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小萌狐,神秘的萨满文化您了解吗?
萨满,一个神秘的职业,萨满的文化同样富有神秘色彩。在许多游戏当中,萨满是不可缺少的职业,他们精通法术和医术,是组队打副本的不二人选。
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青海地区以及外邦韩国、墨西哥等地都存在着萨满文化,这个职业受人尊敬,信仰萨满的人认为他们可以与天地沟通,能从神灵那里为自己讨来福祉斌并可以驱除灾难和邪祟。
古老且神秘的萨满文化在世界中充满着神秘并诡谲的奇幻色彩,我们对于萨满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满族以及蒙古祖先流传下来的萨满仪式和传统,这些文化保留下来的萨满形象,多是头上戴着奇异面具或流苏面罩,身穿法篷手持大鼓,身穿颜色鲜艳多彩的民族服饰。在仪式中,萨满跳着原始舞蹈,念着古怪的咒语或唱着荡气回肠的奇特歌声,做出各种奇异动作,这样的印象让许多人对萨满保持着神秘或敬畏的印象。
然而,这仅仅是萨满在亚洲文化中的一个样貌,在世界各地流传下来的萨满文化中,每个地区有着自己的文化和形式。比如在北美洲的原住民部落里,萨满以“药人”或“药女”的身份出现,而在中南美洲或非洲的某些部落,萨满则多以巫医的身份出现。而在韩国的萨满文化中,萨满的身份如同道士一样。
需要说明的是,他们虽然拥有不同的称呼和身份,也使用各自的传统和方式,但是他们所做的事情是相同的,不论任何地区的萨满,都被视为可以与神的世界沟通,连结物质与能量世界。当然,他们也被认为可以与天地万物沟通,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或是大山湖泊,只要有神灵的地方,萨满都可以与它们“对话”。也许你不知道,令东西方闻风丧胆的成吉思汗,在他建立大蒙古汗国之时,他还只是称霸草原的铁木真,正是萨满通天巫阔阔出对着长生天祈求了四天四夜,最终他为铁木真从长生天那里讨来一个名字——成吉思汗。
那么,萨满这个名词是从何而来的呢?根据史料记载,萨满一词至少存在了2000年,源自通古斯语中的颚温克族语,该族是俄罗斯北部的一支原住民族。后世分布在今日的蒙古、黑龙江、西伯利亚等地,萨满这个名词在所有通古斯语下的各系方言皆存在。
那为何美洲地区也有萨满呢?许多研究传统古老部族的人类学家认为:人类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过无数次大迁徙,东方的原始部落在几千年前曾一度进入了美洲地区,他们一路开枝散叶,最终在美洲落脚,诞生出特殊的文化,但这些文化当中富含东方色彩。世界各地传统部落,如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信仰的核心都非常地相近,甚至在某些仪式、祭典与基本宇宙观都极为类似,这些原始部落文化信仰,全都归类统称为“萨满”。
我们有可能是汉化的鲜卑人吗?
虽然鲜卑人绝大部分已经融入汉人之中再也难分彼此,但相对纯正的鲜卑后裔却是有的,居住在新疆的锡伯族就是真正的鲜卑族后裔,如果条件再放宽一些的话,那么“土族”也流淌着较多的鲜卑人之血。至于我们汉族,则早与鲜卑人融为一体,再也不分你我,这是中国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年代,故而我称其为“大时代”。作为一个纯正的北方人,我觉得称呼无所谓,汉化的鲜卑人也好,鲜卑化的汉人也罢,这都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过程而已,历史证明在征服与被征服之间,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绝对纯正血统的种族,包括你我。
大时代的来临:鲜卑慕容氏鲜卑人的其实早在春秋战国就有,那时候它还叫“东胡”,后来匈奴单于冒顿偷袭了“东胡”,为了方便管理便强行将其分为“乌桓”和“鲜卑”两个不同种族。元狩四年霍去病挟大破匈奴之威,在辽东地区设置了“护乌桓校尉”一职位。到了汉末三国时期,乌桓效忠于袁绍父子,被曹操所记恨,建安十二年曹操亲率大军在白狼山将乌桓击败,并将其部落子民迁入幽、冀二州,从此乌桓这个民族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然而随着乌桓被迁走,同祖同根的鲜卑人逐渐占领了他们的领地,并逐渐有向原匈奴地盘扩张的趋势,这是一场遥远而漫长的民族大迁移,伴随着鲜卑族的崛起,他们也开始形成不同的国家,五胡十六国中仅鲜卑人就建立了九国,这里我们先从建立了四个国家的鲜卑慕容氏说起。
鲜卑慕容氏,也叫“白部鲜卑”,他们是西晋王朝册封单于的部落,故而有慕容氏是鲜卑正统一说。晋成帝咸康三年,鲜卑慕容氏的首领慕容皝在棘城称王,史称“前燕”,不能小看这个人,他的后人一个比一个生猛,次子慕容俊继承了“前燕”;四子慕容恪号称十六国的第一名将,汉人英雄冉闵就是被他所杀;五子慕容垂是“后燕”开国皇帝;幼子慕容德则是“南燕”的奠基人。
前燕的轮流交替不过三代而已,慕容俊死时将11岁的幼子慕容玮托付了慕容恪,没过多长时间慕容恪也一病不起,临终前又把小皇帝托付给了慕容垂。但是随着小皇帝年龄的增长,而慕容垂又凭借着大破东晋桓温的功绩一举奠定了威名,故而王室加快了除掉他的步伐。慕容垂知道了侄子的意思,他没有起兵反抗,更没有引颈受戮,而是不情不愿地投降了前秦皇帝苻坚。
不久之后苻坚与王猛攻前燕,邺城很快陷落,小皇帝一家子也成了俘虏,苻坚看在慕容垂的面子上不仅没有杀他们,反而对他们做到了妥善安置。
苻坚扫平后患后,就谋划着伐晋,多数大臣都不同意,而丞相王猛则刚刚去世,别人的劝告又不听,这时慕容垂站出来支持了他,苻坚一览群臣发出了“与吾定天下者,惟卿而已”的感叹。慕容垂支持苻坚伐晋是有私心的,他打的心思是“火中取栗”罢了。
在“淝水之战”中苻坚嫡系兵马损失大半,而毫发无伤的慕容垂趁机提出“国家新败,北方部落匆匆欲动,请允许我前去安抚他们,并顺便祭扫祖坟。”不知道苻坚是灰心了还是怎么地,就直接同意了,让他回故地,那不是放虎归山,纵龙入海吗?
结果在太元九年回到故地号召前燕的鲜卑遗民复国,自称“燕王”,史称“后燕”,仅仅用了一年慕容垂就打到了邺城,而慕容冲率领军队围攻长安,逼走了苻坚,可以说前秦的没落是与慕容氏有着直接关系的。
不过一般来说,“虎父”肯定有“犬子”,尤其在古代的帝王中。上了年纪的慕容垂稍微安下心来就不想再动,他极力培养自己的太子慕容宝做一个好皇帝,甚至连重要的军事行动都懒得参与。
一次为了给自己儿子一个锻炼机会,慕容垂派儿子率领八万精兵去征讨还很弱小的北魏拓跋珪,结果在参合陂大败,全军覆没,仅有慕容宝等几个皇室人逃脱,而拓跋珪除了把对自己有用的人留下了以外,剩下被俘的五万燕兵全部被坑杀。71岁的慕容垂看到儿子惨败,知道他不是领兵作战的料,于是决定亲征北魏。
慕容垂速度很快,没等拓跋珪反应过来,他已经带兵走太行山道突袭北魏占据大本营平城,拓跋珪弟弟战死,北魏三万多兵马被收编。走到参合陂时,慕容垂让人挖开被掩埋的尸体要祭奠,当这些燕国的子弟被挖出来时,燕国大军人人哭嚎,慕容垂听着凄厉的哭声,又看着遍地的尸首,顿时觉得又愧又恨,顿时一口鲜血喷出,人倒了下去,十天后便死于退兵途中。
一代英雄就此画下句号,留给世人的只剩下金庸小说中的“参合指”让人浮想联翩。慕容垂死后他的儿子被拓跋珪压着打,最后跑到鲜卑老窝龙城才站住了脚,建立了“北燕”。不曾想慕容宝跑到哪里也是个废物,在光天化日之下竟然被自己的舅舅所杀。慕容宝的儿子慕容盛倒是个人物,他只身返回龙城给父亲吊丧,并在几天后的一次宴会上一刀将这个老舅兼岳父的人给砍死,然后昂然走上王位。不过慕容盛虽然英明一些,但经不住政客们的迫害啊,有一次太后的侄子将他刺成重伤,他在临终前将辅佐太子的重任交给了皇叔慕容熙。
慕容熙呢,是历史上有名的花花公子,慕容盛不知道的是,他这个叔叔和自己的母亲早就有了私情。等他一咽气,太后就下令废掉太子,另立慕容熙为皇帝。而这个慕容熙一天到晚正事不干,除了女人还是女人,如爬进爱妃棺材与之交合之类的荒唐事情都是他干出来的。
就在他为爱妃训英下葬时,城中一干将领拥护慕容宝的干儿子慕容云为皇帝,成为新一代北燕皇帝。慕容熙得知后气急败坏率领出殡队伍反攻龙城兵败被杀,年仅23,这一支的慕容氏算基本断绝。
再来看看慕容泓重新开张的“西燕”,他宣布称王之后不到两个月便被手下刺杀,主持大局的只剩下慕容冲。慕容冲倒是没什么野心,但是架不住慕容氏内部的不断内讧呀,当他带兵攻陷长安后,一部分鲜卑人要求归故里,而慕容冲则认为长安才是建立基业的地方,于是逐渐与将领们产生了摩擦,于是太元十一年,慕容冲在内讧中被杀。没有了主持大局的慕容冲,西燕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换了四任皇帝,总算等到慕容永登上皇位后稳定下来,他却异想天开地对慕容垂动手,甚至不惜联络了世敌北魏和东晋,可惜慕容垂没给他机会,没等到北魏和东晋的援兵,自己反而先掉了脑袋。至此,慕容冲和慕容泓一支的慕容族已全部被灭。
再来说说慕容德,他本身是个没野心的政治家,但眼见自己侄子慕容宝被拓跋珪打的落荒而逃,他在极度失望之下率领十万多慕容氏的臣民流浪到东晋境内,于晋安帝隆安四年在广固称帝建国,这就是史书称作的“南燕”。
不过好景不长,仅仅五年后,慕容德就驾鹤西去,接替他的是老皇帝的侄子,颇具音乐天赋的慕容超,在他亲自调教下,南燕的宫廷乐队名声大噪,就连东晋和后秦都觊觎万分。
他同时也是一个重情重孝之人,因母亲和妻子都被后秦姚兴扣留着,就想着拿重金或者土地将她们换回来,后秦姚兴趁机提出要他的宫廷乐队来交换,慕容超犹豫再三,最后忍痛答应下来换回了原配妻子和老母亲。
义熙五年元旦,在接受群臣朝拜时他忘记自己的乐队已经送给了姚兴,便想着让乐队奏乐,结果这队乐师没有让他满意。于是慕容超就傻傻地颁布了一条命令,让自己的部队从软弱的东晋王朝抢掠仕女来重新打造一支乐队。
此时的东晋皇帝虽然弱,但主政的刘裕可一点也不弱,刘裕本来攻略重点是岭南和巴蜀地区,结果后院来了这么一个蚂蚱一样的东西来骚扰,于是征调大军来攻南燕,结果自然不用说,仅仅四个月建国不到十年的南燕就灰飞烟灭,慕容超也被生擒。
刘裕一点机会都没有给他,直接将他押送至建康城内公开问斩,死时仅26岁。最荒唐的是,直至临死慕容超还在问监斩官:“杀人为什么听不到音乐伴奏?”此后又接着斩杀了3000多名慕容氏家族成员才罢休,鲜卑慕容氏彻底沦落为历史尘埃,剩下的只有野史小说中的记载而已。不过也正是慕容氏如此有韧性,反复不断地建国称帝,所以金庸老先生才会对其更加同情,创造出慕容复这么一个形象来慰籍鲜卑慕容氏之先人吧!
大时代来临:鲜卑拓跋氏这是一个发酵着理想也催生着英雄的年代。
东晋咸康四年,鲜卑拓跋氏的首领什翼犍率领族人建立了“代国”,后来他被觊觎王位的儿子所杀,族中大乱,苻坚乘机将拓跋氏一扫而空,按照苻坚的旨意,那位弑父的不孝子被押往长安问罪,并执行了残酷的“车裂之刑”,诏书道:“弑父大罪,拓跋寔君车裂以儆效尤!”
然而幸运的是什翼犍的一个孙子运气好,躲过了叔叔们的屠刀,母亲带着他回到了贺兰部,他的名字叫拓跋珪。就在代国灭亡十年后,经过母亲家族的不断游说,鲜卑拓跋氏在西拉木林河边的牛川召开大会,作出了恢复代国的决定,而拓跋珪作为老国王什翼犍的唯一嫡系子孙,理所当然地成为新王,也许拓跋珪觉得代国这个名字不吉利,在不久之后他将“代国”改为“魏”,史称“北魏”,这一年也叫北魏登国元年。
创业之初,北魏可谓是强敌环伺,南边的独孤部,北边的贺兰部,东部的库莫奚,西边的匈奴铁弗都是不好惹的大部落,阴山以北的柔然和高车,太行山两边的后燕和西燕都是强大的政权,北魏注定是一个不停战斗的国家。然而这些威胁对一个像开了挂的男人来说简直一点用也没有,仅仅用了九年,什么独孤部,什么匈奴人皆成为治下之臣,辽阔的大草原和华北平原只剩下两个国家,一个是新兴的北魏,一个则是老牌的后燕,这时的拓跋珪才25岁。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本来慕容垂威名赫赫,但奈何儿子不争气,参合陂全军覆没,五万人被活埋,慕容垂以71岁高龄带兵出征取得了一定战果,但还是因为年老病死在军中,没过两年后燕就消失在历史尘埃中,拓跋珪完成了鲜卑人从没有过的功业,他大功告成,足以名垂青史。
这样的功绩往往会让人得意忘形,拓跋珪也一样。他在贺兰部见到自己的小姨妈,顿时惊为天人,得知已经嫁人,又派人刺杀了小姨妈的丈夫强行纳小姨妈为贺兰妃,并生下了他此生最大的遗憾拓跋绍。由于拓跋珪学东晋仕人经常服用“五石散”,导致性格狂躁。天赐六年的一天,拓跋珪无故大骂贺兰妃,并声称要杀掉她,拓跋绍怕母亲被杀,于是当天夜里悄悄潜入父亲卧室,一刀将父亲刺杀,这位鲜卑族的英雄死的时候才39岁。
从其他建国的鲜卑族来看,“虎父犬子”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然而鲜卑拓跋氏打破了这条铁律。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继承皇位,在十四年中,先后击败强敌柔然和刘宋,致力于发展经济,最终因劳累病逝。拓跋嗣的儿子同样不差,从小就有“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气,他继位三年后便一举荡平大夏,被刘宋王朝称为“英图武略,事驾前古”,他同时也被文人骂的狗血淋头,因为他掀起了第一次“灭佛运动”,又杀了崔浩。
当然拓跋氏最了不起的子孙莫过于第六代皇帝孝文帝拓跋宏,这是一位伟大的皇帝,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一位少数民族统治者会将中原文明移植在自己的民族中。如官员开始领取俸禄,而不是再剥削;如在刑法中明确规定禁止对女性实行“裸刑处决”,第一次将女性人权写在游牧民族的律法中;再如鲜卑贵族穿汉服,说汉族,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等,就这样一个伟大的鲜卑族才会隐没于汉族中再也不分你我。
从历史中看,作为一名草原民族领袖,能勇敢抛弃脱离时代的陈规旧制,采用先进文明之优长为我所用,孝文帝是先行者,这不比忽必烈将国人分为四等,多尔衮让汉人剃发刮头来的更为和平吗?但是不管怎样,这个叫拓跋宏的鲜卑人开通了一条为隋唐盛世奠基的英雄之路!
再强盛的王朝也避免不了衰落的命运,在经历了胡太后、尔朱荣之乱后,拓跋宏的子孙们一个个下场极为凄惨。高欢起兵后扶持元脩为帝,结果在永熙三年此人投靠了鲜卑宇文氏,高欢无奈之下另立宗室元善为帝,定都邺城,史称“东魏”,17年后元善被高欢毒杀,拓跋家族死伤殆尽,东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投靠了宇文氏的元脩也没有好下场,不到一年便被宇文泰杀掉,元宝炬被立为新皇,史称“西魏”,西魏经历了3代27年的傀儡帝王后,被迫将帝位让位于宇文觉。
整个鲜卑拓跋氏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再也难觅踪影。
大时代来临:鲜卑乞伏部与鲜卑秃发部,通往隋朝的鲜卑宇文部在陇西一带生活的鲜卑乞伏部本来是苻坚忠心耿耿的护卫部落。在“淝水之战”前,乞伏部首领乞伏国仁本已随苻坚走到了南征的途中,可陇西传来了叔叔乞伏国仁造反的消息,于是苻坚命他平定叛乱,就这样他意外的躲过了淝水之劫。
但他对苻坚一直很忠心,直到听说苻坚被姚苌吊死,他才打出了“西秦”的名号,立志要为苻坚报仇。他的继位者是弟弟乞伏乾归,他是乞伏部的英雄,先后征服了吐谷浑、叱豆浑等地,并成功击败了后凉,成为西北地区不可多得的强盛之国。
然而就这样的英雄人物又是被至亲所杀,原因不过是一次小小的口角。杀掉乾归的人叫炽磐,也是他接任了西秦皇帝之位,在他接任的17年中乞伏部没有任何进展,反而国力不断衰退。当他的儿子暮末接任时,其实这个国家已经是异心四起,当一系列变故后,继位仅四年的暮末率领乞伏部5000人投降夏国赫连定,然后全部被杀,乞伏部也就消散于历史中。
鲜卑人分支秃发部也建立了一个国家“南凉,这个国家如同他们的领导人一样粗犷而幽默,留给世间的全是笑料。如他们的领袖秃发乌孤因为喝酒从马背上摔下,生命垂危,他还对人们说:“差点给吕光父子送去笑料。”说完就停止了呼吸。不料,最后这个笑料还真的送过去了。再如秃发傉檀不可一世地前去攻打北凉,结果被打的全军覆没,直到送上一个儿子为质子才全身而退。越想越气的他再次纠集大军征伐北凉,结果又被打的全军覆没,只好送上另一个儿子为质才算解围。
眼看着跟他没前途,其他部族兄弟纷纷投靠他人,秃发傉檀却不自知,信心却是有增无减,最后当他提上微弱的兵力再次踏上征途时,后方根据地被后秦乞伏炽磐乘机占领,他听到消息后顿时昏了过去。当他醒来时,身边只剩下四个亲信,五个人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在西平向乞伏炽磐投降,之后他被封为“左难公”,过了一年后莫名其妙就给死掉了,成为千古之谜。鲜卑秃发部也就从历史中消失。
鲜卑宇文部建立的王朝叫北周,首位皇帝则是让西魏恭帝让位的宇文觉,只可惜这个宇文觉虽然名义为皇帝,政务大权却在堂兄大司马宇文护手中。宇文觉作为宇文泰的儿子,自然也有些小伎俩,他如同康熙擒鳌拜一样秘密训练了一些武士,但被大司马宇文护得知,将其贬为略阳公,一个月后暴死,宇文觉的大哥宇文毓上位称帝。
宇文毓这个皇帝当的一板一眼,极有明君之像,这样一来宇文护却坐不住了,武成二年宇文护又指使亲信给宇文毓的吃食中下了毒药,这个年轻的皇帝临死都没有一丝慌乱,他的口鼻皆流血不止但仍然口授遗诏,拜托大臣们忠心辅佐自己的弟弟宇文邕,就这样定下了北周第三位皇帝的基调。
宇文邕上台后实行了隐忍之策,这一隐忍就是十二年。建德元年皇帝约上宇文护一起看望太后,宇文护跋扈已久不疑有诈,便相约而去,就在太后的含仁殿,宇文护被埋伏好的杀手给砍掉头颅。
宇文邕亲政后,干了两件震惊天下的大事。第一,将对抗多年的北齐王朝给灭掉;第二,灭佛。这两件事让他名震天下,宣政元年,宇文邕亲率大军征讨突厥途中病逝,其子宇文赟继位。
宇文赟可是个不折不扣的“白眼狼”,他一登基,还没等父亲出殡,就做了三件不为人子的事情:父亲宠幸过的女人全归自己;父亲重用的大臣通通流放杀头;父亲流放的官员全部召回重用。他的荒唐事不仅如此。他还册立了五位皇后;21岁就宣布自己是太上皇,让七岁的儿子当了皇帝等等。这位纵欲过度的皇帝不可避免地在大成二年春夏之际病逝,留下8岁的小皇帝宇文阐不知所措。
这时皇太后杨丽华要求自己的父亲总揽朝政,隋唐的奠基人杨坚终于华丽地登台了。杨坚是个有野心的人,自然在掌权之后就借着皇帝之名开始清扫障碍,宇文家族嫡系子孙在一年里就被屠戮多达万人。大定元年,小皇帝禅位给杨坚,小皇帝则被封为“介国公”,不过三个月后这个所谓的介国公就从人间蒸发,至此鲜卑宇文氏从史书中消失。
从以上不难看出,鲜卑人正是在不断南下,一次又一次接受汉朝文明的洗礼,建立的王朝不管成功也好,失败也罢,痛苦皆在当时,但从历史大势来看,他们中绝大部分的的确确是融入了汉人之中,很难分清谁是鲜卑人谁是汉人,所以在我国北方地区,我们可以称为“被汉化的鲜卑人”,这样的称呼并不丢人,应该是一种荣耀才是。
血脉相对纯正的鲜卑后人文中开始就提到,据考证锡伯族是纯正的拓跋鲜卑后人,这是有真实依据的。因为除了锡伯族自身认为自己就是古代鲜卑人后裔的一些证据外,“锡伯”的汉语译音为“犀毗”、“鲜卑”、“矢比”等,再去查找锡伯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于南北朝时期的嫩江和松花江流域,这些都可以找到这个民族曾经是鲜卑拓跋氏的一个分支的痕迹。
锡伯族的白图腾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个图腾也叫“鲜卑兽”,家家都有挂这种图腾的习俗,而一般又挂在卧室西墙上,这与史料中记载的嫩江一带的鲜卑部落是相符的。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们没卷入南迁民族融合的浪潮中去。我要告诉你的是,今天的锡伯族虽然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但他们爱好和平,反对战争,本身就是一种保护民族的意识,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民族才能从1700多年前直至今天从未断绝延续,这是一件幸事。比起气势磅礴的融入,淡泊名利也不失为一种绝佳的生活态度,不是么?
另外“土族”也是带有鲜卑族浓厚的血统,这要从吐谷浑说起。鲜卑慕容部的吐谷浑是首领涉归的长子,他有能力也有魄力,可惜父亲只给了他1700户部众,而弟弟却作为嫡子于太康五年继承了单于之位,因此弟弟处处针对他,于是吐谷浑领着他手下的部众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迁徙。
他们先是在河套平原待了二十年,永嘉六年受到拓跋部的压力,年迈的吐谷浑再次带着族人继续西迁,最终来到了羌人居住地——罕原地区。在这里吐谷浑带领着族人征服了本地土著羌人,后来又陆续攻占了四川阿坝、松潘等地区,总算打下一块方圆千里的地盘。
建武元年,带领族人颠沛流离一生的吐谷浑在完成了迁徙的使命后,溘然与世长辞,终年72。作为这个种族的奠基者,他赢得了族人一致的敬仰,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领袖,吐谷浑的孙子用祖父的名字做了国家的名字。
然而当隋朝建立后,他们的厄运便不断而来,先是隋炀帝在大业五年将其赶出故地,而后还把他们所命名的“西海郡”改名为“鄯州”,而当隋朝大乱时,伏允可汗又带着族人杀回故地,恢复了吐谷浑。而在唐初时,他们又协助唐高祖击败了甘肃叛乱者李轨,所以顺势成为唐朝属国。
贞观八年,吐谷浑人在送完朝贡归国时,顺手掠夺了大唐边民的财物,消息传到太宗耳中,一向护短的他瞬间炸了毛,他下了圣旨要求伏允可汗亲临长安向大唐臣民道歉。然而伏允可汗却回信说自己体弱多病去不了长安。颜面大失的唐太宗便恼羞成怒地取消了唐朝公主与伏允可汗之子的婚约。
这使得伏允可汗大怒,竟主动挑起战乱,屡屡侵犯大唐边境。第二年太宗兴师西征,伏允可汗最后兵败自杀,唐朝政府立成长在中原的伏顺为可汗,由此吐谷浑成为吐蕃与大唐之间的缓冲地带。后来在吐蕃的强大攻势下,吐谷浑被迫迁往灵州、朔方等地方,与羌、藏、蒙、汉杂居,衍生出一个新的民族——土族。
正是因为这个因素我才会说土族带有相对比较多的鲜卑血统。
结语:隋唐建立后,鲜卑人逐渐与汉人无异,更没人以鲜卑血统为耻,就连隋唐皇室都有着浓厚的鲜卑血统,如隋炀帝和唐高祖的母亲皆出自鲜卑独孤氏;唐太宗的母亲出自鲜卑纥豆氏;长孙皇后的父母更是纯粹的鲜卑人,但无论如何,鲜卑与汉族的融合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中华民族之大幸!鲜卑的大举南下与汉族融合,奠定了中国多民族共同繁荣的根基,中和了北方过于粗犷和南方过于孱弱的文化,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正是这样一个兼收并蓄、博大精深的隋唐时代来临了……
参考资料:《另一半中国史》、《乌桓.鲜卑》、《鲜卑史研究》、《北方民族的历史》、《游牧民族与中华史:鲜卑列国》等
西汉皇太后窦漪房的简介?
窦漪房,西汉汉文帝皇后,从皇后到皇太后,一直当到太皇太后。她虽不像吕后那样直接上台干政,却仍时刻左右着西汉朝政
初遇汉文帝当年吕后当政,见不得宫里面女人太多,就把宫女都几个人一组打包送给诸侯王了。窦漪房恰巧就在这里面,而且送给了当时是代王的刘恒。
当时无论是窦漪房还是其父母都希望去赵国,为什么呢?因为河北是他们老家,赵国封地就在河北。可惜造化弄人,管事的怎么可能听一个宫女的话。于是乎,窦漪房一把鼻涕一把泪,来到了代国。
宫女待在吕雉那边只能有两种下场——被杀或者老死,而在诸侯王那边可就不一样了。吕雉把这些宫女送到各国,目的就是让诸侯王知道她的“仁慈善良”。诸侯王当然也开心,白送的女人,谁还不要?代王也不例外。自从窦漪房来到代国,刘恒就天天“勾搭”她,这一来二去,就生下了三个孩子,刘嫖刘武以及大名鼎鼎的汉景帝刘启。
窦漪房三子不受宠不过,汉文帝对窦漪房的态度可不怎么好,从他对她的孩子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先说说大公主刘嫖,刘嫖可不是个简单人物,就是因为她,汉武帝才能顺利即位,可是汉文帝却只把她嫁给了一个排名靠后的侯。而同样是另一个妃子生下的公主,汉文帝却把她嫁给了帮他赢得皇位的周勃之子(周勃为丞相)。
而小儿子刘武,窦漪房很喜欢,可汉文帝却一点也不重视刘武。其他小老婆生的儿子都封到了好地方,唯独这个刘武,汉文帝把他“放逐”到了代国,代国有多寒酸,汉文帝可是有着深切体会。可见,刘武在他老爹那边是有多不受重视。
接着是太子刘启,按道理贵为太子,皇帝的接班人,刘启应该被他老爸捧在手心里。不过,这刘启不争气,屡次让他老爸难堪。一次刘启和吴国世子下棋,由于他们俩意见不和,就起了争执,最后太子刘启竟然用棋盘砸死了吴国世子。刘启是太子,自然不用为此事负责。但是,吴王不干了,提出从今以后不再来长安朝圣。汉文帝理亏,只好点头答应。太子是未来天子,竟然这么不稳重,汉文帝自然是不喜欢他了。后来,汉文帝让太子给他吸脓,刘启洗是洗了但是由于脓实在是太恶心,他面露难色。汉文帝看到太子这么不争气,愈发讨厌他。
年老色衰我们再说窦漪房本人。后来,窦漪房因为一场变故,双目失明,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窦漪房逐渐变老,汉文帝自然提不起什么兴趣了。
宫里可不缺女人,汉文帝很快就找到了新欢——慎夫人。慎夫人美丽过人,且能歌善舞,把汉文帝迷得神魂颠倒。汉文帝走到哪都会带上慎夫人,好像就是故意给皇后窦漪房看的。
下一个吕后?一次,汉文帝和皇后去游玩,把慎夫人也带上了。在古代,尊卑有序,皇后和皇帝可以坐在一起,但妃子就要坐远一点。但是汉文帝故意让慎夫人和皇后平起平坐,皇后看在眼里,没有什么表示。好在袁盎是个明白人,他把慎夫人的座位往后面移了移。但是慎夫人看到了,怎么说也不肯坐了,把手一挥就回宫了。汉文帝震怒,瞪了一眼袁盎,也回宫了。
汉文帝素来仁慈,他不会随便杀一个人。回宫后,他质问袁盎为什么要这么做,袁盎答道,“难道皇帝忘了先前的人彘了吗?”汉文帝恍然大悟,不禁冒了一身冷汗,重赏了袁盎。先前戚夫人被做成人彘,那是因为有吕雉这样的太后。谁也不敢保证窦漪房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吕后。汉文帝了解窦漪房,自然知道这件事的可能性,不然也不会给袁盎赏赐了。
窦太后的野心窦漪房在汉文帝活着的时候一直表现的十分低调,恪守妇道,不过问政治,不争风吃醋,这也为太子上位铺平了道路。等到汉文帝死后,她就开始干政了。虽然窦漪房不像吕后那样疯狂,不然也不会有儿子和孙子两位明君,但是她作为女强人气势,一点也不弱于吕后。
就是不喜欢儒学这窦漪房虽然字儿不认得几个,眼睛还不行,但是却十分欣赏黄老的治世思想。于是窦太后发话了,无论官员还是宫人,人手发一本《老子》。皇帝也没办法,老太婆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
不过,有些儒生看不下去了,其中有个叫辕固的儒生觉得窦太后在过家家,认为《老子》是儿童读物 。这可惹恼了窦太后,下令让辕固和野猪搏斗,这明摆着是要处死他啊!一个文弱书生,从来没跟人打过架,何况一只凶猛的野猪了。还好汉景帝给了他一把剑,他又恰好刺到了野猪心脏,这才保住了他的小命。
历史上总有喜欢作死的人,像是时间久了,有些自以为是的人,就忘掉了以前的人是怎么死的了。这不汉武帝即位以后,就又有人开始作死了。御史大夫赵倌不满窦太后的所作所为,于是向汉武帝建议限制老太婆的权力。窦太后知道了这件事,哪能忍啊,孙子是皇帝我老太婆都不放在眼里,何况一个小官?于是,窦太后下令逮捕参与这件事的人,逼他们自尽。
公元前135年,风光了半辈子的窦漪房去世。狐狸的标志是什么品牌?
狐狸商标的衣服是金狐狸FOXER。
金狐狸FOXER品牌文化深厚,源远流长,源于17世纪北欧地带生活的一种珍奇动物“狐狸犬”。
19世纪初,皮匠世界威廉姆斯·彼得无意间邂逅金狐狸饰品店,潜心钻研金狐狸饰品的设计理念与制作工艺,并萌发了把“金狐狸”注册品牌商标,进军皮具行业的念头。随后,酝酿已久的意大利狐狸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成功注册意大利“金狐狸FOXER”品牌商标,主营男女箱包、皮带、票夹等系列皮具产品,标志着“金狐狸FOXER”这一国际品牌正式诞生。
安禄山和杨贵妃有何关系?
很多人喜欢琢磨安禄山和杨贵妃的关系,但从正史记载中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包括司马光这次也冤枉他们两了。
为什么他们的关系是绯闻当不的真?我来为他们洗白。
安禄山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先说说安禄山这个人,杨玉环是当上了贵妃之后,安禄山作了她的干儿子,具体的时间《旧唐书》中没有说明。而安禄山是个杂交的胡人,他母亲是个突厥族的职业巫师,他从小没有父亲,跟着母亲生活,后来其母改嫁一个姓安的将军的哥哥,他也姓了“安”。
安禄山是个天资聪明之人、很有语言天赋,在那个多民族杂居时代,他利用语言优势在多国商人中扮演“洋买办”角色。29岁那年,他偷盗山羊被幽州节度使抓获,巧舌如簧的他不但没死,还因此入伍,当上职业的军官,从此后步步高升。
为了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他贿赂朝廷重臣,39岁那年他如愿以偿当上了平卢节度使,很快获得了唐明皇的信任。安禄山商是一个高情商之人,在得知杨贵妃深受唐明皇宠爱后他,他主动请求唐明皇允许拜杨贵妃为干娘。
虽然安禄山大杨贵妃16岁,但人家是贵妃,不管这套。于是,皇帝答应了,对于安禄山来说做干儿子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的拉近自己和皇帝的关系;对于皇帝来说,这些边疆大臣,他需要恩威并重,以拉拢人心;对于杨贵妃来说,他收安禄山为干儿子,是在为大唐办事、提皇帝着想。
所以干儿子什么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三人都有自己的政治和私人目的。
过生日,“洗三”惹出的绯闻“洗三”是唐代的风俗,在孩子生下来的第三天,作为母亲要为孩子洗去尘垢,换新衣服。751年,安禄山在长安过了48岁的生日,第三天,杨贵妃传他入宫为他洗三。
安禄山很胖,165公斤重,肚子大的拖到膝盖下面,走路要耸动两个肩膀,向上提高自己的身体,否则都迈不开腿。洗好后,安禄山穿上专为他定制的“襁褓”,躺在花轿中,人家喊一声“禄儿,他回应一声,开心极了。
笑声惊动了唐明皇,此时快七十的唐明皇也跑过来看热闹,随后赏赐了安禄山一大堆的礼物。对于皇帝的赏赐其意义完全不一样,让许多人十分眼红。从此后,安禄山跟杨贵妃的关系更是突飞猛进。
三百年后,司马光在《资自通鉴》中写到,“洗三”过后,安禄山可随意出入皇宫,有时与杨贵妃一起吃饭喝酒;有时跟杨贵妃一玩就是一整夜,通宵达旦。绯闻是关不住的,更经不住人言,于是绯闻穿过宫墙,传入百姓的耳中。至此,安禄山成了杨贵妃的绯闻男友。
被冤枉的两个人司马光的名气、《资自通鉴》严肃的性,没有人会怀疑这么著名的历史学家在这种事件上出错。于是安禄山与杨贵妃被《资自通鉴》定为两人关系暧昧。
但从今天的来看,司马光对于两人的记述确实出错了。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不可能全是亲眼所见,他也是从正史上找的材料。但何为正史?比如《旧唐书》、《新唐书》;何为野史?便是一些捕风捉影的传闻小说。对于司马光这样严肃的历史学家来说,不能从野史上搜集材料。
但有趣的是,安禄山与杨贵妃通宵达旦的传闻,恰恰来自于野史。其理由有二:
宋朝与清朝的学者考证过,得出的结论是,安禄山与杨贵妃的丑闻来自于虚无缥缈的小说记事《天宝遗事》。而这部书的作者是以为姓王的大官,他为官时没赶上盛世的唐朝,却赶上了唐末时的动乱,乱世官人不如狗,他心中怨恨国家统治者的无能,便以小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便一边做官一边写小说,专门采集唐朝皇家丑闻,于是一百年前安禄山与杨贵妃的事件被他添油加醋的写了进去。
清代散文家袁枚,就对这件事公开批评司马光的不严谨,冤枉杨贵妃。除了上面两点理由外,还有另外两个原因我也不相信他们的绯闻:
其一,他们都没这个胆子。
唐明皇的女人,作为一个被皇帝宠爱的女人,断不能有任何风言风语。我们不能因为唐朝的开放,唐朝女人的胡来,就推测杨贵妃也是这样。没错,武则天胡搞、太平公主胡搞,当你让杨贵妃也胡搞试试?
其二、他们都看不上对方。
安禄山要造反,要的是天下,不是杨贵妃,再说了如果现在跟杨贵妃就有绯闻势必影响他的计划;如果天下是他的,杨贵妃自然也是他的。而杨贵妃能看上他什么,一个肥的系裤腰带还要四个人帮忙,两个人抬肚皮的人,一个绝色美女跟这样的丑男通宵达旦的谈情说爱,换你,你会不?
因此,综上所述安禄山跟杨贵妃的桃色事件就是寻常百姓胡乱臆想,再被王大官人采集后收录野史,又被大牌历史学家司马光写进《资治通鉴》这样严肃的历史著作中。经过这些有心的、无心的辗转后,杨贵妃成了桃色绯闻的女主角。
关于安禄山墓2011年河北保定曲阳田庄村,村东头的“陵疙瘩”被人挖开了三个洞,村民紧急报警后,考古工作正式展开。检查后发现这三个是盗洞,在墓室中出现了一个汉白玉莲花座,这是受佛教文化影响、北朝以后才开始流行的一个造型,墓中的绳纹砖也指向唐代。在经过两年发掘后,这座墓葬呈现世人眼前,地宫的面积竟然超过了清东陵:共有墓道、庭院、前后甬道、十二个墓室和两个巨龛组成,多个墓室合起来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
但这座墓的主人一直没有解开,专家们除了在封门贴附的两块刻字条砖上见到“大金皇统九年三月重修保”的字样外,在没找到任何有关证明此墓主人的文字。
墓中的英文磁带墓葬中的英文磁带只是考古过程的中的一个小插曲:考古队员在清理墓室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英文磁带。依此推断,这其中一个盗墓贼有可能是英语老师或学生,又或是带着磁带盗墓以缓解心里紧张。
从发掘出来的前、后门内三道汉白玉门槛来看,这个墓葬的形式属于高等级的标志,其主人的身份不一般。在打开后室后,发现石构件满地都是,最终拼成了一座巨大且辉煌的须弥石椁,这也是我国考古发现中最大且最负责的棺形汉白玉石椁。
按照这些证据来推测后,墓主人被列出来,分别怀疑:安禄山、李宝臣、张孝忠、王处存、王都五人,其中安禄山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从壁画和石构件来分析,其安葬时比较匆忙慌乱,并非事先就准备好的墓室。
墓地留给专家的证据太少,无法充分说明墓主人究竟是谁,想知道答案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证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