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霸雄图,金庸小说的经典诗句有哪些?
1 一张机,织梭光景去如飞,兰房夜永愁无寐。呕呕轧轧,织成春恨,留着待郎归。 两张机,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织成一段,回纹锦字,将去寄呈伊。 三张机,中心有朵耍花儿,娇红嫩绿春明媚。君须早折,一枝浓艳,莫待过芳菲。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五张机。芳心密与巧心期。合欢树上枝连理。双头花下,两同心处,一对化生儿。 六张机。雕花铺锦半离披。兰房别有留春计。炉添小篆,日长一线,相对绣工迟。 七张机。春蚕吐尽一生丝。莫教容易裁罗绮。无端翦破,仙鸶彩凤,分作两般衣。 八张机。纤纤玉手住无时。蜀江濯尽春波媚。香遗囊麝,花房绣被。归去意迟迟。 九张机。一心长在百花枝。百花共作红堆被。都将春色,藏头裹面,不怕睡多时。 轻丝。象床玉手出新奇。千花万草光凝碧。裁缝衣着,春天歌舞,飞蝶语黄鹂。 春衣。素丝染就已堪悲。尘世昏污无颜色。应同秋扇,从兹永弃。无复奉君时。 一张机。采桑陌上试春衣。风晴日暖慵无力。桃花枝上,啼莺言语,不肯放人归。 两张机。行人立马意迟迟。深心未忍轻分付,回头一笑,花间归去,只恐被花知。 三张机。吴蚕已老燕雏飞。东风宴罢长洲苑,轻绡催趁,馆娃宫女,要换舞时衣。 四张机。咿哑声里暗颦眉。回梭织朵垂莲子。盘花易绾,愁心难整,脉脉乱如丝。 五张机。横纹织就沈郎诗。中心一句无人会。不言愁恨,不言憔悴。只恁寄相思。 六张机。行行都是耍花儿。花间更有双蝴蝶,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 七张机。鸳鸯织就又迟疑。只恐被人轻裁剪,分飞两处,一场离恨,何计再相随。 八张机。回纹知是阿谁诗。织成一片凄凉意。行行读遍,厌厌无语,不忍更寻思。 九张机。双花双叶又双枝。薄情自古多离别。从头到底。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 《全宋词》载有两首《九张机》,作者都题为「无名氏」,那首四张机正是老顽童和瑛姑嘴里念念不忘的经典名句。 金庸的作品中最喜欢《天龙八部》,而《天》中的诗词很多都是金庸自己做的,让人佩服的紧啊。 《天龙八部》词之一:段誉少年游 青衫磊落险峰行。玉壁月华明。马疾香幽。崖高人远。微步縠纹生。 谁家子弟谁家院。无计悔多情。虎啸龙吟。换巢鸾凤。剑气碧烟横。 金庸《少年游.本意》 《天龙八部》词之二:不是乔十回 向来痴。从此醉。水榭听香,指点群豪戏。剧饮千杯男儿事。杏子林中,商略平生义。 昔时因。今日意。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虽万千人吾往矣。悄立雁门,绝壁无余字。 金庸《苏幕遮.本意》 《天龙八部》词之三:萧峰破阵 千里茫茫若梦。双眸粲粲如星。塞外牛羊空许约。烛畔鬓云有旧盟。莽苍踏雪行。 赤手屠熊搏虎。金戈荡寇鏖兵。草木残生颅铸铁。虫豸凝寒掌作冰。挥洒缚群英。 金庸《破阵子》 《天龙八部》词之四:虚竹洞仙歌 输赢成败,又争由人算。且自逍遥没谁管。奈天昏地暗,斗转星移。风骤急,缥缈峰头云乱。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梦里真真语真幻。同一笑,到头万事俱空。胡涂醉,情长计短。解不了,名缰系贪嗔。却试问,几时把痴心断? 金庸《破阵子》 《天龙八部》词之五:水龙吟 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老魔小丑,岂堪一击,胜之不武。 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念枉求美眷,良缘安在?枯井底,污泥处。 酒罢问君三语,为谁开,茶花满路?王孙落魄,怎生消得,杨枝玉露? 敝屣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 金庸《水龙吟》 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人生能几欢笑,但相逢、尊酒莫相催。千古幕天席地,一春翠绕珠围。 彩云回首暗高台,烟树渺吟怀。拚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归。西楼半廉斜日,怪衔春、燕子却飞来。一枕青楼好梦,又教风雨惊回。 梁曾《木兰花慢.西湖送春》,是描写程英的,《神雕》里面我最喜欢的女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周南.桃夭》,由程英嘴里唱出,有芳心暗许之意。 杜陵归客正裴回,玉笛谁家叫落梅。之子棹从天外去,故人书自日边来。 杨花慢惹霏霏雨,竹叶闲倾满满杯。欲问维扬旧风月,一江红树乱猿哀。 出自韦庄《章江作》,是黄蓉做的一道菜的名字。 还有黄药师的武功: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 大廷一意注安危,充国金城事不疑。滇海有人闻鬼哭,棘门此外尽儿嬉。 古来成败原关数,天下英雄大可知。莫笑书生无眼力,与君终局试论棋。 出自《咏史》诗,出现在《倚天屠龙记》。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磋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出自金代诗人元好问的《摸鱼儿》,出现在《神雕》中。 山坡羊 城池俱坏,英雄安在?云龙几度相交代?想兴衰,苦为怀。唐家才起隋家败,世态有如云变改。疾,也是天地差!迟,也是天地差! 张养浩《山坡羊.咸阳怀古》 天津桥上,凭栏遥望,舂陵王气都凋丧。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千古转头归灭亡。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张养浩《山坡羊.洛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单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射雕英雄传杨康真的爱穆念慈吗?
杨康与穆念慈初次街头相遇,杨康惊艳于穆念慈的美貌,一路追问姓名也只是玩世不恭的调笑。比武招亲打赢穆念慈却不娶她,因为他觉的自己是大金国小王爷,身份尊贵,想要什么样的女人都会手到擒来,擂台比武也只是一时兴起,好胜好玩,根本不会对穆念慈这样的江湖卖艺女子认真上心。可是后来,种种事情证实了杨康逐渐对穆念慈认真,他是真心喜欢穆念慈的。
一、杨康中了蒙古人的剧毒,以为自己为命不久矣, 穆念慈却用换血的方式把剧毒引向自己身上,宁愿自己选择死亡也要去救杨康。被救醒后的杨康非常感动,他知道穆念慈是真的爱他 ,她不贪图富贵与他小王爷的身份,和别的女人不一样,可以为他牺牲自己性命的。此刻杨康已经视穆念慈为重要的女人了,他已经喜欢上了穆念慈。
二、当杨康知道欧阳克对穆念慈有非分之想时,他厉声对欧阳克警告,不得伤害穆念慈,不然绝不放过他!
三、穆念慈深夜入王府找杨康,喝醉了酒睡着了。看着酒醉中动人的穆念慈杨康动心了,俯身想一亲芳泽,却突然停止了,看着睡着了的穆念慈他表情复杂,终究没有轻薄穆念慈,而是默默给她盖上了被子。他心里爱穆念慈,敬她怜她,不忍伤害。
四、杨康贪图富贵,认贼作父,穆念慈伤心欲绝想要离开杨康,杨康舍不下荣华也舍不下穆念慈,却没有给穆念慈喝下裘千丈的迷药。他就是再作恶多端,丧心病狂,也不会去伤害穆念慈,他对穆念慈的确是真心的。
五、杨康英俊潇洒,身份尊贵,却不花心,始终心里只爱穆念慈一个人。他尊重穆念慈,身份的问题不允许他娶穆念慈,当穆念慈刺杀完颜洪烈被俘,他为救穆念慈拔刀相逼完颜洪烈,如果杀了穆念慈他就自杀。
六、穆念慈知道自己无法改变杨康,伤心的离开了杨康,杨康无法忘记她,四处寻找穆念慈,和她相遇以后马上在乡下给了穆念慈一个婚礼,终于娶到了所爱。就算父王不允许,他也要给她一个婚礼一个承诺一个身份。
七、对于所爱之人,他绝不允许别人欺负。牛家村小酒店中,他看着欧阳克调戏穆念慈,激怒之下杀了欧阳克,他知道自己武功不是欧阳克的对手,但他还是冒险做了,足见他对穆念慈感情的确是真实的。
八、杨康中了黄蓉软猬甲上的毒,临死前见到穆念慈,竟然还强装没事,故意骗穆念慈。人之将死,他不愿所爱的人为自己伤心难过。可叹,此时杨康悔悟已晚。
杨康深爱穆念慈,却始终放不下功名利禄,坏事做尽,最终丢掉自己的性命,才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早点醒悟,也不会悲惨结局空余恨~
秦朝是一个被污蔑的朝代吗?
一、秦朝及秦始皇历史评价问题
对于秦始皇以及他所代表的秦朝的评价,历来多有争议。有人说他是天下第一暴君,有人说他是开创了中国政治史的新纪元的伟大的帝王。有意思的是,对于秦始皇给予肯定的评价的人,往往在历史上也是多有争议的人。
比如明代的李贽在他的名著《藏书》中,就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的说法。李贽的言论,曾经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
可是世人和后人对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有完全对立的意见。秦始皇的功劳最主要的,就是实现了统一。
1.大一统与天下一家理念的实现
回顾春秋战国时期列强竞胜的历史,对于历史影响比较大的国家,多位于文明程度处于后起地位的中原外围地区。这些国家的迅速崛起对于具有悠久的文明传统的“中原”即黄河中游地区,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对于这一历史文化现象,《荀子•王霸》中已经有所评论荀子说:“五霸虽然地处僻瓯之国,却能够武威震撼天下。”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阔、越王勾践,都是僻陋之国的领袖,但是“威动天下,强殆中国”。就是说,“五霸”虽然都崛起在文明进程原本相对落后的僻陋地方,却能够以新兴的文化强势影响天下,震动中原。
在战国晚期,七雄之中,以齐、楚赵、秦最强,到了公元前3世纪的后期,则秦国的军威,已经势不可挡。在这一时期,强国的军事政治实践,已经和“大一统”的理论联系了起来。
“大一统”理想的提出,是以华夏文明的突出进步和我们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初步形成作为历史基础的。”以“天下”作为管理的对象,表明事实上“大一统”的意识已经深入到法家理论的核心之中。
“天下”的说法,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这就是所谓“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可见“天下”的观念,开始就是和“大一统”的观念相联系的。应当看到,这一观念,显然不是单纯的地理观念,也不是单纯的文化观念,而是一种政治观念。
秦国就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基础,通过严酷的战争形式,靠着打了无数胜仗,才一一击灭六国建立了第一个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帝国,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的。
按照《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李斯等人赞美秦始皇的说法即:“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所谓“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大一统”的局面,是通过“兴义兵”的战争过程实现的。儒学虽然早就提出了“大统”的理想,但是却好像并没有能够真正找到实践“大一统”的正确道路。战国时期以法家为主的诸家学派的共同努力,使“大一统”终于成为一种政治现实。
“大一统”的理想,当时为社会大多数人所共同向往。秦国实现“大一统”的战争过程,与历史进步的方向是一致的。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专制主义政权。秦王朝的建立,是以当时社会普遍要求统一的文化倾向作为重要背景的。秦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李贽在《史纲评要》卷四曾经有这样的评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秦王朝的建立,使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统一。对于赢政、李斯们的政治表演,有“是圣是魔”的不同的历史认识,但是秦的统一推进中国历史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的事实,是大家都公认的。
天下既已一统如何对政治渊源有别、经济水准悬殊、文化传统各异、民俗风格不一的各地区实现有效的管理秦王朝上层集团经过多次郑重的讨论,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2.秦始皇治理天下的能力
秦始皇管理天下,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勤政的风格。他在统一战争进行期间,就曾经有三次远程出巡。翦灭六国、平定天下后,又曾经五次巡行各地。在灭齐之后的第二年,秦始皇就驱车出巡,帝车隆隆,在千里长途扬起了滚滚烟尘《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鸡头出在今六盘山一带。回中,在今陕西陇县西北。帝车的轨迹,可能已经西至于今甘肃临洮。同年,秦始皇开始“治驰道”。驰道工程虽然主要服务于帝王出行,但是对于秦汉好好说说怕是具体网的构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秦始皇又派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夺取了今河套地区的所谓“河南地”。次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又在西北地区对匈奴用兵,成功地将匈奴势力逐出即今陕西、内蒙古交界地区直至阴山一带,在当地置四十四县,沿河修筑城塞。又派蒙恬北渡河夺取了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等军事要地,修筑亭障以防御草原游牧民族的侵扰。并且从内地移民以充实边县。
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又调发工役人员修筑长城。可以推知,秦始皇经营北边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他出巡亲历北边了之后形成的。很显然重要的区域政策的制定,是以他亲自对当地的实地考察为基础的。
对于秦始皇的巡游,我们也可以从巡视天下,以便于治理天下的角度来说。《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东抚东土,以省卒士”词语,但是,秦始皇不避霜露,辛苦出行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祷祠各地名山诸神以求长生,也不仅仅是亲自慰抚镇守东方的秦军卒土。琅邪刻石文字中可以看到的所谓“皇帝之明,临察四方”,“皇帝之德,存定四极”,其实也透露出秦始皇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风尘仆仆,往来于东海北边的动机,有通过这种交通实践了解天下四方的文化风貌,从而巩固和完善秦王朝政治统治的因素。
秦始皇每天“以衡石量书”,确定阅览一百二十斤文书的日夜定额,不完成定额,不能休息。秦始皇通过琅邪刻石自称“皇帝之功勤劳本事”,“忧恤黔首,朝夕不懈”这样的言辞可能是大体符合事实的。
在这种勤政作风的另一面,是绝对的独裁专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当时人对于他于是有“贪于权势"的批评。皇帝专权,使得丞相等诸大臣都只能看皇帝的脸色行事。大臣只是执行皇帝个人的意志,甚至丞相也没有独自处理重要政务的权力。臣下不敢发表不同的政见,不敢直接批评皇帝的过失,各自“畏忌讳谀”,于是形成了皇帝无视自己的失误而日益骄横臣下畏于帝王的威权而谄媚取容的政治空气。
二、影响后世的政治制度
1.形成中华核心文化圈
秦王朝的政治制度,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新鲜的气息。秦统一后,国土空前广大,据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其地东至海滨暨朝鲜,西至临洮(今甘肃岷县)及羌人居地,南至“北向户”,到了北回归线以南的地方,北则据河为界,与阴山并行东至江东。于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诸官职,分别负责行政、军事、监察。
秦王朝最初设置的三十六郡,包括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北地(郡治在今甘肃庆阳西南)、上郡(郡治在今陕西榆林南)、汉中(郡治在今陕西汉中)、蜀郡(郡治在今四川成都)、巴郡(郡治在今重庆)、邯郸(郡治在今河北邯郸)、钜鹿(郡治在今河北平乡西南)、太原(郡洽在今山西太原南)、上党(郡治在今山西长子)、雁门(郡治在今山西大同西)、代郡(郡治在今河北蔚县东北)、云中(郡治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东郡(郡治在今河南濮阳南)、砀郡(郡治在今河南商丘)、河内(郡治在今河南武陟南)、三川(郡治在今河南洛阳东),颖川(郡治在今河南禹县)、南郡(郡治在今湖北江陵)、黔中(郡治在今湖南沅陵)、南阳(郡治在今河南南阳)、长沙(郡治在今湖南长沙)、九江(郡治在今安徽寿县)、泗水(郡治在今安徽淮北西)、薛郡(郡治在今山东曲阜)、东海(郡治在今山东郯城)、会稽(郡治在今浙江绍兴)、齐郡(郡治在今山东淄博)、琅邪(郡治在今山东胶南南)、广阳(郡治在今北京)、渔阳(郡治在今北京密云)、上谷(郡治在今河北怀来东南)、右北平(郡治在今河北蓟县)、辽西(郡治在今辽宁义县西)、辽东(郡治在今辽宁辽阳)。
管辖京畿诸县的“内史”,是和郡平级的行政单位,然而不在“三十六郡”之内。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展,又设九原(郡治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海(郡治在今广东广州)、桂林(郡治在今广西柳州西)、象郡(郡治在今广西崇左、闽中(郡治在今福建福州)五郡。于是,除了内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秦有四十一郡。
秦的政区范围的确定,标志着中华帝国最基本的文化圈的初步形成。后来中土文化向四方传播,都是以此作为主要基地的。
2.初创郡县制
在秦的地方行政体系中,郡的下级单位是县。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行政单位则称“道”,这是因为当时中央政府对于这些地区一般只能控制主要的交通线,并由此推行政令、集散物资的缘故。秦县的数量大约有一千左右。
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关于“县”的设置的最早的资料,见于《史记·秦本纪》的记载。这就是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后,在所占领地区设立了最初的“县”以及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在杜地和郑地设置了“县”,“县”起初是列国兼并时代管理新占领区的行政区设置。顾炎武又指出,“当七国之世,而固已有郡矣。”通过战国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郡制,也是中原周边地区后起的强国赵、燕、楚秦初创的新的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度为秦王朝继承发展,成为后来历代王朝中央政权控制地方行政的基本形式。秦王朝对于是否实行郡县制度,曾经进行过御前大辩论!
秦刚刚实现统一之初,丞相王绾曾经主张实行分封制以维护帝国的安定。王绾认为,诸侯初破,燕国、齐国、楚国旧地距关中遥远,如果不分置诸侯王的话就没有办法镇抚管理。他建议秦始皇分立诸子。
秦始皇吩咐朝廷对这一意见开展讨论,群臣大都表示赞同王绾此议。只有廷尉李斯提出了不同的政治见解。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了许多子弟同姓为诸侯,但是后来这些诸侯国与周王朝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又彼此如同仇敌般互相攻击,连周天子也没法子禁止。现在,赖有陛下之神灵,海内实现了一统,都成为直属朝廷的郡县,诸子和功臣可以用国家的赋税收入给予丰厚的赏赐,这样便子控制天下,这是实现海内承平的“安宁之术“,而分置诸侯,是不宜施行的建议。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他说天下苦于战争长久不息,就是因为侯王割据相互争夺的缘故。现在幸有祖先神灵护佑,使天下终于安定,如果重新分立诸侯国,就会再次埋下战争的隐患要想谋求海内安定,岂不难哉!廷尉的主张是正确的。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卷四《后秦纪》中曾经称李斯倡行郡县之议是“千古创论”,又就“置郡县”之举赞誉道,李斯等人,都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假使圣人重新复生,所推行的政策也不会有所改变的。
秦王朝的统治者确定了“置郡县”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确实是英明的政治决策。
3.皇帝称谓的创造
秦灭六国之后,秦王政以“天下大定”,而名号如果不变更,则无法标志成功,使事业传之后世,于是承袭“三皇”“五帝”传说,自称“皇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赢政宣布:“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秦的统治终于未能长久,但是,秦王朝的若干重要制度特别是皇帝独尊的制度,却对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演进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中央官制影响后世
秦王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中央执政集团中权位仅次于皇帝的最重要的官职是所谓“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秦国制度原本有相、相国之职,秦实现统一之后,见于记载的相应官员有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等。丞相是朝廷首席文官,总理全国政务。太尉原称尉、团尉是朝廷首席武官,是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的最高长官。御史大夫地位略次于丞相,是负责监察的大臣,位列上卿。
“三公”之下又有“九卿”,分工管理不同的政务部门。实际上所谓“九卿”官职并不限于九。这一官僚制度体系大体为西汉王朝所继承。按照《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的说法,这一级别的官职有: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郎中令,秦官,掌宫殿门户。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太仆,秦官,掌舆马。廷尉,秦官,掌刑辟。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宗正,秦官,掌亲戚。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中尉,秦官,掌循徼京师。
略次一级的官职,又有: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官室。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将行,秦官。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主爵都尉,秦官,掌列侯。我们看到,秦王朝的政治制度已经相当严整完备。后来有“汉承秦制”的说法,就是说秦代的这一制度为汉代统治集团大体继承沿袭。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中,秦代的官制确实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说,周政衰败,官制混乱,战国并争,各有变异,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
秦以前的官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然而一般都公认,秦立百官之职,汉代基本因循又经进一步健全之后,确实确立了中国历代王朝官制的基本格局。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基本构架,就这样初步建立起来了。
天龙八部中慕容复一直念念不忘他的复国大业?
读完整部《天龙八部》感觉最搞笑的就是慕容博、慕容复父子,天天喊着复兴大燕,实际这爷俩只限于喊口号而已,并没有为复兴大燕做出太多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慕容博,不仅没做出对复兴大燕有意义的事情,还装死在外面乱杀人,结果被人全都算到自己儿子头上,这简直是坑儿子典型。
话回主题,主要说的是慕容复,其实慕容复相比老爹慕容博还比较把复兴大燕的任务扛在肩上,一生也是尽力在为复兴大燕谋划。
但是实际上慕容复经常在做无用功。他姑苏慕容家不过是大宋一介平民,有点家底和一身祖传武功,但是要人没人,要声望也没见高哪去,江湖中人一提起姑苏慕容氏都觉得他们很神秘,行事神龙见首不见尾,做事一点都不亲民。
如果真要想图谋复国起义,你最起码也得像梁山晁盖或者宋江那样,平时多结交江湖好汉,到时候才能一呼百应啊。但是从书中看慕容复,不止慕容复连他老爹慕容博的平生行事来看,他们根本就没结交过江湖好汉,反而自视甚高,傲娇的很,还伤了不少江湖好汉,除了邓百川、公冶乾、包不同、风波恶四大家将以外,没见到慕容家族有任何势力。
书中确实也描述了慕容复和四大家将想收复招揽江湖好汉,动不动没事给人家发个慕容家族锦旗,但是你看慕容复实际上还是伤人伤得多,一股傲气冲云天,有几个成大事者是这么傲娇的啊。
慕容复潜入西夏碌碌无为,不知道做了对复兴有什么帮助的事情,感觉就是纯粹为了打探王语嫣和段誉有没有私情才潜入西夏一品堂的。
想收复灵鹫宫三十六洞七十二岛的群雄,然后还没有把握时机,并且还受限于自身能力,最后被虚竹搅了局。
其实就这段故事来说,就算没有虚竹,慕容复也收复不了三十六洞七十二岛的群雄,因为慕容复太傲娇,而且他的实力虽然力压群雄,但是并没有能展现出像天山童姥那种实力,而且慕容复为人气量狭小,绝对不会像虚竹那样让群雄甘心卖命。
慕容复做的最不符合复兴大燕的事情,就是他处处得罪段誉,要知道段誉是大理国世子,就算是大理国国小力微,但是人家毕竟是一个国家,你既然想复兴大燕,干嘛不好好拉拢段誉为自己助力呢。
最后还要恬不知耻的去认段延庆为义父去拉拢结交大理国,要知道段誉本身就想和慕容复结交,只是慕容复傲娇的很,讨厌段誉而已,如果他克服自己去和段誉结交,不比去认段延庆为义父还得千方百计帮他夺回大理皇位要顺利得多。
结交好段誉至少慕容复将来复国没准段誉能给他提供一定的兵马钱粮资助吧,但是慕容复偏不,偏要走弯路难路。
而且最搞笑的是既然慕容复都想入西夏招驸马,还不成全段誉和王语嫣,还把他们推落井底,彻底伤害了段誉和王语嫣,这哪是为了复国着想,这完全是慕容复在泄私愤。
最逗的是少林寺一役,明知乔峰为大辽南院大王,还不趁机拉拢乔峰,你想推翻大宋政权,大宋的江湖人士谁能陪你干这事,只有宋国的敌国辽国才能帮你,而在少林寺一战中,慕容复最应该帮的是乔峰,结交乔峰才能拉拢住辽国军事力量为自己助力啊。
结果就是慕容复还挑战乔峰,最后被乔峰和段誉打的身败名裂,这之后他老爹慕容博终于做出了为复兴大燕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他老爹想拉拢乔峰父子,搞笑的是你没看到你的宝贝儿子把乔峰得罪成啥样了,还拉拢个屁啊。
总结下来感觉慕容博、慕容复父子天天除了喊口号复兴大燕以外,没有做过任何对复兴大燕有实际贡献和意义的事情,慕容复比他老爹还强点,复国的责任心更强,但是傲娇的很,这完全不像是成大事者的性格。
慕容复整体来说就是一个偏于自私还且自负的人,这样的人古往今来从没有能成大事者,这样人别说造反起义,就算遭了难不被落井下石的几率都很小。
总体而言慕容复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起义首领,即使天下大乱,也轮不到他做起义军首领。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复国梦想就是梦想,永远实现不了。
同为武侠小说里人物,《倚天屠龙记》里明教前教主阳顶天都比慕容复的性格强百倍,至少人家身边聚集了明教诸多人才效命。《笑傲江湖》里的岳不群都比慕容复适合兴复大燕国。慕容复完全是个傲娇的二逼青年,不知道该做什么事情利于复国大业。
一个绝顶内功高手和一个绝顶外功高手打?
外功高手可能略胜一筹。
金庸小说中有那么两位,一个内功绝顶,外功细碎;一个外功超强,内功约等于零;拿他们俩个做一下简单的对比,一切一目了然。
这两人就是游坦之和令狐冲。
游坦之虽然是个悲剧性人物,但金庸老爷子给他开了挂,让他拥有了主角的剧本,奇遇连连。不仅练成了神足经,还得到了冰蚕寒毒。寒毒在神足经的培养下,正邪相扶,水火相济,让他在短时间内,就拥有了及高强的内力。硬拼萧峰也不弱下风,还隐隐有压制之势。
但其武功招数极其粗劣,实战经验极差,哪怕全冠清这种人都看不上,都敢利用他。
少室山一战,游坦之就被萧峰抓住了弱点,轻松击败。
令狐冲华山派大弟子,本身内力就上不得台面,加上被桃谷六仙一顿乱搞,受了严重的内伤,内力基本上就是没有。
令狐冲笑傲江湖,与各路英雄一争长短,靠的只是独孤九剑。独孤九剑不需要内力驱动,可以说是外功的极致。
令狐冲生平对敌,有不少人想以力破巧,但最终都败在了独孤九剑精妙的剑法之下。
假设游坦之和令狐冲交手,令狐冲十招之内打败游坦之不是任何问题。战胜对方后,令狐冲甚至会疑惑,难道我练成了破掌式?
有人可能会说,游坦之内力绝顶,但不会运用。如果他会运用,只需像任我行一样,一生大吼,就可震晕令狐冲。
那好,咱们再换一对,换成金轮法王和雕兄。
金轮法王没练成龙象般若功前,其内力之强,已经天下少有敌手。就连洪七公和欧阳锋也通过藏边五丑那点微末功夫,对金轮的修炼的功法一顿猛夸。金轮的缺点就实战经验少,武功招数上也有点差强人意。但在内功的运用上,金轮还是相当不错的。
雕兄是剑魔独孤求败的宠物,跟随独孤求败年深日久,也经常陪着独孤求败练剑过招。但终究是鸟,所以它不可能会内功。只是一只会武术,却不会飞的鸟。
连载版《神雕侠侣》时,金庸老爷子曾让雕兄和金轮打了一场。
金轮法王拿着兵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才勉强和雕兄打成了一个平手。
但是请注意,这时的雕兄已经很老了,毛秃了不少,身材也走样了,灵活度远不能和巅峰时候相比。
如果金轮碰到巅峰时的雕兄,应该只有被吊打的命。
什么?人兽比较有失公平啊。那咱们请出第三对,扫地僧对韦小宝 。
扫地僧可放出三尺气墙,在金庸小说的出场人物中,比他内功更高的,基本不存在。
而韦小宝别说内功,连外功都只是街头混混的水平。但是,街头混混的韦小宝想赢扫地僧却半点也不难。
韦爵爷只要找康熙借几门大炮,几里外一轮齐射,扫地僧也就凶多吉少了。
就算不用大炮,韦爵爷还有火枪。只要他在火枪中掺入化尸粉,一边说着好听的,一边悄悄开枪偷袭。扫地僧就算内力再高,恐怕也挡不住火枪的偷袭。特别是在火枪中掺入了化尸粉,扫地僧只要被擦破一点皮,估计就悲剧了。
小结以上内容只是玩笑,切莫认真。
雕兄虽然不会内功,但毕竟是神兽,天生神力,一身羽毛也犹如盔甲一般,寻常刀剑根本就刺不透。雕兄的种族天赋,已经不亚于任何内功高手了。
而韦爵爷的大炮火枪,就有点过于不讲武德了。而且火枪大炮是科技,不算武功。
我之所以举着三个列子,只是想说明,孤阴不长独阳不生。只凭内功或外功,一个方向发展,是无法成为绝顶高手的。
这就好比打牌,一手好牌就好比内功,而牌打的好坏就是外功。打的不好,哪怕拿两王四个二,一样能被憋死;打的好,哪怕拿一手烂牌也能赢。
胜负之间,全看个人的修为和运用。
《神雕侠侣》中,重阳宫大战之时,小龙女凭着左右互搏术,一人使用玉女素心剑法,就可独斗全真五子,加金轮法王、潇湘子、尹克西、尼摩星九大高手。
小龙女就是一个很会打牌的人,金轮法王等人就是把两王四个二憋死在手里的典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