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嗑瓜子,古代也流行嗑瓜子吗?
一般没有流行嗑瓜子。最早的瓜子主要是西瓜子,西瓜是唐代传入新疆,南宋时期才在中原地区大规模种植,明代已经流行嗑西瓜子了。
晚清时期南瓜子开始流行,向日葵虽然在明朝中期就传入中国,但直到民国时期才流行嗑葵花籽。
朱棣得宁王8万人马援助时?
如题,这事要从朱棣起兵造反的第一年说起,明朝“靖难之疫”刚开始,燕王朱棣就扛不住朝廷军队的进攻了,他只有北平一城之地,而当时名正言顺的大明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却有举国资源,即使最早派出讨伐朱棣的将领李景隆比较蠢,上来就连败两场,可军队数量能多到淹死朱棣,还是把朱棣的老巢北平给围了。
老巢被围,且缺兵的朱棣为求援兵急白了头发,情急之下想到了在大宁就藩的宁王朱权,这位宁王朱权其实很不简单,《明史》记载其:“以善谋称”,这估计是真的,明太祖朱元璋想必也非常欣赏他,否则,无法解释朱元璋为何把这么个比较年幼的儿子封在大宁这么重要的地方,还给他数万兵马:
逾二年,就籓大宁。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朱权被朱元璋封在大宁,还给他八万甲兵,目的就是为了让他震慑塞外的,不过,他这八王甲兵也同时被建文帝和朱棣看上了,建文帝是害怕他帮助朱棣,或者效仿朱棣,当时的朱权,除了年龄比朱棣小,实际实力远在朱棣之上,要是也来个造反,建文帝会很难受。朱棣看上朱权,自然是为了让其麾下的精兵能马上帮忙解围北平。
朱权当时的态度其实是准备观望,也就是两不相帮,不帮建文帝是因为,此前已经有好多跟朱权同辈的亲王们被削藩和被囚,他肯定也反对削藩啊,所以,建文帝紧急召他去北京的命令,他也甩到一边不管,反正天高皇帝远。至于不帮朱棣,估计是不太看好朱棣,朱权有八万精兵都没想过造反,朱棣起兵时才多少人?老巢北平果然被围了吧,活该。
可朱棣急眼了,兵行险招,在北平被围时,率身边仅有的兵马(和李景隆两仗之后残余的兵马,应该全是骑兵,其余所有家当都在北平,由长子朱高炽和姚广孝统帅镇守)急行700里(朱棣当时在河北卢龙县附近)赶到大宁,然后把兵马埋伏在城外,他孤身一人去见朱权,骗他说,自己穷途末路了,朱权竟然相信了:
燕王遂自刘家口间道趋大宁,诡言穷蹙来求救。权邀燕王单骑入城,执手大恸,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谢罪。
好歹兄弟一场,朱权自然好好招待朱棣,但朱棣到朱权这来可不是为了喝花酒的,老婆和儿子还在北平等他带兵去救,朱棣在北平住了好几天,手下也开始收买和说服朱权麾下的朵颜三卫等兵将,让他们随同自己入关造反,这么大动静,还算精明的朱权竟然毫无察觉,结果自然是朱棣得偿所愿:
居数日,疑洽不为备。北平锐卒伏城外,吏士稍稍入城,阴结三卫部长及诸戍卒。燕王辞去,权祖之郊,伏兵起,拥权行。三卫彍骑及诸戍卒,一呼毕集。守将朱鉴不能御,战殁。王府妃妾世子皆随入松亭关,归北平,大宁城为空。
所以,善谋的朱权是在大意之下,被阴险的朱棣劫持了,不但把他一家人都绑架了,还把大宁城的数万兵马全给搬空,以朱权为质,带着被收买的朵颜三卫,以及胁迫没有被他收买成功的兵将,全部一股脑去帮自己救北平,朱权这时候能怎么办?被迫上朱棣这艘船呗。
朱棣顺利的带着自己残余的兵马和朱权所有的兵马回师北平,击败李景隆解围北平后,声势大涨,这个时候的朱棣势力其实是整合了两大藩王的实力,但有一个弊端,就是原来朱权的人马占据了大多数,虽然朱棣收买了一部分,可朱权毕竟带领他们多年,要稳住朱权的八万精兵甘心为自己所用,就需要朱权诚心配合,于是,朱棣来了一次大忽悠:
权入燕军,时时为燕王草檄。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这是拿未来的利益捆绑朱权,不过,朱权虽然一时上当,并不等于就是个笨蛋,哪能不知道这块蛋糕其实是吃不到嘴的,但自己已经身在朱棣军中,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了,唯一的生路就是帮助朱棣干掉建文帝,或许还能有条活路,也就只能一心帮助朱棣造反,于是,善谋的宁王帮助善战的燕王,成了新朝的大功臣。
“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进了南京,赶跑了建文帝,自己做了皇帝,朱权也不可能真找朱棣要半个天下,那是傻子干的事,所以他找朱棣筹功时,只是提出换个好地方做自己的封地,一开始是找朱棣要苏州,但苏州不但富庶,还离南京特别近,朱棣可不敢给他,害怕这个还算有本事的弟弟有怨气,给了他富庶地区,他没准就能积攒出实力造反。
朱权开口被拒,忍了,第二次开口时,要钱塘,结果,朱棣还是不干,钱塘同样离南京不太远,而且被誉为"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也是个能积财聚兵的好地方。朱棣给朱权挑选的地方是建宁(福建)、重庆、荆州、东昌(山东),除荆州稍富庶外,都是偏远之地(相对南京而言),后来觉得不能对朱权太苛刻,于是把他改封到了南昌。
朱权虽然在“靖难之役”中是被胁迫的,可好歹也是有功的,而且功劳还不小,朱棣造反的前三年,如果没有朱权麾下的数万精兵支撑,还真不好说能否笑到最后,功成后,朱权自己也知道平分天下是笑话,可朱棣连个好一点的封地都不愿意给他,估计他心中的怨气不会小。朱棣死后,朱权给明仁宗上书,拒绝承认南昌是自己的封国,他的第四代继承人在明武宗时期还起兵造反,估计就是这股怨气传承了下去的因果。
但在朱棣活着时,朱权也只能忍着这口气,朱棣是因为建文帝要削藩才起兵造反的,当上皇帝后,削藩削得比建文帝还狠,把几乎所有藩王的护卫全给剥夺了(除了他自己的两个亲儿子,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的护卫),对朱权,当然是更加重视和防备,还曾经派人查询朱权的罪状,只不过朱权小心谨慎,没有被朱棣找到证据。
朱权在朱棣在位期间,老实巴交的韬光养晦,修道著书,一直活到朱棣的曾孙、明英宗执政的正统年间才去世,高寿七十一岁,不算太亏,朱棣倒是做了九五之尊,可也只活了六十四岁。晚期史学家蔡东藩曾评价:“燕王善战,宁王善谋”,善谋的被善战的忽悠了,可在寿命上赢了,朱权其实也赚了。
参考史料:《明史》
现实当中真的能做出来吗?
刘姥姥吃了贾府里的茄鯗很诧异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这一口细嚼嚼。”"凤姐儿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内。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 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王熙凤马上就告诉了刘姥姥具体的做法。
茄子具有散血、止痛、收敛、止血、利尿、解毒等作用。其内含维生素很多,多食能增加微血管的抵抗能力,可防止血管脆裂出血。茄子经烹调可做出多种菜式。「茄鲞」用茄子做主料配以各种干果,营养极为丰富。成菜味道咸鲜,有浓郁的糟香,略带回甜,色泽鲜艳。
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而王熙凤告诉刘姥姥茄鯗的做法是刘姥姥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要用的配料和辅料是何等的高级和复杂,刘姥姥当即就表示了自己的万分惊讶,“我的佛祖!倒得多少只鸡配他,怪道这个味儿!”从王熙凤描述的这道菜的过程看,基本上茄子的味道已经是淡了,因为有很多的其他材料添加进去,
那么这道菜到底现在我们能不能复制出来,就看看王熙凤说的整套顺序里面有没有我们今天无法做到的失传的工序和配料,按照王熙凤说的顺序走一遍看有没有我们做不到的情况出现就可以得出能不能有复制的可能,
首先茄子主料很普通,是大众化的食材,获取没有难度对吧,要新鲜的,去皮,全部都要茄子的净肉部分,这个净肉部分指的是什么?当然就是去皮的茄子,因为茄子只有皮和肉两部分组成,好了切成碎丁这个也不难,就按照一般常规丁的大小应该就是和一颗花生的大小差不多。
用鸡油炸了,应该是炸到金黄的程度吧,接下来就要添加其他的材料了,鸡脯,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这里就有点难度了,说是各色的干果子没有具体是哪些干果子,量也没有,这道菜的难度就在于量的搭配王熙凤没有说明,也就是个大概的概念,
那么干果子有哪些?干果,即果实果皮成熟后为干燥状态的果子。干果又分为裂果和闭果,它们大多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脂质等。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干果有很多,例如板栗、锥栗、霹雳果、榛子、腰果、核桃、瓜子、松仁、杏仁、白果、开心果、碧根果、沙漠果、榧子、白瓜子、南瓜子、花生、巴旦木 、夏威夷果等。
在量的配搭上也就只能是按照一般一道菜的搭配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七比三,那么干果子和鸡脯的用量都不会太多,而且具体用哪几种干果子也只能看各自的喜好来添加,适合做菜的干果子大概有板栗,核桃,花生,白果,杏仁,腰果,榛子,松仁。
其他瓜子类做菜的可能性要小些。霹雳果又名凉粉果,冰粉子、木馒头,还有的会叫它木莲或是凉粉子,可以说是名字繁多,但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薜荔果是一个淀粉含量比较高的食物。
碧根果本身属于一种坚果类的食品,平时可以选择把把碧根果炒熟之后去除外表皮直接食用,这样可以有效地吸收碧根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又可以吸收碧根果中丰富的维生素,起到美容养颜、对抗老化的作用。
和碧根果食用差不多的还有开心果,沙漠果,碧根果,巴旦木 、夏威夷果做菜的可能也比较少,基本是直接食用。所以这几种可以不考虑入菜。下面一道工序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都切成丁状,用鸡汤煨干,还要用香油来收,
这两道工序就是去除水分,煨干一个是将各种辅料的香味进入到菜里和茄子的香味融合在一起,具体是什么味,应该是有炸了的茄子香味,里面还包含了鸡油的香味,煨干后就加入了鸡脯子肉,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的各种香味,还要看你加的哪些干果子。
用香油收了又加进了香油的香味,所以这个时候这道菜的至少会然你的味觉器官感受到七八种以上的味道,具体会让你的舌尖感觉到什么滋味只有刘姥姥和贾府吃过这道菜的人知道,如果选用三种干果子就会有十种左右的味道融合在一起,还没有完,还要用糟油一拌。
什么是糟油?中国传统食品,用料为糟汁、盐、味精,调匀后为咖啡色咸香味。用以拌食禽、肉、水产类原料,如:糟油风爪、糟油鱼片、糟油虾等。这道菜到此就算做完,然后就要盛在瓷罐子里封严,王熙凤没有说要密封多长时间,那么很可能就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吃的。
最后拿出来吃还有一个程序就是要用炒的鸡瓜一拌着吃,从上面按照王熙凤的描述详细的过程走了一遍流程感觉要完全复制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最主要的是王熙凤没有提供具体的各种食材和辅材的用量,也没有提供各个工序的用时,
比如炸到什么为最佳我们只能说炸到金黄即可,那么煨要用多少时间也只能是以煨干即可,用香油收收到什么程度最佳也没有说明,糟油的具体成分是哪些也没有说明,因为按照各个地方的美食喜好糟油的配制是不一样的,那么就只能按照一般常规配方。
而且干果子的选择上也没有具体到是哪些,这些都是要完全复制这道菜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如果有烹饪爱好的朋友可以尝试去做做,但我敢肯定不可能做到和贾府至少百分之七十的相似度,说不一定还更低.
当然作为一种喜欢美食和烹饪的朋友做出个大概来也是一种乐趣。不过透过王熙凤的描述我已经感觉到了各自食材和铺材混合出来的那种鲜香,茄子我们家也是炸过茄饼的,中间包的不是鸡肉是新鲜嫩猪肉,是两片茄子片包夹肉馅裹上一层精粉炸至金黄非常的酥脆鲜香,
而王熙凤说的还要加入那么多的食材应该会更香,别具风味,只需要遐想一下那么多的美食材料经过鸡油炸,再用至少七种食材煨,香油收,糟油拌,再加鸡爪拌会是一个什么美味,我感觉我的舌尖有反应了。谢谢大家。
向日葵的种子为什么叫瓜子?
瓜子是瓜的种子,特指炒熟了的做食品的倭瓜子、西瓜子等,又叫瓜子儿,俗名叫边果。它的种类较多,有葵花子、海瓜子、吊瓜子、西瓜子、南瓜子、黄瓜子、丝瓜子等。
边果,读音为biān guǒ ,意思是瓜子的俗名,出自晚清欧阳巨源的《负曝闲谈》第二九回:“等到杯筷上来,安排停妥, 天喜在旁边便叫拿边果,这
如果你因为不可抗力不能离开房间?
媒体人的一支笔,既脆弱又强大;网络走进生活,既带来便利,又埋下了危机。我们已经走得太快,停下来以局外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个社会、职业,方能走得更好。
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国庆假期开始前,全媒派(ID:quanmeipai)精选七部影片,带你走进镜头中那个魔幻而又真实的世界。
本文已获得腾讯传媒全媒派授权
《网络谜踪》
一切信息皆可搜索,却搜索不到最亲近的人
故事聚焦于北加州圣荷西的韩裔金姓一家人,预告片中男主角David一直引以为傲的女儿Margot突然离奇失踪,没留下一丝线索。前来调查此案的女警探发现女儿的银行账户出现了可疑资金,而且在失踪前她还伪造了一张假身份证,于是怀疑女儿是离家出走。不满这一结论的父亲为了寻找真相,决定独自展开调查。他用女儿的笔记本电脑打开了社交站台,抽丝剥茧寻找爱女下落。
影片的亮点在于“失踪+操作界面”的呈现方式,从头到尾都是电子屏幕,而就在这样的窗口中,一个基于社交网络的悬疑故事上演了。这种视觉呈现方式的创新有一个清晰的方向,那就是改变科技产品在电影中的参与方式,它们以一种更加互动、更加深刻的方式参与到电影叙事中来。这背后,不仅是由于我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科技产品和社交媒体,更是因为它们的出现和发展逐渐改变了我们自身的存在方式,用科幻的词语来表述,就是我们都在不知不觉地变成赛博格(cyborg)。
电影所讲述的故事虽然老套,但是涉及到的话题却是广泛的,比如亲子关系、媒体的冷血、无孔不入的社交媒体、网络空间的安全等。当电影落幕,观众也开始思考社交网络的两面性:它让了解一个人变得容易,但同时又给了人们太多可以伪装的机会;它既可能透露太多信息,又同时可以作为自我保护的工具;它可以既是女孩失踪的原因,也是找到她的最有效办法。
对于网络而言,我们不过是一串数字符号。
《升级》
一场智脑与大脑的battle
一场抢劫案后,男主角Grey的妻子丧生,自己也全身瘫痪。他接受了一个亿万富翁科学家对他身体的“升级”改造治疗——在他的身体里植入了人工智能程序STEM,不但使四肢恢复了行动力,更能做出自己从未训练过的格斗动作,俨然成为一名职业杀手。Grey付出的代价是,这个AI程序直连他的大脑中枢,永远无法屏蔽。
赛博朋克复古风格、人体生化改造的概念、眩晕急促的动作戏运镜和血腥不留情的复仇故事结合得很酷炫,影片的成本不过600万美元,却也保持住了较高的完成度,打造出了一个科幻感极强的近未来世界。这部电影虽然不能颠覆三观,但却在科幻探究人工智能的红海上,重新勘探出一小片油田。
类似的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反过来将人类摧毁,大概是人们能想到的最坏的结果。《升级》中的情况无疑是更惨的:人们仍然完全保有自己的意识和思维,但是身体却不能受自己支配。相比毁灭而言,有思想却不能自主才是最痛苦的。不仅是Grey,被他杀掉的人们也早已经成为被智脑控制的傀儡。
科技究竟会把我们带向何方?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未来,我们又会不会像影片中所呈现的,成为技术的电池,而自己真正的意识则停留在那美好的幻境中?
《巴别塔》
人类的悲欢从来无法相通
电影讲述了在摩洛哥、墨西哥和日本发生的三个故事:理查德和妻子苏珊因为婚姻危机,去摩洛哥旅行,苏珊在旅行车里遭遇枪击,为了医治苏珊,一车美国游客不得不在摩洛哥的小村滞留。理查德夫妇滞留在摩洛哥,影响到了家里的孩子们,墨西哥保姆为了参加儿子的婚礼,只能让她的侄子开车带着她和孩子们一起去,但从墨西哥过境回来的时候,警方怀疑她绑架美国小孩,事情开始不受控制。日本,聋哑少女千惠子孤寂地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她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沟通交流。
影片用一种缓慢的时间刻度讲述这些故事,让每一种痛苦都细腻生动地呈现出来,看到生命如何在生活中被打磨。当理查德焦急地等待直升飞机前来的时候,他才有机会衡量那些生命中的重量。当日本聋女赤裸身体站在阳台上时,虽然她不能说话,但是她让所有观众听到了最震人心脾的呐喊。
《通天塔》很粗糙,观看的过程不能让我们摆脱现实,而是更真实地感受到生活本身。提醒我们那些可能被遗忘了的存在,诸如某种生活状态,某种内心需求,某些人和某些事。因此,沟通并非是一种语言问题。传说中,人类由于语言不同而最终放弃了修建通天塔。电影里,聋女无言,摩洛哥人无语,但是他们却似乎是对白最多的人。如果真有通天塔,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就在人心里。
上帝为了阻止人类建起通往天堂的高塔而让他们说不同的语言,彼此之间无法沟通。影片在最后的献辞中写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最暗的夜要持续到什么时候?最亮的光又在哪里?
《惊爆内幕》
在强大的社会机器面前,人总是渺小。
影片改编自美国历史上司法和解金额最高的烟草诉讼案的真实故事:CBS 60分钟王牌制作人Lowell Bergman发现了一个惊天内幕——烟草公司巨头对公众撒谎,声称吸烟不会使人上瘾,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烟草公司的高管之一Wigand便掌握充足证据。但是由于烟草公司势力巨大,以非法干预等罪名要挟,使得能够和恐怖分子对峙的60分钟也不得不噤声。在这种情况下,Lowell Bergman陷入了困境:作为一个新闻人,坚定的新闻人,他该怎么办?
Lowell Bergman和Wigand先生从一开始就清楚他们将会面对些什么,当对手是某种体制或某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时,往往实力对比悬殊,往往过程很艰难,有时会想放弃,有时会丧失勇气。但到头来,为了自己的信仰,还得硬着头皮走下去。
小人物的人性光辉有时更持久,小人物的挣扎故事有时更让人感动。有时他们的声音很微弱,他们奋斗无人知晓,可他们还在咬牙坚持着。因为他们明白,哪怕在最深的黑夜里,仅仅是一支小小的蜡烛,也足以带来温暖和希望。
160分钟,欧式电影的节奏感和戏剧张力好比在夜色掩盖下的暗流,观众可以体会到冷静的叙事风格下,压抑不住的内心的暗涌。
《解除好友2:暗网》
暗网如何摧毁一个人
大学生Matias意外捡到陌生人电脑,本意自用,却被硬盘的隐藏文件激发起好奇心,结果窥见了暗网的黑暗秘密,最终导致自己和好友全部被网线另一端的黑暗势力吞噬的故事。
本片和前作一样,依然是桌面摄像头类伪记录片,最大的亮点是暗网。暗网向来是个神秘、可怕,却又让人好奇的话题。暗网是通过特殊软件、特殊授权或对电脑进行特殊设定才能连上的网络,且不能使用一般的浏览器及搜寻引擎找到暗网的内容,因此内容也极尽另类。
影片结束,无论是无处不在的隐私泄露,还是阳光下的另一个暗黑世界,都足够让人不寒而栗、心惊胆战。
也许这些事情就发生在你身边,你却毫不知情。这个故事最令人感到恐惧的地方也在于此,它是真实存在的,但我们却无法阻止。鬼故事或许会让人晚上做噩梦,但现实中的罪恶却正在阳光下进行。
《倒扣的王牌》
是我们爱上媒体,还是媒体绑架我们?
身无分文的记者Tatum流落一座新墨西哥州的小城,他巧舌如簧地向当地报馆的主编推销自己,宣称自己有制造新闻的天才。波澜不惊的小城生活让曾经供职纽约的Tatum倍感无聊。丘克外出采访时,意外遭遇一名小镇店主被困山洞。Tatum敏感的意识到这件事情背后的新闻价值,他迅速联系州长、工程队与医生。
随着Tatum的一篇篇报道,观看施救过程的民众陆续赶来,本欲离开的Leo妻子因为看到有利可图而选择留下,并与Tatum站到了同一阵营,Tatum安排采用费时的营救方式来维持事件的新闻热度。几天内人群不断涌入,营救现场俨然成为游乐场。Tatum与纽约的老上司讨价还价之时,洞中的Leo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现代社会媒介的发达,放大了事件的群体性,使得Leo成了尽人皆知的人物,原本的一场营救行为,被观众们的热情所扭曲。Tatum,他深知群体的心理,他只是卑鄙地利用了它,而对观众来说,Tatum的报道,也完美地迎合了他们的心理期望值,至于最后的结局——只是一场无关自身痛痒的好戏散场而已。
因此,新闻伦理在这里也许并不适用。一个再正直的媒体人,在身旁所有媒体都狂轰滥炸同一消息时,他无可选择。这是一种悲剧性的事实,而这种悲剧,来自于整个群体的围观欲——它本身没有错,只是会造成错的后果。
好戏散场,小丑也摘下娱乐大众的面具,人们陆续离场,期待下一个演出的开锣。
《华盛顿邮报》
捍卫出版权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
电影讲述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1967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部长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秘密组织小组对越南战争进行全面研究,这份在他口中被称为“留给后世全面了解越南战争”的报告在隐瞒国家安全部门甚至美国总统的情况下被制作了出来。
参与调查并了解这份文件的埃尔斯伯格博士无法忍受政府对于真相的隐瞒,于是铤而走险将这份长达七千页的报告如数复印,将美国政府的幕后真相公之于众,以期结束越战。然而面对政府的压力,《纽约时报》最终停止了报道,当时还是地方报纸的《华盛顿邮报》则接过了大旗,为新闻自由与真相而战。
和“一个记者只身对抗庞大机器”的故事不同,《华盛顿邮报》呈现的博弈是这一职业生态链顶点的样貌,商业巨头、报业大佬与顶级政客之间的妥协与交锋。
“造梦师”斯皮尔伯格也没有像前两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一样时刻压制自己的情感,认真的探讨新闻伦理问题以及调查的难度,而更像是通过影片去赞扬纯粹的新闻理想,这在今天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看来,都显得比以往更加重要。
影片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愤怒的尼克松和媒体真正的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连接《总统班底》可以直接推出“美国历史电影宇宙”了。那么如今把“假新闻”挂在嘴边的特朗普呢?这电影仿佛在告诉他,“这事儿我们没完”,那我们呢?《华盛顿邮报》值得我们思考的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伦理或是新闻自由了,该我们思考的,已经是新闻的存亡问题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