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机1945,当年美国跟日本打仗?
整个太平洋战场之上,在惨烈的莫过于冲绳岛战役(也称琉球之战)。这场二战末期的战役完全可以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在惨烈程度上面,已经超越硫磺岛之战。此时的美军处于节节胜利状态,势如破竹。起初战略计划为率先攻打日据台湾,以便建立空军基地以“跳岛战术”轰炸日本本土,但很快美军改变了计划,如果直接攻打日据台湾,美军的牺牲可能很大,因此,战略计划转为攻打冲绳。
(图:大狮自制作图片)
终于,在1945年4月1日冲绳岛战役彻底打响。美军自登陆冲绳岛的那一刻起,打了整个太平洋战场上最艰苦的一仗,这是双方牺牲惨重的一次大会战。在冲绳之役日军防卫部队有110000人,美军为548OOO人,其中1500艘军舰参战,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胜负。但日军顽强抵抗,直到打到无路可逃之时才结束这场战争。
日本方面守岛指挥官为牛岛满中将,参谋长为长勇中将,另外还有八原博通等战术高手配合制定作战计划。牛岛满与八原博通制定了持久战战术,计划第一步引诱美军登陆冲绳,减轻本土的压力,给本土制造有利时间,日本利用隐蔽炮火和舰船对美军舰队进行打击。至于成功登陆岛屿的美军将其引诱至埋伏圈进行逐一击破,利用游击战术迂回美军连队之间,使其在找不到目标的情况下被击杀。另外要求士兵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绝对不与其正面交战,要彻彻底底的打一场持久战。
(图:冲绳日军)
显然,这样的战略是正确的,因为无论是兵力还是火力,日军都弱于美军,但是日军拥有隐蔽的军事单位,而且地形也对其有利。在开战之前的8个月之间,日本在各隐蔽阵地储存大量物资,足够使用几个月。牛岛满认为凭借自己的战略计划,最少可以阻挡美军3个月。但是他却忽略了身边的猪队友长勇中将。
猪队友长勇长勇当年参与过日本所谓的“支那战场”的几次大型会战,并且在南京会战之后,下令士兵进行过大屠杀,杀害俘虏的计划就是出自他手,也就是说南京大屠杀的几个高级别战犯之中就有长勇。不过长勇的狗命够好,竟然让他逃过战后审判,因为他在战败后觉得没脸见他的天皇老子,服毒自杀了。(日本方面说是剖腹,而美军找到尸体后,发现完好无存,是服用氰化物自杀。长勇虽然叫嚣武士道精神,但是却没有剖腹的胆量。)
(图:冲绳战役中的美军)
长勇在开战几天后,完全把牛岛满和八原博通制定的战略计划打乱,他认为天皇的士兵就应该像个武士一样冲出战壕,与来犯之敌面对面交战,而不是躲在龟甲坟改造的地堡内做乌龟。于是在1945年4月12日,长勇组织了第一次全线逆袭战。结果导致双方死伤惨重,日本一方没占到任何便宜,活下来的士兵不得不再次钻到地下。
长勇的全线逆袭激怒美军,4月19日美军发动第一次总攻,美军于实施准备射击后开始攻击前进。心想经过如此猛烈炮击之后,日军或已溃灭或已陷入茫然若失的状态。然而攻击部队的希望不久之后趋于幻灭。因为日军潜伏于地洞,未受严重损害,并适时就战斗位置。美军以战车部队作前锋向日军阵地进攻。日军以快射炮、联队炮及高射炮集中火力对美战车群射击,加上肉搏战,竟摧毁美军联队的22辆战车,仅8辆幸免。
(图:冲绳战役中的美军)
第三十二军美军于4月19日开始发动全线总攻击之后20日至24日期间,可谓美军在冲绳战役中最艰苦的战斗时期。美军三个师与日军第六十二师团之间,连续发生寸土必争的战斗。美军的炮兵、迫击炮及战车火力至为强大,战车火焰发射器也发挥相当大的威力。针对此,日军的抵抗十分顽强,在战斗初期的前4天美军仅能作局部进攻。然而日军于23日黄昏,其大部分阵地被突破后战力削减很多。在日本军方之中,最善战并且最顽强的要数第三十二军。
第三十二军鉴于战况的演变,判断与其固守现有战线不如后退至第二线较为有利,而遂于23日夜命令有计划撒退至后方阵地,即前田高地。前田高地的战斗,乃冲绳作战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
(图:冲绳战役中的美军)
4月26日美军对前田高地发动全面攻击,到了29日日军战力也消耗殆尽,30日美军对前田坑道地实施汽油弹空中攻击,日军终于弹绝。5月3日转变为手榴弹战斗,双方手榴弹跟不不要钱一样,能丢的全部丢出去。美军在战斗中可以补充兵种和弹药,而日军却被包围,致使弹药补给不上。
作战参谋八原博通的日记中记载道:“长此以往,我军的战力像蜡烛一样,唯有消耗失灭一途。妥善保持战力在适当时机转移攻势,乃开展新机运的唯一方法。”为了保存实力,牛岛满下达转移命令,三十二军接到命令后集结兵力于5月4日拂晓时分,配合大规模的烟幕,不分昼夜继续向北方推进攻击。然而5月5日日军的攻势毫无进展,多属不利的战况报告。5月22日第三十二军决定撤退至琉球本岛最南部的喜屋武半岛, 5月29日正式发出全线撤退命令。
大批当地百姓跟随军队撤退,美军在战斗中曾以扩大器号召民众投降不愿伤及无辜,但民众愿意协助军队作战,愿与军队共存亡,且对敌人抱以恐怖及不信任态度,所以与军队站同一阵线奋斗到底。在首里阵地撤退前的估计兵力为5万人,在撤退行动中又损失2万人。残余兵3万人,虽也极为可观,但实际战力已日形锐减。
(图:冲绳战役中的美军以及日军尸体)
当美军于5月31日发觉日军向岛南部撤退时为时已晚,且因雨天追击行动迟缓,以致日军的后撤行动终告成功。美军司令官巴克纳将军因为追击失败而有些自责,他亲往前线视察,因怕发生意外,为其参谋阻止。但巴克纳将军仍然决定6月18日到最前线视察,午后1时在摩文仁岳附近为流弹所伤,十分钟后与世长辞。
6月19日第三十二军的组织性战斗终告一段落,迫使军司令官命令各部队实施个别战斗。6月22日防守摩文仁村落的司令部警卫队被歼,军司令部坑道阵地也遭到敌人攻击。牛岛满中将完成了最后使命,面对海的坑道口于6月23日上午四时三十分,以武士作风自杀。长勇以服毒方式自杀,八原博通换上下级士兵服装准备逃跑时被抓获,战后被判30年徒刑。
(图:冲绳守到总指挥官-牛岛满中将)
惨烈之役至此,太平洋战争的胜败已见分晓。这场残酷的战役致使双方死伤惨重,许多士兵患上战争恐惧症,不少人在战后自杀。战后统计日方伤亡人数为24万人,美国为胜利所付出的代价也相当高,有12500人阵亡或失踪,36600人受伤。
在清理战场之时,美军发现了一些日军士兵的战地日记,其中一个写道“一个资源贫乏的日本,怎能和富强的美国打战?”。
另外一本写道:“我们最初对美军的轰炸并不十分在意,我们认为他们的携带的弹药有限,但最终发现我们的想法完全错了,他们的炮弹好似永远也打不完。轰炸后所有地上物都被炸平,连防空洞也被震垮,在地上战斗的官兵连尸骨都找不到,那真是骇人听闻。”
德国MG42型792毫米机枪有多恐怖?
MG42型机枪是二战中被纳粹德国的国防军和党卫军广泛使用的一种机枪,它采用7.92×57mm毛瑟弹。它出现的目的是为了取代价格昂贵的MG34。 MG42设计成本低廉且易于制造,事实证明其高度可靠且易于操作。最引人注目的是使用,其射速平均每分钟约发1200发子弹,而MG34约为850发。这使得MG42在提供火力压制的方面极为有效,其独特的声音使它被昵称为“希特勒的电锯”,但在英国军队中却有时被称为“施潘道’。
MG42的前身MG34是在1920年代开发的,当时德国正悄悄地寻找方法来规避《凡尔赛条约》并重建其军队。希特勒在1936年废除了该条约,从而为枪支的广泛普及开辟了道路。它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被德国军队支持佛朗哥的联军带到西班牙,在西班牙进行了实地测试,并且部队获得了使用它的经验。
MG34提供了德军从机枪中获得的火力,机动性和可靠性。但是,MG34的生产价格非常昂贵。而此时的德军还需要大规模配发,这就促使了MG42的产生。 MG42设计主要是大量采用冲压硬化工艺,因此所需的机械加工时长大大减少,所需的高级合金钢材也更少。它的制造比其他机枪要简单得多,完成新枪所需的工时为75个工时,而MG 34则为150个工时(减少了50%)–MG42成本为250 马克币,而不是MG34的327马克币。
在二战时德国的步兵战术理论是以轻机枪为基础的通用机枪将小队的火力作为基础,因此步枪手的角色主要是携带弹药并为机枪手提供掩护火力。这使得德国人的通用机枪战线上火力大大增加,同盟国相比,德军可以每等效尺寸单位部署的机关枪要多得多,这导致盟军部队几乎总是面对着MG42的火力。而机枪手有可能不停地在开火,只有在必须更换枪管时才会暂停。这使MG42可以同时应对大量敌军。美军和英军训练他们的部队躲避一门MG42的火力压制,并在更换枪管的空窗期突进阵地,这估计大约需要4至7秒。 由于超高的射速,让MG42可以提供相当于20支步枪的火力。
正是因为MG42如此疯狂的射速,使得它成为了盟军士兵心中的噩梦。不过也不难分析出原因为何。 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步兵战术理论则是以步枪手为中心,机枪是起辅助作用,他们使用的武器的循环射速通常为每分钟450-600发(美国军方在1936年对半自动步枪M1加兰德进行了标准化,其发射速度尽可能比之前的栓式步枪更快)。盟军能够比得上MG42射速的机枪也不是不存在,但他们几乎只被安装在飞机上作为航空机枪使用,空战中转瞬即逝的射击窗口使得高射速武器十分必要。唯一类似射速的盟军地面武器是维克斯K机枪,但是那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由地面部队使用。
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由于在滩头部署的大量MG42型机枪,给盟军造成了如此之大的伤害,高射速使得盟军士兵在命中的一瞬间,往往不是被单一子弹命中,而是会被多发7.92毫米毛瑟弹贯穿,而在战场条件下根本无法进行有效救治,且很多士兵在被击中的时候就以及去世(7.92毫米子弹的杀伤力可以参考下7.62毫米的子弹,命中一发即失去战斗力),在前面段落所讲的,盟军虽然训练了士兵如何在MG42更换枪管时突入防线,弹诺曼底的地势导致这样办十分的困难 ,这使得盟军在诺曼底伤亡如此之大。
在东线战场,曾有德军士兵的回忆中曾说到: 苏联人继续派遣无数部队进攻这条防线,而不是像进攻方那样简单地进攻防御阵地或撤退。他们向迫击炮射击,杀死了数名伞兵。德国机枪手拼命地叫喊着需要弹药补给,因为他们使用MG42持续削减着苏联红军的步兵的队伍
MG42射击群体步兵的场面,也对盟军士兵留下的极大的心理阴影。 汤姆·雷诺夫(Tom Renouf)于1944-45年在第五高地师中任职,亲眼目睹了MG42射击的恐怖场景:同时,我们的排在前进时获得了制高点,在这里我们遭受了斯潘道的猛烈攻击。一枚子弹从我们的下士萨姆·克拉克(Sam Clarke)的腿部动脉中穿过。此后不久他去世了……这是我第一次直接施潘道开火。您所听到的只是短暂的一阵爆发,然后会目睹成片的士兵纷纷跌倒。
由于其超高的射速,使得MG42开火时已经不能有效分辨出每单发子弹射出的声音了,这给盟军士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一位曾服役于第5装甲师的加拿大士兵的陈述证明了MG-42的心理影响:堤防之外不断传来小型武器的嘎嘎作响声,主要是敌人的。识别它们很容易。布伦斯每分钟最多可以发出540发子弹,而MG 34可以发射八至九百发,MG42可以吐出一千二百发。战场上有人为斯潘道机枪提出了“橡皮枪”一词-不是一个贴切的名字,但这是我们认识他们的唯一方法,直到更具描述性的术语“奶酪刀”接管为止。不管我们叫什么名字,斯潘道机枪都是令人恐惧的武器。
MG42的恐怖不只是由于它的超高射速和射击声音给人带来的心理阴影,还有就是德军在对MG42机枪位置的部署上,多会采用交叉火力部署,使得每个MG42机枪小组可以相互支援。 目光再次转向1944年的诺曼底,萨默塞特轻步兵团第4营悉尼中尉悉尼·加里(Sydney Jary)中尉在1944年在诺曼底的战斗中作了证明:当斯潘道集中火从前部和两侧飞来时,前面的排几乎没有越过壕沟。一次肯定有大约十二挺机枪射击。毁灭性的火力阻止了该营的前进。没有前进的道路,也没有退后的道路。
在上文的叙述中,我们不难了解到MG-42在以下情况下有多么致命:1。由训练有素和经验丰富的士兵使用2。部署在互相支援的战术中,连环开火。最后,尽管德国士兵能够如何明智的部署MG42,以及德国的军工产业能够如何快速生产MG42,但它最终也不能阻止盟军士兵前进的道路,纳粹德国的失败是永远都不可避免的。
二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开战之前,德军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在东线苏德战场,到1943年初,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惨败,丧失了战争主动权,继而在1943年中的库尔斯克会战中未能扭转颓势,自此苏联完全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到1944年的时候苏联对德国发动了十次突击,打的德军毫无还手之力,即便德军能够集中全部的兵力在东线对战苏军,也已经很难取胜了。
在北非战场,德国已在1943年彻底放弃。到了诺曼底登陆前夕,盟军已经攻占了意大利首都罗马,墨索里尼政权已名存实亡,整个欧洲基本就只有德国在对抗盟军了。
对于希特勒来说,如果这个时候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的西线战场,那么对于德国来说其打击也必然是致命的,但无奈于东线苏军造成的压力太大,能够投入到西线对付盟军登陆的部队也就非常有限了。
登陆作战前双方的实力对比德军1944年5月份,德国在东线有179个师和5个旅,占德军总兵力的65%,西线的法国、荷兰和比利时等地只有59个师,归属于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在60个师中,有33个海防师、15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和2个伞兵师,其中2个装甲师由希特勒亲自指挥,总兵力76万人。西线德军分为B、G两个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是主力,由隆美尔元帅指挥,下辖39个师,其中第十五集团军的23个师驻扎在加莱地区,第七集团军的14个师驻扎在布列塔尼半岛。G集团军群有19个师,其中第一集团军的10个师在比利时,第十九集团军的9个师在法国南部。
▲诺曼底前德军布防情况
从德军的部署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德军的主力基本在加莱地区,这也是缘于盟军在进攻前制造了大量的烟雾弹,向外界显示盟军将会在加莱地区,也就是法国靠英国最近的地区登陆,为了迷惑德军,盟军的著名战将巴顿频频出现在加莱对面的肯特郡“视察”工作,这也让希特勒相信了盟军主攻加莱的说法,而盟军实际主动的方向是诺曼底地区。
▲德军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
而德军在战前对陆军主力装甲部队的部署上出现了分歧,隆美尔认为应当把装甲部队布置在海岸线附近,以便能随时将装甲部队投入到反登陆作战中。而龙德施泰特、古德里安等人则认为应当把装甲部队布置在远离海岸线的地方,以防盟军的舰炮和空袭,在确定了盟军的主攻方向后再投入装甲部队作战。对此希特勒最终采取了折中的方案,让隆美尔统辖一半的装甲部队,龙德施泰特统辖另一半的装甲部队,这个方案实际上没有让任何德军主要将领满意。
▲隆美尔
在海军方面,德军也只以5艘驱逐舰和52艘潜艇为水面作战主力,这样的水上作战力量在当时的盟军看来就是浮云。空军方面对于德国来说也极不乐观,只有450架作战飞机,处于1:30的绝对劣势。
在防御工事上,德国实际上在1941年12月开始为防止盟军的登陆就开始在法国海岸线修筑防御设施了。希特勒原本计划在1943年5月之前要在挪威到西班牙的海岸线上修筑1.5万个固定支撑点来建立一个大西洋壁垒防御体系,但直到1944年5月,除了加莱地区外,其他地区只修建了零星的防御据点,有些地方仅完成了18%。可以说就这样的防御体系,基本上是防不住盟军的进攻的。
隆美尔就任B集团军群司令后,亲自视察了法国、丹麦、荷兰的防御情况,对防御体系进行了完善,他要求在浅海中设置障碍物,在沙滩上设置混凝土角锥、坦克陷阱,还要铺设大量的地雷,并在隐蔽的地方设置火力点,在海滩后的宽阔地带设置大量障碍物等设施,这些设施一旦修建完善,必然会对盟军造成重大损失,所幸直到盟军登陆的时候,也只是完成了一小部分,即便是这一小部分也给盟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盟军盟军为实施这一史上最大的登陆作战,集结了288万兵力,包括了36个师,其中23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3个空降师,陆军共153万人。海军投入了5300多艘舰船,其中战列舰13艘,巡洋舰47艘,驱逐舰134艘,以及4125艘登陆舰和6000多艘运输船。
空军方面盟军出动了13600架作战飞机,其中战斗机4900架,轰炸机5800架,运输机滑翔机3000架。
▲盟军登陆部署情况
从军力投入上来说,盟军占了绝对的优势,再加上战前情报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因此使德军主力驻防在了加莱地区而不是主攻的诺曼底地区,这就为盟军的登陆作战减轻了相当的难度。
盟军进攻情况在战前,盟军为阻止德军增援诺曼底地区,决定在登陆作战前先派出伞兵部队空降到德军后方建立防御地带,以阻止德军的增援。在开战前盟军便1944年6月6日午夜开始在诺曼底海岸线的后方大量空降部队,伞兵们迅速占领了诺曼底海岸线后方的重要据点和桥梁,建立了防御阵地,并在登陆作战后配合盟军对海滩上的德军发动了进攻。
登陆作战在6月6日清晨6点30分开始,从当天海滩上的战斗来说,伤亡并不大。其中宝剑海滩盟军伤亡630人,朱诺海滩盟军伤亡1200人,黄金海滩盟军损失了约1500人,犹他海滩盟军也只伤亡了197人,战斗最为惨烈的是奥马哈海滩的战斗,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便是取材于奥马哈海滩的战斗,在这里德军驻有352师的一个主力团,导致当天的战斗异常激烈,美军仅阵亡就达到了2500人,总共伤亡4000余人,可以说在第一天的抢滩登陆战中,盟军仅伤亡7500余人。
对于盟军来说,真正的硬仗其实并不是抢滩登陆作战,而是随后的城市攻坚战。在成功登陆后,盟军开始向法国内陆发展,美国第一集团军主攻瑟堡,英国第二集团军负责拿下卡昂。
到了这个时候希特勒才认识到盟军主攻的方向是诺曼底地区。其实在登陆作战的第一天也就是6月6日的时候,希特勒对诺曼底登陆作战的情况并不在意,他认为盟军是在佯攻诺曼底地区,真正的主攻在加莱。在错失了抢滩登陆作战的战机后,希特勒把德军装甲预备队的5个师全部交给了隆美尔指挥,并紧急从东线调来了党卫军第9和第10装甲师,诺曼底战役由此才进入了真正的硬仗阶段。
经过近一个月的攻坚作战,美军才攻克了瑟堡,在夺取瑟堡和科汤坦半岛的战役中,美军付出了伤亡25000多人的代价,直到7月1日才攻下了瑟堡。而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国第二集团军在夺取卡昂的战役中则更是艰难,每前进一公里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在最初的5天时间里就付出了伤亡5000人的代价,直到7月10日才攻下了卡昂。
转折点出现在7月6日,由巴顿率领的盟军第三集团军在布列塔尼半岛登陆,此时诺曼底前线的德军有被盟军包抄合围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诺曼底的德军才开始逐步撤退,到7月18日盟军才彻底搞定了诺曼底地区。
在整个诺曼底战役中,盟军总共伤亡122000余人,其中美军73000余人,而抢滩登陆作战盟军伤亡仅为7500人,所以盟军实际伤亡最大的地方在于登陆后的攻城战。由此也能看出,盟军在战前成功欺骗了希特勒主攻方向,这点来说是多么地重要,一旦德军判断对了盟军的主攻方向,那么盟军在抢滩登陆时期的伤亡就可想而知了。
到了这个时候,德军已经无力阻止盟军开辟西线战场,这对于德军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希特勒对此大为恼火,解除了龙德施泰特西线总司令的职务。对此龙德施泰特在被解职后愤愤地说道,德军将必然战败。
7月17日,隆美尔在视察部队的过程中遭遇到了盟军飞机的扫射,被打成重伤,不得不暂时离开了岗位。7月20日,一群不满希特勒的德国高层军官发动了针对希特勒的刺杀行动,希特勒在这次行动中侥幸逃过一死,随后将参与刺杀的人员斩尽杀绝,而隆美尔不幸牵扯到了这一事件,于当年10月14日被希特勒秘密处死。
二战中的奇怪事件有哪些?
二战中,奇怪的未解之谜很多,比如其中一个,日军“阿波丸”号沉没之谜。
在战争中,交战双方击沉对方的舰船,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可是,人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货轮“阿波丸”被美军潜艇击沉一事,一直议论纷纷。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阿波丸”不是一艘普通的货轮,它带有“绿十字”标志。这是一种特殊的记号,是根据国际公约,交战双方都予以保护的战时急救用品运输船。它拥有“安导券”,可以免受敌方舰船和其他武装力量的攻击。
可是,1945年4月1日,当它穿越台湾海峡时,美国“皇后鱼”号潜艇在没有向它发出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对它连续发射了4枚鱼雷,使它连“SOS”的呼救信号都没来得及发出,就连同2009名乘员和满舱货物沉没在大海的波涛中这种不尽合理的结局,加上当时的历史背景,使人觉得其中大有文章。
当时的“阿波丸”号负有着不可告人的特殊使命,准备通过南中国海返回日本本土。这次航行开始很顺利。途中几次遇到美方的飞机和潜艇,可是,当他们看清船上的绿十字标记后,就迅速地离去,没有给它带来任何麻烦。“阿波丸”船长十分庆幸,所以,总是不到天黑就打开绿十字标记的探照灯,以使敌方舰船、飞机更容易看清楚。可是,他没有想到,厄运最终还是降临了,“阿波丸"在福建省牛山岛附近海域被“皇后鱼”号发射的鱼雷击中爆炸。从它被击中到从海面上消失,历时仅3分钟,船上只有炊事员下田勘太郎1人生还。
在随后的审判中,人们发现,潜艇指挥官劳弗林艇长自己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他声称自己是误击,这一观点的成立,要依赖台湾海峡夜雾很浓这个重要条件。可是经多方查证,当时台湾海峡正被高气压覆盖,没有产生雾的条件,也根本没有雾。而对于劳弗林关于“来船速度很快,长度和日本驱逐舰差不多,因此在雷达屏幕上误认为是日军舰”的说法,人们也找到了否定的依据。在二次大战中,日本的商船是没有安装雷达的。在台湾海峡的浅海水域,它们就是想以18节的航速在雾中航行,也根本办不到。人们在调查中发现,当时“阿波丸”按国际惯例,每天3次用普通电报通告自己的船位;“皇后鱼”上也有收到电报的明确记载。在“皇后鱼”号上还找到在出事前3天接到的美国太平洋舰队潜艇司令部的密电。内容是:“让运输急救物品的‘阿波丸'无事通过。该船预计3月30日至4月4日从贵艇巡航的海面北上。夜航有绿十字。”这就使劳弗林艇长很难自圆其说。
但这封电报却旁证了击沉“阿波丸”不是美国军方的蓄意行动。这使此事件陷入迷雾之中,难以分辨真相。
有人推断击沉“阿波丸"在美军内部另有安排,其原因有两个:一是船上装有包括黄金、宝石在内的大量贵重物资;二是船上乘客中有日本的高级军官和情报部门的头目。美方掌握了这些情况,为了防止这些人回到日本,产生不利于战局发展的后果,采取了如此下策。美国政府对此一直不置可否,而且。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证据,这些只能是一种合理的想象。 现在,根据美国政府提供的重要线索和具体帮助。“阿波丸”已经被我国海军打捞出来,并找到了和美方提供的数据相符的锡锭、云母、铝锭等等,但是,没有发现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和珠宝。这似乎也能说明些问题。
看来,除非能从美国获得属于高度机密的历史资料,否则“阿波丸”被击沉之谜将永无破解之日。
国军在二战结束后的实力如何?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胜利后确实提过一段时间什么战胜国四大强国之类的。但是军队的实力摆在那里,不是靠说的,从哪方面看也算不上军事强国。
先看陆海空三军的武器装备
国民党空军的军用飞机基本上都是美国援助的,又或者是从战败的日军手里接收的。自己造的几乎没有。
反观美、英、苏研制的螺旋桨战机都是世界一流水平,且已经研制出或者正在研制喷气式战斗机。就算是法国,1951年也把自己研制的喷气式战斗机飞上了天。
国民党海军除了英国移交的重庆号轻巡洋舰撑门面,最大的军舰就是驱逐舰了,而国民党海军拿得出手的基本上是外国赔偿和移交的驱逐舰和护卫舰。
再看其它几大过:
美英两国一个是二战期间“下饺子”,英国在开战前舰队实力可以说是世界第一,此时虽然即将走下坡路,依然是名列前茅。
苏联:二战期间没有重点发展海军,但是自己能研制能生产巡洋舰。
法国:好歹把战前建造的黎塞留号战列舰开回国了,还能继续建造让·巴尔号战列舰。
所以海空军没法比。
陆军方面:
国民党最多也就是能造75毫米口径的山炮,更大口径的火炮不是美援,就是从日军那里接收的。
至于美、英、苏?什么203毫米、155/152毫米,105/122毫米随便造,还有各种要塞炮列车炮。
坦克方面,国产影视剧基本上都是偷懒,国民党军队在解放战争期间最好的坦克不过是美国M3/M5轻型坦克,自己别说造,连美国拆掉武器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都修复不了。
战前的那些万国牌坦克还留着,连意大利CV33这种只有机枪的轻型坦克都留着,而且还是胡宗南部这样的嫡系部队在用。
美、英、苏那个的兵工厂里不能生产五花八门各种坦克?
钢盔除了美式和缴获的日式,各种万国牌钢盔也留着。
有人推测国民党能自己生产一种类似美式M1钢盔的中正盔,但也有人说这其实就是M1钢盔的内盔,所以看起来尺寸比较小。
轻武器方面,国民党自己能生产一些枪械,
比如德式步枪、毛瑟手枪、勃朗宁手枪,捷克式轻机枪。
但是,美械部队的美式斯普林菲尔德M1903和M1917步枪都没法造。
阎锡山的山西兵工厂可以仿制汤姆森冲锋枪,但是质量无法和原厂的相比。
M3黄油冲锋枪没法造。
美国M1卡宾枪没法造。
至于军队使用的那些美式吉普车和卡车,国内也没法仿制,甚至连修理都缺乏零件。
所以在解放战争中,有些国民党美械部队的状态越来越不行,原因就是美式弹药基本靠美援,修理保养的零件难以补充,所以火力水平越来越差。
至于美、英、苏,法,哪国也不至于为轻武器和车辆的问题担心啊。
硬要说能全部自己造,估计也就是1946年开始换装的新式军服了,但也有非常明显的美式风格,以至于长期以来被某些影视剧组误认为是完全模仿美军风格的。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军队是一次性的军队,武器是一次性消耗品,如果损耗严重,就难以将大规模战争继续下去,与美、英、苏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关注 近卫步兵师,关注 军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