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王怎么升级快,南宋初年军民是怎样进行抗金的?
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春天,当铁木真“升级”为成吉思汗,踌躇满志地在斡难河源头建立大蒙古国时,临安城中的韩侂胄也正处于人生巅峰的亢奋之中。
自1195年年初罢黜政敌赵汝愚之后,韩侂胄总揽南宋军政大权已达十二年之久。一个他念念在兹多年的政治梦想即将实现:北伐金国,克服中原。中国的神话体系究竟有多庞大?
我们这一代人熟知的中国神话人物,绝大部分来自明代的《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要说这两本哪个成书更早,我小小研究一翻发现实际就跟西游记的作者到底是谁一样不可考,谁让古代小说家地位那么低呢,都不好意思承认是自己写的。
但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无论《封神演义》还是《西游记》,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有着重要地位的boss级人物居然没出现——盘古。你说这让人情何以堪啊。而且在《西游记》的体系设定中,玉皇大帝是绝对的boss,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是要听玉帝的。但在《封神演义》的设定中,鸿钧老祖才是正经最大boss,三清都是他的徒弟。
下面我就试图来梳理一下中国的神话体系。
中国的神话体系,主要有三个大的体系:民间传说、道教神话、佛教神话。民间神话取才太过广泛,很多故事无从考证,小时候读过一本《中国民间神话》的书,有上下两册,其中关于嫦娥奔月就有好几个版本,都是吃了仙药飞升,但原因真是大相径庭:印象中一个是被逼无奈的,一个是抛夫独自跑路的,好像还有个一气之下的。还有个神可能好多人不知道,紫姑神,这个传说说真的有点奇葩,相传是个妾,被正房欺压,死后成了神,是厕神。总之呢,像玉帝啊、杨戬啊、盘古啊、女娲啊、后羿啊,三皇啊,都是在民间传说中影响极大的神。
虽然民间流传的神话和习俗很多,可统治者会有不同的想法,汉武帝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其实是没有神的,敬的是天,只是不知什么时候起这个天有个了名称叫昊天。必须声明的是,昊天最早属于儒教。虽然汉代官方奉行的是儒教,但早在汉景帝年间,茅山道士就已经在民间有了广泛的基础。到了大约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在中国民间有了一定基础。
到了唐代,道教大兴,因为皇室李家认太上老君李聃为祖,到了宋代之后,道教更是兴盛,后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昊天和玉帝就成了同一个人。民间传说中把世俗的帝王体系直接搬到了天宫。但与此同时,道教也在不断发展,从唐朝一直到明朝,道教基本都是国教,但佛教在民间不知为何一直有着很大的基础,早期佛教甚至一度依附道教来发展,于是有了老子化胡为佛的说法。在这一时期,民间传说、道教传说、佛教传说,一直在融合发展。到了清朝,统治阶级为了需要又把藏传佛道作为国教,道教逐渐衰落。
可以说民间传说和道教传说共同构成了中国本土的神话体系,但在民间传说和道教体系融合的过程中,有些不太好融合的地方就变成了现在神话体系比较混乱的地方,比如到底是玉帝大还是三清大;比如道教创始到底是老子一个人还是三清三个人;至于鸿钧老祖这个第一次在《封神演义》里出现的铁定比三清大的boss就更没地儿放了。而佛教早期为了更好传入中国,依附道教而产生的传说,就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传统神话体系的混乱。
综上,历史和不同来源的融合是中国神话体系教乱的原因。不过其实不光中国的神话体系乱,什么北欧神话之类的也好不到哪儿去,一样是乱的一塌糊涂。主要还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的没有什么能永垂不朽。
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
能在吕后手下玩的男人可真没有。
韩信就当是给吕后试手了!
韩信自从被贬后,一直闷闷不乐。
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本事和立下的战功,理应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封地大王。
韩信这情商太低了。比那个“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的项羽高不到哪里去,有点“娘炮”,诸事拿不起来,又放不下!
原来被封楚王,现在被贬淮阴侯,韩信还搞不懂朝廷的风向标,没有一点政治上的敏锐,这怎么能行?
他心里不舒服,觉得自己与樊哙、灌婴等人处在同一层次,实在不甘心。
韩信没有一个平常心来对待荣誉,又没有决心来反叛,这很可怕,注定他是一个悲剧式人物。
韩信心里也知道,刘邦对自己的才能既害怕又厌恶。知道了这一点,还不想法解决,只是一味被动地闹情绪,这实在不应该啊!
为了向刘邦表示抗议,韩信干脆称病请假,不去参加朝见和出行。
其实,刘邦也在等机会,他心里十分清楚韩信为什么生病,心里不仅骂道:“小样,还收拾不了你,只是现在时机还没有成熟而已!”
那么韩信为什么会被贬呢?
韩信被贬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有人向刘邦告发,说是楚王韩信有谋反的嫌疑。
就是有些人喜欢打小报告,这个“嫌疑”怎么界定?
不过刘邦知道后非常着急,马上召集文武大臣商量对策。
那些武将们早就嫉妒韩信的能力和功劳,听到这捕风捉影的事,马上对刘邦说:“陛下,韩信这小子早就该死!您还等什么,还不赶快发兵。等抓住这小子之后,非把他活埋不可。”
刘邦听后没有说话,他找来最信任的陈平前来问计。
陈平想了想,对刘邦说:“请问陛下,有人告发说韩信谋反,这件事韩信知不知道?”
刘邦摇了摇头说:“这么机密的大事怎么会让他知道呢?,如果他知道了,恐怕局势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这件事只有朕和你们知道。”
陈平听后又问道:“那么请问陛下,把您最精锐的部队拿出来和韩信所率的部队相比,谁的战斗力跟强一些呢?”
刘邦说:“韩信治军相当有办法,朕的部队与他的比前来,要差很多!”
陈平又说:“那好,我再问陛下,这满朝的武将,有谁在用兵打仗上能够胜得过韩信?”
刘邦回答说:“这……韩信用兵如神,而且懂晓兵法,朕的所有将领恐怕都比不上他!你问这个做什么?难道是要长韩信的士气么?”
陈平摇摇头说:“陛下误会了。臣的意思是,既然您的兵打不过韩信,将军中也没有人能打得过韩信,那么有什么必要攻打他呢?
我认为,如果您真的派兵了,那韩信就算本来没有谋反的意思,让您这么一逼,也会起兵反抗的啊!我实在是为陛下的安危担心啊!”
刘邦听后惊出一身冷汗,连声说道:“是是是!你说的太对了,是朕没有想到这一层。那么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陈平神秘地说:“我有一个办法,既可以抓住韩信,解除您的忧虑,又可避免大动干戈,而且还让韩信毫无察觉。”
搞军事的永远搞不过搞政治的,军事家是想怎样战胜敌人、对手;而搞政治的,是要怎么赢得了自己人,战胜自己人才是他们的目的,追求的目标。
刘邦一听,着急地说道:“你就别卖关子了,快点说吧!”
陈平说:古代的那些天子们,有时候会去诸侯镇守的地方巡视,并且在那里会见诸侯。这次,陛下不妨效仿古人,假装要出京游玩,到各地去巡视一番。
当您到达陈县的时候,您就停在那里,并发出诏令,说是要在那里接见四周诸侯。
您想,陈县就在楚地的边界,韩信听说您到那里游玩,肯定会认为您对他没有丝毫的戒心,这样一来,楚王韩信就会放松警惕,一定会一个人赶到陈县来拜见您。
到时候,您只需要偷偷地埋伏一名力士,只要韩信一磕头,就马上把他抓住。这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吗?”
刘邦听后哈哈大笑,说道:“好好!你说的太好了,一切就按照你的意思去办。”
紧接着,刘邦派出使者到各地通知诸侯,说是自己要出京南游,并且会在陈县接见诸侯。
韩信接到消息后,心里开始犯了嘀咕,对手下的谋士说:“我听说有人在皇上面前告我谋反,他理应派兵讨伐我啊?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皇上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而且还有心情南游呢?这里面不会有什么阴谋吧?”
这时,有人对韩信说:“大王您不要害怕,我觉得皇上也不会轻易地相信那些人的话。
其实您现在最大的错误就是收留了皇上痛恨的楚将钟离昧,如果您把他杀了,将他的头献给皇上,皇上一定会高兴的。到时候,您就不必担心皇上会杀您了!”
估计这家伙一定是刘邦派来监督韩信的间谍,就是他这个建议葬送了韩信。
刘邦到达陈县,各地诸侯都来拜见,韩信也提着钟离昧的人头前来拜见。
可是这一次韩信打错了算盘,刘邦设计这么大一个场面,就是为韩信挖的坑。
刘邦对钟离昧这小毛贼是没放在心上的,作为一个帝王,并不是每一个人够格做他的对手。
刘邦见韩信来到,依计而行,把韩信拿下。
这时候韩信才明白刘邦南来的真正目的,他愤愤不平地说道:“这一切果然和平时人们所说的一样!国家建立了,所有的敌人都消灭了,那么我们这些功臣也就没有活着的意义了!”
刘邦见韩信这样说,不禁大声斥责道:“住口!死到临头你还敢狡辩!实话告诉你,有人告发你谋反!”
韩信还想为自己辩解,可是刘邦已经不给他这个机会了,马上让人给韩信戴上手铐脚镣,押着他返回了京都。
当刘邦到达洛阳后,下令大赦天下,赦免了韩信的“罪行”。不过韩信的楚王是做不成了,被贬为“淮阴侯”。
韩信造反,一事无成,这也太衰了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亲自带兵攻打谋反的陈豨。
本来,这领兵打仗的事应该交给韩信来打理的,可韩信因为心里记恨刘邦,所以就称自己有病,故意推辞不去。
这是逼自己往绝路上走,要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你这么闹情绪,所仪仗的东西越来越少,没有什么价值了,还这样,傻帽!
韩信见刘邦走了,那颗不安分的心,变成了怨心。他竟然开始谋划反叛了。
他派人偷偷赶到了陈豨的部队,和他联合谋反,一起商量如何发动政变的事宜,经过一番精密筹划,韩信制定出一套非常完整的计划。
他准备带着他的家臣们,在夜间假传诏书,然后赦免所有在官府做苦工的奴隶和罪人,这样一来就达到了收买人心的目的。
紧接着,韩信准备利用这帮人对朝廷的怨恨,发动他们暴乱,然后直接杀进皇宫,把吕后和太子全部杀掉!
这样一来,远在前线的刘邦听说自己的老窝发生了变故,一定没有心情再打仗了,而陈豨也可以趁机打败汉军。
人心的私邪有多重?得不到的就想要毁了它,韩信这格局也太狭隘了!
眼看刚刚安定的天下,又要生灵涂炭,上天能答应吗?
就在一切部署得当,就等陈豨的消息,好开始实施计划。
可在这时,出事了。让韩信没想到的是,自己在背叛刘邦的同时,同样有一个人背叛了他。
韩信的门下有一个舍人犯了错,韩信一怒之下把他囚禁起来,而且准备把他杀死。
舍人知道后,心里十分恐惧,并且怨恨韩信,就把韩信打算发动政变的消息告诉了来看自己的弟弟。
舍人的弟弟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吕后。
百密一疏,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战将难道不知道细节决定成败?
要知道“法不传六耳”,你还没反叛,就把反叛的消息告知门下,谁能保证他们都给你一条心。
再说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这个时候还想惩罚犯了错的门下舍人,这怎么能保证他们对你的忠心!
吕后得到消息,不知道应该怎么办。虽然心狠手辣,但毕竟是一个女人,她想把韩信召进宫来,然后把他杀死,可是又怕韩信多疑,做好准备,到时候自己反遭毒手。
想来想去,吕后还是找来了丞相萧何,和他商量怎么处置这等大事。
毕竟萧何是留在京城辅佐汉室江山的,再说作为和汉高祖共同起事的老臣,他的忠心还是有的。
当初,正是萧何的举荐才使得韩信能够建功立业,如今得知韩信要谋反,萧何心里自然不是滋味。
可是国家大事是第一位的,其他事情不重要,所以萧何想到了一条妙计,他悄悄地来到了韩信的府上。
韩信一见萧何来了,心中虽然纳闷,可还是热情相迎,正是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才使得汉王刘邦重视、重用韩信,拜他为大将军,让韩信人尽其才,屡立战功。可以说,没有当初的萧何就没有后来的韩信。
韩信成功后,私欲膨胀,以享受和获取名利为主,这样就闭塞了智慧,不然以他那时在战场上的表现,肯定会洞察秋毫的,可人一旦犯浑,就没有了辨别能力。
当然,萧何是以探病的名义来韩信府上的,他还带来了一个“消息”。萧何说:我今天来也没什么大事,只是想告诉你皇上已经从前线回来了,而且还打了胜仗,那个陈豨已经被皇上抓住了,并且已经变成刀下之鬼了!”
此时,估计韩信心里哇凉哇凉的,因为他的反叛计划里,陈豨可是重要的一部分,现在陈豨成为刀下鬼,这简直如同晴天霹雳。
萧何仔细观察着韩信,见韩信脸上闪过一丝惊讶的表情,马上问道:“哦,这是真的吗?”
萧何笑了笑说:“我骗你干嘛,如今为了庆祝皇上凯旋归来,各地诸侯和大臣们都要来朝中庆贺呢。
你是淮阴侯,也是皇上最宠爱和信任的人,一定要去参加朝会啊!”
韩信哪里还有心情去参加什么朝贺啊,他只是不明白,为什么陈豨那么不堪一击,还没等自己可是实施计划,就玩完了。
想到这里,韩信对萧何说:“你也看到了,我现在是个有病的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上朝了。这次朝贺就免了吧!”
萧何听后摇了摇头,说:“这怎么能行呢?平时可以不去上朝,这次是庆祝皇上打了胜仗,怎么能不去呢?我知道你有病在身,可就是硬挺着,也要去祝贺。”
要是别人这么说,肯定不好使,可说这话的是萧何,是朝中资历最老的员工,他又是韩信的恩公,没办法,韩信只好硬着头皮来到朝廷。
可是,当他走进朝堂的时候,没有见到其他朝臣,更没有见到皇帝刘邦,迎接他的只有面带微笑的吕雉和凶神恶煞般的金甲武士。
而吕雉招待他的东西,就是一把把明晃晃的刀。
韩信知道自己这次是难逃一死了,绝望地说道:“太可悲了,我真后悔没有采用蒯通的计谋(刘邦和韩信对峙时,蒯通曾经劝韩信自立为王)。
我韩信一世英名,如今竟然死在一个女人和小孩的手上,真是可悲啊!天意,这就是天意啊!”
的确可悲,可悲的是你韩信优柔寡断,没有“王”的魄力和霸气!
吕雉在长乐宫挂钟的房间砍下了韩信的头颅。为了斩草除根,吕后又派人去抄韩信的家,一下子把他的三族都灭了。
殃及家人,祸延子孙,竟然是因为一次没有成功的政变,在没有足够的把握下,不要有谋逆之心,不然很悲催。
刘邦回到洛阳时,韩信和他的家人已经从这个星球上消失了。
刘邦听说后,既高兴又惋惜,高兴的是自己的心腹之患终于被铲除了;可惜的是一个人才,自己的功臣竟然落得如此下场!
刘邦问吕雉:“韩信临死前,有没有什么遗言啊?”
吕后回答说:“有,韩信说他非常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蒯通的计划!”
刘邦听后勃然大怒,说道:“可恶,这一定是那个自称能言善辩的齐国人蒯通,不杀此人我心不甘。”
说完,他就派人抓来了蒯通。
刘邦打算杀死蒯通,可蒯通却说:“当初我劝韩信谋反,并不是因为您无道,而是因为我只知道有韩信,而不知道有您,您杀我是没有道理的。”
言下之意就是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我蒯通是辅助韩信的,我眼里只有韩信,我是一个忠于职守的好人,现在知道你汉高祖刘邦了,以后我会忠诚于你的。
刘邦听后觉得有道理,就放了他。
当初蒯通是怎样对韩信说的呢?《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当初,刘邦被项羽赶的到处跑,而韩信和张耳攻击赵国,并且夺下安定赵国的城邑,调兵支援刘邦。
刘邦被楚军包围在成皋。
刘邦逃出成皋,向东渡过黄河,去张耳军队在修武的驻地。
到了修武住进客店里。第二天早晨,他自称是汉王的使臣,骑马奔入赵军的营垒。
恰恰韩信也在,韩信、张耳还没有起床,刘邦就在他们的卧室里夺取了他们的印信和兵符,用军旗召集众将,更换了他们的职务。
韩信、张耳起床后,才知道汉王来了,大为震惊。
刘邦夺了他二人统率的军队,命令张耳防守赵地,又任命韩信为国相,让他收集赵国还没有发往荥阳的部队,去攻打齐国。
刘邦就是这么“无赖”,不安常理出牌。堪称历史上的“流氓帝王”。
而接下来刘邦的这个操作更是让人无语。
当韩信领兵向东进发,还没渡过平原津,就听说刘邦派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顺了。
看看刘邦做的这是什么事?
韩信打算停止进军,范阳的谋士蒯通规劝韩信说:“将军是奉诏攻打齐国,汉王只不过暗中派遣一个密使游说齐国投降,难道有诏令停止将军进攻吗?为什么不进军?
况且郦生不过是一个读书人,坐着车子,鼓动三寸之舌,就收服齐国七十多座城邑。
将军率领数万大军,一年多的时间才攻克赵国五十多座城邑。为将多年反不如一个读书小子的功劳吗?”
韩信认为他说得对,听从他的计策,就率军渡过黄河攻打齐地。
齐王见汉军来攻,认为郦食其的出卖了自己,盛怒之下就把郦食其给煮了。
韩信收服齐国后,项羽害怕了,派武涉前来规劝韩信自立为王。
韩信没同意。
武涉走后,蒯通知道天下胜负的关键在于韩信,就想劝他自立门户,他对韩信说道:“我曾经学过看相技艺。”
韩信问:“先生给人看相用什么方法?”
蒯通回答说:“人的高贵卑贱在于骨骼,忧愁、喜悦在于面色,成败失败在于决断。用这三项验证人相,万无一失。”
韩信说:“好。先生看看我的相怎么样?”
蒯通回答说:“希望随从人员暂时离开回避一下。”
周围的人走后,蒯通说:“看您的面相,只不过封侯而且还有危险不安全。看您的背相,显贵而不可言。”
韩信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蒯通说:“当初,天下举兵起事的时候,英雄豪杰纷纷建立名号,一声呼喊,天下皆应。
而今只剩楚汉相争,使天下百姓肝胆涂地,父子尸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数不胜数。
汉王统领几十万人马在巩县、洛阳一带抗拒楚军,凭着山河的险要,虽然一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败,几乎不能自救。
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掌握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
我愿意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怕你不采纳啊!
如果听从我的计策,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你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
凭借您的贤德,拥有众多的人马装备,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屈从,出兵到汉、楚两军的空虚地带,牵着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心愿,那么天下就会迅速响应。天下的君王就会相继来朝拜齐国。
我听说“天予弗取,反受其咎”。希望您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蒯通这番言论,堪比后来诸葛亮的“隆中对”,可惜韩信不是刘备,他没有帝王的格局和气魄,充其量只是一个“王”而已,最后还没有守住。
不过蒯通的这番理论看似有理,其实是开历史倒车。
天下百姓渴望太平已久,怎么会再愿意分裂呢?
这不过是蒯通自以为是的一厢情愿而已,冒天下之大不韪,上天怎么会赐予你这种机会呢?
蒯通你想啥呢?
过了不久,蒯通再次劝说韩信独立称王,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又以为自己功勋卓著,刘邦不会对自己怎么样,于是拒绝了蒯通。
蒯通见韩信不听自己的规劝,只得作罢,又担心自己的安全,只得假装疯癫做了巫师。
题目说: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敕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翻遍《史记》《资治通鉴》《汉书》中关于这个年代的各种列传、人物传记,也没找到公元“三不杀”的出处。
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再说就是承诺不杀韩信,赐一块“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就完了,何必弄这些道道呢?
这种说法是出自于某本“野史”罢了。
题目说:留侯张良为保韩信,诱使刘邦定下“三不杀”的保证书,不过对于聪明异常的张良来说,绝对不会做出这种“小儿科”的事来。
张良不但没做保韩信“不死”的承诺,还着实忽悠了韩信一次。
汉高祖四年的时候,韩信平定了整个齐国。
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与楚国交界,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一定不能稳定。
为有利于当前的局势,希望允许我来暂时代理齐王。”
当时,楚军在荥阳正紧紧围困着刘邦,刘邦听了勃然大怒,说道:“我在这里被围困,日夜盼望着你来援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
在一旁的张良、陈平赶紧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刘邦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封他为王,很好地对待他。”
刘邦醒悟,又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一个真王,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
于是派遣张良前往,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
从这件事上看出韩信的格局,要是真有雄心称霸天下,又何必在意一个“齐王”的封号呢?
从后来刘邦对韩信的态度及方法来看,他早就号准了韩信的脉,拿捏得韩信死死的,韩信如同逃不出如来佛手心里的孙猴子,如果真的有“三不杀”的承诺,也不过是缓兵之计——逗你玩。
所谓的“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其实已经注定了被杀的命运。
再说吕雉本来就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女人,如果如题目所说吕雉“违背了刘邦的旨意”,要是她这么听刘邦话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封诸吕为王,杀掉刘邦那么多儿子了,祸祸大汉王朝几十年了。
最后想说的是,韩信太衰了,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先是被陈平设计黑,后又被萧何算计,可惜了!
当年韩信为什么没有自立反叛刘邦?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连刘邦都曾经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韩信出身寒微,曾经在一个亭长家蹭饭吃,还受过一个漂母的饭食,以不至于饿死。后来参军跟随项羽,没有被重用,最终之作了一个执戟郎中。投靠刘邦后,夏侯婴举荐他做治粟都尉。因为不满自己的官职在中途逃跑被萧何追回,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拜韩信大将军。从此才真正开始了他的军旅职业生涯。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其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后被吕后、萧何设计筐杀而且夷灭宗族。纵观韩信短暂的一生,真的只可以用“天才”来解释。他在刘邦封他做大将军前,他的官职低微,更没有指挥参加过大的军事战役,之后却一路开挂取得全胜,真的是为乱世而生的。
反过来我们也要想一下,韩信心怀大志,在不得重用的情况下是刘邦力排众议破格信用,让他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这样的知遇之恩但凡一个有血性的男儿都不应该忘记。而刘邦的驭人之数也是自古以来少有的,他让跟随他的布衣都成为了将相,像张良这样的受过高等教育的贵族知识分子也愿意跟随。难怪在刘邦和韩信的一次谈话中,韩信说自己带兵多多益善,而刘邦则善于将将。
这韩信平定齐国后,基本上形成了三足鼎力的局势,此时英布和彭越倒向刘邦,项羽已经孤注一掷。为了挽回败局,项羽派说客说服韩信让他拥兵自立,三分天下而自治,韩信的谋士蒯通也认为应该如此。而韩信却选择了继续追随刘邦只是有要了一个“假齐王”的称号。在这个时期,不可否认的是韩信绝对是有能力自立门户的,也就不存在他敢于不敢的问题。他为什么没有自立门户,是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背叛刘邦。
韩信虽然是军事的天才,在政治上却是一个白痴。这也是天才的通病,上帝在造人的时候,不会把所有的优点都给予一个人,这也注定韩信只是一个帅才,而不能统领天下。其次,韩信做事也有他的原则。也只有一个做事有原则的人,才有他自己的人格魅力,最终才能够把事情做成。韩信自幼熟读兵书,军人应有的忠贞大义,也深入到了他的骨髓。正是刘邦才成就他,一个真正的有气节的人才对于知遇之恩是最为看重的。一路以来韩信一直对刘邦有着极好的印象,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背叛刘邦。
因为韩信太厉害了,也遭到了刘邦的忌惮,刘邦也只是把他的兵全给收了贬为为淮阴侯。是吕后和萧何把韩信骗到宫中杀害,刘邦知道了虽然没有指责吕后依然为韩信之死感到叹息。
韩信没有自立为王,最终被吕雉处死,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的威名。刘邦也能够迅速统一全国建立了西汉,也终结了几乎是自春秋时期以来几百年的战乱,还了天下太平,并采用了与民休息的政策,让老百姓过上了踏实的日子。有了汉朝的大一统,并长时间的太平,才有了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强盛,也才有了“汉”的赫赫威名。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西游记中各路神仙怎么排的?
长生不老的食物, 一共只有三种: 蟠桃、人参果、唐僧肉。
对于妖怪来说, 前两种他们就休想吃到啦, 所以, 他们只剩下一个选择了, 就是想办法吃唐僧肉。
要吃唐僧肉, 首先得识货, 比如最开始的那个寅将军, 就是因为不识货而白白错过了机会。白骨精是识货的, 但正是因为她识货, 反而把性命丢了。
白骨精是被孙悟空打死的。这打死的,按凡间的话说,叫“非正常死亡”,按仙界的话说,叫“枉死的,无收无管”。
神仙妖怪都是会死的,不仅每500年一灾躲不过会死掉,就是平日无灾无难的时候,也有可能因遭到别的神仙妖怪的袭击而死掉。 可见, 要想不死, 除了需要吃特种食物之外,还得具备一定的本事, 以确保不被别人打死才行。
那么,要想不被别人打死, 需要具备那些条件呢? 我们可以将神仙妖怪们的实力,由低到高来排个序:
1. 有一定的武艺,
2. 有一件称手的兵器,
3. 有一样超强的法宝,
4. 有较高的法力,
5. 有自己控制的较大的势力范围。
基本上就是这五要素。
级别越高,自身的安全系数就越高;级别越低,就越是容易被别人打死。
按照这个标准,可以很简单、很容易、很快地衡量出一个神仙或妖怪的厉害程度。
孙悟空有武艺,而且他的武艺还很出色、很精湛。他的兵器是一根金箍棒, 金箍棒可以替代部分法宝的功用, 但主要还只是一件兵器, 所以,孙悟空就最多只能算是属于第三个层次的神仙或妖怪。
猪八戒、沙和尚,有武艺,有兵器,属于是第二个层次或比第二个层次略高一点点的神仙或妖怪。
有没有厉害的法宝, 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老君的圈儿,菩萨的瓶儿,这些东西比什么兵器都厉害。基本上都是遥控、声控的, 只需要对着对方晃一下, 或按一下钮, 或喝一声, 或叫一下姓名, 你的武器就被他没收了, 甚至连人都要化成浓血! 西游记中有些妖精的武艺并不高, 但是他有法宝,并且法宝的设计实在太先进, 比如金银童子青牛精等等, 有法宝时,就比孙猴子厉害得多, 而没法宝时, 啥也不是。
有法力的神仙几乎都不再使用什么武器、法宝之类的玩意了, 就凭自己本身的心、意、神、气等等, 就行了, 不拿武器比拿武器还要厉害! 像镇元大仙一挥手, 连人带马全装袖子里了, 如来佛一巴掌就压住猴子了。根本就不用抄什么家伙。
孙悟空行不行呢?他还不行, 若不用金箍棒,他的战斗力就必然差些。
为了不被别人打死, 大家都在不停的升级, 你一升级, 就必然对我造成威胁, 我不得不升级, 这样下去, 就是恶性循环, 所以, 除了自身单个的能力之外, 还要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才够厉害。
如来佛的势力范围非常大, 他控制了整个佛界。他凭的是什么? 是法力,甚深法力。那么,他有多少法宝、什么兵器、多高武艺,都已不重要了,佛界的厉害人物都在他的手下听调,你说他该有多厉害!
而玉皇大帝的势力范围为最大,他控制了整个神仙界。他凭的是什么? 凭的是他老婆园子里的那些果果, 别处没有,只有他有。一棵树该要结多少果果?他有3600棵树,完全可以供应所有神仙的需求。
因此, 所有神仙的生死问题都控制在玉皇大帝的手里。你说他该有多厉害!
每次蟠桃宴, 各路神仙都要赶来拍马屁, 就是如来佛也不敢马虎。玉皇大帝说: “我这儿有只毛猴子在捣乱, 你过来处理一下。”如来佛也只得马上停下手上的工作, 立即赶过来。
自己控制的势力范围越大, 安全就越有保障。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大, 咋办呢?加入到较强大的势力范围之中, 安全就也有了保障。
比如,像太白金星、文殊菩萨等等这类的许许多多的神仙,其实根本就没什么法力,也没兵器没武艺,但他们是强大势力中的重要人物,很有面子的,根本就不用打,只动嘴说一句:悟空,这是我的哪个哪个,你休要打他。悟空就得停手。 现在, 我们再来看想吃唐僧肉的白骨精, 她是哪个级别的妖怪呢?
白骨精没有加入任何一个势力范围较大的组织,她的势力范围仅为自己的老巢白虎岭巴掌大点窝儿, 甚至也没发现她手下有一个小喽罗, 因此可以说她没有势力。也没见她使什么法宝,也没拿兵器,也没武艺。
那么,白骨精只是一个最低层次的妖怪,连第一个层次都达不到。按照上面衡量神仙实力的标准来看,白骨精没有任何实力。再从整个作案的过程来看,白骨精的确没有任何手段,她仅仅只会“换马甲”这一招。
你看,白骨精她连续换了3次马甲,3次都被发觉了,还是被揪出来打死了!
白骨精,完全一草根妖精,就她还想吃唐僧肉? 唐僧肉是给她吃的? 想的倒美!
在白骨精之前,有个妖精是黄风怪,他抓住了唐僧并没有吃,为什么
黄风怪本是灵山脚下的一个得道黄毛貂鼠,他虽有一定的法力,但却没有相应的正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