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志丹县地貌,延河的历史背景?
延河,昔名区水、去斤水、洧水、延水等。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为延安市第二大河。也是陕北第二条大河,全长286.9公里,源于白于山附近,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
延河发源于靖边县天赐湾乡周山,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志丹、安塞、延安,于延长县南河沟凉水岸附近汇入黄河,全长286.9公里,流域面积7725平方公里。
由于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根据地,延河被称为“中国革命母亲河”,宝塔山和延河水是延安最具体的形象。
扩展资料
延河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形态明显地表现为三种类型。河源至真武洞的上游,为峁梁丘陵沟壑区,梁多而峁小,河床比降大,植被稀少,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
真武洞至甘谷驿的中游,为峁状丘陵沟壑区,梁窄峁小,河谷宽阔,阶地发育,侵蚀不如上游严重;甘谷驿至河口下游,为破碎原区,原面窄小,冲沟发育,水土流失不如中上游严重。
延河属于中游发达的河流,河道特征有下述特点。上游山大沟深,坡陡谷窄,滩多水急,河床比降平均为4.4‰,下蚀强烈,河谷主“V”字型,河道弯曲,仅大沟村至镰刀湾村之间,14公里的距离就有72道弯,河床最窄处仅10米左右。
真武洞至甘谷驿的中游,河谷开阔,呈“U”字型,河谷平均宽约800米,最宽可达1200米,河流两岸阶地宽广平坦,支流众多。
甘肃庆阳海拔高度是多少米?
、
庆阳市的最高海拔在885-2082之间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习称“陇东”。地处东经106º20ˊ—108º45ˊ与北纬35º15ˊ—37º10ˊ之间。东接陕西省的宜君、黄陵、富县、甘泉、志丹等县;北邻陕西省定边、吴起、志丹县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彭阳县、同心县接壤;南与本省的泾川县及陕西的彬州市、长武、旬邑县相连。南北长207公里,东西跨208公里,总面积27119平方公里。辖庆城、环县、华池、合水、正宁、宁县、镇原7县和西峰区,116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75个社区。地形北高南低,海拔在885—2082米之间,中南部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部为黄土丘陵区;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高原风貌雄浑独特。全境有10万亩以上大塬12条。董志塬面积为136.47万亩,平均海拔1421米,平畴沃野,一望无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面,堪称“天下黄土第一塬”。地处东南部
晋语是什么语言?
晋语是北方唯一一个非官话的方言,目前使用晋语的人口大约有六千万人左右。晋语和官话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晋语保留了入声,一般晋语会有五个声调,但也有六、七个声调的晋语,所以读音上会有连续变调的特点。据说晋语起源于秦晋方言,还有另一种观点是认为起源于赵魏方言,历史上使用晋语的代表人物有武则天、王昌龄、杨家将等。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晋语,感兴趣的话就来一起看看吧。
中国北方人说的话都是“官话”,有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中原官话,甘肃、宁夏人说的是兰州官话,就连大西南的云贵川说的都是西南官话。所谓“官话”,可以理解为普通话,周朝称“雅言”, 明清称“官话”,1909年开始称“国语”。山东人、四川人说的话虽然与普通话有距离,但人家都是“官话”。唯独以山西为核心的晋语区,是中国北方的唯一方言区,其他六大方言都在南方,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都在南方。晋语的使用人口约4570万,其中山西2000万(不含运城和临汾大部,运城话和临汾话属于中原官话)、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万,陕北约有430万。晋语和北京官话很不相同,晋语比北京话的语言特点古老得多,古老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语言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有学者称其为“语言的活化石”。晋语最重要特征是有入声。什么是入声呢?普通话有4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晋语还有第五个声调——入声,也叫“爆破音”。有了这个“爆破音”,晋语就与其他话大不相同,于是,人家都说“官话”,唯独山西人说方言。晋语可进一步分为八片:并州片(太原古为并州)、吕梁片、上党片、五台片、大包片(大同—包头)、张呼片(张家口—呼和浩特)、邯新片(邯郸—新乡)、志延片(志丹—延川)。晋语为什么能保持独特性,成为中国北方唯一的方言呢?首先是地形地貌造成的。我们看地图,晋语区正好与黄土高原大体重合,它东起太行山,西近贺兰山,北抵阴山,南至汾渭河谷,这个地理四至圈出的正是最典型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样的地理条件势必造成其封闭性,外面的进不去,里面得出不来,天长日久,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城头变幻大王旗,但黄土高原地区偏安一隅,涛声依旧,“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国北方的其它地区,我们看中国地图,东北是全国最大的平原,河北、山东地处中国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河南和安徽、江苏北部是黄河中下游平原、江淮平原,关中是八百里秦川,甘肃有连通东西的河西走廊,整个北方的大多数地区都便于信息传递,便于人物交通的平原地区,要保留语言的独特性,当然难。其次是历史造成的。春秋战国以前,“晋语”区生活的是“北狄”,这群人是真正的黄帝的子孙。晋国建立后,“晋语”理所当然地成为晋国的国语,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和陕北,也都是晋国的领土范围,这一区域保持统一性。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韩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后迁新郑,占有今山西省东南部和河南中部;赵都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后迁邯郸,先后占有今山西中部和北部、陕西东北部、河北西部和西南部,以及内蒙古河套地区。可见,韩、赵两国的疆土正是晋语区的基础,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这样的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历代所发生的局部性变化,不仅使这种格局越来越符合今晋语区的划分,而且使晋语各次方言区的分片,也与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吻合。第三是文化造成的。长期而统一的行政隶属,相近的自然环境,使晋语区在语言、文化、民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一致性,形成了比较独特而稳定的晋文化。关键一点,晋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受到严重的摧残,没被割裂,保持了一致性。秦汉、唐宋时期,晋语区特别是雁北、陕北地区民族构成复杂,先后有数十个民族在这里盘聚,这一地区成了民族的大熔炉,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身体里流淌着几十个民族的血,比如隋唐的皇族们,他们是什么民族?他爹是汉族,他娘是鲜卑族,他奶奶又是匈奴族。这样的人,他们的民族倾向性差,民族意识不强,不管是什么民族打过来,他们能打就打,打不过就投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都能接受。反过来,不管是哪个民族也都能接受他们。这样的大杂烩文化,遭到种族清洗的可能就小,人口也就保留了下来。到了明清三代,近800年间,晋文化区避开了蒙古人征服中原战争、元末农民和民族战争、明初成祖朱棣的夺班战争、明末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战争、清人入主中原战争、太平天国战争等一次次导致人口大消亡的战争,在中国北方能避开这么多血腥屠戮战争的地方委实不多。大家打开地图,中国北方哪个地区在近800年间避开了这么多灭绝人口的战争呢?没有,唯独山西避开了。山西,“山河表里”,是块真正的福地,避开了一次次战争,它的文化没有割裂,人口得以保留,历史没有被割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一直延续至今的晋文化。第四,晋语区的人勇武好战。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也就是晋语区的人,本身就流淌着匈奴人、鲜卑人、党项人的血,这些民族凶狠、野蛮、彪悍,再加上生活贫苦,人穷命贱,作战就勇敢,他们见多了太多的战争,在战争中成长锻炼,能征善战。面对这样一群人,要征服他,你就得思量思量,盘算盘算,看算得过账来不。就像欧洲的瑞士,地势险要,全民皆兵,还特别能打仗,于是一战、二战中侵略者都觉得攻打瑞士不划算,瑞士也就免于战火。面对同样能征善战的黄土高原人,征服者大都采取了妥协政策,双方各让一步,于是晋语区的人口也就保留下来。这实际上就是“以战求和”,这也是晋语区文化少受摧残、没被消灭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五,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促进了晋语区的最终形成。晋语区避开了一次次战争,明清之际,中国北方其他地方都“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了,唯独山西人口过剩,于是有了“大槐树”人口外迁,使晋语区面积不断扩大。明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槐树”移民,大家都知道,不需多讲。清初,清康熙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导致著名的“走西口”,大量的山西人、陕北人向内蒙迁徙,直接改变了内蒙地区的人口构成。在人口迁移和流动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晋商的活动,据有关资料统计,近代,山西商人占山西总人口的比例在25%以上,许多地方高达40%~50%,这些商人把晋语传播到所到之处,扩大了晋语范围。南宋中兴四名将?
南宋初年赵构建宋和宋军抗金这段历史南宋美名其曰“中兴”。其中四位大将功绩最为突出,分别是:韩世忠、张俊、岳飞、刘光世。宋朝刘松年绘了一张图名曰《中兴四将图》,所以“中兴四将”之名不胫而走。《中兴四将图》本身就有排名:第一名岳飞,第二名张俊,第三名刘光世,第四名韩世忠。
这四个人中::排行第二的张俊,是今甘肃省天水人,张俊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南宋建立前扫平义军为南宋打下一片立足之地,苗刘病变时,解救赵构后拥立再次登基立下大功,其最大的功绩就是“明州一捷”,这是南宋建立抗金的第一场胜仗,代表意义很大。后来毫无建树,主张议和,与秦桧勾结,害死岳飞,晚年富可敌国,成南宋第一贪,晚年竟然封清河郡王,显赫一时。论贡献和秦桧有一拼。
排名第三的刘光世,今陕西延安志丹县人,随父亲刘延庆镇压方腊起义起家。这人主要功绩是对辽国和西夏用兵。赵构南逃,刘光世带兵勤王立下大功。至于对金兵作战,这位不以打仗闻名,而是以逃跑闻名,有“长腿常败将军”之称,罢官去世后,追封鄜王,竟然位列七王之首。论贡献不大,论危害没有。
排名第四的韩世忠韩世忠,今陕西省绥德县人,这人称为民族英雄不为过。出身贫寒,18岁从军,在抵抗金兵南侵中建立战功,为官正派,不肯依附丞相秦桧,金兵数万来犯。韩世忠手下仅千人,他单人独骑突入敌营,斩其酋长,金兵大溃。金兵犯,韩世忠以8000兵大战10万金兵于黄天荡。后韩世忠驻楚州十余年,兵仅三万,金人不敢犯。岳飞遇害后,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就这战功,就这人品,排行第四有些不公。论贡献,功绩很大。
排行第一的是岳飞,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岳飞20岁投军抗金,精忠报国,屡立奇功,“岳家军”名震四方,令金军闻风丧胆。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宋宁宗追封抗金诸将为七王,岳飞封为鄂王。名气很大,论贡献在“中兴四将”里面居首位。
至于南宋的《中兴四将》评选标准和排名标准是个啥?没看懂。个人认为应该不是以抗金功绩为标准,而是以对宋高宗赵构本人的功劳为标准。实际上若论战功,还有人在“中兴四将”之上,这人就是吴玠,早年从军御边,抗击西夏,打的西夏望旗而逃。后领兵抗金,和尚原大战,大败金兀术,连破金营10余座,金兀术身中箭,单骑而逃,大破川陕五路金兵进攻。仙人关大战又大破金兀术10万雄兵,长期扼守秦凤要塞而牵制金人对东南的压力,使金人始终不敢窥视蜀地。论功绩要高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基本上与岳飞属伯仲之间。可惜无恩于赵构,连个中兴四将都没排上。
在黄土高原多种树有用吗?
感谢提问,这个问题给我的第一感觉仍然是本末倒置,为什么这么说呢?且看小地以下的相关分析。
众所周知,黄土高原是一个地形区,它位于我国的中部偏北,地域范围包括了青海日月山以东、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及长城以南的广阔区域,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750公里,总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在我国四大高原(另三个分别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中排名第三位。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黄土分布区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地区,根据“风成说”,黄土高原的黄土主要来自我国的西北甚至是更远的中亚内陆地区,这是由于这些地区的岩石受风化作用而破碎,在干燥而又强劲的西北风的作用下,沙尘被吹得漫天飞扬,较细的沙尘受东部山脉的阻挡逐渐沉积,较大的沙粒由于风速的降低和自身所受重力较大而落在附近形成了沙漠,粗大的砾石则留在原地形成了戈壁。
据专家研究推测,黄土高原的形成至少经历了一百万年,且百万年间均匀堆积的黄土厚度普遍在50~80米,局部可达150~180米。由于黄土高原的黄土颗粒非常的细,虽然其垂直节理发达、直立性较好(垂直方向承压能力较强),但土质却很松软,容易被流水侵蚀。
大约在秦汉以前,黄土高原曾是一片广袤的森林,但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大片森林遭到砍伐、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使得大面积的黄土裸露在外,受降雨特别是夏季多暴雨的影响,地表径流大、水流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因此黄土高原也就成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生态最为脆弱的区域。
由于历史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给黄土高原本区以及下游地区均造成深重的影响。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剧,使得黄土高原形成了沟壑纵深、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这不仅使得本区域土壤肥力下降和耕种面积减小,使得农作物产量下降,而且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以及塌方等地质灾害。
同时,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每年向母亲河黄河输沙约12亿吨,直接造成了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并由于地上悬河的出现,历史上黄河曾数次改道和多达上千次的决堤都与之有很大的关联,而且大堤成为了黄河下游的分水岭,使得黄河下游支流甚少,成为一条独流。
从黄土高原的地貌形态,是由于植被遭到人为破坏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因此可以说在黄土高原上种树是肯定有作用的。而且实际上,在黄土高原的各种治理措施中,就有生物措施这一项,即通过植树种草等措施,逐渐恢复地表植被,因为植被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
以上内容,欢迎点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