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a589,为什么湖北的简称为鄂?
[比心]这两天,有个帅哥问我湖北的简称为什么叫鄂?作为湖北人的我突然答不出来[捂脸],这不和我自己的名字一样,有记忆的时候就知道湖北简称就叫鄂啦,没有为什么啊。不过仔细想想,确实是自己一直没有关心过这个问题呢!
那么湖北的简称为什么是鄂呢?为什么古代诗人这么喜欢写南京?
『万卷书容闲客览,一樽酒待故人倾』每天诗词赏析
入朝曲 谢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怀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怀古诗词以其独特的理性反思和苍凉的历史美感极大地开阔了文学视野,所以悲叹兴亡的怀古诗词一直佳作迭出、绵延不绝,其中尤以“金陵怀古”最为典型。金陵史称“六朝”古都,自公元229至589年,先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都于此,但六个朝代更迭如走马灯一般,平均时长不足六十年,都是短命王朝,金陵成了六朝繁华、兴亡、荣辱以及朝代变迁、物是人非的代名词。王朝短命,悲恨相续,引得唐宋时期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的无限伤感与追思。因此,金陵怀古就成了唐宋文学家寄兴感怀的一个重要媒介,也成了唐宋词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金陵怀古为唐诗宋词增添了一份伤感的情怀,唐诗宋词中也多了一抹难舍的金陵情结。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仙”一生中多次往来金陵游历和暂住,在金陵创作了上百首诗歌。这首《登金陵凤凰台》是其中著名的一首。相传当年游历黄鹤楼时看到崔颢的诗词,“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多年后游历金陵凤凰台,想起当年的吟而未得,才有了这首传颂千年的名篇。
乌衣巷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位于今南京市秦淮河南,是东晋时名门望族的居住地。以士族统一着乌衣而得名;朱雀桥是秦淮河上的一座渡桥,是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乌衣巷可以说是当时的“地标”、“楼王”。王谢两家,王家有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等;谢家有谢安,谢玄,谢灵运,谢道韫,谢朓等。他们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多个领域。家族中人才济济,历史上赫赫有名。时至中唐,旧时豪宅变成了如今的夕阳野草,六朝繁华不在。这首诗语言精巧,以小见大,给人以历史的深邃和凝重感。
泊秦淮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的诸多诗歌在现在看来,都有着对朝代灭亡的警示和预言。他曾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暗示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莺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是对王朝衰亡无可奈何的表达。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南乡子 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八声甘州 辛弃疾把江山好处付公来,金陵帝王州。想今年燕子,依然认得,王谢风流。只用平时尊俎,弹压万貔貅,依旧钓天梦,玉殿东头。
看取黄金横带,是明年准拟,丞相封侯。有红梅新唱,香阵卷温柔。且华堂、通宵一醉,待从今、更数八千秋。公知否,邦人香火,夜半才收。
宋朝国力较唐朝衰弱,又有重文轻武的政治环境,文人的舆论约束相对没有那么紧张,对于现实与历史的批判,相对比较自由。由于唐诗流传下来很多著名的金陵怀古名篇,宋代的词人在先辈的创作中汲取营养,有很多沿用旧典名篇的词句。对于六朝古都金陵,主要还是持批判态度的以古喻今。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同志在解放南京后创作的这首七律,一改以往怀古诗词的颓丧之气,用典却能反其意,在金陵怀古题材上是一大创新。全诗充满了天翻地覆的革命气势。是现代不可多得的名篇。
如今的南京,已经跻身于国内一线城市行列,对一些古迹也进行了修复,重新对市民和游客开放了。我非常向往这个古老的都市,有机会一定要去深度游览一次。
敬请搜索关注渔夫之谈微信公众号:stumovie『万卷书容闲客览,一樽酒待故人倾』每天一篇诗词赏析
认当年被汉朝打的到处流亡的匈奴为祖宗?
建军2227年(前209年-2018年)的土耳其被建国242年(1776年-2018年)的老美按在地上强行摩擦,本国货币里拉行将崩溃,吸引了全球的薅羊毛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我个人建议土耳其恢复他们的野爹匈奴时代的武勇传统,跨马引弓直接杀向北美洲,像堂·吉诃德一样向中世纪发起冲锋。
从激发民族自豪感、推动民族大复兴来说,土耳其发布的这只宣传片并无不妥之处。认谁当祖宗是很私人的事情,他们就算要认非洲猿人当祖宗,并从第一个组团掏鸟窝的猿人二人团开始算起,宣称自己建军超过20万年也没问题。
他们真正的问题在于无知和无耻。
一、宣传片里有些啥?简单的说,宣传片主要讲述了土耳其陆军在2227年之中的无上荣耀。
第一个历史时间,讲的匈奴时期冒顿建军。
公元前209年,冒顿鸣镝弑父,杀母杀弟之后登上单于之位。
第二个讲的是曼齐克特之战。
公元1071年,塞尔柱突厥与东罗马帝国决定性会战。是役东罗马军惨败,皇帝罗曼努斯四世被俘。
第三个讲的是君士坦丁堡陷落。
1453年,奥斯曼突厥攻占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东罗马正式灭亡。此城后来被改为伊斯坦布尔。
第四个说的是恰纳卡莱之战。
此战又称加里波利之战、达达尼尔战役,发生于191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的英、法两国准备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占领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
在此次登陆战中,协约国方面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协约军44,072战死,97,037负伤。战役以奥斯曼方的胜利、协约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五个讲的是土耳其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一战战败之后,庞大的奥斯曼帝国被瓜分,这激起了土耳其民众极大的愤慨与抵抗热情。
对希腊的军事行动,以及土亚战争及法土战争结束后,土耳其革命者迫使协约国放弃《色佛尔条约》,于1923年7月订立《洛桑条约》,土耳其共和国正式在1923年10月于安那托利亚及色雷斯东部成立。这张图不说也罢。
这是讲的土耳其参加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所作所为。
我们把这场战争称为抗美援朝,将土耳其胖揍了一顿。
没办法,土耳其死要面子,非要把这个加上,没有武勋,就只好尽力表现自己与世无争、救死扶伤的国际主义精神了。
二、土耳其为什么要乱认祖宗?1、图兰主义
图兰原是古波斯人对中亚游牧民族的泛指,后来成为对中亚地区的泛指。在中亚突厥人强大之后,图兰也成了突厥人的一个代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由激进泛突厥主义者所引领的运动,被称为“图兰主义”。有趣的是,土耳其人为缩小与欧洲人的差异而将自称修正为“图兰雅利安人”。在图兰主义指引之下的土耳其人,其实不是什么好东西,东突分子的分裂活动泰半与此有关——这就不必说了。
2、匈奴的定义
北方草原上的民族向来被定义为一个民族集团,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及蒙古等莫不如是。
这个笼统而庞大的定义其实给了图兰主义乱入的空间。
既然图兰人种可以泛指从蒙古高原到中亚草原上所有的原住民,那么作为民族集团的匈奴当然也是图兰人种之一。土耳其人作为“图兰人种的优良后裔”,当然可以称为匈奴后裔。
3、突厥的定义
狭义的突厥仅仅是指突厥可汗的本部——阿史那氏,随着东、西突厥的覆亡,阿史那氏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土耳其人跟阿史那史当然没有任何关系。
他们是属于广义的突厥之后,反阿史那氏联盟九姓乌古斯的后裔。
在突厥汗国灭亡几百年之后,一群和阿史那氏没有任何关系但几百年前确实归属于突厥统治之下的中亚民族,到处乱战和乱窜。
奥斯曼突厥本来是托庇于塞尔柱突厥人旗下的一支,在罗姆苏丹国崩溃之后,他们有如神助一般,百战百胜,势力越来越大。
势力范围越大,意味着被其征服的地域越大,最终他们攻下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改成了极具伊斯兰意味的伊斯坦布尔,并成为自己的首都。
一战时,他们被称为“西亚病夫”,广袤的国土惨遭肢解切割,最终所剩下的面积不到全盛时的1/7。
乌兹别克斯坦学者积极评价图兰主义,说道:
实际上从中国的《诗经》时代甚至更早,中国文献记载的周边部落和民族的名称诸如狄(古音tuk,tiek接近于“突厥”的发音)、獯狁以及汉代的大月氏人、唐代文献中的匈奴人、铁勒人等等,都是对突厥人称谓在不同时期汉语音变的结果。很显然,土耳其人全盘接受了这种说法,他们认为突厥人是匈奴的后裔,他们是突厥人的后裔,所以他们是匈奴人的后裔。
恩,没毛病。
结论
这是一个很无知的结论。
图兰人的说法来源于《列王纪》和波斯古经《阿维斯陀》。里面认为中亚是图尔人的土地。其实《列王纪》只是一本诗集,《阿维斯陀》是拜火教经典,其余作者既非严肃的史学家,也不是了不得的大文豪,两本书或许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但要说到史学价值,大概就像金太阳同志发明的檀君时代一样,无限趋近于零。
某本书里一个无中生有的说法,被土耳其人剽窃后,一跃而成了自己珍贵身份的象征。先给出一个笼统的概念,然后指着世界地图上的蒙古高原到中亚草原的广阔区域,说这里都属于这个概念。再把自己硬塞进去,说我祖上属于这儿,潜台词大概就是,所以这些地方都是我的。
这就是东突的本质,大概也是土耳其的本质。
三、让我们把这件事当真的看在宣传片中,土耳其人认为自己的成军之初可以追溯到匈奴冒顿单于时期。
让我们把这件事当成真的来看。
会发现很搞笑。
第一,感觉违和的是冒顿单于的英文名。
M.O.
你要认祖宗,写他的中文名好不好?毕竟冒顿之名首见于史者,乃是我们中国的《史记》!
冒顿单于曾与汉朝皇帝有国书往来,其辞文采高雅,如:
天所立匈奴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前时皇帝言和亲事,称书意,合欢……匈奴无文字,所以冒顿通晓的肯定是汉字的“冒顿”二字,但绝对不知道“M.O.”是什么玩意儿!
这下可好,好不容易找了个祖宗,但名字没写对,魂都招不来。
第二,是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千挑万选,偏偏选了冒顿一生中最不光彩的时刻。
冒顿东征西讨,打下了强大的匈奴江山,他一生有很多光荣辉煌的时刻,比如大破东胡之时,比如大会龙城之时,比如建立匈奴帝国之时,比如白登之围之时。
但他们偏偏挑了冒顿鸣镝弑父、登上单于宝座之时。
有人说了,鸣镝弑父与大破东胡可能在同一年,但我认为多半不是,因为其时东胡强盛,冒顿登位后又是给千里马又是给女人的藏拙,一去一来大概都得年余。直到东胡王要匈奴土地,冒顿才振衣而起,说出“地者,国之本也”,然后攻击东胡。
第三,他们选错祖宗了。
既然脸皮这么厚,不知道为什么不干脆再往前推1600多年,选择淳维当自己的祖宗。
《史记·匈奴列传》第一句便是高大上的: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五胡十六国时,赫连勃勃建立大夏政权,那个“夏”字,便是来源于这句话。
或者退而求其次,选择头曼单于啊!
要知道,头曼可是冒顿的亲爹,他当然不是匈奴民族第一个单于,但确实是有史以来被记载的第一个单于。
假如现在有人自称是头曼单于之后,整个土耳其军队是不是都要叫别人一声爹?
第四,匈奴的军队因冒顿而战无不胜,但绝对不是冒顿所建立。
匈奴在春秋战国时期便以“山戎、猃狁、荤粥”的名字而存在,《诗经·采薇》有名句“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和“岂不日戒,猃狁孔棘”,可见早在那时其便已为患中国。
既能为患,自然是有组织性、集团性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那时候匈奴就有军队了。
周幽王的亡国,便是被申侯联合犬戎(匈奴前身)所攻杀。
头曼与东胡相持,虽然较弱,但必然也是有军队的。
不知道为什么,土耳其人就只认准了冒顿一个,认定军队就是他建立的。
第五,他们难道不知道,这么无限制的往前认祖宗,容易把自己认成炎黄子孙吗?
淳维是夏后氏苗裔,因逃到草原而繁衍成族。
五胡十六国时,刘渊建立的政权最初称“汉”,便是把自己当成了汉朝的刘氏子孙,因为冒顿曾经与刘邦约为兄弟,刘渊认为“兄绍弟及”,自己有责任把汉朝继承下来,所以定国号为汉。
按土耳其人的二逼性格,在发现“炎黄子孙”比什么“图兰人种”更高科技时,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宣称自己是如假包换的炎黄子孙。
那时候华夏儿女怎么办?恐怕要被当成非炎黄子孙来对待了。
最后,无论土耳其军队建军年代多久远,他们其实都曾经被中国军队揍得满地找牙。
无论是两汉时期,还是抗美援朝时期,都是如此。
——————完——————
文/王事情
为什么明以前封王都以秦王赵王魏王等命名?
自古以来,中国历朝历代王爵的爵号都是诸侯国的名字,比如秦王、晋王、燕王等等,可清朝的王爵却是一个特例,不仅把“王”改成了“亲王”,而且爵号也改成了表示美好的字,比如恭亲王、礼亲王等等。为什么清朝的王爵爵号就这么与众不同呢?
下面,我就跟大家一起理一理中国历史上王爵爵号的变迁。
西周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就是除了周天子占据了天下最肥沃的两块土地之外,其余的土地都要分封给宗室和功臣,这些分封出来的小国家就是诸侯国。
但同样是诸侯国,也有大小高低之分,从级别上来看,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从大小上来看,封地相差至少十倍以上。最开始的时候,级别和大小是成正比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国发展得好,有的发展得不好,慢慢的就出现了级别高但国家小,或者级别低但国家很强大的情况。
尤其是到了西周中期,天子的实力逐渐衰弱下去,各诸侯国的实力明显增强,原来的等级体系已经彻底崩溃,其中楚国是最显著的一个。楚国建国的时候,封的是子爵,属于第四等,算是级别比较低了,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楚国早已成为所有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当然会不甘心屈居人下,于是自称为“楚王”。
这种做法当然是不合规矩的,按说要进行讨伐,由周天子号召,各诸侯国出兵协同,共同惩罚楚国,不过由于周朝势弱,而楚国太强,所以当时的周天子也不敢动手,只好捏着鼻子认了下来,这就是“王”的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春秋时期,周朝王室实力更弱,各诸侯国中实力稍强一些的,纷纷自称为“王”,比如齐国的国王就自称“齐王”,晋国的国王就自称“晋王”,等等。再经过三百多年的相互吞并,小的诸侯国逐渐被消灭,只留下了七个最强大的国家,这就是战国七雄,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这么看来,似乎中国的王爵在周朝就出现了?其实这么理解是不对的,因为以上所述的所有王爵,都是各国自封的,只是一种称呼,而非一种爵位。就周朝来说,爵位只有五种,那就是公侯伯子男。
秦国将其他六国扫灭,建立了秦朝,当然也确定了自己的爵位制度。这个制度是当初商鞅变法时就制定好的,秦始皇并未改动,仍然是将全国的爵位分为二十等。但是,秦朝爵位中级别最高的为“彻侯”,并没有王爵。这是因为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取消了封国制度,所有地方长官都是皇帝的下级,直接向皇帝效忠,这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然而,秦始皇死后仅六年,秦朝便灭亡了,当时人们觉得秦朝的制度不好,于是就又改回了战国时代的格局,也就是各自建国称王,比如项羽就自封为西楚霸王,而且还强行分封十八路诸侯,其中刘邦就被封为汉王。
在之后的楚汉争霸中,刘邦打败了项羽,但这绝不是刘邦自己的胜利,而是有其他诸侯国的帮助,所以刘邦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取消封国制度,于是只好大封异姓王,比如楚王韩信等。这些就是中国历史上王爵的雏形。
因为汉朝封的王爵,是建立在战国各国归属的基础上的,所以爵号往往是战国时各国的国号,这其中有的是因为封地在原国家的都城,有的是因为其祖上是某国人,总之理由虽然各不相同,但王爵和爵号就这么定了下来。
诸王在各自封国的权力极大,比如可以设置自己的官署,可以自己制定赋税,可以自己征兵,甚至可以铸造货币……而且天高皇帝远,皇帝对他们毫无制约之力。对此,刘邦感到很不放心,于是相继将各异姓王一一诛杀,其中死得最惨的就是韩信了。
消灭异姓王之后,刘邦与大臣们杀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封王。”这一条规定,被以后所有的王朝都继承了下来,并逐渐演变成了“非皇室宗亲不得封王”,将封王爵的资格留在了皇室内部,事实上除了皇帝的兄弟和儿子之外,其他皇室宗亲也是没资格的。
从汉朝开始,中国历史上的王爵制度就算是基本定住基调了,以后历朝历代虽然都有所修改,但基本内容并没有变,王爵一直是爵位中最高的一级。
但是,随着封王的人越来越多,战国时期的几个国号慢慢就不够用了,于是开始增加春秋时期的国号,比如晋王、越王等等。
尤其是到了西晋,封王更多,而多了自然就要分等级,于是就将王爵位细分为“王”和“郡王”两个等级,其中“王”还是以春秋战国时的国号为名,那么“郡王”的爵号就要低一个等级,改为比国低一级的郡的名称,比如岐阳王、汝南王、琅琊王等。
而且,因为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历朝历代的皇帝也意识到,诸王手中的权力太大,对皇权是一个威胁,于是一直努力于削减诸王的权力,这就叫做“削藩”,比较著名的就是汉武帝的“推恩令”。在历朝历代的努力下,王爵逐渐变成了一个地位尊贵、但没有实权的荣誉。
从汉到明,各朝代的皇帝对封王的策略是不一样的,对皇权掌控比较严格的朝代,往往不允许诸王到自己的封地任职,防止他们坐大,但诸王的俸禄和收益,往往还是来自于自己的封地,所以诸王和封地还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比较典型的朝代就是唐、宋,诸王往往都是遥领封地,人是住在京城里的。
而有的朝代没那么严格,允许诸王到自己的封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西晋和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只有自己的儿子才是最值得信任的,所以他将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全部封王,分封到各地,不仅能守卫边疆,还能拱卫京师,确保天下掌握在他老朱家手里。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燕王朱棣在封地发动了靖难之变,直接打到南京抢走了朱允炆的皇位。所以朱棣继位之后,虽然不好意思改变他爹朱元璋封王的策略,但却削夺了诸王的权力,也就是所谓的“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但纵观一千多年的王爵历史,你就可以发现,无论诸王是否到封地就藩,也无论是王还是郡王,他们一定是有自己的封地的,也一定和自己的封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个规律,到了清朝就打破了。
大家都知道,清朝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建国时他们还在关外,没有进入中原,所以汉化不深,说白了就是对中华传统礼仪这些事还不太懂,所以在很多地方就按照自己的理解乱来,也闹了不少笑话。
在清朝以前,中国各朝代封王时,是只有“王”这一个字的,比如秦王、晋王、赵王,虽然将这些一字王称为亲王,但绝不会在正式的文书中加入“亲王”两字。打个比方,你可以称李世民为亲王,也可以称其为秦王,但你绝不能称他为“秦亲王”,那可就闹笑话了。
不过清朝统治者当时并不明白这其中的区别,而是直接将“亲王”作为一种王爵的等级,直接写进了正式文书之中,于是“王”就变成了“亲王”。
清朝皇帝虽然对中华传统文化没弄懂,但他们对如何掌握皇权却很有心得,他们认为给予诸王封地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这会让诸王威胁到皇权,所以干脆取消了封地这一说法,改为用代表美好意义的字来代替王爵爵号,比如恭、礼、安、睿、康、怡等等。而没有封地,诸王也就没有出京就藩的理由了,所以清朝的王爷终其一生,都是要住在京城里的,非奉命不得外出。
综合以上两条,清朝的王爵爵号就显得和以前历朝历代不一样的,赵、秦、晋这些国家名,就变成了恭、礼、睿等字,“王”也变成了“亲王”两字,连起来就是恭亲王、礼亲王、睿亲王等等了。
综上所述,之所以清朝的王爷爵号,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根本原因在于清朝的统治者在确定王爵爵号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了解。他们简单的以为,要切断诸王和封地的联系,就不能把爵号和国名、地名联系起来,而“王”和“亲王”是一样的意思,所以就出现了恭亲王、睿亲王这样的叫法,在我看来,很是不伦不类,但几百年时间下来,很多人都习惯了这种叫法,反而不知道正统的爵号是怎么回事了。
现在有哪款笔记本还带有RS232通讯接口的?
带有RS232通讯接口的笔记本如下:
1.富士通(Fujitsu)E8410-B 15.4寸笔记本电脑-蓝牙+指纹+红外-接口最全的笔记本
2.戴尔(DELL)D630 14.1寸笔记本电脑(T7100,1G内存,120G硬盘)铝镁合金、D620
3 联想(lenovo)昭阳E42A T5550 1G内存 160G硬盘(独立显卡、dvd刻录、指纹识别、串口) E43 K43
4 惠普Compaq 6730b(FP589PA)、惠普6515b
5 联想(Lenovo)旭日N220G-EX
6 DELL Vostro 1200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