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地图,古代历史上有没有忠臣误国的时候?
当然有,而且为数不少,历朝历代都有。
比如明朝,就有方孝孺、黄子澄、史可法等等众人。
忠臣误国的主要原因,就是在错误的时间坐上了错误的位置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比如大明忠臣史可法。
1644年,崇祯北京殉国后,李自成、吴三桂在又和又打,忙得不亦乐乎。但大明这边,即便崇祯自缢了,明朝也并没有灭亡。
没有皇帝的京城明朝有两个京城,北京和南京。
北京,是明朝的政治、军事中心,南京是经济和文化中心。
当然,有多个都城的不是只有明朝,唐朝也有两个,北宋有四个,辽国更是有五个之多。明朝特殊的是,虽然皇帝从来不在南京办公,更不会住到南京去,但两个首都的地位是一样的,而且南京也有全套的政府班子,北京有的官,南京一样不缺,相当于是个朝廷的备份。
这时候,虽然李自成占据了陕西、山西、北直隶、山东、湖北等地,但谁要敢说明朝现在已经灭亡了,那是要挨抽的,不是一两个人,所有人都会抽他:“你不是做梦还没醒就是穿越过来的,睁开你的眼睛看看地图。”
从地图上看,是这样的:
明朝名义上控制的地区,比南宋还要大上很多,名义上的军队,也还有很多,尤其在还有南京这样一个京城的情况下,无政府的状态绝不会持续太久。
在皇帝突然挂掉,北京百官大部分投降的情况下,两套班子似乎是个天才的主意。你李自成再牛,也无法同时攻克北京和南京,随你打哪里,另一边我都有全套班子,随时可以办公,让国家机器恢复运转。
傻眼的是,机构、人员都齐全,可是缺一个皇帝...
早在北京还没有失守时,南京官员就预料到大事不妙,并做好了迎接太子朱慈烺前来南京监国的准备。
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北京失守十天之后,也没等来太子,收到的最后一封诏书还是崇祯“命天下兵勤王”的勤王诏。
一直到了四月初八,才从淮安传来确切消息,京师失陷。
该领导拿主意了。领导是谁呢,虽然南京六部俱全,其他官员却多是摆设,权力集中在三个人手里: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南京守备太监和提督南京军务勋臣。
这三位大佬,分别是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提督南京军务勋臣忻城伯赵之龙、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
主意其实很好拿,前提是有人能名正言顺继承帝位。
这偏偏是个天大的问题,大家眼巴巴等了半个月,连传说中太子的影子都没看见,这可如何是好?
政治正确,在历史上始终是第一要务,否则,纵然强如于谦,也免不了在英宗复辟后被杀。
大家都是官场上的老兵油子,对规则都心知肚明,北京虽然陷落,崇祯和三位皇子还没有确切的消息,没有一个人敢妄议此事,大家所能做的,就是每天到议事堂上互相打听,枯坐终日,每天拿靴子尖在地上划圈圈,靴子都不知被磨破了几双。
磨了九天靴子,四月十七日,从北京逃出来的大学士魏炤乘终于带来确切消息,北京朝廷已被一网打尽,崇祯殉国,三位皇子都被李自成抓获,已经没有直系的帝位继承人选了。
帝位成了空缺,有人心急如焚,有人暗自欢喜,更多人束手无策。
大佬史可法自古以来,一个朝代的帝位出现空缺,必然意味着朝廷内部将有一番明争暗斗。好比一个公司的总经理职位出现空缺,各位董事会成员必然想办法安插自己人,以获取利益。
史可法、韩赞周、赵之龙就是三位最有权力的董事会成员。其中,尤以史可法威望最高,号召力最强。
主要人选有三个,福王朱由崧、桂王朱常瀛、潞王朱常淓。朱由崧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亲堂兄,朱常瀛是朱由检的叔叔,朱常淓是朱由检的堂叔,无论从藩位高低、兄终弟及的继承顺序还是距离来看(朱由崧一路逃亡,此时就在淮安,朱由榔却远在广西),都应该轮到朱由崧过一把皇帝瘾,当时朝廷的有识之士也这么认为。
但是在东林党的抵制之下,人选迟迟无法定议,这时候,正需要大佬一锤定音。
最大的大佬史可法不是东林党人。
他是东林党人的得意门生,他的老师,是著名东林党人左光斗。
这一层关系,决定了他的政治倾向必将偏向东林党人。
但同时,史可法又是个正直的人,根据顺位,他认为理应迎立神宗一系的子孙。
正直的准东林党人史可法,左右为难,计无所出。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优柔寡断。
正直的、优柔寡断的准东林党人史可法,在深思熟虑之下,还是无法做出决断,于是史可法去找了马士英商量。
马士英是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庐州、凤阳等处军事,他不是东林党,所以史可法才会去找他商量,想在桂王和福王之中选定一人,更重要的是,马士英身为凤阳总督,江北三镇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正是直接受他节制,也就是说他掌握着军队,这一点无比重要。
两人关起门来秘商的结果是:“以亲以贤,惟桂乃可”,这是个和稀泥的决定,既不得罪东林党,也排除了血统过远的潞王朱常淓。
自以为决定了一件大事的史可法,第二天就告知了南京的高官们,连名头都想好了,迎立桂王,潞王则仿效古制,给他个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头衔,这个折中方案,南京的官绅们也都表示比较满意。
谁知马士英转头就把史可法卖了。
他从浦口赶回凤阳,却发现风向变了,于是他联络了高、黄、刘等总兵,做出了相反的决定:迎立福王。
马士英反悔出卖史可法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个人的私欲。
有史料记载,马士英回到凤阳后,得到情报,说朱由崧派出太监私下联系三总兵,想要获取他们的支持来争夺帝位,自己将要被架空,所以改变初衷,迎合了朱由崧,迎立福藩。
不管是真是假,在这件事上,马士英首先考虑的,必然是自己的利益。
南明的祸根,就此埋下了。
史可法的昏招马士英与四镇总兵的勾结,意味着史可法的全面失败。马士英和江北四镇凭借拥立之功顺理成章掌握弘光朝的文事武备,原先的大佬史可法则将被不断排挤,直到他人生谢幕。
不过这时,老好人史可法还被蒙在鼓里。不光这样,史可法还给好同志马士英写了封信,里面罗列了福王朱由崧的“七宗罪”,分别是:“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倒与天主教的七原罪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据朱由崧即位之后的表现看来,史可法未卜先知,里面的指控也有一大半是真的。
收到这封信的马士英心理可想而知:史可法啊史可法,正愁怎么治你,你现在主动送上门来,授人以柄,这下你就是只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马士英玩弄政治的手段跟史可法比,那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他拿到史可法的投名状,当即以凤阳总督和四镇总兵的名义邀集南京群臣和另一位大佬: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
马士英宣布,已与四镇总兵达成一致意见,拥立福王朱由崧。
群臣有不少是东林党人,一听不对啊,这跟我们事先说的不一样啊。有人提出,史可法之前的方案是拥桂,大家也皆大欢喜,如今背着史可法,马士英却擅自主张,改弦更张,是何道理?
这当然早在官场老油条马士英计算之中,他冷笑一声,拿出史可法的亲笔信给众人传阅,这封信的份量完全击垮了反对派,史可法的政治前途,已经断送在这封信上。加上南明大部分兵力集中在四镇手中,马士英既然宣布已得到四总兵支持,军方的力量显然已经站在他这边,自己的意见已经无足轻重,只好违心地表示同意。
迎立福王,是崇祯殉国后明朝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弘光朝随后文事武功的崩坏,皆出自这里,直接延伸到随后的隆武、绍武、永历等政权,后果无可挽回。而这一切,要说最大的责任人,就是史可法。
南京的最高级文官,正直的、优柔寡断的非东林党人、东林党弟子——史可法昏招迭出,证明了他能力其实有限,他在错误的时间坐在错误的位置上作出了错误的决定,使得自己也一路走低,失去了政治生命,虽然最后在扬州殉国,落得了个民族英雄的好名声,但实际上扬州的被屠,他也有不小责任。
福王即位四月二十九日,福王朱由崧在史可法陪同下,乘舟抵达南京城外燕子矶,南京官绅均往朝见。五月初一日,朱由崧登岸,先拜谒孝陵然后从朝阳门进城,驻于内守备府。
朱由崧给迎接的众大臣的第一感觉,是个挺随和的人,他戴着半旧的帽子,手里摇着白纸扇,仿佛个容易接近的邻家公子,许多人根据第一印象,觉得他似乎有明主之相。没办法,逃难逃了这么久,已经接近丐帮了,谁又想到能一步登天,实际上,朱由崧随后会让他们大跌眼镜。
五月初三,朱由崧就任监国。为什么不直接称帝,是因为崇祯的三位皇子还生死未卜,万一有人幸存,恐怕又将发生法统之争,所以先称监国。
就任监国的朱由崧,先是按部就班,任命了内阁: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入阁办事;马士英加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衔,仍任凤阳总督。又以原詹事府詹事姜曰广为礼部左侍郎,与原礼部尚书王铎,二人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
这个任命,看似中规中矩,似乎没有夹带什么私货。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这只是做给人看的表面文章。
拥立首功的马士英和定策无功的史可法,在朱由崧心中怎么可能一概而论,换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再信任史可法。
史可法原先的威望,随着那封信的曝光,也已经跌落到谷底。甚至原先奉他为旗帜的人,都开始上疏攻击他。比如魏国公徐弘基,甚至建言史可法“勤王无功,可杀”。
被攻击得满头是包的史可法,当然没可能安稳,他迅速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南京。
如果史可法不受到排挤,能留任内阁,主持朝政,弘光朝的局面会不会比之后好很多呢?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时,武将拥兵自重的趋势已非常明显,无人可以对其进行制约。机会事实上有一个,就是史可法在拥立中的立场和决策,如果他能果断把握时机,不让四镇总兵有投机机会,那么他们将无功可录,授人以短,或许还能有所顾忌,但等到武将得到拥立之功,成为定策元勋后,就再也没有办法了。
史可法确实是忠臣,也确实是好人,可是能力也确实不行,在拥立之争中失败后,他自知大错已经铸成,还想以一己之力挽回,可惜,他已失去了支持,原先的最高文官,这时候已是墙倒众人推。
史可法在五月八日上疏,请封四镇,并建议弘光帝以马士英出镇督师,监督节制。这是想要挽回,争取四镇的支持,同时不让马士英进入内阁参与国事。
他的建议,得到了弘光帝的批准,只是人选稍微换了一下。
五月十七日,黄得功进封为靖南侯、高杰为兴平伯、刘泽清东平伯、刘良佐广昌伯;世守武昌的左良玉虽然没有参加定策,但他兵多将广,也进封为宁南侯。
这些与史可法的建议大致相同,派重臣出镇督师的建议也得到了批准,只是人选,由马士英换成了史可法。
虽然朱由崧跟明君一点边都沾不上,不过这事儿,实在怪不得朱由崧,换任何一个人,也会做出类似的任命,如果放着自己的支持者不用,偏偏要用反对派,那是随时可能会被做掉的。尤其这反对派还曾经写信列出自己七宗罪,万一哪天跟自己不对劲,再把我废了也有可能。明英宗朱祁镇,夺门之变复辟后,明知道于谦的正直也才干,也必须杀了他,不用说当时是明朝,就是放到哪朝哪代,乃至现代,套路都是一样的。要怪,只能怪史可法自己。
至此,史可法宣布彻底凉凉。
总之,明末的时局,需要的是一个于谦或者王阳明类型的大臣,或是朱元璋、朱棣一样的帝王,才有可能力挽狂澜,可惜史可法只是史可法,于谦、王阳明几百年也不出一个,朱元璋、朱棣,一个王朝有一个已经不错。
五月十五日,朱由崧正式即位为皇帝,改明年为弘光元年。第二天,马士英入阁主持政务兼任兵部尚书。史可法于二十日渡江往淮扬。弘光朝,就在这样的局面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有什么特色小吃推荐吗?
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地方:永兴坊,它汇集了陕西所有的有名小吃,可谓一日吃遍陕西吧。
永兴坊原地为唐朝魏征府邸旧址,是西安市为了继续完善顺城巷历史风貌,充分彰显古城历史底蕴,扩大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在2007年在原址上建造的,为古城再添了一个“坊”式的精品项目。项目总占地15亩,东西长130米,南北宽88米,按规划设计拟建仿古“坊、肆”建筑群、牌楼、休闲绿化广场、内街、井房以及建筑物外墙仿古装饰等等,主要以关中牌坊和具有民间传统的建筑群组合,形成古里坊式布局,展示古长安城的街坊式形态和历史生活气息,以及传统民俗生活空间。依托古城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传承历史、彰显人文,进出有序、错落有致,内涵丰厚、做旧如旧,内敛外聚、动静分离等风格特色上,实现与古城墙历史景观系统的高度和谐,不仅将里坊文化的建筑作为保护重点,更将陕西非物质美食文化的城市人文精神作为发掘和保护的核心。
正中间的牌坊。
该街区是一片明清风格的仿古“坊、肆”建筑群,清一色青灰古砖,枣红色门柱窗棂,图案精美的砖雕,月牙门、古戏楼一应俱全。
广场左边有一些皮影、独轮车、窗花、马车等雕塑,都是比较有文化特色的工艺,值得一看。
往前走会看到一尊铜镜雕塑,因为这里是魏征大人的府邸,太宗李世民曾说过魏大人是他的青铜镜。
走进巷子,处处可见历史的痕迹,永兴坊的车轮。
由半坡人建造的中国民族人字形两面坡建筑式样。
十二生肖拴马桩。
伸进驴槽的马嘴。
茶坊里各种各样的茶壶。
大红灯笼高高挂。
传统榨油作坊。
水井。
重头戏都在后面,现在开始介绍美食。这里汇集陕西陕北、关中和陕南107区县的美食,有柞水土豆糍粑、 荞面饸饹 、炕炕馍、礼泉豆腐、宁强千锤酥、兴平石磨碾辣子、小磨香油、搓麻花等。
柞水的洋芋糍粑,有酸辣、浆水、蜂蜜三种口味。
荞面饸饹 。
等等。。。回民街和永兴坊它俩究竟谁好?我只能给你这样说了。回民街是清真食品,而且主要以西北口味为主,永兴坊汇集了陕西所有有名小吃,可谓一日吃遍陕西吧。
吃饱了“称”的。
永兴坊的这种风格体现了与古城墙历史景观系统的高度和谐,是彰显古城历史文化底蕴的一个“坊”式精品项目,是一个集游客观赏、特色购物、美食餐饮、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街区。这里是吃货的天堂,喜欢美食的可以前去这里。
攻略门票:免费开放,比较商业化,消费需要办理一卡通;
交通:小东门里,交通方便。
曹操在的魏国当年为什么不怕匈奴?
任何朝代的强盛衰弱都不是永恒的,而是时时刻刻变化的,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如此,与汉朝为敌百年的匈奴同样如此,匈奴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是在冒顿单于在位一直到军臣单于在位时期,对应汉朝从汉高帝刘邦到汉武帝刘彻在位的近百年时间,这是匈奴历史上最强大的时候。
匈奴虽然强大,但经过两汉数百年的打击,实力已经非常弱了,西汉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尤其是霍去病,封狼居胥、禅于姑衍,漠南之内无王庭,再加上匈奴内部分裂,天灾人祸等各种原因,匈奴在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期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派彻底分裂,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继续与汉朝为敌,经东汉和帝时期,窦宪、耿秉燕然勒功大破北匈奴之后,北匈奴基本上再也无力对抗汉朝了。
匈奴冒顿单于到东汉末年时期,北匈奴已经消失,南匈奴也成为汉朝藩属,匈奴实力已经大大减弱,差不多相当于汉朝的一个或数个郡的规模,匈奴内部也是纷争不断,单于经常被杀,而且汉朝对待匈奴的政策也越来越严厉,也经常征用匈奴兵去处理汉朝内政,比如公元187年,汉朝中山太守张纯造反,汉灵帝征调南匈奴兵调配给幽州太守刘虞一起用于平定张纯造反,这一年曹操还在家中闲赋。
汉朝调兵频繁时,匈奴内部也对汉朝有所抱怨,于是杀了匈奴单于羌渠,另立单于,羌渠的儿子于扶罗当时还在汉朝境内带兵,与汉朝政府军一起平定叛乱,汉灵帝去世后,东汉朝廷陷入混乱,董卓专权,于扶罗还联合白波军一起从北方抢掠河内郡,一直打到太原,还曾与董卓手下的牛辅作战,击败了牛辅,这一年曹操刚刚在陈留招兵,随后主动攻打董卓而战败,狼狈逃回。
汉匈和亲于夫罗后来成匈奴单于,但一直在汉朝作战,还参与了东汉末年地方政府的混战,于夫罗曾经依附于袁绍,挟制过河内太守张杨,后来又背叛袁绍,被袁绍部将麴义击败,于夫罗在公元190年与曹操交战,被曹操击败,随后曹操被袁绍上表任命为东郡太守。
于夫罗还在公元192年、193年两次被曹操击败,一次是与黑山贼一次被曹操击败,一次是支援袁术被曹操击败,三次被曹操击败后,于夫罗投降了曹操,南匈奴在汉朝境内作战时,还抢走了东汉名士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于夫罗还在汉献帝东归洛阳时派兵护送,最终于建立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去世。
匈奴骑兵于夫罗去世之后,他的弟弟呼厨泉即位单于,随后不久,呼厨泉单于归顺了汉朝,这个时候汉朝皇帝已经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匈奴在归顺的同时归还了蔡文姬,公元216年,呼厨泉单于来许昌朝拜汉献帝时,被曹操扣留了,随后曹操将匈奴分成左、右、南、北、中五个部分,每部分开居住,同时派出汉人为司马监督各部,从此之后,匈奴实力更加弱小,每一部实力甚至不如汉朝的一个县。
曹操将匈奴分治的方法就是为了进一步削弱匈奴的实力,如果匈奴五部合在一起,实力可能稍微强大一些,但也无法与汉朝对抗,因为曹操在击败了北方的袁绍之后,控制了天下十三州中的八个,同时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汉朝最大的军阀势力,也算是名正言顺的政府,只是皇帝是傀儡,曹操算是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势力想要强势,一定有两个原因:一是持续增加的人口,没有人口,什么也没有,人是一切的根本,无论是对外战争,还是各种生产活动,都需要人口;二是要有一个稳定繁荣的地盘,匈奴最早是居住河套地区,也就是内蒙古高原中部到黄河沿岸的平原这一带,这里水草丰美,物产丰富,很适合游牧生产生活,但是曹操控制匈奴之后,把匈奴从这里迁出,分别迁到陕西、山西、河北一带的汉朝边境地区,让他们的生存环境恶劣,同时又面临着乌桓和鲜卑的竞争。
所以匈奴在曹操的刻章安排之下,实力越来越弱小,根本就不敢和汉朝作战,曹操之后一直到西晋初期,匈奴都是老老实实地待在他们的地盘上,既不敢反叛,也没有发生大的变故,与此同时,匈奴因为生活在汉朝边境,不断地与汉族杂居,大部分匈奴已经汉化了。
三国北方势力范围总结
匈奴之所以在三国时期很老实,不敢反抗曹操,以及后来的魏朝,根本原因在于:
1、实力弱小,一方面是曹操的刻意安排打击,另一方面是匈奴一直处于衰弱期,长年战争和内乱,再加上人口地盘都在急剧减少,实力就越来越弱。
2、其它民族的竞争。三国时期乌桓和鲜卑开始兴起,北方茫茫草原上,原本匈奴是霸主,但是匈奴数百年来一直在衰弱,但是北方广大的草原还是存在那里,权力的真实需要其他势力来填补,于是乌桓和鲜卑开始强大起来,当时的乌桓和鲜卑实力已经超过了匈奴。
匈奴族汉朝与乌桓、鲜卑的战争一直是断断续续的,但匈奴一直很老实,曹操曾在公元207年北征乌桓,斩杀了他们的单于踏顿,才让乌桓的威胁暂时解除,随后乌桓也陷入内乱,而鲜卑同样遭到了曹魏的打击,鲜卑有望统一的首领轲比能也在魏明帝曹睿时期被刺杀,所以曹魏得以控制了整个北方汉朝传统的势力范围。
3、匈奴人口和地盘的急剧减小。曹操采用分而治之的方式打击匈奴,匈奴迫于压力不得不接受,如果反抗有可能被曹操灭族,只能按照曹操的阳谋继续生存下去,休养生息,这也是西晋中后时期,匈奴能第一个建国的原因。
据说刘协本有两次机会可夺回大权?
谢邀!虽说汉献帝是一个出了名的“傀儡”皇帝,被后世的人们看做是“软弱可欺”的代表皇帝,但这位皇帝虽然表面上看着是一个“傀儡”,但可从来没有放弃过“夺权”
傀儡皇帝夺权两不成,三十一年终平安汉献帝是大汉王朝的一位末代皇帝,也是一位幼年黄帝,一登基就在权臣的指掌中长大,最开始被迫认做董卓为“相父”,后来设计除掉董卓之后以为可以独揽大权又遭到了李傕、郭汜两人的挟持,可以说是童年坎坷,一点也没有那种天子的“威风”反而尝到了各种的艰辛。
汉献帝和曹操的那一段“甜蜜”时光
汉献帝和曹操之间的故事是从建安元年开始的,当时的汉献帝刚刚摆脱了李傕、郭汜两个人的控制,一路流浪回到了残都洛阳。
既然是残都所以汉献帝在洛阳城中也没有什么食物,食不果腹随时都有可能会遭受到凉州军阀的再次追击。
但很可惜,当时最大的势力袁绍对汉献帝一行人都视而不见,而其他的诸侯也没有一个肯伸出援手的,结果,作为大汉朝的皇帝,刘协只能接着在洛阳城里面“流浪”直到兖州牧曹操的出现。
从“主臣和睦”到计划夺权的汉献帝虽说曹操行的是凉州军阀做的事情,但对于汉献帝的待遇却有了天差地别。
曹操的一生都朴素到了后宫食不过一肉,一床被子用数年的程度,但对于汉献帝却十分的舍得,不仅仅花费了大量的钱粮供养着朝廷,还大兴土木开始为汉献帝建立宫殿,甚至还“舍自家,顾皇家”将自己宫中的各种物品都给了汉献帝,让汉献帝重新过上了“皇帝”该有的生活。
汉献帝对于这样的生活也很高兴,并提拔了曹操为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最终为曹操还送上了全国最高军职大将军和武平候,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大将军一职曹操有让给了袁绍,自己还是低调领了车骑将军事。
大变开始
但再和曹操蜜月期几年之后,汉献帝也终于知道了自己还是傀儡皇帝的事实,虽然曹操对于他十分的不错,将自己从一个落难天子重新的扶持起来,并给了皇家应该有的颜面,但屡次要权失败的汉献帝也开始寄希望给了自己的力量——外戚
作为汉献帝的岳父,董承手上的兵虽然不多,但是搞一搞“锄奸”活动还是绰绰有余的,于是汉献帝和董承就开始等待机会。
建安四年,曹操打败吕布之后,这个机会终于来了,汉献帝以曹操大胜只由加封了三千户,免去曹操的“车骑将军”的职位,并把这个职务给了董承,这时候的董承终于成功开府。
曹操知道了之后也迅速的感觉到了不对,于是在许都也进行了很多的安排,防止有“奸人”作乱
但即使是这样,董承这个“老丈人”的计划也十分的周密,联络上了皇亲“刘备”,当时的刘备可是曹操面前的红人,将他视作兄弟,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极为看重。
除了这个曹操身边的红人之外,董承还联络了长水校尉种辑,在种辑的手中有一批骑兵就在许都的周围,随时可以使用。
最后,董承将曹操最亲密的一股势力也“侧翻”了,那就是以徐它为首的曹操侍卫。
最全的“奸人”班子却找了个花拳绣腿
其实曹操对于自己的大本营也是十分不放心的,所以每一次的出战斗尽量的快速解决,一般都不尽量超过两个月,就是为了防止汉献帝,但在官渡之战的面前,也管不到汉献帝了,需要在外长期作战,这也给了“锄奸天团”机会。
于是在一天晚上,徐他就乘着许褚外出之时就选择了动手,但不料正好被许褚临时回来撞到,漏出了马脚,被许褚当场斩杀,并带兵回许都铲除“叛逆”,这就是董贵人事件。
但在这一场“叛逆中,有一个人是怎么也无法消灭的,那就是汉献帝本人,即使是曹操将董承之女怀有汉献帝孩子的董贵人都处死了,但对于汉献帝本人也是无解的,尤其是当时的曹操还不想也不能做皇帝,之好将自己的女儿送去汉献帝的身边充当线人。
隐忍几十年的最后一搏虽然汉献帝经历了上一场准备完美的计划失败,但对于权力的欲望和当傀儡皇帝的厌恶也让他一直没有放弃。
在建安二十二年的时候,汉献帝又策划了一场夺权计划,当时的蜀国和魏国开始了一场汉中之战,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多的时间,汉献帝在许都又策划了一起反曹事件,参加这次事件的的有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本,以及关中金祎等人。
前面的一些人都是实权官员,但最后的关中金祎也有一个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和曹操的心腹王必关系十分不错,于是,汉献帝等人集结了一千余人袭击了王必的军营,希望夺取王必的军队,然后救出汉献帝,之后南联蜀国一同讨魏。
这个计划进行的十分完美,但王必却逃了出去,也是这个计划失败的最终原因,只要许都落入了汉献帝的手中,首先作为汉臣,曹操攻打汉献帝所在的地方名不正言不顺,再一个许都作为曹操经营多年的城池,易守难攻,拖下去将会给蜀国机会。
于是王必与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会和,让严匡临时纠集一帮在许下屯田的民兵,回军镇压,终于将这帮叛逆分子拿下。
心灰意冷,最后平安脱身
经历了汉献帝两次叛乱的曹操也心累了,六十四岁的曹操也早就应该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但在内有反叛,外有强敌的情况下也难以喘气,于是一口气借着这一场机会将汉献帝的党羽全部都铲除了,刘协也终于死心,并成为了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傀儡皇帝
袁绍前期那么厉害?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诸侯争霸,彼时先有天下三分,后是三家归晋,在那个乱世中笑到最后的人,是并非诸侯的司马懿。在此之前,最为成功的人,则是一统了江北,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而再往前,一家独大的人则是袁绍,毕竟在孙曹刘刚刚崭露头角之时,他便一统了河北四州。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得知,诸侯纷立之时,刘备麾下有五虎上将,曹操帐下有五子良将、八虎骑,孙权则有江东十二虎臣。那么袁绍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是否有悍将相辅呢?
答案是有的,袁绍麾下曾有五员大将,能力不输刘备的五虎将,也不逊色于曹操五子良将,可是他们之中,大多数人都未能大放异彩,而且结局一人比一人惨。他们分别是谁呢?我们一起来了盘点一下。
五、下落不明的高览
高览,又名高奂,与颜良、文丑、张郃并称河间四将,张国良的《三国志评话》中,他则与其他三人一起被誉为“河北四庭柱”。因为史料的缺失,他的战绩几乎没有记载,不过既然他能与其他三人并列,其能力应该不弱。官渡之战时,曹操率军奇袭乌巢,他与张郃奉郭图之命攻打曹操的大营。因为郭图之计不合情理,他们并没有完成任务。这个时候郭图不但没有反思自己,反而诬告张郃和高览,说他们不尽力。于是“高览等忿惧,遂焚攻具,率众降于曹操。”与他一起投降曹操的张郃,得到了曹操的重用,被曹操比作“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他却从此在史料中失去了踪影。
四、死于袁绍之手的麴义
麴义,原本是冀州韩馥的麾下,后来选择了背叛,并与袁绍一起攻打韩馥,最终成为了袁绍阵营的一员。此人出身西凉地区,手下有一支唤作“先登死士”的精锐。当初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界桥之时,他仅率八百部曲大败公孙瓒军,并全歼了同样是精锐的白马义从,公孙瓒麾下的大将严纲也被他斩于阵前,这些事迹都记载在《英雄记》中。可是这样一位能力颇为卓越的大将,最终却死在了袁绍自己手中。《英雄记》称:“麴义后恃功而骄恣,绍乃杀之。”《后汉书》中则记载道:“麴义自恃有功,骄纵不轨,绍乃杀之,而并其众。”通过这些记载,我们不难得知,麴义不管有没有意图造反,他的死都可以称得上咎由自取,不值得唏嘘。
三、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的张郃
张郃虽然是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之一,但他投奔曹操之前,却是袁强手下的大将,只不过为袁绍效命时,他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罢了。所以若要讨论他的实力,我们只能以他在曹操帐下时的表现为依据--汉中争夺战时,主将夏侯渊被斩杀后,他代其统率大军,让刘备忌惮不已;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他大败马谡于街亭,迫得诸葛亮回军;同样是北伐战争,因为他用兵巧变,善于利用地形,“自诸葛亮皆惮之”。可是在蜀汉第四次北伐之时,诸葛亮退兵而去,他认为有埋伏,司马懿却为了铲除曹魏忠义之士,非要让他去追击,结果导致他中箭身亡。
《三国志》注引《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二、死于乱军之中的文丑
文丑是袁绍麾下数一数二的大将,孔融曾道:“颜良、文丑勇冠三军”。能够成为最大割据军阀手下最顶尖的将领之一,并得到孔融等人的认可,可见其能。可是史料仅有的记载中,他仅出场过一次,而且结局非常凄惨。官渡之战爆发的时候,他率兵前去攻打曹操,原本他的骑兵实力与数量远胜曹操,击败曹军的希望极大。可是曹操命人在路上丢弃了很多粮草辎重,他的军队便开始哄抢财物,忘了破敌之事。曹操趁势杀回,不但将其击败,还让他死在了乱军之中。一代将星,就这样憋屈的死在了乱刀之下,也可谓凄惨。
一、被于万军之中取走首级的颜良
袁绍麾下与文丑齐名的另一顶尖将领,正是颜良。时人对他的武艺非常认可,不但孔融曾言他勇冠三军,沮授和荀彧也认为他骁勇善战。可是他与文丑一样,刚刚出场便战死沙场了。比文丑更为悲惨的是,他被人于万军之中取走了首级,而且毫无反抗之力。《三国志·关羽传》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一个以骁勇著称的人,在战场上遇上敌人,还不及反抗便已身首异处,这次第,怎一个“惨”字了得?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袁绍麾下的这五员虎将,个个实力不弱于蜀汉五虎,或曹魏五子良将,然而他们却个个结局凄惨,而且除了张郃和麴义外,大都没能在历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辉煌,实在令人唏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