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品街,如何摆地摊?
你好,看样子你是准备摆摊,只是不知道卖什么产品好、什么产品比较好卖?
摆摊对普通人来讲,风险不是很大,是目前我们普通人创业的首选。要做好摆摊,也不容易,第一步选择行业和产品是关键。
大嘴哥建议从特价产品入手,因为这些产品价格有竞争力,客户容易冲动购买,销售量也非常的大,你有辆面包车,就要发挥车的特点,摆摊的地区可以更大些,适销的货可以多拉一些,这样销售量会更大。
大嘴哥有一个当兵退伍的湖南常德朋友,退伍在老家分配到地方当公务员不干,偏偏来广州摆摊卖包包,刚开始自己一个人摆,后来建了团队摆,每两个人一辆小面的,专门卖真皮的包包(价格在5-150元,从小驾驶证到大的旅行包都有),周一到周五他专挑租金贵的地方摆,便宜的一天200左右的地方,他看不上,经常选择一天300-600元一天租金的地方摆摊,周末就直接在旺的路口摆,一天他一个人就可以做5000多元的销售(不算团队),赚的盆满钵满。
如何摆摊,做好以下三点非常重要。
1:你需要选择好产品,好产品才是摆摊成功的王道。 因为你是面包车,卖水果大嘴哥就不建议,卖水果一般都是小货车。面包车由于箱体的原因,货物最好是耐压、不会坏的货物为好。 ①:可以选择卖按斤称的特价玩具。②:可以选择按斤称的特价儿童服装、成人服装。③:可以选择特价的童鞋。④:特价的纸巾.⑤:特价的鞋袜、内衣、包包。⑥:临期特价的食品,这个产品目前是我们广州附近很流行的摆摊产品,价格很有吸引力,生意特别好。上面产品的进货渠道,大嘴哥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批发市场太多,网上地面都有,比喻温州库存玩具网、广州白云区庆丰库存服装市场等等,你可以上百度搜一下。
以上产品在市场都是非常爆的地摊产品,至于你准备从哪个产品入手,需要结合你自己的个人经历和经验来定,你熟悉什么产品,在哪个产品行业的资源多,就去选择什么产品来卖。
如果真的没有经验,你可以开上你的面包车,每天早上6.30-8.30、下午4.30-6.30,到你当地的各大适合摆地摊的地方,认真看看,其他人是销售什么产品,认真调研哪家的生意最好、认真研究人家为什么生意好、是产品好吗、是价格低吗、还是选择地段好、还是销售方法好。。
有时交点拜师费,买点东西或找些借口同摆摊人搞好关系,摆摊人都有专业的摆摊群,进群可以学到很多好的摆摊功夫,可以从他们身上探听到各家摆摊老板的进货渠道和地址、一天的销售数量和大致销售金额、这些人都是你的最好的师傅。前提是你需要付些好处给对方,甚至请人家吃吃饭,喝点小酒,这样的投入费用是值得的,是你少走弯路、避免亏损的最好、最科学的快捷方法。(大嘴哥这条经验可是压箱底的干货)
2:选择好进货渠道,减少后顾之忧。
选择上面的特价产品,最好是选择可以退换货的供应商合作,这样风险相对就小很多,广州很多的供应商是可以包退换的,比喻广州白云区庆丰附近的库存童装市场、库存牛仔裤市场、库存鞋市场,大部分批发商都可以退换货物,只要你长期销售他们的产品。大嘴哥附近就有很多家摆摊老板在白云拿货,卖不了都可以退换。
你需要从批发市场或者正在摆摊的人员中,找到你的供应商或者货物联盟者,如果批发市场谈不好可以满足你条件的供应商,你可以直接去找摆同类产品的摆摊人士,就说你在家里闲得无事,能不能我来帮你卖产品,在其他地方摆,这样虽然少赚点,但你会通过同他的合作摸清渠道,学到销售经验,货物都可以退换,几乎没有任何压力,如果销售好,对方给的价格优惠也会不断加大,后面自己有能力了,还怕找不到优质供应商吗。。。。
3:科学安排时间和地点摆摊。
在广州摆摊一般都是在早上7.30出发到市场,晚上11点左右收摊,还是比较辛苦,我的那个卖包包的兵哥就是这样,刚开始是请货拉拉来运货,后来赚钱了就自己买了一辆金杯面包车出摊,他每个市场只摆摊3天,3天后就换一个市场摆,整个广州地区和附近的南海都是他经常开车摆摊的区域,这样流动摆摊客户更多,产品不易饱和,流动销售比一个地方固定销售要强很多倍。
周一至周五专租那些临街的店铺,像周末,他会不租店铺,直接在一些城管不管的人流大的城中村的路口摆摊,虽然辛苦一点,好在收入非常不错,每个月基本都在3万以上的纯收入(不计他团队的收入),叫人眼红。广州地区像平时的摆摊地址不用操心,只要你开始摆摊了,旁边的摆摊朋友就会告诉你有专业的房东出租店铺群,群里每天都有本地各大市场的房东临时店铺的位置、出租时间和价格信息,你只要在群里预定就好。
我是大嘴哥聊创业心得,希望我的分享可以帮到你,是我莫大的欣慰,祝你摆摊顺利,也希望我的辛苦付出希望得到你的点赞和关注,我头条还有很多创业文章,对创业路上的你,会有很多帮助,欢迎常来看看,有任何摆摊问题,欢迎留言交流。。
荣成夜市都有哪些?
荣成夜市有如下几个:
1. 荣成大白菜夜市:位于荣成市区,以荣成大白菜和其他蔬菜水果为主打,还有各种小吃和特色餐饮。
2. 沙河夜市:位于荣成沙河口边,以各种海鲜为主打,还有烧烤、炸鸡等小吃和饮品。
3. 富源岛三合一夜市:位于富源岛旅游区内,集荣成大白菜夜市、沙河夜市和酒吧一体,夜景很美。
4. 荣成国际购物中心夜市:位于荣成市中心,以时尚购物和美食为主打,还有娱乐设施。
5. 东华街夜市:位于荣成东华街,以各种小吃和特色美食为主打,还有文艺表演、摊贩和手工艺品。
为什么很多清官终身都很清贫?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清代官员收入分为俸禄和养廉银:
一、俸禄这里所说的俸禄,是指定期定量发给的正俸和俸米。清代的俸禄,按照不同的身分和职司,分成六大系列。
1、宗室世爵俸禄:
顺治元年十月,清廷始定诸王、贝勒、贝子、公俸禄,摄政王 30000 两,辅政王 15000 两,亲王 10000 两,郡王5000 两,贝勒 2500 两,贝子 1250 两,镇国公、辅国公俱625 两。顺治七年议准宗室世爵除给银外,又发禄米。
其银米数后来屡有调整,最后确定为:
亲王岁给俸银 10000 两, 禄米 10000 斛;
世子岁给俸银 6000 两,禄米6000 斛;
郡王岁给俸银 5000 两,禄米 5000 斛;
长子岁给俸银 3000 两,禄米 3000 斛;
贝勒岁给俸银 2500 两,禄米 2500 斛;
贝子岁给俸银 1300 两,禄米 1300 斛;
镇国公岁给俸银 700 两,禄米 700 斛;
辅国公岁给俸银 500 两,禄米 500 斛;
一等镇国将军岁给俸银 410 两,禄米 410 斛;
二等镇国将军岁给俸银 385 两,禄米 385 斛;
三等镇国将军岁给俸银 360 两,禄米 360 斛;
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给俸银 335 两,禄米 335斛;
一等辅国将军岁给俸银 310 两,禄米 310 斛;
二等辅国将军岁给俸银 285 两,禄米 285 斛;
三等辅国将军岁给俸银 260 两,禄米 260 斛;
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给俸银 235 两,禄米 235斛;
一等奉国将军岁给俸银 210 两,禄米 210 斛;
二等奉国将军岁给俸银 185 两,禄米 I85 斛;
三等奉国将军岁给俸银 160 两,禄米 160 斛;
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给俸银 135 两,禄米 135 斛;
奉恩将军岁给俸银 110 两,禄米 110 斛。
以上共 21 等,最低和最高的俸禄差距达 90 倍,可见待遇的悬殊是很大的。
2、世爵俸禄:
一等公岁支俸银 700 两,二等公 685 两,三等公 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 635 两,一等侯 610 两,二等侯 585两,三等侯560 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 535 两,一等伯 510两,二等伯485 两,三等伯460 两,一等子又一云骑尉 435两,一等子 410 两,二等子 385 两,三等子 360 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 335 两,一等男 310 两,二等男 285 两,三等男 260 两,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 235 两,一等轻车都尉 210 两,二等轻车都尉 185 两,三等轻车都尉 160 两,骑都尉又一云骑尉 135 两,骑都尉 110 两,云骑尉 85 两,恩骑尉45两。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 两,闲散侯 230 两,伯品级官 205 两,子品级官 180 两,男品级官 155 两,轻车都尉品级官 130 两,骑都尉品级官 105 两,云骑尉品级官 80 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 1 两,兼支给米 1 斛。
3、文职官俸
顺治元年,曾按明例“支给俸禄柴直”。十三年(1656年),裁汉官柴薪银。雍正三年(1725年),定在京大小汉官照俸银数日发给俸米(原来每人年支米 12 石)。计清代文职官俸十等:一品岁支银180 两,米180 斛;二品 155 两,米155斛;三品130两,米130斛;四品105两,米105斛;五品 80 两,米 80 斛;六品 60 两,米 60 斛;七品 45 两,米45斛;八品40两,米40斛;正九品33.114两,米33斛1.14 斗;从九品兼未入流 31. 52 两,米 31 斛 5.2 斗。此外还有少数不列等的官员别作专门规定。
从雍正年间起,鉴于京官缺少额外陋规,生活清苦,所以特支给双俸(米除外),这加倍支给的银两,叫做恩俸。一些高级官员,像大学士、尚书、侍郎,俸米也可加倍发给。
4、武官官俸
八旗士兵入关后每人给地 30 亩,免收赋税。康熙时期逐渐确定:八旗前锋、护军、领催,每人每月给饷银4两,每年给米 48 斛;步军是银 1. 5 两,米 24 斛;步军领催是银2两,米24 斛;甲兵是银 3 两,米 48 斛,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马乾银发给马甲,嘉庆时,京营八旗仍然是饷银按月支饷米按年支,而驻防八旗的饷银饷米均按月支给。
驻防八旗的饷银是:马兵2两,步兵1.5两,守兵、弓匠、铁匠1两,水师水手、匠役 2 两;饷米是:马兵、步兵、守兵2.5斗,铁斤、号匠 2.5 斗至 3. 5 斗,水师水手、所役3 斗。此外,八旗驻防官兵还有丁粮、马乾,即家属口粮和马匹草料,每丁月支粮米 2.5 斗,每马按季支豆 6 至 9 斗,支草 30 至 60 束,亦可折给银两自行采买。
绿营兵的饷银、饷米、马乾均按月支给:马兵 2 两、步兵1.5两、守兵1两;马、步、守均给米3斗。每马冬春月支豆9斗,夏秋月支豆6斗,草均支30 束,每束重7斤,与乾可因时因地折银支给。又,绿营官兵每月发饷时,把总以上的武官每人扣 2 钱,马兵每人扣1 钱,步兵扣 5 分,守兵扣3分,存贮在兵营内,以备买补马匹用,称朋扣。
以上是八旗和绿营平时的俸饷,称坐粮;以下再谈谈八旗和绿营战时加给的俸饷,称行粮。
乾隆帝鉴于清军出征作战时,俸饷“向无一定章程”,以致有些官员“妄照军需之例办理,实属错误”,因此,特命军机大臣与各部大臣制定出《户部军需则例》《兵部军需则例》《工部军需则例》,对清军官兵出征时的俸赏行装和盐菜口粮做了具体规定。
有关俸赏行装的规定:由京师派往出征的王、公、侯、伯赏俸1年;镇国将军等赏俸 2 年;职任大臣官员及世职官员,各按品级赏俸 2 年;兵丁赏整装银 40 两;官兵之跟役每名赏皮衣银 2 两。派往出征的各省绿营官兵,提督以下武官各按品级赏给 2 年俸银;外委赏银 15 两;马兵 10两;步兵、守兵、新募兵丁各赏银 6 两。
5、外藩蒙古俸禄
分九等:汗岁支银 2500 两,缎40匹;亲王2000两,缎 20 匹;世子 1500 两,缎 20 匹;郡王1200两,缎15匹;长子、贝勒各800两,缎13匹;贝子500 两,缎 10 匹;镇国公 300 两,缎 9 匹;辅国公 200两,缎7 匹;札萨克一等台吉 100 两,缎 4 匹。
又,科尔沁部亲王照汗例支俸,郡王照世了例支俸,赐有达尔汉号的岁支银 20 两,缎 4 匹。在蒙古贵族中,有的人轮值充当乾清门行走,他们有专门的俸银,其中一等台吉岁支银 100两,二等台吉 80 两,三等台吉 60两;加有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世爵的,照八旗世职,减半给俸。还有一些蒙古官员,则比照八旗武职官减半支俸。
6、回爵之俸
这主要是指编入札萨克的哈密、吐鲁番两地的王公、台吉。最高的是郡王岁支银 800 两,辅国公 200 两,一等台吉 100 两,二等台吉 80 两,三等台吉60 两, 四等台吉 40 两。又有不列等的内大臣,照八旗减半支俸,侍卫照八旗一例支俸。还规定每俸银 1 两,兼支米1 斛。
上述文武官员等体,每年均分春秋两季发给。截体旧期,春季以正月二十日为限,秋季以七月二十日为限,一般都由各衙总领后,再加分支,有的官员因受降革留任的处分,其俸银亦相应降支或停支,不过俸米仍照常发给。
清代的俸饷制度,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系列太多、太繁琐。把几个系列综合对比来看,宗室贵族和世爵人员,明显地受到优待。一个宗室亲王的年俸是银 10000 两,米10000 斛, 这比一般文职一品官银 180 两, 米 180 斛,高出55 倍多,与其最低的奉恩将军相差无几。按照世爵制度的规定,子的品衔是一品,可它的俸银却分别是435 两,410两,385 两,360 两,以及相应的俸米。这比在职一品官又高出1倍到1倍多,即使加上恩俸,也只算大体相等。
何况世爵人员很多兼领其它职务,还可得到不少好处。清朝政府之所以作此规定,主要还是为了保障满洲宗亲和八旗世家的特殊利益。至于给外藩蒙古和“回部”上层分子以一定的岁俸,亦具有明显的笼络之意,并通过他们以达到边疆的稳定。
二、养廉银养廉银制度,系清代所独有,属正俸以外的附加饷银。
1、养廉银基本情况
它最先行之于各省府州县地方官,后来又逐渐推广到武职和京师其它官员。
养廉银的出现,与有清官员的低俸制是分不开的。本来,明代的官俸已属于低下的了,可清代又比明代相差甚远。按明代的正一品官,月俸米 87 石,以每石粮折银 1 两计,约相当于清朝一品官的3.87倍。又如明正七品官月俸米7.5石,正九品官5.5石,亦相当于清同级官的1.33倍和1.3倍。
按,清初沿明例,各衙门都有家人口粮银,州县宅署修理银,香纸蜡烛银等等,后因财政困难,次第都被取消。如此菲薄的俸银,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和各色应酬,那是很难想象的。特别是一些地方府州县官,迎送往来频繁,加上还要敦聘幕僚,蓄养门客、长随,都得掏自己的腰包,于是只好另辟蹊径,寻求进项,通常的做法是多收取耗羡以充私用。
一些职位较高的官员,如督抚布按,以及道府等职,因不直接经手钱粮,就用收取规礼银的办法以得好处。当时,凡参谒晋见,年节时序,生辰喜庆,题授保荐,升转去任等等,下属官员都得备礼进献。康熙时,据江宁织造曹寅的奏报,仅两淮盐课一项,每年就要孝敬“江苏督抚司道各衙门规礼共三万四干五百两有零”。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江西巡抚白潢胪列该衙门年收规礼银的名目和数额,计节礼银约 50000 两,征漕规礼银 4000 两,湖口、赣州二关规礼银 2400 两, 盐商规银 10000 两,银粮平头银8000 两,合共 74400 两。
据雍正初黄炳奏报,山东巡抚衙门每年的陋规收入是“各属节寿礼银六万余两,丁地规礼银一万余两,司库羡余银三万余两,驿道粮道规礼各二千两,盐道暨盐商规礼各三千两,通计共银十 一万余两”。最惊人的是杨宗义当河南巡抚时“一年所有各项陋例不下二十万两”。
甚至连素称贫瘠的贵州省,每年巡抚衙门也可得 10000 两以 上的规礼银。以上都是各省督抚自行申报,有案可稽的数额,至于在此之外私相授受、隐瞒不报的,应不在少数。
滥征耗羡和无节制地收受规礼银(实际上也出自火耗),既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更无益于吏治。所以从雍正年间起,清朝政府在确定耗羡比例,推行耗羡归公的基础上,决定实行养廉银制度,“养廉者,君恩豢养以呵保其廉隅也”,也就是把耗羡银中的一部分,发给各级官员,以为养廉之用。
清代地方各级官员的养廉银数,最早定于雍正年间,后来乾隆时又有补充调整,现据光绪《清会典事例》所载,将总督、巡抚至州县官的养廉银数抄列如下:
总督:13000-20000 两,巡抚 10000—15000 两,布政使 5000--9000 两,按察使 3000—8444 两,道员 1500--6000 两,知府 800—4000 两,知州 500--2000 两,知县 400—2000 两。还有像河道总督 6000 两(其中北河总督系直隶总督兼领,支银1000 两),管河道员 2000—4000 两,漕运总督 9520 两,盐运使2000—5000 两,盐法道 2000—4240 两(兼任加领不列)。
除各衙门正印官外,所有佐贰官也都有养廉银。雍正七年,署福建总督史贻直等奏请,“闽省内地佐贰杂职微员共计二百一员,每员每年议给银二十两”,与正印官相比,实在太寒酸了,所以后来又有所提高,但一般也就是数十两至数百两不等,但同知一职,亦有达到千两以上的。
自地方官推行养廉银制后,京官的薄俸问题更显得突出了。雍正六年(1728年),清廷首先决定发给双俸,即前面说的“恩俸”。后来又在各省解部银两和户部三库赢余银中,拨出一定的数额,以为养廉之用。份额最大的户部,得92300 两,其它像吏部得 10000 两,礼部 5000 两,理藩院2000 两、都远少于户部。
这些银子,再在各官员中进行分配。以户部的 92300 两银子为例,分给尚书、侍郎等堂官17200两,司员、笔帖式14980余两,再余下分别发给各司库郎中、员外郎、主事、大使、库使和笔帖式等。
在京八旗大臣的养廉银总数,每年是 86000 两,得到最多的是领侍卫内大臣,900 两,其余由百余两到数百两不等。至于一般在京武职的养廉银,以八旗大臣岁分所余通融匀派,没有确定的数额可言。所以对于多数京官来说,正俸仍是最重要的。
2、养廉银的特点
总括清代的养廉银,大体有如下特点:
(1)养廉银虽是作为补充正俸不足的一种附加俸,但它的数额在多数官员中,要大大高于正俸。比如一个正七品的知县,养廉银就要高出正俸的 10- 40 多倍,总督、巡抚的养廉银,竟比原俸高出百倍以上。故自有养廉银以后,对相当一部分官员来说,附加俸已成为最主要的收入,相反,正俸却退居很不显眼的位置,使清代低俸制的局面有了根本的改观;
(2)发给养廉银的标准,不以官员的品衔衡量,而是按职官地位的轻重和事务繁简而定,即使同一职务的总督,其养廉银不一样,高的可到20000 两,最低只有13000 两,最高和最低相差 7000 两(按据《清朝文献通考》载,最高的两江总督养廉银达到30000 两)。又如同为七品知县,养廉银也有400到2000 两的不等之数,高低之间的差距更大。这种以事务繁简来规定俸禄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比笼统地以品级定数,更显得合理些;
(3)发给养廉银的重点是地方行政官,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为临民、治民之官,诸凡钱谷赋税,刑狱审理,以及朝廷政教的推行,都得通过省府州县,事务最繁最重;另一方面亦是考虑到,在官员队伍中,若是将这些直接经手钱粮、刑名人的养廉工作做好了,那么贪赃舞弊之事就能相应减少,有利于整个吏治的好转,对稳定基层统治秩序,也大有好处。
三、清官贫穷的原因和一两银子换到现在到底值多少钱?1、清官贫穷原因
清代官员的俸饷,虽然正俸严重偏低,但比较核实,加上后来的养廉银,这就超出明代的水平了。最大的问题是拨给各级政府的公费银太少,常要通过官员捐俸的办法来解决,而清代幕客、长随等人的数量又相当庞大,要吃之于官,用之于官。这样,即使有超出正俸几倍几十倍的养廉银,也往往不够开销,造成“陋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及至清末咸丰、同治以后,因国家财政困难,裁削各项经费,同时也影响到官员的俸银。如咸丰七年(1857年),清廷以“军需孔亟,自督抚以至州县各裁减养廉以佐兵饷”,几十年来未予“赐复”,官员们便“借口于养廉不足,肆行侵渔”,再加上其它政治上的原因,吏治亦因此更加腐败。
2、一两银子换到现在到底值多少钱?
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每升最优质的大米价格在10余文(1两银子等于1000文)。据《清会典》记载计算,当时的1升相当于现在的1.5斤,也就是说,1两银子足以买150斤最优质的大米。如果以现在每斤米3元人民币计算的话,那康熙到乾隆年间的一两银子就相当于现在的450元。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清朝时期一石相当于现在的156.45斤。换算下来,当时的一两银子可以购买107斤左右的粮食。还是以每斤粮食3元人民币计算,光绪年间的一两银子就相当于现在的321元。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成都武侯区藏族一条街怎么形成的?
成都武侯区藏族一条街是由藏族人聚居形成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过程:
历史背景: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在历史上,成都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聚居和交流。
藏族人口迁移: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政治、经济和环境等,一些藏族人从西藏和四川藏区迁移到成都地区。他们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地理位置:武侯区是成都市的一个行政区域,位于市中心的西南部。这个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吸引了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里定居。
文化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藏族人在武侯区定居,并且他们开始在这里开设商店、餐馆和其他经营场所。这些场所提供了藏族特色的商品和服务,吸引了更多的人们前来体验和购买。
形成聚集效应:随着藏族人口的增加,武侯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藏族人为主体的社区。这个社区内的商业和文化活动逐渐繁荣起来,形成了藏族一条街的景象。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种可能的解释,具体形成过程可能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果您对该话题有更深入的兴趣,建议您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或与当地相关部门或社区进行咨询。
天津古文化街和鼓楼是一个地方吗?
天津古文化街和鼓楼不是一个地方。地点不同,景点特色也不同
天津古文化街位于南开区东北角东门外,海河西岸,系商业步行街,国家5A级景区。作为津门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一直坚持“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经营特色,以经营文化用品为主。古文化街内有近百家店堂。是天津老字号店民间手工艺品店的集中地,有地道美食: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老翟药糖,天津麻花等。旅游景点有天后宫,喜马拉雅,大清邮币,泥人张彩塑等。鼓楼商业街位于天津老城厢的中心,是一条以鼓楼为中心,集旅游、文化、购物、休闲于一体的大型商贸旅游步行街。如今的鼓楼商业街为T字型,东起城厢东路,西至城厢中路;北起城厢中路,南至城厢中路,呈大鹏展翅之雄姿。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该街以青瓦房的明清建筑风格为主,主体2至4层,高低错落,犹如一首节奏跌宕起伏的乐章。整个布局分为三部分:北街长300米,商铺面积达15000平方米,北方经营定位为古玩城和黄金阁艺术市场;东街长580米,经营面积达21000 平方米,经营定位为精品购物街;南街长240米,建筑面积为13000平方米,是以天津传统民俗文化、商业及餐饮为主的东方不夜城。其景观风格为传统味、文化味、天津味、民俗味、现代味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亲和力。整条街的人文景观表现在牌匾、楹联、店招、店幌、灯饰、霓虹灯、灯箱等的设计上。牌匾以横匾为主,其间点缀竖匾、异形匾、如扇面匾等。黑底金字红章和本色木绿字红章表现出古朴典雅、庄重大方的特点。楹联也多采用上述形式。字体有真、行、草、隶、汉简、魏碑等多种,有的还请名家题写,很少用印刷体字和黑体字。店招和店幌,分文字、形象、实物、象征四类。天津鼓楼商业街该街先后被市政府列为"2001年天津市政府二十件实事之一"、"2001年天津市重点建设五大旅游基地之一"、被评为"津门世纪景"之一、"2003年天津市旅游观光线之一"。整条街集传统味、文化味、天津味、民俗味、现代味相互融合为一体,给人别具一格的古雅感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