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线3无敌选关版,如果二战德国强攻马奇诺防线会出现什么结局?
强攻马奇诺?德国不敢,陷进去就死。
这是法国人为德国人量身打造的AT领域,只能如历史上那样出奇制胜,靠堂堂正正进攻,就不会有德国后来大杀四方的历史了。
法国人修这座要塞不止一天两天,德国人想干掉它也不止一天两天。
法国人修筑马奇诺防线,是想一劳永逸地解决“德国问题”。
历史上德国总在与法国产生纠葛,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回闹得法国头破血流。
犹如汉民族受草原民族骚扰修筑了长城,法国人也想到了同样的点子——修筑一个超大型的边境要塞群,把德国人给堵在外面。
法德没有天险,相比于挨着波兰的柏林,巴黎根本无险可守,所以不如弄个世纪大工程,彻底绝了德国人觊觎法国的心思。
马奇诺防线30年代开工,到法国沦陷都没修完。这座超级要塞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巨型的军事堡垒工程,也是当时建造的最昂贵、最复杂的防御工事。
它挖空了山体,在钢筋混凝土修筑防御结构,采用了5500万吨钢铁加固,能抵御猛烈的炮火、毒气,能升起巨大的炮台,以无死角的方式将入侵者绞杀。
据说曼施坦因当年想找一找相关的材料,结果资料员把他领进上一个楼梯,然后告诉他整层楼都是他要找的东西。
德国军人们就如同南天门阵地下团团转的虞啸卿,挖空心思想破头也找不到攻进去的办法。
德国人曾寄希望于用巨炮轰开马奇诺防线的山体,希特勒上台后立即秘密研制了“古斯塔夫”和“多拉”两门超级巨炮。
“古斯塔夫”和“多拉”即便在今天也足以令人下巴掉地上,它们拥有800mm口径,重逾1300吨,光炮管就长达32.48米,专用的混凝土穿甲弹重达7.1吨,还配有校炮的直升机。
德国人在一战时曾利用巨炮轰开了比利时坚固的列日要塞,因此在没有办法的前提下,用超级巨炮逐渐瓦解马奇诺防线是唯一的选择。
但德国人也明白,马奇诺防线太庞大了,依靠不多的巨炮无异于挠痒。
其实法国人对马奇诺防线也有争议,这座防线太烧钱了,为法国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甚至影响了军队的升级和换装。
防线的推进者是一战马恩河的英雄霞飞,他认为法国面对德国无险可守,所以必须建造一些重型防御工事,避免关键地区在入侵时遭到破坏。
而且,有马奇诺防线在,法军便有缓冲和机动时间,能更从容地抵挡德军。
但是另一位指挥了“凡尔登绞肉机”的贝当元帅则完全不苟同,他认为巨型工事太死板了,应该建立成规模的、连续不断的轻型防御工事。
最后,法国议会只能两个元帅的意见都听从,在安德烈·马奇诺的说服下,修出一大片轻重结合的超级工事群。
修筑马奇诺防线时,法国人大量参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经验,尤其是“凡尔登绞肉机”的经验。
凡尔登最大的杜奥蒙堡垒在当年成为德军的轰炸重点,但它内部几乎没什么损伤,连城墙的支撑都没损坏。而且这座拟定500人的堡垒,实际作战时只进入了五分之一的兵员,却拦下了远超想象的德军,确实很顽强。
所以马奇诺的支持者得出了很简单的逻辑——造几个更大的杜奥蒙堡,你德国人难道能打下来不成?
事实也的确如此,1940年的德军并未表现出多少比1917年德军更特殊的地方,他们在1939年用一场快速且混乱的攻击干掉了波兰——法国人眼中就是这么看的。
而且,马奇诺防线当年的名气非常高,几乎全世界都在称赞马奇诺,认为这是“天才的设计”,并且“能抵御任何来自东侧的进攻”。
有趣的是,法国人的“边境防御委员会”居然预测到了德国人坦克的进攻,但推演结果是“徒劳”。
马奇诺防线并不是“线”,更不是堵墙,它是500多座独立工事组成的精密要塞体,每个建筑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布置,大型的堡垒混凝土厚度可达3.5米,安装有可以升高的装甲炮塔,彼此间隔9英里,能对相近的两个同等级阵地开火覆盖,里面是相互联系的屯兵基地,单个就能承载1000名士兵。
其余还有500、200人的姊妹堡垒,用于清除火力死角,掩护大型堡垒,以及面对不同情形的战斗情况。
而且,马奇诺防线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工程技术,铸造了深达地下6层的巨大综合体,里面包含了医院、火车轨道、通风管道,甚至法国人还设置了邮局、舞台和一条画廊。
尽管当时马奇诺防线在全球都有拥趸,但后来戴高乐将军还是做了个反对派。他在做军事研究期间把马奇诺防线喷了个一钱不值,还1、2、4、5地列出了各种攻击策略……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个天才,德国人基本就是照他的步骤做的,因为曼施坦因买了他的书。
按反对者们的说法:“马奇诺防线是法国人怯德精神的物理具现。”
其实德军当年有尝试过正面进攻马奇诺防线,所以防线并非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没放一枪一炮”。德国人采取了正面佯攻的策略,但最后解决马奇诺防线用的是“背刺”。
意大利人也试图进攻马奇诺防线,但这东西依托阿尔卑斯山修筑,让意大利人完全找不到下嘴的地方。
后来德军在面临盟军的进攻时,重新又武装了马奇诺防线的废墟,与盟军拼得甚是激烈。
马奇诺防线也并未在二战后就此消失,只是人们不愿再去关注它罢了。实际上,法国人无法放弃这么大的一个工程,他们部分修葺了要塞,然后驻扎了军队,在冷战时还曾经当过防核工事,直到1969年才将其退役。
马奇诺防线最大也是唯一的错,就是因为比利时突然的“中立”姿态和反对,没有及时完成法比段的建设,以致德军直接开着坦克从比利时的老林子里蹿过来了。
实际上,马奇诺防线并非毫无意义,它让法国人以少得多的钱维持了防御,也引发了欧洲许多国家的效仿,只是法国人完全没料到,德国不仅不效仿,反倒孤注一掷地搞出了全机械化的突击兵团,又从最无奈的地方杀到了防线的背后。
让德国人强攻?这真是个愚蠢的主义,德国人选择绕开就是因为强攻只有一个结局——活活创死,连再现一个凡尔登都不行。
明朝军队大批量使用的三眼铳?
对于一件装备的评价并不能片面看待,且不能以固定的单向思维去看待。三眼铳确实算不上一款优秀的火器,但在南北差异下,它所获得的评价也趋于两个极端,在南方只是预警性质的存在,而在北方战场却饱受实战欢迎。话说回来,狼筅都能被戚继光用来作为鸳鸯阵的核心武器,三眼铳为何不能成为北方战场的杀手锏呢?当大类目兵种趋向精细化的战斗阵型发展时,每一种武器配备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三眼铳的推崇正是具有针对性的装备,在北方军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它就有普遍存在的道理!
南北差异造成“性能很差”的评价戚继光的“嫌弃”明朝的战争形态其实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相对于宋朝火器的萌芽状态,明朝时火器的应用对战争走向起到了核心作用。不得不说这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在长江流域“发家致富”尝到了甜头,朱元璋的队伍算是江南起义军中唯一一个装备火器的,这在对抗元朝的骑兵、陈友谅的水师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朱元璋更加注重火器的发展,为新兵种、新装备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明成祖神机营建制)
到了永乐时期,神机营建制就产生了古代第一个独立的炮兵兵种,他与五军营、三千营装备火枪、火铳不同,是以炮兵为核心的大型战斗编队,标志着火器第一次由辅助走到核心的位置。明成祖能够五次纵深漠北,神机营发挥了很大作用。而到明英宗土木堡之役时,挥霍了祖辈们打下的基础,三大营几乎全军覆没,直到嘉靖皇帝时才重组三大营。但明朝的火器在国防事业的发展中并未中断,也随着嘉靖时期的边患迎来了发展高峰。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俞大猷创立的车营,以火器结合战车的形式对抗蒙古骑兵,并以一百辆战车、三千步骑兵战胜了蒙古十余万骑兵。
俞大猷的这种战阵模式也被另一位抗倭英雄戚继光参考并改善。当戚继光调任北方后,认为车营“行则为阵、止则为营”的优势明显,于是建立了七个车营。他以重、轻车结合的方式建制,重车每辆装火炮两门,配备二十名士兵,其中正兵十名,两名管马,六名管炮,一名车长,一名舵手。另十名为骑兵,其中鸟铣手兼长刀手四名,两名为藤牌手,两名为镋把手,队长、火兵各一名。轻车配备十名士兵。每营兵车一百二十八辆,官兵三千一百零九名。
在这个军阵中,除去1061位军官、杂役、车夫等,战斗人员为2048人。其中768人负责256挺佛朗机、8门大将军(重型大口径火炮);512人各持一枝鸟铳。也就是说60%以上的兵员是以火器为战斗装备的,其余的长枪手、藤牌手仍旧是以冷兵器作战。
与车营配合的作战单位是步兵营,满编2699人,除去军官、杂役等539人,实际战斗人员为2160人。其中1080人各持一枝鸟铳,另外的1080人持冷兵器作战(216名党耙手,以火箭为装备),火器装备率为50%。由此可见,戚继光在北方也并不愿意使用三眼铳,而是普遍以鸟铳作为单兵火器装备,为何如此呢?
“(鸟铳)此与各色火器不同,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尤可中金钱眼,不独穿杨而已……号炮必用三眼铳。一则一可兼三,二则轻于行李,三则装放速。”——《纪效新书》戚继光认为鸟铳是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按照他的原话是“马上、步上惟鸟铳为利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利能洞甲”的破甲能力强,二是“尤可中金钱眼”的精准程度高。
破甲能力强,主要是因为鸟铳的枪管比早期短粗型的火门枪长,更能发挥火药的推力,即“腹长则火气不泄”。
精准度高,主要是鸟铳在南方已经的到了很好的优化,枪管下面有木托,发射时用手扶住枪管,既不会烫伤或者炸伤手,又能保持枪管的稳定性。
戚继光的这种实战理论不仅仅夸奖了鸟铳,同时也指出了北方人不用鸟铳的原因,即“粗笨急躁”,所以不耐烦使用鸟铳,而他们所执迷的快枪(火门枪)精准度不及鸟铳的十分之一。但戚继光也指出了三眼铳的“优点”,即适合当做预警、下达指挥口令的信号枪!
孙承宗的偏爱到了天启二年(1622年),孙承宗受命蓟辽督师,主理辽东战事,他同样筹备起了车营。在其建制中,满编6627人,除去军官、随侍、传令、杂役和车夫后勤等1027人。步兵3200人、骑兵2400人,共计5600人的战斗人员。
其火器配备是:单兵火器1984枝,其中鸟铳只有256枝、三眼铳1728枝;大小佛郎机256挺;红夷、神飞、灭虏等重型火炮88门;偏厢车(战车)128辆。由此可见,孙承宗更偏向于三眼铳装备军队,那这又是为何呢?
“北方地寒风冷,鸟嘴必用手击,常易为劳。一开火门,其风甚猛,药信已先吹去;用辗信则火门易坏。一放之后,虏骑如风而至,又不便执此为拒敌之具。”——《兵录》首先是北方气候问题,明朝军事学家何汝宾在著作《兵录》里谈到:北方风大,鸟铳火门敞开,容易被风吹散引火药,这就造成鸟铳在北方的“水土不服”。而自闭火门的鸟铳又颇为费事,所以也就没能成为孙承宗的首选。
那么戚继光调任北方为何没有体现出鸟铳的“水土不服”呢?实际上戚继光编练的车营是用于蓟门(今蓟县)的防御,明朝廷调派戚继光到北方的目的也是看重了他在南方抗倭的经验,以练兵为主。隆庆元年(1567年)时,谭纶刚刚在辽、蓟一带募集了三万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向朝廷请求派戚继光对新兵进行训练。戚继光本身于南方偏爱鸟铳,所以到了北方将此装备推广普及,这在情理之中。(明军鸟铳手伏击)
值得注意的是,何汝宾提出风沙问题是在万历三十四(1606年),说明前者并没有在北方使用火器的经验,大力推广鸟铳是惯性思维与自身专长主导的。而俞大猷的车营蓝本中,并没有配备太多鸟铳,所以也没有太多的实战经验可供借鉴。那么不妨大胆猜测,何汝宾所提有没有可能是以戚继光的这次尝试为依据呢?气候问题确实对火器的使用影响较大,明成祖征漠北时,就有风雪天气导致神机营“哑火”的记载。
其次是作战需求不同,鸟铳在南方盛行是基于抗击倭寇,倭寇以步兵为主,而且也是以冷兵器与火铳混合编配。戚继光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以虎蹲炮造成倭寇阵营混乱,再凭借鸟铳的射程与破甲能力进行精准收割。而且由于南方的地形影响,战场往往“不在山谷,则在蹊田之内,鸟铳照定施放,中敌极准”,所以戚继光在南方打伏击能够屡屡得手。
“有狼筅挨牌之类在前,纵冲来此足拒之。若三眼铳,其杆甚短,其去不远,对真不如鸟铳之准;执之以御倭刀,利钝相悬,人易生畏。”——《神器谱》而当发生遭遇战时,戚继光的鸳鸯阵能够很好的压制倭寇冲杀,鸟铳手便可以精准的找到射杀目标。而三眼铳是一种短管火器,其射击精度不足,就不适合与此类射击,若操作不精还会伤及队友,故而难以于南方立足。且倭寇的近战武器东洋刀堪比我国古代唐刀,轻便且锋利,一旦陷入肉搏,战士持笨重的三眼铳基本上达不到钝击武器的功效。(持三眼铳的骑兵)
而到了北方,明军应对的是鞑靼、后金的铁骑兵种,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机动力。倘若鸟铳一发不中,敌军可能在其填充弹药之际就冲至本阵。所以鸟铳面对骑兵时,火力单一,瞄准目标难度大(移动靶难以命中)的缺陷就暴露出来。
三眼铳则具备三连发,或者三弹齐发的功能,甚至到了实战,明军在每一个铳管里填充两到三颗铅蛋,虽然精准度不高,但是打击面成片状,将敌军放近至四十步时,能够确保敌人中弹。由于骑兵冲锋的加速度,加剧了铅弹的穿透性,所以破甲能力也并不弱,虽然对于板甲难以穿透,但对锁子甲目标的杀伤还是很可观的。而往往对战马的杀伤会导致敌军落马,三眼铳则又成为对付板甲骑兵的武器,它以笨重的铳头形成钝击类兵器,这是对付板甲的最佳武器。所以三眼铳更符合北方战场的需求。
最后是工艺要求与战争规模的关系。在那个时期,可以将鸟铳理解成狙击步枪,将三眼铳理解成散弹枪,二者在工艺上的要求具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嘉靖间日本犯浙,倭奴被擒,得其器,遂使传造焉”,说明倭寇的这种神器传入明朝时,就是在东南沿海一带。
“往年京师亦尝造数百管,其炼铸既苦恶,而又无能用之者,是以遂为虚器。”——《唐顺之六编.武编》我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在宋元时期基本形成定局,其中对手工业影响较大的就是精干匠人的南迁(北方少数民族尤其喜好抓匠人北迁)。到了明朝,手工业技术水平的地域差异已非常明显,“百工技艺之人,多出于东南”,所以鸟铳传入后,南方匠人经仿制和改良,能够生产出精品鸟铳,而北方工艺和技术较为落后,制作的鸟铳多“粗恶不堪”,爆铳、弹道不稳等问题都大大降低了作战效率。(制作工艺精细)
“大同巡抚张宗衡疏言:臣请鸟铳五千杆,又臣新造三眼枪五千杆。”——《崇祯长编》除了工艺水平的不同以外,战争规模也对装备的生产周期提出了要求。明朝末期的后金军队时常发兵数万乃至十万,这对明朝的战备要求造成很大压力。从张宗的备战请求中不难看出,明朝有能力调配南方制作的精品鸟铳,但由于军备需求迫切,赶制工艺较为复杂的鸟铳显然更为困难,所以新制火器以工艺较为简单的三眼铳为主。也就是说战争规模的扩大,就对军备生产的转化率提高了要求,三眼铳的生产制造周期短,战场上的实用性强,所以就成为辽东战场上的主战单兵武器。(迅雷铳)
三眼铳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三眼铳是一种短管火铳,管长约一尺,大多由熟铁制作。三管攒而为一,以铁箍固定,铳后再以木柄捆扎固定。一般装填三钱铅弹,没有鸟铳那样三点一线的瞄准,有效射程也不如鸟铳远。据《神器谱》载,三眼铳在三十步(50米左右)内可破重铠;五十步(80米左右)内可重创裸甲目标。而《天工开物》记载的三眼铳铳管达一尺三寸长,使用一钱五分的铅弹,二三十步内可杀伤披甲目标,在三十步到五十步之间,则不具备破甲能力,主要设计目标就成了不披甲的战马,至敌人落马后,后续部队进行收割。
结合三眼铳的有效射程和性能特点,辽东军阵的步兵、骑兵在使用上也有所不同。以孙承宗的车营骑兵分队为例,一小队25人,管队、背招、传督各1人,再分左右两什,每什11人,什下分两伍。除了背招、传督以外,23人可使用装备,其中有大炮手2人,三眼铳手10人,弓箭手13人。此阵营可根据战场情形由直阵变横阵、或三角、圆周型阵式。
步兵分队也是25人制,什伍与骑兵一致,于队内设奇役1人(勤务兵),火兵1人。每队配属运载火炮的偏厢车一辆,队长执旗任车正、什长为车副,持刀牌。一伍用炮,一伍用枪。配属朗机2架,每架3人操作;鸟枪2支各一人操作;三眼枪6支,各1人操作;火箭手2人,弓箭手2人,长枪手2人;炮弩手兼用短兵。
由上可见,一个战斗序列里,包含着诸多武器装备。在火器配置上,步兵方队里是以鸟铳和佛郎机在前列,三眼铳、火箭分列于后,更出迭入以达到火力的延续性。同时以佛郎机的续航火力造成杀伤和扰乱敌军阵型,以鸟铳的精准火力造成有效收割。此轮过后,敌阵骑兵冲锋距离拉近,后排三眼铳轮番至前排射击。前排压制无效时,三眼铳可将三条引线合并,打出齐发,扩大“弹雨”打击面;前排压制有效时则选择三连发,提高火力的持续性。(神机箭同样支撑火力网)
“近者三眼枪制亦如此以代銕枪之,用远击近剌,其用博矣。”——《皇明经世文编》骑兵则重在冲阵,所配三眼铳常于每根铳管填装两到三发铅弹。冲至敌阵三十四步内若有下马结阵的机会,则选择连发模式,对敌形成火力压制;若无下马机会,则三管齐发。后续骑兵依照次序轮番冲阵,且战且行,有近无退。三眼铳后置木柄可长可短,骑兵一波铅弹发射完成后,若发生近身战,则以三眼铳为钝击型兵器,也有配备腰刀的说法。另一种形式是在铳尾链接刺刀、刺枪,三发弹打万,则将铳反过来,握着铳头,以铳尾的刺枪为近身武器。
作为一个战斗体系,不论是步兵还是骑兵,在作战时,不仅骑与骑、步与步自相更迭,而且骑之与步,步之与骑也互相更迭。即“一营之马、步、炮、矢,无一人一器不更番叠阵”,长短兵器,冷热兵器连环叠用,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火器威力的发挥。
“虏马未必即能蹂踏而来,倭儇未必即能跳跃而进。求战不得,其气必深,俟其气惰,我乃开壁。用长枪翼火铲、三眼枪而出,此平原必胜之法也。”——《防虏车铳议》由此也能看出,三眼铳的作用是在一个战斗体系里得到升华的。明万历年间的军事家赵士桢就指出,以连铳为主力的牌车连铳、噜密铳与三眼枪配合作战,组成远、中、近距离三重火力网,是对骑兵形成压制的有效方式。三眼铳的连发、齐发、钝击、刺击功能,其简单概括为“遇众喷击,缘冲齐发,摧锋殿后”。(牌车模式的战斗体系)
在牌车体系中,车上两门鹰扬炮、数门连珠炮,若敌军结阵推进,则于二三百步进行炮击,“势必星散”;然后以噜密鸟铳捉准零打于一百步之外;再近以三眼铳连发车内。这个体系的效果就是“数里之中敌锋已挫其半,我之杀手全然不劳”。
综上所述,明朝于万历之后普遍推广三眼铳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点:其一为北方风雪天气下的点火原理要求;其二为工艺水平和战争需求极速扩大的备战要求;其三为符合特定战争对象的打击要求;其四为符合战斗编阵的诉求特点。一件装备的优劣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固有特征,而是由战争的客观条件、主观需求所决定。正如二战时的虎式坦克,横行于西欧战场没有对手,但到了苏德战场的复杂地形上暴露出越野性能差的弱点,沦为鸡肋。
参考史料:《皇明经世文编》、《兵录》、《神器谱》
二战中各国狙击手用的是什么狙击步枪?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涌现了不少狙击传奇,如芬兰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苏联的瓦西里·扎伊采夫,德国的海岑诺尔等等,然而在那个年代,他们能使用的武器只有制式化步枪改造的狙击枪而已。
因为二战时并未出现专门的狙击枪,狙击手使用的大都是改造的普通制式步枪,或者干脆就是从普通步枪中优选的货色,在越战时美国招标M40狙击步枪之前,世界上所有的狙击枪都是如此。
像苏军狙击手使用的就是制式的1891/30式莫辛纳甘步枪,与普通步兵手中的装备无异,狙击手能得到的支持只有一只枪瞄而已。实际上教会苏军狙击的是冬季战争中的芬兰狙击手,他们使用的也是莫辛纳甘步枪。
为了匹配光学枪瞄,莫辛纳甘狙击枪把拉机柄进行了折弯改造,这样便可以在枪上安装瞄具,莫辛纳甘的瞄具侧拧在枪身左侧机匣上,还采用了外倾式的延长设计。但被瞄具阻挡的供弹口不能塞入弹夹,只能一发发装填。
莫辛纳甘被作为狙击枪使用的历史相当长,后来越战中越南狙击手也很喜欢使用这种狙击枪,而朝鲜战争中我军神枪手张桃芳使用的也是这种武器,不过他的武器只是普通的制式型纳甘。在今天的阿富汗,美军依然被使用纳甘的狙击手所威胁。
除了莫辛纳甘,苏联方面还有部分托卡列夫SVT-38/40半自动步枪被作为狙击枪使用,它们的改装量远不及纳甘,只有5万多支。
比纳甘好的地方是SVT出厂时就已经具备枪瞄接轨滑槽,所以它们直接安装枪瞄座就能用。SVT-40有部分落到德军手中,也有被当做狙击枪应用的情况,德军还挺喜欢。
德军方面主要使用毛瑟98K作为狙击枪,这也让其成为二战中最有名的狙击枪之一,德军的套路与苏军差不多,他们会优选品相较好的量产货,加装光瞄后将之投放战场。其实德军的狙击教学一开始依靠的还是苏军的军教片,部分射击理念则来自一战狙击手。
德军在后期装备了Gewehr 43半自动步枪,同样它们也有部分被当做狙击枪使用,像诺曼底登陆中就出现过大批装备Gewehr 43狙击枪的狙击手,他们给予了盟军相当大的杀伤。
德军有20000多支安装瞄准镜的G43,另有近10万具配套的4倍镜,德军狙击手对其褒贬不一,喜欢的爱得要死,不喜欢的百般别扭,一般问题集中在400米的有效射程和积垢故障上,但也出现过两种枪都背一支的狙击手,98k用来远程狙击,G43拿来反器材和中近距离使用。
此外比较冷门的的FG42伞兵步枪(Fg42 Paratroop Rifle)也有作为狙击枪的经历,德军生产的这种伞兵自动步枪数量只有7000支。
FG42被德军定义为多功能武器,可以在伞兵中取代MG42、冲锋枪和卡宾枪,配上ZFG42、ZF4瞄准镜后FG42还能承担部分狙击任务,其使用的7.92×57mm全威力弹完全可以达到狙击标准。
美军狙击枪主要是使用30-06弹的春田(斯普林菲尔德1903)和后来改造的M1加兰德C和D型。
春田1903其实是毛瑟枪1898的仿制品,当年投产时还得到了毛瑟厂工程师的亲临指导,直到被M1加兰德取代之前,美军部队都在使用这种步枪,而这之后,大部分的春田1903都作为狙击枪被美军装备,整个二战都是如此。
被改造成狙击枪的春田步枪被称为M1903A4,改自春田M1903A3型,枪托进行了改良,加装了2.2倍光瞄。M1903A3枪型曾经还被选为美国国家比赛枪型,是一段时间里美国家喻户晓的运动步枪和猎枪,射击协会大力推荐用带瞄准镜的M1903猎取熊和驼鹿,并声称30-06弹是民间唯一能有效干掉它们的弹种。
M1加兰德是二战最具盛名的半自动步枪,但它的C、D狙击型其实并没有在二战期间被制式化,仅投用了部分试用和救急的产品,美军直到朝鲜战争才将其列为制式武器。两种加兰德M1狙击枪都将光瞄从左侧倾斜安置,以避开装弹和抛壳,枪瞄的底座安装位置是区分它们的最大特征。
日军的狙击枪当然离不开他们的三八大盖,不过被改造成狙击枪的三八大盖并不叫“三八式狙击枪”,名称改成了“九七式狙击枪”。它主要的改变是折弯了三八式的拉机柄,然后在枪前安装了可折叠的钢丝脚架。日军用这种狙击枪曾经在山西命中过李仙洲将军。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不存在“三八式狙击枪”,在1937年捣鼓出九七式狙击枪之前,日军就已经自行改造了“三八改狙击枪”,改造手法很简单,把拉机柄砸弯,再拧个光瞄上去,据说九七式那种钢丝脚架的做法最初也来自于日本士兵的自行改造。
后来日军换装了采用7.7mm弹的九九式步枪,这种步枪杀伤力和精准度都优于三八式,成为日军太平洋地区的主要步枪,它自然也逃不脱被改成狙击枪的命运。九九式有长步枪、短步枪、二式伞兵步枪等分类,日军选择了其中最多的短步枪作为狙击枪的基型。
因为7.7mm子弹动静比三八式的6.5mm子弹动静大,日军特射手其实更喜欢九七式狙击枪,后来他们的解决方式是采用“减装药子弹”,以减少枪口焰和枪声特征,好躲在树上狙击美军。战争期间日本生产了2万支九七和1.2万支九九式狙击枪,三八改则数量不详,部分枪在中国战场上被缴获,具体使用情况也少有记载。
英国的二战狙击枪主要就是李-恩菲尔德狙击枪,也就是谷子地口中的“英77”。
二战开始时,英国并不太重视狙击手作战和狙击枪,但他们拥有李恩菲尔德No.4这支好枪,当狙击枪的需求被提上日程后,临时抱佛脚的英国拿李恩菲尔德No.4和此前为布伦机枪开发的多功能光瞄一拼,新狙击枪便诞生了。当时英政府与企业的改造合同单价是2.4英镑。
布伦式光瞄被紧急派送到李恩菲尔德兵工厂进行组装,继而狙击枪被派发给一些精锐部队使用,以应对凶残的德军狙击手。首批改造的狙击枪有1500支,它们被命名为“李恩菲尔德 No.4 Mark1(T)”,最初的100支被送往北非,但因为不适应环境,表现的挺烂。
不过李恩菲尔德 No.4 Mark1(T)并不是支烂枪,很快习惯狙击战的英军就取得了不少战绩,英政府也开始大规模的下发狙击枪改造订单,将大量的李恩菲尔德 No.4步枪做成了狙击枪,共有26442支步枪被改装。这些恩T枪包括后来改成发射7.62X51NATO弹的L42A1式狙击步枪一直都在英军服役。
英军还有种No.3 Mk.1*(T)狙击枪,这也是为了应急凑数改制的武器,其原型来自于恩菲尔德N0.2(.303in.Pattern 1914 P14)步枪,这种枪是恩菲尔德一战时研制的毛瑟枪机步枪。
因为当时恩菲尔德兵工厂产能让英77挤爆,因此P14被下放给美国雷明顿和温彻斯特生产,美国将之命名为M1917式,口径改为7.62X63mm,二战时还作为“租借法案”的援英物资出口。焦头烂额的英军从武器库中摸出了这种“无甚大用”的枪械,将之作为狙击枪进行了改造,称为No.3 Mk.1*(T)。
意大利虽然二战中表现的面条,但怎么也比法国强不少,他们也有自己改造的狙击武器——卡尔卡诺狙击枪。
卡尔卡诺狙击枪由卡尔卡诺M91/38步枪改造,它的前型M1891是杆彻头彻尾的19世纪老枪,为1890年意大利轻兵器委员会选定,1893年列装用以代替之前黑火药枪的装备,这枪甚至还有奇葩的7.35mm口径。
战场上的意大利狙击手逸闻远比苏德要少,但他们确实是二战中活跃的一股力量,意大利人管狙击手叫“Cecchino”,他们使用装备了光瞄的卡尔卡诺M1891/38步枪,最早期使用来自一战时法国的光瞄,后来又采用了意大利La Filotecnica-Milano的4倍镜,还使用过德国的光瞄,值得一提的是,刺杀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正是只卡尔卡诺步枪。
最后卡尔卡诺小姐姐镇楼吧,肥宅们就好这一……资料太多眼睛好花,如有谬误欢迎弄死老王。
代表纳粹德国签署投降书的三名将军?
代表纳粹德国签署投降书的,可不止三位将军。当年,战败后的德国,犹如苏美英法刀俎下的鱼肉,让干啥就得干啥,被摁住接连两天,在东西线投降了两回。
(1945年5月7日,位于法国的约德尔上将版的投降仪式)1945年5月8日,位于德国柏林的凯特尔元帅版的投降仪式。注意他手边那个神气的权杖,本是想拿来“摆谱”的,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1945年5月,希特勒自杀前指定的接班人,新任元首邓尼茨,正头疼于怎么收拾德国的烂摊子。东线的苏德战争过于惨烈,加上苏联红军在占领德国东部后实行了十分恐怖的报复。各种考虑之后,邓尼茨决心尝试同盟军尽快媾和,而盟军这边为了抢占先机,也是相同的考虑,结果就有了匆忙而简单的5.7投降仪式。
1945年5月7日,德国政府派出约德尔上将为代表,在法国东北部小城兰斯的艾森豪威尔司令部中,向西方盟国,同时也向苏联最高统帅部“代表”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代表盟军签字的是史密斯将军,代表法国作为见证人签字的是弗朗索兹.赛维兹将军;而相对于“重量级”的盟军代表,苏联方面代表却是临时抓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苏斯洛帕罗夫少将(下图,左一)。这位苏军少将上报情况后,还没等到莫斯科党中央的回复,投降仪式就开始了,只得硬着头皮先坐那儿。整个投降仪式进行的很顺利,气氛也是可以的,盟军并未怎么刁难德国人。
这边,德国正暗自长吁一口气,心想,要是在苏联控制区进行投降仪式,苏军一定会往死里面羞辱和折腾他们的,这算是躲过了一劫。
(德国的第一份投降书,上面有苏联伊万·苏斯洛帕罗夫少将代表苏联的签字。不知道这位苏斯洛帕罗夫少将最终结局如何,没等到党中央指示就坐上去了,估计非常凶险)
俗话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苏联这边哪儿会这么好了断的,费大劲最终成了“配角”,莫斯科绝对咽不下这口气。
斯大林得知情况后,怒了。莫斯科方面抗议,绝不承认这次投降仪式,同时拒绝了丘吉尔和杜鲁门一致在5月8日正式宣布战胜德国的建议。斯大林认为,苏联是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主力,苏德战线上消灭了敌人73%的有生力量,柏林也是苏军攻克的,苏联贡献这么大,付出了巨大牺牲,必须由苏联代表主持,在自己控制的柏林举行正式的受降仪式,此外,代表苏军的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苏联红军少将,规格也明显不够。因此,莫斯科强调,5月7日进行的只是投降书的草签和“预演”,投降书内容必须改,法国这次的投降仪式不算数。
盟军这边深知苏联不是好惹的,同时也觉得自己搞的那个“闪电投降仪式”的确有些不太仗义。于是,鉴于莫斯科方面对投降仪式的高度敏感,美英法跟苏联商量后决定,第二天,在柏林再隆重进行一次由苏联主持的投降仪式。
结果,第二天,1945年的5月8日,刚刚签署过投降协议,经受战败之辱的德国人,不得不再次派出高级代表,在柏林郊区的卡尔斯霍斯特宫进行了第二次投降仪式。这一次,苏联方面的受降官是朱可夫元帅,他也同时主持了受降仪式;那边美英法等盟国也很隆重的派出了高级别军官参加仪式。
此次德国代表规格也升级了,是拿着权杖的约翰·古斯塔夫·凯特尔元帅、汉斯·格奥尔格·冯·弗雷德堡海军上将(头一天的海军代表也是他)和汉斯-尤根·史托普空军上将。
正如德军所料,苏联人果然找准一切机会,往死里面羞辱德国人。
首先,苏军在机场就让德军尴尬了一番。5月8日上午11时,苏联在机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欢迎美、英、法、代表前来柏林参加德军投降仪式。德军的代表却一直不被允许下飞机,直到仪仗队完成全套的欢迎仪式。
朱可夫更是代表苏联在德国投降书上第一个签字。条文的顺序也改了,都是苏军在前,盟军在后。比如,投降书第1条规定,德国控制下的一切陆、海、空军,向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同时向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无条件投降。
此时的凯特尔仍摆出一副虽败犹荣的姿态,衣着讲究,高傲举着元帅杖入场,以表示跟在座各位打招呼,结果换来一片白眼和冷场。
在准备签字的时候,凯尔特打了一个手势,示意他的副官,将文件拿到他的面前,还想再摆个谱。
这时候,朱可夫从椅子上猛的,轻蔑的大声喊道:”要他们过来,到我面前签字。”
此情此景下,凯特尔只能默默的走到朱可夫的桌前,把元帅仗放到一边,摘下一只手套,非常囧的签了投降书。
咱们先看看凯特尔元帅的结局。
他老人家还真是跟“投降”活动很有渊源。早在1940年6月,在同战败的法国谈判中,凯特尔任德国代表团团长,迫使法国代表接受屈辱的贡比涅停战协定的条件。之后,凯特尔靠这个顺利晋升为元帅,其实,这几乎是他二战中唯一一次拿得出手的功绩。
(1940年6月22日,希特勒光临法国投降协议签署地贡比涅森林准备让法国签署投降书的火车车厢——一战战败的德国就是在这节车厢里向协约国递交的投降书。戈林、凯特尔、赫斯等人簇拥着希特勒,这也是凯特尔的仕途中的巅峰时刻)
结果呢,风水轮流转。还不到5年的光景,他老人家竟成了第三帝国无条件投降的代表。
签署投降书不久,凯特尔被逮捕。最终,作为主要的战犯,凯特尔在纽伦堡受到审讯并于1946年10月执行了绞刑。很明显,凯特尔元帅虽然是国防军高级将领,但也是妥妥的纳粹党和希特勒的忠实信徒。大量证据表明,凯特尔曾在波兰配合盖世太保犯下了反人类罪,迫害和屠杀了大批无辜平民和犹太人。
当然,在审判中,凯特尔也在极力为自己辩护,认为自己只是命令的执行者。不过,凯特尔虽然不承认自己的反人类罪,但至死都没有否认过自己对纳粹和希特勒的效忠。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凯特尔在狱中撰写的回忆录,字里行间还洋溢着对希特勒的一片忠心。
再讲讲柏林投降仪式上的第二位代表,汉斯·格奥尔格·冯·弗雷德堡海军上将(下图右一,大黑眼圈,谢顶的这位)。他也是前一天法国版投降仪式的海军代表,连夜从法国赶回柏林再次投降,两轮投降,两番羞辱,难怪黑眼圈。弗雷德堡是邓尼茨的副帅,德国“狼群”战术的主要策划者。虽然有个犹太人祖母,但被希特勒特批了“雅利安血统”,也是纳粹政权及其理念的狂热支持者。
在签署投降书不久,弗雷德堡被作为战犯宣布逮捕,5月23日,在被暂时看押的莫威克海军学校内自杀。死后被“追认”为纳粹乙级战犯。
上图中的三人,只有史托普空军上将得以终老。他在战俘营被关押至1947年10月获释。1968年5月9日病逝。
最后说一下法国版投降仪式的总代表,开头提及的阿尔弗雷德·约德尔上将。他算是最有故事的一位。
实际上,约德尔在盟国的印象中还是可以的,所以,一开始,约德尔并未出现在盟国列出战犯名单之中。
然而,在苏联方面的极力坚持下,按照集体犯罪理论,名单被更新。于是,戈林代表纳粹领导集团和空军,亚尔马·沙赫特代表工业界,凯特尔代表总参谋部,邓尼茨代表海军,卡尔登勃鲁纳代表党卫军,而约德尔则代表陆军,都成了妥妥的重量级战法。
随即,约德尔被逮捕,不久被移送至国际军事法庭—纽伦堡审判庭审理。
(拿着稿纸的那位老头就是纽伦堡审判中的约德尔)之后,约德尔被法庭起诉了“反和平密谋罪、侵略计划实行罪、战争罪和危害人类罪”四项罪行,除了指控他计划战争的侵略行动外,还有他签署的突击队命令和纳粹党政委行政命令,这两个命令曾导致大量战俘被处决。
另外,约德尔还有非法驱逐和教唆执行将占领居民和犹太人等群众送往集中营的纪录。对此,约德尔极力否认。然而,控方却拒绝给予辩方任何相关证物,而约德尔自辩时要求的证物和证人也不齐全。
关于约德尔的刑罚,盟军之间有些争议,苏联则是一再强烈要求必须判死刑。
最终,约德尔收到了死刑判决。他曾要求法庭执以枪决,但被直接拒绝,最终和德国柏林版的投降代表—凯特尔元帅同在1946年10月16日,处以带有侮辱性质的绞刑。
更悲催的是,约德尔死亡过程的非常痛苦和不堪。在绞刑架上,约德尔挣扎了18分钟之后才离开了人世间。尸体七窍流血,面容扭曲,四肢抽搐,死相毫无尊严可堪。
到这儿,事儿还没完,纽伦堡对约德尔的判决引起了西方各界的争议。
在他的遗孀露易斯奔走和某些西方盟军将领的“运作”下,1953年2月28日,慕尼黑主审法院重新审理了约德尔于纽伦堡的4项主要罪行。结果被认为罪名不成立,巴伐利亚州长撤销了对约德尔的有罪判决。
随后,法国法庭庭长亨利·德·瓦布尔也宣布1945年死刑判决是错误的,并将之前收押的财产归还给了他的遗孀。
而此时,约德尔已被处死6年有余,他因此成了二战中,唯一一个被翻案的德国高级军官。不过,到底其中是否真有冤情,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二战前线2里最厉害的武器是什么?
二战前线2有很多的武器没有用。我们称之为干扰武器。就是干扰你引诱你选择的!选了之后你会后悔!最厉害那就是龙头炮~ 如果玩的是无敌版 把子弹改成无限就超级无敌强悍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