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清洁工杰克,经典烧脑的电影有哪些?
谢邀
大家看电影,有的为了打发时间,有的为了涨涨见识,但不管出发点是什么,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心理上的享受。但总有一些高智商电影,如果你不愿意边看边思考细节,不看到最后揭秘就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简直就是把观众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接下来我就推荐几部高智商烧脑经典电影,仅代表个人观点
1、《盗梦空间》2010
诺兰导演,小李子莱昂纳多,小帅哥约瑟夫高登,玛丽昂·歌迪亚,渡边谦等主演,一个词表达就是“梦中梦的梦”。一层一层的梦境,通过操纵梦来操纵人,不择手段达到目的。可是,梦的复杂要超乎你的想象,而且可能永远醒不过来。在一层层递进的梦境中,柯布不仅要对付费希尔潜意识的本能反抗,还必须直面已逝妻子梅尔的处处破坏,实际情况远比预想危险得多……
2、《蝴蝶效应》2004
A:没什么大不了,大不了回炉重造!B:你滚回娘胎里去吧!A:好的,回见!
《蝴蝶效应》就讲了一个回炉再造的过程,一个小小的因素,可能影响你的一生,仿佛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过去的错误造成了现在的结局,没有办法,只能回去重来一次,一次不行,那就多来几次……
3、《恐怖游轮》2009
希绪弗斯的死循环,没有终点的结局……单亲母亲杰西和一帮朋友乘游艇出海游玩,但她总有一种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感觉。因为风暴,游艇翻了,不得已他们登上了一艘名为“艾俄洛斯”的游轮,结果发现这竟是一艘1930年便告失踪的神秘之船,而船上更是空无一人……
4、《穆赫兰道》2001
大卫林奇惊悚的气氛营造如梦似幻,无懈可击!非常喜欢双女主,但这部电影我看了四遍依然没有看懂,直到看了解析,才能理清梦境和现实的,很震撼! 深夜的穆赫兰道发生一桩车祸,女子丽塔在车祸中失了忆,她跌跌撞撞来到一个公寓里藏身。
一名导演想自己决定新戏的女主角,却被他人强行安排人选。工作不顺意的他还发现妻子和清洁工睡在一起……这些看似松散的事件,就像一个迷宫,引向一个让人猜不透的世界……
5、《记忆碎片》2000
第一次看的时候大学时代,后来剧情全忘了,直到前些天又看了一遍,还是很震撼!其实这部电影只不过告诉我们,我想干啥就干啥,我想是谁就是谁,反正我自己很爽,而且我自己就这么认为的,你们怎么看随便!
当记忆支离破碎后,你该怎样面对生活?按照仅存的线索,抽丝剥茧,找到真相,简单之至却又残酷无比,而莱纳是否有面对这一切的勇气?
6、《搏击俱乐部》1999
后现代人格分裂作品,被多数作品模仿。一般认为,《惊魂记》是鼻祖,《致命身份》是全面爆发。但其实英国1945年的《死亡之夜》都玩过了!当然,《死亡之夜》这种电影就是用来被抄袭的!
杰克是一个大汽车公司的职员,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危机和憎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买肥皂的痞子商人,两人相见恨晚,成了一个“搏击俱乐部” ……
7、《致命身份》2003
不对!那不是我!不对,镜子里这个又丑又胖的人是谁?我们来个守门员就可以去踢球了!人格分裂可以多到10个,超乎你的想象……
一个汽车旅馆里,住进了10个人,他们中间有司机、妓女、过气女星、夫妇、警探和他的犯人,还有神秘的旅馆经理。如同密室杀人案件一样,十个人开始一个接一个的死去,而他们忽然发现他们都具有相同点,真相到底如何?
8、《伊甸湖》2008
荣获2009年《帝国》杂志奖最佳恐怖片奖、2009年葡萄牙奇幻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热恋情侣到湖边度假,却被一群少年给搅了。他们想去求助,却不知道,噩梦才刚刚开始……
9、《孤堡惊情》2007
在孤儿院长大的劳拉有一天重回孤儿院,想重建这里,7岁的儿子西蒙自从搬来这屋子就开始变得不对劲,他幻想出三个不存在的小朋友嬉戏。有一天西蒙失踪了,她不得不开始相信一些东西,陪这些孩子玩游戏……
10、《猎头游戏》2011
一个以猎头身份掩饰的艺术品大盗通过妻子认识了一个男子,得知一张价值不菲的名画的所在,他决定下手盗画。得手成功后,他却碰到了男子和他妻子在偷情,然而,危险才刚刚开始,有人要置他于死地,一场逃亡开始了,身边每一个人都不可相信,他该如何破局?
40岁了有啥合适的工作吗?
你好,前几年生意是不好做,今年直接见不到钱。我也是两夫妻开个便利店的,特别感同身受。出去上班就对了。
我这几天也在思考,明年生意应该也差不多,没必要两个人守着了,也在准备,全职兼职都可以,都是想要增加收入。不知道你是否像我一样,店保留,还是直接生意不做了。
40了,有专业,就专业方向,没专业就进厂吧。效益好一点的工厂,加一下班,4000块钱跑不掉。
想自由点的,也可以考虚美团骑手和滴滴快车。
我也在考虑呀🏀🏀,目前只有美团骑手比较适合我。
重点向你推荐——工地
工地里无论什么工种,只要肯干,钱不会少。
最后:希望你一切顺利。祝好!
感谢各位观看。。。国际上高于或与三体相当的科幻有哪些?
阅读其实是个很私人的事,同样的作品每个人感受不同。
科幻这个概念有点乱,国外的科幻大约还包括了一些魔幻玄幻传奇的成分,从《哈利波特》得过科幻大奖就可以看出英美人的科幻定义和我们有点不同。
我对科幻作品的要求——
第一文学性不能太差,
第二要有纯正科幻基因,不要套着科幻的皮写情情爱爱或者传奇爽文。
我心中纯正的科幻,是结合科学思想描绘人类未来的文学种类。
其它文学作品,主题或许是人性,是已经发生和会继续发生的故事,而一部好的科幻,主题应该加上人类的命运,是张开想象的翅膀,探讨我们未来可能面对的一切。
大刘的作品在想象力和格局方面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说到文学性,个人感觉和传统文学领域的一流作品还有点差距,当然在科幻领域已经可以登顶了。
我个人觉得可以和《三体》媲美的科幻作品有:
《2001太空奥德赛》亚瑟•克拉克 1968年
鸿蒙之初,人类与其他猿类并无不同。
一天早晨,在一群猿类聚集地出现了一块长板状黑石。
在黑石的影响下,这群猿类学会了使用工具,取得了进化的特权……
时光飞逝,2001年,人类在月球挖出一块黑石,黑石的材质难以辨别,但是被挖掘出土那一刻,它似乎被唤醒了,发出一束电波直指木星。
于是,两名船长和三名休眠中的科学家驾驶一艘由电脑哈尔控制的飞船向木星进发了。
不料电脑哈尔中途出现问题,它认为人类是妨碍它完成任务的障碍,关闭了休眠科学家的维生系统,还让在舱外维修的副船长独自飘向太空。
船长鲍曼排除万难关闭了哈尔的系统,独自一人飘向木星。
在木星的卫星轨道上有一块两公里长的黑石,鲍曼进入了黑石之中,得到了外星人的力量,进化成更高级的生命体星童。
在绚烂的星海中,他朝着地球飞去……
亚瑟•克拉克
黄金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以宏大的想象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著称,特别喜爱进化为新人类的主题。
我个人更偏爱他描写外星人的《与拉玛相会》,全篇外星人未现身,但巨大星际飞船中似乎处处有他们的身影,人类为外星人的踪迹激动紧张,最终却发现自己根本被无视,外星飞船不过是个匆匆过客,不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但是显然,《2001太空奥德赛》的影响力更甚一筹,美国2001年的火星探测器命名为火星奥德赛,摆明向科幻大师致敬。
克拉克爵士的写作功力自然是出色的,在黄金时代的巨头中,他和阿西莫夫曾经互相调侃,评价阿西莫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普作家,而克拉克是世上最伟大的科幻作家。
姑且不论究竟是否全球最佳,我认为他们俩对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有着清醒的认识。
《2001太空奥德赛》堪称克拉克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和同名电影一起诞生于1968年,对于外星生命、人工智能、人类进化方向的思考和探讨熔为一炉,电影和文学作品充分展现了各自的表现优势。
克拉克的文字,细腻又充满想象力,逻辑严密,节奏得当,充分展现了无边宇宙的神奇。
而库布里克,则是把视听手段用到极致。片头长达五分钟的黑色片段,胫骨与太空站的蒙太奇镜头,浩渺星空和古典交响乐的完美辉映,让影片充满了库布里克式的张力与冲击。
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试映时一片恶评,有人走出电影院第一句话感叹:“这家伙完了!”
多年之后,它却成为影史经典。
应该说,电影和小说互相成就,欣赏这部作品,一定不要忘记看看同名电影。
《永恒的终结》和《基地》系列说到欧美科幻,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就是伊萨克•阿西莫夫。
虽然不是我最喜爱的科幻作者,但我不得不承认,他是最会说故事的科幻大师。
除了深刻的思考,他的作品,永远不缺乏引人入胜的情节。
把深刻枯燥的科学原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绝妙设定和冲突,是他的看家本领。
机器人三大定律几乎家喻户晓,稍微对科幻有点兴趣的人,也不会不知道基地系列里的心理史学和谜题。
《永恒的终结》是这位大师最受推崇的单部作品。
《永恒的终结》伊萨克 阿西莫夫 1955年
永恒时空这种东西本身就很烧脑,和时间维度相关的因果律很难理解。
阿西莫夫构建了一个时空旅行的时代,人类可以利用时空壶穿梭时空,然后通过精确计算的结果发动现实变革,从而保护各个时间段的人类。
这些时空彼此串起来,前者影响后者。但是有一个时空不受影响,那就是永恒时空。
永恒时空里有一群人负责现实变革,保护人类。时间段以世纪为单位,大约11000世纪左右,处于这个时空中的普通人在永恒之人尚未观测到他们的时候就发现了永恒时空,而且通过对下时的观测,发现了永恒时空的弊端,那就是让人类中庸,让人类选择安逸,然后不思进取,走向灭绝。
于是新人类与永恒之人展开了对决,最后时空技师哈伦选择了毁灭永恒时空,让人类经受一轮轮考验,最终迈向星际。
阿西莫夫智商160,博闻强记,知识极其渊博,他笔下的未来世界有个非常强大的地方,就是逻辑的自洽和完备,这也是硬科幻特别需要的素质。
像倪匡那种编故事能把北极熊送到南极的,就是纯粹的伪科幻,当个传奇故事看看挺好的,但是科幻独特的思考和探讨都没有。
因果链的构建和“改变过去”的命题是时间旅行中很难处理的矛盾,书中却毫不避讳,甚至拿来作为了核心情节,作者功力可见一斑。
当然,1955年的作品,对于未来的想象有一部分今天看来有些落伍了,比如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描述。
但是,无论是逻辑体系,人物情节,还是伦理反思,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顺便推荐一下《基地》系列,其实想明白为什么阿西莫夫被许多人捧上神坛,仅仅了解一部作品远远不够,他的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以至于他的科普作品,构建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阿西莫夫宇宙。
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系列来推荐,那还是《基地》吧,我个人不喜欢这种宏大构架的系列故事,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基地》系列是令人折服的。
《异乡异客》罗伯特•海因莱因
首次登陆火星的地球探险家全部遇难,只在火星上留下一个孤儿。当这个孤儿回到母星地球,却仿佛来到了一个异世界,面对着文化的隔阂。
按照地球法律,瓦伦丁·迈克尔·史密斯成为火星的拥有者。于是,从返回地球的那一刻起,他立即成为各大势力争夺的对象……
一部真正优秀的作品,是很难用故事梗概来说明的。
设想一下《红楼梦》,一句话表述成,发生在未知朝代的封建大家庭中的故事,以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对日常事件的描述,体现了贾府大观园中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众女子的人生悲剧。
啥感觉?[呲牙][呲牙][呲牙]
其实这部作品我个人阅读感受不是太好,前半部的设定和书名真的太打动我了,但是全书后半段我是用WTF的表情读完的,那些关于性解放,宗教,社会解构的东西,不是作者夹带私货?最后那个耶稣受难是啥?
然而,事实是,这部作品为海因莱因在西方社会赢得巨大声望,被许多读者认为是他创作生涯的里程碑。
或许对于我们难以接受的,恰恰是这部作品想要的:
它的魅力,并不在于过硬的技术细节描写,也不在于文笔如何流畅优美,故事情节如何爽快,而是海因莱因从根本上摧毁了当时的伦理道德观,将传统思想踩在脚下,并在此之上建立了一个完全违反了常识的新兴文化现象。
借助瓦伦丁这位“异乡异客”的视角,读者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审视人类文明,重新理解当今社会的种种思想观念。
如果对科幻小说黄金时代感兴趣,建议还是不要错过这部作品。
如今的国际社会,正如亨廷顿的预言一般,爆发文明的冲突,那么想要了解西方现代文明,这本被许多美国年轻人奉为经典,好几十年后还有人将其改编为电视剧的作品,也不失为一扇窗口。
我个人对于文化差异的体会,是在安森•斯科特•卡德的《安德的游戏》系列中。
读这套书时正好去纽约出差,在地铁中,面对形形色色,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乘客,突然觉得,安德系列中对于书中对于 生人、异乡人、异族、异种的探讨和构思,产生于美国作家的笔下,并非偶然的灵光一现,而是种族和文化大熔炉的背景,文化冲突与和解的现实造就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异乡异客》无愧于它的书名,虽然没有按照我所期望的方向展开。
多说两句,海因莱因是个人偏爱的科幻作家,虽然很多人因为《星船伞兵》这样的作品骂他,说他意识形态绝对论,反民主,军国主义。但是他确实是一个有着独特思考和表达的作家。
或许可以试着先从不那么富有争议的作品去了解他。
能引起思考和争议的作品,往往都是值得一读的,不是吗?
《银河系搭便车指南》道格拉斯 •亚当斯
如果有一部作品,能够把科幻世界的奇思妙想和传统文学的妙语如珠结合得天衣无缝,那就是《银河系搭便车指南》。
亚当斯属于那种才华横溢却游戏人间的英国作家。他毕业于剑桥英语文学系,却做过很多匪夷所思的职业,比如阿拉伯王公的保镖、鸡场清洁工,还有平克·弗洛伊德的吉他手。
据说他是在欧洲徒步旅行时,眼望星空,突然想到了《银河系搭便车指南》这么个题目。
最初并没想写成科幻,但既然地球一开始就被宇宙拆迁队给灭了,只好一路“科幻”下去。从BBC的广播剧一路发展成五部系列小说。
如果按作者的本意,把它当成一本“搭车指南”来读,会别有一番乐趣。你一边听着亚当斯一本正经地说瞎话,一边欣赏银河系各个星系的风土人情,会发现到处是英国的影子——下午茶、小点心、Which杂志、外星人在伯尼茅斯看球度假……
书的内容就不介绍了,一来不想剧透,二来觉得这书和其它科幻巨著不同,看起来设定很大,读的趣味全在于细节,在于那些英式幽默,这也是有人攻击它全书在抖搂小聪明的原因吧。
几件事证明它的影响力:
一是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采访中推荐这本书,称它是自己最爱的科幻作品,最近几年中国大陆这书的销量估计有一半得归功于马斯克。
二是在科技界,尤其IT界,书中那句“别惊慌”(Do not panic)已经成为黑话切口般的存在。
马斯克发射到地球—火星转移轨道的跑车里,放着一本银河系搭便车指南,车载屏幕上打印出DON'T PANIC
三是芬兰有个科幻组织名字就叫42,为啥?看完这本书就知道了。
四是天空中有颗小行星,用了书中主人公邓特的名字。
总之,它和星球大战一样,已经成为欧美现代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最后提醒一下,同名电影让我很失望,和《安德的游戏》电影版一起高居我科幻电影避雷榜前三。
据说小说中译版也被吐槽得厉害,庆幸我看了英文原版。
其实当年《科幻世界》上有个开头翻译得相当不错,不知为啥最后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搞了个备受诟病的版本。
《1984》乔治 奥威尔 1948年
其实把这本书放进来有点犹豫,因为作者本人似乎并不把它归为科幻,有大量评论把它作为反乌托邦文学的经典之作,并不当作科幻。
它的文字和人物刻画水准,远远超过一般科幻作品。
但是左看右看它都符合我对科幻的定义——思考人类未来的文学。
书中对无所不在,控制着人们思想的老大哥的刻画,实在太深入人心了。《1984》已经成为西方社会一个人人都知道的文化符号,文化常识。
苹果1984年的电脑广告,就是模拟1984中的情节,砸碎老大哥,影射微软的垄断和对市场的控制。
风水轮流转,如今是堡垒之夜游戏公司不满苹果的抽成政策,在2020年的广告里把苹果比喻成IT界的“老大哥”。
瞧,没看过这部作品,连广告都可能看不懂。
所以,即使不从科幻作品的角度评价,也是不可错过的作品。
以上是个人推荐,还有一些非常值得一读的科幻作品,可能更多源自个人偏好,就不在这里罗列了。
另外,喜欢科幻的人,应该也会喜欢卡尔萨根吧?《宇宙》系列片是科普神作,至今没有第二部能撼动它在我心中的地位,因为他讲授的不是知识,而是人类的智慧如何探索宇宙。所以,顺手推荐一下。
2D经营游戏有哪些?
异星工厂
「异星工厂」Factorio 是一款2D生产建设模拟游戏,在这里你需要设计并建设出不同的自动生产流水线,不断生产出愈加复杂的工业品。
缺氧《缺氧(Oxygen Not Included)》是由《饥荒》开发商Klei Entertainment制作发行的一款太空殖民模拟游戏,游戏背景设定在太空,玩家将在小行星表面下盖基地,管理他们的居民,让居民来帮助你挖掘、维护这个小行星基地。
mini地铁Mini Metro 是关于在城市规划中设计地铁线路的策略模拟游戏。
上帝之城 监狱帝国上帝之城:监狱帝国(City of God I - Prison Empire)是一款由Pixel Gangsta Studio 制作并发行的模拟经营SIM。在游戏中玩家可以运营管理监狱、压榨囚犯、建造黑帮,游戏有较复杂的科技树,丰富的囚犯职业,整个游戏是根据剧情推进的。
监狱建造师时间杀器,管理监狱,打击逃犯,人人有责。
搏击俱乐部欢迎来到拳击管理大亨 Punch Club。在这里你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查出杀害你父亲的凶手。
Project Highrise成为一名大楼的管理员,管理这里的方方面面。
手游方面就更多了,直接推荐开罗游戏全套,他家的游戏够你玩一年了。
不上大学就一定没有出路吗?
你不上学,生活必死无疑,如没人照顾你,你只能去吃别人剩下的饭来维持生活,也不会活多长。
社会在进步发展,会不断淘汰旧事物,人要活下去,必须要跟的上社会生存条件,不符合条件的都会被淘汰。孩子在没上学前,父母已经在教他生存知识,识钱,识字,那些能吃,那些不能吃,那些危险,那些不危险的基础生活条件,父母传你的这些最基础的生存能力,如果你学不会,就很难在现在的社会生存下来,你会离开父母去找到相同的群体才能活下去,上学能让你学到更多的独立生存能力。
上大学是社会上公认的一条好路,能让人过上好的生存之路,你生活技能越多学的越好,你会容易过上比别人更好的生活。
不上大学,你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生存之路。
所以,做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能过的好,生活不要过的很累,都希望孩子走读书这条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