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硕亲王,雍和宫故事?
雍和宫是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明代是供太监居住的官房,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将它赐给了四皇子胤禛,从此成为“贝勒府”,因为贝勒这爵位并不显贵,所以胤禛只能得到明代的旧宅作为府邸,后来,胤禛晋升为“和硕雍亲王”,“亲王”是皇帝的近亲支脉,将他的府邸升级为“雍亲王府”,也换成了绿色的琉璃瓦。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驾崩,胤禛即位,名号“雍正”,雍正帝迁入紫禁城,居住了三十多年的“雍亲王府”改为行宫,赐名“雍和宫”,因为这里诞生了两位帝王,后人称为“龙潜福地”。
惠陵为什么不开放?
称为惠陵的共有三处,第一处是位于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即使现在川中各地亮起了高温橙色预警,但是,你出诸葛亮殿往西过一座精致的小桥,经过桂荷楼,顿时感觉清爽凉快,漫步进入翠竹掩映、幽静深邃的红墙步道,尽头就是刘备墓,圆形封土高达12米,史称“惠陵”。
(武侯祠刘备惠陵)
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封土下的地宫,除埋葬了刘备外,还有甘、吴两位夫人。凡是进入成都市的人,几乎都要到武侯祠参观刘备墓和诸葛亮殿。毛主席于1958年3月7日在视察了杜甫草堂后,又到武侯祠视察。观看了著名的“三绝”唐碑,仔细观看了诸葛亮殿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毛主席走下殿西侧石阶,过小桥、经琴亭,穿竹林夾道,来到惠陵享殿,看了石刻和对联。五点三刻,毛主席结束视察,离开了武侯祠。
第二处称为惠陵的是唐玄宗的大哥,生前封为“宁王”,死后被唐玄宗谥为“让皇帝”的李宪,他的陵墓就是位于陕西省蒲城县的唐惠陵。它是睿宗李旦桥陵的陪葬墓,是目前唯一可以进入地宫的唐陵。
(唐惠陵)
李宪作为嫡长子是继承李旦皇位的第一人,也许是宫廷残酷的现实使他对皇位退避三舍,他非常务实的认可兄弟李隆基的魄力在自己之上,于是婉拒了皇帝之位,让李隆基上位。
这惊天一让,却让出了一个名扬千古的“开元盛世”,大唐由此步入颠峰时期。俩弟兄感情深厚,除了谈诗作画,他们的音乐天赋也展现无遗。
李宪吹笛,李隆基击打羯鼓,一曲苍凉的《凉州词》奏罢,俩弟兄的心灵也随着音乐节奏和谐而温暖的脉动。
唐惠陵地宫中的玉笛和羯鼓,静静地陈列在惠陵博物馆橱窗,默默地接受万千观众的欣赏。
惠陵石棺上花卉人物图案的线条,十分流畅自然,这是升华了的大自然,升华秘诀就是工匠们的灵感、幻想和想象力。它为中国绘画增添了一种十分重要的“白描“技法。
我非常幸运地近距离接触了这具硕大的巨型石棺,心中引起了极大的震撼。我永远不会说什么“梦回大唐”,参观唐惠陵后,看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唐荣耀。
(惠陵石棺上优美的花卉图案)
这座位于陕西省蒲城县的唐惠陵,早就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已经对外开放。
第三处称为“惠陵”的是清朝同治皇帝的陵寝,它位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风水墙内的双山峪,具体位置距马兰峪镇南边2里的地方。
(清惠陵)
整个清东陵都是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和国家5A级风景区。
目前已经开放的陵寝和地宫只有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宫和香妃地宫、纯惠皇贵妃地宫,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及地宫。包括同治皇帝惠陵在内的其余四个皇帝的陵寝都没有对外开放。
为什么包括惠陵在内的四座皇帝陵寝没有对外开放呢?
我的个人理解有这些客观原因:早在1965年9月,周恩来总理陪同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参观明定陵,在参观到明楼的时候,吴晗再次向总理提出发掘长陵的建议,总理在走向不远处的轿车时停下,沉思片刻后说道:“我对死人不感兴趣!”当年,国务院下发文件:“停止对一切皇陵的发掘。”
虽然清惠陵从1928年9月~1949年2月遭到多次盗窃(后面将涉及这个问题),建筑和陈设遭遇严重破坏,但是,它仍然是世界遗产保护地和我囯5A级风景区。
1985年12月12日,中国加入了世界遗产公约组织,继1998年上半年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批准了19处自然和文化遗产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后,清东陵随后也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我国至今为止,也公布了第八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强有力的措施都标志着我国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换言之,清惠陵的对外开放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严谨的审核和科学评估。而且要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保护或者开放。
清惠陵没有对外开放,说明本身不具备开放条件。
惠陵地宫有哪些人看见过呢?
(清惠陵地宫)
光绪五年(1879)三月二十四日,同治帝、后的梓宫终于经过十一天的时间,将要从位于东陵惠陵隆福寺的暂安处准备奉安惠陵地宫。
三月二十五日,同治帝、后梓宫奉移到宝城前的芦殿内暂安。
三月二十六日,同治帝、后梓宫用“龙楯”(贴着金龙图案的四轮车)沿着两条平行车道(就是两排木板)送到地宫金券的宝床上。
几百名送行的人员都在地宫外等候,能够进入地宫参与护送、恭视同治帝、后梓宫奉安地宫这一过程,那是一种非常荣耀的事情,只有极少德高望重的皇室贵族王公才有这个资格。
和硕惇亲王奕综拟了一个42人名单请两宫皇太后最后裁定。几番考虑,两宫皇太后用朱笔在名单上圈红出了进入地宫巡视奉安的亲王、大臣,他们是:
恭亲王奕䜣、伯彦讷谟枯、景寿、宝鎣、礼亲王世铎、景廉、文潋、载治、载潋、载滢、奕谟、载濂,共十二人。(注,有几个错别字)
同治帝的梓宫放在宝床中间,孝哲毅皇后梓宫安放在皇帝梓宫左侧。同治帝梓宫下面有一个直径数寸的金井。
最后一个问题:里边如何?
(惠陵地宫入口)
因为惠陵从1928年9月开始到1949年2月为止,数次遭到土匪洗劫,地宫里的陈设如何,没有现场的具体描述,只有劫后的一地狼藉。
仅就清宫档案和被我人民政府抓捕的惠陵盗贼口供,简单作一个回顾:
1928年大清帝国已经宣布逊位,当清皇室善后处理人员来到被盗惠陵现场时,惠陵一派断垣残壁的样子。
所有地面建筑残破不堪,隆恩殿陈列的铜制香炉、飞禽走兽、门窗、天花板全部丢失。
地宫里的随葬品呢?据1946年5月29日的《华北日报》刊登的惠陵盗犯口供词讲:
……用炸药把(地宫)石门炸开,内有四个架子,分列两边,一边有皇帝玺印一枚,皇后翠印一枚。其余都是书籍印刷品(估计是木版经文,因为同治帝事佛)。
其余随葬品均在棺内。
(同治皇帝书法)
皇后的棺内放入:金镶珍珠石凤钿一顶、珊瑚朝珠一盘、珊瑚手串一盘…….共计约有上百件,另外是各皇贵妃送的珠宝首饰几十件,五岁的光绪皇帝放:白玉烟壶一件、白玉汉葫芦珮一件、青玉瓜式珮一件、白玉完器两件。
同治皇帝的棺内放入什么随葬品?由于清宫档案的清单缺失,无从得知。可以肯定的是,比皇后的随葬品多得多!
1952年,一个少年曾经进入了荒芜的惠陵地宫,同行的小伙伴还有几个,他们腰里拴着绳子从盗洞进入,钻进棺内一看,是空棺,尸骨在外已经枯干。令人震惊的是在第四道石门外发现了两堆尸骨,因为地宫干燥,已经成为干尸,究竟是当年的工匠,还是后来的盗墓贼,地宫无活口,永远成为千古疑案。
44年后,当年的小伙伴们已经是当地文化局和公安局的干部,他们相当清楚地回忆了墓中的上述情况。
1945年8月15日,八路军冀东十五军分区发现东陵被盗后,抓获了首犯六名,经过审讯获得了确凿证据,当场在景陵(即乾隆皇帝陵寝)的圣德神功碑前当众枪毙正法。
通缉犯王绍义被抓后,供述了本人于1945年纠集土匪盗陵四座的具体犯罪情节,它们分别是定陵、惠陵、景陵、太后慈安陵。
王绍义供述,盗陵物资按匪股分配,王绍义的赃物绝大部份就地销脏,现在只有珠子四颗、钻石一枚、玛瑙药壶一个,在家窝藏,其它的全部没有了。
王绍义二审后维持原判,执行枪决。
本文参考《文物》《中国艺术史各论》《再会祖先》《同治帝陵历史之谜》
清朝的贝勒和王爷哪个大?
所谓王爷并不是一级爵位,而是对亲王、郡王的一种俗称、或者说尊称也可以;贝勒则是清朝的一级爵位。清朝的贝勒肯定没有王爷大,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宗室爵位系统还是外藩爵位系统,贝勒都排在亲王、郡王之后。
清朝的爵位分为三个系统,其中宗室爵位系统和外藩爵位系统中都有亲王、郡王、贝勒。宗室爵位只授予宗室黄带子,也就是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后裔,即便是爱新觉罗氏的远支——觉罗红带子也无权染指。宗室爵位分为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两类,对应不同待遇。入八分者享有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八项礼仪性待遇,并且在封爵时可以分得多少不等的牛录作为旗份;不入八分者则不享受以上待遇,仅享受俸银、禄米及与爵位相关的政治待遇。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属于入八分序列。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属于不入八分序列。同时,镇国将军至奉国将军每级又分为三等,主要是俸银、禄米的差异,品级相同、政治待遇相差也并不太多。没有获得爵位的宗室黄带子称为闲散宗室,乾隆年间获准穿戴四品武职顶戴袍服。
外藩爵位是清朝出于统战需要而设置的一个爵位系统,主要授予外藩蒙古(蒙古八旗不在其列)、回部、西藏等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首领。外藩爵位大体和宗室爵位类似,同时加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汗、塔布囊等爵位并取消了镇国公、辅国公入八分与不入八分的区别。在宗室爵位系统中,贝勒是次于亲王、郡王的第三等级;在外藩爵位系统中,贝勒是次于汗、亲王、郡王的第四等级。但是,无论在哪个爵位系统中,清朝的贝勒级别都是低于王爷(亲王、郡王)的。
那么,清朝亲王和郡王是父子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明朝实行的是血缘封爵,亲王除了一个儿子承袭亲王之外,其他儿子皆封郡王,之后代代循此例递降。因此,明朝除了明太祖初封、追封的几位本家大爷、兄弟、堂兄弟、侄子、堂侄和侄孙靖江王朱守谦(靖江藩因为出身老朱家嫡长房,实际上享受了超过所有郡王、略低于亲王的待遇)之外,郡王都是亲王的儿子!当然,通过承袭获得爵位的郡王除外,他的父亲是郡王而不是亲王。除此之外,明朝还有一些因军功被追赠郡王爵的异姓功臣,但是他们的郡王爵位不能世袭,只是荣誉性质的,不在讨论之列。
清朝则完全不同,清朝宗室封爵是以血缘为基础,参考功勋封爵,并且实行了降等袭爵和考封制度。因此,清朝的贝勒有可能是王爷的儿子,也可能不是!以郡王为例,郡王去世之后,他的一个儿子可以降等承袭贝勒爵位,那么这位贝勒自然是郡王的儿子。但是,郡王的儿子却不一定都是贝勒。因为清朝对于没能承袭爵位的宗室黄带子实行了考封制度,以父亲的爵位和生母的地位确立基准爵位,然后组织考试,以考试成绩在基准爵位基础上降等,全优授予基准爵位,有优有平有劣降等,太差的直接无爵可授、沦为闲散宗室。因此,清朝亲王、郡王的儿子中也可能出现低爵位者、甚至闲散宗室!
除此之外,清朝还有一类特殊人群,那就是铁帽子亲王、郡王,他们的后代中有一支始终可以承袭亲王或郡王爵位,无须降等。但是,没有承袭爵位的儿子同样要参加考封,没有特权。因此,铁帽子郡王的袭爵儿子依然还是郡王,就不是贝勒了。而且,清朝的爵位并不是只初封亲王、郡王,也可以以贝勒、贝子,甚至更低爵位为初封爵位。这个时候,贝勒很可能与郡王已经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了,或许他只是远支宗室而已。以晚清巨贪奕劻为例,他虽然是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但是因为不是承袭爵位的儿子,他的父亲绵性只考封了一个不入八分辅国公,到奕劻这里就只剩一个辅国将军爵位了。不过,时来运转,因为大爷绵愍绝嗣,先前过继的嗣子奕彩又因为国丧期间纳妾被革爵,奕劻最终被过继给他大爷绵愍为嗣子,后来又晋爵贝子、贝勒。因为与慈禧太后关系密切,奕劻最后居然成为了清朝最后一位铁帽子亲王!虽然奕劻曾经获得过贝勒爵位,但是他的父亲绵性却不是郡王。
清朝的外藩爵位因为属于统战性质,与宗室爵位又有着很大不同,清朝的外藩爵位绝大部分是世袭罔替的,差不多和宗室铁帽子差不多。但是,同样只有一个儿子可以承袭,其他儿子如果没有受封爵位,那他什么也不是!也就是说外藩郡王的儿子中有一位还是郡王,但是其他儿子可能什么也不是。以著名的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为例,他的儿子伯彦讷谟祜承袭了亲王爵位,但是如果僧王还有其他儿子,那么其他儿子如果没有封爵,他就什么也不是!并不能像宗室黄带子那样参与考封。总体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因为这里面比较复杂,几句话并不能完全说清楚,文中如有谬误、不足,敬请海涵、指正,拜谢!
弘晊为什么是亲王?
爱新觉罗·弘晊(1700—1775),即和硕恒恪亲王。爱新觉罗·胤祺第二子,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封辅国公,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晋镇国公,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袭恒亲王,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卒,谥曰恪·胤祺第二子和硕恒恪亲王弘晊,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八月二十六日申时生,母侧福晋瓜尔佳氏,硕色之女;乾隆四十年(1775年)乙未六月初六日亥时薨,年七十六岁。恬亲王是什么职位?
这是个爵位,属于超品,亲王一般都是皇室成员,位居铁帽子玩 和硕亲王之下,并且一代降一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