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之灵,阴阳师式神委派会说话的佛像是什么?
会说话的佛像(6星任务)线索:佛、佛像会说话了!这、这要请僧人来做法才行。奖励:觉醒材料、大天狗碎、吸血姬、黑童子、白童子、巫蛊师、鸦天狗、武士之灵碎片对应式神:青坊主(SR)、独眼小僧(R)、提灯小僧(N)
食戟之灵十杰?
第一席 司瑛士
现任远月十杰第一席,高中三年级生。外表十分帅气的美男子,看起来很具有绅士风度,然而真实的性格却有点消极,总是抱怨管理的事情太麻烦,并且都安排给其他人做。身为第一席却因压力太大而有些沮丧。
虽然外表有些懦弱,但真实实力应该很恐怖,目前未知。
第二席 小林龙胆
现任远月十杰第二席,高中三年级生。刚出场时吃着零食的少女,并没有说过什么话,而只是微微一笑。真实水平目前未知。
第三席 女木岛冬辅
现任远月十杰第三席,高中三年级生。带着针织帽的男子,身材魁梧,似乎有些少言寡语,目前真实实力未知。
第四席 茜久保桃
现任远月十杰第四席,高中三年级生。抱着布偶的少女,看起来身材娇小,而且不爱说话,目前真实实力未知。
第五席 斋藤综明
现任远月十杰第五席,高中三年级生。身上背着一把类似于刀器的东西,脸上有一道伤疤,整体有一种日本武士的感觉,目前实力未知。
第六席 纪之国宁宁
现任远月十杰第六席,高中二年级生。戴着眼镜的少女,看上去很有学术气息,对于第一席的气馁似乎有点无奈。目前实力未知。
第七席 一色慧
现任远月十杰第七席,高中二年级生。于漫画初期便登场,是“极星寮”的成员之一,与室友相处融洽,经常跑到别人的天花板上喊别人起床,是个外表温柔,善良,做事小心谨慎的人。
拥有一个非常帅气的外表,然而却有着十分严重的怪癖,经常喜欢在室内(极星寮内部)穿一些古怪的服装。最喜欢穿着裸体围裙,经常就以这种姿态在别人面前晃,甚至穿着裸体围裙去做饭以及种地。但这样古怪的行为对所有极星寮的成员都已经习以为常,但外人看到时还是会很吃惊。其他穿着还有泳裤与兜裆布。
私下里是一个非常温柔的人,在室友恐怖合宿其间,时时不断的担心着其他人的安危,一直都希望极星寮的人一个也不能少。即便遇到了危险,也会从容不迫。时常也会露出其搞怪与孩子气的一面。
一旦到了正式场合就会非常正经,但在十杰的会议上,也依然会为同伴所着想。
所展现其厨艺的剧情并不多,但却足以看出其料理水平之高。
第八席 久我照纪
现任远月十杰第八席,高中二年级生。性格十分活泼的男孩子,有些瞧不起一年级生,认为他们还比不上。但同时,自己也企图打败三年级生。十分擅长中华料理。
第九席 睿山枝津也
现任远月十杰第九席,高中二年级生。被人称为“炼金术师”。
手下控制着很多家饮食店,并对他们进行业绩管理,其中的“百舌鸟屋”的炸鸡块为知名产品。然而,却被因为企图恢复商业街的繁荣的幸平创真所做的紫罗兰花炸鸡块打败,业绩持续下降。以至于他对幸平创真出现了敌视心理,并声陈不会饶恕他。
料理水平也十分的强。
第十席 薙切绘里奈
现任远月十杰第十席,高中一年级生。被人称为“神之舌”。
在远月中学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如此早的成为远月十杰之一,而她却做到了。拥有超高的味觉天赋与料理才能,以至于多出席于大型场所并进行试吃。据说让她试吃一次需要昂贵的价格。
在高中一年级中被称为站在巅峰的人。料理水平十分高超,在恐怖合宿中曾迅速完成了晚饭50份作业量,以及大大超出了合格限定的标准。
与主角幸平创真总是会有意料之外的偶然相遇,每次都以一副高冷的面容及对之不屑的态度来面对,但每次也都会被幸平创真的傻气所折服,也会对自己说过的话而不好意思,傲娇性格十分严重。似乎对幸平创真的父亲抱有某种特别的敬意,十分珍惜她与城一郎的合影,但具体关系未知。
外表是个美丽的女子,但事实上却对男女之情一点概念都没有,实际上是个纯洁的人。外表女王的气质,内心却十分孩子气,十分关心身边的秘书新户绯沙子,经常让她和自己玩。曾经因初次接触言情小说而羞涩激动不已
武魂的境界修炼是怎么样的?
武师分九阶,分别是一阶灵玄境武士、二阶武玄境武师、三阶地玄境地武师、四阶天玄境天武师、五阶宗玄境武宗、六阶尊玄境武尊、七阶王玄境武王、八阶皇玄境武皇、九阶帝玄境武帝。
唐玄宗李隆基到底是继承谁的帝位法统?
李隆基到底是谁的儿子呢?你肯定会说是唐睿宗李旦。但其实不然,李旦只是李隆基血缘上的父亲,而李隆基宗法上的父亲,却是李旦的大哥李弘。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武则天在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之后,她的儿子也就是高宗的嫡子,其中长子李弘就被立为了太子。
李弘在当太子期间,孝顺仁德,体恤民情,朝廷上下称赞声一片,如果不出意外,将来定是一代明君,至少不会比他老爹高宗差。
但是,很不幸,李弘在二十三岁时,跟随高宗出行洛阳,身染重病,在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高宗非常悲痛,追封其为“孝敬皇帝”,开了老子追封儿子为皇帝的先河。
李弘死后,嫡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不过此时武则天已经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武则天诬陷李贤谋反,并力劝高宗大义灭亲,使得李贤被废为庶人,最终被酷吏丘神勣逼迫自尽。
李贤死后,嫡三子李显被立为太子。公元683年,即李弘死了八年之后,高宗李治驾崩。李显登基,是为唐中宗。
中宗虽然是皇帝,但却完全是一个傀儡,政事完全取决于临朝称制的武则天。李显试图反抗,结果在位仅55天,就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武则天改立自己的第四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睿宗有前面三个哥哥的前车之鉴,自然不敢反抗,而武则天则变本加厉,使得睿宗不仅不能听政,甚至连人身自由也没有,和软禁在皇宫差不多。
李隆基是谁的儿子李旦虽然是皇帝,但其实朝不保夕,心情非常苦闷。但也不是没有高兴的事情发生,比如在他当皇帝的第二年,即公元685年,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这个孩子的名字就叫做李隆基。
李旦是傀儡皇帝,但李隆基却是货真价实的皇子,所以在两岁的时候,就被封为楚王。但在李隆基四岁的时候,武则天突然下令,将李隆基过继给大伯李弘为嗣,继承香火。
前文我们说过,李弘死的时候年仅23岁,没有留下子嗣,其实他这一脉是绝嗣的,如今武则天格外开恩,将李隆基过继到李弘名下,实际上是延续了李弘这一脉的香火,这在古代是一件大事。
不要以为皇帝的儿子,就不会过继给别人,其实这种事在古代非常普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过继自己的儿子给弟弟李元吉,雍正也曾过继自己的儿子给八阿哥,乾隆也办过类似的事情。
从过继到大伯家的那一刻起,李隆基在宗法上就是李弘的儿子了,他从此要称李弘为“先父”,而改称李旦为“叔叔”了。对李旦来说,从此就没有这个儿子了,李隆基变成了他的侄子。
所以,尽管在血缘上,李隆基还是李旦的儿子,但在宗法上已经成了李旦的侄子。而在古代,宗法关系要远远大于血缘关系,也就是说,李隆基在李旦眼里,侄子的身份大于儿子的身份。如果李旦说了算的话,李隆基是绝对不会被立为继承人人选的。
但好在,李旦说了不算。在李隆基被过继的第二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而李旦则被降为皇嗣,意思跟皇太子差不多。
李隆基的经历唐朝对待皇子们的方式和独特,既不是像明朝那样封为藩王,也不是像清朝那样圈禁在京城,而是小时候统一供养在宫中,长大到一定年龄之后,就可以出来做官,是否能有所成就,就看这名皇子以后的造化了,这就叫做“出阁”。
李隆基在七岁的时候,就出阁做官了,具体做了个什么官不清楚,只知道同年八月,因为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私自谒见皇嗣李旦,被武则天知道后,杀死二人,并严令禁止李旦接见公卿大臣,李隆基等几个兄弟只好再次入阁,“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
七年之后,李隆基才得以重新“出阁”,此时武则天年龄已经很大了,在狄仁杰的劝说下,放弃了传位于武家的想法,准备还政于李唐,召回了庐陵王李显,立为了太子。
而出阁后的李隆基,先在亲卫府任右卫郎将,后任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帝的内外闲厩马匹。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五人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已经八十二岁的武则天让位于李显,当年年底武则天就去世了。
以上所有这些政治斗争虽然惊心动魄,但其实和此时刚刚二十岁的李隆基关系不大,尤其是现在,皇帝是李显,从宗法关系上来说是他的三叔,而从血缘关系上来说是他的三伯,但无论哪个关系,都轮不到李隆基去考虑皇位继承人这种大事。
李隆基发动的唐隆政变但是,历史的发展往往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李显在被贬之后,生活困顿,流离失所,陪在他身边不离不弃的,只有他的皇后韦氏,因此李显曾发誓说,如果有一天他能重见天日,一定不会辜负韦皇后。
果然,李显在称帝之后,对韦后言听计从,甚至让她参与朝政大事,其情形已经颇有当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的样子了。而韦后是一个野心丝毫不输于武则天的女人,她时刻梦想着有一天能像自己的婆婆武则天那样,坐上帝位,成为一代女帝。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她对外勾结大臣武三思,不仅给李显戴上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还形成了一个势力庞大的武韦势力集团,几乎掌控了全部朝政。
但是,韦后也有忌惮的人,就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就是武则天的小女儿,也是李显的亲妹妹。这两个人经过多年的经营,在朝政都有一定的势力,李隆基的势力主要在禁军之中,因为他刻意与禁军首领交好,在禁军中威望很高。而太平公主的势力主要在朝堂,当时朝中大佬很多人都是支持太平公主的。
707年,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杀死了武三思,沉重打击了武韦势力集团,但却并未动摇其根基。而李重俊最后兵变失败也被杀。710年,韦后终于忍耐不住,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将中宗李显毒死,立李重茂为帝,效法武则天独掌政权。
当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李隆基引兵进入内宫,守卫内宫的武士纷纷倒戈响应,韦后、安乐公主皆被杀,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儿也死于这场政变。
政变之后,太平公主亲自将侄子李重茂拉下龙椅,和李隆基一起拥立李旦为帝,李旦也像哥哥李显那样,第二次登基为帝。
该立谁为太子?李旦登基之后,就要立太子,但现在他面临一个难题,究竟该立谁为太子呢?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应该立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况且在李旦为帝时,李成器就是皇太子。只不过后来李旦自己当了皇太子,李成器又降为皇太孙了。如今李旦重新登基,重立李成器为太子乃是理所当然之事。
但是,李旦之所以能再次登基,一大半的功劳都是出自“三郎”李隆基。如果不立李隆基为太子,是否会让当年“玄武门之变”的惨案再次上演呢?当年的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不就是因此兵戎相见、喋血玄武门的吗?
更重要的是,李隆基早已过继给了大哥李弘为嗣,从宗法上来说已经不是他李旦的儿子了,而是侄子。自己明明有儿子,为什么要传位给侄子呢?
在历史上,并非没有过类似的情形。曹魏时期,大权都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司马懿之后,司马家族虽未称帝,但其实已有称帝之实了。
司马懿死后,其地位由长子司马师继承,但是司马师没有儿子,只好从弟弟司马昭的儿子中过继了一个过来,叫做司马攸。司马师死后,由于时局比较混乱,如果传位给司马攸,司马攸年龄还小,只怕无法掌握局势,所以就传位给了弟弟司马昭,这也是能够理解的做法。
但是,司马昭临死时,按说应该传位给司马攸,但他却传位给了司马炎,也就是后来的晋武帝。这就是因为,虽然这俩都是他的亲生儿子,但司马攸从宗法上说已经是司马师的儿子了。
李旦也面临着这个问题,他从心里来说,是很不愿意传位给李隆基的,因为李隆基已经不是他的儿子了,但是李隆基的功劳太大,势力也很大,如果不立他为太子,将来如何真的无法预料。
好在,此时李成器站了出来,他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李隆基)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最终,在李成器的坚决辞让之下,李旦立李隆基为太子。而后来李隆基登基之后,也追封了李成器为“让皇帝”。
李隆基既然成为了太子,那么在他成为太子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重归了李旦儿子的身份,过继给李弘的事情自动失效了。因为在古代,皇家最大,别说李隆基原本就是李旦的亲生儿子,就算李隆基原本是李弘的亲生儿子,如果被立为太子,也要改认李旦为亲爹,这叫做“以小宗入大宗”。
因此,李隆基实际上是继承的李旦的帝位,从法统上来说,和血缘关系上来说,都是如此。无论他之前是否有过过继给李弘的经历,是否是李旦的嫡子,只要他将来当了皇帝,那从法统上来说,就是传承自李旦,这一点毋庸置疑。
所以,李隆基在登基之后,对李弘的称号有过一点点调整。李弘刚刚去世的时候,高宗李治追封他为“孝敬皇帝”,中宗李显又为其上庙号为唐义宗,神位祔于太庙祭祀。而李隆基在开元六年,停用了“义宗”这个庙号,仅称为“孝敬皇帝”。
综上所述,唐玄宗李隆基继承的是唐睿宗李旦的地位。
死亡士兵的尸体怎么处理?
马革裹尸还是最好的下场了,大部分死亡士兵的尸体都只有一个下场——曝尸荒野。
野战中特别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一边追,一边逃,死者遍地都是,逃的只顾逃,追的也没工夫打扫战场,然后那些尸体就丢那儿不管了。
有时候某些战况比较激烈,士兵们的尸体会绵延一路,甚至死人连河沟都能塞满,把水都淤积住。
即便有后续打扫战场的部队,他们的处理方法也是以简单省事为主,剥下铠甲军械,搜刮出值钱的东西,然后附近有山沟就丢山沟,有树林就丢树林,只要不碍事就行。
运输和处理是尸体是很困难的事情,在缺乏交通工具、道路的古代,仅靠人力搬运这些尸体都很难,军队们不会在这上面耗费太多的力气和时间。
即便在现代,快速处理战场尸体也不一定容易。
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在一些残酷的岛屿战后,不得不用推土机处理尸体。
苏德战场许多地方根本没有打扫,至今仍丢弃着大量双方士兵的尸体,挖土党挖这些东西都挖成了产业。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由于来不及转移,许多战友的尸体都是以薄土覆盖,匆匆埋葬。
车臣战争中,被打得头破血流的俄军,许多尸体都没有收回,甚至战后很多年还发现有成堆露天丢弃的尸体。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战争中,阿塞拜疆出动了挖掘机处理己方尸体,场面令人不忍目睹。
古人没有推土机、挖机,很难快速处理尸体。那些死人较多的战场,通常等不到人们去收尸,尸体就已经腐坏朽烂,或者让野生动物给吃掉了。
腐败的死人很容易滋生病菌,这对古代的军队而言是个相当麻烦的事情,他们宁可眼不见为净,也不愿因搬运尸体引发瘟疫。
在中国古代,许多处理战场尸体的工作,都是由驱赶或征发的民夫来完成的。
古人当然也明白死人过多会造成瘟疫,但军队可以躲,民众却不能逃,一般这些收尸的工作会由官府出面征发民夫进行,以避免给州县带来灾害。
有的时候,随军的民夫也会被军队命令完成这项工作,或者干脆交给不顶事的辅军来完成。
当然,等待他们处理的多半都是已经搜刮一遍的尸体,古代打扫战场是美差,兵甲、细软都是很值钱的东西,一般都会让将领的“嫡系”给先行扫荡掉,后来真正的收尸者干的都是苦力活。
因此也别指望他们能对那些尸体多么友好,能找个坑,找个洞,找个山沟丢进去就算不错了,肯撒上两锹薄土,已经是给你施了恩情。
图省事儿的,拿鸡公车拖着往山林里一丢,或者原地上两铲土,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大多数时候,民夫们所做的也不过是眼不见为净罢了,史书也几乎不会讲这些细节,只有“可怜无定河边骨”之类的诗歌会为士兵们暴露的白骨传唱。
于是某些人烟稀少又冤魂众多的古战场,渐渐会成为谁都不敢过去的“禁区”。
腐烂的尸体大量堆积在一地,会吸引来大量食腐的野生动物,如老鼠、狐狸、狼群、乌鸦、秃鹫等等,它们大快朵颐,吃人肉吃得肚儿滚圆,然后大量繁殖。
尸体的污染,病菌的滋生,野生动物的泛滥,会给周围带来巨大的危害,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最终造成更大的无人区,将它们埋进历史的尘埃中。
日本战国时代也是如此,两个城主打仗,打完了收走死人的兵器甲胄,尸体就扔着不管了。然后附近的村子出人清理尸体。
有些彪悍的农民,会抢在军队前面打扫战场,搜刮财物和武器,甚至还会“捕捉”一些活口武士拿来换钱。
这些农民装备精良敢打敢杀,因此一般的武装也不敢惹他们。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丰臣秀吉颁布《刀狩令》后才逐渐减少。
中国古代长期的攻防战中,尸体就是另一种处理方式了,无论是守城的还是攻城的,为了杜绝瘟疫的横行,整理攻守场地,都会及早对尸体进行处置。
城下的尸体当然是没法收的,城上守军巴不得有些恶臭熏天的残骸拦路。打着打着,城下的残骸就化为血泥了。
城外的一般是找个专门的场地集中处理尸体,或埋或烧,有些同乡甚至还能雇人托人把尸体送回去,赚一笔银钱。
城内的就麻烦了,尤其在那些旷日的围城大战中,尸体肯定是不能堆积的,所以他们唯有集中焚烧这一条出路。
破城后就又是另一番景象,攻城军队往往会烧杀抢掠一番以振士气。比如曾国藩破天京,全军掠夺,分段搜杀,秦淮河里尸体如麻。
蒙古军队倒是个特例,古代蒙古人根本懒得处理敌人的尸体,任他们在草原上被狼群吃掉,但他们很热衷于争夺自己人的尸体。
这是因为他们有个特殊的规矩——谁带回了战死者的尸体,谁就继承他全部的财产,从他的牛羊、牧场到妻子、儿女,全部继承。
就算是奴隶,他如果能抢回蒙古军士的尸体,也可以得到牛羊甚至自由的赏赐。这如何不让人眼红呢?能留下尸体才怪。
对敌人的尸体蒙古军队可就没那么友善了,曝尸荒野是普通操作,愤恨的话他们还会纵马踩踏上几个来回,上千匹马哒哒哒几下就把人跺为肉泥了。
在攻城中,蒙古人还将腐烂的尸体扔进对方城池里,为对方制造疾病。
比如1346年蒙军进攻卡法,因久攻不下,蒙古人用投石机将患病的尸体丢入城内,造成黑死病流行。
因为战乱和杀戮,无数曝尸荒野的尸体引来了老鼠的繁殖,鼠疫疯狂流窜到欧洲各地,最后杀死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