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霸,诸葛亮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北伐?
公元223年,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临终前,刘备托孤诸葛亮,希望他能辅佐幼主刘禅守住蜀汉基业。诸葛亮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承诺自己必将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去世五年后,诸葛亮向后主刘禅递交《出师表》,然后就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伐战争。从公元228年至公元234年,诸葛亮先后五次率领大军对曹魏展开军事行动,最后他自己也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逝。
从战争结果上来看,诸葛亮五次北伐收效甚微,甚至可以说是得不偿失。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北伐,死磕曹魏呢?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三国时期的格局是吴、蜀弱,曹魏强,诸葛亮如果一定要发动战争,最优选择也应该是打着为先帝复仇的旗号去讨伐东吴,可他却偏偏要挑战强大的曹魏,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动机呢?
按照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说法,北伐是为了“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个理由虽然冠冕堂皇,但以当时蜀汉的实力,基本没可能实现战胜曹魏,还于旧都的目标。这是连我们普通人都能看出的问题,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难道还会看不出吗?因此,诸葛亮五次北伐的真正目的肯定不在于此。
既然发动战争的目标不是为了战胜对手,那诸葛亮又为什么要死磕曹魏呢?要知道战争是一件非常劳民伤财的事情,频繁发动战争的结果只会导致民不聊生。诸葛亮为什么宁可让举国上下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要将北伐大业坚持到底呢?其实,《出师表》开头第一句话就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当时蜀汉刚刚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与曹魏处于相持阶段,与东吴也已重修旧好。外部形势看起来并不恶劣,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呢?那答案就只有一个:危机不在外患,而在内忧。
蜀汉地区共存在着三个股主要势力,一是益州本地的益州集团;二是原益州牧刘璋带入益州的东州集团;三是刘备入蜀后带入益州的荆州集团。这三股势力除了益州集团外,其他两派都是外来户。但从政治地位上来说,第一梯队是荆州集团,第二梯队是东州集团,第三梯队才是益州集团。
作为本地豪强大族的益州集团在经济上拥有绝对优势,所以每次蜀汉发动战争时,他们都成了主要摊派对象。然而,这些出钱最多的豪强大族却在政治上长期受到排挤,蜀汉核心管理层的大门对他们完全关闭,所以他们的地位只能被边缘化。为了防止益州集团凭借本地人的优势蛊惑人心,蜀汉决策层还专门为益州集团量身定制了很多法律条款来惩治不法行为。
由于权利和义务严重不对等,所以益州集团的人对蜀汉政权充满怨恨,他们巴不得曹魏的王师早日南下,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而这种怨恨又导致了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制定出更严苛的手段打压益州集团。
另一方面,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之间也存在着权力博弈。后者试图上位,而前者则全力阻止后者进一步攫取政治权力。
因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事实上就是指蜀汉内部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妥协的程度,这才是真正的危机。所以,为了转移矛盾,加强内部凝聚力,发动战争就成了最佳解决方案。谁要是在战争期间破坏国家内部稳定,那就成卖国贼了,益州集团心中即便是有再大的怨恨,也不敢轻易去触碰这条红线。
诸葛亮坚持北伐还有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消耗曹魏阵营的实力。当时曹魏所占据的中原地区原本是全国经济中心,后来由于长期战争导致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而益州、荆州、扬州这些地方因偏居一隅,受战争破坏较小,经济和社会环境都相对稳定。也正因如此,才使得蜀汉和东吴虽在军事实力上远不如曹魏,但却能与之形成三足鼎立。
可是,曹魏在平定了中原地区后开始积极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力,一旦让曹魏进入长期稳定发展阶段,以它的体量,很快就会在经济上对蜀汉和东吴形成碾压之势,到时候统一全国就只是时间问题。所以,诸葛亮不断北伐除了要解决内部矛盾外,还有个重要目的就是不断对曹魏进行战略骚扰,让其无法稳定发展。虽然这种战略迟早会把自己拖垮,但对当时的蜀汉政权而言,也确实没有什么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
项羽为什么不定都关中?
项羽及手下没有政治思想家,是其放弃关中、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项羽、刘邦等农民起义军在消灭了秦朝在山东的势力后,胜利会师秦都咸阳。秦王子婴的投降,揭示了秦朝的灭亡。
灭秦后,项羽先尊怀王为义帝。然后项羽在咸阳主持召开了各路起义军将领大会。在会上,由项羽分天下,封诸将为侯王。
项羽、范增担心刘邦有野心,故违背怀王与诸将预先约定的“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盟约,以巴蜀、汉中也是关中地为借口,把刘邦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把关中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封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封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希望利用三王阻挡刘邦势力的扩展。
其他诸将分别封为韩王、西魏王、燕王、代王、常山王、河南王、殷王、九江王、衡山王、临江王、辽东王、胶东王、齐王、济北王等。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统领各诸侯王。分封完毕诸王候各自回国。项羽也带领自己的人马回到西楚的都城彭城(今徐州)。
关中乃是四塞之国,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多饶”,“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么好的地域,项羽为什么不占有,而主动放弃呢?这主要是项羽没有远大的政治目标所决定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项羽少年时不好读书,文化水平不高,好高骛远,只以武勇见长。至于如何治国?如何治民?他一窍不通。他所称道的是建立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足见其没有政治思想头脑,没有政治远见。
二、项羽不能任人唯贤,量才录用;有功不赏,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故有才能的人都离开了他,没有人为他出谋划策。
政治谋略家陈平、军事家韩信、政治思想家张良都曾经在他手下工作,但最后都离开他,投靠了刘邦。他只有一个勉强称得上半个政治家的亚父范增,也不能听从建议,最后也因为它的猜疑而离开他。政治人才的缺乏,也导致他没有政治远见,轻易放弃关中。
三、项羽性格粗暴,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意见。
曾有人劝谏项羽说:“关中有山河为屏障,四方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羽思念家乡,想早早回家去,以“富贵不回乡,如衣锦夜行,”拒绝。气的那人背后骂道:“人说楚人沐猴而冠,果然。”项羽听到这话,不问缘由,就把那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假如项羽能接受劝谏,在关中称霸王,占尽天时、地利,可进可退,可攻可守,他可能就没有乌江自刎之结局了。这虽不是上上之策,也可称为中策了。真是一步走错,步步错呀。
四、独断专行,不能广泛征求大家意见。
起义军中很多人都是很有才能的政治思想家和谋略家及知识分子,如:萧何、张良、范增、张耳、陈平、蒯(kuai)通、陆贾、叔孙通、陈婴、侯公、等等。假如当时项羽能够广泛征求大家意见,共同协商国家政治体制问题,把诸将中有才能的人员集中起来,共同组建一个强大的国家管理机构,对全国进行统一管理,形成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方式。形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政治、管理方案。也不会造成起义军的分裂内战了。这比分封诸侯、单独在关中称王,又前进了一步,实为上上之策。
五、项羽生性猜忌,有一范增也不能用。
项羽身边具有政治思想、谋略的人才,都跑掉了,只剩下一个忠心耿耿的范增,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也不能完全听从。如鸿门宴放跑刘邦。最后,项羽还中了刘邦的离间计,怀疑范增与刘邦有私情,逼得范增辞职。
但范增的作用基本在谋略上,在政治方面,没有显示多少才华。如项羽烧秦宫室,他没有阻拦,秦宫的图书,他没有过问下落等。也就是说范增的政治眼光是比较欠缺的。
六、项羽烧秦宫室、杀秦王子婴、杀秦俘等,断绝了自己王关中的后路。
项羽入咸阳,立即屠戮咸阳城,杀掉投降的秦王子婴,把秦宫室楼观也付之一炬,大火整整燃烧了三个月,并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而行。
咸阳城已经是一片废墟,人烟稀少,即使他想在关中称王,也已经没有经济基础了,而且秦地民众也不会拥护他。
七、其后,刘邦还定三秦,据有关中。东向与项羽争锋,三起三落,多依赖萧何努力经营关中,使关中成为刘邦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供应基地,最终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这也足以说明关中地区的重要性。项羽轻易放弃关中,足见其眼光短浅,没有政治远见。
为何搞死关羽破坏吴蜀联盟?
陆逊,江东四大都督,不仅个人文武全才,而且家族人才辈出,可以说当得东吴半壁江山。
可要说搞死关羽,破坏吴蜀联盟,可真的是在扣大帽子了。
偷袭荆州,决定者并非陆逊,也不是吕蒙,他们的级别都不够做这么重大的决定,决策者只能是孙权,吕蒙则是主要执行者,陆逊只是个参谋和参与者,所以题主这帽子扣不到陆逊头上,生扣就是无知!
荆州之变,直接问题是出在关羽,间接出在刘备集团对局势的误判。孙刘联盟的基础是两个弱小的势力面对一个强大的敌人而结成的,可事务在发展变化,赤壁之战后,原本最弱小的刘备异军突起,占了荆州大部,并通过几年努力,吞了益州,还在汉中击败了曹操,成了第二大势力。而赤壁抗曹的主力--东吴,却没有得到太多实惠,倒是多了一个比刘表更加虎视眈眈的强邻,这是让孙权极为不安的。
联盟基本面的变化,并没引起刘备、关羽、诸葛亮等的重视,认为自己打赢了曹操,总是在削弱双方共同敌人的实力,东吴应该高兴,虽还没以盟友身份邀请东吴同时发兵攻曹,但总不至于帮曹操夹击自己,这算是重大战略误判,这才让关羽兵发襄樊,并且没有对东吴翻脸做足够的军事、外交准备。
孙权的焦虑在哪里?是不明白刘备做大后的战略方向。刘备得益州、汉中之后,就有了稳定的后方,可提供粮食和兵源,是选择与强大的北方曹操打,还是借地利之便向相对弱的东吴进攻,是无法确定的,攻吴还是上上之选,无长江天堑阻隔,荆州水军也极为强大,由荆州水路并进,比曹操从北向南还恐惧。孙权可不敢相信,用联姻和盟约就能约束刘备的野心,不会如此幼稚。当关羽水淹七军,华夏震动时,孙权的焦虑达到顶点。
此时,曹操来使,向东吴保证,若东吴出兵,曹操不会借机攻吴,再把刘备做大后对东吴的危害再陈述清楚,孙权当然被说到痛处,有了曹操的配合,就决定趁关羽不备,从背后下刀子了。而吕蒙、陆逊等,自然知道刘备做大对东吴的威胁,群策群力,共同谋划,配合实施了对荆州的打击而已,关羽被俘,身首异处,只是战果罢了。
战术上关羽不仅是对东吴的防备不足,最大的问题是以优势兵力攻襄樊,居然打了半年都没能拿下,拖沓的结果就是一路路曹操的援军不断赶来,东吴政策的改变和军事准备完成。若是他快下襄樊,主力回师荆州,东吴就是有心也无力了,历史就会改写。关羽是自作自受,不值得同情。
陆逊得到的最大好处,就是在极年轻的时候,就参与到了这么重大的决策和军事行动中,效果还极好,展露了才华,这才在吕蒙之后,走到独领东吴荆州地区军政长官的位置,此后再有夷陵之战的辉煌,成为三国时期顶尖的名将!
会是主张北伐的姜维吗?
费祎被魏国降将刺杀而死,姜维是最大的嫌疑人,蜀主刘禅竟然也有嫌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岁首宴会上的刺杀案公元253年正月初一,蜀汉正在开办岁首大宴,身为百官之首的大将军费祎意气风发,文武官员争相敬酒。
突然,左将军郭脩端着一杯酒走了过来,身为魏国降将的郭脩,虽然位居左将军,可是在蜀汉朝堂一直是个小透明,对于他走过来像费祎敬酒,官员们看在眼里,却并不感到奇怪,想在蜀汉朝堂混下去,怎么能不巴结一下圣恩正隆的大将军呢?
正在官员们其乐融融的时候,突然之间,“啪”地一声,众人循声望去,原来是大将军的杯子掉到了地上。
还不待众人仔细思考,大将军本人也缓缓朝地上倒了下去,手指还指着身边的郭脩,嘴唇微动,似乎在说着什么,这些反应速度超人一等的重臣们马上发现了真相!
大将军遇刺了!
蜀汉当朝大将军、文武百官之首的费祎遇刺身亡了!
刺客郭脩郭脩,也称郭修,也有说法本名郭循。在《三国志》中,在蜀国、魏国相关记载中都记载了费祎被刺一事,但是对于刺客的名字记载有所不同,有的名郭脩,也有说法是郭循,考虑蜀不置史,我们参考《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中所引用的“郭脩”。
八月,诏曰:“故中郎西平郭脩,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脩郡,为所执略。……其追封脩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谥曰威侯;子袭爵,加拜奉车都尉;赐银千鉼,绢千匹,以光宠存亡,永垂来世焉。”——《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250年,姜维第二次率军攻打西平,前一年他出征过一次,不克而还,这一次俘虏了魏国将军郭脩。
郭脩被俘虏之后,不仅没有被杀,反而受到“重用”,被封为前后左右将军中的“左将军”。
对于蜀汉来讲,左将军这个位置非同一般,当年刘备起家之时,曾一度打着“左将军”的旗号,混迹于诸侯之间。
后来,刘备得到汉中,称王,第一个被封为左将军的就是马超,后来吴懿、向朗都曾任过左将军一职,在蜀汉的武将层中,也算是一个比较高的武职。
虽然说郭脩是降将,但是三国争霸,降将受到重用的例子也并不少见,比如俘虏郭脩的姜维就是降将出身,此时在蜀国已经是仅次于费祎的二号人物,可见郭脩前途并非无亮。
那么,他为何要拼着自己性命不要,一命换一命去刺杀费祎呢?他跟费祎到底有何深仇大恨?
大将军费祎蜀汉短短数十年国祚,有四人被合称为蜀汉四相,他们是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
曾见过这样一句话:“费祎不死,蜀汉不灭。”这句话自然是夸大其词,但是他的能力却是毋庸置疑的,“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算是他执政期间的总评。
而且,费祎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是他的这个大将军却是实至名归,能得百官拥护。
从汉武帝时期,因为丞相权力过大,因此扶持卫青为大将军,位还在三公之上,一直到东汉末年,大将军一职不仅仅是武职巅峰,一般都由外戚所担任。
《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
费祎之所以能受到刘禅重用,其实也有这方面因素,费祎也是外戚。
在诸葛亮时期,刘禅年幼,再加上刘备刚入益州不久,对益州掌控力并不强,因此丞相诸葛亮总揽大权,让刘禅渡过了根基不稳的时代。
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自然不希望继续沦为傀儡皇帝,于是将诸葛亮的继承人蒋琬任命为尚书令,再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最后升为大司马,虽行丞相之事,却再无丞相之名。
到了费祎时期,刘禅更是牢牢掌控着手中的权力,名义上的百官之首就成了外戚的费祎。
费祎的长女嫁给了刘禅的太子刘璿(xuan),而刘禅的小女儿也嫁给了费祎的次子费恭。
虽然说,费祎哪怕不是外戚,也有宰相的能力,但是大权在握的刘禅未必会容忍一个非外戚成为大将军。
刺客的费祎确确实实是蜀汉朝堂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仅深得皇帝的信任,也能得到大多数官员的拥护。
第一个怀疑目标:姜维姜维是刺杀费祎的幕后主使?听起来很让人匪夷所思,但是不得不说,这种说法很有市场,这到底是为什么?
1.动机:费祎是姜维的最大政敌
众所周知,作为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降将,姜维的毕生目标就是北伐,从这点来说,他无愧于诸葛亮对他的信任。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蜀国已经不是当年的蜀国,现在掌权人也不再是诸葛亮。
到底应不应该继续北伐我们先不提,毕竟这种事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要明白的是,蜀国大将军费祎是反对北伐的,为此还多次制裁过姜维。
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汉晋春秋》(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三国志·姜维传》姜维如果想要一展抱负,举国之力北伐,除掉一心想要休生养息的费祎是当务之急,因此,姜维确实有除掉他的动机。
2.与刺客的关系
姜维本是天水人,被诸葛亮降服。而郭脩原本是魏国将领,凉州西平人,被姜维俘虏。
身为俘虏,却能官至左将军,可见蜀汉对郭脩的重视,更可见姜维对他的重视。
要知道,当时姜维是一力主张拉拢羌胡为己用,以此来控制陇西的,这也是他出兵攻打西平的根本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郭脩才能官职左将军,可见姜维在其中出力不小。
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三国志·姜维传》从这个角度出发,郭脩是姜维一手提拔起来的,更有甚者,认为郭脩就是姜维所蓄养的一个死士,只不过是借着魏国降将之名,而被他安插入朝堂,目的就是为了行刺费祎。
3.受益最大者:姜维
费祎死后,姜维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主持北伐。
费祎死于253年春,自当年夏天开始,没有了费祎制约的姜维,就率领数万人出石营,魏国南安。
此后,连续数年,姜维每年都率军北伐,堪称穷兵黩武,本来就人口不多的蜀国几经战乱,死伤甚多,百姓怨声载道,姜维不得不从大将军位上自贬为后将军。
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三国志·姜维传》从结果来看,虽然姜维数年北伐,不但无功,反而大耗国力,但是费祎之死,确确实实让他有了一展胸中抱负的机会。
从各方面来看,好像姜维都是这场刺杀的幕后主使,但是我们却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姜维是位高权重的卫将军,而不是普通人,作为规则的既得利益者,他不可能去打破规则,行此暗杀之事,真这样做了,谁知道下一个受害者会不会是自己?
另外,郭脩是姜维所俘虏的,众所周知,而且姜维自身是降将出身,这样一来,败坏了降将的名声,这不是往自己脸色泼污水吗?
最后,姜维没有打得动郭脩的筹码,表面上看,姜维让郭脩在蜀国受到重用,但是这毕竟不可能让他明知必死,而去为姜维杀人,要知道不是姜维 ,他也不会沦为蜀国俘虏。
总的来说,姜维是幕后主使的可能性极低,从历史进程来看,事后蜀国也没有发现姜维与此事有关的蛛丝马迹,反而将姜维升为大将军,可见,蜀汉上至皇帝刘禅,下至文武百官,对姜维还是颇为信任的。
第二个嫌疑人:刘禅在影视剧中,经常听到一个词“开府建牙”,指的是高级官员接受皇帝命令自行开设府署,建立衙门,处理军政事务。
最有名的莫过于诸葛亮以丞相身份开府,所以在北伐期间,叫得上名号的随行官员很多都以丞相府属官的身份来办事。
比如马谡是参军,意思就是参丞相军事,类同荀彧参丞相曹操军事;杨仪之所以想杀魏延 ,也是因为他当时的身份是丞相府长史,随军长史,与另一个留府长史蒋琬同级,他以为丞相一死,作为丞相府最高官员的他就能顺利接替诸葛亮的职位,没想到诸葛亮却早已向刘禅推荐了蒋琬。
魏延也是如此,在北伐期间,开始被诸葛亮任命为丞相司马,后来升为前军师,都是丞相府属官官职,便于诸葛亮以丞相身份调遣。
无论马谡的参军,还是蒋琬、杨仪的长史,都是丞相府的官职,都是丞相开府之后招的只属于丞相的官员。
由此可见,此时的开府并不如南北朝一样泛滥,而整个蜀汉,更是只有诸葛亮、蒋琬、费祎有开府之权。
而巧合的是,费祎在252年才被刘禅允许开府治事,在第二年的第一天就被刺杀,此后,蜀汉再无有开府治事的宰相。
于是,就有一种猜测:会不会是刘禅为了防止费祎做大,担心再度培养出一位权臣,这才有了刺杀费祎之举?
这种说法还有一个佐证,那就是在费祎被刺前,怃戎将军张嶷曾劝费祎,小心刺客,说明当时费祎的位置很危险,而能让一人之下的费祎感到危险,却无法做出反应,那么这个危险貌似只能来自于皇帝?
嶷初见费祎为大将军,恣性汎爱,待信新附太过,嶷书戒之曰:"昔岑彭率师,来歙杖节,咸见害於刺客,今明将军位尊权重,宜鉴前事,少以为警。"后祎果为魏降人郭脩所害。——《三国志·张嶷传》另外,前几任丞相都非外戚,而到了费祎之时,不仅让太子娶了费祎之女,还将自己女儿嫁给费祎之子,是不是犹如曹操与汉献帝互通婚姻?这其实是一种不信任表现?
但是,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纯属无稽之谈。首先,此时的刘禅已经不是从前的刘禅,早已大权在握;其次,此时的费祎并不能一手遮天,不谈还有与他不合的姜维,本身费祎是外地人,根本没有根基架空刘禅;最后,刘禅也没有能力让贪生怕死的郭脩为他而死。
第三个嫌疑人:司马师251年,司马懿去世,此时曹魏真正掌权的是司马师,曹魏的皇帝还是曹芳。而254年,也就是费祎死的第二年,司马师废了曹芳,立曹髦为傀儡皇帝。
这个时间说明,此时的司马氏已经到了紧要关头,从权臣到篡位只差一步之遥,现在是要向全国释放“自家要当皇帝”的信号的时候了 。
而刺杀费祎对司马氏来说,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首先,据《魏氏春秋》记载,郭脩的第一个刺杀目标并不是费祎,而是蜀汉皇帝刘禅,只是一直寻不到机会,这才退而求其次,要是真能刺杀到刘禅,那么对司马氏来说,蜀国政权交替,对魏国是暂时没有危害的,司马氏正好可以放心发动国内政变。
姜维劫之,脩不为屈。刘禅以为左将军,脩欲刺禅而不得亲近,每因庆贺,且拜且前,为禅左右所遏,事辄不克,故杀祎焉。——《魏氏春秋》其次,杀了费祎之后,让主张北伐的姜维上台,引起局部战争,更容易让司马氏彻底掌控朝政,无论是安插人手,还是排除曹魏忠臣,都有动手的理由。
最后,司马氏更有能力这么做,因为郭脩虽然投降,但是他是战败被俘,说明他的家人还在曹魏。而他能投降,也说明他是一个怕死的人,能让一个怕死的人去做刺客,只能是有比死亡更让他害怕的事,那就是家人的安危。
费祎死后半年多的时间,魏帝曹芳下令追封郭脩为长乐乡侯,儿子袭爵,可见魏国掌权者对他的这个举动还是非常满意的,是否能从侧面说明,这就是他们所指使的呢?
最后一个嫌疑人:郭脩自身公元219年,关羽水淹七军,曹魏大将于禁被俘投降,后来吕蒙攻破将领,于禁辗转到了东吴,并被东吴送回洛阳,向曹魏示好。
再次回到魏国,魏帝曹丕虽然明面上赦免了他的罪过,但是却利用他拜祭曹操之时,气死了于禁。
要知道于禁可谓是曹操的老臣,跟随曹操征战四十年,劳苦功高,就因为一次战败投降,晚景凄凉。
而郭脩在曹魏的身份怎么都是比不上于禁的,那么,郭脩投降之后,他自身不说,他的家人会不会受到牵连被杀呢?
这是极有可能的,于是郭脩在劫后余生之时,不仅没有感到轻松,反而愈加惶恐,最后突然生出了一个将功赎罪的心思,那就是刺杀蜀国皇帝!
为了让曹魏知道他是忠心于国家的,他联系到了曹魏间谍,将自己的计划告知朝堂,让他们不要急着处置自己的亲人,等待自己用实际行动来证实自己的清白,于是有了刺杀刘禅不成,最终刺杀费祎一事。
总结一般而言,作为俘虏而投降的郭脩是怕死的,而且在蜀国待遇不错,比自己原本在魏国官职还高,那么是什么给了他勇气,用自己的命去换跟自己无冤无仇的费祎一命呢?
要么是利益,要么是威胁!
对于郭脩而言,利益也许可以排在后面,威胁更有可能,自己是必死,那么威胁不会是来自于自身,只能是来自于曹魏的家人,如此来说,蜀国内部的可能性不大,只能是后面两者。
@老夫从不吹牛:你怎么看这起刺杀事件?
有哪些关于酒的典故或名句?
说道有关酒的名句和典故,必须吹一波千古诗仙李太白: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太白喝多了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是太白喝惆怅了。
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是太白喝出了一定的境界。
4.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这是太白对于喝酒的态度,喝酒一定要喝好酒,还得喝知己喝。
5.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是太白喝得看破红尘了。
6.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这都不是看红尘俗世了,已经开始和天地共鸣了。
诗看李太白,词就要看苏东坡:
东坡大佬最流弊的就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虽然从数量上不能和李太白媲美,但是人家是一招鲜啊!
就这一首词,大家每逢中秋佳节都会想起它,一想起它都免不了多喝几杯!
说完了文人墨客,我们再来说说武将和豪侠。历史上最有名的下酒菜莫过于关公的温酒斩华雄,别人下酒菜都是鸡、鸭、鱼、肉。
哥的下酒菜是华雄的项上人头,哥就问你门牛不牛逼,这风范、这格调简直牛比爆了!
当然还有比关二哥更牛比的,不过不是阵前杀敌,而是我们的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
喝了这杯酒,你就得乖乖的去过富家翁的生活,一切尽在不言中。额,不!是都在酒中。
套句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什么事是一顿酒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两顿。
为啥?因为酒壮怂人胆呗!酒能让人把清醒时说不出的心里话说出来,能把清醒时办不成的事在微醺之间办成了。
要不然古之侠客为什么在临行前都要喝几杯薄酒壮行?那就是激发他们的胆气,荆轲刺秦王时为什么不怕?而秦舞阳却怕的发抖?
就是因为秦舞阳酒喝少了,他的美酒被荆轲喝了!
哈哈,开个玩笑,下面就是我整理的其他的和酒有关的优美的诗句,希望与诸君共赏。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
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北宋-晏殊《浣溪沙》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魏晋-曹操《短歌行》
6、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8、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曲》
9、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0、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唐-李白《行路难》
1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
1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3、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北宋-李清照《如梦令》
14、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16、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北宋-李清照《醉花阴》
17、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18、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北宋-苏轼《浣溪沙》
1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0、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北宋-范仲淹《苏幕遮》
21、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唐-王维《汉江临眺》
2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李白《宣州谢朓北楼饯别校书叔云》
23、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唐-李白《客中行》
24、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北宋-柳永《蝶恋花》
25、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26、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唐-杜甫《登高》
2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北宋-柳永《雨霖铃》
2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 《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