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科举答案,和珅是文官还是武官?
和珅是武官。 和珅是武官出身,只不过后期兼有文官的官职。 1、和珅没有走科举,古代默认通过科举的是文官。 和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和珅参加科举,但名落孙山。
2、和珅初始的官职,都是武官。
(1)、和珅先是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
(2)、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被授三等侍卫,被挑选为补粘杆处侍卫。
(3)、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十三岁的和珅由于在乾隆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学。终于做了乾隆的仪仗队的侍从。
(4)、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月,和珅擢为乾清门侍卫。十一月再升为御前侍卫,并任命正蓝旗满洲副都统。
(5)、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任命户部右侍郎,三月任命军机大臣,四月,任命总管内务府大臣。八月,调任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十一月,任国史馆副总裁,赏一品朝冠。十二月,任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
(6)、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六月,任户部左侍郎,兼署吏部右侍郎。十月,兼步军统领。
3、后期和珅的职务中,依旧有武官职务。 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成吉思汗死后是谁继承了他的汗位?
成吉思汗死后,要说谁继承他的汗位,当然是三子窝阔台,窝阔台本来名气不大,所以大部分人还认为成吉思汗继承人是忽必烈呢,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就在我们这个历史教材,从小学一直到高中,课本上,只有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图片,而且切入要点讲他们的功绩,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对金和西夏时不时战争,然后最远打到多瑙河,为多民族融合奠定基础。后来就是忽必烈内容了,讲忽必烈将蒙古改为元朝,建都大都,灭掉南宋,统一中原,促进多民族融合。而窝阔台却只字不提,念过书的人,都不知道窝阔台是谁,他还竟然是皇帝,而且是成吉思汗继承人。 在当时,成吉思汗哪想去选忽必烈当大汗呢,那时的忽必烈还是十岁的毛孩子,成吉思汗当初和这个孙子关系疏远,只有耳闻,相对忽必烈四十来岁才有了名望,至于当上皇帝,还不都是靠个人的努力,白手起家闯天下的,打败阿里不哥后,最后还得不到承认。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家儿子,他的哥哥元宪宗蒙哥在他前面当上皇帝的,他的成就都是哥哥给创造的。在这一段冷历史里,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中间三位的皇帝们都似乎被教材所忽视,他们难道真的是不值得一提吗。
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是蒙古帝国时期,他们的皇帝将都城定在蒙古高原的核心地带哈喇和林,实行了一套草原制度和中原不相干的体制,又远居中原,似乎是彻彻尾尾的征服性时期,充满了暴力和血腥,这就是教材不提的原因。在成吉思汗的子孙中,其实有和忽必烈旗鼓相当的帝王大有人在,只是他们不崇尚汉法,蒙古主义强,守旧而且嗜杀成性,所以不被历史所提及。
其实忽必烈的大元帝国并不那么大,他只是拥有中原的帝王而已,而和他相比,比他疆域更大的帝王是他三叔窝阔台当政时期,算控制力,窝阔台时蒙古帝国可算是真正统一的大帝国,为什么呢?很简单,那时在欧洲的一大片是窝阔台给他赐的,所以术赤汗国仍实质上属于蒙古。
窝阔台当皇帝时,也和忽必烈一样,重启了个好的开头,以汉法为基础,蒙古法为主体,不像忽必烈完全使用汉法,他将蒙古帝国走向文治治国概念,放弃了一味使用武力,健全蒙古法律,政治,税收,交通。使自成吉思汗以来,再度焕然一新,让耶律楚材对中原实行十路课税制,按丁赋税同时,也利用西域商人在西域施行税制,蒙古的财富这样情况下有所聚敛的。一向为人敦厚的窝阔台当上大汗后也开始享乐,他任意赐送给属下钱财,骄奢淫逸,为了惩罚那些征调不愿嫁的女仆们,让部下当着他的面集体贱淫。窝阔台并不想像他父汗成吉思汗一样一生辛苦的为功名而战,他现在总把个人享受放在首位,无度酗酒,欢饮,致使他在位十来年就挂了,尊号元太宗。窝阔台算起是承继太祖伟业,也是继承伟业,在他在位短暂十来年,蒙古帝国瞬间疆域膨胀,完成成吉思汗未竟事业,窝阔台是自成吉思汗以来第二个开拓疆域最大的帝王,他所建立的帝国比后来的忽必烈的元朝要大很多。
为什么这样说呢,看他血泪的征服史就知道了,继位当初首先是收复父汗留下的烂摊子,灭亡金朝,窝阔台按照父汗遗愿,联宋灭金,抄袭宋境,沿汉江而上南北包抄,绕过潼关,在三峰山汇集,击败金军二十万精锐。窝阔台大汗御驾亲征从山西接应拖雷的大军,两方共围金开封,速不台将开封围个水泄不通,不破欲想屠城,被耶律楚材阻拦。金帝难逃蔡京,宋蒙联合才将其消灭,金朝算彻底灭亡了。现在窝阔台开始腾手完成对西方征服,他似乎要和成吉思汗竞赛,对西方用兵分两方:
一方由淖儿马罕率领两万进入跨越阿姆河波斯,以平叛名义,打败扎兰丁,夺取了除伊拉克,叙利亚,阿拉伯以外西亚领土,一直最西控制到土耳其,直到伊朗广阔领土。从此蒙古军就不走了,在阿塞拜疆驻军,他将营地移往大不里士,由将军当总督常年驻守,由中央换届来更换人事。
另一方由拔都统帅,老将速不台监军,所谓长子西征,拔都和蒙古诸王们率领十万由伏尔加河杀向欧洲,钦察部被灭了,接着是俄罗斯诸国,蒙古攻陷基辅后,进入多瑙河。这就是我们该纠正错误了,是窝阔台把黄祸带到欧洲,没有窝阔台,欧洲人根本就不知道蒙古人多么厉害,也为此让他们付出惨痛的代价和疾病的流行,蒙古进入多瑙河流域,先后攻陷波兰,匈牙利,后又在德国边境一举打败欧洲联军,像这样发展势头,蒙古征服欧洲只在话下,那时只剩下西欧了,就是所谓的法国和英国,意大利那一片了。然而太宗窝阔台的突然驾崩宣告结束,蒙古在回师途中又抄略维也纳,和萨拉热窝,沿亚德亚速海,离威尼斯不远地方攻陷了许多城池退兵,蒙古一走,欧洲诸城已一片狼藉,人民死伤过半,欧洲宗教领袖教皇都为之一憾,怕自己被蒙古当俘虏。
窝阔台在位时,西到土耳其一片拿下了,直到欧洲匈牙利一片也拿下了,他为蒙古创造了极盛版图,就当如此,他仍不甘心,操作西面同时,又操纵东面。那就是对东北,高丽,和南宋用兵,东夏,高丽占领了,现在南宋出事了,当时是南宋自找的,他们想北伐收复洛阳,开封,却被蒙军倒灌黄河水给淹跑了。于是蒙宋之战打响,窝阔台终于找到借口了,原因是他要完成父汗统一中原大业,可南宋是那样容易好打的吗,蒙古以西面阔端为首,中路阔出为首,塔察儿主力南下,在长江一带展开拉锯战,四川尽遭蹂躏,蒙古因为不敌宋军,纷纷倒戈,太子阔出在襄阳战死,才告终结。算起来,窝阔台时,蒙宋已接壤,他名副其实已经拥有淮河以北广大中原北方领土,也坐起了北方中原的皇帝。
此时他也沿用发展中原体制,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在燕京设立编修所,平原设经藉所,去写经史,崇尚孔儒之学,大量推崇孔子,封孔元措为衍圣公。所以窝阔台的成功为忽必烈元朝建立奠定了基础。
为何却能成为晚清首席军机大臣?
从1644年入关算起,到1912年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满清一共统治了中国268年。在这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前后只出现过12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可谓是尊贵至极。
在这12个铁帽子王中间,最初的八位都是满清帝国的开国功臣。他们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到了雍正时期,由于十三弟胤祥有大功于江山社稷,被正式加封为怡亲王并且“世袭罔替”;而到了道光时期,他长期在立嗣问题上左右摇摆,临终前才下定决心传位于皇四子奕詝,但加封了皇六子奕訢“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
如果说,以上的十位铁帽子王还算是名正言顺的话,那最后的两位实在就太过儿戏了。奕譞并无任何能力和政绩,仅仅因为迎娶了慈禧太后的胞妹而得到重用,竟然也被加封为亲王并且“世袭罔替”;而奕劻就更加不堪了,他无才无德也就罢了,长期贪墨银两竟然也能被加封为“世袭罔替”的庆亲王。
今天,文史不假带您还原历史,探究满清帝国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奕劻的发家史和“奋斗史”。本人所有的原创文章只发表于“头条号”和“百家号”这两个平台,其余皆为可耻的抄袭和剽窃行为!
爱新觉罗·奕劻(1838年3月——1917年1月),满洲镶蓝旗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他是乾隆皇帝的曾孙,是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是辅国公绵性的长子,长期位居晚清的权力中枢。
辛酉政变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彻底推翻了咸丰皇帝的临终部署,完全攫取了国家的朝政大权。而作为此次政变的积极策划者和参与者,恭亲王奕訢也被委以重任,受封议政王后直接掌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
由于被咸丰皇帝长期压制,奕訢长期以来一直都怀才不遇。如今得到重用,他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立志于实现国家的中兴局面。
首先,奕訢在中央运筹帷幄,重用汉臣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成功镇压了席卷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满清帝国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其次,通过与英法等国的积极媾和,满清换取了相对安宁的外部环境,二十多年没有大战发生。在这种背景下,清朝社会出现了一种短暂的复苏迹象,史称“同治中兴”。
经过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同意,奕訢积极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在地方进行改革,不断在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向西方学习。对于这次自上而下的自救行为,后世称为“洋务运动”。
由于成效斐然,恭亲王在国家的政治威望和地位也越来越高,被誉为是“定乱绥邦的一代贤王”。甚至于,就连慈禧太后本人也由衷地称赞:
如果没有奕訢,大清何至有今日?
或许真的是同患难容易,同享福难。在功绩面前,奕訢内心的“豪横”也日益明显。他对于慈禧太后长期干政历来反感,终于搬出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偕同宗室一同奏请撤帘归政于同治皇帝。
面对奕訢的态度,慈禧终于决定展开反击。在她看来,今日的恭亲王和昔日的顾命大臣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谁敢夺权就向谁开刀。
1865年,在慈禧太后的幕后支持下,御史蔡寿祺等人联名上疏弹劾奕訢的一系列不臣之举。据《清史稿》记载:
奏折一上,两宫震怒,诸臣惶惶。
慈禧太后终于说服慈安太后,两宫太后颁下懿旨进行彻查并且责令恭亲王停职反省。深谙权术之道的奕訢自然明白,这是慈禧太后在故意找茬,于是不做任何辩解就直接上疏乞罪。
慈禧太后终于迫使恭亲王服软,她不顾慈安太后的劝阻,执意免去了奕訢议政王的头衔和其他的一切差事,只保留了恭亲王的爵位。因为,这个“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是道光皇帝临终前加封的。
奕訢被免职后,满清宗室纷纷上疏力保,就连各国公使也出面进行担保,联合向慈禧太后施压。面对巨大的压力,慈禧最终同意恭亲王复职,但是却没有恢复他议政王的头衔。
在1868年时,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太监安德海目无法纪,竟然以“南下购置龙袍”为由出宫。一路上,他招摇撞骗并且大肆敛财,沿途搜刮民脂民膏,在山东境内被巡抚丁宝桢拘押并请示朝廷该如何处置。
作为领军机大臣,恭亲王奕訢也没有徇私,直接就将此事奏报给了慈安太后定夺。
对于这种事关大清体面的事,慈安太后没有犹豫,也没有顾及慈禧的颜面,当即下令就地处死安德海。据《清史稿》记载:
立命诛之。
此事无异于公开打脸慈禧太后,虽然相当于奕訢扳回了一局,可也为双方日后的决裂埋下了伏笔。慈禧心中虽有不满,但却丝毫不敢表露出来,只得明发上谕:
我朝家法森严,有犯必惩,太监安德海竟敢如此胆大妄为,招摇过市,实属罪有应得。
1874年,在同治帝即将亲政前,他在征得慈禧默许后提出重新修葺圆明园以供两宫太后居住。对此,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处立即就明确表示反对,还以“耗费国帑太巨”为由奏请两宫太后自己定夺,使得此事最终作罢。
在这件事上,恭亲王显得有些太过于决绝了,既得罪了同治皇帝,又得罪了两宫太后。为了平息慈禧的怨气,同治帝只好降旨惩处奕訢,还以“语言失仪”的罪名革去他的亲王之职,降为了恭郡王。
这次处置明显过分了。别忘了,上次慈禧太后都没有敢革去奕訢的亲王爵位,同治皇帝以“语言失仪”的罪名就敢革去爷爷临终前赐给叔叔的亲王爵位,的确显得太过于不敬。
于是,无论是汉臣还是满臣,纷纷称病或者请辞,表面是在向同治帝施压,实际却是向慈禧施压。半年以后,眼看朝局运转不畅,慈禧只得勉强同意恢复奕訢的亲王爵位并且重新复出。
1881年4月,唯一能够制约慈禧的慈安太后过世了,两宫垂帘也变成了独自垂帘。与此同时,连续多次的浮浮沉沉和起起落落,恭亲王奕訢也逐渐丧失了当初的锐气,遇事开始议而不决,尽量避免与慈禧太后产生矛盾,尽量维系着朝廷的正常运转。
此后几年间,恭亲王和慈禧太后尽管心有嫌隙,但在朝政事务上还算和谐,没有发生过太大的矛盾。直到1884年,随着中法战争的爆发,慈禧太后终于找到了击垮奕訢的机会,决心新账旧账一起算,发动了“甲申易枢”。
中法战争前,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处显得太过于谨慎,采取了“积极避战”和“消极对战”的态度,导致法国人得寸进尺,导致中法战争“不败而败”。以此为由,言官御史们开始接二连三进行弹劾,要求慈禧太后严惩军机处的丧权辱国。
1884年4月8日,慈禧太后突然颁布懿旨,以“委靡因循”的罪名,不仅免去了恭亲王奕訢的一切职务,还将他的嫡系宝鋆和李鸿藻等人也一同逐出了军机处。于是,自从雍正时期诞生军机处以来,第一次出现了空无一人的“打烊”局面。
奕訢倒台后,慈禧不给他重新复出的机会,很快就重新组建了军机处。据《清史稿》记载:
礼亲王世铎著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毋庸学习御前大臣,亦毋庸带领豹尾枪。户部尚书额勒和布、阎敬铭、刑部尚书张之万,均著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工部侍郎孙毓汶著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命世铎主持军机处,庆郡王奕劻主持总理衙门,并命遇有重大事件,先与醇亲王商办。
看来,慈禧太后吸取了之前的经验和教训,再不使用“人才”,而改用了“奴才”去管理朝政事务。此次事件,成为慈禧太后一生中三次政变的第二次,史称为“甲申易枢”。
奕譞作为幼帝光绪的生父,照例不能主持朝政,但还是利用“商办”直接影响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而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奕劻却不断被委以重任,不仅晋封庆郡王,而且还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全面主持满清帝国的外交事务。
很明显,“甲申易枢”后的新一班军机大臣全都庸碌无为,完全仰仗慈禧太后的鼻息行事。自此,慈禧太后完全掌控了满清帝国的所有权力,真正成为了无限接近武则天的女帝。
甲午战败后,正在北京待考的举子们群情激愤,在康有为的组织下发起了“公车上书”。以此为标志,维新派终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宣扬变法图强的维新理论。
1898年6月11日,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为标志,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开始了。对于这次变法,慈禧太后虽不看好,可也没有坚决反对,抱着一种谨慎的乐观态度看待。
戊戌变法期间,急于求成的光绪帝竟然在一天之内连续下达十几道旨意,包含的改革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基本上涵盖到了国家的方方面面。显然,太过理想化的他完全不知道“顽疾不能下猛药”的浅现道理。
期间,除了大量的顽固派予以反对变法外,就连一向都拥护和支持光绪皇帝的恭亲王也上疏进行劝谏:
变法当慎重, 不可轻信小人言。
在此背景下,慈禧太后只得为这次变法踩刹车。遭遇到阻力后,光绪帝竟然采纳了康有为“以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的主张,暗中联络袁世凯发动兵变并且准备采取决绝的手段对付慈禧太后。
在此期间,奕劻挺身而出坚决支持慈禧太后,成功进行了政治站队,被加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之后,他在“己亥建储”中也同样支持慈禧废帝,最后因为西方列强的强势干预才作罢。
由于奕劻在镇压“戊戌变法”中尝到了甜头,从此开始执行起强硬政策,可惜是“盲目强硬”。在义和团运动中,他多次上疏要求严厉镇压;在庚子事变中,他多次表示强硬对外。待慈禧和光绪西逃后,留在京城协同李鸿章签订了《辛丑条约》。
1903年,随着荣禄病死,奕劻正式成为了军机处的领班大臣,并集财政、外交和军事大权于一身。
掌权以后,奕劻与其子载振等人开始大肆贪墨和卖官鬻爵,而且花样和种类还十分的繁多。据英国《泰晤士报》披露,当时他在英国银行的存款高达712万英镑。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写下《进化论》的达尔文购置了一处豪华别墅,价格也就2000英镑。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御史赵启霖弹劾奕劻父子,可因为慈禧太后包庇而不了了之,更加纵容了他的嚣张气焰。第二年,在奕劻七十诞辰之际,当天就收到了五十万两白银的现金和一百万两白银的礼物。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于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临终前选定宣统即位,由其生父载沣监国。按理说,失去慈禧庇护的奕劻应该陷入被动才对,载沣最恨的两个人除了袁世凯就是他。
可是,载沣因为忌惮奕劻与欧美列强的关系,也因为自己与隆裕太后的矛盾而打消了排斥奕劻的念头,反而开始积极拉拢他。因此,奕劻不仅没有垮台,反而在成立“皇族内阁”时出任了首位总理大臣。
武昌起义爆发后,奕劻竭力主张起用被载沣罢黜的袁世凯。不久,随着袁世凯被重新起用,入京代他出任了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只好改任弼德院总裁。
面对袁世凯北洋系和孙中山革命党的双重压力,奕劻主张接受《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后宣统主动退位,以保证宗室的既得利益。清帝退位后,奕劻携全家前往天津避难,后并病故于天津的租界内,时年七十九岁。
奕劻过世后,内务府拟选定“哲”作为谥号,但却遭到了溥仪的坚决反对。他亲自圈定“谬、丑、幽、厉”这四个字让内务府选择,溥仪之父载沣认为总归是宗室,劝其网开一面才勉强赐谥“密”字。但是,气愤难平的溥仪还是这样评价:
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断送在了奕劻之手。
雍正王朝中夺嫡当晚十七阿哥觐见雍正?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于畅春园驾崩,雍正皇帝在兄弟们中间完美胜出,登上了皇帝宝座,可他当晚回到藩邸雍亲王府做什么?
十七阿哥允礼又急急追到雍亲王府觐见刚刚登基的雍正皇帝为嘛?
关键是邬思道为何千方百计阻挠雍正皇帝接见这位在康熙与雍正帝的权力交换过程中立过汗马功劳的十七弟,而且理由充分,邬思道这是为何,偌大的谜团为何被忽略?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胤禛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对于悟空问答的@忠肝义胆岳老三 这个提问,答主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有三种猜想与网友们共同探讨,看看邬思道的真面目!(康熙帝的临终嘱托)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皇十七阿哥允礼一直没有露面,可是他是不可忽略的人物,因为十七阿哥允礼在十三阿哥胤祥放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跟随十三阿哥胤祥分别来控制“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所以十七阿哥允礼的功劳不可忽略。重要的他与十三阿哥胤祥一样是四阿哥胤禛的同党。
四阿哥胤禛已经是雍正皇帝了,他回雍亲王府做什么?雍正帝登基后为何急急忙忙回到雍亲王府,雍正皇帝是这样简单解释的:
朕的雍亲王府有些事还要处理一下,“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到了明天,就又是一种忙法了。”作为雍亲王的四阿哥胤禛,一旦登上皇位,拥有天下,富有四海,有什么事需要雍正皇帝亲自处理?难道回到雍亲王府转移财产不成?雍正帝的这个说辞实在牵强。
即使是康熙皇帝名正言顺把大清江山社稷托付给雍正皇帝,必定有“九王夺嫡”这一说法存在,即存在就有不可载入史册的“龌蹉”行为,这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行为必定由雍正皇帝自己亲自处理才放心。(邬思道是雍正帝的心病)
邬思道得知雍亲王胤禛在十三阿哥胤祥帮助下已经顺利登基,他一定非常高兴,因为他可以向他的祖宗炫耀他扶持了一代帝王登上了皇位,可聪明的邬思道高兴之余他想到了太监高无庸和高福的下场,此刻邬思道又必定惊恐万分,死亡正在一步步向他接近。因为邬思道听说雍正皇帝要把雍亲王府的有些事情要处理一下,有谁值得他一个皇帝亲自处理?
知道其中秘密的太监高无庸和高福已经没了。金银财宝,房地产他雍正皇帝不要,不用想,只有这位邬思道值得雍正帝亲自处理,所以此刻的邬思道陷于恐惧之中。
平常人一定会想;邬思道扶持雍正帝夺嫡成功,应该得到嘉奖,为何这般恐惧?邬思道自己的“三不可用”已经给出答案,那就是雍正皇帝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邬思道说了自己是阴谋小人!(是雍正帝心软了吗?)
既然邬思道当着雍正皇帝面给自己确定为阴谋小人,那也是出于无奈,因为邬思道知道雍正皇帝了解透了邬思道的雕虫小技。可就是邬思道这些雕虫小技让雍正皇帝登基走了很多捷径。如果邬思道倒向任何一个阿哥对雍正皇帝都是最大的威胁和对手。
雍正帝见邬思道还不说话,于是继续说道老十三胤祥怎么把顺天府和善扑营的人也调来了?邬思道马上抢话道,这几路人马是我让十三爷调来的,而且五路兵马平素不相统属,十三爷居中指挥。
五路人马?雍正皇帝在畅春园忙着权力交接,这边邬思道调集了五路人马把雍亲王府包围个水泄不通,这是邬思道在护卫雍正皇帝的安全吗?未必!
这是邬思道在向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九门提督兼领五营、顺天府、善扑营五路昭告邬思道在此雍亲王府,真正是阴谋到家了。(十七阿哥见雍正被邬思道挡驾)
在雍正皇帝半夜登基后,十七阿哥允礼为何在撵到雍亲王府见驾?这位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从不露面的十七阿哥允礼为何在此时此刻出现,还说是急事!
雍正皇帝哥哥答应邬思道半隐,要放走的邬思道害怕了,因为十三阿哥胤礼知道雍亲王府里有这么个阴谋小人在给当上皇帝的雍正四哥出主意,十七阿哥允礼怕雍正皇帝四哥留下这个阴谋小人记载于史册,他要在邬思道没走出雍亲王府前秘密见驾“清君侧”。
邬思道判断的没错,非常有可能十七阿哥允礼要进言雍正帝除掉邬思道这个阴谋小人。邬思道果断的阻止了雍正皇帝半夜接见十七阿哥允礼的请求。这是雍正帝答应邬思道“半隐”后就要离开雍亲王府的时候发生的事。(邬思道挡驾十七阿哥的理由)
此刻的邬思道恨不得拄上双拐快速离开雍亲王府这个死亡之地,可偏偏此刻张五哥进来禀报十七阿哥允礼求见,刚刚登基几个时辰的雍正皇帝还不知如何处理亲兄弟之间的好处就被邬思道给挡驾了,竟敢给皇帝做主!
为何这邬思道敢冒险替刚刚登基的雍正皇帝做主挡驾?因为邬思道怀疑十七阿哥允礼是来要他邬思道的命,不是求见,是清君侧!
看看邬思道急急的说辞:①若是公事就叫他转告上书房大臣张廷玉处理!
②若是官方事宜就请十三胤祥爷处理!
③若是私事,请转告十七爷,就说天子没有私事!
邬思道的挡驾说辞理由充分,说的死死的,让雍正皇帝无可反驳。可邬思道不知道这是逾越犯上吗?好大的胆子,竟敢替皇帝直接做主!只有一条理由:十七阿哥允礼威胁到了邬思道的生命!
最后邬思道的一句:今非昔比,皇帝您不易善听善见!这是作为帝王的最大忌讳,理由无可厚非。
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分析认为:十七阿哥允礼的这次觐见就是为了“清君侧”而来,邬思道挡驾成功。这才有邬思道的“半隐”一说!看客如果有不同见解尽管吐槽!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第239期总268期)
清代的皇族是怎样划分等级的?
清朝的皇族成员封爵制度在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基础上还进行了改革,在清朝皇族内部就已经出现了等级分化,清朝按照血缘关系对皇族成员内部进行了二次划分。
清朝以清太祖努尔哈赤老爹塔克世为界限,塔克世这一系都属于皇室嫡系子孙,塔克世平辈以及之前辈分的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就属于皇室旁支了。清朝也特意在衣着装饰上加以区分皇室嫡系和皇室旁支,皇室嫡系被称为宗室,皇室旁系被称为觉罗,而二者区别就在于日常穿着上,宗室腰间可以系上黄带子,因此俗称宗室为黄带子,而觉罗腰间系红带子,因此俗称红带子。
说到宗室和觉罗,就顺便说一说觉罗的含义,觉罗在满语中原本属于“远方”的意思,后来引申为“远支”,其意义就是属于远支宗亲的意思。
而有趣的是清朝皇室的姓氏爱新觉罗氏,实际上就是满族爱心部远支宗亲的意思,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就属于爱新部的远支宗亲,后来觉昌安的儿子也就是努尔哈赤老爹塔克世争夺到了建州女真左卫指挥的职位,才使得觉昌安这一系爱新部的远支家族强盛起来。
到了皇太极时期,皇太极推行汉化,他就效仿汉族的皇姓制度,把自己的部族结合支系就变成了爱新觉罗姓氏。
因此清朝皇族分为近支宗室和远支觉罗,区别在于腰间的红黄带子,除了红黄带子的区别之外,近支和远支在家谱中都是分开的,清朝的皇室家谱也叫《玉牒》,在《玉牒》中分为帝系、宗室和觉罗三谱,皇帝一系的子孙单独记载,其余近支宗室算一系,远支觉罗单列一系。
除了黄带子和红带子区别之外,爱新觉罗皇族将革除皇族身份的人俗称为紫带子,其实紫带子算是对皇族的监管和惩罚,黄带子的近支宗室犯了法或者犯了错,会被降级为红带子的远支觉罗,那红带子的远支觉罗犯了法或者犯了错呢?那么他们就会被降级为紫带子身份,所以说紫带子并不算是身份区别,而算是一种对皇族的监管和惩罚。
即便是犯了错被革除皇族身份,也要在《玉牒》中有记录,紫带子就是为了给这些被革除皇族身份的皇族成员有一个身份记录,这就是因为爱新觉罗祖先有规定,爱新觉罗氏同姓不得通婚,所以虽然被革除了身份,但是其人还是爱新觉罗血统,因此要记录在《玉牒》之上,并且特意标记是为何事革除皇族身份,就防止将来同姓通婚。
当然,可不仅仅只是一根带子和《玉牒》中记录不同而已。更主要的区别在于近支宗室和远支觉罗在日后爵位待遇上都是完全不同。
爵位待遇上主要以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为区别,入八分的爵位主要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的爵位主要是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以及奉恩将军,这些都是清朝皇族的封爵。
这些爵位以入八分公和不入八分公为界限,清朝的所谓八分其实是指的八种待遇。即朱轮、紫缰、宝石顶、双眼花翎、牛角灯、茶搭子、马坐褥和门钉这八种待遇。
朱轮和紫缰也就是马车的轮子是朱红色,骑马的缰绳是紫色;宝石顶就是指的官帽上镶嵌的饰品,不入八分和一二品官员都是珊瑚顶,只有入八分爵位的才能佩戴更高一级的宝石顶;清朝的官帽后面带有花翎,一般官员是没资格佩戴,只有在京的高官重臣受皇帝赏赐才能带单眼花翎,而不入八分的爵位通常都是佩戴单眼花翎,入八分的爵位奉恩镇国公和奉恩辅国公这一级是佩戴双眼花翎,而贝子爵位网上都是佩戴三眼花翎;牛角灯是晚上照明的射灯;茶搭子是保存热水用的保温垫;马坐褥就是骑的马鞍辔下垫的一层褥子;门钉则是指大门上的门钉,亲王家门钉数量是九行七列七九六十三之数,郡王爵位到奉恩辅国公这一级别府上门钉数量是相同的,都是七行七列七七四十九颗门钉,不入八分公爵府上门钉都是五行九列五九四十五颗门钉。
除了这些入八分爵位的人还必须在朝廷担任差事,不能离京,随时面见皇帝,并且在出席一些国家大型的典礼活动时,这些入八分爵位的人都是要跟着皇帝后面出席的,而不入八分爵位的人是不需要在朝廷担任差事,可以随意离京,也不需要经常面见皇帝,在出席国家大型活动典礼时,更不能跟随在皇帝后面,而是要跟随在本旗旗主后面。
这也就是入八分爵位和不入八分爵位的区别,从这也能看出来,入八分爵位都衣食住行全面待遇都要比不入八分更高一级,那也就能知道肯定入八分的爵位都是赐封给皇室近支宗亲了,而不如八分的爵位那肯定都是远支觉罗的了。
事实也是如此,在清朝历史上绝大多数远支觉罗的爵位都是不入八分的爵位,有极少数能混到奉恩镇国公或者奉恩辅国公就很厉害了,那还是在有战功的前提下才能获得,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远支觉罗能混到最低爵位的奉恩将军就很不错了,几乎都算是闲散宗室。
入八分爵位和不入八分爵位只是在排面和地位上显示出不同,到了具体的经济上面那这些皇族的经济收入就更是相差很大了。
和硕亲王是所有皇族爵位中待遇最高的,先以收入来说,和硕亲王每年的俸银是1万两白银,禄米是1万斛,除此之外朝廷还允许每位和硕亲王报请一个亲王世子,也就是在亲王的儿子中选一个将来做继承人,亲王世子每年俸银是6000两,禄米是6000斛。
也就是说一个亲王有个儿子的话,爷俩每年收入就是1.6万两白银和1.6万斛禄米,这可是非常丰厚的收入。按照晚清的税收和人口计算,晚清时期的人均收入大概在6两银子左右,这还得说是比较富足的家庭能达到这种收入,实际贫民年均收入很可能不超过2两银子,这样对比一下亲王年收入就能知道这一个爵位收入有多么富了。
比亲王低一级的爵位就是郡王,每年俸银是5000两,禄米5000斛,郡王也被朝廷特许一位儿子出来食俸禄,称作郡王长子,而郡王长子每年俸银是3000两,禄米3000斛。
郡王之下是多罗贝勒,每年俸银是2500两,禄米是2500斛,从贝勒这里开始他们的儿子就没有资格食朝廷俸禄了,因此子嗣也就没有待遇。
贝勒之下是固山贝子,每年的俸银是1300两,禄米是1300斛。在这里说一下基本皇帝的儿子最次也能获封贝子爵位,近支宗室中血缘与皇帝稍远一些,比如是皇帝的堂兄弟或者堂侄子这类的宗亲都是封奉恩镇国公或奉恩辅国公这类爵位,当然这只是在康熙的清初时期,清朝到了乾隆之后,也就是中后期,基本皇帝的儿子封爵都是从郡王起步,而皇帝的堂兄弟或堂侄子这些血缘稍远点的亲戚都是从贝子起步了。
比贝子低一级的就是奉恩镇国公和奉恩辅国公,奉恩镇国公的年收入等同于外姓大臣一等公爵位的收入,都是每年700两俸银,700斛禄米。奉恩辅国公的年收入大致等同于外姓大臣一等伯爵的年收入,每年是500两俸银,500斛禄米。而不入八分镇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收入与奉恩的爵位是相同的,所差者不过是入与不入八分的待遇。
公爵以上爵位都属于超品级的爵位,他们的朝服都是蟒补服,从公爵以下镇国将军相当于正一品武官,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这些爵位的人都是穿着对应品级武官补服。收入也都和这些官级差不多,比同级外姓官员略高一些,最低级的奉恩将军每年俸银110两,禄米110斛,可以看出清朝皇族爵位中经济收入差距有多大,不过即便是最低级的奉恩将军也比普通百姓年收入多得多,可见在封建社会,皇族才是最大的资本控制者。
在清初时期,没有任何封爵的皇族成员是没有经济收入的,清朝的爵位通常都是嫡系继承,随着清朝入关后,皇室成员繁衍越来越多,因此到了清朝中期也就是在乾隆中后期很多庶系旁支皇族成员都没有爵位与平民无异,甚至他们还依仗着皇族身份赖于从事生产工作,生活过得更加艰难,有的甚至还不如普通的平民百姓。
乾隆是个好面子的皇帝,他怕这些庶系旁支的皇室成员穷困潦倒丢了皇家的颜面,所以乾隆规定没有爵位和职位的黄带子称为闲散宗室,没有爵位和职位的红带子称为闲散觉罗,让这些无业游民的皇亲们可以穿着从四品官员的顶戴与朝服,但这不代表着让他们享受从四品官员的待遇。
乾隆规定给这些闲散宗室每年发一笔“低保”,黄带子闲散宗室是每年发放36两银子42斛米,红带子闲散觉罗是每年24两白银21斛米,这在当时也叫作养赡银。
其实闲散宗室的收入真的可以算作是“低保”了,根据记载统计,晚清时期京城五口之家一年开销大概是30两银子左右,按照乾隆制定的养赡银,这笔钱在当时还真算是“低保”了,让这些闲散宗室、闲散觉罗都不敢多生孩子。
当然这是京城的消费水平,这些闲散宗室和闲散觉罗是可以随意定居在外地,如果他们搬离京城,那以这笔养赡银来说还是可以在其他地方过上富足生活。不过,到了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各种割地赔款,国家财政十分吃紧,因此这笔养赡银经常出现拖欠,这也使得依靠这笔养赡银养家糊口的闲散宗室和闲散觉罗生活极为窘迫。
闲散宗室和闲散觉罗这些皇家的穷亲戚难,其实想获得封爵也挺难,清朝的封爵获得途经通常分为功封、袭封、恩封、袭封四种形式。
功封是指在立有军功的情况下,皇室宗亲可以获得封爵,这主要集中在清初开国时期需要武力平定天下获取军功,凭借军功可以获封爵位。
袭封就是指的儿子承袭父亲的爵位,不过清朝的爵位都是世袭递降,也就是说每传承一代人就需要降一级承袭爵位,比如老爹是亲王,那将来他儿子就得继承郡王爵位。但是世袭递降到一定级别后就不会再降了,而是可以永远传承下去。
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这样就都不会再继续递降了。
但也并不是所有爵位都是世袭递降,清朝有十二家世袭罔替的爵位,世袭罔替就是指不需要降级承袭爵位,清朝共有十二家世袭罔替的王爵,民间称之为铁帽子王。这十二家铁帽子王中有八家都是清初时期靠军功而获得封爵,可见军功在清朝的重要性。
恩封是指的皇帝直接赐予的爵位,就是皇帝喜欢你,没理由,就想封你一个爵位。当然了,能获得恩封的人都是皇帝的血缘近亲,比如皇帝的叔伯兄弟,而且恩封的爵位起点都很高,几乎都是从贝子或者贝勒起步。
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中,有四家铁帽子王也就是怡亲王、庆亲王、醇亲王、恭亲王都是皇帝恩封而来。就像康熙第十三子胤祥一样,他在康熙时期没有封爵,由于深得哥哥雍正喜爱和信任,因此雍正继位后直接被封为怡亲王,在死后更是获得世袭罔替待遇,这就是典型的恩封。
考封其实是获得封爵途径中比较有难度的了,考封是指皇室内部举行爵位考试,也可以算作是皇族内部的科举制度。分别考查皇室宗亲的翻译也就是满汉文水平、骑马射箭和步行射箭这三类。考试制度非常严格。
清朝的继承爵位规则是只有一个嫡子可以继承爵位,但是很多皇族都娶了不少小妾,生了不少儿子,那其他儿子怎么办呢?那就只有走考封这条路了。
考封也并不是随便封爵的,它是有一定的基准值,比如亲王嫡福晋所生的幼子,按照规矩他应该受封不入八分辅国公,但是他想封这个爵位,必须三项考试全考优才能顺利获封不入八分辅国公爵位,如果两优一平,就降一等承袭爵位;如果一优二平或二优一劣,就降二等承袭爵位;如果是一优一平一劣,这就降三等承袭爵位;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那就不用想着要封爵了,直接停封了,变成闲散宗室了。
如果老爹是最末等的奉恩将军,那他除了继承爵位的儿子之外,其余的儿子去参加考试的话基准值就是云骑尉了,而且不管考得如何,只要不是最差,就基本能获封小爵位云骑尉。
在清朝云骑尉这个爵位通常都是册封给因公殉职烈士子女的爵位,每年年收入大概在85两银子左右,相当于正五品官的俸禄。
在考封制度之下,清朝很多皇室成员都考到四五十岁没考上还在继续努力获得考封,所以考封是一种激励皇室成员的制度。
这就是清朝皇族等级划分以及爵位制度,其实相比较而言,清朝对于皇族的限制以及对于皇族的爵位制度划分比明朝和之前的其他朝代都更加合理得多。
尤其是爵位传承需要世袭递降还有考封制度,有效的遏制了皇室成员成为国家财政负担累赘。在这两种制度之下,清朝皇室成员中有爵位的人比例被压缩到了6.3%,其中不入八分爵位的人占比达到了75%,清朝皇室成员有93.7%的人都是没有封爵。
因此这么来看,清朝的皇族等级划分和爵位制度还是非常合理,算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比较合理的朝代,能有效遏制皇族成员成为国家财政负担。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