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事件,唐朝的著名诗人有哪些?
唐朝的著名诗人有哪些?其主要作品是什么?
诗歌号称文学之母,我国历来是诗歌国度,唐代近300年间,诞生了一大批诗人,他们把诗歌一步步推向了高峰,为后人留下了灿烂辉煌的诗歌文化,滋养了一代代读者。除了要考虑诗歌水准,对诗歌语言的贡献,诗人的影响力和个人魅力之外,个人的喜好和认知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所以,经过多年领悟,我认为唐朝著名诗人有:
一 李白:唐朝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诗仙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谪仙人,别名李十二,唐代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静夜思》、《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风格豪迈奔。
二 杜甫: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别名杜少陵、杜工部等,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自号少陵野老,有“诗圣”之称。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杜工部集》、《三吏》、《三别》等。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对后世影响甚大。杜甫的诗兼备众体。
三 白居易: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为龟兹人,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出生于河南新郑县。他的父亲曾任襄州别驾,早逝。白居易幼年聪敏过人,五、六岁开始学诗。他10岁时,又逢河北、淮南的几个节度使发动叛乱。主要作品:《长恨歌》。
四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别名王右丞,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代表作有《王摩诘文集》等,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
五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
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唐怀州河内(今沁阳)人。祖父迁居郑州荥阳,商隐生于其父做获嘉县令任所,3岁随父居浙江,度过6个春秋,10岁时,其父病故,随母返回故乡。自述当时境况为:“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从叔李某,不从禄仕,商隐与弟此后数年由从叔“亲授经典,教为。主要作品:《李义山诗集》、《无題》等。
六 王昌龄:唐朝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籍贯旧有三说:太原、京兆、江宁,《旧唐书》昌龄本传以昌龄为京兆人,较为可信。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主要作品:《王昌龄集》、《出塞》。
七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
孟浩然(公元689-公元740),号孟山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被誉为诗杰。孟浩然是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代表人,其诗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早寒江上有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
八 崔颢:唐代著名诗人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主要作品:《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九 杜牧:唐代晚期著名诗人、散文家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士族。晚唐著名诗人和散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十 陈子昂:唐朝著名诗人
陈子昂 (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 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生平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 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 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 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主要作品:《感遇》38首、《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
十一 王之焕:唐代著名诗人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十二 岺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岑参(cén shēn)(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后人因称“岑嘉州”。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天宝三年进士。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岑参主要作品:《岑嘉州集》、《岑参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十三 李颀: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长期居住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二十三年 (735)登进士第。一度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主要作品:《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
十四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
李贺,字长吉(公元790年——816年),唐代福昌(今河南宜阳)人,英年早逝,但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20岁那年,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因他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主要作品:《神弦曲》、《雁门太首行》、《金铜仙人辞汉歌》。
十五 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主要作品:《燕歌行》、《别董大二首》、《精卫》。
十六 孟郊:唐代著名诗人
孟郊(751—814),字东野,武康(今德清武康镇清河桥)人。生于昆山(今属江苏),少时居嵩山读书。及长,在湖州参加诗僧皎然组织的诗会,刻意吟咏。性狷介,与韩愈交谊颇深。唐贞元七年(791)秋,在湖州举乡贡。十二年始中进士。时作《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主要作品:《游子吟》、《征妇怨》、《感怀》、《伤春》。
十七 宋之问:初唐著名诗人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 656年),并没有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比德同道。理阃探索词源论讨”。主要作品:《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廋岭北驿》等。
十八 刘长卿:唐代著名诗
刘长卿(709~7) 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得罪,贬为岭南的南巴尉。经过江西时,与诗人李白等有诗往还。上元二年(761)从南巴返回,旅居-。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主要作品:《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澈上人》。
十九 贾岛:唐代著名诗人
贾岛(779~843年),字阆(读浪)仙,人称诗奴,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主要作品:有《长江集》10卷,录诗390余首。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他的诗喜欢描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言律诗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意求工。“推敲”的典故,就是由于他的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的。
中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这种说法以文化链的形式,概括出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出的精神财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艺术的最强音。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一条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一条内在美的主线、美的历程。 中国是一个诗乐的国度,有“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思想。在中国人思想中,文明的进程、朝代的更替是宇宙节奏的一种呈现,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也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中国的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就表达了中国文化史一种有节奏的美的运动。中国的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的创作在广义上讲都与音乐有关,在文字上都追求适合吟咏或歌唱的韵律,在内容上体现天地节奏和人类心音。中国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从内容和形式上既有传承又有自我独立,形成了一部中华文化美的乐章,其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这部乐章中最美妙的音符。唐诗中运转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态的生命节奏;宋词里轻巧尖新的意境美学和缠绵绮靡的人生情感;元曲苍茫寥廊的宇宙意象和风流倜傥的浪子情怀;明清文艺中的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构成中国文化史中美的旋律。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
唐代诗歌的顶峰是李白,他靠天才的想象,把庄子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融而为一,奏出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强音,被称为盛唐之音,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的极峰。唐诗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到现在在中国还流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 吟"的口头禅,可见中国人对唐诗的热爱。
以上内容本人亲自归纳、整理,
不到之处,请见谅。
谢谢大家!
有什么关于侦探类的书籍吗?
1.《福尔摩斯探案集》 作者:阿·柯南道尔
内容简介:福尔摩斯侦探故事是世界上最精彩的侦探故事之一。主人公福尔摩斯冷静、勇敢,智慧超群,观察力惊人,破获了一个个曲折离奇的案子。惊险刺激的探案经过,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丝丝入扣的理性分析,尽在这本《福尔摩斯探案》里面。
2.《白夜行》 作者:东野圭吾
内容简介:1973年,大阪的一栋废弃建筑中发现一名遭利器刺死的男子。案件扑朔迷离,悬而未决。
此后20年间,案件滋生出的恶逐渐萌芽生长,绽放出恶之花。案件相关者的人生逐渐被越来越重的阴影笼罩……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
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只希望能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这句象征本书故事内核的绝望念想,有如一个美丽的幌子,随着无数凌乱、压抑、悲凉的事件片段如纪录片一样一一还原,最后一丝温情也被完全抛弃,万千读者在一曲救赎罪恶的爱情之中悲切动容。
3.《嫌疑人X的献身》 作者:东野圭吾
内容简介:百年一遇的数学天才石神,每天唯一的乐趣,便是去固定的便当店买午餐,只为看一眼在便当店做事的邻居靖子。 靖子与女儿相依为命,失手杀了前来纠缠的前夫。石神提出由他料理善后。石神设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局,令警方始终只能在外围敲敲打打,根本无法与案子沾边。石神究竟使用了什么手法?
4.《无人生还》 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
内容简介:十个互不相识的人,被富有的欧文先生邀请到了印地安岛上的私人别墅里。晚餐后,一个神秘的声音揭开了人们心中所各自隐藏着的可怕秘密。当天晚上,年轻的马斯顿先生离奇死去,古老的童谣就像诅咒一样笼罩着所有人,似乎有一双神秘的眼镜在时刻窥视着这场死亡游戏,到访者就像消失的印地安小瓷人一样一个又一个的走向死神……
5.《清明上河图密码》 作者:冶文彪
内容简介:全图824位人物,每个人都有名有姓,佯装、埋伏在舟船车轿、酒肆楼阁中。看似太平盛世,其实杀机四伏。翻开本书,在小贩的叫卖声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刺客已经潜伏入画,824个人物逐一复活,只待客船穿过虹桥,就一起拉开北宋帝国覆灭的序幕。
《清明上河图》描绘人物824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5米多长的画卷,画尽了汴河上下十里繁华,乃至整个北宋近两百年的文明与富饶。
然而,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传世名画,画完不久金兵就大举入侵,杀人焚城,汴京城内大火三日不熄,北宋繁华一夕扫尽。
这是北宋帝国的盛世绝影,在小贩的叫卖声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和刺客已经潜伏入画,死亡的气息弥漫在汴河的波光云影中:
画面正中央,舟楫相连的汴河上,一艘看似普通的客船正要穿过虹桥,而由于来不及降下桅杆,船似乎就要撞上虹桥,船上手忙脚乱,岸边大呼小叫,一片混乱之中,贼影闪过,一阵烟雾袭来,待到烟雾散去,客船上竟出现了二十四具尸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翻开本书,一幅旷世奇局徐徐展开,错综复杂,丝丝入扣,824个人物逐一复活,为你讲述《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帝国秘密。
6.《大唐狄公案》 作者:高罗佩
内容简介:全书以中国唐代宰相狄仁杰为主人公,描述狄公在州、县及京都为官断案,与民除害的传奇经历。全书故事纷纭,案情凶险,情节扣人心弦,谜底逼人追索。
作者笔下的狄公迥异于中国传统公案小说“青天大老爷”,他有独到的办案风格:重效率而轻缛节,讲操守而又善变通,重调查推理,而不主观妄断。狄仁杰断案如神,被西方读者称为古代中国的福尔摩斯。
7.《阳光劫匪》 作者:伊坂幸太郎
内容简介:抢银行为什么需要4个人?
2个人会吵架,3个人会不平衡,5个人汽车坐不下,所以4个人正好。
公务员成濑、咖啡厅老板响野、单身妈妈雪子、动物爱好者久远,四个人表面上过着平凡生活,暗地里却有一个共同身份:银行劫匪。
雪子负责开车,她利用与生俱来的体内时钟,计算出精准的逃走时间;成濑能看穿一切谎言,久远身手敏捷;响野抢劫时发表演讲,吸引人质注意。四个人每次都满载而归,没人知道他们是谁。
直到有一天,在又一次胜利逃亡的路上,他们被抢了。
8.《被遗忘的故事》 作者:乙一
内容简介:本书为6个中短篇小说集。 《玛丽亚的手指》:中篇小说,本书的重头戏。拥有绝世容貌的美女拥有不可思议的神奇魅力,足以蛊惑别人听命于己,并玩弄男人于股掌之间。美女被火车离奇辗死后,残留的断指仍然具有迷幻的魔力,并引导主角厘清事实的原貌。
《CALLING YOU》:脑海中幻想的手机竟然拨通了?!是妄想还是真实?接电话的那一方究竟是人是鬼?还是自己的妄想… 由空想发展出的凄美爱恋会有结果吗?
《被遗忘的故事》:口不能言、身不能动,明明还有意识,但却完全无法表达,如同一具死尸的植物人,在寂静黑暗中只能靠唯一剩下的手腕触觉和外界沟通,但如果连最亲爱的妻子也不再触摸自己,那禁闭在躯体中的意识要何去何从?
《伤》:拥有超能力究竟是福还是祸?一心救人却遭到背叛,可以转移病痛的少年却利用自己的超能力自杀,谁能阻止他呢?
《握手小偷的故事》:存心偷窃的手表设计师竟然阴错阳差地成为被窃女明星的人生导师?!而新设计的表款也莫名其妙的狂卖?一连串的乌龙巧合拯救了两个失意的灵魂。
《形似小猫的幸福》:女房客离奇死亡了,没人知道事情的真相,只有女房客饲养的小猫知道一切。动物无法言语,但徘徊的亡魂会帮助它揭开真相。
21架剑鱼战机是如何击败实力强大的意大利海军的?
不知道题主说的是哪场战役……我就猜是塔兰托战役吧,因为在描述上是最接近的。不过塔兰托战役中原先准备出动的剑鱼有24架,分别来自813、815、819和824海军航空中队,但是最后只有21架真正起飞。
并且在参与行动的“光辉”号航空母舰上,除了二十多架负责空袭的剑鱼之外,还有若干架管鼻燕式双座战斗机。并且这些管鼻燕搭载了雷达,负责进行空中掩护。
其实在行动开始之前,英国人对这次行动的前景并不看好。由于剑鱼数量太少,英国人担心这次攻击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害,只会激怒庞大的意大利舰队。起飞的剑鱼只有一半携带了鱼雷,还有一半携带了航空炸弹和信号弹(没错,信号弹,打出去一发亮半天那种),用来吸引意大利人的注意力。即使有了这样的准备和管鼻燕的掩护,英国人仍然预估剑鱼的损失率会在50%。
(英国人是真的头铁,预测战损率50%还要发动行动,怕不是属斗牛的。)
虽然准备了24架剑鱼,但是其实起飞的剑鱼只有21架,分别是第一波的12架和第二波的9架。而且在第二波空袭中,两架剑鱼在起飞中还发生了撞机,导致其中一架必须返舰维修、延迟起飞,而另一架成功参与行动但是抛弃了一个副油箱。因此真正发动攻击时,英国人的剑鱼波次其实是12架+8架+1架。总共十一架剑鱼携带了鱼雷,四架携带了炸弹和信号弹,剩下的只携带了炸弹。
英国人其实很担心鱼雷会在塔兰托的浅水中触底。然而不但这种事没有发生,英国人还惊喜地发现塔兰托港没有装备反鱼雷网。英国人携带的触发磁性鱼雷比较敏感,也很容易在风浪中自爆,然而这种事,恰恰是在塔兰托港宁静的浅水中不会发生。
照明弹被点亮,在携带炸弹的剑鱼从西南方向飞入塔兰托港,冒着意大利舰船的防空炮火,大摇大摆地进行俯冲轰炸。而携带鱼雷的剑鱼则从西北方向进入,在黑暗的空中向意大利舰队发射鱼雷。
事实证明,英国人的正兵-奇兵战术奏效了。虽然航空炸弹对意大利舰船造成的威胁有限,但剑鱼的鱼雷命中了意大利战列舰,导致六艘意大利战列舰中的三艘受到严重的损伤,无法参与任何行动。这是一次成功的空袭行动,并且成功逼迫意大利人移动自己的舰队驻地,并把塔兰托港的防御升级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连反鱼雷网都没有,玩啥呢)。受损的战舰散乱在塔兰托港内,太惨了。
不过你猜谁研究这场战役最仔细?
日本人。准确地说,负责策划珍珠港事件的日本人。
李湛为啥叫唐敬宗?
因为李湛是唐朝皇帝,死后庙号为敬宗,所以被称为唐敬宗。
唐敬宗李湛(809年7月22日—827年1月9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十四位皇帝(824年—827年在位),唐穆宗李恒长子,母为恭僖皇后王氏。
长庆元年(821年),加封景王。长庆二年(822年),册立皇太子。长庆四年(824年),即位于柩前,时年十六岁。在位期间,礼遇朝臣,耽于玩乐。[7]蔡东藩评价:唐敬宗在位二年,未尝行一虐政,且于裴度、李绛、韦处厚诸臣,亦知其忠直可用,非直淫昏无道者比,而卒为逆阉所弑者,好游宴,暱佞幸故也。 沉迷蹴鞠和打夜狐,不爱理政。任由权宦王守澄勾结宰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引发染工暴动事件。
宝历二年十二月初八辛丑日(827年1月9日),为宦官刘克明等所弑,年仅十七周岁,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庙号敬宗,葬于庄陵。
唐朝皇位继承顺序?
22、唐哀帝:李·
李·(892年-908年),即唐哀帝(904年-907年在位),原名李祚,唐昭宗李晔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乾宁四年(897年),封辉王。天复三年(903年),授任开府仪同三司、充诸道兵马元帅。天钓元年(904年),唐昭宗遇害后,蒋玄晖假传遗诏拥立李·即位。在位期间,并无实权,一切政事由朱全忠决策。李·在位3年后被废,次年被鸩杀,葬于温陵,终年17岁。后唐明宗李嗣源追谥其为“昭宣光烈孝皇帝”,但庙号“景宗”未被采用,故后世称其“唐哀帝”或“唐昭宣帝”。
21、唐昭宗:李晔
李晔(867年2月22日―904年),即唐昭宗(888年―904年在位),初名杰,即位后改名敏,后又改名晔,在位16年。李晔于文德元年(888年)即位。当时基层组织完全为军阀取代,州无刺史,县无令长,地方事务多由武夫署理。李晔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制订出一套适应形势的统治方略,并实行了平定四川与河东李克用的战争,但是结果却与当初设想的大相径庭。天钓元年(904)八月十一日,为朱温所弑,终年38岁,葬于和陵,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
20、唐僖宗:李儇
李儇(862年6月8日·888年4月20日),即唐僖宗(873年至888年在位),初名李俨,唐懿宗李·第五子,母惠安皇后王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武则天除外),在位15年。唐懿宗病重弥留之际,李儇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李儇,并于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二十日,在唐懿宗驾崩柩前即位,当时唐僖宗12虚岁,是整个唐朝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文德元年(888年)死于长安,终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葬于靖陵,庙号僖宗。
19、唐懿宗:李·
李·(833年12月28日-873年8月15日),即唐懿宗,大和七年农历十一月十四日生于幌邸,唐朝第十七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他是唐朝倒数第四个皇帝,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位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其即位后,虽然“器度沉厚,形貌瑰伟”“洞晓音律,犹如天纵”,但游宴无度、沉湎酒色,以致政治腐败,唐朝政局更加风雨飘摇,亦导致大中之治的成果消失。李·在位14年,终年41岁。死后葬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庙号懿宗。
18、唐宣宗:李忱
李忱(chén)(810年―859年),即唐宣宗,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后,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李忱在位时期是唐朝继会昌中兴以后又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咏他,称其为“小太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
17、唐武宗:李炎
李炎(814年7月1日·846年4月22日),即唐武宗(840年―846年在位),初名李·。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异母弟。初封颍王,累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于会昌五年(845)年下令拆毁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经数月努力,全国拆毁寺院、招提、兰若共4.46万余所,还俗僧尼26.1万人,奴婢15万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会昌六年(846年)4月22日,李炎驾崩于含风殿,庙号武宗,葬于端陵。
16、唐文宗:李昂
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即唐文宗(826年·840年在位),原名李涵,唐朝第十四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唐穆宗李恒次子。李昂于长庆元年(821年)被封为江王。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年仅十八岁。李昂在位初年励精求治,他出宫女三千余人,放五坊鹰犬,减省冗员。后用宠臣李训、郑注等,企图诛灭宦官。但密谋泄露,李训等被杀,李昂也在“甘露之变”后被软禁。开成五年(840年),李昂抑郁而终,享年三十二岁。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葬于章陵。
15、唐敬宗:李湛
李湛(809年7月22日-826年),即唐敬宗(824年―826年在位),唐穆宗李恒长子。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的哥哥。母恭僖太后王氏。唐朝第十三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以外),在位2年,得年18岁。李湛在位期间,奢侈荒淫,沉迷击鞠(古代马球),喜欢半夜在宫中捉狐狸(打夜狐),史称“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结权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导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动攻入宫廷的事件。后为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死后谥号为睿武昭愍孝皇帝,庙号敬宗,葬于庄陵。
14、唐穆宗:李恒
李恒(795年·824年2月25日),即唐穆宗(820年―824年在位),唐朝皇帝。李恒贞元十一年七月六日(795年7月26日)生于大明宫。因太子李宁逝世,元和七年(812年)十月,李宥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恒。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820年2月14日),唐宪宗卒,宦官梁守谦等拥立李恒,丙午(2月20日)登基,是为唐穆宗。唐穆宗在位期间“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不留意天下之务”。长庆四年(824年)正月二十二日,崩于寝殿,在位五年,年仅二十九岁。十一月,葬于光陵。死后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
13、唐宪宗:李纯
李纯(778年·820年),即唐宪宗(805年―820年在位),初名李淳。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唐德宗李适之孙、唐顺宗李诵长子,早年被封为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改名李纯。同年八月即位。李纯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纯于大明宫的中和殿驾崩,享年四十三岁,在位十五年。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庙号宪宗,葬于景陵。
12、唐顺宗:李诵
李诵(761年1月8日·806年),即唐顺宗(805年在位),唐德宗李适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以外)。李诵初封宣城郡王,后进封宣王,779年立为太子。他们和彭城人刘禹锡、河东人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他们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并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805年,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次年李诵驾崩,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葬于丰陵。
11、唐德宗:李适
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李适初封奉节郡王。宝应元年(762年)担任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雍王,在名义上统军平定安史之乱。次年拜尚书令。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李适即位。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适于会宁殿驾崩,年六十四,在位二十六年。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葬于崇陵。
10、唐代宗:李豫
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即唐代宗,初名李·,唐肃宗李亨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殇帝,762年-779年在位)。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安史之乱中,以天下兵马元帅名义先后收复长安、洛阳。乾元元年(758年),被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即位。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豫在位时期,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豫崩逝,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葬于元陵。
9、唐肃宗:李亨
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即唐肃宗,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李绍,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至德元年(756年)至宝应元年(762年)在位。宝应元年(762年),李亨病危,张皇后想废除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李辅国、程元振出兵保护太子李豫,逮捕张皇后、李系等人。当夜唐肃宗病死,时年五十二岁。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于建陵。
8、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而退位,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代极盛时期的皇帝。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7、唐睿宗:李旦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初名李旭轮、李轮,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唐中宗同母弟。李旦早年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于嗣圣元年(684年)被立为皇帝,但仅是母亲武则天的傀儡。景云元年(710年),在唐隆政变后被再次拥立为皇帝。他宠信妹妹太平公主,致使公主干政,与太子李隆基争权。先天元年(712年),禅位于李隆基,退为太上皇。李旦前后两次登基,共在位八年余,但真正掌权仅有两年,称太上皇四年。开元四年(716年)病逝,庙号睿宗,谥号为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葬于桥陵。
6、唐殇帝:李重茂
李重茂(695年-714年),即唐殇帝,又称“唐少帝”,唐中宗李显第四子,生母不详。圣历三年(700),封北海王,后进封温王。景龙四年(710)唐中宗死后,李重茂被韦后立为皇帝,而形同傀儡,实权均属韦后。同年,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韦后,李重茂被废。景云二年(711)改封襄王。开元二年(714)转为房州刺史。同年七月去世,时年二十岁。谥号殇皇帝。广德元年(763年),广武王李承宏在吐蕃帮助下于长安称帝后,上李重茂庙号曰恭宗。
5、唐中宗:李显
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两度在位。神龙元年(705年)复位。李显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唐中宗李显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龙四年(710年)去世,终年55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葬于定陵。
4、武则天(武周)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本名·,后改名·(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肆杀唐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所以使得贤才辈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
3、唐高宗:李治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即唐高宗(649至683年在位),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2、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1、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生于长安。唐朝开国皇帝、军事统帅。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因隋文帝独孤皇后是其姨母,得隋文帝垂爱,历千牛备身,谯、陇、岐三州刺史。大业九年(613年),迁卫尉少卿。隋炀帝征高句丽,督运粮草于辽东。大业十一年(615年),率兵击破毋端儿起义军于龙门。大业十二年(616年),率兵御突厥,屡捷。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