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八仙梦境韩湘子,歇后语故事?
1 歇后语故事―快刀斩乱麻一刀两断 在1482年7月23日,小伙子吴东胜准备去街上买白菜。突然,有一个擂台。于是,他飞过人们的头顶,落在了擂台上原来,台上正站着一位少女正在与一个男子在比解死结。两个人各拿了一个用麻绳捆的结。这个大结上至少有90个小结。小姑娘和大汉开始比赛谁先解开结了。吴东胜明白了,这是比巧招亲呢! 没过5分钟,少女就已经把结解开了。而那位中年汉子却才解30多个结。于是,那位少女说道:“对不起,失败了。”中年汉子只好走出了擂场。接着吴东胜飞上了擂台,吴东胜上台就问:“有没有规则?”“有,谁先弄开谁就胜!”听了规则后,吴东胜拿出匕首一刀就把结给砍断了。因此也赢了这场比赛。 后来,此事被传开了,就成了歇后语:――快刀斩乱麻――一刀两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释义 “太公”,即周初的姜尚,又称姜子牙。姜太公用支钩不挂鱼 饵钓鱼,愿意上钓的鱼,就自己上钓。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故事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吕尚,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 臣。他在没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一个地方。那 里是周族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统治的地区,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 己的注意,建立功业。 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铃。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 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 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 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 己上钩吧!” 2关公面前耍大刀――自讨没趣故事:周周仓开始并没有保关公,是在赵云的帐下听令。有一次,军中操演武艺,周仓耍了一趟大刀,兵将齐声叫好,连赵云也夸奖了他几句。这下周仓骄傲了,他把手中的大刀往地上一戳,拍着胸脯子吹开了:“嘿!军中如有比咱老周刀法高明的人,咱甘愿给他拉马拽蹬!”有个兵见他吹得太玄乎,就故意将他说:“周哥你先别吹,你要是敢和关二爷比试比试,兄弟就算服你啦!”周仓还没见过关公,可听说过关公的刀法如何好,早就想和关公碰一碰呢,被兵卒一激,他的牛劲儿就来了。他把大马一提溜,甩开大步,找关二爷见高低去啦。关老爷正在府中看兵书呢,忽听周仓在门外指名道姓要和他比刀法。虽说没见过周仓,可也没少听四弟赵云说他武艺高强、为人正直,就是太鲁莽,是属炮仗的,一点就炸。所以不和他一般见识,只是微微一笑。谁知周仓不知天高地厚,认为关二爷怕了他,就一口一个“胆小鬼”地直损关二爷。关二爷的脾气也暴躁,当下就火儿啦。只见他把兵书一撂,掖了掖战袍,大步跨出府门顺手从门卫手中拿了一条长枪,以枪代刀,施展出拿手的春秋刀法,和周仓比试起3诸葛亮的鹅毛扇�D�D神妙莫测三国里的诸葛亮手中总是拿着一把鹅毛扇,表面上看,诸葛亮拿着鹅毛扇潇洒自如,沉着淡定。可这把鹅毛扇是从哪里来?起什么作用呢?原来是这样:诸葛亮嫂子诸葛瑾夫人给诸葛亮介绍一个女朋友,是黄家之女叫阿丑。阿丑长相很丑,但却博学多才,是远近闻名的才女。诸葛亮对阿丑相貌并不计较,阿丑也闻诸葛亮极有才华,两人都想见面相识。诸葛亮在嫂嫂陪同下,亲到黄家与阿丑见面,两人一见如故,便无拘无束地以天下形势谈论起来。阿丑边听边注意诸葛亮的面部表情。当谈到刘备兵少将寡,夺天下困难重时,诸葛亮面露难色;当谈到刘备为人忠厚,深得民心,必夺天下时,诸葛亮即面呈笑容。两人谈后,心心相印,互表爱慕,亲事便定了下来。诸葛亮与阿丑在交换信物时,阿丑特意拿了把鹅毛扇,赠给诸葛亮并问道;“君可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诸葛亮含笑答:“鹅毛虽轻,情义重。”阿丑道:“这是其一,您知其二吗?”诸葛亮道:“倒要请教姑娘您啊!”阿丑道:“您即将出山,肩上担子任重而道远,会千头万绪,全系一身,遇事必须从容、冷静。阿丑又说:“古人云‘喜不大笑,怒不暴跳,哀不嚎哭,乐不轻佻。’我与君交谈时,见君高兴面则喜,畏难面则愁,今赠鹅毛扇,可作遮面之用。”诸葛亮听后,连连点头称是,更是佩服阿丑的睿智。 诸葛亮出山后,就把鹅毛扇时刻带在身边 ,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扇不离手。如遇喜、怒、哀、乐之事,一看鹅毛扇,便尽力克制,不露骨形色。一时控制不住,当即以扇遮面,以免旁人看出。日子一久,他修养成性,遇事总是镇静自若。指挥从容。4歇后语小故事“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从前,大森林里住着母鸡一家和一只凶恶的黄鼠狼。快过年了,黄鼠狼想解解馋,决定把鸡宝宝一家给吃了。路上,他想:我到鸡宝宝家总得有个借口吧?有了,我就假扮成去拜年的吧。可是,去拜年没有东西也不行呀,如果不带东西,老母鸡很可能会起疑心的,路上偷点东西吧。走着走着,黄鼠狼来到了小兔家,拔了几个萝卜,然后,他又走到猴子家,顺手偷了两个桃子,“好了,礼物有了,该去吃鸡啦!”黄鼠狼得意地想。“叮铃叮铃,”母鸡家的门铃响了,母鸡问:“谁呀?”“鸡大婶,我来给您拜年了。”黄鼠狼说。母鸡一听,原来是黄鼠狼,她连忙对鸡宝宝说:“孩子,黄鼠狼来了,你快从后门出去,叫黑猫警长来!”“鸡大婶,快开门呀!”黄鼠狼有点急了。“来了,来了。”母鸡说道。黄鼠狼见门开了,便假惺惺地说:“鸡大婶,近来身体可好?”“好呀,谢谢你对我的关心。”母鸡沉着地说。“鸡大婶,这是我给你的礼物,以前,我们的祖先发生过一点小矛盾,今天,我是诚心诚意向你道歉的。”黄鼠狼面带微笑地说。“哦,原来你是为这事来的呀!”母鸡慈祥地说,“只要你以后不再吃鸡,不偷东西,不打小动物的主意,我就原谅你!”“好的,鸡大婶,我会改正的,只不过,我还有一个请求。”“说吧。”母鸡说。“过年了,我没吃的了,我想把你吃了!”黄鼠狼凶狠地向母鸡扑来。就在这危急关头,黑猫警长来了,抓住了黄鼠狼。这就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的来历。5外甥打灯笼――照“舅” 有一句民间邂逅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指的是做事做人和之前一样,没有任何改变。不过这句歇后语,在生活中有生动真实的诠释。在家乡,春节期间,正月初二是“回娘家”,初五以后称为“送灯”。前者好理解,后者的意思是,初五以后,作为舅舅或者没有舅舅的娘家人要给外甥或者还没有外甥的亲戚家里来,其中礼物中必须带有“灯笼”,且至少是一对,也就是灯笼必须是舅家送的,一般不能自己买。假如一家女孩子今年刚出嫁,那么今年娘家要给婆家送至少3对也就是6个灯笼,还要不同品种。其中三种必备的灯分别是“大红灯笼”、“莲花灯”和“火葫芦灯”,分别代表红红火火、早生贵子和预示给未来外甥送灯。有了外甥以后,哪怕是外甥女,那么就每年都要送,直到12岁。我就是这样的童年过来的,每每到了正月的晚上,所有的孩子会把自己的灯笼点亮打出来一起在街上玩,还有我现在都会唱的童谣: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 打灯笼,找舅舅,舅舅躲在门后头。 灯笼会,会灯笼,小孩不来我吹了。 西瓜灯,南瓜灯,大街小巷挑灯笼,小鱼立刻唱和着,踢一脚,踹一脚,我的灯笼坏不了。 小红孩儿,戴红帽,四个耗子抬红轿。 花猫打灯笼,黄狗来喝道,一喝喝到城隍庙,城隍老爷吓一跳。 6"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 八仙过海是八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见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相传白云仙长有一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或吕洞宾)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 此时李铁拐抛下自己另一项法器铁拐(或说葫芦),汉钟离扔了芭蕉扇,张国老放下坐骑“纸驴”,其他神仙也各掷法器下水,横渡东海。由于八仙的举动惊动龙宫,东海龙王率领虾兵蟹将前往理论,不料发生冲突,蓝采和被带回龙宫(亦说法器被抢)。之后八仙大开杀戒,怒斩龙子,而东海龙王则与北海、南海及西海龙王合作,一时之间惊涛骇浪。此时曹国舅拿出玉板开路,将巨浪逼往两旁,顺利渡海。最后由南海观音菩萨(或说如来佛)出面调停,要求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之后,双方才停战。 故事之二 除上述以外,民间中关于八仙也有一些口碑传说,其中有则悲惨的“八仙过海”故事。 北宋建隆年间,沙门岛(今庙岛)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从建隆三年开始,凡军人犯了法,都发配沙门岛。这样年复一年,岛上犯人越来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拨给全岛三百人的口粮,所以粮食越来越不够吃。后来,沙门岛看守头目李庆便想了个狠毒办法:当犯人超过三百时,便将其中一些捆住手脚,扔进海里淹死,使岛上犯人总是保持在三百人内,如此被杀的,两年内就达七百余人,为了活命,犯人们经常跳海凫水逃命,但绝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没,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将被杀的消息,便趁着天晴月朗,避开看守,抱着葫芦、木头等轻浮的物体跳入海中,往蓬莱山方向游去。从沙门岛到蓬莱约三十里之遥,途中多数犯人因体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怀武功、体格健壮的七男一女八位善游者,借着水流游到了岸边,在蓬莱城北丹崖山下的狮子洞内躲了起来。第二天,渔民发现了他们,当闻知八人从沙门岛游水越海而来,无不惊奇万分,把他们称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间传开了,并且越传越神,他们被传称为“八仙”,他们用来渡海的物品也被传为他们各自的法器,他们渡海逃狱的故事演变成今天的“八仙过海”。 故事之三 传说,有一天八仙要到东海去游蓬莱岛。本来,腾云驾雾,一眨眼就可到,可是吕纯阳偏偏别出心裁,提出要乘船过海,观赏海景。他拿来铁拐李的拐杖,往海里一抛,喝声”变〃,顿时变成一艘宽敞、漂亮的大龙船,八位大仙坐船观景,喝酒斗歌,好不热闹。不料,因此惹出一场麻烦来。原来,龙宫里有条花鳞恶龙,是龙王的第七个儿子,称为“花龙太子”。这天,他闲得没事,在水晶宫外游荡,忽闻海面上有仙乐之声,便循声寻去,猛见一条雕花龙船,内坐八位奇形怪状的大仙,其中有个妙龄女郎,桃脸杏腮,楚楚动人花龙太子见此仙姿,魂魄俱消,早忘了师傅南极仙翁的忠告,忘了龙王母的训导,想入非非,似魔似痴的迷上何仙姑了。平静的海面突然掀起一个浪头,将雕花龙船打翻了。张果老眼尖,翻身爬上毛驴背;曹国舅心细,脚踏巧板浪里漂;韩湘子放下仙笛当坐骑;汉锺离打开蒲扇蛰脚底;蓝采和攀住了花篮边;铁拐李失了拐杖,幸亏抱着个葫芦;只有吕纯阳,毫无戒备,弄了个浑身湿透。 原来是花龙太子拦路抢亲,把何仙姑抢到龙宫里去了。 花龙太子催动虾兵蟹将,掀起漫海大潮,向七仙淹来。汉锺离挺着大肚子,飘飘然降落潮头,轻轻煽动蒲扇。只听“呜…忽…”一声,一阵狂风把万丈高的和虾兵蟹将都煽到九霄云外去了,吓得四大天王连忙关了南天门。花龙太子见汉锺离破了它的阵势,忙把脸一抹,喝声“变”。海里突然窜出一倏巨鲸,张开闸门似的大口来吞汉锺离。 只见铁拐李向海中一招手,它的那根拐杖"唰"地窜出海面。铁拐李拿在手中,一杖打下去,不料打在一堆软肉里。原来,海礁已变成一只大章鱼,拐杖被章鱼的手脚缠住了。要不是蓝采和的花篮罩下来,铁拐李早被章鱼吸到肚皮里去了。原来这巨鲸和章鱼都是花龙太子变的。这时,他见花篮当头罩来,慌忙化作一条海蛇,向东逃窜。张果老拍手叫驴,撒蹄追赶。眼着就要追上,不料毛驴被蟹精咬住脚蹄,一声狂叫把张果老抛下驴背。幸亏曹国舅眼明手快,救起张果老,打死了蟹精。
八仙过海原文?
“八仙”指的是古代神话里的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这八位神仙。传说八位神仙各有道术,法力无边,在人间惩恶扬善,为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
相传有一年,正逢王母娘娘的黍桃盛会,八位神仙也被邀请参加。他们各自离开修炼之地,准备驾云去参加蟠桃盛会,路过东海,只见那东海浩渺无垠,波涛汹涌,巨浪狂吼,一派惊心动魄的景象。吕洞宾灵机一动,说:“驾云过海,不算仙家本事。咱们不如拿出各自的法宝,踏浪过海,各显神通,你们看好不好?”众仙都齐声说:“好!”
铁拐李第一个过来。只见他把手中的拐杖往东海一抛,拐杖像一叶扁舟,轻轻浮在海面上,铁拐李往上一跳,稳稳当当地落在上面。众位仙家一看,齐声赞道:“好本领!”这时,汉钟离拍了拍手里的响鼓也说道:“看我的!”随手也把响鼓扔进了海里,他盘腿坐在鼓上,一副老僧模样。
张果老笑咪咪地说:“还是我的招数最高明。”只见他掏出一张纸来,折成一头毛驴,纸驴四蹄落地后,仰天长叫,张果老倒骑在驴背上,向众仙挥挥手,踏浪而去。
吕洞宾不慌不忙地从背后抽出拂尘来,向海中一指,顿时霞光万道,海水分成两半,让出一条宽敞大道来。只见吕洞宾微微一笑,悠悠然向路尽头走去。
韩湘子见此,也不甘示弱,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随手抛到海中,自己腾空而起,单足站在上面,随后又取出箫管、吹起悠扬的曲子来。曹国舅此时取出了法宝玉简板,飘然而上。这时只有何仙姑与蓝采和两人还没有动静,只见蓝采和取出花篮放进海中,花篮顿时变大数倍,花香扑鼻。他回头一见仙姑没拿任何法宝,就问道:“仙姑,是否愿意与在下一同渡海?”
何仙姑微微一笑,说:“多谢阁下厚意,你尽管先行,我随后就到!”说着,从头上取下一朵荷花放入水中,那荷花霎时就变成了一条荷花船,载着仙姑缓缓飘过海去。
八仙之中最为传奇的吕洞宾究竟是如何得道成仙?
吕洞宾,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另七仙是汉钟离、蓝采和、铁拐李、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以及何仙姑。吕洞宾在八仙排行中虽不是“老大”,但是其影响却是其他七仙无法相匹的,汉钟离等七仙的专庙寥寥无几,而奉祀吕洞宾的吕祖庙、吕祖阁却成千上万遍布各地。据说吕洞宾出生的时候,吕夫人的屋里异香扑面、仙乐飘荡,一只白鹤从祥云瑞雾中缓缓降下,飞入吕夫人的床帏中,就不见了。随后不久,吕洞宾就降生了。可能因为吕家是书香门弟的缘故,或者原本吕洞宾就是天上的神仙。他一生下来就气宇不凡,具有很多神异的地方。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家人就请来一位叫马祖的禅师给他看相。马祖禅师一看到吕家的这位小公子,就感到很惊奇,因为吕洞宾跟平常的小孩子很不相同。于是便不无称赞地说道:“贵家小公子气貌远非一般人能比,恐怕是天上的神仙投胎转世来的。想来有朝一日,他会出家求仙,重返仙界的。而对于吕洞宾将来会出家的这个结果,吕家却是喜忧参半。
吕家的这位小公子果然不负众望,他从小就聪明过人,过目不忘,日诵万言,出口能文。等他长大成人的时候,更是玉树临人,风度凛然,并且他还有一个最大的喜好就是爱戴华阳巾。但是,吕洞宾虽然一表人材,然而他到二十几岁的时候还不想娶妻成家。他的父母因为早就听过马祖禅师的话,也就没怎么逼他。吕洞宾虽然不想娶老婆,却是很想做官,并且接连考了一二十次进士,但是都没有考中。然而他的才学却富有五车,才高有八斗,为何总是屡试不第呢?看来吕洞宾本是做神仙的命,老天是不会让他步入尘俗去做官的。以后有人说他之所以考不中,是因为“仙文不入俗人眼,非是朱衣不点头”,也就是说凡人是看不懂他的文章的。
到他六十四岁那年,吕洞宾又到京城去考进士。这次,他提前了些日子来到长安,因此在开考前还很悠闲,于是就在长安附近四处游历。一次,在郊外的一茅屋里,遇上了一位道士。这道士青衣白袍,在吟诗作赋。其实这个就是汉钟离,是来度他成就仙道的。吕洞宾看到汉钟离形貌古怪,诗境飘逸,顿时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就跟他闲聊了起来。
汉钟离对他说道:“我即是云房先生钟离权,修道于终南山鹤岭之巅,你愿意不愿意抛弃人间富贵,跟我学道成仙呀?”吕洞宾这时候凡心还很重,总想像他的先辈一样做个大官,也就只是摇头没有答应。到了晚上,他们两个都在这里过夜。吕洞宾躺在炕铺上看书,一会就睡着了。而汉钟离呢,在一旁做饭。吕洞宾睡下之后,很快就进入汉钟离送给他的梦境中。在睡梦中,吕洞宾梦到自己这次一举考取了状元,并且官运鸿通,一路平步青云,很快就做到朝庭宰相的位置,并且子孙满堂,极尽荣华。但是因为权倾一世,很快引起奸臣的忌恨,就处处受到陷害,接着就失去皇帝的宠信,并且被判了很重的罪,最后落得个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到他老了以后,就剩下他一个人,穷困潦倒,独自颤立在风雪中。
当他正感到饥寒交迫的时候,他睡醒了。这时汉钟离的饭还没有煮好。
汉钟离见他醒来了,就笑着对他说道:“这黄粱饭还没有煮好,你就已经梦游到神仙国去了,可见这梦实在太短暂了。”吕洞宾感到很惊讶,连忙恭身问道:“老道长何以知道我做的梦呢?”汉钟离说道:“你身在俗世,心系浮尘,你的梦又有谁会不知道呢?可是这荣华也太易逝了。所以无论你得到什么,不用高兴;无论失去什么,也不必悲伤。这红尘人世,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听到这里,吕洞宾顿时大彻大悟,立刻跪下来请求汉钟离收他为徒。可是汉钟离呢,还怕他意志不坚定,就想进一步试试他求道的决心。
这样,就有了汉钟离十试吕洞宾的故事。
第一次是这样:吕洞宾一天从外面回来,一进家门,就看见全家人都无缘无故地死了。他见如此,既不悲伤也不悔恨,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安排家人的丧事。正当他在料理后事的时候,他的家人忽然活了过来,吕洞宾还是不悲不喜。第二次是:吕洞宾到街上去卖货,本来跟买主讲好了价钱的,可是到了最后,买主却反悔变卦。吕洞宾还是不气不恼,随买主爱付多少钱就付多少,随他拿去。第三次是:吕洞宾在牧羊的时候,遇到一只凶恶的老虎追捕一只小羊。吕洞宾不顾性命用身子挡住了老虎,老虎见状只好悻悻而去。
如此一连十次,吕洞宾对汉钟离的考验都以平淡的心境来对待。汉钟离于是对吕洞宾说:“我已经试了你十次,你都已顺利过了尘俗关,可见你是可以得道的,但是要想成仙,你还得立三千功、八百德才行。”
从此以后,吕洞宾就用从汉钟离那里学来的道法和仙术,以及后来从火龙真人那里学来的剑法,不断四处济世救人,斩妖除孽,为民造福,立下了不少的功德。吕洞宾立满了三千功,积满了八百德,终于成了天上的神仙。
而关于狗咬吕洞宾的故事就更被民间津津乐道。据传说
二郎神的哮天犬私自下凡祸害人间,刚开始修道的吕洞宾奉命拿法宝“布画”去收降。
来到门口,知圆袖出一幅布画,吩咐洞宾守候门口,将此画挂在门帘上。看见犬入画中,速将此画收起,卷成一个筒儿,即可使它的骸骨成灰了。洞宾忙道:“方才老师父不是吩咐过了,叫留住它的性命么?”知圆呸了一声,笑道:“这老家伙,便是这等地方讨厌。既来除妖,便该除得干净,又说什么保它性命。既然要保它性命,还是莫管这些闲事好了。猫哭老鼠假慈悲。这等事情,我就最不爱干。”
洞宾听了,默然不语,只得接了画,替他守门。等得知圆进了闺房,忙将画挂将起来。知圆随着员外、夫人走进房内。小姐正睡在床上,罗帐四垂,声息不闻。此外只听得一种狗打鼾息之声。睁眼一看,果然见着一只狰狞可畏的恶犬,蜷伏床下,正在熟睡哩。知圆笑道:“这畜生倒会享福。”即命员外夫妻退后一步,自己仗剑作法,员外夫妻都见有许多神仙神兵突现面前。知圆说明原因,神将们各举兵刃,向小姐的床下打那犬。犬身着刃,大嚎一声,直蹿出来,四面乱咬。神将们的兵器都不能伤它,反被它咬伤了好几个神兵。知圆大怒,仗手中剑亲自动手,那犬也奋利爪相抵抗。知圆的剑舞得如一派银光,见光不见身。那犬可是见过大阵式的神兽,看它不慌不忙,奋力交战,忽而四蹄直扑,忽而张口欲吞。战够多时,剑不能伤犬,犬也不能伤人。毕竟这边神多势壮,那犬孤身难敌。
看看气力将尽,只得且战且退。一直退到门边,想往外面跑去。抬头一看,见前面是一片绝大园林,有山有水,有树有花,还有许多合它口胃的小动物,如猪、羊、鸡、鹅之类,都在那里自在地游行,很是逍遥舒适。那犬不见则已,一见如此好地方,又且正当力乏肚饿的当儿,如何不想进去?究竟犬的知识远不如人,哪里知道这等园林都是诱它上钩的幻境,它一蹄子跨了进去。外面的吕洞宾,正眼珠不动地看它入了画中,忽然不见,慌忙把画卷起。卷到一半儿,心中猛可记起老僧的话;又想犬主二郎神,和师父等都有交情,如今我害了他的哮天犬,将来叫师父如何见得二郎的面?不如趁此机会,将它放走了吧。如此一想,忙又将画摊开,摊到一半儿,忽然面前跳出一只恶犬,出其不意地向洞宾下体就咬。只听洞宾啊呀一声,向后便倒。这便是世俗相传“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那件故事儿。
中国古人修真是真的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修真。古圣先贤们认为,真正的人,本来是可以不死的,只因后天的污染严重,这才有了寿夭之别。这跟释迦牟尼成佛后所悟出来的道是一致的,那就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所以,佛家要参“本来面目”,道家要寻找本真。
当然,这都是修真。不过佛家跟道家的修真还是有区别的。佛家追求的是开悟成佛,道家追求的是阳神成仙。先说佛家,别说历史记载了,直接看修出来的实例就可以了。最著名的就是六祖慧能,慧能大师早在唐朝就修成了金刚不坏之身,至今仍端坐在广东韶关那个潮湿的沿海之地,肉身不腐。最近的就是现在端坐在武汉铁观音寺的弥光老和尚了,也是肉身不腐。
中国古人修真是真的吗?有什么历史记载吗?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无所不包,什么人文、艺术、物理、化学、政治等等,属于综合学科。但是,因为包含的太广,流传的太久,就会有很多很接地气、很受老百姓欢迎的东西(否则,就断了根了)。说到道家,普通人最感兴趣的就是修真,说白了就是白日飞升、长生不老。
道家把牛人分成四类:真至圣贤。
第一等就是修真成功的真人。真人啥标准呢?
庄子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而且,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
标准很明确,您可以对照试试,睡觉不做梦,醒来没愁事,吃饭无所谓,总是深呼吸,一般人几乎都做不到。
《皇帝内经》中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更神奇了,真人玩的是天地阴阳,而且寿与天齐,绝对不朽!
而儒家最崇拜的尧舜禹汤等圣人只能列为第三等,当然,这是道家自己划定的修行鄙视链,存在门户偏见,但是,由此可见,掌握了制定规则和标准的主动权是多么重要。
当然,你要让世人相信,不能红口白牙的瞎说,得有证据才行啊?
人家还真有!
一人飞升、鸡犬升天。在道家的体系里,修真成功而飞升做了神仙的人可不在少数,但很多都是道家自己的宣传案例。我们今天说一个正史有记载的。唐朝时,有一个名叫谢自然的姑娘得了道、升了天。这个女子不简单,人家小时候就很不一般,别的小孩,看见肉肉就流口水,可是这位谢小姐,看见荤腥就想吐,一出娘胎就吃素(不知道她吃不吃奶?)。
她自小就跟着女道士修行,到了14岁时,就可以不吃不喝了,根据能力守恒原理,她或许是真的是“把握阴阳、呼吸精气”了,不需要五谷杂粮。
有一次,她去四川游历,当地刺史要和她盘盘道,你不是能辟谷吗,这次让你好好辟辟。于是,刺史本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原则,准备搞一把科学实验,他将谢小姐关了起来,不给吃不给喝,几个月后,谢小姐依然白里透红、仙风道骨。
刺史服了!
贞元十年,谢小姐27岁,十月二十日,她在紫极宫飞升,据说有数十万人亲眼见证。那场景你也很熟悉,就是云雾缭绕,天降祥瑞!道士施肩吾说:如花年少一女子,身骑白鹤游青天。看来,真人们都喜欢用鹤来当座驾啊!
刺史赶紧将这个重大新闻通报给朝廷,皇帝很高兴,长生不老有希望啊!
八仙之一韩湘子的侄孙、著名的无神论者韩愈同志听说这件事后,还专门写了一首长诗《谢自然诗》,记载说:谢小姐,“一朝坐空室,云雾生其间”,一会儿,“须臾自轻举,飘若风中烟”。谢小姐像氢气球一样,飘飘摇摇,飞升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缺乏宗教信仰的韩愈难道被谢道姑给降服了吗?非也。
在诗里,他写到: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奈何不自信,反欲从物迁。
人才是最牛的,结果你们这些蠢蛋非梦想着要当神仙!
同时,他在诗中专门批评了两个求仙问道的皇帝:秦皇汉武。
这俩大牛人被江湖术士耍的团团转,一直都在追求长生不老,召鬼神、炼丹沙、求神药……但是,也许是他们凡心太重,都没能成功。
更让人泄气的是,明朝以后,能飞升的人就更少了,据说是刘伯温四处去斩龙脉,破坏了天上人间的交通线,神仙们生气了,把飞升的门关上了。
但架不住长生不老这个愿景太吸引人了。于是,大大小小的帝王们,还是孜孜以求,不惜以身试药,梦想着通过修炼外丹来实现梦想,比如明朝的嘉靖皇帝、清朝的雍正皇帝。可惜,由于给他们炼丹的道士们毕竟是人,不是仙,而且,技术也不够发达,把这些皇帝们早早吃死了。
总结:这就是人性,千百年来,都不会变。总之,只要有人在,修真就会一直是个梦想!
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为什么非要过海?
感谢邀请!针对于80后来说,年少时没有现在的“王者荣耀”、“复仇者联盟”以及各类短视频软件等娱乐活动。那时的我们最喜欢拿着本描写神话传说,历史演义的小人书不断翻阅,被其中的各种故事情节所吸引。直到现在我依旧认为,中国的神话传说故事比现在动不动就变异的“超级英雄”要强的太多。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最喜欢看的故事就是“八仙过海”了,里面的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刻画的那么鲜明,让人神往。
八仙为什么必须要过海?儿时读《八仙过海》只注重书中写的那些神奇法术和每一位神仙成仙的过程。现在回头来看,这八位神仙明明已经具备了大神通,可以直接飞过东海,为什么还要那么形式化的采用不同的手段去渡海呢?我们先来回顾下这一段故事情节:据说当时蓬莱仙岛牡丹盛开,争奇斗艳。岛上的白云仙长就邀请刚刚得道成仙的八仙到岛上去赏花论道,在回程之时路过东海,铁拐李建议大家祭出法宝,各自施展手段渡过东海,这就是传说中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之所以不直接飞过去是有深层次原因的。根据民间传说记载八仙虽然已经得道,但当时并未位列仙班,去蓬莱仙岛也是天庭给予他们的一道考验,八仙为了向天庭展示自己的法术,所以在浩瀚的东海上各显神通,动静闹得一个比一个大。这也让普通百姓们叹为观止,被惊为天人,有了民间基础后也让天庭重视起了八仙,让他们白日飞升,位列仙班。所以“八仙过海”这一事件是八仙进入天庭的一道“敲门砖”。
不完美的神仙才是在民间人气最高的神仙八仙属于道教传说,但是和其他上仙转世或是历史名人的神仙得道之路相比,八仙中的每一位神仙都是来源于民间,而且身上都是有或多或少不完美的地方。正是因为这样,百姓们认为他们特别“接地气”,不像其他神仙那样高高在上,所以民间关于八仙的传说才会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一度成为了古代的“超人气超级英雄”。
从艺术创作角度来分析,八仙代表的是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八种不同类别的人,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显著的特点。汉钟离是魏晋时期的人物,在传说中的形象是袒胸露乳,衣冠不整。他的法宝是一把芭蕉扇,据说汉钟离曾经在朝廷任职,因为受到陷害而心灰意冷,从而一心修道;张国老是唐代的人物,在传说中的形象是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他特别喜欢“倒骑驴”,因为他认为在赶路时以背对人不礼貌,所以才倒着骑驴,将正面对着每一个人。
韩湘子也是唐代人,他是吕洞宾的徒弟,擅长吹箫。据传说他是韩愈的侄孙,生性放荡不羁,不愿读书。在八仙中韩湘子以少年形象示人,他的法宝就是他的那把长萧;铁拐李是八仙中资历最老的神仙,是八仙的“对外话事人”。据说铁拐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曾经受过老子的点化,他并非天生残疾,而是因为有一次修炼元神出窍,他的徒弟误以为他死了,就把他的肉身给火花了。后来不得不借助一位刚死不久的瘸腿中年人而借尸还魂,从今以后就以铁拐做为他的法宝。
吕洞宾是八仙中人气最高的一位了,他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公认的祖师爷。据说他刚开始是一介儒生,到了40岁的时候开始修炼剑术,64岁的时候拜师汉钟离学习道术,被称为“天下剑仙之首”;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她的法宝是荷花。民间传说中何仙姑在13岁的时候遇到了一位道士,给她吃了一个桃子。从此以后何仙姑不饥不渴,洞悉世间一切事物,后来得道成仙,白日飞升;蓝采和据传说是中国酿酒界的始祖,也是八仙中喝酒最厉害的一位,法宝是一个花篮;曹国舅是八仙中的最后一位,是八仙中出身最好的一个。相传曹国舅是北宋慈圣光献皇后的弟弟,虽然出身尊贵,但是他却不贪恋权贵,而是一心向道,后来被吕洞宾收为弟子,位列八仙之一。
八仙的艺术创作来源八仙的故事属于中国古代道教神话体系,也是在民间流传最广的神话之一。八仙传说始于元代,随着不断的发展成型于明代。有很多人在找寻八仙的原型,目前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是《淮南子》中所提到的“淮南八仙”。另外五代时期有有一副名画叫《蜀中八仙》,分别为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等八人。在唐代杜甫也写了一首诗叫做《饮中八仙歌》,指的是李白、贺知章等八位文学大家。后来到了明代有一本叫做《八仙出处东游记》的小说,在这本书中将八仙正式定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八仙的故事至此流传。
由此可见,八仙的故事以及八仙过海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八仙中的每一个人都来源于民间,每一个故事都教导人们要一心向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所过之海除了东海之外,何尝不是古代百姓们的希望之海呢?
参考文献:
《八仙出处东游记》
《浦江清文录·八仙考》
《八仙全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