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战神入定修炼,为什么更多的人更喜欢项羽而不是刘邦?
先纠正你问题里的一个错别字,是“抹黑”,不是“摸黑”。
年轻人,要多读书,要少摸点,摸别人摸自己,都不好。
言归正传:
确实如你所言,项羽是一个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悲情英雄。
其受欢迎程度,在历史上诸多的失败者当中,无人能及。
我想大概有这么几点原因吧:
首先,项羽灭秦的功绩不容忽视。
虽然他最后败给了刘邦,但就灭秦这件事来说,他居功至伟,无人能及。“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项羽作为楚国的后裔,他系出名门,性格勇猛,能征善战。
从战绩来看,秦之所以速亡,项羽的功劳无人能及。
其次,项羽极具个人魅力。
在乱世,人们是最容易被这种极具个人魅力的英雄所感召的。
项羽长得人高马大,力气惊人,又帅气,娶的老婆也漂亮,在兵败自刎之前,绝对的人生赢家。
而且他这个人虽然简单粗暴,但为人很直率、很赤诚,言而有信。
从人品来看,他高出刘邦几个档次,但这也恰恰是他输给刘邦的原因。
政治场上成为赢家的概率高低,基本上与人品优劣成反比。
诸位如果有兴趣,找本《史记》来,认真读读项羽最后兵败自刎的那一段,一定会生出“真英雄”、“死的好可惜”的感慨来。
这种英雄气慨,可以贯穿两千多年而依旧熠熠生辉!
第三,他的对手刘邦太流氓。
刘邦越流氓,越把项羽衬托的高大上起来。
楚汉相争,从头到尾,就是一部刘邦如何演绎“有文化的流氓有多可怕”的历史。
譬如鸿门宴这一幕,与其说是刘邦如何机智脱险,不如说是项羽这个心胸太过磊落。
小时候读鸿门宴,总是会替项羽着急,赶紧杀了刘邦啊!
现在想明白了,如果项羽当时会杀刘邦,项羽就不是项羽了。
项羽要做的,是那种顶天立地的英雄汉。
项羽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有着完美情结的男人。
倘若我是个女子,我也会像虞姬那样,宁愿陪着失败的项羽而死,也不愿嫁给做了帝王的刘邦而荣。
第四,也要感谢司马迁及汉武帝。
如果没有司马迁,项羽再牛逼也只能如被他烧毁的阿房宫一样,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司马迁绝对是有态度的史官,在《史记》中,他把项羽写进了《本纪》中,要知道本纪可是帝王规格的待遇啊。
更难得的是,《项羽本纪》排第7,而《高祖本纪》则排第8。
什么意思?就是在司马迁看来,项羽作为帝王在历史上的排序,是高于刘邦的。
所以,仅此一点,我特别钦佩司马迁。
这样的史官,后世基本上就绝种了……
同样要感谢汉武帝,作为刘邦的后代,他居然就容忍《史记》这样记录他的祖宗了。
同样,仅此一点,我也特别钦佩汉武帝刘彻。
这样的皇帝,后世更是极为少见的。
唐宋明朝建立后没有相应改名为唐族宋族明族呢?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宙或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可是中国古代朝代更迭,为何汉朝建立后称为汉族,唐、宋、明朝建立后没有相应改为唐族、宋族、明族呢?
首先,全世界民族这样的共同体产生不到200年,传入中国不到100年。而56个民族,也是近代产物,古代没有这一说。民族的命名一般根据重大事件、统治王朝、标志地名等一些比较有特点的东西。汉族的命名更多的是历史原因。
中国在秦朝大一统,但秦太短命。而汉朝统治有400多年,且声誉不错。根据中国人追本溯源的本性,人们把民族命名为汉族。“唐族”、“宋族”没成为主流,是因为朝代出现的晚,且朝代寿命没有汉朝长,影响力不够大。
其次,汉朝时,四周蛮夷出现汉化,归化后亦为汉人汉族。汉朝时期,是中原地区与四周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冲突或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张骞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勒石燕然,文景之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汉文化同化着他们,教他们汉人的礼仪,传授他们汉人思想,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
汉王朝国势强盛,在对外交往中,西域各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在西域的丝绸之路上行走,汉人的身份比什么都重要。汉人在外被欺侮,军队往往会挺身而出。就比如,在西域的汉族商人几乎从未受到外族威胁。这就是因为当地有许多汉族的军队在驻扎保护。如果商人有危险,汉族军队都会出来帮忙讨公道。这足可见当时汉朝影响力之大。
再者,在秦始皇时期,秦始皇将六国合体并且还将八地的饥荒解决了。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创建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拉开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序幕。当时西域诸国和匈奴都将秦朝的人称之为秦人,然而秦二世而亡,转瞬,秦始皇“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梦想破灭。“秦人”这一称呼也就随之消失。
而楚汉之争之后建立起了汉朝。汉朝绵延经营了接近500年的时间,是封建时期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叫了几百年的名称,又怎会轻易改变。这也是汉族这个称谓如今都还一直留存的原因之一。
国家最终统一,文化深厚、国力强盛、国家更具威望,让汉人、汉族这些称谓绵延至今。唐、宋、明固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不可缺失的部分,甚至唐朝也达到过文化交流的巅峰。但之后更多的是文化输出,而非对民族的接纳、交融。人们对“唐族”、“宋族”这样的称谓的接受程度有限,接受时间也有限。这就是为何汉朝建立后称为汉族,唐、宋、明朝建立后没有相应改为唐族、宋族、明族的原因。
风明明在吹幡明明在动?
故事还得从佛门五祖弘忍传位说起。
一日,五祖唤齐门人,说道:“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次日,其大弟子神秀便在墙上写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见后即令所有门人焚香诵偈致敬,又将神秀叫入室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并令其再悟。
神秀苦思数日未果,却突然发现墙上又多出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原来,是贫苦出身大字不识的惠能,听到其他弟子吟诵后认为原偈还未见本性,而托人帮其写上。
众弟子阅后皆惊,五祖观后却用鞋擦了偈,说道:“亦未见性。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静何必有偈。”并在惠能头上敲了三下,于正门入殿,随即将门关上。
是夜三更,惠能从后门入殿,接受了五祖弘忍的传位。弘忍嘱惠能向南速逃后闭门圆寂。
次日,神秀得知后果然不服,一众人火速出行,意欲追杀惠能夺取衣钵,在追上时,却又被惠能用法说服,终于"放下奢刀,立地成佛。"随后的日子,成为佛门北宗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
而惠能怕再生变,换上便服,混入猎人队伍中,一路南下,在某日抵达广州光孝寺。
适逢主持印宗大师在殿前说法。其间两门人见风吹幡动,起了争执,一个说是风在动,另一个说是幡在动。惠能听后说道:非幡动,也非风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印宗听到后,惊为天人,连忙请其入内。后惠能以佛门六祖身份重新削发。(今光孝寺有藏法塔,见下图。)
并创立推动了三支六叶的佛门南宗。因其主张“见性成佛”,又被称为“顿悟派”。
而“心动”一语,正是其"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印证。也是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注释。 ”
“心本不生不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心之所以有挂念,只是因为,心对世界万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会有烦恼,进而产生贪嗔痴,无法明心见性,得到真正的自在。要知道,世界上万物都是终须败坏的。所以是虚妄的,不是永恒的,不应该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恋它。所谓万物皆为我所用,并非我所属。"
心无所住,无所挂碍,即是无心无尘。这便是六祖惠能想借此话说的佛理。为什么萧何能看出韩信国士无双?
很简单,萧何能看出韩信是个人才,是因为萧何与韩信经常接触,而刘邦很少与韩信接触,项羽则是完全不会发现人才,发现了也不会用,项羽一个范增都用不好,不要说别人了。
当然了,韩信被发掘为人才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是缺少发现人才的眼光。
韩信之所以投靠在刘邦手下,是因为他在项羽那里不受重用,当官不过是个郎中,郎中在内是充当侍卫,在外则随从作战,其职位类似不过是个执戟卫士,并且韩信多次向项羽提出建议,以获得重用,但是项羽都不用,韩信觉得没前途,因此在项羽分封天下结束后,韩信逃出楚军投降刘邦的汉军。
因为没什么名声,也没有大人物介绍,韩信刚到汉军时,被负责接待的官员安排了一个“连敖”的官职,负责接待宾客,也就是说韩信初入汉营,也是不受重用的。
没多久,韩信因为犯法,按法律应该斩首,与他一起的13个人都被斩首,轮到韩信时,韩信正好看到刘邦的御用车夫夏侯婴在边上,于是韩信大叫一声音:汉王不是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
夏侯婴看到韩信出口不凡,又见到韩信相貌堂堂,就与韩信交谈,觉得韩信是个人才,于是就推荐给了刘邦。夏侯婴虽然只是刘邦的车夫,但他可算是刘邦最亲近信任的人之一,整天为刘邦驾车,可以有的机会在一起,夏侯婴跟刘邦一说有个叫韩信的是个人才,刘邦也没有当回事,就说封个官给他,估计连韩信见都没有见面,于是韩信被封为治粟都尉。
夏侯婴才是韩信人生中的第一贵人,没有夏侯婴刀下救韩信,韩信早就被砍了头,否则中国历史上也没有所谓的兵仙了,不得不说夏侯婴的眼光非常独到,把韩信给留了下来,而正是因为夏侯婴的推荐,韩信最终得到萧何的推荐。
韩信的官职是治粟都尉,是专门管生产军粮的,当时萧何在刘邦手下负责后勤和内政,经常会和治粟都尉打交道,于是萧何结识了韩信,经过与韩信多次的交流,萧何觉得韩信不是个一般人。
为什么萧何会觉得韩信是国士无双呢?
国士无双是指一国中独一无二的人才,萧何之所以会觉得韩信是国士无双,就是因为韩信与萧何说话的内容,从《史记淮阴候列传》中记载韩信与刘邦的交谈来看,韩信很可能在这之前就与萧何谈过同样的内容。
韩信与萧何及刘邦谈话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击败项羽,项羽的弱点是什么?如何夺取天下,以及具体的战略部署。
想想当时的情况,当时是项羽强,刘邦弱,项羽故意把刘邦封在汉中,刘邦也是敢怒不敢言,为什么?因为项羽实力太强大了。当时所有人都觉得项羽不可能被打败,唯有韩信敢这么想。
当时刘邦阵营中所有的人,包括萧何、郦食其、曹参等人,甚至连张良都没有提出如何反攻项羽,统一天下的计划,而眼前这个身为治粟都尉的韩信居然能提出这么宏伟的计划,而且还分析得头头是道,这不是国士无双又是什么?
换句话说,韩信向萧何提出了如何夺取天下的计划,以及具体的战略部署,萧何也不是傻子,当然也能明白韩信的计划是不是可行?整个刘邦阵营没有人能提出这样的计划,唯有韩信,这不是国士无双又是什么?
所以萧何信誓旦旦的向刘邦推荐韩信,并且萧何也说出了这样的话: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而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如果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人可以和您商议大事,就看大王怎么决策了。
如果韩信没有向萧何全盘托出夺取天下的计划,萧何怎么敢讲这种话?尤其是那句:”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人可以和您商议大事“。
因为在刘邦阵营这个时候是真的没有人了,当时张良不在汉中,而在彭城陪着韩王,陈平还没有投靠刘邦,其它人就没这个水平了。
而正因为只有韩信一个人有能力讲出这种话,所以萧何就认定韩信是“国士无双”,因为其它人根本没这种水平啊,这不是国士无双又是什么呢!
那么少林七十二绝技乔峰到底会多少?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因为这关系到许多读者对“少林七十二绝技”的认识。虽然少林的武学功法不下千门,但有少林神功之称的七十二绝技,历来是少林一派武功冠绝天下,所依靠的最大资本。乔峰自小得玄苦大师传授,修炼少林武功,给他打下了坚实的武学根基,这也是乔峰拜汪剑通为师之后,能够练好“降龙掌”的原因之一。那么作为少林俗家弟子,乔峰身拥多少门少林绝技呢?按照新修版小说的设定,以羽菱君个人的理解而言,应当就只有一门“降魔掌”。在说明乔峰所学的“少林绝技”之前,羽菱君先结合自己的理解,讲讲对“少林七十二绝技”的认识。
实际上,“少林七十二绝技”并不能等同于少林派所有的武功。少林一派,自当年达摩祖师创下七十二门武学功法之后,武学一道,历经千年的增补和去粗存精,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武学功法不下千门,也铸就了少林武学之渊博,以有天下武学祖庭之称。由于当年达摩祖师所创功法,有七十二门,因而外界一直以“七十二绝技”代称少林武功,但是“七十二绝技”却早已不是当年达摩所创的那七十二门功法。
比如说其中的“降魔掌”是少林寺第八代方丈元元大师所创,而“摩诃指法”则是在少林寺挂单四十年的七指头陀所创。也就是说,后来少林所说的“七十二绝技”,是指少林千百门武功中,最精深的七十二门。
像乔峰在杏子林最先使出的“龙爪手”,实际上就算不上是少林真正的“七十二绝技”,(这点与后来《倚天》中,空性所用的“三十六式龙爪手”有区别),这门武功跟“擒龙手”、“鹰爪手”、“虎爪功”、“金刚指”(区别大力金刚指)、“握石掌”等等,只是少林派较高明的擒拿手法而已。而像“罗汉拳”和“韦陀掌”等,则是少林派武僧习武扎根基的最粗浅的武功,“达摩掌”“雪山掌”和“如来千手法”等,虽技高一层,但同样也算不上是“七十二绝技”。《天龙八部》小说中对这点的交代很清楚。
韦陀掌是少林派的扎根基武功,少林弟子拜师入门,第一套学“罗汉拳”,第二套便学“韦陀掌”。般若掌却是最精奥的掌法,自韦陀掌学到般若掌,循序而进,通常要花三四十年功夫。般若掌既是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练将下去,永无穷尽,掌力越练越强,招数愈练愈纯,可说学无止境,到最后一掌“一空到底”,自这掌法创始以来,少林寺中得以练成的高僧,只寥寥数人而已。新修版《天龙八部第四十章》至于“七十二绝技”究竟是包含了哪些武功,这一点其实小说中并无全部交代出来。鸠摩智声称一人身兼七十二门绝技,只是个大话,他当年在慕容博处所得的功法其实只有二三十门。
通过小说中鸠摩智在天龙寺的展示,和在少林炫耀并与虚竹交手时所使出的功法,还有少林玄字辈各高手的傍身绝技,羽菱君个人总结了一下,能够称得上“七十二绝技”的,并有给出功法之名的,大概有以下这些,分别是:“拈花指”“多罗叶指”“无相劫指”“般若掌”“摩诃指法”“大金刚拳”“袈裟伏魔功”“托钵掌”“如影随形腿”“燃木刀法”“大智无定指”“去烦恼指”“寂灭爪”“因陀罗爪”“降魔掌”等等。这些只是七十二绝技中,以拳掌见长的绝技,另外还有许多以其他武器见长的功夫,比如玄悲的“大韦陀杵”。
少林七十二门绝技有的专练下盘,有的专练轻功,有的以拳掌见长,有的以暗器取胜,或刀或棒,每一门各有各的特长,使剑者不能使禅杖,擅大力神拳者不擅收发暗器,精于腿上功夫的,拳掌之道不免稍逊。虽有人同精三四门绝技,那也是以互相并不抵触为限。少林诸高僧固所深知,神山、道清等也皆洞晓。要说一身兼擅七十二绝技,自是欺人之谈。新修版《天龙八部•第三十九回》实际上,鸠摩智能够一人运使二三十门少林绝技,全是因为他所修炼的“小无相功”之故。少林派七十二门绝技虽然名震天下,但自少林创派以来,除了宋初曾有一位高僧身兼二十三门绝技之外,从未有第二人曾练到二十门以上。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情况,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这也导致乔峰的“少林绝技”所会不多。
玄字辈高手一般只精研一门绝技,玄苦大师身兼两门,但受碍于门规,只能传乔峰一门。首先,绝不可能一人身兼“七十二绝技”的最大原因,是这七十二门绝技中的功法,有许多门是相互抵触的,刚柔不同的功法,并不能同练。比如“降魔掌”和“摩诃指”,均列于七十二绝技,但一者轻柔,一者刚猛,就不能并学齐练。
“降魔掌”为少林寺第八代方丈元元大师所创,出掌轻柔,若有若无。“摩诃指法”则是在少林寺挂单四十年的七指头陀所创,因系外来头陀,功法与少林派传统功夫大不相同,纯走刚猛路子。因而“摩诃指法”的经书中谆谆告诫,凡已练少林佛门柔功者决不可练,否则内息极易走岔,如师承照护不善,难免呕血,重伤难治。之后玄慈就是以乔峰练过“降魔掌”不能再学“摩诃指”来力证智光大师并非乔峰所伤。而玄慈自己则是因练了“大金刚拳”,就在“般若掌”上出现了停滞,最后还是乔峰助他悟成神功。
他玄慈缓缓说道:“神山师兄垂询,何以得知智光大师并非中了乔峰的摩诃指力。只因乔峰是在少林派学的武功,他学过降魔掌,便不能再学摩诃指,这两门武功相反,不能并存于一身。”新修版《天龙八部•第三十九回》第二个原因,就是扫地僧所说的“武学障”。“七十二绝技”,每一项功夫都能伤人要害、取人性命,凌厉狠辣,大干天和,是以每一项绝技,均须有相应的慈悲佛法为之化解。但这道理寺中僧人却也并非人人皆知,一个人武功越练越高之后,禅理上的领悟,自然而然会受到障碍,在少林这便叫做‘武学障’,与别宗别派的‘知见障’道理相同。要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克制。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方能练得越多,但修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去多学诸般厉害的杀人法门了。
因此参不透“武学障”的僧人,心有所往,贪多务得,佛法修为不足,却要强自多学上乘武功的,练将下去,若非走火入魔,便是积成一身难愈的内伤。被先辈高僧均许为少林二百年来武功第一,一身超凡绝俗的武学修为的玄澄大师,就是这样在一夜之间,突然筋脉俱断,成为废人。而参透“武学障”的,则不会继续有贪念,想身拥多门绝技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跟少林历代祖师的传法授徒,均以佛法为首,武学为末的思想有关。七十二项绝技,每一项功法均极难练,纵是天资卓异之人,一生亦不易练成一项。何况各项绝技练到精处高处,总之不过在武学上胜人一筹而已,既能以甲门功夫胜人,便不必再以乙门功夫胜人,至于丙门、丁门,更加不必去练了,大多只是精研一门。比如玄渡是精研“拈花指”,玄悲则是“大韦陀杵”。而且少林历代祖师传法授徒,均以佛法为首,武学为末,僧众若孜孜专研武功,于佛法的参悟修为必定有碍。就算是俗家弟子,少林也向来不教他修炼一门绝技以上,以免他贪多务得,深中贪毒。
因此,就如玄慈所说,玄字辈师兄弟以及下一辈武功较高的僧侣,大都自罗汉拳学起,学到练成“七十二绝技”中的“降魔掌”或“般若掌”而止,有心再继续潜修的,则以自身的根基和兴趣,再选练一门绝技深修。比如乔峰的师傅玄苦大师,在练成“降魔掌”之后,便选练了“燃木刀法”,身拥两门少林绝技,玄字辈中除了玄澄,就应当只有身兼六门绝技的玄生最多。
也因此,曾由玄苦授以“降魔掌”,亦未跟别的少林僧学过武功的乔峰,真正会的少林绝技,就只会一门“降魔掌”而已。至于“燃木刀法”,不要说玄苦大师传授乔峰时,他自己都尚未练成,便是练成也不会交给乔峰,违反门规。
实际上,玄慈之所以安排玄苦来传授乔峰武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玄苦的内功深厚,对少林内功的修为大有造诣,二则是他选练的第一门少林绝技就是“降魔掌”。说白了,就是玄慈想让乔峰练得一身高深的内功之后,练好“降魔掌”,以便他日后去练丐帮的“降龙掌”,因为这两门掌法都是刚柔并重,路子相同的武功。可以说,为了将乔峰培养成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玄慈用心良苦。(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