏》到底有没有正确的军事观。
01.华歆的民间共识太差诸葛亮大家都了解、《出师表》大家也都学过。华歆何许人和《止战疏》是怎么回事,就需要解释一下了。
正史《三国志》到底是怎么写诸葛亮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大家认识的诸葛亮可能都来自于《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民间的共识,已经盖过了史书共识。所以,诸葛亮就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臣定位。
华歆这个人在正史中的评价也不低,但是在民间的评价中就真心不怎么样了。管宁割席断交,而断交的对象就是华歆。
《三国演义》更是把华歆给塑造成了一个趋炎附势、助纣为虐的小人。京剧《白逼宫》、《受禅台》和湘剧《华歆逼宫》,都出现了华歆这个人。曹操率兵进攻缉捕伏皇后,华歆则是强悍爪牙一枚,“坏户发壁,牵后出”。
姑且认可中学生辨识能力不完全,那么他们会怎样认识华歆这个人。民间共识中,诸葛亮就是忠臣君子而华歆就是奸诈小人。你让一群辨识能力不完全的中学生学习这个“小人”的文章,岂不是会有更大的问题。
02.《止战疏》就有正确的军事观吗太和四年,也就是公元230年内,魏明帝诏令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懿出兵伐蜀。于是,宰相华歆上《止战疏》。止战疏不长,核心意思就一个,即:
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
这个观点不可谓不正确,因为正确与否的评价标准是道德而不是军事。但道德评价往往都是在说废话,谁不知道该做好人、谁不知道要少动干戈、谁不知道所谓的“止战生息”。“止战生息”,简单说就是少打仗、多攒钱。但是,军事观和战略观方面,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如果找反证,拿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就足够了。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刘繇和王朗“今岁不战,明年不征”的结果,就是“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所以,华歆的《止战疏》权可作为道德论,而不能作为什么正确的军事观。
公元230年7月,司马懿溯汉江而上、曹真取道斜谷,目标是会师汉中。但是,八月份的时候,诸葛亮就屯兵成固(今陕西城固西北)、李严则举兵两万开赴汉中,蜀汉政权严阵以待。而此时又来了一场大雨,持续了三十多天,大水冲毁了入蜀的栈道。这时候曹魏再要打仗,就只能是自寻死路。不用诸葛亮出手,大雨和秦岭就能整死曹魏大军。然后,华歆上了《止战疏》。这明显就是眼看打不过但又没台阶,然后找了个道德借口。
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
所以,华歆《止战疏》就是再给曹魏退兵找台阶,这里面根本就没有正确的军事观。如果曹真和司马懿出兵顺利、杀入汉中,华歆估计会说王师就该南定成都、消灭蜀吴二贼。
03.诸葛亮的《出师表》真得就是愚忠吗《出师表》只是言情,《后出师表》才是言战。
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实施北伐、为什么一定要搞战争,在《后出师表》中诠释的最详细。而《出师表》主要是一种老臣忠心和真情流露。诸葛亮临表涕零,千年后的我们读起来也感同身受。
因为刘备曾经“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所以诸葛亮就要对刘备委质为臣、誓死效忠。于是,这就是诸葛亮的愚忠。
但是,委质为臣得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向谁委质是可以选的,选了之后才能为臣。诸葛亮当时可以选刘备、也可以选曹操、还可以选孙权。但他为什么选择刘备呢?史书的记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三国演义》和民间共识,盖过了史书。因此,诸葛亮之所以向刘备委质为臣,理由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共同的志向,即: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对刘备个人的忠,可能叫愚忠。但在名分未定的三国时代,这其实也是一种义。比如庞德宁死不降而被关羽杀掉,那么我们该怎样评价庞德?庞德对曹操愚忠,还是庞德对曹操有义?下调一个维度,从忠下降到义,可能更恰当,这时候马革裹尸的庞德也才更有意义。
三国在当时可能名分未定,在史书可能正朔也传到了曹魏。但是在民间,三国的正统就在蜀汉。所以,诸葛亮的忠既是对刘备,也是对汉朝。国破山河在的形势下,诸葛亮的行为则是一种家国情怀的大忠。
04.历史意义是一种主观共识以上论述是诸葛亮的真实所想吗?是诸葛亮在认清当时格局后所要追寻的人生意义吗?不一定,但也一定。
诸葛亮当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初衷,这就是不一定。但这个不一定一点儿也不重要,因为历史的意义是后人的共识。于是,诸葛亮的行为所呈现的历史意义,却是一定的,那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家国情怀。诸葛亮以及《出师表》的评价,应该上升一个维度,定位在家国情怀的层面。
你说庞德就下调一个维度,说是义而不是愚忠;你说诸葛亮就上调一个维度,说是家国情怀而不是愚忠。怎么说都是你有理?就不顾历史的真实吗?历史的真实是一回事,但历史意义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历史需要解读。
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是怎样认识他们、我们赋予了他们怎样的意义。而这种认识和赋予都是一种主观的评价,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主体间的共识,也就是历史的意义。
因此,既然诸葛亮的历史意义已经确定为一种主观共识了,那么就没必要也不应该把他认为是一种愚忠。所以,《后出师表》因着诸葛亮的人设,也就没有了“愚忠”的成分。
以前队伍中如果有内奸?
抗战初期,国军内部连续爆发数起内奸泄密案,先是江阴要塞将被封锁的消息泄露,紧接着又连续发生了几次刺杀蒋介石的事件。
种种迹象表明,日军已经在国军内部安插了卧底,那究竟谁是卧底,又是怎么查找内奸的呢?
01,江阴要塞泄密案。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军民奋起抵抗,全面抗战的局势已不可逆转,在这种情况之下,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讲话,号召全民族抗战。
不久之后,北平沦陷,蒋介石深感华北一旦丢失,抗战将变得十分困难,于是召开了国防会议,会议决定将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加大纵深深度,以利于长期抗战。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蒋介石决定在上海发起大规模反击战,即淞沪会战。
而在凇泸会战之前,蒋介石又召集军委会高级将领召开了一个高度保密的会议,会议决定派遣军队封锁江阴要塞,并将长江中上游的日军舰队全部消灭,以此来避免华北丢失之后,日军通过长江包抄国民政府的大后方。
之所以是江阴要塞,是因为这个地方是由江入海的咽喉要道,素有江上雄关之称,只要将这个地方给封锁住,就等于切断了日军在江上和海上的联系,如果再将日军在江上的舰队给消灭掉,那对于即将爆发的淞沪会战而言,将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为此,蒋介石下达了严令,要求堵塞江阴要塞使其无法通行,并派遣重兵把守,决不能放日军战舰通过。
会议结束后,各位将领都各自准备去了,蒋介石也去忙其他事情了。
但仅仅过了不到三天,一个震惊的消息传来,日军在南京、九江、武汉、宜昌、重庆等地港口停泊的二十多艘军舰,以及这些地方的日本商船及侨民,全部快速向长江中下游行驶,而且已经快要冲出江阴要塞了。
蒋介石感到无比震惊,他知道日军之所以行动这么迅速,肯定是消息泄密了,那么消息是怎么泄露的呢?
带着这个疑问,蒋介石陷入了深思,最终他得出一个结论,参加会议的只有极少数高层人士,计划的保密等级也很高,一般人是接触不到的,因此泄密者必定是参加会议之人中的一个或几个。
想到这里,蒋介石感到无比愤怒,他下令严查此事,但还没来得及查清事实,另外一件大事就爆发了。
02,蒋介石行程泄露,遭到袭击和暗杀。
就在情报部门调查内奸的时候,淞沪会战也快要爆发了,蒋介石为了鼓舞士气,决定前往上海督战。
当时日军已经取得了制空权,蒋介石如果坐火车或者汽车,都将冒很大的风险,因此他一直无法启程,也为此感到焦虑。
恰在此时,白崇禧找到了蒋介石,他说英国公使准备乘坐专车去上海,蒋介石可以坐他的车一同前去,只要在车上插上英国国旗即可。
那时候英国还是中立国,日军是不会轰炸的,蒋介石也觉得这个方案可行,表示同意。
几天之后,许阁森出发了,但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他乘坐的汽车竟然遭到日军飞机的疯狂轰炸,直到车子被炸毁方才离去,而许阁森虽然活了下来,但身负重伤,已经完全失去了知觉。
幸运的是,蒋介石因为临时有事而没有乘坐许阁森的专车,因此躲过一劫。
那么,日军飞机为何要轰炸英国公使的专车呢,难道不怕得罪英国吗?
蒋介石在仔细分析后认为,日军很显然是冲他去的,也就是说,他的行程泄密了!
那么,谁才是泄密消息的内奸呢?
蒋介石认为,知道他行程的人,只有几位军方高级将领及政府高层人士,内奸肯定在他们之中。
想到这里,蒋介石怒不可遏,他再次给情报部门下达了严令,要求他们以最快的速度侦破此案,以此避免产生更大的损失。
但问题是,调查的对象都是政府高官,阻力是非常大的,因此调查进行了半个月,依然没有锁定嫌疑人。
不过,转折点出现在了九月的一天,这一天蒋介石又险遭暗杀,但狐狸却露出了尾巴。
03,查找内奸,锁定目标。
情报部门在调查无果后,觉得泄露消息的内奸十分聪明,办事也很老练,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因此必须转变思路,即采取引蛇出洞的方式。
恰好九月四日就是“总理纪念周”活动的举办日,按照以往惯例,蒋介石和宋美龄是要参加此次活动并发表讲话的,这正是个刺杀蒋介石的好机会。
情报部门认为,内奸肯定会在九月四日这一天采取行动,因此必须做一些安排,决不能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活动的举办地是南京中央军校,情报人员很聪明,在活动举办当天,并没有严格限制外来人员,其目的就是让刺客顺利进入军校之内,然后再将其抓捕。
就在会议即将开始的时候,情报人员果然发现了两个可疑人员,于是随即停止活动,大搜查也就此展开了。
但是,那两个刺客非常聪明,他们在军校大门即将关闭的时候,开着一辆车冲了出去,然后逃之夭夭了。
不过,刺客虽然逃走了,但看门的师傅却看清了车牌,情报人员在询问之后,发现刺客开的车不是别人的,正是行政院机要秘书黄浚的。
而黄浚作为政府高层人员,参加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军事会议,包括之前关于江阴要塞的会议,并可以很轻易知晓蒋介石的每日行程。
当然了,刺客开的车是黄浚的,并不代表他一定就是内奸,但至少是有重大嫌疑的。
由于缺乏证据,所以情报人员决定秘而不宣,继续展开调查,蒋介石为此下令成立“侦缉黄濬间谍案专门小组”,专门负责调查黄濬及其同伙,而负责此案的人则是素有中国宪兵之父之称的谷正伦。
谷正伦可是个牛人,蒋介石不用军统或者中通,而让他负责此案,一方面是考虑到事件的敏感性,因为黄濬对情报部门很熟悉,所以让情报人员调查此案显得太扎眼,反而是让宪兵队进行暗中调查,不容易被察觉;另一方面也是认可谷正伦的能力,毕竟他在孙中山时期就颇受赏识,专业素质绝对过硬。
而谷正伦也不负众望,他很快就掌握了黄濬的可疑之处,确认了他就是内奸。
但就在谷正伦进一步寻找证据的时候,黄濬似乎有所察觉,开始收敛行为,将事情做得更加隐蔽,让人无法抓住他的把柄。
04,无懈可击?美男计,引蛇出洞!
在随后一段时间里,黄濬低调到可怕,几乎都在政府办公大楼和府邸之间两点一线,别的地方他一概不去,也没有可疑人员去他家拜访。
有一天,蹲守在黄濬家附近的宪兵回去向谷正伦报告,说当天有一名大约二十几岁的女佣外出办事,还说那女佣穿着一般,跟黄家的地位显然不符,面色也比较难看,似乎刚挨了一顿训斥。
谷正伦长了个心眼,认为那女佣肯定没有得到黄濬的善待,便决定从她身上寻找突破口。
为此,谷正伦精心设计了一出美男计,等到那女佣再次出门办事的时候,一个宪兵假扮成地痞流氓上去调戏她,而另一个长相俊美的宪兵则假扮路人上前营救,最终赢得了她的信任。
以此作为契机,谷正伦最终将那名女佣给收买了,成为了帮助他监视黄濬的眼线。
与此同时,谷正伦还有一些其他发现,宪兵在盯梢黄濬司机的过程中,发现司机每天都会去一家咖啡馆喝咖啡,而一个日本领事也有这个习惯,这难道是巧合?
但让人失望的是,盯梢的宪兵始终没有发现司机与日本领事有任何接触,这就让人感到十分奇怪了。
而就在谷正伦一筹莫展的时候,女佣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情报,说有一次她发现司机进入黄濬房间之后,将帽子脱下来挂在了房间的衣帽架上,等走的时候,却没有将帽子取走,这实在是太奇怪了。
谷正伦也觉得很奇怪,但认真分析之后得出结论,司机的帽子里肯定藏有情报,帽子就是黄濬与日本领事传递消息的工具!
在随后盯梢的过程中,谷正伦要求宪兵重点注意帽子,结果还真有发现,司机进入咖啡馆之后,会将帽子挂在门口的衣帽架上,而日本领事进入咖啡馆后,也有同样的举动,并且两人的帽子一模一样,等到离开的时候,两人则会取走对方的帽子。
也就是说,司机和日本领事确实是通过帽子来交换情报的,这样做很难引起人注意,手段十分高明。
既然知道情报的传递途径了,那么接下来就是掌握证据了,谷正伦又策划了一场戏,他在日本领事去咖啡馆的路上,人为制造了一起车祸,然后派人趁机将日本领事强行送到医院救治,并取走他的帽子,将里面的情报取出,然后将一张纸条塞进去,再拿到咖啡馆挂起来。
司机照例进入咖啡馆,走的时候取走了日本领事的帽子,再回去交给黄濬,而宪兵则将司机的帽子取走,在里面发现了一些机密信息,经过对比,笔迹正是黄濬的。
而黄濬在看到纸条后,发现里面写着一些感谢的话,还说让他召集有功人员,于次日上午十一点在某处私密场所聚会,日本特使及间谍头目须磨弥吉郎将军会为他们举行庆功宴并进行表彰。
由于纸条是谷正伦找专家模仿日本领事的笔迹写的,因此黄濬没有产生怀疑,决定冒险参加庆功会,要知道他当间谍就是为了获得丰厚回报。
第二天,黄濬召集党羽来到指定地点,但左等右等就是没等到日本领事及须磨将军,最后等来的却是一大批宪兵,所有人当场被捕。
就这样,内奸黄濬的团伙成员大部分被捕,这些人中不乏陆军、海军将领及一些政府高级官员,甚至连他的长子黄晟也在其中,真是上阵父子兵啊。
南京沦陷前夕,黄濬团伙的罪名也收集得差不多了,最终蒋介石下令,将这伙穷凶极恶的卖国贼处以极刑。
05,黄濬是如何成为内奸的?
其实,黄濬是个非常优秀的人才,他出生在福建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朝翰林,母亲则是大家闺秀,他继承了家族的优良基因,四岁识字,七岁能诗,是当时有名的神童。
黄濬的学习之路也是一路顺畅的,很小就到北京名校读书,师从陈宝琛、严复、林纾等福建同乡,与政界巨擘梁启超也曾有师徒关系,在这这些文化名人的熏陶之下,他逐渐成为一个学富五车之人,在当时名气非常大。
民国初期, 黄濬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学成归国后进入民国政府任职,因为学识卓越而一步步升迁,1935年的时候已经是行政院高级机要秘书了,深得汪精卫赏识,能参加国民政府最高级的军政会议。
可以说,黄濬的人生道路是走得十分顺利的,但他有才无德,一味追求个人享受,生活极为奢靡,毫无人格与气节,而这些缺点恰恰引起了日本情报部门的注意,决定将他发展为间谍。
大约在1935年前后,日本驻扎在南京的间谍头目须磨弥吉郎,派遣素有帝国之花之称的日本第一女特工南造云子接近黄濬父子,用美色和钱财来诱惑他们,最终成功将父子二人收买。
在沦为汉奸之后,黄濬又用钱财收买了许多将领和官员,因此组成了一张专门为日本刺探情报的庞大网络。
在这些人的密切配合之下,大量机密情报被黄濬送给须磨弥吉郎,再由须磨弥吉郎转送日本军方,国军因此吃了很多亏,前面所说的江阴要塞和刺杀蒋介石等案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
据说,黄濬十分贪婪,他对日本人往往是狮子大开口,而日本人为了获取情报,则不惜重金贿赂他,久而久之彼此就形成了稳固的利益关系。
黄濬还很聪明,他在选择收买对象的时候,往往挑那些身在高位的失意亲日派,以及一些非蒋介石嫡系人员,这些人跟他一样没有民族气节,在政治上也不寻求突破,因此甘愿拿钱替人办事,然后过奢侈的生活。
可以说,黄濬如果走上正道,绝对是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可他偏偏成为汉奸,还将包括儿子在内的一大帮高层人士拉下水,干一些危害国家的事情,简直是可耻至极。
因此,黄濬等人被处以极刑,真是大快人心,而谷正伦的手段也不得不让人佩服,唯一让人感到遗憾的一个人,是那个提供情报的佣人,据说她的名字叫莲花,她在黄濬被捕之前,因为在房间里无意翻到情报,被黄濬发现之后用枪将其击杀。
至于说策反黄濬的那个南造云子,据说她在黄濬被捕之后也被抓了起来,后来买通狱卒后逃脱,跑到上海参与建立76号,但最后被军统暗杀了。
只有须磨弥吉郎最终逃脱,他在黄濬被捕后返回日本,之后去伪满洲国担任情报部门领导人,干了很多危害中国的事情,抗战结束后又逃脱制裁,1970年在日本病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