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乾隆誉为御茶的是什么茶,西湖龙井和西湖有什么关系?
杭州西湖产茶历史悠久。关于西湖茶产区的最早记载,是唐代陆羽的《茶经》:“钱塘(今杭州)生天竺、灵隐二寺产茶。”西湖龙井的直接源头,追溯至北宋时期上天竺寺主持辩才大师退居龙井寺经院后,在山顶开辟茶园,种植出来的茶叶。
辩才大师在这里煮茶论道,吟诗作赋,交游名流,过着风雅、娴静、充满诗意的晚年隐居生活,在这方风景佳绝之地,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十年。他写的《龙井十题》,即《狮子峰》、《风篁岭》、《归隐桥》等十首诗,就是对这些建筑和景观的最早题咏。而苏东坡、秦观、释参寥等名公大德的过往交游,诗歌唱和,更使得这里从默默无闻的荒山僻岭,成为名闻杭州、流芳千古的名胜佳处。寺僧在旁边的狮峰山麓开山种茶,因而这里被后人看作是绿茶极品西湖龙井的发祥地。
北宋时期,在杭州担任知州的苏东坡,也曾考证过西湖种茶的历史。他追溯出来的龙井历史,要从南北朝算起,距今有1500年。至于西湖龙井的称谓,取自于西子湖和“龙泓井”的圣水。在清朝雍正年间,龙井茶已经是扁体的形状,后被乾隆皇帝钦点为贡品御茶,成为西湖龙井名声在外的“金字招牌”。
和很多名茶一样,西湖龙井也有各种繁琐的类别和不同的分类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前,西湖龙井有“狮、龙、云、虎”四大字号,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周恩来总理对梅家坞的三次视察,作为产茶区的梅家坞声名鹊起,从原有的四个字号中分离出来,成为“梅”字号。几个字号的龙井茶其实都产于西湖边的群山,又称为“本山龙井”,和那些品质较为次一级的西湖平地所产的“湖地龙井”,以及邻区所产的“四乡龙井”都有很大的区别。
御品茗茶是什么茶?
绿茶,西湖龙井明前茶。
在古代,皇家专用的东西才能与御字挂钩,所以,能够用这个字的东西都是有着顶级品质的。御品与御茗西湖龙井便是如此。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在清乾隆游览西湖时,盛赞西湖龙井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这就是如今的御品与御茗等西湖龙井茶。茗茶意为:可令人仔细品味加、能够让人进入某种意境的优良的茶叶制品。
什么是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是我国的第一名茶,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梅五个品号,现在统称为西湖龙井茶。同时西湖龙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下面就关于西湖龙井茶文化做一介绍。
西湖龙井茶介绍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龙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茶有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特级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这优美的句子如诗如画,堪称西湖龙井茶的绝妙写真。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于一体,泡一杯龙井茶,喝出的却是世所罕见的独特而骄人的龙井茶文化。
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到了明代,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
如果说在明代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民国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龙井茶被列为国家外交礼品茶。茶区人民在政府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从龙井茶的历史演变看,龙井茶之所以能成名并发扬光大,一则是龙井茶品质好,二则离不开龙井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所以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价值,里面蕴藏着较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以上就是关于西湖龙井茶文化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西湖龙井的文化有所帮助。
龙井属于什么茶?
绿茶。
龙井产于杭州西湖区,鲜叶采摘细嫩,要求芽叶均匀成朵,制造前经过适当摊放。
龙井做工特别精细,具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特点。龙井属于什么茶?龙井茶外形嫩叶包芽,扁平挺直似碗钉,匀齐光滑,芽毫隐藏稀见,色泽翠绿微带嫩黄光润,香气鲜嫩馥郁,清高持久,汤色绿清澈明亮,滋味甘鲜醇厚,有新鲜橄榄的回味,叶底嫩匀成朵。
春茶中的特级西湖龙井、浙江龙井外形扁平光滑,苗锋尖削,芽长于叶,色泽嫩绿,体表无茸毛;汤色嫩绿(黄)明亮;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带高火香;滋味清爽或浓醇;叶底嫩绿,尚完整。
龙井属于绿茶,性情凉,因为产地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龙井。关于龙井属于什么茶,历史悠久,精细的品质是经过人们的努力采摘加工完成。在绿茶品种中,龙井最为出名,深受消费者们的喜欢!
清代管理皇帝饮食的地方是御膳房吗?
清代皇帝饮食的是御茶膳坊,清代初期,名称叫茶饭处。
《清史稿·志九十三职官志》内务府条记载:“设茶饭处,置总领各三人,饭上人三十有五人,茶上人十有七人”。到了康熙二十年设立饭上人委署总领一人。到雍正元年定总领授二等侍卫;饭上人授三等侍卫六人,蓝翎侍卫七人;茶上人三等侍卫三人,蓝翎侍卫四人;复置茶房侍卫内委署总领一人。到了乾隆十五年改饭房为外膳房。管事的总领官员叫做尚膳正、尚茶正,副总领为尚膳副、尚茶副。
后来把茶房和膳房合并成为御茶膳房:“茶膳房一、二、三等侍卫,一等三品,二等四品,三等五品。尚膳正各三人,四品。尚茶正各二人,四品。尚膳副、尚茶副、俱五品。”
御茶房,执守侍首领三人。侍监副首领四人。专司上用茗饮果品,及各处供献,节令宴席。
御膳房,执守侍总管三人。侍监首领十人。专司上用膳羞,各宫馔品,及各处供献,节令宴席。后省总管一人、首领二人。另外有庖长(就是厨师,至少相当于现在的行政大厨)八人,库掌五人,库守十有六人。这些职位才是具体做菜做饭的。
除了给皇帝有专门的御茶膳房,后宫其他人也有专门的茶膳房。皇太后宫,设茶房、膳房、药房首领各一人。太妃,太嫔,设膳房执守侍首领一人。太妃以下的膳房,统设执守侍首领一人。
平日皇帝最普通的一顿饭也要上20道菜以上。清代初年还比较节俭,乾隆时国富民强,就奔着高端大气上档次去了。到慈禧太后专权时,吃饭更讲究异常。凡是山珍海味,飞禽走兽,这些庖丁们变着法地煎炸烹煮,花样无穷。慈禧每顿菜点常常在百种以上,正膳所用菜肴至少要摆满三张拼起来的膳桌,各种冷盘、热馐、炉食、小菜。电影《末代皇帝》中小皇帝用膳前太监试菜是历史真实的反映。满汉全席是清宫盛大的宴席,前朝没有的,是清代宫廷的新创,它始于乾隆年间,慈禧专权时,更为奢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