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空战2,为什么经典的反斜面工事和步兵三三制战术现在却不常见了?
只要是山区有预设阵地,预备队和支援火力肯定部署在反斜面,可以屏蔽敌人视线和直瞄火力。即使现在有卫星无人机,躲在反斜面也可以消耗对手的战略战术侦查能力。毕竟会判读卫星图操作无人机的人远远少于长眼睛的人。
以下是洞朗对峙期间的一些图片,可以看出山头上修筑了工事碉堡,而迫击炮等就处于反斜面。藏兵洞在哪里看不清,但是肯定不会在正斜面或者山脊上。
虽然步兵已经装甲化机械化,但是每驻一地必挖坑的传统各国都有。
三三制的说法出现在很多领域,比如军队的编制一般是三三制,抗日民主政府的人员组成是三三制,等等。这里的三三制显然是指三三制班组战术,不要搞混了。
三三制班组战术,主要是过去我军步兵火力薄弱,在缺少火力支援的情况下,大班组难以有效指挥,容易被集体压制。用《兵临城下》电影情节为例,第一个人跃进引起注意,第二个人跃进调枪开保险,第三个人跃进修正弹道,第四个人再跃进必死无疑。此时大班组将被火力分割成两部,无法有效指挥。
三三制通过减少战斗小组人数,多个小组此起彼伏地跃进来分散对方火力,以近战歼敌。这是以命换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打法。而火力强大的美军班组,就简单粗暴地分为两个对称的大组,一个负责压制时,另一个负责突击。
随着步兵火力的增强和步话机等指挥设备普及,即使缺少装甲的山地步兵班组,也完全可以扩大编制,协调优势的轻重机枪、榴弹发射器、火箭筒、迫击炮压制对手,甚至干脆呼叫火炮和空军支援。只要压得对手不敢抬头,也不用玩什么高低姿匍匐和跃进,横着走都可以。因此狭义上的步兵三三制战术,两百米内硬功夫,确实用得少了。毕竟现在的班长手里可能就有几发120,比李云龙的一个团还富裕。背着不用也挺沉的。
高射炮能够用于平射吗?
答:关于高射炮是否可以平射这答案显然是可以的。而且在中外军史上都有过非常出色的表现。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高射炮。
高射炮,指用以从地面向空中目标射击的火炮。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两种。具有身管长、射击准确、火炮可360度回转、射速高的特点。多数配有火控系统,以多门炮组成高射炮阵地对空射击。当然一代代的高射炮都会有不断的进步。
从1906年,德国研制出世界第一门防空高射炮开始已经走过了漫长的百年岁月。从设计原理上来说,最早设计出来的高射炮是用于对付飞艇的。由于飞艇的速度慢,目标大,当时条件下的人工填单的高射炮能够对付。并且在2年之后德国还将该炮安装在汽车上并采用了与现代舰炮相似的防护装甲,实现了移动布防的效果。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高射炮和飞机在结构和作战性能上都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发展比较缓慢。
1930年之后,飞机的高速发展,无论是结构还是性能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采用的木、布等软质结构材料已被高强度的合金材料所代替;飞行速度比原来提高了一倍,达到每小时500 千米左右;飞机的飞行高度普遍达到8 ~10千米。
在这一时期,高射炮在结构和性能方面有这样几个突出的变化:首先,高射炮采用了长炮管,借以提高初速和射高。有的小口径高射炮的炮管长度已达到口径的70倍,初速达到每秒1000米左右,比原来提高近 50 %。中口径高射炮的射高达到10千米以上,是原来的3 ~4 倍。其次,高射炮配备了先进的射击瞄准装置,提高了高射炮的命中率。再次,在小口径高射炮上配备了装填和复进等装置,大、中口径高射炮则采用了机械输弹设备,提高了高射炮的射速。另外,大部分高射炮都采用了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火控系统,全面提高了高射炮的作战能力.
可以说二战时代是高射炮的最黄金时代,此后逐渐被防空导弹取代,当然时至今日高射炮依然作为防空防护的一环存在也显示了他内在强大的存在合理性。
啰嗦完之后,高射炮除了防空之外还能对地面目标和水面目标进行攻击,这也就是所谓平射的案例。我就简单的所三个案例
一、传奇的坦克杀手:二战德军88毫米高炮平射
这款火炮来自于当年德国著名的火炮生产商德国克虏伯公司完成设计和建造,于1933年开始服役,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成功的火炮系统。这火炮的技术参数就不在赘述。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从防空利器转身为坦克杀手的。
1940年五月,隆美尔指挥的第七坦克师从比利时境内向敦克尔克高速挺进,中途遭遇一支英军的反冲击。面对英军的重型坦克,德军的37毫米反坦克炮束手无策。关键时刻,一个高炮连的88毫米高炮压低炮口,向英军开火,眨眼间击毁英军九辆坦克,迫使英军后撤。这一仗,给隆美尔留下了很深印象。从此,88毫米高炮成为他一张得心应手的反坦克王牌。
当年德国的这款火炮配备的22磅穿甲弹可以在近2000米的距离上把英军重型坦克的正面装甲击出一个直径四英寸的大洞,当年虽然 88毫米高炮看起来不起眼,但当时盟军没有任何东西是它的对手!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塔山狙击战
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火炮部队已经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最重要的一点是日本军队留下的那些武器成了我们的宝贝,其中有一种火炮特别好用那就是日式75毫米高射炮。
日本在一战结束后就开始设计自己的75毫米高射炮,这种高射炮只能低空作战。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设计出高射机关炮,而德国设计的FLAK30型高射炮比日本的整整早了三年。但是这些高射炮到了解放军手里却成了神兵利刃。
塔山阻击战中。四纵拥有4万人,装备着1100多挺机枪,还有1个炮兵团拥有26门75MM山炮,10门野炮,3门105MM榴弹炮和10门高射炮。为了更好的完成阻击任务,四野还从东北炮兵纵队和兵团直属部队里为塔山阻击部队增加了150MM重型榴弹炮,105MM榴弹炮,105MM野战加农炮,75MM山炮,57MM战防炮和75MM高射炮。就是这些火炮群,将蒋介石的外号赵子龙的独立95师打趴了。模范党员姜秀云组操作一门高射机关炮,一口气平射120多发炮弹打进国军冲锋的人群中。正是这些火炮加上坚固的工事才实现了塔山之战的就成。
三、对越作战时期的高射炮
在1979年和80年代初的对越边境战争中,中国军队曾派出空军的59式100毫米大口径高炮分队,前出部署,进行地面炮兵支援作战,59式100毫米高炮的弹丸重量高达30公斤,威力较大,而且射速较高,能以密集的火力轰击地面目标。配备时间引信,能以空炸形式打击越南军队位于山顶和山腰的暴露工事。
而59式57毫米高炮当时在对越反击战中也有精彩的表现。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中,高炮623团2营(双37高炮)在团的建制内,奉命配属陆军13军,遂行掩护河口中越铁桥的空中安全的作战任务。2月17日早上7时30分,2营开始占领位于河口县东北侧四连山上的既设阵地。
2营受领任务之后根据地形条件,命令6连靠近阵地前沿的5炮、6炮做好射击准备。
在两天多的战斗中,2营共射击26个班次,消耗炮弹190发,机枪弹367发。摧毁火力点1个、击毁军车1辆、封锁军车3辆,击燃房屋3栋,毙敌4名,严密地封锁了谷柳大桥,没有让一个敌人,一台车从此通过,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全营荣立集体三等功。
这场战役中我们也看到了我们的高射炮也能作为攻击性武器在使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能克敌制胜的都是好武器,这才是真理
有没有好听的背景音乐纯音乐?
您好!我个人很喜爱音乐,也爱找素材配背景乐这个工作,自认为是比较擅长的。
我个人感觉,是音乐都可以作为背景,只是适不适合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多听,对不同风格和领域的音乐都要有些涉猎。记得90年代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最流行的时候,似乎他就是背景音乐的不二选择,所以哪里都用。
后来新世纪音乐大行其道,比如说雅尼,也成了背景音乐的代名词。
当然,配乐这个工作和个人对音乐风格或者作曲家的喜好有关。有人喜爱《神秘园》,有人喜爱久石让,有人喜爱流行歌,有人喜爱古典乐,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音乐要与所要配的画面或者词句贴合,特别是意境相同。
比如要给现代诗《回延安》配乐,那就选《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给古诗词配乐就选民族器乐曲,如古筝,琵琶等。要给宏大的风景场面配乐那就找找优秀的电影原声,如《与狼共舞》《走出非洲》,要给小资情调的文章或视频配乐那就选一选轻音乐,或者情调音乐,比如曼托瓦尼,詹姆斯.拉斯特,黄永灿等等吧。
说了那么多,归根结底,配背景乐是需要灵感的,灵感让你判断一个音乐风格的大方向,指引你搜寻合适的音乐,这一切都源自于你对音乐听得多少!上述纯属个人意见,不见得对,仅供参考。更多精彩可以关注“赏乐之旅”公众号。
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空军的野战防空?
空军有野战防空吗? 第一次听说。 题主莫不是把空军的要地防空和陆军的野战防空混为一谈了。
我们常说的防空一般有两种形态,一种形态主要使用射程远射高大的远程防空导弹,用来包围机场、城市、基地等重要的不可移动目标,这种叫要地防空。要地防空最大特点是导弹的射距远射高大,射程通常能达到上百千米,配合国土防空雷达系统,将来袭武器尽量拦截在最远射程上。要地防空通常要空军指挥下和战机协同作战,因此属军种属于空军。
空军雷达兵部队是国土防空中重要组成部分
负责要地防空的防空兵的装备核心就是远射程的防空导弹,除此外也装备中近程防空系统,如高炮、近防武器等,这些系统一用来补防消灭漏网之鱼,二用于保护远程防空导弹,防止其遭到袭击。这些系统因为保卫的是非移动目标,因此对战略战术机动能力没有过高的要求,也不会过意苛求行战转换时间,但要地防空对电子对抗、联合指挥及信息化有着明确的要求,不仅需要打击来袭的敌机、无人飞行器、巡航导弹等还要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能够应对隐形战机、弹道导弹、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挑战。
红旗9防空系统是空军防空兵旗下要地防空的核心之一
AKD6Z近防系统属要地防空下的近程防御系统,用于保护红旗9防空导弹
空军预备役高炮部队也是要地防空的一部分
野战防空则为了向机动作战的陆军提供防空保护而发展的一种防空作战理念。陆军机动作战最大的特点是移动速度快,战场形势多变,进攻状态下一昼夜可机动几十公里,行军状态下能达到上百公里。所以,对野战防空系统的最大要求就突出一个字,快!战略、战术机动能力必须跟的上陆军,行战转换的反应时间以秒计算,同时野战防空系统的选择极具针对性,主要打击巡航导弹、攻击机、直升机、无人机等对装甲部队威胁很大的低空飞行器。
红旗7是中国第一代野战防空系统
野战防空系统因为对机动能力有要求,所以其底盘相对来说限制较大,无法使用重型的远程防空武器。所以在战时,野战防空要和空军协同作战,空军战机和远程导弹争夺制空权,保证敌机无法由高空在防区外顺利发射对地武器,陆军部队在中低空野战防空系统的保护下发起进攻,完成歼灭或占领任务。
红旗16中远程防空导弹是集团军野战防空系统
野战伴随防空系统是野战防空系统发展到极致的产物,伴随防空系统反应速度极快,使用小口径高炮或导弹,可在移动中作战,伴随装甲部队一同实施进攻或防御作战,是武装直升机、攻击机等的天敌,不过这种伴随防空系统价格高昂,全身精密的电子设备总价相当于数辆主战坦克,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无法大规模装备野战伴随防空系统。
中国第一代野战伴随防空系统是PGZ95 自行高炮
国内最先进的野战伴随防空系统当时红旗17,是由俄罗斯引进的道尔M1野战防空系统仿制而来。
道尔M1防空系统,将导弹、雷达、制导站集中于一个底盘上,单车可完成防空作战中搜索-跟踪-发射-制导的全部流程。道尔M1使用的导弹,属于全天候中低空导弹,射程12千米、射高6千米,发动机续航时间长达十几秒,能进行强有力的机动动作保证目标无法摆脱,制导雷达为相控阵雷达,采用指令制导,后期改为指令+主动雷达制导,抗干扰能力很强。道尔M1具备机动作战能力,行战转换的火力反应时间为7-10秒(更新型的道尔M2则不到7秒),可在移动中发射导弹,几乎达到了发现就发射的地步,根本不给目标反应时间,整体能力在野战防空系统中首屈一指。
红旗17防空系统换用了更先进的相控阵搜索雷达
那么它对于现代战争还有没有意义?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共有十三篇六千字左右。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为春秋时期吴国将军孙武所著。开篇要义便点出用兵是关乎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不能不谨慎考察双方国情实力对比,而后衡量:如何根据敌我利敝争取创造有利于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所以战争需要谋略,也就是战略。战略最高的标准就是:因势利导,不战而屈人之兵。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力战而天下胜者,非善之善者也。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武器装备日新月异。很多人开始怀疑孙子兵法能否与时俱进,在怀疑同时他们也许忘了孙子兵法也提倡:攻心为上。匆论时代如何进步发展,但人心永远不会变。武器装备再先进也是由人指挥进行战略布局,实施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以期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人的因素决对不能忽略。
所以作为中国古代战略理论的奠基之作,孙子兵法具有深刻内涵与广泛的指导价值。很多国家把它视为必读之书或参考之作,这其中就包括享誉世界的美国西点军校。大文豪苏轼在评论楚汉相争项羽兵败主要原因时一针见血指出:百战百胜轻用兵锋。换言之:项羽虽然频频取得战术上的胜利,但谋略不足,导致战略上的失败。即使是当今世界实力最强大的美国如果轻用兵锋也必怠。所以美国不断推展代理人战争,扶持亲美政府以实现美国长期战略利益。而孙子兵法主要强调的就是:上兵伐谋伐交,攻心为上,其次伐兵的战略思想。所以它对现代战争的意义举足轻重,说它是兵家圣典并不为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