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朝代,景泰二年是公元什么年?
景泰:(公元1450年——1457年),为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前后共使用八年。故景泰二年为公元1451年!
朱祁钰,即明代宗,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也先所俘!
兵部尚书于谦立朱祁钰为帝,粉碎了瓦剌对北京(顺天)的进攻,迫使瓦剌放回英宗。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英宗返回北京,祁钰害怕英宗复辟,故将其软禁于宫中!
景泰三年(1452年),代宗废去明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朱见济在次年因病去世。
景泰八年(1457年)一月,代宗病危,十五日于谦等人决定复立英宗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十六日曹吉祥、石亨、徐有贞等人谋复立英宗,十七日清晨,发动夺门之变,率领武士攻入紫禁城奉天殿,英宗复辟。代宗被降为郕王,软禁在西苑,一个多月后去世,享年30岁。
古代为什么不把犯人关进监狱?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深究其原因,会发现一些比较“有趣”的东西。“发配边疆”这一种刑罚,狠狠地抓住了古代人地思想、身体等各方面“疼点”,其残酷程度远非现代人所想,有时候它甚至比“斩立决”还要让人感到恐怖。而且这一刑罚还有“废物再利用”,这一深层次意思在里面,不是单纯的流放就完事了,还要“劳动改造,自力更生。”
资源有限,养不起在古代,物资匮乏,就算是国泰民安的大唐盛世,依然有着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在一般的时间里,古代都是处于一种缺粮状态,往往是筹备一场大战的军粮都会有很多问题。更遑论把犯人关起来,供给他吃喝,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古代犯人被抓后,官府会对其所犯的罪行轻重,而做出判决,重者直接“秋后问斩”,一刀砍了了事。轻则就会判鞭刑或者仗刑等肉体惩罚,打完了事,涨涨记性就是了。几乎不会判五年、十年这种长期监禁的刑罚,终身监禁更加不会,除非这个犯人是哪个王公贵族或者皇帝亲自交代要关这么久,否则长期关监狱是不会出现的。
不是不相关,是实在关不起,人一关起来,还要给他吃喝,总不能看他饿死吧?可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于是,对那些罪不至死,但犯的罪又不轻的人,流放千里之外的荒野之地,让他们去吃别人的,或者自力更生,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了。
发配千里的恐怖古人由于封建思想问题,都有着很浓厚的“乡土情结”,讲究一个落叶归根。他们活着的时候不想背井离乡,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安安稳稳地活下去。死后也是想着落叶归根,埋葬在家乡,享受子孙后代的供奉。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度不够,使得他们对外面天生有一种恐惧,从心里面排斥。
犯人被流放到几千里之外,对他们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他们会对家乡无比的思念,渴望有生之年能回去。同时,几千里的流放路程,带着脚镣、枷锁,徒步跋山涉水地,慢慢地走去,路上还要受到衙役的欺压,走上几个月、上年。很多犯人都没能走到流放地,就已经坚持不住,思乡成疾而死。
而就算去到了流放地,迎接他们的也是艰苦恶劣的生活条件,还有无尽的孤单,如何活下去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很多时候,犯人宁愿被杀头,也不愿意被流放千里之外,因为杀头是一瞬间死去的事,流放之刑可能会是精神和身体被慢慢折磨致死的一个过程,比被砍头还要受罪,不如早死早超生。这就是对他们所犯罪行最好的惩罚
就像汉武帝时期的外交家苏武,他出使匈奴被扣押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后来匈奴与大汉交好,才被放了回去。他在这十九年里,孤独地在北海放羊,渴了吃雪,饿了挖草根或者抓野兔为生,与羊睡在一起取暖,这是何等艰苦的条件?他生生熬过了十九年,由一个青壮年熬成了胡须头发皆白的“野人”。
苏武被接回国后,汉宣帝念其忠心,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褒赞他爱国忠贞的节操。
物尽其用古代的流放之刑,也分两种。一种是单纯的流放:到了流放地后,会被安排劳动改造,或喂养牲畜,或下地劳作耕种,一方面是要养活自己,另一方面是为国家做“贡献”,耕种粮食,通过劳动的方式,达到改造的目的,不至于混吃等死,毕竟也是犯人,没有享受的资格。这种人只要坚持下来,回乡生活还是有希望的。
第二种则比较残酷了:就是流放千里之外的边疆从军,或者给边疆战士为奴为婢,说得好听点的叫做“戴罪立功”,以军功换自由。实际上,一旦发生战争,他们就是战场上的炮灰人物,九死一生,活下来也是残疾的多,以古代的条件,战场受重伤,除了等死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但是对国家来说,流放边疆这是惩罚犯人最好的办法,既可以物尽其用,还可以创造额外的利用价值,一举多得。
所以这也是流放之刑那么让人害怕的原因之一。
像清朝的流放刑罚,一般都是:“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曾经一度被文人墨客比喻成地狱般的责罚,可见其恐怖程度。宁古塔这个地方,地处黑龙江边境,是清始祖的发源地,离北京城4000多里远。这里常年被冰雪覆盖,气温零下十几度,周围全是原始森林,环境极其恶劣,只能靠着打猎、捕鱼为生。而披甲人则是清朝派在此地守卫边疆的士兵,给这些人做奴隶,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会是什么好差事?所以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都说这里是“地狱”。
所以说,古代不把犯人关进监狱,而是把人发配千里之外,是有着客观原因,也有着“物尽所用”的考虑在里面。犯人被流放,既可以节省国家的粮食负担,让他们自力更生,又可以给国家耕种产出更多的粮食,同时也达到了给予他们惩罚的目的,虽然这个惩罚有时候看起来比“秋后问斩”还要令人害怕。另外他们还可以充当战场杀敌的“士兵”,将功赎罪。只要自己能熬过去,回乡安享生活还是有希望的。
但是最好不要做犯法的事,一旦触犯法律,必定受到惩罚,古今皆如此。
晴雅集年代?
以幽暗遥远的平安时代为背景,安倍晴明和博雅这两个主角为中心,虚构了一个神秘典雅的人鬼共处世界。
早在01年,影版和剧版的《阴阳师》便在日本上映,03年,又上映了影版《阴阳师》的第二部。《晴雅集》的历史背景,是个架空的朝代。
这个朝代有个灾难源头,是一条叫做祸蛇的妖孽。它妖力奇高,以吸食人类的贪恋为食。
几百年前,四位法师联合四大神兽,封印了祸蛇。
谁知几百年后,祸蛇又要冲破法阵,降于世间。
于是新的四位法师被召前往京都,参加祭天大典,捉妖收灵。
用妖的妖灵,唤醒镇压住祸蛇的四大神兽:青龙 白虎 朱雀 玄武。
其中的一位法师,便是晴明(赵又廷 饰)。
另外三位分别是:
自幼守护在公主身边的武士博雅(邓伦饰)。
来自西疆的泷夜(春夏饰)。
镇守天都,参加过上次祭天大典的老法师和随从鹤守月(汪铎饰)。
众人都被公主(王子文饰)安排到同一院子处居住。
让晴明震惊的是,鹤守月竟然和已故的师父忠行(汪铎饰),长得一摸一样。
不过他还来不及多加询问,怪事就频出。
先是老法师突然惨死,一时间,人心惶惶,彼此猜疑。
晴明和博雅,一开始更是不对付。
晴明一直被传为狐妖之子,而博雅的母亲就是被狐妖所害。
再加上博雅对待事物的态度非黑即白,认为是妖就该杀。
所以当他看到晴明用妖来做式神,还跟妖有共情,十分不解。
其实在原著中,晴明和博雅二人的关系本身就有种微妙的情愫。
这两位无论从外貌、性格、行为处事方面来说都差异巨大的男人,却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成为了相爱相杀的好友。
接着,晴明目睹了泷夜被冒出的发妖杀死。
泷夜在临死前,挣扎向晴明说出,这一切都是公主所为。
于是,博雅拿着晴明给的符咒去试探鹤守月,却发现鹤守月作为忠行的式神早已叛变。
晴明则拿出了忠行临终前交给他的匕首,公主一看到就泪流满面。
真相逐渐揭晓。
公主原名为芳月,因为食了人鱼肉长生不老,才有资格作为封印祸蛇的容器。
几百年间,她不断地改名换姓,也因此结识了忠行。
两人都动了情,但忠行为了守护天下太平,只能忍痛离开。
临走前,忠行制造了鹤守月来守护着公主,又送了一把匕首,就名芳月。
岁月更替,公主再也无法压抑住对忠行的思念。
于是再度诞下祸蛇后,让鹤守月与祸蛇融为一体,两人试图冲破结界,逃离京都。
终极大战,一触即发。
《晴雅集》是由禾和(上海)影业有限公司、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出品的古装玄幻片,由郭敬明执导兼编剧,赵又廷、邓伦、王子文、春夏、汪铎等领衔主演。
该片改编自日本作家梦枕貘的同名小说,分为《晴雅集》和《泷夜曲》两部,讲述了阴阳师晴明,在探寻天都城怪象的过程中,与武士博雅、法师泷夜相识,三人联手展开调查的故事。该片于2020年12月2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金国骑兵让人恐惧的狼牙棒?
金国骑兵喜欢用狼牙棒,是因为穷;宋朝不装备狼牙棒,因为狼牙棒纯属鸡肋,没有狼牙棒一样打败金国骑兵。
黄天荡之战,当时韩世忠带着巾帼英豪梁红玉出征。在金山下两军酣战,到了关键时刻,之间梁红玉撤去红袍,双手拿起鼓锤,猛的一下鼓声震动金山。
两军将士都停下来,看着一身劲装的梁红玉在船头上击鼓,英姿飒爽的梁红玉和激昂的鼓声,振奋了每一位的宋军将士。
韩世忠和宋军当下是士气倍增,呼声震天乘艨艟直冲金军。宋军士气如虹击败金将斜卯阿里、韩常。吓的完颜宗弼丢下了狼牙棒,逃到了黄天荡内,还向韩世忠求饶。
虽然黄天荡一战最终宋军被完颜宗弼跑了,不过在韩世忠和岳飞等人的努力下,曾经号称满万不可敌的金国,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概叹,可见南宋的军队战斗力并不比金国的劲旅弱,所以民间传说的那句,“金有狼牙棒,宋有天灵盖”是一种后世的戏称。
真实的情况,南宋和金朝之间的战绩上,南宋并不像民间传说的弱,在黄天荡之战、川陕之战、顺昌大捷、富平之战、和尚原之战、仙人关之战、岳飞北伐中,号称战斗力彪悍的金朝并没有得到什么好果子吃,最终在公元1141年,双方签订了绍兴和议。
而此后的采石之战,南宋军民的协手合作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支持金国由盛转衰,而南宋却由守转攻,甚至还进行了一次隆兴北伐,不过隆兴北伐是虎头蛇尾,最终南宋改变了战略,联蒙灭金,经历了一系列的战斗后,终于拿下了蔡州,最后结果看似偏安一偶弱小的南宋,却联合蒙古灭了,经常秀肌肉的金国。
以宋金之战中的战绩,可以看出南宋防守和进攻做到有板有眼,面的拿着狼牙棒的金国铁浮图,其实他们一点也不害怕,甚至有些鄙视金国笨重的狼牙棒,因为那东西压根就是鸡肋。
先说一下宋朝鄙视金国用狼牙棒的原因:
南宋小看金朝的狼牙棒是有原因的,首先这狼牙棒发明者,不是女真人,其实早在远古时期,中原就出现了类似狼牙棒神兵,当时人们把动物的下巴颏儿拿出来,在用皮筋捆绑在木杆上,把动物的骨头和牙齿的做成了兵器。
到了西周时期,演变炒成了“殳”。“殳”因为不适合当时的战斗发展,曾经一度被遗忘,后来又经过演变,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重装骑兵的出现,又出现了铁骨朵。而铁骨朵和狼牙棒在作用上,已经是非常像了,
不过当时铁骨朵使用不多。直到了唐朝时期,重装铁骑的出现,能看到隋唐时期,秦琼有长枪加上杀手锏,李世民用马槊,还有就是非常著名唐横刀等等,可见当时已经非常重视穿刺破甲。
最典型还有破甲弓、床子弩,就是专门对付重甲所使用的。但是这些东西,都进入了一个误区,就是都在穿刺下功夫。可后来的辽,西夏,北宋的装甲防御力不断的加强,传统的这些东西失去了作用,某些大将开始琢磨另外走一条路,就出现了狼牙棒之类的兵器。当时为何会研发出狼牙棒呢?
其实北宋时期,因为宋朝的战争非常频繁,但是北宋的商贸和科技,还有打铁业却很发达,并且宋朝的工匠很喜欢琢磨新东西,在北宋时期中国的科技是达到一个小高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运用到航海,造纸术的蓬勃发展,火器的广泛使用到武器中,都是在宋朝开始。
并且宋朝的能工巧匠很多,例如宋朝的传奇神兵,神臂弓就是一个巅峰作品,这东西到现在都是个迷,但是在历史上,它给辽国和西夏的骑兵造成了很大心理阴影,可以说是宋朝工匠的一种胜利,所以宋朝一些工匠,结合当时的战场实际情况,结合了动物牙齿和重量的敲击,发明了狼牙棒非常正常。
北宋的曾公亮,在自己的《武经总要》就记录过狼牙棒:“取坚重木为之,长四、五尺……植钉于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可见狼牙棒的发明者,肯定是宋朝或者宋朝的前人。
但是他们发明归发明,后人使用起来发现这东西,压根不适用也北宋军队,狼牙棒有一定的长度,头重脚轻,又不像锤子或者铁骨朵一样的轻便,容易携带。挥舞起来本来就不是很方便,而且需要一定臂力的人,才能连续对其挥舞,大部分的使用者,都是一些具有一定武动底子的战将,所以狼牙棒普及率不是很高。
主要还有一个原因,但是北宋是以文制武,所以哪怕你把狼牙棒甩出个花来,还不如词人写一首风月的诗词受欢迎,更重要这武器确实不适合步兵为主的,骑兵为辅的北宋,所以一直做冷板凳,因为北宋可选择的东西太多了,反而没人注意这铁疙瘩的威力。
在后来宋朝发现自己吃亏了,自己发明的狼牙棒,在和金朝作战是,被对方的铁浮屠手里的狼牙棒,敲的北宋朝军队毫无抵抗之力。宋军手里如刀剑斧钺等等,如果不是击中盔甲的软肋,一般不会给对方造成伤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狼牙棒没想到自己的春天来了,竟然被金朝发现了自己的优势,金朝的骑兵,充分发挥了狼牙棒巨大摧毁力,确实让北宋军队望而生畏。
其实,这里有些是北宋虽然点亮了火器这棵科技树,但是却在对付重甲骑兵走入了误区,并且在檀渊之盟后,北宋的精力更多的在发展经济和文化中,还有北宋独特的制度,导致了很难发挥出各种武器应该有的战斗力。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北宋缺乏战马,因为狼牙棒这种对付重装装甲的利器,如果缺乏而来具有机动和冲击力的战马,其实压根就是个鸡肋,靠步兵恢复笨重的狼牙棒去对付金国的骑兵,这完全是给对手送奖励。
再看看金国为何那么喜欢狼牙棒,并且把狼牙棒变成了标配。
金国怎么弄到狼牙棒,历史上已经是不可考了,没有任何的资料,根据推测,应该是来自于隋唐时期的狼牙朔之类的装备,女真本来是辽国的附属,辽国主要使用的是长枪、骨朵和斧头不同,估计这些东西他们是禁止装备,很难搞到手的东西,
所以他们退而求其次,找到了可允许有趁手的东西,估计这个时候他们发现了宋朝的狼牙棒非常适合自己,毕竟当时北宋和完颜阿骨打是有合作的,当时送一些库存的鸡肋援助女真,这很符合北宋商人的作风。
女真获得狼牙棒,还有一种渠道,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因为藩镇割据战乱频繁,战争导致兵器需求量大增,可是制作起来要更简化,所以当时许多唐朝巅峰时期的兵器,都见见被淘汰,例如唐横刀被弃用,选择更快的制作方法,长槊简化为长矛等。这时候,狼牙槊也出现了变化,简化为狼牙棒,只强调它的打击效果,可没想到却因此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喜爱。
反正怎么样都好,谁都没想到,歪打正着的就点亮了女真的科技树,狼牙棒第一次和金国彪悍的骑手结合,并且在对辽国的战场上,开始磨合并且发挥出惊人的碾压实力。狼牙棒破甲能力和辽国的长枪、骨朵和斧头不同,他们不再走穿刺破甲的路子,而是利用马的快速和重力惯性,以蛮力和速度碎甲。
这种方法到底什么时候被金国完美地结合,因为确实辽国的历史,倒是很难考证了,但是当初完颜阿骨带着2500人乌合之众揭竿而起,啥也没有的一帮蛮人,辽国的天祚帝都难得动心思,只是派出了800正规辽军去讨伐,
可千万不要小看这800全副武装的辽军,比起拼凑起来,毫无阵法可言,甚至手头像样点的兵器都每一件的女真人,完全可以碾压。可没想到辽金战争的第一战,非常具有戏剧性性,没了退路的女真人完全不需要战术和阵法,纯粹就是和对方拼。没想到这样反而获得了大胜,辽国铁骑遭到全歼。后来在出河店之战,女真再次以少胜多,以3700人战胜了7000人,
这一战是否女真使用了狼牙棒,我们还不是很清楚,但是能看到肯定是使用了打击类的兵器,因为辽国派出的骑兵,其防御力让北宋将士是吃够了苦头的。而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女真人当时仿佛开了挂一样,经常不受“以众击寡”这个规律的约束,连续不断的在战争中“以少击众”获得大捷。这是当时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又解释不清楚,所以历史学者吕思勉评论,“考之往史,殆无如女真者”。
个人认为,完颜阿骨打率领女真节节胜利的原因,
一是,女真人当时能吃苦,
二,具有强大和娴熟的骑兵作战能力,
三,机动灵活的战术,
四,具有较为实用的兵器。
这四点缺一不可,而当时的完颜阿骨打却都具备了,这里的武器当然就有狼牙棒在里面。
狼牙棒因为能配合着女真骑兵,在高速度运动中,产生一种一往无前的冲击力,直接能将对手的骑兵和步兵的重甲穿透,不管对方的重甲如何坚硬,狼牙棒的都有办法对付它。并且狼牙棒在女真骑兵手里,玩出了各种的花式,熟练运用狼牙棒后的女真族,面对腐朽的辽国和 北宋才像开挂一样,接连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可是当女真真遇上敢硬扛的对手,例如拼命保护半壁江山的南宋,还有左右逢源的西夏,它们的彪悍战绩就不得不终止,甚至百年后同样是腐朽的金国,被崛起的蒙古找到了对付的办法,蒙古在野狐岭以同样的以少胜多,把拿着狼牙棒的金国精锐打的落花流水,最终金国此战后开始衰落。可见“满万不可敌”的女真,有被神话的成分,应该他们的成功,来自对手的掉以轻心和内部腐朽的缘故。
而金国把狼牙棒变成了标配之一,除了狼牙棒经过了改良,非常趁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上文提到的,狼牙棒是狼牙 的简化版本,这东西制造起来,比传统的长矛和利剑要容易简单,同时工艺要求也不复杂,试想一下,早期的完颜阿骨打,揭竿而起时才2500人,里面人员混杂,
并且这种情况下,辽国肯定对他们是实行了外围的封锁,女真要看传统路子,打造各种的锋利兵器,就显得在工匠和资源上非常的困难,这种情况下,既要保持战斗的投入,又要不断的给前线供给装备,怎么办?
越简单越实用越快速越好,初期女真的狼牙棒肯定非常简单,甚至可以猜测很原始,可这东西经过他们实战掌握后,却变成了他们的高科技,经过了适当的改良,特别是接连获得胜利后,获得大量资源的完颜阿骨打,当然不会轻视实用有容易制造的狼牙棒,经过改良的狼牙棒各具威力,当然制造更简单,所以才人手一件,变成了标配。
可是狼牙棒这种兵器算很先进吗?
当然不是,其实狼牙棒就是一种简单的钝器,而且在当时,战场女真人使用的狼牙棒,也是各式各样,自己都没有一个相当的规范。但是虽然狼牙棒,没有神臂弓这些高科技含量,却因为走一力破十会的野蛮方式,在狼牙棒面前,并不是一般辽国和北宋将士能够接地下的,曾经一段时间内,面对狼牙棒,北宋的大军毫无办法。
所以,制作简单快速,材料节约又省事,使用起来威力强大,又非常适合女真骑兵的狼牙棒,结合了女真骑兵的自身特点,才一度闪耀自己的光芒,正如李白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找到适合的使用在,笨重的狼牙棒其给人的震撼感,是非常强烈的。
那么宋朝真拿狼牙棒没办法了吗?
也不是,初期的北宋,面对冲击力强悍,并且具有一批耐苦的女真骑兵,战绩确实屡战屡败,原因当时人总结是因为吃了步兵多,骑兵少的亏,南宋吕颐浩提到过“和金人作战”,宋朝出现“非止百战百败,往往望风奔溃,不暇交锋者”,败的原因就是,女真人善用骑兵突阵。他发现宋军因为地形不利有关,在广阔的北方平原上,步兵难以和女真的骑兵抗衡。金国更利用机动的骑兵,常以张开“左右两翼”,“ 前来围掩”,这样通常都是能一举得胜。
并且金国后来出现的铁浮图,简直是宋军各种阵法的噩梦,无论你摆出什么阵法,既然被冲的稀里哗啦,可对方却毫发无损,并且是齐头并进,这种玩法初期让 北宋君臣非常不适应,当然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才有后来的望风而逃。
可到了南宋时期,金国的这些利器,却成了自己的障碍,金人有点像曹操,适应平原作战,可是到了南方,在以舟船为主的地区,骑兵和铁浮图的机动性就差了很多,并且此时的南宋已经研究出了对金人的一些办法。
例如:岳飞就找到了金国骑兵的软肋
岳飞通过和金兵作战,发现金兵虽然很强悍,并且在装备上是完美无缺,可依然有弱点。他鉴于宋朝本身骑兵不足,偏安一偶后,更是依靠步兵作战。所以要用两条腿跑打赢四条腿的,必须得做出一些牺牲。岳飞发现金朝的轻骑兵拐子马、重骑铁浮屠,有一个地方是被忽视的,就是战马的腿部关节,这里是无法用盔甲包裹。
对方穿着沉重装甲的重骑兵,如果撂倒了战马,金兵自然就会连续地栽倒。可是这个办法实施不容易,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同时也需要培养一批精兵,因为在面对强悍的金骑,首先自己的人不能慌,心理素质不过硬。基本靠近金国骑兵是不可能的,其次要宋军蹲下使用麻扎刀对方马腿。那么战马带出的惯性和冲击力,完全是步兵不能阻挡的。这也会令金兵望而生畏的,同归于尽的战法。可是这种战法消耗太大,也不适合长期使用,
所以岳飞考虑使用了弩,弩在宋朝被广泛使用在对抗北方骑兵中,踏张弩甚至还采用三组轮射的迭射法,北宋的“神臂弓”的有效范围372米以上。金兀术也曾经也说,神臂弩是最令他恐惧的东西。
可是弩手近战是有缺点的,岳家军还考虑使用了拒马,拒马作用非常明显,有效保护敌骑冲阵,并且岳家军在拒马后,搭配了长柄刀手。这样一个多兵种结合的步兵出现,一度限制了对方的机动能力,但是光防守不行啊,要取得胜利,就是要进攻。
所以岳飞思想想后,组建了一只南宋骑兵军团,南宋虽然手上马很少,但是伪齐很多啊,岳飞组建的2万多骑兵中,大部分的战马来自伪齐。他这只精锐的骑兵,再发挥宋朝的装备,面对拿着狼牙棒的金国,一点也不落于下风,配合南宋舟船的战法,这样一来,激动力增强的岳家军其战斗力上了一个档次,
而岳飞的许多手下,都是骑兵玩的很溜的名将,更不要说勇悍过人的杨再兴,一度将金兵打的士气低落,而此时但是的岳家军的装备,属于那个时代的顶级水准。拥有最强的弩、床子弩和神臂弓。还研发了——原始的火箭,岳家军连这个也少量装备;
而且,岳家军还很重视水师的装备,拥有早期的机械战船,高大的战船上配了投石机。无形中增强了舟船的远程打击能力,明显从装备上压制了对手。岳家军的常胜,不但是岳飞具有精忠报国制之心,同时和岳飞讲求实际、实用的战术有关,但是其装备也功不可没。
而金国并没有重视这一点,自负当年的铁骑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过于相信重装骑兵和狼牙棒的冲击力,在后来面对成吉思汗铁木真时,铁木真不知道是不是看过《武穆遗书》,反正他知道了金国的弱点,利用了同样的办法,蒙古骑兵金国骑兵对冲时,战胜了金国的大军。
由此可见,狼牙棒的威风,只是北宋在作战模上墨守成规,没有相应的变化,又缺少战马导致的被,在金兵手中的让人恐惧的狼牙棒,对于宋朝来说,压根就是一个鸡肋,因为宋朝好东西太多了,只是没找到充分发掘和发挥它们的人,当精忠报国的岳飞的横空出现,强大的岳家军和南宋军民,让金国吃紧了苦头,可以说这才是宋朝真正的实力。
你对此怎么看?
为啥古代老是日本打朝鲜?
日本没进攻朝鲜之前,他们还不知道对面有个倭国的国家,当时的箕子朝鲜、卫满朝鲜时期,文明都集中在了半岛北部区域,而南部还处于原始生活状态。日本更是弥生时代的蛮荒期,双方又没有啥航海技术,所以就算知道有个以后会来欺负自己的日本,但也没有船能过去征服。
至于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高句丽朝鲜三国时代,自家打来打去都忙不过来了,哪有精力去跨海去对付日本。朝鲜历史也有记载当时的新罗跟日本有过几次冲突,但都是小规模的,倭寇来骚扰新罗击退,就这样往来几次而已。
在唐朝是,唐高宗联合新罗打了一场白江口战役,打的百济和日本联军丢盔弃甲,此后新罗更是紧紧跟着唐朝这个大哥混。在大哥的照顾下,灭了百济和高句丽,终于完成了统一。
而此时的日本也在加紧学习唐朝文化、军事、政治,使自己进入了“天平文化”,日本在全面的提升国力时,已经对朝鲜虎视眈眈了。
918年,王建取代新罗,朝鲜半岛进入高丽时代,然而北方游牧的崛起,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来捏这个软柿子,导致此时的朝鲜上演了一轮又一轮的防御战。这时的朝鲜别说进攻日本,自身能活下来都是万幸了。
第一次踏上日本国土朝鲜被打的归附蒙古后,忽必烈派高丽的洪茶丘进攻日本,这是朝鲜有史以来第一次踏上日本国土,然而上天眷顾了日本。
1392年时李氏王朝建立,此时的日本和朝鲜互通有无,但两国的摩擦也急剧增加,在这期间倭寇曾多次入侵朝鲜,甚至一度威胁朝鲜统治者。世宗大王时期,朝鲜终于决定发动己亥东征,想趁这次战役扫平这些倭寇,而这次才是朝鲜第一次用自己的军事进攻日本。
当时的名将李从茂带来一万多士兵和两百多艘战船进攻对马岛的倭寇基地,当令人诧异的是,当日的倭寇才600人,而李从茂还被伏击了,朝鲜士兵死伤无数,最后在对马岛讲和。
令人堪忧的战斗力朝鲜没有进攻日本本土除了自身的朝代更替、内战的问题外,主要是其战斗力实在令人汗颜。壬辰战争爆发时,明朝援助朝鲜击退了日本的进攻,但也在这次的战斗中暴露了朝鲜军队和日军的战斗力上的极大差距。
可以说这次战斗如果没有明军相助,那么日军就能在两个月内一路跨过鸭绿江,就这样的战斗力想进攻日本,简直是痴心妄想。在此之后,日本的明治维新更是走上的强国之路,甲午战争后朝鲜更是直接被吞并,直到二战结束后朝鲜才引来了独立。
朝鲜半岛可以说是命运多舛,从箕子进入朝鲜开始就经历各个朝代,然后有经历“三国”时期,再成为中原王朝附属国,然后又一直被日本欺负。
朝鲜遭受这么多的波折,也是因自身的地理位置、战斗力、王朝的进取心等原因:地理位置不好
朝鲜半岛比较小,北部更是多山,耕种面积就变得极少,这样少量的可生存环境就无法支撑一个强力的政权,在后来统一整个朝鲜后效果还稍微好了一点,但还是属于贫瘠之国。
朝鲜处于欧亚大陆的边缘之地,这样的位置极靠北离草原近,这看起来不错,但要知道古代的游牧名族在冷兵器时代时解决的武力巅峰,所以朝鲜一直受到游牧民族的骚扰,疲于奔命。
处于中日之间的尴尬环境,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下如果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依附一国,中原打日本要经过朝鲜、日本想入侵中原也要经过朝鲜,这让朝鲜变成了随意往来的“公交站”。
军事差距过大
在朝鲜历史名将中,我们能记起来的也就李成桂、崔莹、权栗、李舜臣等等,但地小兵寡,能给他们发挥的场地太小。而历史上的战役中,能抵御外来之敌已经算是大胜,当打不过外敌时只能整个国家依附到另外的国家,这就让其一直处于附属国的处境,一直受人钳制,无法更有效率的发展军事。
因此,从上面的朝鲜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强敌环伺的国家,土地贫瘠、外敌侵扰、朝代更替频繁、战斗力低下,这样的国家能保护好自己生存下来已是幸运,进攻日本犹如天方夜谭。
事实也证明,不管是一个文明,还是一个人,选对一个出生点,是多么的重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