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同步世界旋转器,万用表欧姆档怎么测接地?
欧姆档是用来测量电阻的,而不是用来测试接地的。但是,可以使用欧姆表的电阻测量功能来测试接地。
要测试接地,请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 将被测试的设备或电路断开电源,确保电路中没有电流流动。
2. 用万用表的电阻档将一个测试针插入地线插座。如果插座的接地不好,请插入一个串联电阻来提供可靠的地面连接。
3. 用另一个测试针,逐个测试接地点,并记录每个接地点的电阻值。如果接地良好,测试结果应该接近于零欧姆(或非常小的电阻值)。
4. 如果接地电阻值很高,表明接地不良,需要进一步检查。
请注意,要使用一个高精度的数字万用表进行测试,以确保测试结果准确可靠。
如果利用现代科技再造一艘6万吨级的战列舰?
以现代世界排名前十的工业化国家来说,都能建造“大和号”战列舰,没有什么技术瓶颈,美英法德国、意大利、日本二战时期能制造战列舰的国家,再加上我国、俄罗斯、瑞典、韩国,原则上来说运用现代基础工业能力和造船工业能力都能建造出排水量6万吨的战列舰。
建造二战标准的战列舰先要具备强大的钢铁冶炼和钢板轧制能力,日本在建造两艘“大和级”战列舰时从德国进口了三座70吨的碱性平炉和一台2万吨级别的油压机,平炉用于冶炼较为优质的军用钢,而油压锻造机用于锻造造舰用的厚钢板,比如说:460毫米主炮的炮塔或者司令塔(指挥所)用的厚装甲钢。
如果以现代钢铁工业来生产战列舰用的钢材则变得很容易,现代钢铁工业早已经淘汰平炉炼钢了,大批量的军用钢生产通常采用300吨转炉冶炼和连铸法生产钢坯,转炉炼钢40分钟一炉,效率非常高,并且采用炉外精炼工艺,使钢液更加的纯净,冶炼缺陷更少,钢材的质量也就越高,二战期间的战列舰所用的钢材不可能与现代军舰用钢材相比,最多也就现代普通民用船舶16Mn低合金钢的水平。
钢水冶炼完成后要采用连铸工艺生产出钢板所用的钢坯,目前连铸工艺可生产出最厚350毫米厚的钢坯,适用于大部分钢板的轧制,而战列舰的某些位置可能需要更厚的钢板,这就要使用锻造方式来解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钢板板机轧辊长度为5500毫米,它可以轧制出长度25米、宽度5.5米、厚度200毫米的钢板,这个指标大大超过了二战期间所用板材轧机的能力!所以,以目前的钢铁工业能力来说,不论是冶炼、铸坯和轧板可以很轻松的满足战列舰对于各种钢材的需要。
建造战列舰第二个难点就是280~460毫米的主炮,而主炮的难点在炮管,别看它只是一根管子,但它的制造技术难度和工艺要求超过了战列舰钢板的百倍!
从炮管钢冶炼的角度来说,现代钢铁工业生产目前采用转炉或者电弧炉冶炼,同时也需要炉外精炼工艺去除钢水当中的气体、夹渣…等对钢材质量有影响的有害物质,但制造炮管就不能采用连铸工艺了,而是将它铸造成一个大型的锻造用钢锭,为了制造出整根的炮管,钢锭重量需要在100吨左右,要有钢材的加工量。
锻造用巨型钢锭
生产完成后要把它放在5万吨级别的油压锻造机上锻造出炮管所用的粗坯,再将粗坯通过外表面精整和钢坯中心穿孔,制造出来炮管精坯,为下一步制造打下基础。
现代炮管的制造通常采用电弧炉+电渣重熔生产工业冶炼,还可以进行电渣重熔炉内自紧工艺,可以更好的提高炮管钢材质量和节省原材料的损耗,前面所说的只是传统的炮管生产工艺。
制造整根的战列舰主炮炮管
和现在所有大口径火炮炮管的加工工艺流程几乎是一样,也得像上面图片当中制造155毫米炮管这样先进行外表面切削加工和中心钻孔工艺,只不过使用的车床和镗床要比图片上的这个车床大了很多,但现在的巨型车床和镗床有超过50米和20米的,车床没问题,镗床由于目前没有需要深孔加工25米以上的零部件,如果有需要制造出来更长的镗床也不是困难的事情。
从制造工具来说加工一根“大和号”的94式460毫米×45倍主炮炮管(总长度21.3米)不是问题,至于说其它的发射药室、炮栓、减震…等等零部件以目前的机械加工能力完全可以不费力的制造出来。
“小鹰号”航母的轮机长正在给蒸汽轮机的锅炉点火。战舰进入到蒸汽机时代之后绝大多数都使用水管锅炉来产生蒸汽,战列舰也不例外,所谓水管锅炉就是用煤或者重油加热锅炉内的水,当水温达到100℃后产生蒸汽,但战舰上的锅炉为了获得更多的蒸汽量需要对水加压,不使其在100℃就开始蒸发,当水温在压力下达到300℃以后通过管道与常温水混合后会产生更多的蒸汽,然后驱动蒸汽轮机转动再带动主轴和螺旋桨推进。
“库兹捏佐夫号”航母所用的锅炉,如果有需要完全可以用在战列舰上。
现代蒸汽轮机在设计和制造方面要比二战期间的蒸汽轮机有了较大的提高,体积的紧凑、重油的喷射和压力均衡、功率输出…等方面诸多方面都不是二战时期蒸汽轮机可以比肩的!但是,蒸汽轮机的管路设计非常的复杂,整个系统比较庞大,目前仅美俄和我国可以完整的制造军用蒸汽轮机系统,英国和法国已经不再制造舰用蒸汽轮机了,技术上可能会停滞,但英国和法国在1960年代有过排水量6万吨的“鹰级”大型常规航母和4万吨的“克莱蒙梭级”航母,把蒸汽轮机捡起来重新设计也能行,而其他国家在民用发电厂高压锅炉和蒸汽轮机方面也颇有建树,通过较长时间的公关也能制造战列舰所需要的舰用蒸汽轮机。
“衣阿华级”战列舰的木质甲板,通常使用缅甸柚木或者北美红杉这样的变形小、耐腐蚀、隔热、减震性好的高档木材。
总得来说,以现代工业强国的制造能力建造二战时期标准的战列舰不存在技术瓶颈,有一个十万吨级别的干船坞,在工程管理方面充分规划、统筹之后,完全可以在24个月的时间建造一艘6万吨级别的战列舰,因为战列舰没有现代战舰这么高的技术复杂程度,也就是说没有导弹发射系统、没啥电子通讯设备、雷达也很少…技术含量远低于现代大型驱逐舰,建造它确实比较容易,只不过战列舰早已成了恐龙,没必要再建造它罢了。
配电变压器的吸收比怎样测量?
1.测量变压器的绝缘电阻吸收比的操作步骤:
拆除变压器一次和二次的母线或导线。
2) 将高、低压瓷套管擦干净,正确检查兆欧表;
3) 按遥测项目要求正确接线;
4) 两人操作,一人转动兆欧表手柄,另一人握住“L”端的测试线绝缘部分,将兆欧表转至:120r/min,指针指向∞;
5) 将“L”测试线触牢变压器引出端,在15s时读取一数(R15),在60s时再读一数(R60),记录摇测数据;
6) 待表针基本稳定后读取数值,先撤出“L”测线后再停摇兆欧表;
7) 摇测前后均要用放电棒将变压器绕组对地放电(变压器属于电感性负载);
8) 记录变压器温度;
9) 摇测另一项目;
10) 摇测工作全部结束后,拆除相间短接线,恢复原状。
11)测量出的R60就是该变压器的绝缘电阻;R60/R15(R60除以R15)的结果就是该变压器的吸收比。
(2)测量变压器的绝缘电阻吸收比的接线方法:
1)摇测一次绕组对二次绕组及地(壳)的绝缘电阻的接线方法:
将一次绕组三相引出端lU、lV、1W用裸铜线短接,以备接兆欧表“L”端;将二次绕组引出端N、2U、2V、2W及地(地壳)用裸铜线短接后,接在兆欧表“E”端;必要时,为减少表面泄漏影响测量值可用裸铜线在一次侧瓷套管的瓷裙上缠绕几匝之后,再用绝缘导线接在兆欧表“G”端;
2)摇测二次绕组对一次绕组及地(壳)的绝缘电阻的接线方法:
将二次绕组引出端2U,2V、2W、N用裸铜线短接。以备接兆欧表“L”端;将一次绕组三相引出端1U、1V、1W及地(壳)用裸铜线短接后,接在兆欧表“E”端;必要时,为减少表面泄漏影响测量值可用裸铜线在二次侧瓷套管的瓷裙上缠绕几匝之后,再用绝缘导线接在兆欧表“G”端。
中国会购买逆火吗?
在叙利亚战场上,俄罗斯空天军对ISIS的打击可说是立竿见影,摧枯拉朽。为了彻底的摧毁ISIS,俄军出动了几乎所有型号的轰炸机,发射巡航导弹、投掷制导或无制导炸弹攻击叙利亚的地面目标。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图22M逆火型轰炸机的身影,其优秀的飞行速度与较高载弹量让它对ISIS的地面目标打击能力在俄空天军若干型号轰炸机中也堪称是数一数二的。
说起图22M逆火轰炸机,曾经有多次的坊间传闻说中国希望购买,不过最后都是不了了之。那么我们不妨畅想一下,如果中国真的买到图22M型轰炸机,那么它在我军中将会是什么角色?可以执行哪些任务?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
翱翔的图22M,颜值还是很高的
一.购买时间及机型我们不妨假设,在苏联解体后不久,随着苏27系列战机的交付,图波列夫设计局人员像苏霍伊的人员一样主动牵线搭桥,让中国与经济崩溃的俄罗斯签下订单购买图22M。那么时间点大约为92~95年间,购买数量可以参考苏27的数量进行一定比例的减少(毕竟大型轰炸机价格不菲),可能购买数量为36~48架也就是最多2个团的数量。
购买的图22M型号方面,苏联解体前最新型为图22M3,也就是逆火C型。同时期中国引进的苏27并不是猴版,那么我们也假设购买的图22M3也同样不是猴版,不过配套的KH-22N型导弹是肯定不会卖给中国的(该导弹可以加装核战斗部)。
逆火的三视图,机翼下是硕大的KH-22空地导弹
图22M3型轰炸机的性能在90年代也是十分先进的。该机高达24吨的最大载弹量,载弹10吨时3000公里的作战半径,最高能达到1.88马赫的飞行速度,PNA-D型雷达超过400公里的对地面目标探测距离等基础数据十分出色。引进该机后,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我空军的攻击能力,更加可以进行逆向工程,对我国大型轰炸机的研发提供多方面的数据参考。
二.逆向工程后的国产型号根据我国传统,买到的战机基本都会进行国产并进行武器与雷达、航电的改进。那么图22M也不例外,购买后会进行国产化,可能是轰8或轰10之类的编号,我们就称之为轰10吧。
国产化后,可以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鹰击6系列大型反舰导弹进行远程反舰攻击;挂载空地系列空地导弹进行远程对陆精确打击;还可以挂载大量的无制导航空炸弹、反跑道炸弹、集束炸弹等武器装备对多种任务目标进行打击,更可以挂载核炸弹与氢弹来执行核打击任务!而且随着我军的不断发展,新式的武器装备不断服役,新型的鹰击12反舰导弹、雷石/雷霆系列制导炸弹与防区外布撒器等新式武器也可以由图22M的国产型号轰10进行挂载投射。
在进行国产化时,可以考虑增加机翼挂载点。原版的图22M只有两翼根部与机腹3个达到6吨级别的重型挂载点,参考轰6改造的办法可以在两侧机翼上各增加1个挂载点,可以挂载2~4吨级别的武器应该不是问题。这样改造后,外挂能力会有显著的提升,起码可以多挂载4吨弹药或4~6枚轻型、中型的反舰或空对地导弹。
如果两侧机翼加装1个挂载点,那么可以挂载的弹药就会更多
除了作为轰炸机,图22M系列飞机在苏联时期被改成电子战飞机与电子侦察机等特种作战飞机。其较运8/9系列与轰6系列更大的载重量与载油量,可以安装更多的电子对抗设备与侦察设备,而且飞行速度也能跟上战斗机部队,可以为战斗机部队进行电子战掩护与攻势电磁压制等任务。
三.战略航空兵的主力空军的战略航空兵一直以来是轰6型轰炸机担当,其飞行速度慢、载弹量较少、作战半径较短的问题使得我军的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在空军打击方面始终是个弱项。不论是图22M或是国产化后的轰10,其较轰6大得多的弹仓与机翼挂载能力,可以挂载起码3枚核炸弹进行长途奔袭的核轰炸任务。而且在国产的核装药空地导弹服役后,可以挂载至少8~12枚核导弹,对5~6000公里外敌军进行核打击。
执行常规任务时,增加了外挂点的图22M国产型轰10可以最多挂载13枚AKD-20这种2吨级别的空射巡航导弹,即3个6吨重挂点采用复合挂架各挂载3枚,2个机翼挂载点各挂载1枚。一架轰10的对地精确打击能力可以达到架轰6K的能力。而挂载轻型空地导弹时,原本图22M的内置旋转弹仓就可以最多挂载6枚KH-15型近程空地导弹,挂载国产的空地88时,内置弹仓6枚,外挂每个重挂载点挂3~4枚,轻挂载点挂载2~3枚,可以达到20枚以上的挂载数量,一次出勤堪比5架飞豹的打击能力!即使挂载铁炸弹或反跑道、集束炸弹等特种用途炸弹,挂载69枚以上的250公斤级别炸弹与42枚500公斤炸弹的能力也是空军目前其他机种无法做到的。
极大的载弹量使得图22M的对地打击能力十分强悍
综合来看,不论是远程核打击能力,远程常规打击能力或轰炸能力等方面,图22M及其国产型轰10都可以极大的提升空军的远程对地打击与核打击作战能力。
四.海军航空兵的远程打击力量自从7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在南海与其他国家对有争议的岛屿进行争夺。这也使得海军十分渴望有一款可以挂载反舰导弹的远程轰炸机来威慑南海周边其他国家的水面舰艇部队。1987年服役的轰6丁型算是应急的改装型号,只能挂载2枚鹰击6型反舰导弹。
图22M的到来及国产型轰10的服役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鹰击6这款导弹超过100公里的射程与500千克的战斗部都是相当不错的,而且重量也只有2吨。一架国产型轰10,3个重挂点每个挂2枚,2个机翼轻挂点每个挂1枚的情况下可以挂载8枚鹰击6级别的导弹,且可以保证2000~2500公里的打击半径,完全足够威慑南海其他国家,更可以对东亚、南亚其他蠢蠢欲动的国家进行威慑。
图22M国产型发射国产反舰导弹的想象图
进入新世纪后,敌人海军的实力使得我军的新型反舰导弹研制更加迅速。鹰击12、鹰击18、鹰击62等多型反舰导弹都可以加挂在轰10上,可以达到6~8枚的单机挂载数量。这样以来,一个团的24架轰10最多可以对2500公里外的敌水面舰队投射192枚鹰击12级别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即使是全宙斯盾舰护卫的航母舰队也要忌惮三分。
五.特种作战飞机的优秀平台上文也提到了,图22M在苏联时期即改成过电子战飞机和电子侦察机。那么国产化后,更可以利用该平台改装成是和我军战术的特种飞机。
第一,改装成电子战飞机是绝对有必要的。从越战时起,美军空军执行任务时就一定要有电子战飞机进行攻势电磁压制,来保护己方飞机的安全。我军在实现空军现代化的路上,也是需要一款能够跟得上歼击机、轰炸机的专业电子战飞机来执行电磁压制任务。图22M不论从飞行速度、留空时间与机体改造空间来看,都是十分优秀的,完全足够改装为专业电子战飞机。
第二,电子侦察机也是改装的机型。同样因为其留空时间长,飞行速度与高度等足够,可以对周边国家进行快速的电子侦查与信号收集等任务,遭遇拦截也可以1.8马赫的最大速度脱离敌机,一般战斗机无法长时间的保持以接近2马赫速度飞行。
总的来说,如果90年代能够买到图22M型轰炸机,那么我国的空军实力可以更上一层楼。但是现在,随着轰20的即将现身,再谈引进图22M的话,那就是几乎没有意义的行为了。
D大黄蜂战机的精确杀伤武器系统如何?
F/A-18C/D是大黄蜂系列战斗机中承上启下的一个型号,C是其单座主战型号,D型是其双座型号,但后座没有操纵杆,实际是种战斗轰炸机型。
精确杀伤武器系统包括对空精确制导武器和对地精确制导武器。先说说对空的,就是各种空对空导弹。C/D改型使大黄蜂具备了发射AIM-120先进中距导弹的能力,C型在1987年9月首飞,D型在1988年5月首飞。对于AIM-120导弹大家都非常熟悉,自从其问世后就处于不断的改进之中,性能和射程不断增加。差不多处于包打天下的状态,美国从此也没有再有新的远距空对空导弹服役。除了AIM-120,C/D型还可以使用最新的短距空对空导弹AIM-9X,大幅增加立轴发射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在目前短距空对空导弹中也处于先进水平。
至于对地/对海精确制导武器也是C/D的重大改进方向。除了可使用AGM-65小牛对地导弹攻击地面坚固目标,坦克等装甲目标,还可以发射AGM-84鱼叉攻击各种海面舰船。C/D型最大的改进莫过于大大增强了夜间攻击能力,通过各种吊舱整合了完整的导航、目标搜索、指示能力,大大增强战斗力。可使用AN/AAR-50 热成像导航吊舱(TINS),劳拉 AN/AAS-38“夜鹰” FLIR 瞄准吊舱,以及 CEG 的“猫眼”夜视镜。并对座舱显示系统进行了改进,可显示彩色图像,使驾驶员能够更容易分辨各种目标。D型形成完整的夜战能力时间比C型稍晚,但因D型为双座型号,两名驾驶员在繁重对地攻击任务中能够分担压力,比一名驾驶员的C型更有持续作战能力,所以A-6退役后很大一部分攻击任务都由D型接手。海军陆战队采购了更多的D型用于夜间攻击任务,海军的D型对比之下更多的执行训练和测试任务。
顺道说一下,美国海军对双座战机好像有更大兴趣,连F/A-18的最新改型“超级大黄蜂”也是双座的F型比单座E型采购数量更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