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逐鹿手游,诸葛家族三兄弟为什么被称为龙虎狗?
在中国历史上,“一门三贤”的事情虽然“屡屡发生”。譬如东汉的班飚、班超、班固,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但像琅琊诸葛氏这样的“现象级”“一门三贤”并不多。
之所以称诸葛氏是“现象级”的,是因为他们同辈三人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虽然斗身出诸葛家族,可追随的政治势力却是不同的。
兄长诸葛瑾追随江东孙氏,位列大将军,领豫州牧;弟弟诸葛亮却追随刘备,更是任职到了丞相之职;而他们的族弟诸葛诞,则是追随曹家,身居司空之高位。
分析在一些笔者的笔下,对于诸葛家族一门三投,其猜测者甚多。其中不乏有猜测他们是在做一次“稳赢”的政治投机,就如同清朝佟国维与隆科多的“合作”一样。
可如果我们细品之后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基本上就是无稽之谈。且不说琅琊诸葛一门在东汉末年已经分崩离析,诸葛诞与诸葛瑾、诸葛亮或许都不认识。而就算认识,他们三人之间的年龄差距,也不可能有机会“合谋”如此大局。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安身立命”与“政治抱负”往往是需要同时进行的。也正是这种“生存”与“理想”的并行性,让他们三个人有了各自的归宿。
从《世说新语》谈起《世说新语》这部书,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可以说没有《世说新语》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国演义》,罗贯中笔下之三国,其人物的“人设”有很多就是以《世说新语》为依托的。
这是一部有着明确政治倾向的书,而其之所以有着明确的政治倾向,是因为其作者刘义庆的身份所导致。
刘义庆是刘宋的开创者刘裕的侄子,而刘裕又以刘交之后自居(刘交是刘邦的弟弟)。换言之,刘义庆从某种程度上是汉室后裔。
这也就导致了《世说新语》在很多程度上带有着一定的“贬曹色彩”。但是,这边“贬曹”的作品,除了在贬低曹氏的时候比较“偏激”外,对于追随曹魏的人,倒还算是公允。
毕竟,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重名士的时代,而三国时期,也是一个名士辈出的年代。《世说新语》作为记载名士言行轶事的笔记小说,它首先需要保证的就是尊重名士。
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在三国时代那都是当之无愧的名士。刘义庆在撰写作品的时候自然不会忽略了他们: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在这句话中,“蜀得其龙”尚好理解,诸葛亮本就号卧龙。可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又应该如何理解呢?这就是各有各的说法了。
卧龙诸葛亮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诸葛亮在民间的地位,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很高了。
而且,《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也是很尊重诸葛亮的。否则的话,身为弟弟的诸葛亮不会被放在兄长诸葛瑾之前。
除此之外,刘义庆在这句话中,都没有给诸葛亮做任何注解。这并非是刘义庆不屑,而是刘义庆本人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那么“蜀得其龙”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根源肯定是离不开“卧龙”这个道号的,但如果要是说只因为此,那就有点缺乏说服力了。
除了道号这个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诸葛亮是兄弟三人中能力最为突出的。所以,兄弟三人中,诸葛亮就是那个“龙”。
而且,说到成就,诸葛亮在蜀汉的成就,也是超过了诸葛瑾在东吴以及诸葛诞在曹魏的成就。“龙”也和各自的地位相关。
《易经》中有一句话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龙腾出江河,飞离陆地,象征人生追求与成就已到极致。这也正是诸葛亮人生追求、政治抱负的写照。
再者,龙隐逸于山林、湖海之中,这也与诸葛亮出仕之前的生活状态一样。没有经历过隐逸的名士,充其量只能算半个名士,这是从东汉末年一直到南北朝结束,很多人的一个内心想法。
诸葛瑾:孙权的守护者“虎”百兽之王,往往被人们用来比喻一个人威武勇猛,或者是形容其严厉凶恶。这种形象,让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将其与谦谦君子诸葛瑾联系在一起。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虎”除了有威武的象征之外,还象征着一个人的地位。除此之外,“虎”还有守护的意味。
“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既然虎是百兽之长,用它来形容诸葛瑾在东吴的地位就再合适不过。
诸葛瑾在东吴,虽然称不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在东吴能够超过他地位的人也不过五指之数。除了张昭、周瑜等寥寥数人外,他就是孙权最为信任的人。
观诸葛瑾的一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答案。无论东吴有多么大的政治风波,诸葛瑾都荣宠不衰,这既与其本人性格有关,也和孙权有很大的关系。
诸葛瑾是孙权掌权之后,最早得到孙权重用的人之一。而孙权之所以重用诸葛瑾,是有着极强的政治目的的。
在大众眼中,孙权对张昭、周瑜两个托孤重臣都极具信任,可如果我们仔细地看看孙权的用人策略就会发现一点,自打他上台之后,就在考虑搭建自己的团队。
在东吴,有两个极其明显的派系,那就是元老派与新锐派。张昭、程普、黄盖等人是元老派,而诸葛瑾、鲁肃、吕蒙、甘宁等人则是新锐派。周瑜,则是元老派中的新锐派。
身为政治家的孙权,他的确有其过人之处,但我们决不能否认其多疑、善变、狠辣等众多政治家都有着特点。
所以,他始终对自己兄长留下来的重臣有所“顾忌”,因为他们不属于自己。“赤壁之战”时东吴内部的政治斗争,与其说是“主战与主和”之争,毋宁说是“元老与新锐”之争。
而诸葛瑾就是在“元老与新锐”之争中脱颖而出的。在孙权掌权后,他是最早获得孙权信任的新人,从此之后,他毕生都在维护孙权的利益。
尤其是在孙权称帝之后,他更是“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此时,他在东吴群臣中的地位,仅次于陆逊。
如此之高的地位,再加之他谦和的品行,也就构成了《世说新语》中那句“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的评价,同时也正是这么高的地位,能让他成为东吴之虎,有着执搏挫锐,噬食鬼魅的功绩:
瑾曰:“伯言多智略,其当有以。”自来见逊,逊曰:“贼知大驾以旋,无所复戚,得专力於吾••••••城门噎不得关,敌乃自斫杀己民,然后得阖。斩首获生,凡千馀人。诸葛瑾身为文臣,可他在东吴,很多时候是“文武兼用”之人。在孙权的眼中,诸葛瑾终其一生都是“守护”自己的人,东吴的文武群臣众的眼中,他也是能够“守护”东吴的一只虎。
忠狗:诸葛诞说起功狗,让我想起了北京大学曾经的校长蒋梦麟。那是近代史上真正的“士”,他自谦、纯朴,身为学者,面对日寇却宠辱不惊。
在1950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52周年纪念会上,傅斯年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梦麟先生学问不如蔡孑民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我的学问比不上胡适之先生,办事却比胡先生高明。这段自谦中又不乏自信的话,让在场的蒋梦麟有了共鸣:
孟真(傅斯年字孟真),你这话对极了。所以他们两位是北大的功臣,我们两个人不过是北大的功狗。”傅笑着就溜走了。功狗依次最早的时候源于《史记》:
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 萧何 ,发踪指示,功人也。从这之后,“功狗”便用来形容杀敌立功之人。所以说,诸葛诞之“狗”并非是刘义庆对其的贬低,而是因为其杀敌立功:
吴大将孙峻、吕据、留赞等闻淮南乱,会文钦往,乃帅众将钦径至寿春;时诞诸军已至,城不可攻,乃走。诞遣将军蒋班追击之,斩赞,传首,收其印节。进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户,转为征东大将军。而诸葛诞对于曹魏不仅有战功,有的更是“忠诚”:
司马昭初秉政,长史贾充请遣参佐慰劳四征,且观其志。昭遣充至淮南,充见诞,论说时事,因曰:“洛中诸贤,皆愿禅代,君以为如何?”诞厉声曰:“卿非贾豫州子乎?世受魏恩,岂可欲以社稷输人乎!若洛中有难,吾当死之。”充默然。或许,在群英汇聚的三国时代,诸葛诞的能力只能达到“上中”之才,但是他的忠诚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上上”之行。无“忠诚”之心者,不可能招揽忠心耿耿之人,而诸葛诞身边却不乏义士:
数百人拱手为列,每斩一人,辄降之,竟不变,至尽,时人比之田横。如果不是诸葛诞本就是忠义之人,他的身边怎么会聚集了数百人肯为之效死的人呢?“魏得其狗”,得到的是诸葛诞的忠义。
结语“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这里面的龙、虎、狗都是夸赞人的意思。
诸葛亮能力最强,个人成就最高,又有卧龙这个道号,他是当之无愧的诸葛三杰中的“龙”,而且他是“从龙成龙”之臣。
诸葛瑾能力次之,可他为人敦厚,在东吴朝野中威望极高,是孙权最为信任的人。是“守护”孙权以及东吴的虎。
三人中,诸葛诞的能力应该是最末的。可即便是最末的他,在曹魏也是屡有战功之“功狗”。加之他忠心耿耿,也就成了护卫曹魏之“狗”。
有什么看开头就无法自拔的小说?
作为一个书龄将近20年的人,给大家推荐几本我反复看过好几遍的小说。
沙雕型:1.《向师祖献上咸鱼》
想看一下咸鱼的梦想人生和终极目标吗?
《向师祖献上咸鱼》这本书你不能错过,女主角亲身诠释了如何做一条标准的咸鱼,别人想拼就让他拼,自己安安分分地摸鱼溜号,能苟一天是一天。即使被扔到一个大魔头身边,只要抱着来度假的心思,安安分分地躺着不作妖,魔王的大腿凑上来给你抱,人生赢家就是你!
处处都是笑点,让你忍俊不禁,十分适合减压放松。
2.《帝国精神病院》
盗墓遭报应了?——没事!不就穿了嘛!穿到哪了?——没事!不就是精神病院嘛,好歹镶着个帝国的金……装精神病有什么看法?——我不是装,跟一群神经病在一起,我是真的神经了……还有许多“正常人”想逼出你口里的秘密?——我真的没秘密,我顶多就是偷看了他们领导人洗澡了而已……这就是一个猥琐女穿越到精神病院的欢乐故事……
3. 《小凰不是仙》
当一个小凤凰落入魔界的地盘,看凤凰如何感化魔王,顺便带领魔界众人过上太平安宁吃喝玩乐的好日子。
宫斗宅斗型:喜欢看宫斗宅斗文的,穿越鼻祖吱吱大神不能错过,从《庶女攻略》到《金陵春》到《慕南枝》再到《九重紫》,每一本都是经典,闭眼入不会错。《花开锦绣》和《好事多磨》也还可以。
喜欢看一个系列的,御井烹香的《庶女生存手册》《嫡女成长实录》《盛世反穿手札》《豪门重生手记》不容错过。
《庶女》是从现代穿越回古代的庶女杨家七娘,步步隐忍,小心谨慎,终于护得幼弟平安,觅得良人。《嫡女》是本土的杨家三娘,虽为嫡出,但也有姨娘小妾之争,也要为婚事发愁,还要考虑家族荣光,嫡女过得也并不容易。
《反穿》是杨家的嫡女五娘,锦衣玉食金珍玉贵的长大,却在诞下一对双胞胎后,突然产后大出血而亡。本以为魂归地府,一睁眼却到了200年后的时空,杨家仍是豪门贵族,她却变成了孤女一个。看这个杨家老祖宗如何在现代活出精彩。
《豪门》是豪门中的豪门焦家,焦家大娘子虽是庶出,但在没有男丁的情况下,是被当做太子女培养长大的。却在即将接掌焦家时,家中的姨娘突然诞下庶弟,不仅待遇大减,更是某一日弹琴时突然中毒身亡。重来一世,她誓要查出真相。
石头与水的《千金记》《欢喜记》《千山记》《美人计》也是一个系列,文笔都非常不错。更重要的是,她文中的女主角不仅名字取得好,性格也都干脆利落冷静理智,没有金手指,也没有聪明到脱离现实的地步。她们的成功,离不开那个时代的男人,但更多的是靠自己。永远清醒地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走在一条什么样的路上。
《千金记》是现代穿越回古代的嫡女宋嘉言,虽是嫡长女,但母亲早逝,姨娘又有小算计,尽管有着现代的智慧,却也不能肆意妄为,还需小心筹谋。婚事虽出人意料,但结合她的性格,其实也在意料之中。
《欢喜记》和《千金记》是一个朝代,前世隐忍了一辈子的赵长卿,终于把自己给忍死了。重来一世,她决定不再憋屈自己,让自己活得恣意昂扬。
《千山记》是我近期最最喜欢的一本,女主是我最喜欢最敬佩的一个。谢莫如前十几年在谢家活得像一道影子,当她指婚给五皇子之后,终于露出了野心。扶持夫君,斗倒太子,活过皇帝,压倒太后。扶持庶子登上帝位,成为太后,成为太皇太后,把持朝政,海晏河清。这个骨子里流着辅圣长公主血液的女子,有着非同一般的政治嗅觉,更有着男人都不及的坚毅心智。
最喜欢文中的一句话: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大气舒朗
《美人计》和《千山记》是一个朝代的。《美人计》远离朝堂,注重小户之家何家的科举晋升之路,看何子衿如何经营家长里短种花养草的日子,虽然是小富小贵,也不乏鸡飞狗跳,但平安喜乐,自由自在。
早期看过的的琴律的《药窕淑女》和《喜嫁》,面北眉南的《金枝》《嫡谋》《名门闺杀》,莞尔的《长嫡》也都是不错的宅斗文。
女主重生文第一次看的重生文是沐水游的《美人凶猛》,女主重生,步步艰难,提着一口气一路看下去,好歹终究靠谨慎和智慧迎来好结局。
《女帝直播攻略》是最近看的一本,重生+直播+系统,设定很新颖,越看越好看,相当惊艳,值得追下去。
前世,姜芃姬是人类联邦军团上将,真正的人生赢家。今生,她变成了普通的古代贵女,凄凄惨惨戚戚。外有不安好心的系统,内有算计她的魑魅魍魉。系统要她宫斗当皇后,她偏要逐鹿天下当女帝,圈地盘、募私兵、纳贤士、建城池、打天下!
#未来星际上将在古代的诸侯争霸之路#
千山茶客的《嫡嫁千金》《重生之嫡女祸妃》《重生之将门毒后》《重生之女将星》都是非常不错的重生文。文笔流畅,个别话语发人深省,情节构思精妙,读来如行云流水。
很多人喜欢《将门毒后》中的男主角谢景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却独爱《嫡嫁千金》的男主角姬蘅,这种红衣妖艳阴郁但独钟情女主的男子非常对我胃口。
闻檀的《首辅养成手册》:他虽然是庶出,但未来却将成为权倾天下的内阁首辅,手段奸佞,冷酷残忍。而重生之后的罗宜宁,却发现自己正在虐待这个未来的内阁首辅,如今庶出不受宠的少年。即使他卑微低贱,有一天也会直上云霄,成为任何人都要仰视的存在。正是因为罗宜宁知道,所以她才更想哭了。【甜宠文】
希行的《君九龄》《诛砂》,白鹭成双的《春日宴》都是非常成熟的文笔。
种田文乡村原野的《丑女如菊》《果蔬青恋》《田缘》,前两本是系列文,是我看过的种田文里面相当经典的。整体文风清新恬淡,部分情节又荡气回肠。
申丑的《春时恰恰归》,文风质朴,细水长流,平淡如茶,但口有回甘,读完意犹未尽!某某宝的《穿越种田纪事》,还有《秀色田园》,《欢田喜地》《重生小地主》都是看起来相当舒心的种田文。
快穿文最近开始爱上快穿文,但喜欢那种女主坚强独立大气淡定有智商的类型,不喜欢那种凭着美貌和可爱就能俘获男人走上人生巅峰的脑残文。
扶华大大的《女主都和男二HE》《戏精穿进苦情剧》《重生攻略手札》都是非常不错的快穿文。
风流书呆的《女配不掺和》正是我最喜欢的女主类型,自立自强有智商。 三日成晶的《男配有毒》故事不多,但每一个都构思精巧有特色。墨书白的《我养的反派都挂了》涵盖各种类型,都值得一看。
退戈的《强势逆袭》,每一个故事都有不同的男主女主,女主靠智商解决麻烦、收拾烂摊子,有几个设定比较有趣。逍夜的《一渣到底》角度清奇,女主比较渣,但不惹人讨厌。藿香姑的《她有毒》女主比较清冷,男主最后才发现是一个人。莞尔wr的《炮灰攻略》是早期看的,还可以,不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也算求仁得仁。
女扮男装希行的《大帝姬》,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当危难袭来,总有达官贵族用忠心手下的子女代替自己的子女去死。一般的故事里,替身从来都是义无反顾地牺牲,只为保留主家的火种。但当一个现代的灵魂降生到这个替身身上,薛青感到不平:凭什么?我不服!
很喜欢薛青,活得自信乐观,没有什么可以打倒她,最重要的是,三观很正。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会促进你去不停地反思,值得一读。
《将军总被欺负哭》。
女主有一个特殊技能,能在每个人身上看到一种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性格,凭此判定人品忠奸,这个设定还是蛮有趣的。
闻檀的《嫡长孙》,赵长宁是世家大族的嫡长孙,被选拔入严苛的大理寺为官。突然有一天,她的冷酷上司、恶毒对手甚至虎视眈眈的庶弟都知道了自己的秘密。咦,怎么感觉他们比自己还要小心翼翼?
孤木双的《重生国民男神:瓷爷,狠会撩》: 风头正盛的星际‘皇太子’,一朝重生成为地球人见人厌脸毁容的小可怜。 皇太子表示,这都不叫事! 原本毁容的脸,实际上是一张男女老少都为之疯狂到极点的脸。 借着星际光脑,写小说,做软件,当导演,拍大片,走上人生巅峰。(重生苏爽女扮男装文)
马桶上的小孩《帝王之友》,女扮男装的将军和皇帝的故事。鲜橙的《阿麦从军》,从一个小兵,成长为一代战神,大敌当前,没有爱情,只有敌人。
娱乐圈文喜欢美娱文的不能错过御井烹香的《制霸好莱坞》,女主有系统,可以在系统中挑选经典影片磨练演技,注重技巧和流派,非常精彩。
三水小草的《还你六十年》是一个对话剧抱有无上热忱却被家庭拖累不能实现梦想的老人,突然重生到一个16岁的小姑娘身上,一步步实现梦想的过程,注重角色心理的拿捏和情感的演绎。
春刀寒的《老婆粉了解一下》,霍希的铁杆粉丝突然复生到一个劣迹斑斑的女明星身上,看她如何用爱守护霍希。江月年年的《峨眉派偶像》《我有霸总光环》也是非常精彩的娱乐文,尤其是霸总,甜而不腻,必须入。
修仙文早些年看得《仙家有田》,女主有空间,但不是无脑金手指,值得看。月下蝶影的《勿扰飞升》,平平淡淡修仙,平淡中自有真意。
扶华的《误佛》,男主是上云寺的佛子,心中只有众生大爱,但好在终究分了一丝真情给女主。云芨的《一仙难求》《仙灵图谱》,都是正统女主修仙文,打怪升级,不脑残。
青衫烟雨的《天下男修皆炉鼎》,女主身世悲惨,历经重重磨难,终于迎来云开月明。
末世文绿嬑的《生存》【末世】是我看过的最最经典的末世文,只有你想不到的末世情况,没有她写不出来的。包括最常见的丧尸末世,以及极端恶劣天气、动植物变异、毒雾、虫灾、游戏世界、黑洞、星际时代、僵尸、变异人、小人国、秽鼠、恶鬼、洪水、寒冬等,每一篇都非常精彩。
如果只看一本末世文,选这一本一定没错。
扶华的《末世第十年》,浴火小熊猫的《二人森林》,都是末世多年后,丧尸消灭殆尽,普通人慢慢求生的过程,描写得很安宁,非常治愈,适合晚上一个人看。
龚心文的《魔种降临》《放开那个反派让我来》是两个平行世界,一本是女主重生,一本是现实世界,都很不错。
灵异文喜欢看灵异文的不能错过尾鱼大大,《西出玉门》《七根凶简》《怨气撞铃》《三线轮回》《龙骨焚香》《半妖司藤》,本本都是经典,绝对让你欲罢不能熬夜看完,但注意,晚上一个人看有点吓人。
以上推的每一本都是我自己看过觉得非常不错的,想看的百度云上都可以怎么样。
急寻一本小说名字?
月沉吟
卿妃
主角:韩月下(丰云卿)夜景阑 (修远)凌翼然(允之)
配角:韩月箫、丰梧雨、丰潋滟(小鸟)、秦淡浓、凌准(青王)、如梦(梨雪)、朱雀(阿律)、聿宁
(元仲)、张弥
文案:
穿越非我意,卿卿复卿卿。
六国乱世,曾经幸福的一家,四散飘零。我只是想活下去,只是想和我爱的人一起活下去。
春风少年 总角晏晏
红阁画楼人闲
腾云涌烟 怒涛千尺
黑风摧城天变
水阻雾拦三千里 雁来秋去又十年
弦似银钩 魄似蛾眉
凤箫声动新月
南风有翼 夜景阑珊
月下沉吟谁念
销魂出匣定千古 凤鸣千仞动苍天
黄泉碧落不见
生死与君绝
誓夺天下
为红颜
遍染
血
笑
江山
拥婵娟
但看今生
是云翼之梦
还是夜月之缘
ps:非万能女主,经历风雨越发美丽,聪明而不失理性,没有逐鹿天下的野心。一个架空乱世,一个属于她的传奇。泡一杯绿茶,还请坐下,让某卿为你细细道来。
此文非女尊,非np,非悲文。
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些国家?
我是九州君,为你解答。
战国时的战国七雄,所指的是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国。
战国七雄的国运复盘如下:
一、韩战国地界示意图
韩国,自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于公元前325年称王,至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历时173年。在此期间,韩国因各种原因始终未曾真正强盛过,在战国时期的国际话语权也是微乎其微。概括其历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最复杂的国际环境——韩国地处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四大强国包围圈,长期腹背受敌,国力积弱,不仅无力扩张,而且屡遭其他六国攻伐,在夹缝中求生存。最小的国土面积——韩国的国土面积也是战国七雄之中最小的一个,发展空间小,实难作为。最大的战绩——韩氏立国之后多有征战,最大的战绩是韩哀候时期,于公元前375年吞灭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郑国,并迁都郑城,定名为新郑(今河南郑州)。最强盛之时——韩昭侯在位时,任用法家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备,使韩国国力大增,十数年间,诸侯无侵者,遂成小康之治。《史记·韩世家》载:“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最著名之物——因韩国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因此韩国自古盛产铁器和兵器,其中最为著名之物便是“弩”,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韩国之弩,独步天下,为各国所畏惧。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最早灭亡之国——韩国因身处四战之地,不仅国力孱弱,更是地处秦国东出大门,自然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终而于公元前230年覆亡。二、赵赵国地界示意图
赵国,自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公元前228年秦国攻陷邯郸,俘虏赵幽缪王,赵国亡,前后延续175年。战国一直是善战之国,不曾像魏国那般强盛百年,也不曾像韩国和燕国那样默默无闻。在战国中后期,赵国的国力开始逐渐强盛,国际话语权显著增强,但在长平一战功亏一篑。复盘其国运走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复杂的地理环境——赵国所处地理位置十分复杂,东北向与东胡和燕国接壤,东向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北向与楼烦、林胡接界,南向和西向与魏、韩交错相邻。虽然与周边国家接壤复杂,但主要的威胁来自于东胡与林胡等匈奴势力,而中原各国基本以其为屏障,对其干扰不多。“胡服骑射”走向强盛——赵国因长期受中山国和东胡匈奴侵扰,且胜少败多,形势严峻。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为扭转军事上的被动弱势,决定顺应时势,推行改革,在赵国实行“胡服骑射”。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国力大强。渐成关东六国之首——战国中后期,随着魏国的衰弱,赵国成了三晋的头号强国,在齐国遭受五国伐齐的沉重打击而一蹶不振之后,赵国更是成为了关东六国之首,成了六国抗秦的核心力量和脊梁。“长平一战”功亏一篑——赵国对秦国而言可谓是东出的最大的阻碍,秦赵两国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外交伐谋是越演越烈。赵国在关东声威无两,直至因上党郡归属问题导致的长平之战爆发,秦赵两国倾全国之兵进行战略对决,战略和用人上的失误直接导致了战场上的惨败,数十年的国势一朝功亏一篑,几近覆灭。此战可以说是秦国统一中国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战,扫清了短暂中兴难改大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廉颇在赵国之败后,被赵王重新任用相国并封为信平君,于赵孝成王十五年破燕军;十六年围燕都;二十一年取魏繁阳。第二个灭亡之国——公元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秦国使用反间计使赵幽缪王错杀著名将领李牧、司马尚。随后秦军突破井陉口,并于公元前228年,攻陷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赵国亡。三、魏魏国地界示意图
魏国,自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公元前344年称王、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历时共179年。魏国曾经在战国前半程制霸中原、强极一时,终因与周边强国拉锯,国力损耗、人才流失,走向衰亡。复盘其国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最早推行变法图强——魏文侯在位期间,因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他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任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25年期间,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国力继续上升。强盛百年不衰——魏文侯、魏武侯时期非常重视人才,任人唯才,敢为天下先,大力启用改革派,先后任用翟璜、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不断东征西讨,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至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实难可贵。三晋之中最早称王——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自此,魏国成为三晋中最早称王的国家。人才辈出——魏国在战国初期,在列国之中是“梦想之国”,唯才是举的风气孕育了非常多的有才能之人,不仅国内人才辈出,更是让天下名士纷纷趋之若鹜、心生向往。如前文述,著名的贤能又被重用之人,包括翟璜、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魏成等人。但到魏武侯后期以及惠王之时,一些奸臣嫉贤妒能,国内用人环境开始恶化,导致大批人才遭受迫害而流失他国,最有名的当属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等人都为秦国所用,实在令人叹息。令人闻风丧胆的“魏武卒”——魏武卒,是吴起在魏国时对兵制改革的最重要成果,其训练的精锐步兵,可谓千里挑一,战力超群,列国闻之色变。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与齐争霸走向衰弱——魏国虽然与齐国在徐州相王,也侧面说明了在当时,魏国眼中唯一值得尊重和重视的国家是富庶强盛的齐国,在经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之后,曾经不可一世的魏国国运急转直下,百年霸业就是坍塌,战国格局从“一超多强”开始走向“群雄逐鹿”。与秦拉锯加速衰亡——魏国强盛之时,魏武卒独步天下,曾经打的秦国几乎灭国,但是随着吴起离魏到楚国另起炉灶,商鞅在秦国变法大成,国际局势开始此消彼长,在后期的持续拉锯之下,楚国收回了失土,秦国也收复了河西之地,魏国开始内外交困,迅速走向衰亡。第三个灭亡之国——魏国自惠王之后,魏国国势逐渐衰微。传至魏王假时,终于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成为七雄之中继韩国和赵国之后第三个灭亡之国。至此,秦国彻底打开了逐鹿中原的大门。四、楚楚国,自公元前1115年周成王册封楚人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至公元前223年为秦国所灭,国祚延续892年,堪称悠久。复盘其国运变化,与其历史相比,其强盛期并不长,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傻大个”式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九州配图
第一个称王的诸侯——春秋时期,公元前704年,楚候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成为唯一一个在春秋时期就称王的诸侯国。最地大物博之国——楚国的国土面积在诸侯国中最为广阔,所占之地非常富饶,稻米充足,物产丰富,纺织业,种植业,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这并未给楚国带来太多的国际优势。春秋五霸之一——楚国立国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传至楚成王之世开始崛起, 奄有江汉,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周天子赐胙,命楚国镇守中南。到了楚庄王时期,楚国在与晋国的争霸角力中渐占上峰,开始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一霸,楚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历史最鼎盛。“柏举一战”几乎覆亡——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派伍子胥、孙武率军攻打楚国,在柏举之战中楚军大败,吴军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楚几乎覆亡。“吴起变法”短暂中兴——楚国在战国时期,其国际影响力虽然不容忽视,但是也着实有限,各国都只是把他当作平衡国际局势的一支牵制力量而已。楚悼王在位期间,任用吴起为相推行变法,吴起的改革对国势立竿见影,成效显著,一时间国力大增。但随着楚悼王病逝,历时五年的变法戛然而止,楚国的国势也急转直下。第四个灭亡之国——楚怀王时期,楚国与秦国之间屡战屡败,国土流失,无力还击,至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成为战国七雄之中第四个灭亡的国家。五、燕燕国地界示意图
燕国,自公元前1044年建国,向冀北、辽西扩张,吞并蓟国,至公元前222年被秦国所灭,国祚822年。燕国长期偏安一隅,无甚大志,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复盘燕国国运,主要有几个特点:
最与世无争之国——燕国在其国史的前700年间,几乎默默无闻,与世无争,直至最后的百年时间,因感受到强烈的灭亡危机感,总算是折腾出了一点水花,如昭王变法图强、五国伐齐及苏秦合纵抗秦。最大的败绩——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子之之乱伐燕,齐将匡章率军50天内攻破燕国都城,燕王哙和子之被杀,燕国几乎覆灭。昭王变法图强——燕昭王即位之时,燕国刚被齐国洗劫,百废待兴,国力衰微。昭王决心兴复燕国,一雪前耻,于是采纳郭隗的建议,招贤纳士,筑黄金台,“千金买骨”,天下贤士纷纷投奔。后在乐毅、邹衍、剧辛等人的帮助下,改革国政,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最大的战绩——如前文述,公元前284年,为报当年差点亡国之辱,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近四十万兵力共同伐齐(战争开始后楚国也加入联军),激战于济西,大败齐军。之后联军一路势如劈竹,如入无人之境,齐国军民溃散,乘胜攻克齐七十二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当时齐国仅剩莒、即墨仍在坚守,几近灭国。合纵抗秦发起国——公元前335年,苏秦在燕王的支持下,促成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合纵抗秦。苏秦担任纵约长,并佩带六国相印,秦国因此十数年不敢东出。最著名的刺杀——公元前228年,秦灭赵,陈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荆轲刺秦,最终失败,荆轲被杀。第五个灭亡之国——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发兵攻燕。公元前226年,燕王喜率公室卫军逃至辽东,公元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燕国也成为继韩、赵、魏、楚之后第五个被灭之国。六、齐齐国地界示意图
齐国,自公元前1044年太公望建国,公元前386年,田齐代替姜齐,至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国祚延续823年。齐国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强大的东方大国,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其国力和国际话语权都是令列国不敢忽视的存在。复盘其国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地理位置优越——齐国之地,东向临海,北向与弱燕接壤,南向只有宋、鲁等小国,只有西向有强敌,与韩、赵、魏、燕相比,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稳定。富庶强盛——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第一个春秋霸主——齐桓公在位期间,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政策,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开辟了“尊王攘夷”的称霸模式,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齐国也借此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改姓未改国号—— 姜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统治集团虽然发生变更,但未改齐国国号。最大的败绩——如前文述,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统帅五国兵马,长驱直入齐地,齐国只剩即墨和吕城坚守,其余72城邑尽归列强,几乎亡国。最史诗般的复国——如前文述,在坚守即墨五年之后,齐将田单率领军民史诗般的尽收故土。齐国虽复国,但经此大劫,元气大伤,国势衰亡,无力再与秦抗衡。最后一个灭亡之国——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率领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从北向南下直奔齐都临淄,齐国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七、秦战国时期秦国地界
秦国,自公元前905年,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至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正式位列诸侯。秦国所处之地条件恶劣,穷山恶水,物产贫瘠,最终击败中原各大强国一统中国,实难可贵。复盘其国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地理条件恶劣——秦国处在中国的边陲之地,土地贫瘠,人丁远不如中原之地兴旺,更是百戎之地,民风彪悍,私斗成风。长期贫弱困苦——受限于其恶劣的地理条件和复杂的政权环境,秦国一直积贫积弱,国家和百姓长期贫弱困苦不堪。穆公称霸西戎——秦穆公时期,先后灭掉西方12个戎族政权,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大国的基础,此后秦国开始参与中原争霸,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持续百年衰弱——穆公之后,秦国与春秋时的晋国以及战国期的魏国之间相互攻伐拉锯,国势陷入持续衰败。至战国初期,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国力也降到最低谷。最彻底的变法——公元前362年,传至秦孝公时,他深感秦国羸弱不堪和亡国危机,果断任用商鞅进行深彻的持续二十年的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比之早期的魏国李悝变法、后期的吴起变法和申不害变法,商鞅变法更加彻底和持久。扎实开疆拓土——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继位,虽然杀了商鞅,但是继续强力维护秦法,同时,稳扎稳打,北定义渠,南向吞并巴蜀,领土得到极大拓展,也获得了天府粮仓,为后来的持续攻伐奠定了国力储备。之后的各位国君均延续稳扎稳打之策略,直至统一。善用人才图强——自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后,无数东方名士和干才都先后入秦谋取功业,如商鞅、范雎、甘茂、公孙衍、张仪、吕不韦、李斯等,一步一步将秦国统一大业推向了高潮。奋六世之余烈——秦始皇嬴政最终能够完成一统河山,是基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六代君主的持续打下的坚实基础。侧面说明了秦国自孝公开始的历代国君,都坚决维护秦法,才守住了前朝功业并持续发扬光大。建不朽之功业——秦国从公元前230年灭韩起,至公元前221年灭齐时止,耗时10年陆续兼并了东方六国,从此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期,进入了封建帝国时代。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是奴隶制度垮台、封建制度建立的嬗变时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李悝变法、吴起变法,还是商鞅变法,本质上说是代表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的宣战,意味着奴隶主势力的逐渐衰亡和封建势力的逐渐兴起。五百年间,社会动荡、风云变幻、征伐混战、此消彼长,唯一的一个主线却是,笑道最后的一方一定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国与国之间的比拼,表面上看比的是谁的兵锋更盛,谁的粮草更足,谁的武器更利,谁的主将更牛,但是从本质上看,其实比的是长期的国力,比的是谁的变法更加彻底,更能代表先进社会制度和先进生产力。
因此说,秦国最终统一六国,看似偶然,实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纵观中国历史发现只有宋的灭亡不是农民起义推翻的有不同意见的么?
北宋灭亡确实不是亡于农民起义,但是这不代表北宋的农民起义不严重!
先说一个结论:假如不是金国崛起灭掉了北宋,那么北宋在之后不久也必然要亡于农民起义。
这个结论是著名的宋史专家邓广铭提出的,实际上邓广铭本身算是一个“宋粉”,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北宋一百六十年历史中确实没有爆发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但是者不代表北宋阶级斗争不剧烈。有史记载的,北宋历史上爆发了200多次农民起义,平均一年就有一次还多,农民起义频繁程度堪称冠绝。
实际上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宋代远没有现在一些“专家”说的那么好。确实,宋朝与士大夫为善,用比较开放自由的方式管理国家,那个时代确实是读书人的黄金时代。但是对普通百姓并非如此。
首先,宋朝国策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是北宋皇帝说的,说明在北宋皇帝心目中普通百姓根本就不重要。
其次,宋朝放任自流的政策有利于大地主的出现。北宋虽然有比较全面的保障人身自由的法律,但在实际执行上往往大打折扣,甚至是一纸空文,普通百姓失去土地,沦为地主的附庸,一旦遇到灾年就会成为赤贫的流民。
第三,北宋所谓的富裕,其实是国家富裕,地主富裕,但是百姓贫穷。北宋末年,“三冗”问题日益严重,奸臣当道,天灾人祸,更加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终于在宋徽宗时代爆发了类似方腊起义这样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我们熟知的梁山起义也是在这一时期爆发的。梁山起义攻城略地,周旋山东,官军无奈。方腊起义更是攻陷了江南大片土地,最后是北宋派遣中央禁军才平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当时北宋内忧外患,内部农民起义蜂起,北方女真崛起。最终北宋亡于女真,但是按照当时的形势发展下去,则北宋不亡于异族,也必然亡于农民起义。邓广铭的这个判断是很有道理的。(本题由老不看三国回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