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战神妖眼任务在哪接,哪一本网络小说可以让您重复翻看?
翻看了大部分发表的书,发现都是网络小说,不否认其中也有很优秀的,但是真的看不下去。很多只是听说很火,很好看,缺懒得看。
我以前,看镜,羽,看搜神记,千门公子,昆仑,沧海,灵飞经,四大名捕斗财神,看绝顶,猎物者,都市妖奇谈。
后来网文看盗墓笔记,鬼吹灯,看唐砖,秦风,雪中悍刀行。
有哪些经典且文笔好的穿越重生小说推荐吗?
《穿成病娇残王下堂妃》❤️
简介:宁晚穿书了,成了书中下场极其悲惨的女配。 原书中,反派病娇夫君视她如空气,任由白月光害她致死!
父兄因她锒铛入狱,近千族人也因她而无辜获罪!最终,她自己也落了个尸骨无存的下场!
宁晚决定远离渣渣夫君去跟男女主做朋友,奈何病娇夫君不答应! “王妃,王爷因为你说熠王好看,让人去毁熠王的容貌了!” “卧槽!那可是男主啊!”
第1章 她穿书了!
“传皇后娘娘口谕,贱婢半夏以下犯上,蓄意谋害璟王之妾苑夫人,导致苑夫人腹中的璟王骨血陨落,证据确凿,罪无可恕,罚杖毙,再鞭尸后丢入乱葬岗!”
宁晚在一道尖细绵长的男声中猛然睁开眼,一抬头看到的是一个唇红齿白,容貌极其俊秀,却做太监扮相的男子,一时有些发懵。
半夏?
璟王?
苑夫人?
这不是她昨天熬夜看到了凌晨的那本小说里面的人物吗?
她这是日有所见夜有所梦了?
可这梦境也着实太过清晰了些……
想着,宁晚立刻在自己大腿上狠狠掐了一把,随之而来的剧烈疼痛,霎时让她兴奋了起来。
不是做梦!
那她这是穿书了不成?
这时,她面前那太监又冲她说道:“璟王妃,证据确凿,您若是没有什么要说的,杂家可就要让人把半夏拖出去当众杖毙了!”
璟王妃……
她竟然穿成了那本书里结局悲催到让她一怒之下发了长评去骂作者的璟王妃?
宁晚心下震惊不已,面上却尽可能的维持着平静,然后她就想起了她这是穿到了哪一个剧情中。
这是璟王妃跟前的丫鬟半夏被人诬陷谋害璟王后院的苑夫人,致其小产后,皇后宫中的掌事公公元福前来璟王府传皇后口谕处死半夏的那个场景!
想着,宁晚掉头朝后面一看,就见她身后跪着一个浑身是血,正匍匐在地上瑟瑟发抖的女子。
那应该就是半夏了!
书中的半夏虽然一出场就死了,但她的存在感却格外的强。
因为在她死后,原本不争不抢的璟王妃开始与璟王后院的女人们,还有璟王的白月光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明争暗斗,最后不仅落得了个身首异处满身骂名的下场,还牵连了娘家满门被诛杀!
“璟王妃?”
元福见宁晚始终不言语,面上神色还一直变幻不定,疑声唤罢后,又自顾自的说道:“杂家听说璟王妃与半夏自小一起长大,情如姐妹,但天子犯法尚与庶民同罪,更何况半夏只是区区一介低贱的丫鬟呢!不过璟王妃大可放心,杂家今日带来行刑的人,那是力大手稳,保准要不了几十个板子,就能送半夏上路!”
他话音落下的一瞬,宁晚见半夏抖得更厉害了,心下顿生不忍,转而就对元福说了一句,“我要见我家王爷。”
元福愣了一下,旋即一脸为难的道:“璟王妃您这不是为难杂家嘛!就杂家所知,璟王妃您嫁入璟王府都已经有小半年了,璟王殿下都还没有踏入过您这离心院一次,眼下您身边的丫鬟害得璟王殿下痛失爱子,别说璟王殿下不会来了,便是来了,他也是不会饶恕半夏的啊!”
“我自有法子让他饶了半夏,不劳元公公费心。”宁晚说话间退至半夏身侧,倾身将半个身子都压在半夏背上,“元公公若是不去帮我通传,我是不会让你们杖毙半夏的!除非你们敢先打死我,再来杖毙半夏!”
“这……”
元公公头疼了。
他今儿来璟王府,可不单单只有传皇后娘娘的口谕这一桩差事!
皇后娘娘还要他设法逼得璟王妃为半夏闹腾,闹得严重了,皇后娘娘才好亲临璟王府来重罚璟王妃,然后利用璟王妃来让爱女如命的镇国大将军在朝堂上出纰漏!
可他万万没想到,璟王妃竟然一上来就以命相逼!
这他可没法儿继续逼了啊!
偏宁晚又对他说:“劳烦公公去通传的时候与王爷说,半夏若是因为他不想见我而含冤枉死了,那么他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事情,就有可能会传得人尽皆知!”
元公公直接愣住了。
她这是在威胁璟王殿下?
以璟王殿下那脾性,受人威胁了那肯定是要暴怒的,只怕待会儿璟王妃别说救半夏了,连她自己都要搭进去!
那就不需要他费神了,由璟王殿下出手,照样能让皇后娘娘如愿!
这么一想,元福就爽快的去传话了。
还顺便去叫了一人来看好戏!
他一走,宁晚就仔细看了半夏几眼,确认半夏眼下并无性命之忧,她才在低声对半夏说了一句“别怕,有我在”之后,起身走到上首去坐下了。
她既然穿成了璟王妃,那自然得摆摆璟王妃的架子了!
片刻的功夫,璟王凤璟就被侍卫推入了离心院。
宁晚在看小说的时候,就把书中体弱多病,却艳惊世人的璟王视作了男神。
故而一听到响动,她就伸长了脖子往外面看去。
然后在那身穿银色云纹锦袍,端坐在轮椅上的凤璟被人推至她房门口时,她两只眼睛一下子就牢牢黏在了凤璟脸上。
那是一张精致到了极致的脸,完美到无法用任何词汇来形容。
难怪书中的璟王妃会对他一见钟情,还寻死觅活都要嫁他了!
换做她,只要能嫁给他,她说不定也会寻死觅活的来演个一出二闹三上吊!
不过很快,她就在凤璟淡然却透着刺骨寒意的眸光中脱离了花痴的状态。
因为她突然想到,书中的凤璟后期那可是嗜杀成性的大反派啊!
虽然她没有看到结局,但她弃文前去刷了评论。
按个别人的剧透,璟王临死前杀了数千人,尸体多到能够堆满他整个璟王府!鲜血更是能够汇聚成河!死后他的血肉被虫鸟啄食殆尽,尸骨则被挂在刑场数十年,任世人唾弃辱骂!
她就是被他的下场还有璟王妃的死刺激的去写长评骂作者的!
而眼下的璟王尽管还不是那个嗜杀成性的反派,也是个对无辜的半夏见死不救的冷血之人,若是她威胁得太过,搞不好会刚穿越进来就惨死退场!
在她暗自思量这之后要如何委婉一些来威胁凤璟,才能保住自己,又让凤璟给她机会救半夏的时候,凤璟冰冷漠然的声音从房门口传入她耳中,“本王只准许你说三句话。”
意思三句话之后,她若是不能说动他,半夏还是得死!
第2章 他不行?
宁晚定了定心神,首先问出了一句,“王爷比谁都清楚半夏是无辜的,对吧?”
凤璟未置可否,薄唇轻掀又丢出两个字,“继续。”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即便半夏身份卑贱,王爷也不该任由旁人害她到被杖毙还要被鞭尸的地步!”
“呜呜……”
宁晚一说完,那浑身是伤的半夏就吓得哭出了声。
她虽是在将军府长大的,却也到底还只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
对上要被活生生打死,死后还要被鞭尸那么残忍的事情,她不害怕才不正常!
但凤璟听到哭声,淡淡睨了一眼半夏,眼里满是嫌弃与不屑,仿佛只是在看蝼蚁。
而后,他看向宁晚道:“你还有一句话的机会。”
“啧!”
宁晚烦躁的咂舌一声,心说大反派就是大反派,冷血无情还铁石心肠!活该死得那么惨!她就不该为了他去骂作者!
然后她豁出去的最后说道:“我不需要王爷直接饶恕半夏,而是要王爷给我一个机会去证明半夏是无辜的,如若不然……我就告诉所有人王爷你不行!”
那“你不行”三个字一出,除凤璟外,在场所有人都傻了。
但凡是男人,肯定都不会容忍旁人对着他说那三个字。
更何况还是璟王!
偏宁晚又抢在凤璟发话之前补了一句,“我可是有证据的!而且那个证据我早就让人悄悄送到我父亲手里去了!”
这最后一句是她胡诌的。
为了预防凤璟勃然大怒下直接连她也一起杀了!
然后她再去看凤璟的时候,发现凤璟落在她身上的目光已经冰冷得如同在看一个死物了!
一瞬间吓得她小心脏都要蹦出来了!
但她为了达成目的,咬牙维持住了面上的平静,还装出底气很足的样子跟凤璟对视上了。
不知过了多久,眼看她就要绷不住露怯了,凤璟终于如她所愿的说出了一句,“机会本王可以给你,不过……你若没能证明半夏的清白,你就会死于恶意诋毁本王的清誉这一罪名,且还会死得很惨!”
那“死得很惨”四个字,他咬得格外重,宁晚小心脏又吓得颤了颤,手下意识的就捂上了心口。
对上她这样的反应,元福有些迷惑了。
以璟王殿下的性情,会松口给宁晚机会,就意味着宁晚前面那几句话里有璟王殿下在意的东西。
可能是宁晚口中那个送到了她父亲手中的证据?
但若是真有那么一个证据,宁晚又为何会这么害怕?
这时,一道轻轻柔柔甜美动听的声音在元福身后响起。
“璟哥哥。”
随着那道声音,周遭立刻就弥漫开了淡淡的花香。
宁晚听了那声音,闻到了那香味,立刻就知道了来人的身份。
那是璟王的白月光符湘!
书中说符湘虽然出生在武将世家,却是闻名天下的调香师。
又因为从小就跟各种香料香粉打交道,香味已经融入了她血肉之中,即便不用任何香,她身上也始终有一股迷人的花香。
所以她是京城里好些皇子与公子哥儿的心头好。
但她对璟王一心一意!
最后璟王妃就是死在她手里的!
想到这一点,宁晚再去看款款走来的符湘时,眼神里就带了几分敌意。
而她入璟王府后,的确跟符湘是敌对的关系,故而也没人觉出异样。
符湘更是只淡淡看了她一眼,就笑容甜美的去到凤璟身边了,“璟哥哥不是说要去看望苑姐姐的吗?怎么却跑来这离心院了?”
她口中那个苑姐姐,应该就是苑夫人苑书芝了!
宁晚挑了挑眉,不等凤璟答符湘的话就冲元福说道:“元公公你把我离心院的丫鬟都扣在外面了,害我没有丫鬟可以使唤,所以还得让元公公受累替我安排人去将苑夫人请过来一下了。”
元福正要点头应答,符湘就一脸不可置信的看向了宁晚,“苑姐姐才刚被你身边的丫鬟害得小产了,你就让人去找她过来,你安的是什么心?”
宁晚朝她笑了笑,不答反问:“你觉得我安的是什么心呢?”
“你定是因为护不住你那丫鬟了,就想要折腾坏苑姐姐的身子,让她以后再也无法为璟哥哥孕育子嗣!”
“唉!她以后能不能为你璟哥哥孕育子嗣,跟她身子是好是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关键在于你璟哥哥他……”
说到这里,宁晚朝凤璟看了一眼,想着他要是不做任何反应,那她可就要把那“不行”俩个字说出口了。
凤璟显然是猜到了她后面想说什么,一与她的眼神对上,就眯起眼冷冷盯着她道:“元福,去把人带过来。”
“是。”
元福应罢,没敢耽搁,亲自去带人过来了。
一路上他都在暗暗揣摩。
难道璟王殿下真不行?
而符湘则是不可置信的看向了凤璟。
璟哥哥不是讨厌宁晚到了连新婚夜都没有踏入离心院的程度吗?
怎么现在却顺了宁晚的意?
没过多久,元福就把小脸惨白,走路都晃晃悠悠的苑书芝领入了宁晚房中。
在元福让人去取软凳给苑书芝坐时,宁晚却直接冲着苑书芝道:“跪下。”
苑书芝正委屈着呢,乍听到那两个字,还以为是她听岔了,一时没有做出反应。
符湘随即三两步冲到她身边,扶着她怒目瞪向宁晚,“你还是人吗!苑姐姐才刚小产,你竟让她跪!”
“我是王妃,她只是妾,她跪我一下怎么了?难不成还得我去跪她?”宁晚说话间懒懒散散的往后一靠,“我入璟王府半年多,她们这些个妾室没有一个人到离心院来给我请过安,我大度的从来就没有与她们计较……”
“哼,只要璟哥哥不承认你这个王妃,苑姐姐她们就无需对你行王妃之礼!”
“所以是你教唆她们不要过来给我请安的咯?”
“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
“……”
宁晚对她笑了一下,不疾不徐的说道:“虽然我父亲当初凯旋归朝后在朝堂上当众请求皇上为我赐婚,让我嫁入璟王府这做法有些过了,但皇上既然应允了,我也顺利嫁入璟王府了,那么无论璟王承认与否,我都是名正言顺的璟王妃,也就有权利管璟王府的所有妾室!我劝你日后莫要对外去说他璟王不承认我这个王妃这种话,不然叫有心之人听了去,是会觉得他没把皇上看在眼里的!”
符湘脸色一变。
宁晚这丑八怪怎么突然变得能说会道了?
第3章 看来你是活腻了!
而苑书芝在此时不情不愿的跪了下去,委委屈屈的道:“这半年里,王爷夜夜都留宿在妾身那里,妾身忙着伺候王爷才没顾得上过来给王妃姐姐请安的,非是受了湘姑娘的挑唆,还请王妃姐姐不要迁怒与湘姑娘!”
“哦?他都留宿你那半年了,你还是完璧!啧啧!看来他是真的……”
宁晚说到这儿收声意味深长的看了凤璟一眼。
直看得凤璟额上青筋都要爆起来了。
他是有些在意她是如何知道苑夫人并没有真的怀孕,又到底还知道些什么,才顺势给了她一个机会的。
想看看她会如何救下半夏。
谁想她竟跟他不行那一茬杠上了?
他还以为她故意说那三个字,还说有劳什子证据,只是为了激怒他,让他给她机会救半夏……
难不成她手里还真有什么不实的证据,且她还把那个证据给她父亲了?
一想到眼下整个镇国大将军府里的人可能都觉得他不行,凤璟就有些想过去掐死宁晚。
他后院女人虽然不少,但他至今还没有碰过一个。
谁人能知道他行与不行!
而旁人并没有听出宁晚的话外之音,因为他们在听到宁晚说的那一句“你还是完璧”的时候,就已经又震惊又疑惑了。
苑夫人都被半夏害得小产了,怎么还能是完璧呢?
不过,苑书芝本人是不在震惊疑惑的人之列的。
她的小产虽然有些奇怪,只痛得她死去活来了,并没有多少血……
但她此前半年时间里,夜夜服侍王爷,怎么可能还是完璧?
琉璃璇玑开大招第几集?
琉璃变身战神走火入魔在第26集。
剧情简介
紫狐回忆无支祁过往,璇玑羡慕感动紫狐的感情,在座众人也被紫狐与无支祁的爱情感动。有了紫狐的帮助,众人在庆阳城找到了柳意欢,要他开天眼找亭奴,柳意欢却坦白自己之前刚开过不能再次开启,要众人留下等待两天。
柳意欢与乌童有交易,乌童以玉儿为威胁要他拿着万劫八荒镜去找璇玑。柳意欢纠结于是否要听从乌童的话,舍不得女儿又不能伤害司凤。柳意欢接受乌童指示,告诉众人知道得知亭奴所在。
封神电影文案高质量短句?
「」1、封神电影以古代神话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众神之间的争斗与人类的命运,吸引着观众的眼球。2、经典神话故事的灵感结合现代特效技术,创造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双重享受。3、影片中角色的鲜明形象和跌宕起伏的剧情,使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神话世界的神秘与震撼。4、通过精心编排的文案和短句,封神电影成功引发观众对神话故事的探索和思考,带来了独特的视野和文化体验。5、封神电影的高质量文案和短句不仅能够吸引观众进一步了解影片,还能产生口碑效应,使更多人愿意购票观看。
如何评价桓温?
桓温的一生都在践行他自己的愿望:"如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应该遗臭万年。”
公元312年的一天,宣城内史桓彝的家里传来一阵阵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和男人们畅快的笑声。原来是温峤前来祝贺好朋友喜得麟儿,听着婴儿洪亮的哭声,他转头对桓彝说:"此子非凡品,日后必成大器。"桓彝听后喜出望外,回道:"既然太真(温峤字太真)如此看重犬子,那我就将他取名为桓温,希望他以后能成为像你一样的国之重臣。"
桓温在父亲的殷切期望和严厉教导中慢慢长大了,果如温峤所说的一样,生得风流伟岸,英气逼人,而且文武全才,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排兵布阵了然于胸。称得上是人中翘楚,龙凤之姿。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桓温十五岁时,东晋发生了苏峻叛乱,父亲桓彝因受泾县县令江播陷害,守境力战而死。桓温知道真相后,立志要为父报仇。可是在他十八岁的时候,江播却死了。仇人虽然身死,好在他还有三个儿子,父债子偿天经地义。
桓温的确是个牛人,假扮宾客身藏利刃孤身前去吊唁。江播的三个儿子知道桓温有报仇之心,所以一直都防范着他,连孝纬中都藏着武器以防万一。好个桓温,在吊唁时突然暴起,出其不意先将老大刺死,而后提剑追杀另外两个,一直追出了二十里路将人杀死。
此事之后,时人无不称道桓温英勇果敢,不负孝名。后来晋元帝更是将南康公主下嫁于他,并任命他为琅琊太守,此时的桓温才23岁。
桓温快速的成长着。桓氏本是东晋二等世族,门阀观念根深蒂固,而桓温却能辟举寒门士人,重用中级世族子弟,任贤使能。
同时他一边拜访隐逸之士,陶冶自己的情操;一边时常和高门贤达及当世名士聚会清谈,学习治政的本事。但是他与这些士大夫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会将自己的所学所谈落到实处,也就是我们提倡的将理论用于实践。故而无论是士大夫阶层还是寒士阶层,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
公元345年,永和元年,荆州刺史庾翼去世。死前他请求让自己的儿子继任荆州刺史,百官怎么可能同意!侍中何充就认为荆州乃是国家西面的门户,地势险阻,"存则吴存,亡则吴亡",十分重要。所以只能托付给像桓温这样英明神武,智勇双全的重臣。
同年八月,桓温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
桓温的时代开启了,这一年的桓温33岁。
所谓时势造英雄,时代的弄潮儿总是会得到历史的青睐。仅仅过了一年,位于蜀中的成汉就一片乌烟瘴气。皇帝李势不理朝政,却荒淫无道,滥杀忠臣,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民间自然怨声载道。
雄才大略的桓温怎能放过这等开疆扩土,树威立势的天赐良机。
然而军队的大部分将领还是有所顾虑,毕竟不是什么人都会有战略家的眼光,所以出征前做通部队的思想工作成为了桓温的头等大事。
于是,桓温的手下名叫袁乔的就在全军将领面前做了一次"论为什么伐成汉必胜"的演讲,大致意思如下:
“现在我们晋朝的敌人就是成汉和后赵。成汉虽然地势险要,但是它比后赵弱得多,我们当然应该先讨伐弱的国家。”
“如今李势在成汉搞得人民怨声载道,与他离心离德,军队也完全没有战斗力。我们只需要派一只万人左右的精锐部队,快速的突进,等到他察觉时,我们早就过了险要之处,深入成汉的腹地了,一战就能成功!”
“巴蜀之地自古富饶多产,诸葛亮就是依靠蜀地的富饶才能和曹魏对抗,一旦我朝得到蜀地,对国家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
“我知道大家担心一旦我军进攻成汉,被后赵知道了就会来偷袭荆州。大家放心吧,后赵肯定认为我军既然敢万里侵袭,必然在荆州做好了万全防备,纵然派兵来袭也仅仅是小股部队,那么沿江的任何一支队伍都可以拒敌,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有理论有数据,有计划有成果,还打消了大家的后顾之忧,演讲完毕,掌声响起,大家一致同意:伐蜀。而且先锋就是你——袁乔,士兵嘛,拨你两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既然定下的是偷袭,那么时间就是生命。346年11月,桓温上表伐蜀,上表之日就是出兵之时,兵贵神速呀。
朝廷收到桓温上的奏章后,朝臣们基本上不看好这一仗,路途遥远,蜀道艰难,且兵力微弱,怎么也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只有一个叫刘惔认为桓温必胜,理由就是桓温精于赌博,非一定赢决不出手,所以这次他绝对是有把握的。只是灭蜀回朝之后,恐怕朝廷都要听他的了。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只有他是了解桓温的。
话说桓温溯长江而上,过三峡,出巴东(今奉节),在南溪(今宜宾南溪)转岷江北上,一路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的确没有成汉军设防,不得不承认袁乔情报侦查工作做得到位。
347年2月,桓温军开至青衣(现四川名山)李势这才如梦初醒,赶紧派出三支队伍迎敌。
3月,桓温军到了彭模(今四川彭山),离成都就只有两百里了。
桓温就地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留少数队伍在彭模留守辎重,其余部队全部轻装且仅携带三天的粮草直扑成都。
破釜沉舟!
会议结束,即刻出发!灭蜀之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回过头来看成汉派出的三支部队,一支攻打彭模,被击退;一支遇上桓温本部,三战三败;一支情报失误,和桓温进军路线相左,在驻地傻等,等来的却是桓温军兵临成都城下的消息,于是军心大乱,不战而溃……
高歌猛进的桓温军怎么都不会想到在成都城下的决战,却差点失败。
这是此次伐蜀的唯一一场硬战,李势困兽犹斗,倾巢而出。
开战伊始就打得晋军前军不停后退,汉军的箭都射到了中军帅旗前面,晋军摇摇欲坠。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袁乔来不及请示桓温,命令鼓吏加急擂鼓,以振士气。晋军听闻越来越急的鼓声,重新抖擞精神,誓死力战。而汉军本就只有一时的冲劲,遭遇顽强抵抗后自然退却,最后竟然溃不成军,奇迹般地失败了。
晋军占领了成都,李势逃往了霞萌关,自忖无法再战,遂修表投降,四十六年的成汉就此灭亡。这一年的桓温35岁。
桓温灭蜀的消息使得东晋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可是偏安以来第一次的灭国之战,实实在在的开疆扩土。桓温的声望大大提高,他正在大步迈向权臣之路。
仅仅过了两年,历史的天平就向东晋王朝暗暗倾斜了。因为北方彻底乱了!
桓温等待的机会来了!
349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他的子侄们为了皇位杀得天昏地暗;
350年,石虎的干孙子汉人石闵废杀后赵最后一个皇帝,恢复自己的汉姓冉,自立为帝,后赵灭亡。冉魏初创,颁布"杀胡令",胡人大批被杀;
351年,氐人苻健击败羌人姚襄,割据关中,在长安建立前秦;
352年,冉闵兵败河北无极,被前燕擒杀。一片混乱中,许多原后赵的文臣武将也纷纷降晋。
这时机不可能再好了,感觉就像是为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而定身打造的,偏安一隅的东晋朝廷似乎明天就能定鼎中原,打回老家去。
有着敏锐政治嗅觉的桓温是不会放过这种好机会的。349年石虎刚死时,他就上表请求北伐,其时他治下已有八州之地,招募兵员、调配物资,均可自行安排,俨然一独立王国。
然而朝廷怎么可能再让桓温去通过北伐来提高声望呢?当然是驳回,然后另外扶持一股势力来牵制。
朝廷选中了扬州刺史殷浩,这可就所托非人了,因为殷浩虽然精读《周易》、《老子》,擅长玄言,是个清谈高手,能力却不怎么样。他是不可能驾驭得了北方大好却复杂的局面。
果不其然,殷浩从350年2月开始准备北伐到353年十月兵败,整整浪费了三年最黄金的时光,而且损兵折将达七万余,良机就这样被错失了。
桓温见殷浩兵败,其实还挺高兴,现在自己的拳头最大,还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北伐?
354年正月,桓温弹劾殷浩,要求将其废为庶人,朝廷无奈准奏。二月,桓温立即率领水陆步骑四万从江陵出发伐秦。
水军从襄阳上溯汉水上游入均口(今湖北丹江口),到南乡(今湖北均县);步兵从浙川(今河南内乡)向武关进发;同时令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道(今陕西安康北上,越秦岭,至今长安县东)进军关中。
进军十分顺利,直到四月才在蓝田和前来拒敌的五万前秦军相遇。
蓝田是个好战场,地势开阔,适合两军布阵并展开大战。列阵完毕,双方开打,前秦军主力率先发起攻击。
其中秦将苻生非常耀眼,他单骑冲阵,在晋军阵中往来冲杀十余次,杀伤无数,给晋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然而晋军却并没有慌乱,在桓温沉着的指挥下与前秦军周旋,待等前秦军力竭之时拼死发动反击,打得前秦军主力溃逃;紧接着,桓温的弟弟桓冲又在白鹿原(蓝田西)击败前秦军侧翼苻雄部,晋军兵威大盛。
桓温趁胜进驻灞上,距离长安城咫尺之遥。而这时的长安城内兵力空虚,秦主苻健只带六千老弱守城,命雷弱儿等率仅有的三万精兵抵敌。关中的老百姓也群情振奋,纷纷前来劳军,有些老人激动得泪流满面,说:"没想到今生还能再见官军!"(关中已经陷落38年了)
民心可用,军心可用,正是一鼓作气拿下长安的大好时机,桓温却驻足不前了。后人多认为他已经达到了向朝廷示威的目的,政治资本也捞足了,故而也就没有了灭秦的决心。
我倒觉得这仅仅是最弱的一个原因:因为如能一举灭秦,政治资本岂不更足?我认为桓温还考虑了其它几个原因:
一、只见劳军却未见关中豪杰率众来附,不知道民心是不是真的可用;
二、策应部队司马勋部被秦军袭击无法会师灞上,自己不足四万的兵力感觉捉襟见肘;
三、千里远征,孤军深入,后勤难免不济,本打算割关中新麦补充军粮,谁知秦人清野,先割了新麦。军中日渐缺粮;
四、攻长安若不能一攻而克,那自己这支孤军则连撤走都成问题。
左思右想,桓温决定撤军。
撤军之前,在白鹿原又与前秦军干了一仗,这次双方的气势完全不一样,前秦方是殊死搏斗,晋军则已谋生退意,战果不问可知,晋军战败,损失兵力一万多。撤军之后,前秦军尾随追击,一直追杀到潼关,晋军又损失上万人。
桓温的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在大好局面下虎头蛇尾的收场了。桓温对形势持重观望,当断不断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如果他进驻灞上后立刻攻打长安,关中的老百姓在局势明朗的情况下一定会投军送粮的,长安反倒沦为孤城,形势马上逆叛,他的所有担心也就不复存在了。
桓温只能称奸雄而无法成为枭雄。
356年,前秦内乱,冉魏的旧将周成占领了洛阳,羌人姚襄占了许昌后又北上来争洛阳,于是桓温上表要求:"移都洛阳,修复园陵",朝廷准奏。
八月,桓温自江陵北上,在洛阳城南的伊水与姚襄结阵而战,桓温披甲在前军亲自指挥,一战击败姚襄。姚襄西逃,周成投降,桓温进驻洛阳。收复旧都,这可是实打实的大功劳,桓温的声望又起来了。
而后几年,桓温与朝廷相安无事,没有大的冲突。直到363年,桓温实力越来越强,朝廷加桓温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假黄钺。
他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派兄弟桓豁领荆州刺史,兄弟江州刺史桓冲监江州及荆、豫八郡军事,长江上下游的军政大权(除京口外)都在桓家的掌握之中。
桓温取晋而代之的心则越来越强烈,但是他总觉得还必须北上中原,打一个大胜仗,然后回来再受九锡才能真正名实兼收。
369年4月,桓温率步骑五万,从姑孰出发北伐前燕。当时正逢大旱,水道不通,桓温便让人在钜野开凿水路三百里,大军乘船由清水进入黄河,船队连绵好几百里,气势威武之极。
可是这次桓温又犯了和一次北伐同样的错误,他本来应该全军直逼邺城,速战速决,否则必然会因军需不足而败。
而桓温却徐徐前进,尽管晋军连战连捷,在七月就进逼到了离邺城仅200里的枋头,却在前燕名将慕容垂的抵抗下无法再进寸步。
九月,晋军粮尽且无冬装,桓温被迫烧掉船只,抛弃辎重,从陆路撤走,慕容垂紧随追击,在襄邑(今河南睢县)大破晋军,斩首三万级。
桓温的北伐彻底失败了。
可是桓温的皇帝梦还想做下去,欲重新树立威望他只有发大招了。
371年11月,桓温带兵入朝,废除了司马奕的帝位。而后,桓温亲率百官迎会稽王司马昱入朝,拥立为帝,是为晋简文帝。晋朝立国以来尚未发生废立之事,所以百官震栗,桓温也紧张不已。
为了消除不和谐的声音,桓温大肆清除异己。他的威势达到了顶点。于是他在372年7月晋简文帝去世后,就不停暗示朝廷赐他九锡,以便禅位于他。
东晋的世家名士都是人精,知道桓温有病,故意找各种理由拖延,终于拖到373年七月桓温去世。
一代奸雄桓温陨落,终年六十有二。
他的一生没有辜负自己的愿望:"如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应该遗臭万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