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秋千节这天还是什么节,7个传统节日?
中国的七大传统节日:
【 ——春节】
中华民族第一大节,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为寒冬将尽,春阳萌动之时,其源头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腊祭”,据说原是神农氏时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年终祭祀习俗,感谢百神赐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春节时,全家大团圆,除夕守岁,通宵不眠,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屋里屋外贴门神、对联、年画、福字;
【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此外,元宵节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吃元宵。
【——清明】
阳历4月5日。清明节是唯一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主要指自然节气,后来成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重点,后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化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打秋千、放风筝也成为游艺性节目。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有吃寒食的风俗。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作为农历五月初五的节名,始于魏晋时期,其起源说法颇多,流传最广的是为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是端午节的习俗。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鬃叶包米代替竹筒。挂艾叶菖蒲,插于门楣,有驱魔除鬼之神效。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夕坐看牛郎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共话丰收,人月双圆,故又叫“团圆节”。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中秋节的传说以嫦娥奔月最为著名。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之意愿于《易经》。古代民间在该日又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节的习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秋千的来历?
荡秋千的习俗来源
1、在上古时代,荡秋千,为谋生。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中国北方就有了。《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
2、在古代的北方,荡秋千是少数名族的一种运动。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体育活动并流传至今。
3、古时候,荡秋千,是寻找对象的,其中一种手段。据《荆楚岁时记》载,有这么一段: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正是描述年轻男女如何在秋千中相遇的故事。
可以推荐一些古风句子吗?
[微风]梦醒人间看微雨,江山还似旧温柔。
[微风]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 。
[微风]心里若有了良人,眼里便全是路人 。
[微风]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
[微风]绘尽天下繁华,却不及你一身素衣。
[微风]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
[微风]我说相思不外露,惊觉念你已入骨 。
[微风]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 。
[微风]你枉有一杯醉人酒,却解不了半点愁 。
[微风]笙歌不见故人散,十里长欢再难寻 。
[微风]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
[微风]最是凝眸无限意,似曾相逢在前生 。
[微风]彼时不知相逢,等闲忘却初衷 。
[微风]但见伊人风华绝代舞三千,不见长安繁华醉心间。
[微风]你似春风百花闻,一掠山河万木生。
[微风]吾与卿有三世之约,生死相随,终不相负 。
[微风]青山烟雨客,似是故人来。
[微风]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
[微风]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微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
[微风]愿得一心人,白首莫相离 。
[微风]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
[微风]我为你青丝高挽,你带我纵马天下 。
[微风]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微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
[微风]你走也是诗,躺也成文,怎让烟火浊了身 。
[微风]清歌短,朱阁转,回廊延,木兰舟畔,独流人长叹 。
[微风]思念如马,自别离,未停蹄。相思若柳,飘满城,尽飞絮 。
[微风]念君化烛,泪尽相思灼,旧时堂燕今朝何漂泊 。
[微风]错过了长安古意,失约了洛阳花期,我在姑苏马蹄莲里,瞥见你兰舟涉水而去 。
[微风]天涯何处,云水之间。小舟从此逝。前世,你为我入魔。今生,我为你成仙 。
[微风]舞一曲霓裳,倾尽天下,乱世繁华只为一人 。
[微风]你可以是我年少时的兵荒马乱,亦会是我共度余生的白首良 人。
[微风]佛曰: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
[微风]遇一人,山水有逢;念一人,风过轻澜。执一人,潋水之滨;终一人悱恻至生 。
[微风]若君为我赠玉簪,我便为君挽长发。洗净铅华,从此以后,日暮天涯。
[微风]温山软水,繁星万千,不及你眉眼半分 。
[微风]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
[微风]做个俗人,孑然一身,再无春风十里,再无你 。
[微风]若我白发苍苍,容颜迟暮,你会不会,依旧如此,牵我双手,倾世温柔 。
[微风]尘世是非,躲不开人间风月;人间风月,躲不开情深意长 。
[微风]你似烈酒灼我芳华,我含笑喝下。奈何桥边几回首,一碗孟婆汤,难入喉 。
[微风]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公子,云胡不喜。
[微风]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
[微风]浮生若梦,何者是实,何者是空,何去何从 。
[微风]我也曾林间过,二十年换一眼花开落。
[微风]海有舟可渡,山有径可行,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 。
[微风]你说十里红妆,盛世烟花,后来一等经年,为候竹马。
[微风]淡辉夕颜,公子如玉,是你执一把青伞,为我与许下一世长安 。
[微风]我是驿边桥头低眉耳语,碧落黄泉红尘落尽难寻 。
[微风]岁月为笔,相思入墨,字里行间全是你 。
[微风]姗姗雁字去又回,荼蘼花开无由醉,只是欠了谁,一滴朱砂泪。
[微风]愿余生鲜衣怒马,有人陪你看遍烈焰繁花 。
[微风]鲜花怒放无人问,何日但遇怜花人。笑时眉目自风情,情定是染得他人醉。
[微风]轻吟一句情话,执笔一副情画;绽放一地情花,覆盖一片青瓦;共饮一杯清茶,同研一碗青砂 ;挽起一面轻纱,看清天边月牙 ;爱像水墨青花,何惧刹那芳华 。
[微风]如何渡一生?山前停马蹄,绿水揉春风,林间耸翠入眼,崖前无尽深渊。行到星子入夜, 白鹿饮溪边,风声渐停,万事都成空。
[微风]江山作画,看我如何挥洒。边塞风沙,枝上寒鸦。谁在翘首盼家,青丝已成白发 。
[微风]一点朱砂,两方罗帕,三五鸿雁,乱了四季扬花。六弦绿漪,七星当挂,八九分相思,懒了十年琵琶 。
元宵后独酌译文?
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
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当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
注释:
①落索:冷落萧索。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寒意。②鱼雁:指书信。
③金陵子:歌女。
④斝(jiǎ):古代酒器。
清明国祭的历史?
清明节又叫做踏青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纷纷祭祀自己的祖先。我国的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朝,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将每年定4月5日为法定的假期,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