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之鸦,如果晚清提前同意了跟英法进行贸易签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说通俗点就是英法要维持甚至扩大在华的利益,而满清解决反对。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原以为凭借中英《南京条约》所规定的通商关系,可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
然而,当时满清是农业封建国家,普通农民压根不需要什么工业品。
所以,英法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商业利益,英国只是通过鸦片贸易维持。
不过,鸦片贸易并不可靠,因为中国可以种植鸦片的省份颇多。只要中国人自己种植鸦片,英国也就无法赚钱了。
这种情况下,英法都希望继续扩大在华的特权,获得商业利益,美俄的态度也是一样。
我们看看《天津条约》:公使常驻北京;增开牛庄、登州、台湾、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 、南京、镇江 为通商口岸;扩大领事裁判权;对英赔款四百万两,对法赔款二百万两;修改税则等等。
赔款是小事,多开通商口岸可以看做互惠贸易,但扩大领事裁判权、修改税则,都是侵犯到满清的自主权了,这就非同小可。
所以,满清很难同意,战争几乎不可避免。
退一步说,满清同意了,主权就受到影响。那么,满清除非立即进行日本那样的全面改革,奋发图强。不然,既然开了头,下面主权还会损失更多,国将不国了。
果然,最终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后,双方签订了更厉害的《北京条约》:(一)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二)辟天津为商埠;(三)准许外国人在中国招聘人口出洋做苦工; (四)割让广东新安县(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九龙司)给英国;(五)交 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堂,法国传教士在内地任意各省租买土地,建筑教堂;(六)赔偿英、法的军费各增加到八百万两。
中国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予俄国,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作中俄“共管”。
看看,就这么危险。
而以满清的德性,改革绝对不可能,所以战争迟早还是打,满清迟早还是完蛋。
道光下了血本调兵遣将?
1830年道光帝已经继位十年了,他从嘉庆手里继承了四亿人口和占世界三分一的GDP,这是一把的好牌,如果这个时候搞君主立宪制改革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尾声,那么中华帝国重振雄风与不列颠争霸世界也是很寻常的事情。
勤俭持家的道光帝
但是,道光帝坚守祖制仍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自然经济的清帝国自给自足陷入了衰退的快车道,这个时候英吉利正在拼命的挤帝国奶牛印度的牛奶,英国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升需要一个庞大市场进行倾销,清帝国自然是那个理想目标,这从马嘎尔尼当年出使乾隆王朝就开始布局了,马嘎尔尼出使没能成功完成通商的任务,但是却让英国人更加了解清帝国的国情,八十三岁的乾隆皇帝已经昏聩,他身后的康乾盛世在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中行将就木。
英国人等到清帝国掌舵者乾隆皇帝去世开始东印度公司布局,通过广州十三个对外贸易的渠道源源不断的走私鸦片获取暴利,这让腐败的清帝国军政体系更加脆弱,遍布清帝国地方的绿营兵营里吸食鸦片官兵日益见长,绿营官兵用鸦片麻木自己被八旗子弟歧视的灵魂,为了能够维护消费而放下保家卫国投入走私行列,这与墨西哥和哥伦比亚毒枭集团形成没有太大区别,英国东印度公司用华人买办做代理人去从物质和精神上腐蚀清帝国支柱八旗子弟和绿营兵,以至于道光帝任命林则徐到广东禁烟之时受到掣肘收获极其有限。
英国举国贩毒本来是一件极其可耻的事情,不过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就是茹毛饮血的生活,贪婪的英国人不满足通过走私形式与清帝国贸易,这个时候林则徐禁烟运动触及到他们利益可持续性,于是一场毒贩与警察大战打响了。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发动战争需要议会的批准,但是进行军事报复则只需要内阁决议,具体报复的军事选项掌握在英属东印度公司手里。
1840年1月5日,林则徐根据道光帝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1月8日英国“窝拉疑”号舰长宣布,自1月15日起,封锁广州口岸与珠江口。1月16日,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演说,谓正密切注意英人在华利益及国家尊严。在中国发生的事件,已经引起我国臣民与该国通商关系中断,朕已经严重注意,并将继续注意这一影响我国臣民利益与王室尊严的事件。
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2月,英国政府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英军总司令。
4月,英国国会对此进行激烈辩论,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军事行动 ,英政府始终未正式宣战,认为军事行动只是一种报复(reprisal),而非战争。
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包括第18皇家爱尔兰联队、第26苏格兰来福枪联队、第49孟加拉联队、孟加拉工兵团和马德拉斯工兵团等)的机动舰队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该舰队有战舰16艘(其中3艘为装备有74门大炮的大型军舰),蒸汽军舰4艘,运输舰船28艘。战争爆发后,英国从本土又不断增援。除去被替换回国的舰船外,到1842年8月战争结束时,侵华英军战舰达25艘,蒸汽舰船15艘,医院船、测量船、运输船共60余艘。
如此现代的英国舰队让清帝国傻了眼,道光帝的军机处形成了主和和主战两派,主和的以满族皇亲国戚为主,这些人是鸦片贸易的最大受益者,广东沿海的商人和官员为了走私利益而自上而下进行系统化的贿赂,遇到要断财路的大是大非问题主和的皇亲国戚们纷纷拉出道学幌子劝谏要以理服人来度化蛮夷。
战争爆发之初,中方只视英军为蛮夷,认为不具威胁。1840年6月,英军统帅兼全权代表义律领兵到达广州海面,并根据英国外相巴麦尊的指示,远征军封锁广州、厦门(今属福建)等处的海口,截断中国的海外贸易,并于7月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为前进据点。此时,中国沿海地区,除广东在林则徐督饬下稍作战备外,其余均防备松弛。8月,英舰以惊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本来主张战争的道光帝,眼见英舰迫近,慑于兵威,开始动摇,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国书,令琦善转告英人,允许通商和惩办林则徐,以此求得英舰撤至广州,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同时,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将临,同意南下广东进行谈判。10月,琦善署理两广总督。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12月,琦善通过私人翻译鲍鹏与义律谈判,拖延时间。英军南下后,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抚筹防海口,并命两江总督伊里布率兵至浙东,准备收复定海。
义律失去耐心,决定战后再商。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军死伤700余人,帅船、拖船沉毁11艘。琦善被迫让步,1月25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条约第一款就是将香港岛割与英国。第二天,英国军队就占领了香港岛。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他虽上书道光帝,力言必须禁烟和重视海防,却被道光帝斥为一片胡言。不过《穿鼻草约》由始至终并未经中国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没有盖用关防印,因此该条约不具法律效力。
搅屎棍英吉利自然将以势压人用到极致,英军统帅义律想要的从通商口岸到了建立英国在清帝国殖民地,他很清楚自己用国家力量拿到的东西除了获得荣誉外,还有就是东印度公司在新殖民地的股份。
眼看着义律率领的舰队徘徊在京津港口,道光帝坐不住了,如果继续非暴力不合作,那将会是坐以待毙,于是两个投降派加一个聋子被派往广东督战。三位钦差大臣可能是第一波体验到帝国面临千年未遇之大变局的帝国精英。
1841年3月,道光皇帝任命三位官员前往广州指挥即将到来的战斗,他们是:道光帝的族侄爱新觉罗·奕山词条、军机大臣词条隆文、老将杨芳。值得一提的是,杨芳早年在平定西北叛乱的战斗中,因生擒叛军首领张格尔词条而名声大噪。不过,此时的杨芳已年过七旬,而且听力严重退化,有一只耳朵已完全聋了。
当时清朝各地的军队正在源源不断开往广州,广州当地也在积极布防,建设阵地,设置水陆障碍。可是杨芳第一个抵达广州后,看到眼前的军事形势让他的心凉了一大半:清朝的水师舰船破旧不堪;城墙多处坍塌;新铸造的大炮还没有架设起来;军队阵容参差不齐,军纪散漫。
久经沙场的杨芳心里清楚,想凭借这样的军队和装备与船坚炮利的英军作战,几乎没有获胜的可能。不过,他的这个想法却不敢向皇帝明说,因为在他之前,主张谈判解决问题的琦善已经戴着镣铐离开广州了。
随着奕山和隆文相继抵达后,广州城暂时的休战状态宣告结束了。奕山、隆文两人都是“主战派”的积极分子,他们并不了解英国军队的战斗力究竟是个什么情况,只知道对方是万里之外的一个蛮夷小国,仅仅凭几十艘舰船和几千人的军队,竟然也敢挑战天朝上邦。老将杨芳虽然知道英国人的实力远比想象中的强大,可是在两位信心满满的领导面前,他提出的意见显得微不足道,所以只能硬着头皮跟着一起干了。
奕山、隆文下令准备大量木排,并武装更多的地方兵勇。1841年5月21日,靖逆将军奕山下令放出燃烧着熊熊烈火的木排,沿江而下冲向停靠在珠江词条江面的英国舰队。不得不说,这个战术还是有一定想法的,估计奕山是受了三国时期“火烧赤壁”战术的启发,放在几百年前也许会成为一次经典战例。可是,这种程度的火攻在英国舰队面前就如同隔靴搔痒。很快英军就展开反击,在随后的战斗中,清军水师七十一艘战舰被击毁,沿岸六十座炮台落入英军手中,清军一败涂地溃散逃入广州城中。
5月27日,奕山向英军投降,并签订了《广州和约》,主要内容是:三位钦差(奕山、隆文、杨芳)及外省调入的军队全部退出广州城;一周内向英军支付六百万银元。
后来义律将奕山带到了印度孟买,这位清帝国总督被道光帝抛弃了,直到死后骨灰盒回国。
综合而言,我们回顾那段千年未遇之大变审视我们如今的复兴之路,保持强大的国家战略统一信仰能力和先进综合国力是核心竞争力和不可动摇的原则。西班牙,荷兰,英吉利及正在衰落的美利坚都是我们前车之鉴。
古代诗人为什么不写李花?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李花:李花:即李树的花,又名‘玉梅’,为蔷薇科落叶小乔木。花期因地区、品种而异,通常南方为三月,秦岭及淮河以北四至五月。花小而茂,素雅清新。古时候,也不是所有的诗人不喜李花,描写李花的佳句也很多。比如诗仙李白就有这样的佳句: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火烧叶林红霞落,李花怒放一树白。再如:李花宜远更宜繁,惟远唯繁好色看。等等……
不喜写李花也只能是因人而异,古代时候从未写过李花的有白居易,李清照、李香香等……我们先说说白居易,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代表作很多,尤以长恨歌为之最: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他的所有作品未有李花的诗句。
我们再说说李清照:此女子绝非一般,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女,以词赋为之首,留世作品很多。比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也是我喜欢的女词人。她的所有作品也未看到关于李花的描述。第三位是北宋的一位名妓,名曰:赵香香,因和贯宿花街柳巷的柳永交集颇深而留传甚广,她也有名句留下: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可见也是一痴情女子,若把她和她的职业联系起来,不由让人心生敬意。坊间传说,柳七公子就是死在李香香家的。柳永,因他的爱好与众不同,死后无钱安葬,是谢玉英、陈师师等名妓凑钱帮忙安葬的。出殡时,整个东京的歌妓都来了,可谓是: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这便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话。假若柳永泉下有知,那也算是知足了,也不枉他背负:宁愿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之名了。其实,古人并非不愿写李花,而是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就如我们现代人一样:南方喜米,北方喜面等是一个道理。谢邀答题!谢谢!
有哪些原创的古风诗词可分享?
什么是古风诗词,其实我也没搞明白!但我却知道绝不是五言七言的绝句律诗!因为对于律诗绝句我们现在的称法为近体诗!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古体诗属于古风但不能代表古风!我个人认为古风是近体格律诗形成前所有的诗,经,风,雅,乐府,民歌的一种统一称法!浅见望诗词达人老师雅正!
【山乡静夜】
皎皎明月,暖暖柔风。
辉映浅池,风吹柳棉。
鱼虾戏波,柳点清漾。
花眠荫丛,草卧泥滩。
浮萍随流,残叶打旋。
谷中山村,依溪而居。
更深月凉,点点灯窗。
借月男编,伴灯女织。
乡风纯良,无门无墙。
柴犬不吠,鸡鸭未叫。
耕牛夜嚼,磨驴卧槽。
竹风林海,小鸟宿巢。
夜鸢睁目,鼠虫消消。
风吹叶落,晰晰可辨。
夜宿山乡,所闻所见。
如何从军事角度谈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中国不仅败在政治制度上,战略思想、指挥官素质、情报搜集等方面也处于明显下风,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没有明确的战略指导思想早在1855年,日本改革派思想家就提出了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的具体战略方针。包括“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开始进一步确定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征服朝鲜,征服满蒙,征服台湾,征服支那。
1887年,《清国征讨方略》出台,日本政府决定在1892年前全面完成对华战备工作。
开战之前,日本大本营制定了具体的作战方案,甚至包括各种预案。即方案一:打垮北洋舰队夺取制海权,继而与清军主力在直隶平原决战;方案二:没有达到歼灭对方舰队预期目标,没有掌握制海权的情况下,只以陆军开进朝鲜打败清军;方案三:如果海战中日本战败,丧失制海权,朝鲜陆战失利,则以陆军主力驻守日本海岸,挫败清军登陆企图。
综上所述,日军三套方案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制海权”而进行,并且非常清醒和充分,连“万一”都考虑到了,可谓计划周密。
而大清方面对战争毫无准备,或者战略思想有两点:一是日军不敢打;二是大清不想打。反正就是没有做过应对准备,要是日方开战怎么办。
最典型的就是,当聂士成开赴朝鲜,日军第五师团一部以保护侨民的名义在朝鲜登陆,大清派兵增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候,李鸿章还心存侥幸,对贪生怕死的爱将叶志超说:"亦未必便战,何怯!"
作为北洋的最高军事长官,李鸿章大脑一塌糊涂,竟然对即将到来的大战毫无心理准备,何谈制定应对的战略方针。
战前李鸿章竟然像个孩子相信日本方面“必无他意”的承诺;而没有想想,万一日方有“他意”了,大清怎么办。
日方战略方针明确,大清一塌糊涂;甲午战争日本把它当成国家存亡之战来打,对大清来说就是一场闹剧,没有开战结局就注定了。
指挥系统落后日本由于进行了明治维新,军队装备在当时达到了现代化,军事指挥制度也学习西方,建立了一套科学、高效指挥制度。
开战前夕,日本立即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大本”",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调动,决策科学化。
而大清军队各自为战,没有一个指挥部,没有参谋部,战场上打和不打、怎么打,大清军队全都是各部将领一个人一拍脑袋决定的,没有人为他出谋划策,这样的军队怎么能不吃败仗?
对于战场上的情况,清军指挥官李鸿章一无所知,全靠前线将领自己一张嘴。叶志超把败仗说成胜仗,把敌军四千说成三万,李鸿章都深信不疑。不了解战场情况,怎么能做出正确决策?
指挥官素质低于日军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但创办了陆军学校,还创建了门类齐全的海军学校,日军指挥官都是军校毕业生,精通西方军事理论,有军事指挥才能,很多将领还曾到海外深造实习。
朝鲜战场上的日军指挥官立见尚文和大岛义昌少将要么是高学历,要么系统学习过法国军事知识。
日本海军指挥官就是从日本军校学员中选出12名最优秀的军官,派往英国去留学深造,一学就是八年。
日本联合舰队统帅东乡平八郎就是其中一位,他不仅有海战经验,也到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深造,八年之后亲自驾驶着日本在英国订购的“比睿”号炮舰回国。
而大清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对海军一窍不通,因为此人就是陆将出身,这样的主帅能指挥海军打胜仗?
北洋舰队中最优秀的将领邓世昌只是在国内上过水师学堂,去英国考察过,并没有在那里深造过;还有几个将领如林永升、萨镇冰、刘步蟾等,到英国深造过,时间也只有三年。
甲午战争大清的陆军将领叶志超和聂士成连一天军校都没有上过,全凭他们在国内镇压乌合之众起义军的战斗经验,跟训练有素的日军作战,怎么会取得胜利?
北洋水师实力逊于日军甲午海战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37艘,总吨位59000余吨;北洋海军有军舰22艘,鱼雷艇12艘,总吨位41200吨;另外北洋战舰的功率、航速、舰龄、火炮等均劣于日本,只有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可对日军造成较大威胁。
举例来说,日旗舰吉野号,配有203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2门、152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0门,一共12门。
而北洋水师仅次于铁甲舰的经远舰,有210毫米主炮2门,150毫米主炮2门,一共才4门。
情报工作失败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日本领悟透彻。
早在战争开始前数十年,日方就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对华情报搜集工作,源源不断向中国派遣各类间谍,打着贸易、文化交流和慈善的名义建立间谍机构。
比如当时在中国的东洋学馆、日清贸易研究所、乐善堂都是披着合法外衣的间谍机构。
更多日本间谍穿着中国服装,说着流利的中国话,扮成旅行家、学者、商贩、僧人、农民、船夫、乞丐等,积极从事情报搜集工作,将大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和风土人等搜集得面面俱到。
战争爆发后,日本利用情报系统,从秘密渠道得到了以下关键情报:“高升”号运兵船向朝鲜运兵的具体日期;北洋舰队14艘军舰开赴朝鲜的具体日程和清军在威海、成山的防卫部署。
反观大清方面,情报工作几乎毫无建树,乏善可陈。
以至于大清高层对迫在眉睫的战争毫无察觉,直到战争爆发前,还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跟日本人谈判上。
总之,无论到什么时候,战争是双方整体素质的较量,而不仅仅取决于装备和兵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