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决战,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海战?
最惨烈的海战当属中日甲午黄海大海战,这场战争北洋水师战败并损失五艘主力军舰,而日本联合舰队却是一艘军舰都没有沉没,但多艘军舰受到重创失去战斗力。这场战争彻底打乱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同时也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这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并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版殖民化的程度。而日本则凭借这场战争国力迅速增强并挤入到列强的行列之中,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政府军队在东学党的攻击下节节败退不得已朝鲜政府向当时的宗主国清朝求援,而当时的日本以保护在朝鲜的日本侨民商人为由也向朝鲜大规模增兵意欲挑起和清朝的争端。7月25日以济远舰为首的北洋海军护送陆军前往朝鲜,在丰岛海域与日本联合舰队以吉野舰为首的三艘日舰遭遇,日本军舰率先开炮攻击北洋海军,后北洋海军被迫反击,终因寡不敌众济远舰放弃护航任务丢下运输船独自逃往威海卫海军基地,运输船一艘被击沉,船上官兵全部殉国,另一艘运输船被俘获,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
1894年9月17日北洋海军全部十艘主力军舰在护送陆军在朝鲜登陆之后返回,舰队行驶到大东沟海域时与日本联合舰队的12艘军舰遭遇,双方舰队在到达6000米距离时北洋海军的旗舰定远舰率先开炮,日本联合舰队随后反击,刚开始由于距离遥远双方的命中率都不高,随着距离的拉近北洋舰队老式火炮的劣势开始显现出来,而日本军舰所装备的速射炮的优势开始显现,在日本舰队速射炮的打击下北洋海军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只能被动挨打,而且日本军舰的火炮炮弹全部是致命的开花弹,击中军舰甚至可以把钢铁点燃,北洋海军由于经费紧张准备不足装备的大部分是穿甲弹,这种弹药对军舰的伤害是十分有限的。
这场战争打了五个小时左右日本军舰看到已经达到目的就率先撤退,而北洋海军返回旅顺军港进行维修之后悄悄返回威海卫海军基地,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海军也曾数次主动出海寻找日本联合舰队决战但都没能如愿,李鸿章下令北洋海军不得在出海寻敌,全舰对待在威海卫与岸上炮台相互配合迎击日本舰队的攻击,至此北洋海军主动放弃了制海权,在随后的战争中北洋海军不断失利最终全军覆没。北洋海军官兵大部分战死,很多舰长自杀殉国。至此清朝进一步没落而日本则迅速崛起成为远东霸主。
秦时明月第六部即将播出?
期待已久的《秦时明月》终于迎来了即将开播的消息,这个消息等待的太久了。很是期待12月27日的首支预告,这一部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和欢乐呢?
在第五部埋下的伏笔太多,坑也是很多,相信在第六部中会填很多坑,更多的迷题也会得到解开。如果要说里面的战斗最期待是哪个的话,我期待以下几个。
天明和阴阳家星魂的战斗。这场战斗的看点是检验天明能否突破自己的极限,融合运用巨子内功达到自身修为晋级。这回合,天明会从封印中解放出来吗?他能否救出月儿呢?月儿会苏醒过来吗?
另一个战斗当属农家的收尾工作了。田言在暴露自己的惊鲵身份后,她是会迎来与纵横鬼谷的对决还是农家内部的自行处理呢?在与吴旷对决,他们的实力差距又怎样呢?惊鲵最后的走向是什么,都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战斗!
最后一个是儒家和秦国的碰撞了。在儒家面对危机四伏时,儒家三贤会是怎样的面对秦国派出杀手集团呢?希望三师公他们都好好的,儒家一战,玄机会作怎样的修改。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有哪些反败为胜的战役?
韩原之战反败为胜,皆因源于细节。
公元前645年,秦国与晋国在韩之原展开大战,秦国反败为胜,俘虏晋君。
一、战争起因
1、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后,晋国大乱,公子夷吾想继位,派郤芮送重礼贿赂秦穆公,许诺说:"如果得以回国,愿将晋国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于是,秦穆公派兵送夷吾回晋国。齐桓公听说晋国内乱,也率领诸侯来到晋国。秦国和齐国共同护送夷吾到晋都,立为国君,是为晋惠公。惠公继位后,立即毁约,不割让土地给穆公。穆公倒也宽厚,没有在意,大概认为不是自己的土地不贪。
2、公元前647年(晋惠公四年),晋国闹饥荒,晋惠公向秦国请求购买粮食。
秦穆公询问大夫百里奚的意见,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可能发生,救助灾荒,敦睦邻国,是国家应尽的道义。应该答应晋国。"
邳豹因父亲被晋国所杀,于是请求穆公趁机攻打晋国。
穆公想了想,觉得百里奚讲的有道理,说道:"惠公虽然可恶,但晋国百姓是无罪的。"于是调派船只给晋国送粮。运粮的船队,从秦国都城雍城至晋国都城绛城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
3、第二年,没想到轮到秦国闹饥荒了,于是穆公向晋国请求购买粮食。
晋惠公与群臣商量,大夫庆郑说:"靠秦国的力量登上君位,过后便背弃割地的诺言。晋国饥荒时秦国还借粮食给我们,现在秦国饥荒请求买晋国的粮食,给他们就是,有什么可顾虑的,还要商量?"
晋惠公的舅舅虢射说:"往年上天把晋国赐给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还借粮食给我们。今天上天把秦国赐给晋国,晋国岂能违逆天意?趁机攻打他们。"
晋惠公听取了舅舅的奸计,不给秦国粮食,反而发兵去攻打秦国。
二、战争过程
晋惠公一而再、再而三地背信弃义,挑战秦穆公的底线,穆公也生气了,也发兵讨伐晋国。
1、公元前645年(晋惠公六年,秦穆公十五年)春天,秦国度过灾荒,秦穆公亲率军队,以邳豹为将军大举进攻晋国。
2、晋惠公对庆郑说:"秦军已经接近国境,该怎么办呢?"庆郑说:"秦国曾护送君王回国即位,君王却违背割地的诺言;晋国饥荒时秦国援助粮食,秦国饥荒时晋国却背弃恩义,反而想趁它饥荒进攻它,秦军攻入国境不也应该吗?"
3、晋惠公让步阳驾御战车,让徒担任车右,亲自率军抵御秦军。
4、两君舆论较量:
秦穆公、晋惠公双方军队在韩地相遇, 晋惠公派遣大夫韩简子去下战书,书中写道:“寡人不才,能集合我的部下而不能让他们离散。君如果不回去,我们没有理由逃避军令。”
秦穆公命大夫公孙枝回复,回书写道:“君没有回国,寡人为他忧惧;回国后没有继位,寡人还是担忧。如今君已即位,寡人敢不遵从君的命令!”
这是绵里藏针,谴责晋侯忘恩负义,而又表达的委婉含蓄,理直而辞恭,成竹已在胸。中国古人的语言学、外交辞令水平之高,令人钦佩。
韩简子看到秦穆公的应战书,说道:“我如果能被俘虏、囚禁就是幸运的了。”搞不好就要命丧疆场了。他已经从事理的曲直预见到了战争的胜负。
5、即战之日,秦穆公、晋惠公双方军队在韩地原野上,各自将战车排列成战斗阵形,摆开战场,准备战斗。
晋惠公为鼓舞士气,一车当先,奋勇杀入秦军,然而晋军左、右两翼很快就被秦军击败,溃散而逃。惠公见形势不妙,急忙调转马头,领兵撤退。惠公的小驷马被混乱的战斗场面所惊吓,狂怒嘶奔,陷在泥沼中盘旋不出。秦穆公率领麾下战车,疾驰追赶惠公。惠公慌急中,看到庆郑在不远处迎敌,慌忙召庆郑前来救驾。
庆郑数谏不听,臣子也有不高兴时候。庆郑一边迎战追兵,一边向惠公高声喊道:“刚愎自用,不听劝谏,违背占卜,本来就是自取失败,你又何必逃避呢?”话虽如此说,还是派梁由靡接应惠公。
6、惠公上了梁由靡的战车,梁由靡御戎,虢射为车右,转而迎战秦穆公,穆公反而又陷入数辆战车的包围之中。激战中穆公被铜戈击伤,情形万分危急。
7、细节决定胜负,秦穆公得救。正在秦穆公性命堪忧之时,只听阵外杀声震天,一群农民如旋风般拼命杀入重围,协助穆公杀散晋军,救出穆公。连穆公都不明白哪来的农民救援他?
原来,数年前,穆公丢失了一匹宝马,被岐山下三百多个农民捉住,宝马对农民来说无用,所以干脆杀掉吃马肉了。官吏要治他们的罪,穆公说:“君子不能因为牲畜的原因而伤害人。我听说,吃了良马肉,如不喝酒,会伤人。”吩咐赐酒给他们喝,赦免了他们。这次,这三百人听说穆公要去攻打晋国,自愿跟随效命,以报答赐酒、被赦免的恩德。
看来多行仁德、善事还是会有好报的。
8、秦穆公与300农民勇士以及众将士勇气倍增,一鼓作气,杀败晋军,俘获晋惠公,捆绑在战车上,带回秦国。
三、战争后续较量
穆公俘虏了晋惠公回到秦国,向全国发布命令:“人人斋戒独宿,我将用晋君祭祀上帝。”
1、秦穆姬,穆公夫人、晋献公的女儿、晋惠公的异母姐姐、齐桓公的外甥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秦穆姬听到穆公的号令,于是,脱去华丽的宫装,穿上一身丧服,赤着双脚,拉上三个亲生子女——太子莹、次子弘和女儿简璧,母子四人登上高台。命随从在台上、脚下堆起厚厚的柴草,手中拿着火燧。她派遣使者也穿着丧服,前去迎接秦穆公,对穆公说:“上天降下灾祸,让我两国国君不是以玉帛(bo)相见,而是兴动甲兵。如果晋君早晨进入国都,则我就晚上自焚;晚上进入,则我就明早自焚。请君主裁夺。”
这一招厉害吧!非大智大勇之人,是想不出的,即使想的出,也做不出来的,真是羞煞须眉也!谁又能说古人愚昧呢?
穆公感到事态严重,只得把军队驻扎在郊外,暂时把晋侯囚禁在灵台。
2、周天子听说此事,说“晋君是我的同姓”,也派遣使者来到秦国为晋君求情。
3、晋国大臣与秦穆公的较量。
晋国大夫跟在秦军的车后,哭哭啼啼,一路跟随。晋大臣吕省也急忙赶到秦国。
秦穆公问吕省,晋国境内是否和睦?吕省回答说:"不和睦。老百姓担心失去君主而牺牲父母,不怕太子圉(yǔ)即位,都说'一定要报此仇,宁愿奉侍戎、狄';那些贵族大臣们,则爱护自己的君主而自知有罪,等待秦国放回晋国国君的命令,说'一定要报答秦国的恩德。'有这两种意见,所以不和睦。"
吕省这种软中带硬,不卑不亢的回答,打动了秦穆公。
于是秦穆公改换晋惠公的住所,馈赠惠公七牢牺牲。
穆公对群臣说:“俘获了晋侯本应该庆贺高兴,可现在竟都悲痛起来。况且我听说箕子看到唐叔刚刚被分封时说过‘他的后代一定繁荣昌盛’,晋怎么能灭亡呢?”
于是,秦缪公就和晋侯在王城结盟,并允许他返回晋国。
从中可以看出,秦国素常被中原诸侯国视作戎狄,虽然文化稍微落后,但民风更加淳朴,仁德厚道,古风穆穆,远非晋人的腐华、奸诈可比。
孔子评价秦穆公说:"其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而其政中。其举也果,其谋也和,法无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gǔ),爵之大夫,与语三日而授之以政。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同样是弱旅的北宋与明朝军队交锋?
你不能因为明朝灭亡的憋屈,就把两百年间的明军都当成弱旅啊!
《明史·成祖本纪》那段“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难道有人认为就是说着玩的吗?
这个问题问的槽点真的是太多了!
不过要非要对比下宋代与明代军队。咱们就拿战绩说话吧!
一般都认为,各个开国之初的军队最有战斗力。
开国之初的宋军是怎么样的呢?
979年七月,宋军与辽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宋军在几乎攻下幽州之时,被辽军击败。此战是北宋政权最接近收复燕云十六州一战。
此战虽然宋军顽强抵抗,以至辽军统帅耶律休哥也身“被三创”,但最终没能抵御住辽军骑兵的攻击,大败而逃,被“追杀三十余里,斩首万余级”。宋太宗“窃乘驴车遁去”,被辽骑兵追至涿州,差一点成了辽军的俘虏。另外,据宋人王铚《默记》卷中记载,太宗败逃中,大腿还中了两箭,箭疮以后年年发作。
所幸之后在十月十九日,因辽景宗于高梁河获胜后趁势南下所导致的满城会战中,宋军取得了辉煌胜利,“斩首万余级,获马千余匹,生擒酋长三人,俘老幼三万口及兵器、车帐、羊畜甚众”连高梁河之战的胜利者耶律休哥所部也被击败。
此后,双方的鏖战不断。
981年(太平兴国六年)正月,易州(今河北保定易县)守军破契丹数千骑,斩首三百级。五月与六月,契丹分别率近万骑攻打平寨军,皆被守将击退。九月,契丹欲侵易州,时知易州白继赟率兵与契丹大战于平塞寨北,成功击破契丹大军,斩首两千级。
982年(太平兴国七年)五月,契丹以精兵三万骑分三路入寇:一路袭击雁门,为潘美击败所部击败,斩首三千级;一路攻打府州(今陕西府谷县),折御卿率兵与之交战,并于新泽寨大败契丹;一路攻高阳关(今河北高阳县东),为崔彦进破于唐兴口,斩首两千级。闰十二月,契丹侵丰州,被刺史王承美击破,斩首两千级。
983年(太平兴国八年)三月,契丹再度率兵袭丰州。王承美击败契丹万人大军之后,“追北百有余里,至青冢,斩首二千余级,降者三千帐,获羊马兵仗以万计”。
986年(宋·雍熙三年),宋廷三路出兵北伐燕云,同时联络高丽等辽的周边势力,意图共击契丹,史称“雍熙北伐”,结果宋军惨败。
十一月,契丹以耶律休哥为先锋都统挥师南下。十二月,契丹以数万骑寇侵瀛洲,当月十日爆发了君子馆之战。“(刘)廷让全军皆没,死者数万人”,刘延让仅以身免。
987年(雍熙四年),雄、霸两州又遭契丹寇扰。
988年(宋·端拱元年)十一月,契丹大军经唐河北欲南下侵宋,时定州路都部署李继隆与李继忠率兵迎击,终于大败辽军,并乘胜追击、渡过曹河,斩首一万五千级。
989年(端拱二年),威虏军(今河北徐水县西二十五里遂城)粮食短缺,恐契丹乘隙围城,于是派遣李继隆运送粮草。辽军得知此事,遣数万精兵来袭。时北面缘边都巡检尹继伦率千余步兵正行军于辽军必经之路,趁辽军进食之时实行偷袭,辽军惊慌失色,争相踩踏,损伤惨重。
995年(至道元年)正月,契丹大将韩德威率数万兵马,同时引诱党项勒浪嵬族十六府大首领马尾等自振武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入侵,为永安军(今陕西府谷县)节度使折御卿击败于子河窼。勒浪等族见契丹已败,于是反水,装作宋军的府州兵绕到辽军阵后。辽军大惊失色,争相逃亡,大军折损了六、七成。
四月,契丹又犯雄州,知雄州何承矩领兵出战,斩其铁林大将一人,大败契丹军。
999年(宋·咸平二年)五月,契丹寇扰宋辽边境。
九月,契丹以数万兵马三路入侵,先锋田绍兴斌、石普与知保州杨嗣出兵迎击,于廉良路击败契丹大军,“杀获甚众”。
十月,契丹先不断骚扰雁门附近的瓶形寨(今山东繁峙县附近)与宁化军(今山西宁武县西南),再寇侵定州(今宁夏平罗县姚伏镇),然后徙军往怀远驿(今河南开封市东南)意图继续深入宋境。李继宣领兵三千迎敌,契丹自知不可久战,拔寨遁去。李继宣欲请兵追赶,主将傅潜不允。
十一月,契丹遣五千骑攻打冀州,知冀州张旻破之,并杀千余人。同月,契丹寇侵威虏军,为守军击破。宋一方,府州驻泊宋思恭、知府州折惟昌、府州钤辖刘文质等带兵攻入契丹五合川,攻下黄太尉寨,尽歼敌军,焚敌帐五千余。
同年,契丹攻下易州。
1000年(咸平三年)正月,契丹引兵攻打河间(在今河北献县、河间、青县、泊头等市县地),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率兵迎击,为契丹所欺骗,陷入重重包围之中,最后终因救援未至而身死。其后,高阳关、贝、冀路都部署范廷召等,赶到河间之后,派兵追击契丹至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斩首万余级。
1001年(咸平四年)十月,张斌破契丹于长城口。
十一月,时新上任的高阳关等三路都部署王显上奏大破契丹,斩杀契丹两万人,并捕获契丹统军铁林。
同年冬天,契丹寇侵,杨延朗设伏于羊山西,与契丹大军交战时且战且退,诱敌深入。至羊山西,伏兵暴起,契丹军大败。
1002年(咸平五年)五月,契丹入寇保州,杨延朗等率兵抵御,但“部伍不整,为敌所袭,士马多失亡”。同年底,契丹侵略宋北方边境,为守军击退。
1003年(咸平六年)四月,契丹入寇,定州副都部署王继忠交战不利,于白城为契丹所擒。
最后,唉经过长期对边境的试探与侵扰之后,契丹对宋北方的边防部署已有所了解,并图谋大举南下。
1004年(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率三十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军以纵深防御战略遏住辽军攻势,并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大将萧挞凛,大挫契丹锐气。
结果,宋军跟辽军打了二十五年,结果别说夺回燕云十六州,中原腹地也多次被辽军侵入,期间取得的那些胜利也不过是被动挨打下的防守反击而已。
对比明军呢?
就不说朱元璋早期那行云流水的北伐,把蒙古人赶回草原上,恢复汉唐故土的伟业了。
就说朱元璋后期,以及朱棣,甚至之后明军的军事胜利吧!
朱元璋从洪武十三年(1380年)开始,发动了3次北伐,肃清北元在辽东、亦集乃、贺兰山一带的势力,使明帝国的疆域向漠南推进了数百公里。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动用15万军队,命蓝玉为征虏大将军,唐胜宗、郭英为副将。为了表示彻底消灭北元的决心,朱元璋特谕北伐将士“肃清沙漠,在此一举。”
明军由大宁至庆州时,得知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中蒙边界贝尔湖)后,率大军星夜兼程,直捣其营。由于当时是大雪天,北元方面认为明军有巨大的后勤和恶劣的天气双重压力必不敢深入,遂不设防。结果,明军从风雪中袭击了北元汗帐,北元太尉蛮子仓促应战,却被明军歼敌数千人,其部众全部投降。脱古思帖木儿携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向北遁去,蓝玉亲率精锐骑兵追击千余里,北元遭到了自1368年以来最大的打击:
获其次子地保奴等六十四人及故元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五十九人。其詹事院同知脱因帖木儿将逃,失马,窜伏深草间,擒之。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二千九百九十四人。军士男女七万七千三十七人,得宝玺图书牌面一百四十九、宣敕照会三千三百九十道、金币一、银印三、马四万七千匹,驼四千八百四头,牛羊一十万二千四百五十二头,车三千余辆。
在捕鱼儿海之战,是明帝国与北元的终极决战。经此一役。北元至少损失十万人以上。明军虽没能活捉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但使北元遭到了空前毁灭的打击。从此,完整的北元皇室及官僚系统不复存在,北元政权又回到了成吉思汗以前游牧组织的部落生活状态。北元已经名存实亡,只差最后一击。
在朱元璋去世之前,北元又遭到了燕王朱棣两次北伐后,建文四年(1402年),鬼力赤杀了北元最后一个皇帝坤帖木儿后,废大元国号,恢复鞑靼古称,北元彻底灭亡。
朱棣登基之后,更是发动了五次大规模北伐!
永乐八年(1409年)九月,朱棣正式对鞑靼下战书:“今选将练兵,来春朕决意亲征”。
在斡难河畔(今俄罗斯赤塔州鄂嫩河),朱棣追上了鞑靼可汗本雅失里的部队。朱棣登山布阵,指挥先锋数千精锐轻骑直冲本雅失里军阵,一举击溃鞑靼骑兵。最后,惨遭明军毁灭性打击的本雅失里几乎全军覆没,仅率7名骑兵渡过斡难河远遁。
5月15 日,明军驻扎五原峰,刚刚击败鞑靼可汗的朱棣颇感自豪,于是做了一件彪炳史册的壮举:祭祀斡难河山川,并赐名玄冥河。斡难河乃成吉思汗龙兴之地,1206年成吉思汗正是在这里召开的忽里勒台大会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在其后数十年间,蒙古势力席卷整个欧亚大陆。斡难河之战是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原王朝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将武力直指漠北草原深处。
第二次北伐,朱棣在忽兰忽失温大败瓦剌人。《卫拉特三大汗国及其后人》对瓦剌惨败的记述,“卫拉特几万人战死,几乎是灭顶之灾”。
第三次北伐,明军又摧毁和扫荡了蒙古兀良哈部。
仅最后半个月的扫荡战果:“已入寇穴,寇悉众来敌,大败之。斩首数千级,余众溃西而走;收其人口孽畜。”
日本汉学家那珂通世在其著作《东洋小史》中这样朱棣的远征:“昔汉武、唐宗者虽屡破北狄,但均系遣大将而非亲征;汉人天子远渡沙漠者,唯成祖一人”。
明人对朱棣五征漠北的评价是:“五出漠北,三犁虏庭”。即朱棣在前三次北征对蒙古诸部进行了犁庭扫穴式的毁灭性打击。永乐一朝,蒙古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均遭到了明军沉重的打击而进一步削弱,特别是兀良哈三卫几乎是到了崩溃的边缘。
另外说一下著名的永乐枪阵:
朱棣与将领们发挥集体智慧,发明了“束伍法”的战法,也就是著名的“永乐枪阵”。
永乐枪阵具体分为三层结构:
一, 神机队每队五十七人,队长、副各一人,旗军五十五人,内旗枪三人,牌五人,药桶四人,神机枪三十三人。遇敌,牌居前,五刀居左,五刀居右,神机枪前十一人放枪,中十一人转枪,后十一人装药,隔一人放一枪,先放六枪,余五枪备敌进退,前放枪者即空转枪与中,中转炮枪于前,转空枪于后,装药更迭而放,此第而转。擅滥放者,队长诛之,装药转枪怠慢不如法者,队副诛之。如此,则枪不绝声,对无坚阵。
二, 弓箭队亦每队五十七人,队长副各一人,旗军五十五人,内旗枪三人,牌十人,长枪十人,长刀十人,弓箭二十二人。遇敌列队,牌居前,弓箭两行,前行射多,手疲;后行代射,五枪五刀居左,五枪五刀居右,如贼突入,则牌迎马,而前枪左右刺击,弓箭迭射,虽贼猛马健,进无不毙矣。
三, 马队亦每队五十七人,队长副各一人,旗军五十五人,内旗枪三人,牌十人,长枪十人,长刀十人,其余枪叉、刀斧随其所用火器十人,杂兵二人,弓箭四十二人。如敌退却,马即追袭,冲突往来,出奇制胜,巧在临时不敢预定,此乃束伍法大略也。
神机营中不全是火器部队,而是配备了使用冷兵器的弓箭队、骑兵队及长牌手、长刀手等旗军的“冷热混合部队”。弓箭队与火器部队交替射击,可弥补早期火器射击效率低的弱点。旗军分为旗手、长牌手、长刀手。
作战时,神机营迅速摆开战斗阵型,长牌手位于本队最前端,将长牌立于地上,负责本队所有人的安全防御,主要防止蒙古骑兵冲破阵型;长刀手持长刀,站在本队左右两侧,负责保护火铳手的侧翼安全,这样中间的火铳手可以从容施展“三段击”,专门负责射击。骑兵队则是在保护火器部队不受蒙古骑兵的砍杀的同时,追击败逃或撤退的蒙古骑兵,扩大战果。每队都有专门负责搬运火药桶和管理火药的后勤兵。神机营纪律严明,队长若发现他们有擅自行动或滥放火铳者,有权当场就地正法。
对比这些战绩,大家应该对宋军与明军的战斗力对比有个结论了。
至于这个结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就看各自的立场了。
周武王灭商主要战役是什么战役?
是牧野之战。
周文王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姬发即位,也就是周武王。周武王拜姜太公为师,做自己的助手,继续整顿内政,补充兵力,准备讨伐商纣王。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的时候,周武王听到间谍汇报,商纣已经坏蛋不得了了,因此发兵五万,去攻打商纣国都朝歌。
在离朝歌不远的牧野之战,纣王亲自率兵防守,结果有些兵好大臣都不帮忙,七十万大军一下子就被土崩瓦解。姜太公率领周兵,一直追到朝歌。纣王回到朝歌后,眼看商朝大势已去,就躲进了鹿台,跳到一对火里自杀了,周朝就这样建立了,周武王是周朝的第一位皇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