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迷宫,重装机兵3黄金变形虫三兄弟怎么遭遇?
来说说几个难忘的怪物! 巨蚁,不用多说,初恋般的存在,所有同人小说第一战的必然对手!到了后来居然还换一身马甲变成了酸蚁! 仿生蜗牛,一个十块钱!初期赚钱就靠它,经验也很多!可是经常躲进壳里,弹弓打不出伤害,有时候就狠狠心扔一个五块钱的手雷,也算是赚了。 蚱蜢加农炮,在洞穴里面遇到的第一个遭遇的强力怪物,造型威武,吃一发炮弹被轰掉半管血有没有!几个回合就会出现“蚱蜢加农炮开始徘徊”,也是扔一颗手雷解决战斗。还有,这段时期基本上是舍不得吃参丸更舍不得住旅社的,都是一路跑回家找小姐姐睡觉回血! 催眠器+监视器+防御器,拿第二辆战车必过的一关,以前我不知道是可以开着战车打过去,每次都是下车坐传送器然后直接肉搏,死了无数次,刚醒来就被催眠! 金蚁,前期刷钱利器,一只200多块钱,但四五个回合打不死就跑,主要靠格斗家的长枪和火瓶,运气好一场能打死四五只,1000多巨款!如果实在打不死就干脆在镇里赌钱,选小青蛙拿破仑,基本上胜率八九成! 巨型炮!巨型炮!巨型炮!全作最惨烈的一战有没有?打诺亚都没那么惨烈有没有??开打之前装甲都被轰没了,而且开始根本不知道“铁弹”的存在!后来小伙伴告诉我说要用铁弹,但还是打的极其惨烈,主炮弹药全部打完,靠格林炮磨死过关,全车上下全部损坏! 高速车、激光蚓、导弹蛙,都是出现在罗克镇和弗里镇附近,这个阶段是游戏中最穷的时候,装备价钱巨贵,肉搏根本打不过赏金首马歇尔,海滩上的山洞又凶险万分,只能脑袋别在裤腰上拼命刷钱,遇到这几个怪都是特别头疼,掉血极快,关键是每次还都是被先制攻击!还有那个弗里镇的冰面迷宫至今难忘! 异形鳄鱼,索鲁镇下水道的BOSS,怪物水平一般,关键是迷宫难走!下水道里面都是水鬼,动不动就打穿我的防弹衣!那箭射的嗖嗖嗖的,都是刺穿皮肤的声音!而且水鬼都是穷逼,除了第一次打的赏金首,后面基本上都没钱赚! 铁甲炮,全作最爱的怪物,一个16000多,经验13000多,钢弹一发一个,第一次打的时候连升N级怀疑是不是系统出错了!升级刷钱神器!前面还在两三百两三百的没日没夜赚钱,忽然一夜暴富拆迁户的感觉有没有? 还有分裂不停的变形虫、能把人打成麻痹的电磁花、回避率极高的飞狗、体型庞大的AT坦克、外形威武霸气的沙漠之舟、格斗家酒吧里面的流氓、放催眠声波的小BOSS瓦鲁…… 前面有人说从伊尔镇坐船后一路直到卡拉镇,这个感觉真的是冒险!就是这段路程让我从小有个旅行的梦想~坐船出来先是要遇到一群机械河马,打起来很疼的,然后当时也根本不知道往东走不远可以到伊甸镇和索鲁镇,干脆就闷着头往南走,穿过大瀑布,我就不信前面没有路!路上都是喷火鳄和神武炮,很难打的怪物!还有很烦人的磁铁,没事就吸我!半路上遇到戈麦斯,靠仅存的几颗铁弹和烟雾弹拼死过关,普通弹的弹仓都打完了!然后在快到达卡拉的地方又被雷达花搞的崩溃,拖着一身疲惫到达卡拉的时候听说有免费的矿泉水喝,一头扎进泉水里面满血复活,简直就和现实中一模一样~
请问有什么适合儿童看的电影推荐?
推荐一下迪士尼和华纳兄弟出品的很多部真人电影,都很适合儿童观看。
《纳尼亚传奇》系列
这个系列的电影是在英国作家C·S·刘易斯的系列小说基础上改编的,一共三部。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第一部《雄狮、女巫和衣橱》,对原著的还原做得比较好,整个故事的逻辑性和教育意义也比较强。
电影讲的是二战时期,露西、四个孩子被带到一个乡间房子避难,露西在捉迷藏时发现卧室里的穿衣柜联通着另一个奇妙的魔法世界。她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其他三个人,四个孩子先后进入了这个叫做纳尼亚的魔法空间,在那里结识了善良的朋友,并和雄狮亚斯兰并肩作战打倒了女巫,并在那里长大,成为了纳尼亚的国王、王子和公主。
四个孩子在其中经历了背叛、猜疑、挫折和胜利的过程,画面制作精良,对孩子来说很有吸引力。故事情节不复杂,也比较容易让孩子弄懂关键。
《加勒比海盗》系列
这也是迪士尼真人电影中的经典系列了,现在已经有五部,每一部都是一次新的航海冒险。个人感觉这部系列电影可以说是《辛巴达历险记》的全新演绎,Jonny Depp演的杰克船长真心经典,这部也是打破其“票房毒药”称号的不朽佳作,也可以说是杰克船长在电影里四处消除诅咒,在现实里也变相帮Depp破了他身上的诅咒吧。
海盗冒险题材的电影也一向是小朋友的最爱之一,《彼得潘》的神话就足以说明这个题材的号召力啦。
公主电影系列
迪士尼的公主系列电影也是孩子特别是女生的最爱了,目前的经典公主电影完成真人版的有《灰姑娘》、《沉睡魔咒I、II》、《美女与野兽》、《阿拉丁》和正在北美上映的《花木兰》。还原效果都很不错,除了沉睡魔咒做了比较大的修改,把重点放在了教母身上外,其他几部都基本忠于曾经热播的动画版,但是画面和演绎更能打动人心,也和适合孩子观看。
除了动画还原的公主电影外,还有一部《公主日记》也能算是迪士尼的公主系列经典,虽然不是从经典的童话改编,但是把背景放在现代的普通中学女生身上,更能引发观看者的认同。尤其是第一部,口碑相当不错,也探讨了女孩子到底怎么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公主。
《奇幻森林》
这部电影由知名小说《丛林之王》改编而来,个人感觉也是部分还原了原先的动画电影《人猿泰山》,但是由一个小男孩表演出来更容易受人喜爱。电影里人类和动物之间的交流,互动都是相当精彩的情节。每个动物都有他的特点和目的,最后动物和人并肩作战打倒作恶的老虎大王也相当激动人心。
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真人电影有:《哈利波特》系列电影
这个应该不用多介绍了,一直延续至今的经典,JK罗琳在书里打造了一个与现实同步、令人神往的魔法世界,而这个系列的电影将其原原本本地还原了出来。哈利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边学魔法一边过关斩将,维护了魔法世界的和平。邓布利多、麦格教授、斯内普等配角也一个个深入人心,整个魔法世界的刻画和体系都相当具体到位,充满不可思议的脑洞,不管大人还是小朋友看了都恨不得住进去啊。
除了哈利波特系列,还有《神奇动物I、II》,也是延续魔法世界的系列电影,电影时间发生在哈利波特出生之前。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由现代童话大师罗尔德达尔的知名著作改编而成,电影不但展现了一个由巧克力建成的世界,更是讨论了怎样的家庭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这个问题。
电影中以五张金奖券为开端,由五个幸运的孩子在巧克力中抽中,并来到威廉旺卡的巧克力工厂。这五个孩子除了查理外,都来自条件优渥的家庭,但他们有的贪婪自私、有的虚伪狂妄、还有的不可一世,自然在巧克力工厂的参观环节中一个个被淘汰了。最后只有来自穷苦家庭的查理面对从未见过的景象却遵守了所有的规则,留到了最后,成为了巧克力工厂的继承者。
这部电影基本忠于原著,但又做了一些小小的改编,感觉上更顺畅,很适合大人孩子一起观看,都会学到很多。
《指环王》和《霍比特人》
这两部都是系列电影,但是是一个系列的故事,就放在一起说了。电影有点长,但是总体也是围绕魔法战役、宝物、精灵妖怪展开的冒险类电影,一路由人类、精灵、魔法师、矮人组成的特攻队,奇幻画风满满的。《霍比特人》出的比较晚,但画风更明亮细腻。
周口哪个地方晚上最热闹?
谢邀请。周口哪个地方晚上最热闹,还得看您是什么性格的人?就这个问题,我从三个方面给你解答。
第一,购物达人。购物方面,当仁不让的是五一广场商圈,周边分布着万顺达、新大新、万果园名品百货、万果园地下商场四大购物圣地,更有装潢一新的新华步行街,可以满足各种消费层次人的需求。在新华步行街,你可以买到19一件的衣服,在万顺达,你可以买到9999一件的衣服。每到晚上,这里都是人挤人,整条五一路都是晃动的人头。历史的原因,这是老城区的繁华所在,是周口老一辈人的购物圣地。购物方面,除了五一广场商圈,还有建新路一峰城市广场、泰和城等几个围绕商圈的热闹之地。
第二,美食方面。美食方面,最著名的是大十字街和光荣路。大十字街位于中州路桥头往南一点,是各路小吃、烧烤的汇聚地,这里可以吃到地道的小吃,商家多数是流动摊贩。光荣路一条街是聚餐圣地,分布着茉莉餐厅、小宋庄鸡系列等无数商家,是约会聚餐的不二选择。再有就是周师西门一条街,因为周师万名学生的规模,晚上也是分外热闹。
第三,广场方面。如果你是纯粹爱玩的广场舞大爷大妈,那么最适合的地方是川汇区法制广场、人民公园和开发区南广场。这里有无数的广场舞和暴走队爱好者。
随着周口城市的东扩,周口热闹的地方也在不断向东拓展。随着和谐公园的开放,这里已经成为新的广场舞圣地。昌建MOCO、昌建广场、圣桦名城、文昌路万达即将建成,这里将成为购物饮食的城市综合商圈,必将成为周口未来的热闹之地。
日本的科技怎么样?
我们知道,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长期陷入滞涨阶段,其GDP水平也被中国超越。在许多人的眼里,日本的实力已经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强了。尤其是中国有了华为这样的公司以后。但是事实绝非如此。
就拿高科技公司为例,提到中国科技公司,你会想到华为一个,而日本的知名企业有多少呢?索尼、东芝、夏普、松下、尼康......这些名字哪一个都具有世界影响力。虽然日本近年来有些默默无闻,但从2000年开始,19年时间日本就拿到了18个诺贝尔奖,有没有让人觉得细思极恐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一下日本的真正实力。
在目前世界科技最前沿的位置,日本从未落后过。比如日本此前就发射了一颗小行星探测卫星,不但成功在小行星上实现了登陆,而且还能采样返回,这是什么样的技术水平才能实现的?我们现在连从月球上采样返回还没达到。窥一斑见全豹,日本到底隐藏了多少技术,这是目前的一个大谜团。但日本夸张的是,他们不但精于钻研,而且踏实肯干,这些科学技术在日本被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这才造就了日本高科技公司遍地开花的局面。
实际上,日本在美国的压力下,肯定对自己的技术有所保留,因为日本不能挑战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地位。但是日本这个擅长隐忍的国家,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向零部件制造业领域和材料领域,这些相当低调的方向发展,不跟美国抢风头。
现在的日本,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端零部件供应商,包括目前世界顶级的碳纤维,制造OLED屏的沉积系统镀膜机,永不松动螺母等,这些都是日本可以笑傲全球的高端零部件,美欧国家只能向日本求购。至于半导体领域,那就更夸张了。日本几乎在半导体领域的所有高端材料上都实现了世界顶尖,比如硅晶圆、光刻胶、键合引线、模压树脂等,有些甚至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份额,如果没有日本提供这些材料,全世界的半导体发展都要退步好几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日本在高端机床领域,当然也是世界领先。所谓高端机床,是指用来生产极其精密仪器的机床,比如潜艇螺旋桨,航空发动机等,机床的先进程度,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性能。在高端机床领域,能够跟日本一较高下的只有美国和德国,这可是实打实的实力,可不是一点点GDP就能取代的。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日本掌握了这样强大的实力呢?小编认为,核心还是在于教育。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在教育上的投入其实并不多,但日本教育的水平却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这从日本茫茫多诺奖得主和高级工程师中就能体现出来。很多人去日本旅游的时候,都会觉得日本这个国家非常有秩序,孩子们很独立也很有礼貌,这就是日本教育造就的。日本教育界始终秉持这一个态度,那就是不能为孩子安排以后的人生,而是让他们自己成长,学会生活,掌握知识。
曾风靡于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萌发于20世纪5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坛上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思潮之一。
作为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学潮流,它并不单指某一具体的文学流派,而是包括了二战后出现的林林总总的具有反传统色彩的文学思潮与派别,包括法国荒诞派戏剧、新小说,英国的形式改革派、实验诗歌派,德国的具体诗派、新先锋派,美国的垮掉派文学、黑色幽默小说及黑山派诗歌等,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多样性与开放性。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的创作特点纷繁多样,各不相同,其理论规范与法则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一套系统连贯的观点,只不过是众多观念的无序组合。同时,其各流派内部也是千差万别,极不一致的。
然而尽管如此,从整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文学仍具有一定的共性与总体特征。总的说来,后现代派文学创作思想的核心是非理性的怀疑主义、否定主义和虚无哲学。在后现代派作家看来,世上万物及人类生存环境本身都是极难捉摸、不可认识的。
就文学而言,他们认为传统文学乃至现代主义文学的美学形式、艺术规范统统是人为的禁忌,是强加在作者身上的枷锁,因而必须彻底打碎。他们反对文学中的统一性,主张文学创作中思维、写作和话语方式的随意性与多元化。
基于此,西方的后现代派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以下共同的艺术特点:
1、在内容上,带有浓重的虚无和悲观色彩;
2、在形式上,力图推翻所有传统的文学规范,不受任何事先制定的规则的束缚;
3、在人物塑造上,人物不再是作品的中心和支柱,他们被淡化甚至消解了;
4、在语言上,别出心裁地追求新奇怪异;
5、基于以上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平淡性、不确定性与荒诞性的总体特征。
我将从以上5点出发,结合具体作品回答问题。
01 在内容上带有浓重的虚无和悲观色彩后现代主义作品主旨消极低沉,基调灰暗阴冷,充分反映出了冷漠、孤独、恐惧、绝望的情绪。
在这些作品中,世界混乱无序,四分五裂,人生支离破碎,虚幻莫测。布阿福德尔对此在《新小说派概述》中评价说:
“荒诞成了明摆着的事。它如同昨日上帝的存在一样,是无需讨论的。”
在这里,所有传统价值观念都崩溃了,人生失去目标,失去希望,陷入无法摆脱的精神危机。幻灭感压倒了一切,生命不再有任何意义。面对无意义的生存状态,人无能为力,只能冷漠地在迷惘、郁闷中痛苦地煎熬,无聊地活着。
巴思的《飘浮的歌剧》中的叙述者就宣称:
“认识到一切皆空的道理 ,这当然是压倒一切的想法。一切皆空是条真理。”
在法国新小说名作,罗伯·格利耶的《橡皮》中,一个叫杜邦的人千方百计躲避死神。可他在逃过杀手的枪口后,最终还是被官方侦探当作刺客而误杀。该侦探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地工作,最后反而杀死了自己本应保护的人。显然,这个故事表明了人的努力的徒劳与无意义。
在海勒的开创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先河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有一条荒谬邪恶,专门捉弄摧残人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天罗地网般地控制着全世界。由于它的存在,正常的事物变为不正常,反常、荒诞离奇的事物变为正常。活人被当成死人,而死人仍被当作活人对待。在它面前人既无力抗争,又无法逃避:
“只能是一只皮球,被无人格的巨型机器愚蠢无聊地踢来踢去。”
在贝克特所作荒诞派戏剧经典《等待戈多》中,两个走投无路,在困苦中挣扎的流浪汉无缘无故地苦苦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而这个神秘的人物却似乎永远不可能到来。
《等待戈多》剧照
对于他们来说,每天的生活既无目的又无意义,不管做什么事都是荒唐的。既然一切都失去了意义,那么活着除了无望地等待别无选择。显然,他们的遭遇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
在后现代主义作家们看来,各种现实形态无论怎样不合理与不可理解,都是生活中不可改变的本来内容,因而都应屈从与接受。任何给混乱以秩序的做法都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还会使问题变得更糟。冯内古特在《五号屠场》一书中写到:
“在比利·皮尔格姆无法改变的事物当中有过去、现在与将来。”
事实上,《五号屠场》的中心思想便是指出逆来顺受,是对待生活的最正确的态度。由于采取了这种极端悲观与虚无的态度,后现代主义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完全摒弃了理想,不再追求任何意义与价值,不再有任何使命感和责任感。写作对他们来说完全变成了自娱自乐的语言排列组合的游戏。
02 在形式上,力图推翻所有传统的文学规范,不受任何事先制定的规则的束缚。这些作家们在“一切都无关紧要,随便什么都行”的口号推动下,他们在写作中大量使用实验性手法,力求篇篇花样翻新。
在后现代派小说,如“黑色幽默”小说和“新小说”中,传统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被彻底消解了。约翰·霍克斯曾言:
“我是在假设小说的真正敌人是情节、人物、背景和主题的基础开始写小说的。”
他的话表达了大多数后现代派小说家的创作态度。就情节结构而言,后现代作品否定了其完整、连贯的传统标准,不再建构由开端、高潮、结尾组成的结构层次,不再寻求事物发展的线性因果关系,使所叙述的事件都成了断断续续的碎片。
因此,这些作品结构松散零乱,难以辨认,情节或前后跳跃,颠三倒四,或散漫无章,若有若无,或头绪纷乱,扑朔迷离。有时现实世界与人物意识与潜意识交融,事实、回忆、联想、梦境交织掺杂一处,不加区别地同时展开,没有逻辑性,无情节可循。所谓故事,不过是人物活动的梗概。
为了追求小说结构的创新,冯内古特的《猫的摇篮》不到200页,却分成了127章。约翰逊的《不幸者》由27个不相连的部分组成,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从任何一个部分读起。
很多后现代派小说,如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巴斯的《迷失在游乐场里》《题目》《生活的故事》等都采用了“元小说”(即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传统小说往往关心的是人物、事件,是作品所叙述的内容;而元小说则更关心作者本人是怎样写这部小说的,小说中往往喜欢声明作者是在虚构作品,喜欢告诉读者作者是在用什么手法虚构作品,更喜欢交代作者创作小说的一切相关过程。)的形式。
在这类小说中,作者不仅交代故事内容,而且大谈小说的创作方法,就如何写作的问题同读者探讨,公开告诉读者,“我们写的东西都是编造的”。
比如,在《迷失在游乐场里》,作者使用大量篇幅介绍讲解有关写作的各种知识。例如,叙述者在开篇第一段谈到:
“文字下面划一道直线,是手稿上标明排斜体的符号。在印刷品中这斜体字相当于口语中对单词和短语的重读,也通常用来排作品的标题,更不必说。”
在这篇小说中,这类解说遍布各处,而主人公安布鲁斯在游乐场的经历却只是时隐时现地作为陪衬。
同时,很多后现代派小说还采用了“拼贴”的方法。所谓“拼贴”是指在作品中插人大量不同风格、不同文学题材的材料,如他人语录、广告词、新闻报道、图画等。这类作品的写作高手巴塞尔姆,他曾言:
“片断是我信赖的惟一形式。”,“拼贴原则是20世纪所有艺术手段的中心原则。”
由于充斥着用特殊方式并列一起的各种毫不相干的语言片断,如答案选择、目录、大小不等的标题等,巴塞尔姆的小说曾被称为“语言拼贴画”。
在他的小说《白雪公主》中,不仅穿插与作品内容关系不大或根本无关的报纸标题、广告词、流行歌曲,甚至还有征求读者意见的问题表。
英国作家克·布·柔斯的《穿过》也是一个大拼盘,其间故事片断、诗歌、图画、手稿复印件等纷然杂陈。库弗的《保姆》共分108节,每节都构成一个独立的叙述单位,因此也明显是用拼贴手法写成的。
众所周知,现代派作家也曾广泛使用拼贴手法,但该手法在他们那里是重新组成整体的一种手段。后现代派作家则不同,他们的“拼贴”是将各种碎片原封不动地插入文本之中,让它们彼此之间及与文本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完全保持散乱无序状态,根本构不成具有统一性的整体画面。
显然,这种拼贴组合是被用来体现了中心散失,世界支离破碎的现象的。
03 在人物塑造上,人物不再是作品的中心和支柱,他们被淡化甚至消解了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传统的典型人物塑造方法被彻底否定了。人物往往被极大地淡化,甚至消解了。他们不再是作品的中心和支柱,而只是文本中一种可以替代的道具,起着把散乱的情节串在一起的作用。
很多后现代作品很少描写人群、社会,而且这里的人物形象不再是浑圆饱满,发展变化的,而是粗线条、二维剪纸式的,而且经常还是用漫画手法描画出来的。
在这些人物中间没有传统的理性人物,有的只是性格扭曲、畸形,多有思维障碍、意志障碍、心理障碍,性情冷漠、麻木的怪人,甚至还有不少精神病患者。如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中的比利·皮尔格姆。
不仅如此,后现代派作品还充斥着性格破碎、自我分裂的非人格化人物。这些人没有自由人格,没有自主的意识、感情,语言不通,思维混乱,猥琐卑贱,奇形怪状,往往是些被环境挤扁了的可怜虫。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并非是“人物”,而只是象征与符号。
冯内古特在《五号屠场》中曾言:
“本小说里几乎没有人物⋯⋯因为书里大多数人物都是被巨大力量弄得无精打采的玩物。”
为了充分表达人物的非人格化特征。很多人物都没有姓名,只用“我”“你”“他”,或干脆用字母来表示,如罗伯一格利耶的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中三位主人公被分别以X、A、M为代号,《嫉妒》中“叙述者”的妻子也被作者称为“阿X”。
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再也看不到为了追求某种理想而奋斗的英雄形象。既没有了笛福笔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鲁滨逊式的人物,也没有了海明威书中与命运抗争,在重压下表现出优雅风度的罗伯特·乔丹式的硬汉。
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些毫无雄心壮志的反英雄。这一点,可以参看我之前的回答: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黑色幽默”文学流派,有什么样的艺术表现?》
04 在语言上,别出心裁追求新奇怪异在语言的使用上,后现代主义作家也追求新奇怪异,大搞语言实验,“文字冒险”,极尽玩弄语言技巧之能事。
威廉·加斯曾言“在小说中,我的兴趣在于转变语言”,“作品中只有一件东西:词语以及它们如何产生作用与如何相接”。
赛奥·德汉评论加斯作品时指出:
“在这些作品里由于无情节、无主线、无人物”,“故事的惟一兴趣想必是在于语言本身了。”
他们的话显然有着广泛的适用性。为了追求语言上的新奇特别,萨洛特在《行星仪》中使用了很多同音异义词,让它们多次重复出现,让读者从这些同音词中寻找其内在的联系。
米歇尔·布拉尔的《变心》一书中每句为一段,有的句子长达半页多。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仅语言冗长、紊乱,有大量重复赘述及相互矛盾的词语,而且还使用了一种“循环对话”的独特的绕脖子的话语方式。如其中有一段上级军官审讯下级军官时的对话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你说我们不能惩罚你,你这杂种,这句话究竟什么意思?”
“我没有说过你们不能惩罚我,长官。”
“什么时候?”上校问。
“什么什么时候?长官。”
“好呵,你倒审问起我来了。”
“请原谅。长官。可是我不太懂您提出的问题。”
“你什么时候没有说过我们不能惩罚你?这个问题难道你听不懂吗?”
“不懂,长官,我听不懂。”
“你刚才对我们说过了,现在,你来回答我的问题。”
“可是叫我怎么回答呢?”
“你又在问我一个问题了。”
“请原谅,长官,可是我不知道怎样回答你的问题,我从来没有说过你们不能惩罚我。”
“现在你告诉我们,你什么时候确实说过这句话。我在叫你告诉我们,你什么时候没有说过这句话。”
此外,在巴思的《烟草经纪人》中,有三个女人吵架,相互辱骂。对骂持续了近六页,所用骂人的词语多达二百多个,竟没有出现过一次重复,从而也显示出作者语言使用上的独出心裁。
总体而言,后现代主义作家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奇,热衷于构造语言迷宫。因此,其作品经常晦涩难懂,令人在阅读时不是在欣赏而是在猜谜。
05 基于以上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平淡性、不确定性与荒诞性的总体特征1、平淡性由于后现代主义作家不再追求理想信念,不再力求在艺术中建立具有超越性、永恒性的彼岸世界,而只想在文艺中表现自己的主观精神、天赋才能及记录自己看到或感知的世界的零碎片断。
他们在作品中大都热衷于描写日常琐事及人的本能需求,对重大事件、典型环境不屑一顾,也不探寻生活表象后面的东西。因此,他们的作品内容空洞、乏味、浅薄,缺乏深刻的意义。
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反映不出任何问题,毫无道德功能与审美功能可言,只是靠语言技巧维持的文字产品。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这几乎可以说是一切后现代主义文化形式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十二条军规》剧照
后现代主义作品不再提供任何现代主义经典作品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意义与经验。例如,普鲁斯特、里尔克或乔伊斯这样的现代主义作家似乎有解释不完的意义。但后现代主义作品却完全相反,它提供给人们的总是阅读经验,无法在解释的意义上分析。
它们只是在浅表玩弄指符、对立、文本的力等概念,它不再要求关于真理的老观念,只是玩弄文字表面的游戏。他们的主要焦点不再是关于任何思想,而是关于语言,关于语言的表达,文本的论争。旧有的,传统的观点,思想都不复存在,只有文字本身。
2、不确定性美国文学评论家伊哈布·哈桑曾言:“后现代主义有‘不确定的内在性倾向’。”
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看来,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不确定的,它们千变万化、纷乱复杂、混沌一片,令人根本无法搞清楚。一切皆为偶然性,没有必然性。如果在作品中将事件、人物,意义都明确化,那么就违反了生活的真实。因此,为了如实表现生活的混乱与不确定,就要将文学作品不确定化。
一般说来,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意义、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等都是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一切都可能,一切又都不可能,既可作如是解,又可作如彼解。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后现代主义作品是不可以解释的。首先,后现代主义作品的内容意义经常飘忽不定、不可捉摸。这些作品有的空洞无物,令人不知所云,有的用荒谬绝伦的情节表示玄而又玄的哲理,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
在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中,当纳粹的火箭袭击伦敦时,美国军官斯罗士洛普与女人云雨的地方恰好就是火箭落下的地点。那么性和死亡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书中一群专家对此作了调查,但得出的结论是模棱两可的,在这里并没有宿命的意思。
因此,事实上这里的一切都是不明确的。火箭爆炸、人的性行为及科学研究都是无法说清的生活的任意行为。
其次,后现代主义作品的情节安排也带有很强的模糊性。在这些作品中,时空不分,过去、现在、将来相互交错,情节线索被分解成许多毫无关联,可以随意插入抽出的部分。
叙事结构混乱无序,任意跳跃,前后矛盾,叙述角度随意变换,忽此忽彼,时而进入叙事者的思绪,时而又进入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难以分清哪是人物的意图,哪是叙述人的意图,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
同时,后现代作品往往不给出一种结局,而是多种可能性结局,既可这样,又可那样。例如,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有四种结尾,奥布赖恩的《在游泳一两只鸟》有三种结尾。
此外,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也极富不确定性。在后现代作品中,很多人物身份不明,如品特《生日宴会》中的两位客人,还有很多人物的身份变幻不定,令人难测。
《烟草经纪人》中的亨利·柏林盖姆的身份持续变化,先是变成彼德·赛尔上校,后又变成巴尔的摩爵士,再后又变成农场主蒂姆·米歇尔和尼可格斯·楼厄。
在品钦的小说《V》中,V的身份更是变化多端:一位叫维多利亚的英国姑娘,一个名叫维罗尼卡的美国荡妇,一个叫维拉的德国妓女,一位也叫维罗尼卡的意大利富婆,甚至还可能是维莱塔城或是一个叫做威伊苏的已消亡的国家。
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人物还具有极强的破碎、不定型性。在作品中,这些人物从未得到过符合逻辑、系统全面地形象刻画。作者对他们心理的描写模糊缥缈,难以捉摸。对他们的行为的描画充满偶然性与无目的性,对他们的出身、经历、家庭亲属关系等也很少交代。
例如,在约瑟夫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作者始终没有对主人公尤索林的容貌特征、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作任何介绍。
因此,这些人物大都没有完整的形象与明确的性格特征,个个人格残缺不全,面目模糊不清,从而无法给读者留下清晰可辨的、肯定的印象。米歇尔·蒙苏来评论新小说的一段话,事实上对后现代主义的这些不确定特征进行了概括性地总结:
“在新小说里,最平常的对象也是捉摸不定的,也能把人搞得晕头转向,人物是捉摸不定的,姓名变来变去,情节是捉摸不定的,一会儿一个意义(假定曾经有意义的话),描写是捉摸不定的,……新小说的世界是海市蜃楼的世界,是闪烁变幻的镜花水月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什么也抓不住。”
3、荒诞性大多数后现代主义作品都从内容到形式表现出了明显的荒诞感。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兼小说家加缪曾这样解释荒诞:
“荒诞在于人,也在于世界,它是目前人与世界之间惟一的联系。”
也就是说,荒诞是从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产生的。人们总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当他们发现世界充满了不合理,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可寻时就产生了荒诞感,而这种感觉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荒诞的思想主题。
当然,荒诞的主题并非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所首创,由于荒诞是典型的现代西方人的世界观,这一主题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已广为流行。
例如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等都已明确地描绘了一个混乱不堪,没有意义,没有目的,没有结果的荒诞的世界。然而,这些作品在表达荒诞主题时使用的是传统的文学形式,有逻辑严密的结构、生动感人的情节与栩栩如生的人物。
但后现代主义作品则不同,它们采用了反传统、反小说、反戏剧的荒诞手法来表达荒诞的思想内容。在这些作品中,情节荒诞离奇,人物怪异扭曲,语言破碎混乱,结构违反常规,从而形成荒诞的形式与荒诞的思想主题的统一。
总体而言,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中,西方文学评论界对其始终争论不休,毁誉不一。但客观地看,后现代主义文学存在着很强的两面性:
一方面它在指导思想、创作原则上有明显的缺陷,有极强的过激性、破坏性和消极性;另一方面,在形式的革新中它也确实创造出一些有益的东西,并由此扩大了文学的表达可能性,因而又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回答完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