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之池,命运2动能武器排行?
炫彩突袭(昼夜之寒)
永夜赛季出品720射速自动步枪,perk池子不深,现在助手唯一720速射框架自动步枪。在永夜赛季活动超控、删除副本中均有几率获得,或者可以在应急后勤中心的棱镜重铸器中的永夜赛季选项中使用本影球专注熔岩队长军械库刷取。推荐perk为喂食狂热/维持生计+杀戮弹夹/狂暴/敲打。个人认为喂食狂热+杀戮弹夹为最佳。
临终之息(任何人的游戏)
非常不错的素体和perk池再加上经典的600射速组成了这把武器,爆破专家加上狂乱的perk组合能够在延长开火时间的同时提供一定增伤,不愧为九爷的武器!
红衣威尔(原皮)
继预言地牢临终之息之后又一把复刻主手600适配框架自动步枪,相比起临终之息,红衣威尔更像是主手的痛苦的饥饿,他的perk池也更加偏向于PVP。
巴德怎样回蓝最快?
巴德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快速回蓝:
1)使用技能“治愈之乐”来回复自己和队友的法力值;
2)购买装备“回响之杖”和“时之预言者”,这两件装备可以提高巴德的法力回复速度和法力池容量;
3)利用巴德的被动技能“旋律之力”,攻击敌方英雄或小兵可以获得法力回复效果。同时,巴德也需要注意合理使用技能,避免浪费法力,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回蓝能力。
预言神秘怎么获得?
预言神秘是一种超自然的能力,它可以让人预知未来的事件或情况。虽然这种能力被认为是神秘和不可思议的,但有一些步骤可以帮助你获得预言神秘。
步骤1:提高直觉和感知能力
要获得预言神秘,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直觉和感知能力。这可以通过冥想、集中注意力、观察周围环境和聆听内心声音来实现。这些实践可以帮助你更敏感地察觉到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步骤2:深入研究预言技术和方法
研究和了解各种预言技术和方法也是获得预言神秘的重要步骤。这些技术包括占星术、塔罗牌、星座学、易经等。通过学习这些技术,你可以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未来的迹象和信号。
步骤3:实践和经验
实践是获得预言神秘的关键。通过实践各种预言技术和方法,你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预言能力。开始时,你可能需要依赖工具,如塔罗牌,来帮助你进行预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自己对未来的洞察力逐渐增强,能够准确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获得预言神秘是一个个体的过程,每个人的经验和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重要的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相信自己的直觉和感知能力,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持续评估和改进。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本是一种花名,这种花生长在江南,因多是在庭院中栽培,故称“后庭花。”后庭花,花朵有红白两色,其中开白花的,盛开时使树冠如玉一样美丽,因而有“玉树后庭花”之称。
北宋苏辙在《寓居六咏》中有“后庭花草盛,怜汝计(系)兴亡”,句后自注:“或言矮鸡冠即玉树后庭花。”这是具体指出后庭花的花名的最早记载。
稍后的王灼在《碧鸡漫志》中也提到:“吴蜀鸡冠花有一种小者,或红、或浅红、或白、或浅白,世人曰后庭花。”
明末陈仁锡说得更具体:“寿星鸡冠即矮脚鸡冠,有红、白二色,即后庭花也。”
“后庭花”典故来源历史上著名的诗词《玉树后庭花》说的是南朝末代皇帝陈叔宝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互相唱和、君臣昏乱、不堪入耳。而就在陈叔宝沉迷深宫,夜夜笙歌之时,隋朝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陈叔宝仍然和宠妾、墨客们唱着《玉树后庭花》,直到敌军冲入宫殿,他才和两个妃子躲进一口井里。隋兵“窥而呼之,后主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人三人同乘而上。”后被隋兵所俘,成了阶下囚。陈后主亡国之际的丑态成为千古笑料,他的《玉树后庭花》也成了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其实,陈后主误国主要还不是因为让人唱《后庭花》,而是他的“前庭”原本就乱。陈叔宝是一个有名的昏君,他荒淫无度,贪于酒色,整日在后宫与张贵妃、孔贵嫔淫乱作乐,通宵达旦,无心过问朝政,从而沉湎于酒色而亡国。陈后主宠爱张贵妃,朝堂之上,将其放在膝上共商国是。当时江北杨坚积蓄兵力要夺取天下,而陈后主依旧花天酒地。他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与张丽华、龚贵妃、孔贵妃住其中,整日只知饮酒赋诗。这样的朝廷,不亡才怪!陈后主醉生梦死,命人唱《后庭花》、直唱得金陵城破,他和张丽华、孔贵妃躲在枯井里,被人家用一个箩筐拉上来。
《陈书•后主沈皇后》:“其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大指所归,皆美张贵妃、孔贵嫔之容色也。”《
南史•后妃》:“其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其略云:‘璧月夜夜满,瓊树朝朝新。’大抵所归,皆美张贵妃、孔贵嫔之容色。”
《建康实录•后主长城公叔宝》:“其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大抵所归,皆美张贵妃、孔贵嫔之容色。”
典籍中存留有陈叔宝所作的《玉树后庭花》遗词”: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
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以“后庭花”为题材的诗词1、刘禹锡的《金陵五题·台城》: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此诗是晚唐诗人刘禹锡所作,指出《玉树后庭花》所造成的亡国灾难,诗人借六朝旧事,讽喻唐朝统治者不要走六朝破亡的老路。从公元229年到589年期间,分别以三国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都在建康(今南京)建都,史称“六朝”而南京称为“六朝古都”。这个时期南京文化、建筑。历史古迹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589年隋灭陈后,将建康城改作耕地,而六朝繁华荡然无存。然而具有360年的六朝古都,往日的辉煌毁于一旦,不能不使人震惊而感慨万千。诗中有一句“万户千门成野草”就是描写了当时凄凉的情景。
2、刘禹锡的《金陵怀古》: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指出《玉树后庭花》影响了人的行为,造成了国家的“兴与废”,使人幽怨“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并警示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希望当今的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
3、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如亡国恨,隔江独唱《后庭花》。
诗人杜牧过金陵、泊秦淮,眼见灯红酒绿,再闻淮歌艳曲,自然联想到了陈后主,也联想到了当今统治集团的荒淫腐败,醉生梦死。晚唐时期内乱外患十分严重,人民生活更加痛苦。杜牧忧国伤事,常为唐王朝的衰败命运而惋惜哀叹,此诗就是作者夜泊秦淮河边时,抒写的客中感受。
首句写景,连用两个“笼”字,便渲染了一幅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接下来写作者夜泊秦淮,睡在船舱中,望着水气迷蒙和月色笼罩的秦淮河,听着酒楼里传来的一阵阵《后庭花》歌声,不禁忧心重重,悲愤交加,发出了末二句的沉痛感叹。此诗即事抒怀,讽刺和感慨相结合,将《玉树后庭花》与“亡国之音”画上了等号,告诫唐王朝,不要沉湎于酒色而忘了亡国之危险。
4、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首词一般认为是王安石罢相以后退居金陵时所作。下片通过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竞逐”的腐朽生活。王安石在这首词里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诗意,客观地感叹兴亡。他对于六朝统治集团生活上“繁华竞逐”导致覆亡相继的历史事迹深表惋叹,是针对宋朝的政治现实而发的,他认为对于六朝兴亡相继的事实不能“漫嗟”,而要从政治上加以改革,汲取历史教训,免蹈覆辙。作者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目的是讽喻当时的统治者应以史为鉴,改变奢靡、荒淫的生活状态,不应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下片慨叹六朝的灭亡,目的是借古讽今。
5、唐代诗人吴融《杂曲歌辞·水调》:“可道新声是亡国,且贪惆怅后庭花。”
说“新声”是《玉树后庭花》亡国的主要原因,吴融生在晚唐后期,处境较前期更为混乱,晚唐的社会极其混乱,由于藩镇割据,连年征战,农田荒芜,经济萧条,人民流离失所,生活艰困,但地方官吏仍逼迫人民缴交繁重的赋税,官逼民反的结果,使得人心思变。吴融生当宣、懿、僖、昭四朝,经历了挥霍无度的懿、僖二朝,二帝沉于逸乐,不思国政,导致宦官专权,藩镇为祸越烈,即使后来的昭宗有心力图振作,也难以挽回颓势,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6、李商隐的《隋宫》:“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诗人于无中生有,假托昔日炀帝的白日梦进行针砭,辛辣尖刻,寓意深广,托讽尖锐。一切咏史皆以讽今为目的,李商隐这首诗,也许在告诫统治者,他们的行为本身,往往是导致国家兴亡、盛衰的的根本原因。
据说杨广曾在梦中遇到过陈叔宝,请陈的妃子张丽华舞《玉树后庭仡》陈说,原先我还以为你治理国家像尧舜一样,现存看来,你同我差不多。“若逢”是设想、“岂宜”是问句。即如果在阴曹地府中碰见陈后主,该是不便再问起《玉树后庭花》的事了吧?作者戏谑杨广死后仍然惦念着想欣赏荒淫舞曲《玉树后庭花》,其奢縻荒淫的程度无以复加。在这个问句中作者似乎在轻轻松松地跟杨广开玩笑,其实表现出来的讽刺、挖苦、蔑视之意.更强烈、更尖锐。
7、许浑的《陈宫怨二首》指出《玉树后庭花》的贻误之罪:“风暖江城白日迟,昔人遗事后人悲。草生宫阙国无主,玉树后庭花为谁。
地雄山险水悠悠,不信隋兵到石头。玉树后庭花一曲,与君同上景阳楼。”
通过今昔对比,体现出了许浑对国势不在的忧患之情,也是为了借助陈后主对当朝君王不思朝政、沉迷声色的颓废生活的鞭斥,更是为当局统治者敲响警钟。许浑在其诗歌中不断吟咏前代君王的误国史事,希望当今圣上能以史为鉴,不要重蹈骄奢亡国之悲剧。
由此可见,原意指美好事物的“玉树”、“后庭花”,被陈后主叔宝借喻“自己”和“妃嫔们(尤指张贵妃)”。君臣酣歌,自夕达旦,把军国政事,皆置不闻。等到隋兵大军压境,就是不发一兵。陈朝灭亡后,张贵妃和《玉树后庭花》遭到众人的指责和唾弃,张贵妃遭人残杀。
由此,《玉树后庭花》这部乐舞成了耽误陈后主国政的“罪魁祸首”,导致了陈朝衰灭,它便成了“亡国之音”。
刘项原来不读书是谁写的?
唐朝诗人章碣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很多人把这首诗当做重要史料来看,却不知道这首诗包含着三个巨大的谎言,抹黑了三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被抹黑的这三个著名历史人物,可以说是秦汉交替之际最有名的三个君王——也可以说是两个半皇帝,因为有一个人虽然没有称帝,但却有了皇帝的权力,至少能算半个皇帝。
两千六百多年过去了,还有很多“文化人”在咒骂秦始皇,而他们痛骂秦始皇的原因,是因为“焚书坑儒摧残文化”。这里就要说一句了:即使您真的是儒家传人,也没有理由痛恨秦始皇,因为他并没有屠杀您的祖师。
司马迁是比较不看好秦始皇的,如果他给秦始皇歌功颂德,等于是说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是乱臣贼子,那么他失去的就不是几两肉,而是肩膀上扛着的“六斤半”。
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是这样的:此事发生于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在被韩终、侯公、石生、卢生、侯生骗走大量金钱之后,秦始皇开始醒悟,就指派执法部门进行了调查。那些大骗子已经流掉了,只剩下了一批吹喇叭抬轿子的文人(诸生,不是专指儒生)。
那些被抓的文人原先或许可以算得上儒生,但是他们自从跟给江湖术士吹喇叭抬轿子开始,就已经没有资格位列儒家门墙了——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们已经变成方士术士学徒,不是儒生了。不管是被杀还是被埋,都不能叫做“坑儒”。
这些小喽啰被抓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的欺诈罪行:“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相互告发),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秦始皇亲自批示的,就杀了这么四百六十多个人,事实上是杀少了,比起明太祖朱元璋和清高宗弘历,简直是九牛一毛。而且《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已经明确了“焚书”的始作俑者是丞相李斯,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著名的大儒。这样看来,是要把“焚书”的账,记在儒家头上的。
《史记》用了春秋笔法,只说了李斯的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和秦始皇的批示(制曰:“可”),却没有说有没有真正焚书。
秦始皇即使想焚书,也没有机会了——李斯建议焚书是在始皇帝三十三年,其后的日子秦始皇基本都在巡视天下,而且于三十七年就龙御上宾了。
事实上儒生在秦汉两朝都很吃香,特别是刘邦建立大汉帝国之后,大儒们云集长安,这就证明他们在秦朝也没有断了传承,所以秦始皇面前的待诏博士叔孙通,才有机会为刘邦制定上朝礼仪,而且他是带着一百多个徒弟一起降汉的,可见他的“儒家学校”规模不小:“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原(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
从叔孙通的经历,我们就知道秦朝学子们都有书可读,读得好的,还能高居庙堂。同时也能证明李斯的“焚书令”根本就没有得到落实,也就是说,“焚书”只是一个设想。
项羽是个尊称,他姓项名藉字羽,古代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名有字,比如刘邦一开始就叫刘季,后代调侃其为“刘三(见《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项羽是楚国贵族,所以他的叔叔项梁在秦帝国杀人也没事,跑到哪都很受欢迎,由此可见秦帝国对六国贵族并没有赶尽杀绝。
因为条件比较优越,所以项羽就像所有富二代一样,可以随意浪费教育资源:“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用过项羽的学习过程,我们就能发现当时根本就不缺教材,因为项羽居然想学兵书战法——这种知识在后面很多朝代都是禁止学习的,也找不到教材。
正是因为很轻易就能学到,所以项羽并不珍惜:“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不是不读书,只是不好好读书而已。但是不好好读书并不代表就没有文化,很多学霸一上课就睡觉,但考试拿第一就像喝凉水。项羽就是属于这种特聪明的熊孩子,所以他在秦末群雄中有战略眼光,有超绝武功,这才有资格成为西楚霸王。
项羽不但打架在行,写起诗歌来,也是一把好手,要不然文艺女青年虞姬也不会对他一往情深,项羽垓下被围,在生死关头,还能完美地展现自己的文采:“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羽这首绝命诗,属于“口占”,而且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温情蕴含于悲壮之中,别有一种残阳如血的凄美。项羽这样的诗文,可不是文盲大老粗能写得出来的——如果不是把文字玩儿得炉火纯青,谁能写出这样的《垓下歌》?事实上古往今来,能写出项羽之诗的,还真没有几个。
能写出传唱千古的名句,刘邦自然是读书的,而且读的还不错,这一点
在《史记》中至少能找到两处证据。
第一个证据:刘邦并不穷,而且也通过了大秦帝国的官吏考试:“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这个“试为吏”,不管是通过考试当上官吏,还是“通过试用考核”,没有文化的刘邦,是坐不稳亭长之位的——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对官员的选拔极其严格,不管是李斯还是赵高,都不能捣鬼。赵高之所以能从罪人之子脱颖而出,就是因为法律学得好。
按照《史记》的记载,汉太祖高皇帝是个大帅哥,《史记正义》说他身长七尺八寸,比刘备还高三寸。因为家里有闲钱,所以刘邦不干活还能乐善好施,并且通过考试选拔而当上了大秦帝国泗水亭亭长,这是一个介乎官与吏之间的重要岗位,起码要比晁盖那个保正级别高。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朝的官吏都有一个兼职,那就是负责教化治下百姓,这一点到了秦始皇时期已经成了一个规定,“黔首以吏为师。”如果刘邦没有文化,又怎么能给老百姓当老师,您以为像两千多年以后一样吗?
第二个证据,刘邦是上过正规学校,而且是有同学的,那个同学也十分有名:“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不管刘邦卢绾是不是世家子弟,他们两家都是世交,这对发小、世兄弟、同学一起打天下,一个称帝一个封王,可见多读书是有用的,有个好同学也很重要,就像很多投机者一定要报高级进修班,其实是为了结识富商大贾一样。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我们不知道秦始皇的焚书坑在那里,但是却不能不佩服章碣的厉害之处:一句诗一笔抹黑秦汉交替之际最有名的三位大人物。但是诗词是当不得正史的,文辞优美不代表观点正确,只要一对照史料,就会发现这传唱千年的名句,包含着三个谎言。
第一、大秦帝国之亡,与焚书坑儒无关,实际是李斯无原则胡亥瞎胡闹;第二,项羽读了包括兵法在内的很多书;第三,刘邦既不是穷人也不是文盲,他的诗文功底,在历代开国之君中也许能排进前三甲……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