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纪,为什么姜维不效仿丁奉直接杀孙綝和黄皓以绝后患?
姜维为何不杀黄皓以除后患?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姜维一生戎马,只为匡扶汉室,保卫蜀汉,其恪尽职守的精神为后人传颂。姜维是三国后期蜀汉名将,成功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九伐中原,胜多败少,意志坚定。然而姜维遇到宦官黄皓,也算是生不逢时,姜维北伐,而黄皓却得到刘禅的宠幸,权利日益增大,独霸朝政,很多人都惧怕黄皓。
黄皓不但扰乱朝政,还把魔爪伸向正在北伐的姜维,姜维第八次北伐胜利在望,黄皓却向刘禅进谗言:姜维屡次北伐无功,可让右将军阎宇替代。于是后主先后三道诏书催促姜维班师,直接导致北伐失败。然而有人却认为,黄皓权倾朝野,姜维为何不效仿丁奉杀孙綝,将黄皓斩杀,以除后患。笔者认为,姜维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黄皓当时权倾朝野,姜维也是有心无力。诸葛亮逝世时,黄皓也只不过一个宦官,手中并无实权,费祎掌政期间,黄皓也是默默无闻。董允在时,也极力打压黄皓,劝其不要进献谗言,黄皓因害怕董允,也没有得势。陈袛接替董允担任侍中后,便经常和黄皓勾结互为表里,黄皓才有机会参与朝政,再加上他善于阿谀逢迎,很快就得到刘禅的喜爱。
自此以后,黄皓便排斥异己,谋取大权,逐步独霸朝政,刘禅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朝政交给黄皓管理。黄皓更是权倾朝野,党羽众多,刘禅的弟弟刘永曾得罪黄皓,几个月都没有见到刘禅。姜维虽然忠勇,但毕竟常年在外征战,朝堂之上,不一定是黄皓的对手。演义中这样记载:
然一时官僚以后主荒淫,多有疑怨者,于是贤人渐退,小人日进。时有将军阎宇,身无尺寸之功,只因黄皓,随得重爵。其次黄皓有刘禅庇护,姜维也无可奈何。话说姜维被迫班师回朝之后,屡次面见后主而不能见,后主一连十天都没有上朝。一天后主与黄皓在后花园吃酒宴,姜维带领数十人前往,意图杀掉黄皓,匡扶朝政。问及刘禅为何急令班师,后主默默无语。于是姜维便向刘禅进言:黄皓奸巧专权,乃灵帝时十常侍也。姜维于是劝说刘禅斩杀黄皓,以除后患。后主却认为:黄皓只不过是趋炎附势的小人宦官,即使专权也不会有什么作为。
并且声称董允也曾厌恶黄皓,并被深深责怪。然而喜欢黄皓的人,想要他生,不喜欢他的人便想让他去死。于是后主便责怪姜维容不下一个宦官。之后,后主便让黄皓给姜维道歉,黄皓哭天抢地,声称并没有干预国家大事,只是尽心辅佐刘禅,让姜维不要听信谗言,并向姜维扣头认罪,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再次姜维欲杀黄皓,然而顾及颇多,又有人劝解,才没有下手。黄皓专权,不但导致朝政日益颓废,而且还扰乱军队,阻碍北伐。姜维早就有意要杀黄皓,然而却身不由己。事情是这样的,话说黄皓劝刘禅召回姜维,让右将军阎宇北伐,但后来有听说邓艾是个军事奇才,阎宇根本不是对手,因此只能作罢。姜维回到成都,又见不到刘禅,有一次便在东华门遇见了秘书郎郤正,正便把这一切告诉了姜维,姜维大怒要杀黄皓,然而郤正却阻止。
声称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匡扶汉室,如果杀了黄皓,刘禅不能容下姜维,将其斩杀或者降罪,岂不是因小失大。那时蜀国就会有大麻烦,姜维又怎么对得起武侯呢?姜维左思右想,觉得郤正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便放弃了杀黄皓。姜维又因担心得罪了黄皓,在朝中会吃亏,便到沓中去屯田,以避其祸。
你是如何看待黄皓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求一个包涵逢和宁的诗句?
《温汤对雪》李隆基 北风吹同云,同云飞白雪。
白雪乍回散,同云何惨烈。未见温泉冰,宁知火井灭。表瑞良在兹,庶几可怡悦。《经河上公庙》李隆基 昔闻有耆叟,河上独遗荣。迹与尘嚣隔,心将道德并。讵以天地累,宁为宠辱惊。矫然翔寥廓,如何屈坚贞。玄玄妙门启,肃肃祠宇清。冥漠无先后,那能纪姓名。《唐大飨拜洛乐章•九和》武则天 祗荷坤德,钦若乾灵。惭惕罔置,兴居匪宁。恭崇礼则,肃奉仪形。惟凭展敬,敢荐非馨。《唐大飨拜洛乐章•归和》武则天 言旋云洞兮蹑烟涂,永宁中宇兮安下都。包涵动植兮顺荣枯,长贻宝贶兮赞璇图。《中宗祀昊天乐章•舒和》 已陈粢盛敷严祀,更奏笙镛协雅声。璇图宝历欣宁谧,晏俗淳风乐太平。《明堂乐章•舒和》 御扆合宫承宝历,席图重馆奉明灵。偃武修文九围泰,沉烽静柝八荒宁。《郊庙歌辞•祀九宫贵神乐章•豫和》 享申百礼,庆洽百灵。上排阊阖,洞入杳冥。奠玉高坛,燔柴广庭。神之降福,万国咸宁。《郊庙歌辞•祭方丘乐章•舒和》 玉币牲牷分荐享,羽旄干鏚递成容。一德惟宁两仪泰,三才保合四时邕。《郊庙歌辞•武后大享拜洛乐章•归和》 言旋云洞兮蹑烟途,永宁中宇兮安下都。包涵动植兮顺荣枯,长贻宝贶兮赞璇图。《郊庙歌辞•禅社首乐章•肃和》 黄祇是祗,我其夙夜。寅畏诚絜,匪遑宁舍。礼以琮玉,荐厥茅藉。念兹降康,胡宁克暇。《郊庙歌辞•蜡百神乐章•舒和》 经纬两仪文化洽,削平方域武功成。瑶弦自乐乾坤泰,玉戚长欢区宇宁。《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紫极舞》 至道生元气,重圆法混成。无为观大象,冲用体常名。仙乐临丹阙,云车出玉京。灵符百代应,瑞节九贞迎。宝运开皇极,天临映太清。长垂一德庆,永庇万方宁。《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真和》 玉磬含香,金炉既馥。风驭泠泠,云坛肃肃。杳归大象,霈流嘉福。俾宁万邦,无思不服。《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永和》徐彦伯 猗若清庙,肃肃荧荧。国荐严祀,坤兴淑灵。有几在室,有乐在庭。临兹孝享,百禄惟宁。《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平》 天命降鉴,帝德惟馨。享祀不忒,礼容孔明。奠璧布币,荐神献精。神祐以答,敷锡永宁。《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肃》张衮 笾豆簠簋,黍稷非馨。懿兹彝器,厥德惟明。金石匏革,以和以平。由此无体,期乎永宁。《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肃雍舞》 周道载兴,象日之明。万邦咸庆,百谷用成。於穆圣祖,祗荐鸿名。祀于庙社,陈其牺牲。进旅退旅,皇武之形。一倡三叹,朱弦之声。以妥以侑,既和且平。至诚潜达,介福攸宁。《郊庙歌辞•周朝飨乐章•忠顺》 明君当宁,列辟奉觞。云容表瑞,日影初长。衣冠济济,钟磬洋洋。令仪克盛,嘉会有章。《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上之回》李白 三十六离宫,楼台与天通。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淫乐意何极,金舆向回中。万乘出黄道,千旗扬彩虹。前军细柳北,后骑甘泉东。岂问渭川老,宁邀襄野童。秋暮瑶池宴,归来乐未穷。《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临高台》贯休 凉风吹远念,使我升高台。宁知数片云,不是旧山来。故人天一涯,久客殊未回。雁来不得书,空寄声哀哀。司马懿是怎样一统天下的?
三国里面,司马懿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过一句得民心者得天下不知各位可曾听?
下为百度所查
明帝托孤
原本朝廷让司马懿便道往镇关中。但当到达白屋时,有诏书召他火速回京,三日之间,诏书五至。魏明帝
手书说:“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据说,司马懿在襄平时,曾梦见魏明帝枕在他膝上,说:“视吾面。”他俯视,见魏明帝面有异色。如今一见诏书此语,大惊,乘追锋车昼夜兼行,从白屋到京城,四百多里,一夜而至。至则径人嘉福殿内御床旁边,满眼流泪,指问疾病。魏明帝拉着他的手,目视太子齐王,说:“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为“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14]当天,魏明帝去世。时为公元239年(景初三年)正月。齐王曹芳
年仅八岁,司马懿乃与大将军曹爽
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齐王即位,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曹爽欲排挤司马懿,想让尚书奏事先通过自己,以便专权,向天子进言,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
。朝臣们认为以前大司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不吉,于是任命司马懿为没有实权的太傅
,像萧何那样,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34]退敌征吴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吴帝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卫将军全琮
率军数万出淮南
,威北将军诸葛恪
攻六安
,前将军朱然
攻樊城
,大将军诸葛瑾攻祖中。五月,吴将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孙伦围攻樊城,诸葛瑾
、步骘
侵掠柤中,司马懿自请出兵往讨。朝臣认为,敌兵远来攻坚,当待其自破,司马懿则说:“边城受敌人侵扰而大臣安坐庙堂,会使疆场骚动不安,众心疑惑,这是社稷的大忧患。”六月,司马懿统军增援,司马懿知南方暑热低湿,大军不宜持久在此,先派轻骑挑战,朱然不敢动。于是,便休养土卒。检选精锐,招募勇士,发布号令,摆出攻城的架势。吴军惊惧,连夜撤退。在三州口(荆、豫、扬三州),为魏军追及,吴军被歼万余人,船舰物资损失甚多。而进攻六安、柤中的吴军亦无功而还。[35] 七月,增司马懿食郾[yǎn]、临颍
,前后共四县,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
。司马懿功勋德望日渐盛大,然而却更加谦恭。司马懿认为太常常林是同乡长者,见了他总要下拜。常告诫子弟们说:“盛满是道家所忌的,春夏秋冬尚且往返推移,吾有何德能居此高位。减损再减损,或可以免于祸啊!”[36]此前,吴国派诸葛恪
屯驻宛城
,边人深以为苦。司马懿要率兵攻之,议者以为诸葛恪占据坚城,广有粮谷,孤军远攻,救兵必至,那时进退失据,未见其便。司马懿却说:“贼所擅长的是水战,今我攻其城,以观其变化。贼若用其所长,弃城奔走,这是我们预定的目的。贼若敢固守城池,湖水冬浅,船不能行,救兵必弃船就陆相救,这就要进行他们不擅长的陆战,这对我们是有利的。”[37]正始四年(243年)九月,司马懿率军出征。军队到达舒城,诸葛恪
[kè]果然焚烧积聚,弃城而走。司马懿又巡视淮北屯田区,提拔农家子弟邓艾
主持屯田。[38]诛灭曹爽
正始五年(244年)春,大将军曹爽
欲立威名,不听太傅司马懿劝止,力主伐蜀,魏帝从之。结果为蜀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王平
所败,魏军被阻于兴势,后方也军粮供应不上,牛马骡驴大量死亡,蜀涪县及费祎
[yī]援军亦相继到达。曹爽见不能胜,被迫听从司马懿的劝告,于五月率大军退还。遭蜀军截击,魏军苦战,始得退回,失散、伤亡甚众。[39]正始六年(245年)八月,曹爽废置中垒、中坚营,把两营兵众统交他的弟弟曹羲
率领,司马懿援引先帝旧例制止,曹爽不听。[40] 正始七年(246年)正月,吴兵入侵柤中,有万余家百姓为避吴兵,北渡沔水,司马懿认为沔南离敌太近,倘若百姓奔还,还会引来吴兵,应该让他们暂留北方。曹爽不同意,说:“现在不能在沔南修城守地,反而让百姓留沔北,这不是长远之计。”司马懿则说:“这话不妥。放在安稳之处所则安稳,放在危险之处所则危险,人与物都是如此。所以兵书上说‘成败在于形,安危在于势’。形势是驾驭众人的关键,不能不审慎对待。假设吴贼以二万人防守沔水,三万人与我沔南诸军对抗,一万人猛攻柤中,我们怎么去援救呢?”曹爽不从,驱令还南。吴兵果然击破柤中,所失百姓,数以万计。[41] 曹爽的行为不但违背了顾命大臣应有的本分,也使魏国国力衰退,不少有志之士颇感不安,希望司马太傅主持公道。并州刺史孙礼
就去和司马懿抱怨,司马懿安慰他说:“且止,忍不可忍。”[42]正始八年(247年),曹爽用心腹
何晏
、邓飏
、丁谧
之谋,司马懿诈病赚曹爽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一时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五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正始九年(248年)三月,黄门
张当
把内庭
才人
石英等十一人送给曹爽,曹爽、何晏乘机与张当勾结,谋危社稷。曹爽及其同党也担心是司马懿装病。同年冬,河南尹李胜
要到荆州任刺史,行前去拜望他。司马懿假装病重,李胜出来后对曹爽说:“司马懿已像尸体一样,卧床不起,只有残余之气,形神已经分离,不值得忧虑了。”以后又说:“太傅不能康复,令人忧伤。”所以曹爽等对司马懿未加戒备。[43] 而司马懿表面装病,实际上也在暗中布置,准备消灭曹爽势力。嘉平
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当时,司马师
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司马懿列阵,经过曹爽门前,曹爽部将严世登楼,引弩欲射,孙谦拉着他的胳膊阻止他说:“事未可知。”大司农桓范
出城去投曹爽,蒋济担心道:“智囊往矣。”司马懿则说:“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司马懿召司徒高柔
假节行大将军事,管领曹爽军营,对他说:“君为周勃矣。”召太仆王观
行中领军事,统摄曹羲军营。[44-45] 司马懿自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派人上奏章给皇帝陈述曹爽之罪。[46]曹爽扣住奏章,把曹芳留在伊水之南,砍伐树木建成鹿角,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桓范劝曹爽挟持皇帝到许昌去,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曹爽果然疑惑,不从其计。反而夜遣侍中许允
、尚书陈泰
去见司马懿,探听动静。司马懿乘机数说曹爽的过失,让他早来服罪。接着又派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
去对他说,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职,并以洛水为誓。同时,他还让蒋济写信给曹爽,称自己只是想将他们免官,劝告他尽早交出权力投降,可以保他们爵位富贵。曹爽欲信其言,桓范等人从晚上一直劝到第二天黎明。结果,曹爽投刀于地,说:“司马懿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桓范哭说:“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47] 于是,曹爽请免职,随曹芳回京。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司马懿违背诺言,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
、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但对曹爽门下的二流人物,司马懿特别宽大处理,如鲁芝
,辛敞
,王沈
等人,后来还有人成为晋朝新贵。架空魏室
同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固辞丞相
之职不受。十二月,诏命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司马懿又固辞九锡
。[48]嘉平二年(250年)春,曹芳命司马懿在洛阳立庙。司马懿久病,不任朝请,每遇大事,天子亲自到他府中去征询意见。司马懿诛曹爽,导致曾为曹爽笼络升为车骑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
,后又升为司空
的王凌
心生不满,与侄子令狐愚
图谋废黜曹芳,立楚王曹彪
为皇帝。还未行动,令狐愚便已死亡。嘉平三年(251年)正月,王凌借口吴人塞涂水
,请求出兵征讨。司马懿知其阴谋,不令兴兵。并于四月亲率中军讨伐王凌。司马懿故技重施,先下赦书赦免王凌之罪,写信安慰他,但不久大军突至。王凌自知势穷,便独自乘船迎接,派属官王或请罪,送上印绶、节钺。司马懿军到武丘,王凌在水边自缚等待,说:“我如有罪,公可用半片竹简召回,何苦亲自来呢?”司马懿说:“因为君非折简之客啊!”说罢,命将领率六百人马想把王凌解送洛阳。王凌
向司马懿要棺材上的钉子,想试探一下司马懿想不想杀自己,司马懿命手下人找来送给他。五月,王凌到项城,绝望,服毒而死。司马懿进军寿春,参与王凌之谋的人都出来自首。司马懿推知其事,凡牵连在内的一律诛灭三族。派人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在附近的市上,剖棺暴尸三天,然后,烧掉他们的印绶、官服埋于土中。司马懿最终逼楚王曹彪自尽,并趁机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城
,命有司
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49]去世辞封
曹芳策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孙及兄子各一人为列侯,前后食邑
五万户,封侯者十九人。司马懿固辞相国
、郡公
之位不受。[50]嘉平三年八月戊寅
(251年9月7日),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当年九月庚申
,司马懿被葬于河阴首阳山
,谥文贞,追封相国、郡公,司马孚秉承他的遗愿,辞让郡公和殊礼,遗命简葬,作顾命
三篇,敛以时服,不树不坟,不设明器。谥号后改为文宣。但《三国志》[51] 和《晋书·文帝纪》[52] 均记载谥号为“宣文”,故多以后者为准。同年十一月,有司奏请将各位已故功臣的灵位置于魏太祖庙中,以配享祭祀,排位以生前担任的官职大小为序。太傅司马懿因位高爵显,列为第一。[53]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
之子晋武帝司马炎
受魏禅,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陵
,庙号
高祖。[2]纳西族来历?
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著融合而形成。
西周时期纳西族先民在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建立犬戎国,立都于静宁县(今威戎镇),据文献记载纳西先民为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早在炎黄时期,犬戎国就是炎黄部落的劲敌。《后汉书》就有记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高辛氏就是黄帝的曾孙,尧帝的父亲。
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已迁徙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以游牧、畜牧为主。
东汉时期纳西先民在四川境内建立——白狼国,其属地包括今天四川雅砻江以西的白玉县等地区,与雅砻江东边的牦牛国相邻。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白狼国曾是一个兴盛繁荣的国度,并和中原的大汉王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到东汉明帝时,“白狼等百余国,户百三十余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贡。”
唐代,部分纳西族先民沿雅砻江南下,抵达丽江。随后挥师南下,在洱海东部建立了第一个政权——越析诏。史称越析诏“地最广、兵最强,素为南诏忌”。越析诏为时不长被南诏所灭,纳西族先民南下步伐由此止。
此后,纳西族先民退回金沙江中游流域;500多年间,在唐朝、南诏、吐蕃三大强势的夹缝间苦苦周旋,艰难生存。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铸就了纳西族深沉坚韧、灵活机动的民族性格。同时,纳西族的文化受到这三大文化圈的润泽,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由此滥觞。
宋代,纳西族先民的政*环境有了改善:北部的吐蕃王朝分崩离析;南诏也陷入了混乱;东边的宋王朝则穷于应付北方游牧民族,无力经略西南。“故自南诏以后,麽些之境,大理不能有,吐蕃不能至,宋亦弃其地,成瓯脱之疆,经三百五十年之久。”纳西族由此获得了一个难得的独立发展时机。在社会经济生产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农耕文明已取代半耕半牧的生产状态),政*上分散的麽些部落渐趋统一;东巴文化体系逐渐宏大完善。
清代以后,木府势力渐趋衰微。原因是西藏又一次纳入中央王朝辖治的版图,使丽江失去了“西南藩篱”的政*区位优势,且木氏土司把持的庄园领主经济渐已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消极因素。1723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木氏土司此后一蹶不振,受益的是丽江经济,丽江的地主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手工业也渐趋繁盛,丽江古城的格局最终形成。殉情现象由此大量蔓延,丽江被外人称为“殉情之都”。
鸦片战争以后,纳西族地区也进入了社会动荡时期,此间以丽江人俗称“乱世十八年”尤为惨烈。清咸丰、同治年间,大理杜文秀起义涉及丽江,进行了长达18年拉锯战,丽江损失惨重。张星源先生的《丽江史略》有载:“道光年间(1821—1850年)户口下6405户,男妇大小3128276个光绪朝户口15152、男女大小46456个,较之道光朝减户口五分之四,人丁八分之一,咸同回汉歼杀之残酷可知也。”
辛亥革命时纳西族人民积极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并参加了护国运动等反帝批封建运动;抗战中纳西族为国捐躯者达400多人,因当时大陆交通线被日军切断,后期缅甸失陷,中国的陆路交通线只余昆明——大理——丽江——拉萨——尼泊尔——印度这一条。丽江成为重要中转站,丽江的商业、文化、教育由此盛极一时。
1949年7月1日,丽江和平解放。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1996年,丽江发生7级大地震,死伤3200多人,经济损失达45亿元。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6月,“三江并流”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同年9月,纳西族东巴古籍被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2003年7月1日,丽江撤地改市,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成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古城区。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今香格里拉)、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据史学家考证,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为什么有人认为是赵光义害死赵匡胤夺位的?
谢邀,之所以有人认为宋太祖是被宋太宗害死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宋太宗这个人的一系列所作所为,并且太宗继位可能会把自己谋害哥哥的事情写在正史里面吗?从这个角度讲野史的记载反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得位之后的宋太祖,遵循先南后北的战略,先后消灭了南方的九个割据政权,而正要攻打北方的北汉之时,时间走到了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赵光义进了万岁殿后,摒退左右,其余人等不可以听他们兄弟讲话,所有侍者、卫士只能在屋外候旨。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之后就没有了动静,赵光义宣布皇帝驾崩,并且临死之前传位给他,于是赵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有人对赵光义继位颇为不满,认为当夜是赵光义趁乱谋害了哥哥,并且矫诏拿到了皇位这种说法被传的神乎其神,宋太宗也不得不拿出拿出了“金匮之盟”的说法,说当年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太祖赵匡胤在旁侍疾,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杜太后担心赵匡胤死后,孩子太小,也发生像后周恭帝这样的事情,认为国家应当由年长的国君来继位这样比较安全,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
现在看来这个说法并站不住脚,因为赵匡胤去世的时候,自己还是有两个儿子的年纪大的赵德昭已经二十多岁了,完全可以胜任皇帝。而且“金匮之盟”的说法是宋太宗即位的第六年,即太平兴国六年九月,还是那位赵普所献出的。这位赵普虽然姓赵,但并非赵氏皇族,但经历了赵氏皇族所有的关键时刻,如果这个“金匮之盟”是真的,那么当初宋太宗继位的时候为什么不公布,反而是在怀疑之声日盛的时候公布出的呢。
同样被当做赵光义害死哥哥谋权篡位的罪证是,在太宗伐辽高梁河之战大败后,朝中一度失去太宗生死的消息,在这时有人便提议拥立赵德昭为帝,后来太宗平安归来,知道后心中非常不悦,然后未赏赐一同征伐北汉与辽国的大臣,赵德昭进言劝太宗赏赐,但太宗生气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封赏他们也不迟”。结果赵德昭因为这句话被吓得自杀。也有传言这是太宗故意要断绝太祖一脉。
另外一点在后蜀被灭国之后,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被太祖所获,并纳为宠妃,此女长得十分漂亮,又有才华,一同征战的赵光义也非常垂涎,但迫于哥哥的权势,只能觊觎,为了美人,杀兄篡位是再好不过的理由,并且花蕊夫人的死因蹊跷,史书记载是赵光义为了哥哥不被亡国之女迷惑,故意射杀。正史中的记载自然是正能量的一面,可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很有可能就是一种“既然我得不到,那我就毁了他”的一种病态心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赵光义此人虽然在大的方面确实可以算得上优秀的皇帝,但是比起太祖赵匡胤缺乏了一些心胸和历练,这也与家中有强悍的父亲和兄长有关系,长期的与强人为伴也造就了他的这种性格,他的心目中也存在着阴暗的一面,准确的说赵光义很有可能是人格分裂。他继位之后,对皇帝的位置更加的敏感,生怕会有人对他不利,赵德昭之死,就是例子。太祖的另外一个儿子赵德芳也是在睡觉中暴毙,弟弟赵廷美因为太宗皇帝开了一个好头,也整日等着接班,最后也被太宗以谋反论处。
为了皇位的稳固,他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放过,最有能力的长子赵元佐,因为赵廷美被冤死之事感到不平,就在一次宴会上因酒醉纵火,被废为庶人。二子赵元僖因为被当做准太子,与大臣各种结交,最后也莫名奇妙的“早朝回府,暴病而亡”,他死后,太宗皇帝非常悲痛罢朝五日,并写下《思亡子诗》。最后在赵光义没有多少日子的时候,三子赵恒被立为太子,百姓们都非常开心,但是太宗皇帝知道后并不高兴。这就十分反常了。
赵光义除了对自己家人下手外,外臣更不用说了,冯拯等人上疏请早立太子,赵光义便将冯拯等人贬到岭南。南唐后主李煜,是直接记载被太宗毒死,吴越王钱俶六十大寿,太宗皇帝派人祝寿,当晚钱俶就暴毙而死。
但凡是对赵光义皇位有威胁,潜在威胁,哪怕是和皇字沾一点点边的人都是死的不明不白,如果“烛影斧声”那一夜,赵光义真的想要做点什么也是易如反掌吧。皇权在他眼里就是一个一直觊觎的东西,他比其他人更想得到,但是他的能力并不能撑起野心,所以在陈桥驿的时候他做出了拥立哥哥做皇帝的决定,而在哥哥死后属于他的机会也到来了。赵普作为这两件事情的亲历者,很有可能同样参与了谋划,正是因为他和赵氏兄弟关系都不错,在赵匡胤死后,凭他对赵光义的了解,是可以保证自己的荣华富贵的,但是太祖的儿子继位,就不一定会怎样了,所以赵普才没有拥立太祖的儿子登基,而配合了赵光义夺取了政权。
人格分裂的赵光义虽然有一定的才能,但是并比不上他的哥哥,可是他的野心一点也不小,在这样的性格驱使下,皇权已经成为了他的囊中之物,他得到的不容易,更不想轻易失去,所以登基后的一系列举动,充分证明这一点。
他是怎么让这些人都“暴毙”的呢,有一则野史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说到了宋徽宗年间,有一天徽宗皇帝骑马在皇宫中巡视,发现了一个没有名字的仓库,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于是就问左右,宫人回答说这是太宗皇帝始在宫中专门设置用于存放毒药的仓库。库存的毒药有七个等级,最高级的一种让人闻一闻就会死去,这些毒药是专门用来对付乱臣贼子的。宋徽宗听闻这件事不禁担忧起来,一则认为用毒非君子作为,二则担心如果有人拿这里面的毒药对付他岂不危险。于是下诏书焚毁了这些毒药。
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这些毒药和太宗朝那些人的死有关,但是不得不让人如此联想,甚至在壮年的太祖溘然长逝是不是这些毒药长期的结果,烛影斧声之夜只是最后的环节,也未可知。赵光义或许正是因为多行不义,所以祸及子孙,儿子真宗独子,还弄出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孙子仁宗无子,后面的虽然有子嗣但哲宗早亡,徽钦二弟靖康之耻被俘虏,大量皇族子嗣被欺凌,唯一逃脱的宋高宗赵构,无子,不得已又传回太祖一脉,也算是报应不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