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然器,为什么历朝历代都是北方统一南方?
十八世纪的西方有这样一种观点:北方的民族之所以强大,是由于寒冷使他们不断地运动,从而造就了坚韧的性格和强健的体魄,所以他们才能征服世界。
这种典型的地理环境论,放在当代并不吃香了。然而在中国帝制史却是存在一种规矩:南方打不过北方。这里说的打不过指的是统一分裂的国家,既最终的结果是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政权。
当然,在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里存在反复,比如非常有名的赤壁之战,就是北方政权输了。但这只是政权分裂,诸侯割据时期的一次战争。但是从结果来说,中国古代历史确实在大多数情况下由北方统一南方。
整个帝制史从南方打到北方的大约只有朱元璋,朱元璋是史上唯一北伐成功的皇帝。其影响力之大,在孙中山讨伐清朝的时候,借鉴的都是朱元璋讨伐元朝时候打出的旗号,也从侧面说明了北伐的不易。
但朱元璋其实也是北方人,明朝是北方人领导的一次成功的统一战役。而朱元璋本人建立的政权也非常具有代表性,朱元璋在南方建都,但其实合法传递的政权只到了第二世。建文帝朱允炆,朱棣推翻朱允炆的战役就是从北打到南,朱棣继位后迁都北京。
这也符合规矩,南方建都的政权要么像宋,军事能力弱到他们自己都汗颜,要么像明,算到朱允炆,其实时间并不长,此后还有洪秀全政权等。那么,为什么历史上的感觉是北方人厉害过南方人,发多少时候是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政权。
有人说,古代中国的北方比南方发达,所以具有统一的实力。
然而大江南北不过一水之隔,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难道气候温暖、物产富饶的江南,不是更适合于发展和进步吗?
东汉时期有句谚语:谚语:关西出将。关东出相,那么地理环境对历史真的有那么大的影响吗?地理关键又是如何影响历史发展的呢?
南北的自然环境差异,首先带来的便是人的体格和物产的差异。北方人更加"大块头"。拿唐代举例,李唐皇室有着鲜卑的血统,因而他们追寻的"以肥为美",其实是指以健康甚至是健硕为美。因为北方人体格更健硕,所以他们才会习惯这样的体格,并发展为对美的追求。
而北方气候相对干旱,低矮的灌木和青草逐渐代替了在南方生长的乔木。而与草类相适应的生物,便是牛羊马等食草动物。在地球有生命以来,绝大多数生物们就一直在为了生存而寻找合适的栖息之地。而水草丰美的北方,就成了出产牛羊的宝地。
健硕的北方人遇到肥美的牛羊,能够在北方获得大量营养的他们相辅相成。同时,北方漫长而寒冷的冬季,让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为了在身体里储存足够的能量来抵御寒冷,因而他们的饭量也相对南方更大。如此,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更加强悍的北方人慢慢出现。
而在牛羊为北方人提供充足营养的同时,马匹和更加平坦的地势,也让北方人逐渐进化成了"马背上的民族"。起初人们主要将马运用在放牧上,但后来这种快捷的"交通工具"让广阔的草原上有了移动速度更快的军队。战国时期的赵国,就是因为北边与匈奴接壤,才认识到骑兵的可怕战斗力,进而学习匈奴的骑射技术,培养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
而北方人在这片广袤天地里养成的豪放性格,让他们在军事思想上,表现出更加具有侵略性,更善强攻的特点。加上北方的游牧民族,常常要逐水草而居,养成了很强烈的机动性意识。这种意识在战场上,不仅让军队更加灵活,还有利于他们把控局势,寻找有利时机。
北方的物产加上北方人的性格,就让"侵略"和"劫掠"成了他们习以为常且非常擅长的事。因而很多时候,南北发生战争,都是北方人肩负了挑起战争的重任。
而南方所面临的环境,则和北方大相径庭。多雨而潮湿的自然环境,让密林成为大地上最广阔的存在。江河交错,湖泊星罗棋布,
活跃在其中的不是高头大马,而是尾尾游鱼和体型小的鸡鸭。
相较于北方人的牛羊肉,南方的鱼更加常见。而多吃鱼少吃陆地动物的结果是怎样的呢?看看古代日本就知道。日本长期以来都在执行"禁肉令",尤其是江户时代,这一禁令被执行得更加彻底。然而禁肉给日本人带去的,便是矮小的身材。中国古代的南方人,虽然没有日本那么营养不足,却也远远落后于北方人。
而南方的船桨和清溪、鲜花和清茶,让南方人的性格,也远不及北方人来得豪放。那吴侬软语,那水乡柔情,怎么看,都不像是适合上战场拼杀的。而这种谦逊温柔的性格,还让南方人更加保守。性格里的"柔弱"和以和为贵的文化,让南方人安心于一隅,不喜于人争抢,就更别说主动给北方人来个突袭了。
加上南方没办法给大量马匹提供足够的食物,也没办法给他们提供足够宽阔的天地奔跑,因而南方少有强大的骑兵队伍。在和北方交手的时候,南方人就只能拿步卒对抗骑兵。这就像是小孩和大人打
闹,最后被拍到脑袋的,总是小孩一样。本来,南北各有各的天地,人们都在各自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和平共处了几千年。然而随着人们从小部落发展为大联盟,从几十口人相聚为生到成千上万百姓共筑家园,人口的发展让南北,主要是北方,有了对土地和物产的更大的需求。因而在气候恶劣的时期,北方人就更容易南下。
而南北相接的边陲,绝大多数的环境都是更接近北方的。换句话说,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对戍边,甚至出城迎战,多少有些"水土不服"。再加上远离那波光粼粼的"家门口的小河",思乡情切,南方军队到达北方以后,战斗力可谓是大打折扣。折上加折,南方要在北方所向披靡,一统天下,倒像是痴人说梦了。
战斗力更强悍的北方征服南方,再正常不过。
所幸南方的文化更发达,最终,南下的北方人,还是被南方人征服了精神世界。
元以宽失天下?
这句话是明太祖朱元璋说的,他的原话记录在《明太祖宝训》中:
“朕观元之失天下,失于太宽……故朕济之以猛……”宋濂、王袆撰《元史.刑法志》也说:
“元之刑法,其失在乎缓弛而不知检也。”由此可见元朝以宽失天下,是当时明朝皇帝到大臣的共识。
但是这里的宽,不是指“宽仁”而是指“宽松”。学过高中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观点:
封建王朝,皇权是逐渐加强的。这个观点并不全面,至少在元朝皇帝面前是不全面的。
元朝:皇帝个人权力很强,但皇权不强。我国一直都是世俗的中央集权国家,有精英治国的悠久传统。对于精英来说,如何更好地治理国家是他们的必生追求。
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中国给出了答案:精英+集权。
精英好理解,能登上那个位置的都是精英。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集权不是个人集权,而是制度性的集权,但是中国人习惯用皇权来称呼这种制度性集权的行为。
皇权=皇帝个人权力+制度性权力宋朝以前的皇权提升,首先是制度性权力的提升,然后才皇帝个人权利的提升。
比如宋太祖时期,皇权虽然大大提升,但是制度性的规范同样在提升。终宋一朝不杀文人,这一制度被严格的遵守。宰相虽然从坐变成了站,但是官僚代表的制度性权力和皇权的比却高了很多。这种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职业经理人。而蒙古人则更像是搭伙。
职业经理人制度利于守成,但不利于拓边;搭伙制度有利于拓边,但不利于守成。
蒙古人的两个概念:同伴or奴隶。他们不能理解士大夫的官僚体系:
明明是跪在地上的奴隶,在某些事上居然敢和主人顶嘴?!但是元朝皇帝凭借武力,使其个人权力激增。
猛烈增长的个人权力,加之对中原官僚体系的不理解。直接撕扯开了制度性皇权。
因为官僚体系跟不上皇帝似魔鬼的步伐,虽然元朝皇帝的个人权力很强,但是皇权却并不强,松松垮垮的皇权对社会的控制力也就下降,反而使得元朝的社会经济相当繁荣。
民间的繁荣不能为中央所用,最终会有人整合民间的力量,起来推翻失去控制力的中央政府。
选择集权的道路后,任何的施政措施,其本质都是必须是为更好、更大、更彻底的集权。
朱元璋总结:元朝失天下,因为对社会管得太松。后来的老朱家虽然泥腿子出身,但依旧出自中原。
他们能够理解官僚体系是帝国的公共工具,所以明朝的官僚体系高度发达,这就意味着作为制度的皇权是非常的强大。
而有了元朝统治的历史,皇帝与士大夫共治的信念也被打破了。
看过元朝皇帝对狗一般的对待官僚体系,明朝的皇帝绝不能允许自己被官僚系统过分约束:
“不能太给那些士大夫们脸了。”明朝的皇上一直努力想建立能独立于官僚体系之外、并直属于个人的系统。
这就是由太监们主管的东厂、锦衣卫等等各种系统。这套系统是不按官僚体系的逻辑运作的,只按照皇帝的个人喜怒运作。
至此,皇权突破了制度的牢笼,开始癫狂。
失去制衡的皇权飞速膨胀。
明朝的皇权,尚且拆分为票拟和披红,大太监和大权臣为这个争得头破血流;而清朝的皇权,因为有满族的存在,更加的肆无忌惮。军机处和满汉大臣的对立,彻底撕裂了官僚体系,让皇帝个人权利高高在上。
后记元失于宽,在于对民间太宽,在于对权力太宽,在于对皇帝个人太宽。
(我是紫禁的sphere,图片源于网络。)
易易经包括阴阳太极八卦连山归藏周易是什么?
金栋按:据易学史料,易、易经、周易、易传、易学不是一回事,所以,既莫把易学当《周易》读,亦莫把《易传》当《易经》读!
《易经》是六十四卦,既无阴阳、太极、八卦,亦无《连山》《归藏》。
第一,先说“易”是什么?下面转引
“易”字的十种解释
——《中华易学大辞典》说:
(1)天体,即日月合体之象形字。“日月为易”一语便可以引申出阴阳、日出日落、变易、移易、推易等含义。
金栋按:此乃承袭汉人旧说。汉人认为“易拆开就是日月”,见于《易纬·乾坤凿度》、郑玄注、许慎《说文》及《周易参同契》等典籍。以字体而言,当是“日勿”之合体(勿,旗子),不是“日月”之合体!
(2)生物体,蜥易、蚕等,引申为变易、不易等。
金栋按:蜥蜴之说(易,本字为蜴),见《说文》。《说文解字·易部》说:“易,蜥蜴、蝘蜓、守宫也。象形。”
郭沫若《青铜时代·周易之制作时代》说:“本来‘易’这个字据《说文》说来是蜥易的象形文,大约就是所谓石龙子。石龙子是善于变化的,故尔借了‘易’字来作为了变化之象征。”
章秋农《周易占筮学》说:“‘易’取象于物……蜥蜴的种类、名目相当多……还有石龙子、四脚蛇、壁虎、变色龙等等,《易》之借‘易’为名,似乎取其善于变化的性质……以‘易’之本训求之,无论各家各派的立说是怎样的相左,见解又是如何的新奇,却有殊途同归者,即一致都落实到《易》是一部讲变化的书这一共同点上。”
(3)天体、生物体的变化过程,如“生生之谓易”。
金栋按:见《系辞传上》。
(4)客观存在的人,如“易官”(即“立以为易”)。
金栋按:《礼记·祭义》说:“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
郑玄注:“易,官名,《周礼》曰大卜。大卜主三兆、三易、三梦之占。”
孙希旦《礼记集解》说:“《易》,谓卜、筮之书也。《周礼》卜有‘三兆’,筮有‘三易’,此言《易》而不言‘兆’,下言‘抱龟’而不言‘蓍’,皆互相备也。易抱龟南面,此‘易’谓卜、筮之官也。”
(5)认识的程度和行为的方式,如“容易”、“简易”、“易知”、“简能”。
金栋按:见《易传》。孔颖达《周易正义》说:“易者,易也。音为难易之音,义为简易之义。”此言或为“易”之本真!
卜、筮,两种不同的求天问神以趋吉避凶之方法。卜用龟,筮用蓍。二者相对而言,则卜难、筮易,以选材而言,蓍草比龟甲容易得到;以技巧、技法而言,龟卜较繁难,从选龟时的辨色辨体到剔刮钻孔,最后用火烧灼,才显示出预示吉凶之兆纹(象),而兆象繁难又不易辨识;占筮用蓍草推演(《易·系辞传》“大衍之数五十[有五]”),与龟卜比较要简易很多。如
当代著名学者程水金《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说:“其实,‘易’的原初意蕴,就是‘易简’。孔颖达曰:‘易者,易也;音为难易之音,义为简易之义。’斯言最得‘易’名之本真。‘变易’与‘不易’,皆为后来传《易》者涂附之说。如前所论,无论是材料的来源,还是占卜的程序与技法,筮占相对于龟卜来说,确然‘简易’得多。设想,古人之所以将筮占称为‘易’,其着眼点正在于龟卜的繁难与筮占的‘简易’。尔后,筮书既成,依所筮之卦稽之于书,更其易易。于是,将揲蓍以占吉凶的预测方法称为‘易’,一变而称筮书为《易》,这是符合语言发展的科学规律的。”
(6)从认识的方法和手段上来解释“易”字,如“易者占卜之名”。
金栋按:尚秉和《周易尚氏学》说:“吴先生曰:‘易者占卜之名……。’本诂固占卜也!”
(7)从认识的过程上来解释,“易,逆数也”。韩康伯注:“作易以逆赌来事,以前民用。”孔颖达疏:“易虽备知来往之事,莫不假象知之,故圣人作易,以逆赌来事也。以前民用者,易占事在其民用之前,此《系辞》文,引之以证逆数来事也。”以为易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认识过程。
金栋按:见《易传》。
(8)从认识的结果上来解释,如“易者象也”。
金栋按:见《系辞传下》。以卜筮而言,卜是龟卜而取象,甲骨卜辞是也;筮是蓍草而取数,周代三易是也。如《左传·僖公十五年》说:“龟,象也;筮,数也。”
(9)卦、《周易》等的简称。
(10)“卜筮”、“卜”、“筮”的代名词。
金栋按:易者筮也,筮者数也。筮,《说文》说:“《易》卦用蓍也。”即用蓍草变易之数九八七六,以求一爻、六爻一卦,而占吉凶祸福。
班固《汉志·六艺略·易》说:“《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
有中国黑格尔之称的南宋大儒朱熹曾反复地说:“《易》本为卜筮而作……且如《易》之作,本只是为卜筮……《易》本卜筮之书……八卦之画,本为占筮……《易》所以难读者,盖《易》本是卜筮之书,今却要就卜筮中推出讲学之道,故成两节功夫。《易》乃是卜筮之书,古者则藏于太史、太卜,以占吉凶,亦未有许多话说……《易》为卜筮而作,皆因吉凶以示训诫,故其言虽约,而所包甚广。”(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第二,说《易经》。
《易经》有广、狭义之分。广义《易经》,即指今通行本《周易》,分“经”与“传”两部分;狭义《易经》,则指《周易》之“经”,乃周代的一部筮书(算卦的书),即本占筮而寓哲理,出自卜史官之手。
传世典籍《周礼·春官》中有三《易》之说,其中《连山》《归藏》只是占筮书,两种筮法,没有经过圣人孔子的赞修整理,所以不得称《经》。
据易学史料及传世典籍,周代有三种筮法。如《周礼·春官·宗伯下》说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
郑玄注:“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者也。……三《易》卦、別之数亦同,其名、占异也。每卦八,别者重之数。”
孙诒让《周礼正义》说:“名异,谓《连山》《归藏》卦名与《周易》或同和异;占异,谓《连山》《归藏》以不变为占,与《周易》以变为占异。”
同篇又说筮人“掌三《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对于“三易”的关系,
(1)李零《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说:
“《连山》《归藏》,人物比《周易》多,很多人物都是传说人物。这些人物,有些固然早于周,但《归藏》居然有周武王、周穆王。可见《连山》为夏易、《归藏》为商易的说法不可靠。三易是平行关系,而不是前后关系。”
(2)李学勤《周易溯源》说:
“春秋时在《周易》之外另有其他筮法,这从《周礼》来看当即《连山》《归藏》,应属可信……在周代,二易仍和《周易》并行。”
(3)程水金《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说:
“从现有的关于筮卦符号的考古材料可知,筮占的方法大抵在商末周初才普遍兴盛起来,其所以兴盛的原因,也是由于周民族的力量不断壮大,影响力不断增强所致。《系辞》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只要不把作《易》者坐实为周文王,则筮占之兴,‘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的说法,是有根据的。既然筮法尚犹勃兴于‘殷之末世,周之盛德’,则所谓‘夏、商之易’便不攻自破。……
“《连山》《归藏》与《周易》,是同时并存的三种不同的‘筮占’,是由于地域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易筮’流派;其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卦序的排列上。……它们都是周代的筮书。”
《连山》《归藏》二易失传,为何唯有《周易》完整保存下来并流传至今?此主要与圣人孔子有关!如
皮锡瑞《经学通论·易经》说:“删定六经,始于孔子。孔子以前,《周易》与《连山》《归藏》并称,犹鲁之《春秋》,与晋之《乘》、楚之《梼杌》并称也。《周易》得孔子赞之而‘传’为《经》,《连山》《归藏》不得孔子赞之而遂亡。”
李零《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说:“孔子宗周,对《周易》情有独钟。卜筮之书,他只选筮,不选卜;筮有三易,他只选《周易》,不选《连山》《归藏》。这个选择,意义非常大。从此,才有《周易》独大的局面。”且因《易》是占筮之书而免遭秦火,并得以保留全貌。故
通常情况下所说的《易经》(广义),指今通行本《周易》,分经、传两部分。《经》本占筮而寓哲理,《传》乃哲学与神学之混合体。
《易经》(狭义)全书六十四卦,即卦形64个、卦名64个、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除了卦形之外,文字共450辞(辞,乃长短不等之一段话,或有几个字),经文共4940个字。
第三,再说说阴阳。
《易经》本与阴阳无关!数字卦乃阴阳爻之原型。传统观点认为,阴阳源于占筮典籍《易经》,但经文共4940个字,无一处“阴阳”连用之词,怎么能说与阴阳有关系呢?
说与阴阳有关系者,大多认为八卦与六十四卦卦画中有阴爻“- -”和阳爻“—”之故。殊不知,阴阳爻原型是数字卦,乃古代卜者、巫师之所为,即在举行卜卦、筮法时用来表示奇、偶数的符号。其中,奇数七、九用“一”表示(后世谓之阳爻),偶数六、八用“八”(--)表示(后世谓之阴爻)。见《周易·系辞传上》“大衍之数五十[有五]”章记载。
《易经》不讲阴阳,是战国秦汉时期《易传》讲阴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以道阴阳”等。乃《易传》作者以阴阳阐释发挥、附会推演《易经》之旨。
第四,最后说说“太极”。
杨力《周易与中医学》说:“太极文字记载始出于《周易》,如《易·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据古籍记载,太极一词首见于战国道家典籍《庄子》。《庄子·大宗师》说:“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唐·成玄英《疏》:“太极,五气也。六极,六合也。且道在五气之上。”
《庄子》以“太极”和“六极”相对而言,太极应指上天之高,六极则指下地之深。
太者,大也。极者,无限之义。太极,就是无边、无际、无垠、无限,天极是也,故又有无极之称。太极由道而生、由无而来。
太极,帛书《易传》作“大恒”,显然是汉代后儒窃用庄子之语而改之,以避汉文帝刘恒之讳,亦说明今本《系辞传》成编定型于文帝刘恒之后,故杨说不当。“大恒”改为“太极”,与《吕氏春秋·大乐》“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之“太一”有关。饶宗颐说:“帛书‘易有大恒’一语,无异说易有大常、易有大道了……太恒与太极、太一自是一事的异称”(《医学考古论集》)。
据易学史料及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等相关书籍论述认为,战国秦汉时期《易传》作者吸收了老庄道家、稷下道家与阴阳家如道、太极、阴阳、精气等天道观之哲学思想,并结合儒家的伦理观编写而成。杨氏说“太极”一词,始出于《周易》之《易传》而源自《庄子》,与《周易》古经无关。从此太极与《易》结缘。
《易·系辞传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仪,匹配之义。
在汉唐之前,两仪指天地,非指阴阳。宋儒治《易》者广演其说,又以阴阳二气解释两仪,并以太极之图象附会推演其说。
对于《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古今注家是如何解释的呢?
孔颖达《周易正义》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既分,既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
周敦颐《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朱熹《周易本义》说:“太极者,其理也。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说:“太极者,宇宙之本体也。宇宙之本体,《老子》名之曰‘一’,《吕氏春秋·大乐》篇名之曰‘太一’,《系辞》名之曰‘太极’……两仪,天地也……宇宙之本体太极分而为天地,故曰‘是生两仪’。”
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说:“太极是什么?前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许慎在《说文解字》的‘一’字下说:‘惟初太一,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虞翻也说:‘太极,太一。’这是对的。‘太极’就是‘太一’。太一是整体的、绝对的‘一’。
“韩康伯注说:‘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其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这是用《老子》的观点来解释《周易》,是不对的。
因为《周易》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和《老子》是根本对立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所说的‘一’和‘有’,相当于《周易》的‘太极’。《老子》在‘一’与‘有’之前加上‘道’与‘无’,认为‘一’是由‘道’产生,‘有’是由‘无’产生,世界的本原是‘道’与‘无’,而不是‘一’与‘有’,这就与《周易》的观点大相径庭了。
“恩格斯认为,判断一种思维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关键看它承认存在第一性还是承认意识第一性。对照这个标准,我么可以看出,《周易》的思想是唯物的,而《老子》的思想则是唯心的,二者相去甚远。宋人不明白这一点,试图用《老子》中的‘无’来解释《周易》中的‘太极’,如陈抟将太极画成圆圈。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都犯了与韩康伯所犯相同的错误。‘两仪’是什么?《诗·鄘风·柏舟》:‘实维我仪。’毛传:‘仪,匹也。’可见,‘仪’有匹配的意思。‘两仪’就是一对儿,就是事物对立统一着的两个方面。太极生两仪,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一分为二’……在《易经》中,‘两仪’就是阴阳。”
那么,“太极”究竟是什么?
要之,太极是有,易儒家谓之“一”,即一个整体、一团混沌之元气。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说:“原来它就是天体宇宙……是天地未分之前的一团混沌元气。”太极并无图,然而若硬要将太极画个图,即画一个圆圈圈而已!其由道而生、由无而来。
即道、太易(无)→一、太极(气、有)→二、两仪(天地阴阳)→三(阴阳交感和合)→万物。
中医言太极,即太虚也。见《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你觉得134系统怎么样?
苹果终于推送了 iOS 13.4 正式版,距 iOS 13.3.1 正式版发布间隔了近两个月时间。同时发布的还有 iPadOS 13.4、watchOS 6.2、macOS Catalina 10.15.4、tvOS 13.4 正式版。
对于无法升级至 iOS 13 的 iPhone 5s、iPhone 6、iPhone 6 Plus、iPad Air、iPad mini 2、iPad mini 3 和 iPod touch 第六代,苹果还推送了 iOS 12.4.6 ,提供了重要的安全性更新,苹果建议所有用户安装。
|更新内容 CONTENT
作为一次13.X的大版本更新,iOS/iPadOS 13.4 新增了20+新的改动,但之前提到的交通卡、支付宝、OS Recovery 等功能一个都没上线,国行 Apple Watch 的 ECG 功能也没有正式加入。
1.邮箱新增工具条。
在 iOS 13 中,苹果将邮件 app 的工具条精简为两个按钮:删除和回复。两个按钮都位于右侧,有用户表示经常会误操作。在 iOS 13.4 中,苹果修改了这个设计,删除、移动、旗标和回复四个按钮全都回归。
右侧为 iOS 13.42.iCloud 新增文件夹共享。这个新功能加入后,用户可以将整个文件夹分享给其他用户。其实这个功能原本计划在 iOS 13 正式版中就加入,但由于一些原因延迟到了现在。用户在「文件」-「 iCloud Drive 」中长按文件夹就可以选择共享。
3.全新拟我表情贴纸。在 iOS 13.4 中,新增了9种拟我表情,包括震惊脸、充满爱心的脸、翻白眼等。
4.新增 CarKey 功能。iOS 13.4 中新增了CarKey 的新 API,允许用户使用 iPhone/Apple Watch 解锁、锁定和启动兼容的汽车;
emmm...我没有车,你呢?5.CarPlay 支持分屏。这次,CarPlay 支持分屏了,并且CarPlay 车载仪表盘支持第三方导航 App。
高德导航6.TV App 设计选项改变。新增了用于蜂窝模式下的播放和下载选项,能够自己选择省流量或者高清模式,此外也可以设置每小时的数据最大使用量;
这个改动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啥用,毕竟我们用不了。
7.App Store 中的 Apple Arcade。
支持“通用购买”,单次购买即可在 iPhone、iPod touch、iPad、Mac 和 Apple TV 上使用参与活动的 App。
在 Arcade 标签页中显示最近玩过的 Arcade 游戏,方便您在 iPhone、iPod touch、iPad、Mac 和 Apple TV 上继续玩。
8.通用购买。iOS 13.4 为 App Store 带来了「通用购买」(Universal Purchase) 的功能,它将允许开发者以 Bundle 的形式将 iOS、macOS 和 tvOS 平台的应用打包销售。
对于开发者来说,这样一来可以通过打包优惠的方式来卖出更多应用。消费者也不必再分开购买,只需一次付款即可购入全平台应用。9.「输入预测」支持阿拉伯文。
10.增强现实。“AR 快速查看”支持播放 USDZ 文件中的音频。11.iPad 支持鼠标/触控板。新 iPad Pro 率先支持任意鼠标和触控板操作,在更新 iPadOS 13.4 后,所有 iPad 都支持这项新功能了。(手中的旧 iPad 更香了)
|错误修复 BUGiOS 13.4 包含大量错误修复和其他改进,官方日志如下:
在配备全面屏的 iPhone 机型上新增了 VPN 断开连接时显示的状态栏指示器
修复了“相机”开启后取景框可能显示为黑屏的问题
解决了“照片”可能显示为使用过多储存空间的问题
解决了 iMessage 信息停用时可能无法将“照片”中的图像共享到“信息”的问题
修复了“邮件”中邮件可能乱序显示的问题
解决了“邮件”中对话列表可能显示空行的问题
解决了轻点“快速查看”中的“共享”按钮时“邮件”可能崩溃的问题
修复了“设置”中蜂窝数据可能错误显示为关闭的问题
解决了“深色”模式和“智能反转”同时启用后 Safari 浏览器中的网页可能不会反转的问题
解决了“深色”模式启用后拷贝的网页内容文本在粘贴时可能不可见的问题
修复了 CAPTCHA 拼贴在 Safari 浏览器中可能无法正确显示的问题
解决了将逾期的重复提醒事项标记为完成前,“提醒事项”可能不发送新通知的问题
解决了“提醒事项”可能针对已完成的提醒事项发送通知的问题
修复了未登录时 iCloud 云盘在 Pages 文稿、Numbers 表格和 Keynote 讲演中仍显示为可用的问题
解决了 Apple Music 中的音乐视频可能不以高品质进行流播放的问题
解决了部分车辆上 CarPlay 车载可能断开连接的问题
修复了 CarPlay 车载“地图”中显示的内容可能从当前区域短暂偏移的问题
解决了轻点安保摄像头的活动通知时“家庭” App 可能打开另一段录像的问题
解决了轻点截屏的“共享”菜单时快捷指令可能不显示的问题
改进了缅甸文键盘,现可从数字和符号中访问标点符号
|升级建议 UPDATEiOS 13.4 正式版的版本号为 17E255 ,与GM版一致,已经升级 GM 版的同学就没必要再次更新了。已经更新 iOS 13 的同学,建议升级至 13.4,新版本不仅修复了诸多问题,也对机型进行了优化,流畅度优于之前版本。
由于本次是正式版更新,大家可以直接在手机的「设置」-「通用」-「软件更新」中升级。
当然,害怕 OTA 升级会出现问题的同学,也可以将 iPhone 连接电脑 iTunes 后进行完整固件升级。
明末历法改革的作用?
1628年崇祯皇帝即位后,政治局面大有改观,因忤逆魏忠贤而丢官的徐光启不仅恢复了礼部右侍郎的职务,并且很快升任礼部左侍郎,钦天监就在其管辖之下。
1629年6月21日将有一次日食,日食之前,礼部向崇祯皇帝提交了一份预报,其中列出了大统历、回回历法和"新法"三组预报数据。这里的"新法"就是欧洲天文学,其推算结果其实是由徐光启做出的,这是明朝政府在日月食预报中第一次正式采用根据西法做出的预报,这说明,西法已经开始进入到明朝的官方天文工作之中。经过对日食的观测,发现钦天监的本次预报仍然存在差误,而徐光启的推算独验,祟祯皇帝因此明谕礼部:钦天监推算日食前后刻数俱不对,天文重事这等错误,卿等传与他姑恕一次,以后还要细心推算,如再错误,重治不饶。"礼部因此正式上书请求修改历法,并荐徐光启主持其事,得到了批准。两个多月后,徐光启正式领取了修改历法的敕书关防,在北京宣武门内的首善书院设立历局,并召李之藻以及龙华民( NicolasLongobard)、邓玉函( Johann Schreck)两位教士入局。次年四月及九月,邓玉函、李之藻相继去世,徐光启又先后将罗雅谷( Giacomo Rho)、汤若望( Johann AdamSchall von Bel,)招至历局。至此,参用西法以改历的计划终于得到了实施。改历工作开始后,基本上是沿着徐光启设计的路线向前推进,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采用西方天文学。徐光启指出,这次改历过程中除了要详加实测,求合于天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做到"每遇一差,必须寻其所以差之故;每用一法,必论其所以不差之故。又须究原极本,著为明易之说,便一览了然。百年之后,人人可以从事,遇有少差,因可随时随事,依法修改"。他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参用"西法",因为在他眼里,只有西法才能对天文问题做到从其所以然处,指示确然不易之理。徐氏提出上述方针的目的十分清楚:首先,按此方针既可使明显优于中法的西法得到采纳,又可以保持中国历法的某些形式特征,满足历书在中国所固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其次,通过这样的会通,西法在名义上已成为"新法"的组成部分,这样,可使西法免蹈回回历长期只能与大统历"分曹而治",不能成为官方正式历法的覆撤。所以,徐氏曾特别指出:"万历四十年(1612)有修历译书,分曹治事之议。夫使分曹各治,事毕而止。大统既不能自异于前,西法又未能必为我用,亦犹二百年来(回回、大统)分科推步而已。"徐光启在治历过程中大多称历局所编历法为"新法",而非称之为西法,其用心看来就在于此。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徐光启还对新编历法著作的总体框架进行了设计,将其内容划分为"基术五目"和"节次六目"两个经纬相错的方面。其中,"基本五目"是就整体的层次而言:包括"法原"(基本天文学原理和理论)、"法数"(用于天文计算的各种天文表与数表)、法算"(天文计算所需的数学理论与方法)、"法器"(天文与数学仪器)和"会通"(中西天文与数学单位的换算);而"节次六目"则是指其中所涵盖的具体天文学内容,分为日躔历(研究太阳的运动及其计算)、恒星历(研究恒星的位置及其测量)、月离历(研究月亮的运动及其计算)、日月交会历(研究日月食及其预报)、五纬星历(研究五大行星的运动与计算)以及五星交会(研究五大行星的会合及其计算)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徐光启不仅重视历法改革本身,而且还想以此为契机,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天文学乃至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水平。因此他提出,在"事竣历成,要求大备"之后,不能就此止步,而必须进步做到"一义一法,必深严其所以然之故,从流溯源,因枝达杆",以期达到"不止集星历之大成,兼能为万务之根本"的目的。其中所谓"兼能为万务之根本"就是要将改历的成果加以推广,其具体目标就是徐光启提出的"度数旁通十事",即把改历中所取得的天文及数学方面的成果应用到诸如气象预报、兴修水利、考证乐律、兵械城防、财务管理、建筑设计、地理测绘、医疗诊断以及时间计量等十个方面,以利国计民生。尽管"度数旁通"的宏伟计划最后未能得以实施,但是经过五年的时间,徐光启构想中的历书却得以完成,先后分五次进呈给崇祯皇帝,共集成书,并以"崇祯历书"为名印出了样本。全书在内容的排列上基本遵从了"基本五目"和"节次六目"的安排。例如,在《日历指》中就明确注明了"崇祯历书,法原部,属日躔",表明该书属于《崇祯历书》"基本五目"中的法原部,"节次六目"中的日躔历。至于西法究竟如何"参用",徐光启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的主张,也就是要通过"会通"来求得"超胜"。而对"会通"的过程中,中西二法所充当的角色,他也做出了具体规定,即"熔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所谓"彼方之材质"即指西方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大统之型模"则指大统历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历法在结构形式、基本制度等方面的特征。用徐氏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以彼条款,就我名义",警如作室者,规范尺寸一一如前,而木石瓦甓悉皆精好"。成书后的《崇祯历书》也不是一部单纯的译作,而是针对中国历法天文学的欠缺和改历的需要,经过再创造的一套科学作品。尽管《崇祯历书》用到了哥白尼和开普勒的著作,还介绍了伽利略的望远镜和天文新发现,但在总体上却没有使用以日心地动宇宙模型为基础的哥白尼和开普勒天文理论体系,而是采用了以"地心一日心"模型为基础的第谷天文学理论体系。围绕着改历、编历这个中心,历局在制器观象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制造了十余种仪器,其中绝大多数为西式仪器,包括象限大仪(大型四分仪)、纪限大仪(大型六分仪)、铜弧矢仪、星晷(星盘之类)、浑天仪、地球仪、天球仪以及望远镜。可惜,除望远镜外,这些仪器大多为木质结构,仅包有金属边框,并不结实,故至清初已毁坏殆尽。当然,《崇祯历书》的编纂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这一方面是由于明朝政府正处于对内(农民起义军)和对外(清)的战争状态,历局工作有时不得不因战事吃紧而中断;另一方面,历局的工作也时常受到坚持传统历法的中国天文学家的挑战,其中最著名的崇祯三年四川资县诸生冷守中和次年河北满城县布衣天文学家魏文魁的两次发难。尽管从表面上来看,这两次发难都经过实际天文实测和辩论而被击退,但是很明显,历局的工作之所以没有因此受到大的影响,主要还是因为有徐光启这根"定海神针"。可惜,徐光启因积劳成疾,在1635年过早离世,受他推荐主持历局后续工作的山东参政李天经(1579~1659)无论在天文学水平上,还是在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上均不及徐光启,因此除了带领历局继续完成徐光启生前已经规划好的那些编书计划外,基本上无法有效地抵抗反对派的围攻了,结果,魏文魁卷土重来,奉命组成了"东局",正式参与到官方组织的历法改革之中。从此,历局就卷入了同"东局"钦天监和其他反对西方天文学和耶稣会士的官员的车轮战中。最后,崇祯十一年(1638)正月十九日,崇祯皇帝下令,撤销在交食测验中屡测屡败的东局,并着照回回科例,将新法存监学习。崇祯十四年又批准,在钦天监另设新法一科,将新法附于大统历之后参照使用。崇祯十六年(1643)八月间还下令,"朔望日月食,如新法得再密合,着即改为大统历通行天下";然而,"得再密合"尚未见到,明朝政权便告覆灭,历局上下苦心编竣的新历最终让清朝坐享其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