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大战僵尸,steam上入门级的恐怖游戏有哪些?
【入门级恐怖游戏推荐】
PC端的恐怖游戏还是很多的,不过绝大多数说是“恐怖游戏”的恐怖游戏却不那么恐怖,多数都是子弹乱飞,打得非常爽快,哪有恐怖感可言呢。下面我来为题主推荐几个真正的“入门级”的恐怖游戏吧。
这里说的是《生化危机》重制版,系列的第一代作品。《生化危机》重制版相对于原版来说,地图和谜题有一定改变,氛围上也营造得非常好。这里就不得不佩服CAPCOM的美术了,场景贴图真的是太美了,感觉非常到位---在一个体量并不大的游戏里把画面做得这么出色,太棒了!
在游戏中,雷雨、破窗、污水池、狂暴化丧尸、猎杀者、奇美拉的第一次出现都能稍稍刺激到玩家,而且还有系列经典的回眸一笑,那真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原本PC端是没办法玩到这个游戏的,我当时为了玩到本作,怎么样了很多种模拟器,最后发现还是Dophin好用。当然现在不用这么复杂了,直接Steam买就行。
《生化危机》重制版,入门级恐怖游戏,强烈推荐!!!!!本作虽然两人的剧情上并不能互相卡和,但是已经做得足够出色,这点瑕疵并不重要。官方剧情是吉尔版本,克里斯版本是困难模式,并非主剧情。
2.《生化危机0》《生化危机0》的画面和《生化危机》重制版风格一样,贴图质量非常好。不过本作的恐怖感非常弱,主要是因为引入了双人模式,瑞贝卡和比利两人在流程中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一起的,或者分头解谜。本作的恐怖感大概只有《生化危机》重制版的50%左右,只能算“略微有一点恐怖”,作为入门级恐怖游戏再合适不过了。
此外,《生化危机0》登陆Steam之后,对操作方式进行了优化,系列传统的W前进、S后退、AD转向在0代中可以直接用现在最流行的WASD移动方式来替换,操作上对新手非常友好。
《生化危机》系列的其他作品,比如《生化危机2》、《生化危机7》恐怖氛围就比较强,建议玩过《生化危机》重制版之后再去试试,不过7代是第一人称,我玩的时候没有撑过第一个场景就差点吐了,太晕了。《生化危机4/5/6》这三作怎么说呢,是比较优秀的游戏,但是并没有什么恐怖氛围,尤其是拿到无限蛋之后,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主要是本质上已经从一个冒险解密游戏变成了一个带有动作元素的TPS,完全恐怖不起来。
3.《港诡实录》《港诡实录》题材非常好。虽然之前已经有过不对称竞技老前辈,但是本作胜在风味古朴,就像我们最后一部港派僵尸片《僵尸》一样。香港的传奇在近代崛起,但是如今恐怕已经盛极而衰。我相信对“港味”特别喜欢的朋友一定不会错过这部游戏。氛围上,本作贴近于“躲猫猫”,直面现实的恐怖,和《寂静岭》那种心理暗示不太一样,但是也值得一试。本作比《生化危机》重制版的恐怖感要重一些,可以循序渐进慢慢来。
除此之外除了上面说的恐怖氛围营造得还可以的游戏,还有一些打着恐怖游戏旗号但是并没有什么恐怖感的游戏,比如《丧尸围城》,这完全就是换皮的《黑道圣徒》,全程无厘头。《求生之路》本身氛围还可以,不过四个人一起玩,这恐怖感也就只有原本的1/4。
一些冒险类游戏也带有部分的恐怖要素,比如《古墓丽影9》的墓穴考古以及最终的超自然大兜武士,《巫师3》各个时期的委托任务(尤其是早期的,比如井边恶魔、风流寡妇这些任务,都有一定程度的恐怖要素,再加一个超大的恐怖故事《石之心》),《仁王》每一个章节的小怪或者BOSS都对应着日本古代的神话传说或者恐怖故事,什么伞妖、一反木绵之类的,如果深究,也可以细品其中的恐怖要素。
总的来说,Steam平台的入门级恐怖游戏,我首先还是推荐《生化危机0》、《生化危机》重制版以及《港诡实录》。
我是古月博游,欢迎向我提出单机游戏方面的问题,必将细心解答。
晚年为何十几年不出门?
如果说你的手下有能力,但是不听话,你肯定要给他一点提点,让他老实点,不要在执迷不悟,手下人听了领导话语后,认为十分在理,所以他改变生活方式,从而让自己保住了工作。
尉迟恭功成名就后,有些不居功自傲,做了一些违反乱纪的事情,李世民不忍处理他,便多番对其点拨,经过一段时间后,尉迟恭明白了李世民苦衷,最终在其审生命最后十多年,他在家花天酒地,为得就是自保。
尉迟恭,本名尉迟融,字敬德,朔州鄯阳县人,祖籍太安狄那,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尉迟恭年轻的时候是个铁匠,隋朝末年农民起义,他便在高阳投军,因其作战勇猛,被提拔为朝散大夫。
后来,刘武周起义后,得知他是难得的名将,所以便将他招入自己营中效力,封其为偏将。
早期,尉迟恭在刘武周旗下立下不少战功,让其成为刘武周身边一名大将,只不过刘武周好日子没过多久,因李世民讨伐导致其大将宋金刚惨败,导致尉迟恭陷入绝境,所以他不得已情况下投靠了李世民。
尉迟恭是位猛将,李世民十分欣赏他,便带着他一起去讨伐王世充。那时候,由于尉迟恭刚刚投降李世民,不太可能相信他,所以开战前便将其管了起来。
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尚书殷开山都说:“尉迟敬德刚刚投降,思想感情还没有归顺。这人非常勇猛剽悍,关押的时间又长,已被我们猜疑,必然产生怨恨。留着他只怕会留下后患,请立即杀了他。”
李世民说:“我的看法跟你们不同,尉迟敬德如果怀有叛离意图,怎么会在寻相之后呢?”。
当即命令将其释放,带进自己的卧室,赏赐给他金银珠宝,对他说:“大丈夫凭着情感志向互相信赖,不必把小小委屈放在心上。
我不会听信谗言去迫害忠臣良将,您应体谅。如果一定要离开,就以这些财物资助您,以表达我们短暂共事的情谊。”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人才十分重视,所以他才会亲自放出尉迟恭,同时给予他大量金银珠宝,告诉他我不会听信谣言迫害忠臣良将,如果你要离开的话,我不会阻拦,尉迟恭被李世民所感到,立即表示自己会誓死效忠李世民。
降服尉迟恭后,李世民立马带着尉迟恭去打猎,恰巧碰到王世充带着几万骑兵前来跳线,王世充部下骁将单雄信发现李世民,立即带着一对人马前去冲了过来,尉迟恭看情况不对,立即上前保护李世民,一枪就将单雄信挑下马来,接着保护李世民冲走了包围圈。尉迟恭护送李世民出包围圈后,立即带着骑兵回来和王世充作战,经过几回合交锋后,王世充部全面溃退,还俘获了骑兵六千人。
打完仗回去,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正当人们要我相信您必然叛离的时候,上天开导我怎样向人们验证我的判断,特地予以证实,行善得福已验证了,因果回报何等迅速啊。”特地赐给他金银一箱,李世民和尉迟恭关系亲密了不少。
之后岁月中,尉迟恭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相继参与了击败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战役,立下了无数战功,成为了李世民最为信赖的一名大将。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集团争斗已进入关键期,李世民碍于兄弟感情不愿动手,尉迟恭见主公到生死存活之际,直接挺身而出,希望李世民能先发制人,同时参与制定了在玄武门刺杀李建成、李元吉策略。
确定好计划后,李世民带着尉迟恭等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李元吉如约来到内宫找父亲李渊,在他们进入玄武门的时候,发现了埋伏,打算返回各自大本营,李世民看情况不对,立即冲了上去,射杀了自己大哥李建成,本想也搞死自己弟弟李元吉,但是这家伙跑得快,让李世民一直在追赶李元吉。
在这时候,尉迟恭带着手下人追了过来,其中一个士兵射中了李元吉的腿,李元吉从马上跌落了下来,跑到了一旁的树林里。李世民追赶李元吉的时候,因马受惊,带着他来到了李元吉躲藏的林子里。在这里李世民被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了下来,痛到无法动弹。
李元吉发现李世民情况后,立即冲上去勒住李世民脖子,在李世民要窒息时候,尉迟恭出现了朝李元吉大叫一声,吓得李元吉马上放了李世民,直接跑向武德殿寻求李渊保护,尉迟恭没给李元吉机会,直接一箭将其射死。
李建成部将冯立、薛万策带领听说玄武门出事情,立即带着手下骑兵攻打玄武门,就在玄武门守不住的时候,尉迟恭突然将李建成、李元吉首级割下,然后登上玄武门展现给冯立、薛万策等人,两人一看情况,底下人瞬间溃退。
玄武门麻烦结束后,尉迟恭又带着军队进入皇宫逼迫李渊交权给李世民,李渊无奈之下交出,李世民不久后登基称帝。
玄武门事变中,尉迟恭杀李元吉,救李世民一命,接着又逼退冯立、薛万策等人,然后又逼李渊交权,如此大功让其被封为右武侯大将军头衔,赐予吴国公爵位,食邑一千三百户,他的赏赐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一齐实封一千三百户。
李世民登基后,尉迟恭认为自己立下大功,所以时常不将旁人放在眼里,对宰相长孙无忌出言不逊,同时又经常找李世民打官员们小报告,这让大家十分不喜欢他。
尉迟恭救过几次李世民,这让其舍不得处理尉迟恭,但朝局稳定也是要考虑,因而他将尉迟恭外放到襄州担任都督,希望他能有所收敛。但尉迟恭依旧没有收敛,越来越狂妄。
一次,李世民在京城摆宴席,宴请功臣和王公贵族,尉迟恭也在受邀名单里面,在安排宴席座位的时候,发现有人坐在他上面,十分不高兴,便提出你有什么功劳,敢坐在我上位。话语间,任城王李道宗刚好坐到尉迟恭下位,他见尉迟恭有些生气,便出来劝解,不料尉迟恭十分生气,一拳就打到了李道宗眼睛上,差点将他打瞎。
朝廷重臣在公开场合殴打宗室亲王,本就是重罪,可李世民没有马上处理尉迟恭,而是选择结束宴会。事后,李世民将尉迟恭找来,我有心学汉高祖善待功臣,保他们子孙后代平安,可你做了高官后不断触犯国法,你难道不知道韩信、彭越因为什么原因被杀吗,其实这不是高祖原因,主要在于他们自身原因,所以我希望你能严格要求自己,千万不要在做错事情。
李世民举例非常到位,他以韩信、彭越被杀一事点拨尉迟恭,希望他不要认为自己是功臣就可以为所欲为,希望你可以见好就收,同时他也借这件事情告诉尉迟恭,你不要做太过分,否则我不会放过你。尉迟恭听懂了李世民的话,回去之后开始约束自己的行为,很长时间都没犯任何错误。
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封赏功臣子孙为世袭刺史,尉迟恭授予尉迟敬德宣州刺史,改封为鄂国公,这件事情让他又飞了起来,又做了很多违反的事情,很快这件事情传到李世民耳朵里。
贞观十三年(639年)二月初七,李世民将尉迟恭招到了京城,告诉他有人说他谋反,这是为什么,尉迟恭见状有些生气说,自己确实谋反,跟随你打了几百场胜仗,身上早已伤痕累累,如今天下安定了,居然有人怀疑我谋反?
说罢,尉迟恭将衣服脱掉,展现出了身上的伤疤,李世民见状留下了眼泪,让他穿上衣服,说我没怀疑你,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不久后,尉迟恭被封为夏州都督,任上他收敛了不少,没做什么坏事,本以为可以安稳度过余生,哪知太子李承乾造反被废,侯君集等人牵连被杀或者被流放。
这件事情发生后,尉迟恭深刻认识到,玄武门功臣已经一批批远离,如今剩下那部分人被方势力拉拢,一些人为此落了个身败名裂下场。另外,李世民已经进入晚年,国策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那就是以国家稳定稳定为主,所以他对于一些犯了过错功臣不再心慈手软,而是一查到底,谁也不可能轻易放过。尉迟恭认为如果自己在和以前一样胡作非为,有可能让自己陷入必死之局,因而他希望明哲保身。
很快,尉迟恭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急流勇退,辞掉所有职位回到老家养老。李世民在看到尉迟恭辞职报告后,十分懂得他的意思,因而很痛快地批准了他的要求,同时授予尉迟敬德开府仪同三司,让他每月初一、十五进宫朝拜。并将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被绘制成肖像陈列在专为表彰功臣而修建的凌烟阁中,尉迟敬德位列第七名。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李世民希望功臣们急流勇退,过上太平生活,从而确保君臣之间感情可以永久留存。这件事情后,尉迟恭没事的事情就找李世民聊天喝茶,日子过得十分舒坦。李世民很乐意和这些跟随臣子叙旧,没事时会让他们进宫唠家常,君臣之间感情很是和睦。
李世民作为一代圣君,对大臣把控程度可谓古今难有,表面上他可以和你和善,可实际上依旧对于功臣不太放心,所以李世民打算试探尉迟恭,说希望将自己女儿嫁给他,以示拉拢尉迟恭。尉迟恭便知道李世民在考验他,所以他拒绝了李世民的要求,李世民见状十分高兴,彻底对尉迟恭放心。
尉迟恭回家后,十分担心李世民对自己不放心,所以他必须自保,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尉迟恭在家中盖楼又请了很多歌姬为自己表演,接着又和自己妻妾饮酒作乐,又请了很多道士炼丹,这些操作就是告诉大家,我尉迟恭彻底退出朝堂,你们没什么事情就不要来找我。
尉迟恭各项操作,彻底让李世民放心,没有再批评他,偶尔还会给他一些财物。
后来,李世民带病出征高丽,尉迟恭听到消息,立即提出皇帝都带病出征了,作为臣子自己怎么可能不跟随,李世民一听很高兴,便带着尉迟恭出征高丽,结束高丽战事后,尉迟恭立马交了辞职报告,李世民答应了他的要求,这件事情让李世民对尉迟恭彻底放心,觉得他不贪恋权位,从哪以后在也没招他麻烦。
后来,高宗李治登基,尉迟恭为了明哲保身,依旧没有出山,以至于其没有卷入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功臣纵情被清理一事。李治对他满意,所以在其生病的时候,又给他父亲追封了一个幽州都督。
显庆三年(658年)11月25日,一代名将尉迟恭走完了自己人生道路,享年74岁,李治得知消息后为他举行吊唁活动,三天不处理朝务,并要求在长安五品以上官员都去参加吊唁。并下诏追认他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为“忠武”,赐东园秘器,陪葬在唐太宗的昭陵一旁。
尉迟恭有些居功自傲,做了不少做事,但被李世民多番敲打后,逐步醒悟,便采取了明哲保身方法,确保了子孙后代安稳,所以说,尉迟恭比起玄武门事变其他功臣结局不知道好上多少倍。
所以说,很多事情还是选择低调做人,才可以确保自身安宁,而不是过于追求名利,这样的话有可能让自己陷入必死之局。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
左冷禅为什么不敢替费彬报仇?
《笑傲江湖》中,左冷禅虽然在最终的决战中败给了更擅长谋划的岳不群,但他无疑是一位真正的枭雄。既然是枭雄,思维方式自然不会和我等常人的想法一样。莫大在刘正风金盆洗手宴后愤而击杀大嵩阳手费彬,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掩饰,但并非无懈可击,最后还是被左冷禅看出了究竟,不为费彬报仇,只是左冷禅另有图谋,利用了莫大而已。
刘正风的金盆洗手仪式,充分向我们展现了左冷禅作为一个枭雄的霸气和狠毒,最终这份毒辣让自已的师弟费彬替他承受了怒火笑傲江湖开局的第一个高潮情节,就是衡山派掌门莫大的师弟刘正风退出江湖的金盆洗手仪式,为了能让自已有个护身符,刘正风甚至不惜捐出大量钱财,举了个参将的官身,只图能够全身而退。
但作为五岳盟主的左冷禅,完全是将自已当成了五岳派的太上皇,江湖正义的制定者和监督者,他与刘正风结交魔教,阴谋对付正派为名,派出了他的师弟大嵩阳手费彬、托塔手丁勉等人,带着自已的五岳盟主令旗,命令刘正风不得退出江湖,充分展现了作为一名枭雄的无耻、狠毒和霸气。
在刘正风执意要退出江湖之时,嵩山派的弟子竟然做出了颇为让人不齿的举动,挟持了刘正风的家人,眼看妻儿全部死在自已的面前,不只是刘正风,同为五岳一方的恒山派定逸师太等人都看不过去了。嵩山派的举动,也完美符合了笑傲江湖阴暗的风格,生动诠释了何为正邪,以及那些披着正义的外衣,行着恶魔举动的假仁假义之辈。
最终刘正风全家皆死于嵩山派之手,刘正风和日月神教右使曲洋这对音乐上的知己也双双自我了断。面对师弟一家的惨烈,作为刘正风的师兄,虽然关系不大和睦,莫大又怎能任人欺侮到衡山派的头上?在费彬追杀刘正风、曲洋二人到郊外时,莫大悍然出手,一举将费彬击杀。
费彬可以说费彬的死,固然有自已使命的原因,但真正的原因还在于左冷禅的枭雄心态,掌控欲太强,费彬最大的可能就是替左冷禅承受了对他行事不满的怒火。
左冷禅是位武学天才,武功在笑傲江湖中也是足以排名前列的,远胜衡山掌门莫大莫大的衡山派前辈高手也在早前的正邪大战中损失殆尽,衡山派也只剩下了莫大和刘正风二位高手。在并派大会上,在华山思过崖石洞中学了衡山派剑法精要以及破法的岳灵珊出手就击败了莫大,而作为实力还在岳灵珊的父亲岳不群之上的左冷禅,武功水平显然是在莫大之上的。
左冷禅无疑是位武学天才,为了克制任我行的吸星大法,他苦心孤诣创出了寒冰真气,果然在少林之战中一击奏效,狠狠地阴了任我行一把。左冷禅的实力,在正道高手排行榜上足以名列前三。至于莫大的武功,也只是比普通的一流高手强一些而已。
我想如果真要动手较量,莫大的实力恐怕在左冷禅手下撑不过一百招。至于为何不尽快动手替自已的师弟费彬报仇,左冷禅其实是有自已的考虑的。
莫大击杀了费彬后,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掩饰,但还是被左冷禅瞧出了究竟,不点破,只是为了日后五岳剑派合并作为要挟莫大的手段而已作为现场的见证者,令狐冲也是对嵩山派的霸道颇为不满,对莫大出手击杀费彬,也是乐见其成的。莫大使用的开口是一柄细剑,剑招又颇为独特,有经验的人从伤口也能看出门道来,莫大忽略了这些,还是令狐冲替他作了一定的掩饰。
令狐冲慢慢俯身,拾起费彬的长剑,一剑又一剑地在费彬的尸体上戳了十七八个窟窿。仪琳心中不忍,说道:“令狐大哥,他人都死了,何必还这般恨他,糟蹋他的尸身?”令狐冲笑道:“莫大先生的剑刃又窄又薄,行家一看到费师叔的伤口,便知是谁下的手。我不是糟蹋他尸身,是将他身上每一个伤口都通得乱七八糟,教谁也行不出线索。”
《笑傲江湖》第7章 授谱
左冷禅有师兄十三人,号称嵩山派十三太保,作为其中的佼佼者,费彬虽然行事不太过脑子,但起码武功是好用的。不管是作为嵩山派掌门,还是费彬的师兄这双重身份,左冷禅都有理由查明费彬的死因,不仅是为了维护嵩山派的面子,也是给自已的门人一个交待。
从原著中左冷禅的话可以看出,嵩山派起码对费彬之死是有过调查的,从伤口的特殊部位也猜出了嫌疑人。只是左冷禅作为一名合格的枭雄,考虑问题首先就是怎样做才最符合自已的利益,最小的利益也要想办法达到最大化。
左冷禅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将五岳剑派合一,自已成为合并后的五岳派的掌门,在五岳派的势力加成下,成为足以与少林、武当相抗衡的武林领袖式的人物。为此他筹划了多年,暗中收罗邪派势力为己用、打压华山派、谋划辟邪剑谱、阻止刘正风金盆洗手,伏击恒山派皆是出于这个目的。
五岳并派,势力会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其他各派的掌门不太可能同意。泰山派左冷禅已经做好了安排,伏击杀死恒山派定字辈高人,年轻人上位后势必抗不住压力,而针对莫大的衡山派,费彬之死就成了左冷禅手中一枚可以利用的棋子,可以做一篇大文章出来。
既然如此,费彬之死自然可以暂且放下,等到了并派之时再抛出作为要挟莫大的筹码。果然,在五岳并派大会上,左冷禅提出并派后,衡山掌门莫大原本是反对的,但在左冷禅提出费彬的事后,莫大屈服了。
莫大先生,你我均是一派之主,当知大事为重,私怨为轻,只要于我五派有利,个人的恩怨也只好搁在一旁了。莫兄,这件事你也不用太过担心,费师弟是我师弟,等我五派合并之后,莫兄和我也是师兄弟了。死者已矣,活着的人又何必再逞凶杀,多造杀孽?”他这番话听来平和,含意却着实咄咄逼人,意思显然是说,倘若莫大先生赞同合派,那么杀死费彬之事便一笔勾销,否则自是非清算不可。他双目瞪视莫大先生,问道:“莫兄,你说是不是呢?”莫大先生哼了一声,不置可否。
《笑傲江湖》32章 并派
可惜左冷禅是位合格的枭雄,却不是一名擅长谋划的阴谋家。费尽心血筹划了多年的举动,全成了为他人作嫁衣,最终岳不群在修炼了辟邪剑谱后,在并派大会上击败了左冷禅,一举摘取了胜利果实,左冷禅干脆地选择了认输,输得一干二净。
所以说左冷禅的武功其实是远胜于莫大的,也基本上调查出了费彬之死的真相。但这样杀上衡山除掉莫大,其实并不符合左冷禅的初衷。作为一名合格的枭雄,自然一切都要从利益最大化出发,以费彬之死作为棋子,要挟莫大的衡山派同意并派之举,这样费彬的死就有了价值。这就是左冷禅不为费彬报仇的终极原因。
为什么却跑去吞掉Evil天然水?
在《一拳超人》众多的S级英雄中,猪神算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不光是肥硕的外形,他的招式也很朴素。不像其他S级英雄,每个都有炫酷的招式。就算年幼如童帝,操控这种高科技武器,看起来也很酷;平淡如警犬侠,也能挥出优美的握爪拳术击败饿狼。而猪神,就是非常原始、非常朴素的大口吞,简单明了!
猪神能靠这么简单招式,位列S级的第10位,也是不简单!别看猪神看似笨拙,可杀伤力不小。别的S级英雄跟怪人过招,往往都需要过上几招;而猪神却只需一招,就能将怪人吞灭掉,这一点,一定程度上可媲美埼玉的一拳!
但直到遇到了龙级怪人牙龈,猪神的大口吞失效了,因为对方同样也是靠吞来打败对方的。这就需要比拼谁的胃口大和力量大,很不幸,猪神惨败了!
猪神一直以来都是靠吞来打败对手,没想到自己也是被同样的方式击败,真是成也在口、败也在口!不过好在此次战役,不仅仅是猪神战败,连原子武士、僵尸男、龙卷也败得很惨,面子上也过得去!
但这估计给猪神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大混战过后,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跑去寻找Evil天然水!
怪人协会的惨败,真正意义来说,不是因为埼玉,而是因为饿狼。怪人化后饿狼,对怪人也毫不留情,黑精也是被饿狼一招打飞的。而饿狼被埼玉打败,也宣告着英雄协会的胜利。
按理来说,此次大混战,怪人协会可以说是被击溃打散了,为什么猪神还特意跑去战场,去吞Evil天然水呢?
而且猪神并没有跟Evil天然水直接交战,跟对方也谈不上多大的冤仇。通过去爬梳剧情,可以猜测,猪神之所以跑去吞Evil天然水,其实是在让自己肚子的“吞容量”加大!
Evil天然水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吸干敌人的水分,达到将其消灭的效果。很像《海贼王》中卡里布的“泥沼果实”,都可以吞噬敌人,而且是个无底洞!
而猪神的招式也是这样,吞噬敌人,虽然ONE和村田没有指出,但可以猜测,猪神是靠胃液来消化敌人的。这一点跟Evil天然水很相似!
但猪神毕竟还是人,胃口终究有极限,尤其碰到牙龈这样的怪人,就会束手无策。而吞掉Evil天然水,让其变成自己体内的一部分,就可以让自己肚子的“吞容量”加大,打破这个极限!
猪神还曾经说自己是拯救世界的人,从他吞掉Evil天然水以后,这可能不仅仅是说大话,猪神有这样的实力!
戚继光晚年有多凄惨?
万历十三年,戚继光被贬官后,竟又遭遇丧子之祸,妻子王氏一气之下带着所有家产离他而去,戚继光没想到的,几乎没打过败仗的他,人生的晚年却是“兵败如山倒”。
晚年的戚继光没有官身,也算是孑然一身,他在山东老家写书写了三年,最终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如果能够回到过去,回到戚继光离世的前一刻,看着奄奄一息的戚继光无人相伴,谁敢想象这是那个“征南伐北”的戚家军创始人戚继光?
他的晚年,真的是太凄惨了。
戚继光之幸,是因为明朝中后期的军政懈怠所造成“边防”漏洞百出的军事环境,东南沿海被倭寇骚扰数十年之久,而北方蒙古屡次南侵,长城防御如同虚设,这种局面给了戚继光这种爱国将领很大的空间得以成长,因此戚继光有了与众不同的戚家军。
戚继光之悲,是他所在的时代,大明自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的武人地位越来越低,不得不受到文人的管制,而戚继光组建戚家军也好,对抗倭寇和蒙古也好,这都是建立在文人“允许”他行动的情况下才做到的,后来戚继光也因为文人的斗争从而被牵连。
在夹缝中求爱国,戚继光在那个最好也最糟糕的时代下成就了自己,也毁掉了自己。
少年四品官,登州戚继光。戚继光是个不折不扣的“官后代”,与他后来的抗倭好友、忘年交俞大猷一样,他们都是大明关系户,只不过俞大猷的来头没有戚继光的大,俞大猷只是世袭了百户,而戚继光则是世袭了山东登州卫的指挥佥事,这个官职地位很高,在卫中仅次于正三品的指挥使和从三品的指挥同知,乃是正四品武官。
在大明,一个指挥佥事或许算不得什么太大的官,但问题是,戚继光继承这个位置的时候,年仅十六岁。
戚家少年可以年少“得志”,那完全是靠着祖上的功劳,戚继光的先祖戚祥曾是朱元璋的亲卫,同是濠州人,虽然当时没有被封侯,可到底也算是“淮西勋贵”中的一员,而在洪武十三年大明讨伐云南的时候,戚祥牺牲在了战场上,朱元璋感念戚祥的付出,给刺激赐予了一个可以世袭的“明威将军”,并且让戚家人世袭登州卫之职。
而戚继光的父亲在戚继光十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在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戚继光继承了戚家在登州卫的权柄,这才有了他这个十六岁的正四品武官。
若是别的人少年得志,那么很难避免一场“方仲永”般的悲剧,但戚继光却不一样,他的家里并不富裕,从很早以前,戚继光就喜欢看书学习,他的精神世界很不一般,他未曾放弃过学习,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更上一层楼,因此戚继光文读儒书,武练拳脚,为的就是武举能够拔尖。
这个少年的生活与“少年”其实是不沾边的,戚继光在担任了登州卫指挥佥事之后,开始管理登州卫的屯田工作,在嘉靖二十五年的时候,戚继光对于大明受到蒙古、倭寇侵扰不断的艰难环境有感而发: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这一年,他才十八岁,而戚继光也因为大明当时的轮戍从而得以带兵坐镇“九重镇”之一的蓟镇,也是在坐镇蓟镇的时候,戚继光看到了北方蒙古的嚣张跋扈和大明官场应对的软弱,这段经历为他在武举中所创作的策论《备俺答策》打下了事实基础,他二十岁这一年,在蓟镇又发出了如此感叹:
每经霜露时,报国眼常明。
嘉靖二十八年,戚继光在山东家乡的武举试中脱颖而出,其实戚继光这种身份来考这个事,不管是理论知识还是行政难度都不会太高,于是戚继光着手入京,完成最后的考试。
好巧不巧,嘉靖二十八年,大明和俺答汗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制造“庚戌之变”,纵兵侵略北京,而大明朝廷应对得非常迟钝,只能把武举的学生们召集起来抵御蒙古骑兵,戚继光也参与其中。
也是这一次侵略,让戚继光在心中对大明的北方边患问题有了不得不说的话,因此他的策论便是《备俺答策》,提出了朝廷对蒙古防备之弱以及改善方法,不久后又献上了《御虏方略》,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战斗思想。
策论和方略的相继面世,让朝廷开始重视起戚继光,于是加大了戚继光在保卫京城时的权力,嘉靖三十二年,张居正又推荐进任都指挥佥事,管理山东沿海二十五个卫所的防倭工作,在这个职位上,戚继光磨练了两年,对大明的卫所士兵的纪律、战斗力有了很深的了解,两年后,戚继光正式南下浙江担任参将,防守宁波、台州等地。
正是这段在浙江的经历,戚继光和自己的战友俞大猷建立了深厚的战争情感,而在嘉靖三十五年总督浙江的胡宗宪,则成为了戚继光毕生事业的都一个“忠实支持者”。
戚家号神军,百战几不损。俞大猷在浙江的时候,也打出了一个“俞家军”的名号,特别是在平定汪直的过程中,俞大猷和戚继光被合称为“俞龙戚虎”,可在戚继光的心里,所谓“俞家军”,也只是一个更强的传统卫所军罢了,他要创造一种新的军队,从人选到武器,从战术到纪律,都截然不同的军队。
于是戚继光和胡宗宪深入交流,胡宗宪自然是想平定倭患,对于戚继光的想法给予支持,而胡宗宪则表示,会无条件地给戚继光放权给钱。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明史·戚继光传》
戚继光选兵的办法很是有趣,他没有从什么武举学子中挑人,也没有从将门家庭里挑人,而是在金华、义乌一带,把那些好斗的青壮年集结起来,用“募兵”的办法让他们成为戚家军的一员,说白了,戚继光采取的是“雇佣兵”之法。
为什么要募兵,这大概与戚继光有心“隔绝”卫所那些来油条兵源有关,卫所兵的最大问题并不是他们的胳膊和腿不比这些普通青壮年有力气,而是经过多年的糜烂,卫所制度本身的风气就很差,根本难以矫正。
在义乌的时候,戚继光以严格的纪律加紧练兵,在后世足以被人称为“魔鬼训练”的内容在戚家军的身上随处可见,比如戚继光要求这些士兵奔跑一里地而不喘息,随后又增加行军负重,每个士兵身上的负重绝不低于二十五斤,并且还要不断练习奔袭。
之所以要这样练兵,戚继光的想法是组建一个类似于战国时期“魏武卒”一样的全面武装兵,这远远高出平均线的负重,其实是很多卫所兵根本没有的武器。
比如最经典的“狼筅”,这是一种状似长枪,但并不止是长枪那么简单的“长兵”,狼筅的头部有利刃,利刃的四周又是坚韧的竹枝,弯曲锋利程度堪比狼牙,这种武器面对近身的敌人有很强的束缚力和杀伤力,最重要的是,当骑兵来袭时,狼筅只要袭向马脚,骑兵立即会失去优势。
又比如戚家军版本的“滑板鞋”涂塌,涂塌虽然不是轮子结构的滑板鞋,但在满是泥泞的地形中,涂塌却能够如履平地,这让戚家军完全无惧这种恶劣地形。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戚继光所创造出来的“鸳鸯阵”,他以十二人为一队,四队为一哨,四哨为一官,四官为一总组成训练编制,而“十二人”,是戚家军战斗力最强形态的基础单位,这十二人分为三部分,分别有远攻的火器、弓箭手,有进攻的短兵,还有中程牵制防御的狼筅,三个部分互相配合、互相防御。
这种新颖的战斗方式,堪称“无解”。
所以在戚家军“大放异彩”的嘉靖四十年台州之战中,戚家军对战比自己数量更多的倭寇居然做到了“零战损”的奇迹,反观倭寇,被戚家军打得肝胆欲裂,纷纷逃窜,形成了一种一边倒的屠杀场景。
随后又是经典的“只花了一顿午饭”时间的“花街之战”,戚家军短时间内杀敌数百,逼着大量的倭寇跳入瓜邻江中溺亡,戚家军的登场让倭寇知道浙江再也不可能是他们的地盘,于是为了避开戚家军,倭寇转而继续南下,侵扰福建。
而戚继光怎么可能不知道倭寇在想什么,于是继续向胡宗宪要求支持,增设戚家军,戚继光继续练兵,带兵阻击福建沿海的倭寇,福建的横屿之战,再次把倭寇逼得走投无路,戚继光的“光荣战绩”传回朝廷,可谓是振奋人心。
但也是这个时候,戚继光“依靠”胡宗宪的弊端开始显现,因为嘉靖四十一年,“小阁老”严世蕃被捕下狱,严家倒台,而此前胡宗宪则是“依附”着严嵩才得以方便行事,胡宗宪也跟着倒台,朝中最能支持戚继光的胡宗宪一脉下狱,戚继光也立即被士大夫弹劾“有牵连”,戚家军经历第一次危机。
无奈爱国将,慎行自称犬。这就是大明在土木堡之变后的悲哀局面,武人被朝廷文官束缚了手脚,戚继光在浙江、福建的功劳、战绩朝廷文官看不见,只想着一味地斗争,而胡宗宪倒台期间,明朝廷调任赵炳然巡抚浙江,赵炳然对戚继光很有成见,于是把戚继光此前的海防布置彻底打乱。
新的海防很快露出破绽,倭寇使用阴谋打开了兴化府的大门,兴化府被掠夺一空,百姓被俘、被杀,兴化府沦陷,此时形成轰动,朝廷立即让谭纶担任福建巡抚解决兴化府之乱,所幸谭纶信任戚继光,戚继光才带兵收复了兴化。
虽然戚继光逃过了胡宗宪倒台之后的毁灭性灾难,但是戚继光未来的“前景”可见,如果戚继光想要继续扩大自己的战绩,只能再找“靠山”,不然的话,戚继光也许一辈子就得待在这已经没有倭寇的东南沿海了。
嘉靖四十三年时,侵扰大明很多年的倭寇终于平定,倭寇不敢来了,就连大本营都被端了,他们真的害怕戚家军,而戚继光只需要这个功绩,都足以留名青史。
但戚继光的保家卫国之志,根本不可能如此之短浅,戚继光为了让戚家军再次创造奇迹,他找到了张居正。
在嘉靖后期,张居正逐渐走到了大明台前,此时的张居正也刚好在一个很特殊的阶段,以前的张居正觉得正义就是“堂堂正正”、“问心无愧”,可经过了严嵩、徐阶、高拱等人彼此之间的“斗法”,张居正明白了,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首先就要去讨好一些人。
说白了,张居正也需要“靠山”,所以戚继光和张居正的思想是有些不谋而合的。
嘉靖四十五年,嘉靖帝驾崩,明穆宗登基,张居正成为了内阁中的实权人物,而谭纶被明穆宗调回镇守蓟辽,看到蓟辽兵备疏忽、士气低下的谭纶气不打一出来,他上书提议,让戚家军的创始人戚继光回来“调教调教”这些人,朝廷应允。
这也开始了戚继光的“镇北”岁月。
戚继光坐镇长城之地,名义上是修长城,但戚家军怎么可能只修长城,隆庆二年,朵颜部南侵长城,被戚继光击退,随后戚家军便在修长城和抵御蒙古人的日子里过了几年,万历帝登基后,张居正掌控最大实权,让戚继光毫无后顾之忧地镇压北方边境。
所以在万历年初,戚继光打得朵颜部匍匐臣服,戚继光所发明的“人车战术”,其灵活性和当时的杀伤性,可以类比后世热武器时代的坦克加步兵对战争的影响,这让蒙古人束手无策,万历七年,戚继光让戚家军埋下一种名为“自犯钢轮火”的炸药埋伏敌人骑兵,这其实就是地雷,这一招把敌人打得人仰马翻,戚继光坐镇北境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敌人能跨过防线。
但表面的戚继光“神勇无比”,在背后,却不得不展现出另一种“卑微姿态”,他对自己的靠山张居正很是尊敬,一度达到卑微的程度,他给张居正的书信中自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若不是真有此事,谁敢想象那个顶天立地的大将军戚继光,那个“封侯非我意”的男子竟然有如此卑微的一面。
之所以要如此卑微,那都是因为大明的环境就是要武将“卑微匍匐”,这才能让文官放心,或许张居正本心不想让戚继光如此卑微,但戚继光又如何敢乱来,他只能按照自己的生存意识来行事。
可不管怎么说,张居正还算对得起戚继光,毕竟张居正掌权期间,全力支持戚继光练兵、造兵,在张居正的心中,其实也是想靠着戚继光把大明的军事推向巅峰的。
成也张居正,败也张居正。可惜的是,张居正很快败下阵来,一条鞭变法让张居正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此同时,万历帝朱翊钧开始长大,张居正只能卸下权力,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在他去世不久后,朝廷以万历为首的反对派清算张居正。
万历帝只为了消去张居正的烙印,可他手下的文官,却会对张居正“一脉”赶尽杀绝。
戚继光自然被打为张居正一脉,于是在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半年后,戚继光被调往广东,这其实就是架空,就是在摧毁戚继光多年的战果。
居正殁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遽改之广东。
如果戚继光还年轻,那么他肯定还会找“靠山”,再当掌权者的“门下走狗”,可是他老了,他依附张居正的举动也太出格了,所以他没有转机了,戚继光也认命了,老老实实到广东养老。
戚继光离开坐镇近二十年的北方时候,周围的百姓都哭泣了,陈第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来形容戚继光离职时的场面:
辕门遗爱满幽燕,不见胡尘十六年。
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
一句“不见胡尘十六年”,足以让戚继光名留青史,可戚继光还是抵不过朝廷的人心阴谋。
可戚继光南下了,朝廷的人还是不愿意放过他,当时戚继光的弟弟戚继美在贵州担任总兵,朝廷便又有人“弹劾”他们兄弟二人,戚继光和弟弟因此再被罢官,遣返回家,而戚继美不久后去世,这对戚继光的打击极大。
此时的戚继光也已经老了,戚继光和妻子王氏都老了,他们这些年一直都想生下孩子,但孩子却大多数夭折,据清朝的张廷玉所记载,因为王氏发现了戚继光在别处养有妾室,并且已经育有几子,王氏便愤怒暴走,最终把家产都带走,属于是和戚继光“离婚”了。
王氏也是将门之女,在戚继光打仗的时候,王氏多有协助,丝毫不比岳飞的夫人李氏差,但也是这种脾气火爆之人,忍不了戚继光的“背后之举”。
万历十五年,戚继光真的成为了一个“孤寡老人”,但这这也是戚继光这一生最“清静”的时光,他跟晚年政治斗争失败的司马光一样,他也写书,但写的都是兵书,大多数都是对以前《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的补充。
万历十六年,戚继光去世于家中,据说当天戚继光的好友汪道昆听到了鸡悲鸣了三声,预示着这位大明神将的陨落:
“鸡三号,将星陨矣”。
只可惜,大明的朝廷对于戚继光的逝去似乎没有什么波动,比起戚继光,他们的权斗似乎更有趣。
这不是戚继光的悲哀,只是时代的悲哀。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