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爱消除外挂,感觉自己身上戾气好重?
首先恭喜你,你一定会感觉很吃惊我为什么会这么说。
我要恭喜你,是因为你的觉察。
心理学的话:看见即疗愈。
看见情绪里的诉说,寻求解决方法,一点点践行,这就是疗愈之路。
那么,你在提问里说的:戾气,不如意时总爱发脾气,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说时,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冰山”。
冰山理论说的是:
我们的心灵好似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只是少部分,代表了意识,而潜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为意识所控制,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
戾气重,不如意就发脾气, 就是潜意识的诉求。
它的需要未被满足,便通过孩子的方式要得到想要的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上面原因是:
1、童年成长中被忽略、有愿望未被满足。
2、习得性的表达方式。
3、爱的忠诚。
下面我就一一分析
1、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原因:被忽略、有愿望未被满足。
在多子女的家庭里,排行中间的孩子,最常被养育者忽略,即使是当下二胎家庭的孩子,最后出生的孩子,相比较第一个孩子,被忽略的程度较多。
以生命体而言,生存是第一需要,不被关注或被关注较少,作为孩子,就会拼命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表达需要和情绪,戾气重,就是怨,恨,愤怒的表达。
如果一个孩子重要感未被满足,就会越来越积攒和压抑更多的怨气,委屈和戾气。
孩子在童年期仰赖于父母生存,即使有太多的怨也是不敢正面表达的,所以情绪的压抑或者仅是发脾气的方式就己经用得很纯熟了。
成年后,如果我们较少觉察自己的表达方式,就用一直沿用童年的方式与人相处而不自知,这在亲密关系里呈现的最为明鲜。
2、习得性的表达方式
童年,我们在养育者的照料下吸收着除物质外的精神养份,养育者(不仅仅是亲生父母,有的人是由祖辈养大,或养父母等)最初的照料者对待我们的方式,对待他人的方式,童年的我们透过观察接收、学习,一点点渗透到头脑里、感觉里,这些被称之为“认知”,“认”就是同意,“知”就是懂得。
如此一来,在我们的感受与认知里,养育者用“戾气”、发脾气的方式在关系表达,就成为了我们不二的选择,由此渐渐的成为了我们的方式。
3、爱的忠诚
在潜意识里,我们对养育者爱的表达就是“忠诚”。
例如:妈妈受苦,我就不能允许自己幸福。
如果我幸福了,我就是罪人。
情绪的表达方式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化解情绪危机,就要告诉自己,
这样的方式是自己从前用过的旧的模式,己然不适应当下的生命节奏与交往了,自己要扔掉旧的,换一个新的方式,对待自己和他人。
同时,选一个信得过的心理咨询师,做一个长期的自我成长很有必要。
我是弥渡心理,如果我的文字对你有启发,欢迎关注、留言、提问、点赞、转发、收藏。
谢谢你的阅读与关注。
人为什么打游戏会上瘾?
什么是瘾?
能够称得上为瘾的很多,比如烟瘾、酒瘾、茶瘾、药瘾、网瘾、毒瘾等等。其实你如果仔细观察这个瘾不过就是一个瘾到另一个瘾,比如婴儿时的依恋模型到成人依恋模型的一个过程,在心理学上还有一些不称之为“瘾”的瘾,比如恋物、盗窃、赌博、施虐、受虐、恋童等等。而与瘾相同意思的词就是“嗜好”。如果从精神障碍中去寻找带瘾的症状,那就是沉迷于幻想、沉迷于紧张、悲伤之中。常发生在正常人中的瘾,比如工作狂、会议狂、男朋友女朋友不停的换(性伴侣)。当然也有受人称赞的瘾,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总之瘾就是习惯成性、嗜好成性,而它背后最大的支撑动力就是---快感、寄托,换句话说,这种瘾就是在寻找自己替代性的满足,比如换来换去,专注于抓住一个什么东西,却很少去想为什么想要抓住这个或者那个,而价值感就是自我存在(或是能力)的体现,他的依恋和依附性是很强的,似乎就是儿时的什么东西没有得到满足,成年后这种需求就会极速的膨胀成为一种情结,而这种情结的不断积累和延续就形成了“瘾”(嗜好)。
人为什么打游戏会上瘾?我们不去讨论成瘾的生物医学取向,以及成瘾的脑机制和遗传基因观的角度,比如成瘾的脑机制,或者是成瘾的奖赏回路,以及相关的神经递质,尤其是成瘾的神经适应性的变化,遗传基因等等一系列方面去讲,特别是心理发展与成瘾,成瘾的强化理论,以及他的积极强化观和消极强观等。我们直接讲的通俗一些,也就是成瘾的思维,以个体特定的方式对信息加以歪曲,而这种歪曲与成瘾行为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多年来对成瘾思维研究的一个理论支撑点。
从成瘾的思维上来讲成瘾往往在歪曲事实的基础上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原则和认知过程,也就是对某种游戏的郭丞以思维性的给予了实质性的歪曲,而这种歪曲的逻辑,从表面上看,不论是精细方面误导方面颇具吸引力,能够使人在打游戏的时候,产生一种极度关注而又极度自我的思维倾向,而这种倾向是偏颇的,是自我认知的一种歪曲,是极度不断强化自我思维的错误逻辑,其结果所产生的原因似乎从结论开始的思维,就把游戏当中所制造的事业来评价结论,不论在游戏当中所产生的是失败者还是胜利者,都从我的问题太多而导致我失败的或胜利的,换句话说,我有问题我可能就会失败,而我有能力我就会取得完胜。
其实这正是一种强烈而混乱的逻辑思维,是刻板的思维以全有或者全无的观点,不是就是的原则来对待自己所打的游戏内容,有时的思维是2+2=5,有时的思维是2+2=4,很多时候自我的思维都是为了保持自己成瘾习惯和现状而所做出的思维上的认知服务,尤其是不能够将自己的思维放置为为了挑战现状并提供其他的一种选择,来正确的而不歪曲的去考虑游戏内容所产生的一系列过程,特别是将这种思维偏向于自我,而贯穿于已经形成的思维观念于游戏当中,因此也就产生了,虽然是打游戏,而这种打游戏完全是为了实现自我而服务于自我。
其在打游戏当中对游戏的理解和意识,实际上并不能改变于自我的思维尤其是自我概念,不是基于事实,往往将自己的思维总限于保护性的防御机制之内,比如否认某种游戏所产生的作用,将它最小化正当化和责备自我,自己绝对性的认为在现实的生活当中的痛苦的减轻,只能通过逃避现实,不认为自己打游戏,可能有成瘾的问题。把他人纯正的言辞和行为看成是有敌对的意图,以自己走捷径达到目的为好,包括自己在游戏当中取得胜利或遭到失败,也是同样的对待对预期的期盼,抱有崇高的愿望或期待,常把半杯水看成是半个空杯子,而不能够认清现实的存在。
在绝大部分时候,打游戏的人常常情绪的超敏感性和起伏性是不定的,他们坚信自己的思维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其他的思维方式都是错误的,将自己的现实导入到游戏当中,而不能够自拔,思维导致无所不能,权利和控制的错觉,希望直接发生变化,也就是现实中的变化,来达到自我的满足,许多时间打游戏的人,仅仅看到自己的弱点或者缺点,而不能够将自己的优缺点平衡去看或者客观的去对待思维,已经完全被游戏当中的操纵并说谎,似乎成就以外部的指标来衡量如物质、金钱和地位。打游戏的人常认为他人公开的欺骗、冒犯、藐视和羞辱他们是正常的,而恰恰与现实相同的或相似的游戏当中是可以承受的,而这种歪曲性的事实,自己根本就无法认识到或认识,到了也不予以承认。
当然打游戏者的认知失调也是一种因素,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认知不一致或相互冲突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尤其是在打游戏当中,并进一步激发降低由这种失调造成的紧张状态而延续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当到了现实当中感觉不适应的太多了,而又重新的返回游戏当中,把游戏当现实的存在而发生的一切归于自我的思维当中。这当然也与成瘾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关,而社会因素以成瘾的行为,包括种族、年龄、性别、地域等,年轻成人,少数民族,男性与都市市民对于打游戏的这种依赖性的抵抗能力似乎薄弱,其原因可能是病态的社会条件所致,如家庭条件比较差、教育条件不好、就业机会缺乏、自我动力缺乏等。
一系列的虚拟的与现实的不断交替,当与现实不适应的时候,就进入到虚拟当中,在虚拟当中可以如鱼得水,打游戏似乎就成了一种自我依托的存在方式,它既能体现自我价值,又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实现自我价值在现实当中是难以做到或者得到的,因此当意识形态完全沉浸于这种虚拟的状态当中,就形成了被动性连续性的习惯,而这种习惯恰恰是成瘾的最基础的因素。所以在长期的积累,不断的体验,也就形成了自我非常适应的一种环境,虽然它是虚拟的,但是是适合自我成长的,虽然是歪曲的,但是是可以获得自我认知的,也就是自己可以承认的一种状态,那么这种状态一旦进入持续性的发展,就会形成一种嗜好,也就成为一种上瘾的行为体现,因此打游戏上瘾也就形成了。
天天闲在家怎么办?
【问题分析】首先要确定一个问题,是你找不到工作,还是不肯去找工作。或者是觉得找到的工作自己不够满意,不想去干。这两条原因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只有先想明白这两个问题,我们才能继续下面的深度探讨。
【晓錳先生观点】
一、解放观念,迈出第一步1、在现今社会,要说挣不到钱没有收入是不可能的,我们都有双手双脚通过劳动或多或少总会挣到钱,能够解决温饱的问题。我认为你是观念上有问题,首先在自己思考这一关就否定了自己不能去干这种或那种工作。放下面子去赚钱,就是成年人最大的体面。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不要想得太复杂,先迈开第一步去做,至于做的长远与否是你做了以后需要想得事情,而不要一直停留在思考阶段,要付诸于行动,挣到钱才是王道。
2、出路是靠人拼出来的,而不是靠想出来的。所有的出路都是你一步一步边做边想出来的,而不是纸上谈兵,或者全是自我否定。觉得干这也不行,干其他的也不行。你不去尝试一下怎么会知道不行呢。
二、从小事做起,培养自信心1、现实社会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所有人的压力都很大,有很多人被现实打败了。虽然社会有些时候是残酷的,但我们千万不能自甘堕落,要站起来,去直面困难。所以我们要做一个行动派,增强自己的执行力。我们可以每天记成功日记,将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记录下来,慢慢的你就会很自律,很有执行力。有了自信心,我们才能不畏风雨的前行,去寻求出路。
三、磨练自我,锤炼意志1、疫情期间确实有一部分人日子不太好过,甚至有一部分人失业了,但千万不能让自己闲下来,要给自己找一些事情做。比如,可以去送快递,送外卖,做一些副业兼职,或者在家学习一些技能,为以后找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脑要时刻运转,想方设法提升自己。
【总结】忙里偷闲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所在,希望那些闲暇无所事事的人们能够找到自己价值所在,去努力奋斗。愿你们未来能够一切顺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谢谢!
代沟怎么解决?
代沟,即两代人或几代人之间因思维方式、价值尺度、生活习惯、行为理念的差异而产生的隔阂。解决代沟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正视代沟在老辈和小辈之间,无论何时,代沟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老辈和小辈所经历的时代环境不同,人生的磨砺锻炼不同,接受的教育熏陶不同,扮演的家庭角色不同,因此,思维方式、价值尺度、生活习惯、行为理念存在着差异,相处之中难免产生冲突和碰撞。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等都在不断改变。老辈的学习能为逐步下降,适应能力逐渐减弱,小辈则相对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有更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时代发展越快,这种差异性越明显,其代沟会有扩大趋势。
正视代沟,才有正确应对的基础。经过努力,尽可能使沟浅一点、窄一点。
二、搭桥沟通代沟不是万丈深渊,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代沟之间少有大是大非问题,未必谁对谁错,常有的是误解、不解。老辈和小辈处于沟的两边。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缺少倾诉,缺少倾听,只会使误会越来越多、积怨越来越深。
我不赞成“填平代沟”之说。且不说代沟未必就是消极的、贬义的,它的客观性决定了是填不平、抹不掉的。聪明的办法是面对客观存在的“沟”,架起沟通的桥梁,搭建信息、情感互动的通道。沟上有座桥,就看你走不走过去。
老辈与小辈之间的沟通,可以直面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寓于平日的聊天、“拉家常”之中。沟通是一种互动,而可贵在“主动”。可以是老辈主动,也可以是小辈主动。这种交互过程,使思想认识趋于一致,使情感趋于融合,使误解得以消除。
三、换位思考既处于代沟的两边,看到的风景自然不同。不妨来个角色互换,感受一下对方视角下,对待同一事物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怎样的情感体验。这样,定会加深相互的理解。
如果你是老辈,既要做得高堂之上的“老太爷”,又要做得放低身段的“小字辈”。要多从小辈的角度思考,想一想“曾经年青的我”是怎样对待所遇到的问题的。多考虑小辈身处的时代特征、环境压力的特殊性。不要动辄以长辈自居、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如果你是小辈,想一想“我老了会怎样看、怎样说、怎样做”。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小辈,也要善于从老辈的经验之谈和教训之痛中吸取养分,纠正自己的认识之误和行为之偏。小辈在与长辈的沟通中不可过于任性、过于自我。
四、自省示范许多家庭三代同堂、四代同堂,长幼角色是相对的。你作为儿女的父母的同时,又可能是家中的儿子女儿,甚至孙子孙女。
在代沟之间的沟通方面话不投机,常常因为自己角色做得不到位,却要求对方做到位。这就需要每个人都要不断自省。比如,当你要求小辈孝顺时,应该自省自己对长辈是否竭尽孝顺。对小辈的行为方式不满意,要看一看自己作为长辈是否能接受相同的要求;对长辈有不解,要反省自己作为小辈做得如何。做示范,树榜样,这样在长幼之间的沟通中才更有话语权。
五、尊重包容既有代沟,更需要尊重和包容。尊重即言行上的平等相待。尊重是包容的基础。长辈与小辈之间虽有年龄和辈分的差异,但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因此应当相互尊重。长幼之间的沟通也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你不懂”、“你就是不对”之类的话少说为妙,更不可辱骂或施以暴力,否则,适得其反。
包容,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仁爱,也是一种智慧。包容是钝化代沟冲突的有效手段。包容才能得到尊重。包容,就是要降低衡量对方的“尺度”。同样的物体,当以“纳米”为尺度去衡量,显得数值巨大;若以“米”为尺度去衡量,或许显得微不足道。对人、对事的度量亦如此。长幼之间,别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要包容个性,允许差异。互相看不惯的、不顺眼的、有不解的,用“粗线条”的尺子去衡量,用模糊一点的标准去对照,这就是蕴含智慧的包容。
六、保持距离俗话说得好:距离产生美。唐代韩愈的绝妙佳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距离产生美的极好写照。春草初发,遥看草色青青,近观却只见稀疏色浅的芽儿了。
老辈与小辈如果同处一个屋檐下,长期近距离的接触,生活的细枝末节历历在目,唇齿之间的摩擦在所难免,相互的厌烦情绪会不断积累。小辈往往抱怨老辈保守、古板、抠门、唠叨等;老辈往往看不惯小辈懒散、浪费等。这样,代沟更加凸显。
聪明的办法,是长幼之间在生活空间上适当拉开距离。比如同院不同楼、同楼不同层等,视情而择。这种方式在生活上可相互照应的同时,情感上的厌烦会消减,期盼会增加,有利于代沟的淡化。
以上建议,希望对你解决代沟问题有所帮助。祝你家庭和谐幸福!
如果控制不住的想念一个人怎么办?
很简单。拿张纸出来,列举一百条你讨厌他的地方,无法接受的点,一一对号进去举例说明他的恶心之处。每天重复多次,看看你还想他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