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时代2外挂,石器时代手游阵型推荐?
建议选用均衡型阵容,包括远程输出、近战输出、辅助和治疗。可以选择拉长者、猎手、战士和祭司作为阵容核心,尽可能保持他们的等级和装备相对平衡。此外,需要注意组合技能和配合战术,如祭司的治愈和猎手的控制技能,以便在战斗中占据优势,最终达到胜利的目的。
考虑合理的角色属性点分配和装备升级,可以更好地发挥阵容搭配的优势,并且适应各种战斗场合。
图22M3M相比较图22M3有了哪些改进?
引言
根据俄罗斯塔斯社8月16日的报道,俄罗斯著名的图波列夫航空集团已经完成了首架图-22M3M高速轰炸机的制造,随后这款飞机就会进入地面测试和飞行测试阶段。2018年年底,首架图-22M3M高速轰炸机完成首飞。2020年3月20日,第二架深度升级版图-22M3M在喀山航空厂完成首飞,意味着图-22M3M的改造工作进入正式轨道。
俄罗斯图-22M3M是俄罗斯在图-22M3轰炸机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图-22M3“逆火”属于一款经典的战略轰炸机,1976年服役,由于苏联解体俄罗斯无力维持它继续生产,1993年停产,一共制造了约500架,俄罗斯空天军拥有超过100架服役,其中只有约40架处于服役状态,剩下的大多数处于封存状态。
▲图-22M3轰炸机
图-22M3“逆火”轰炸机最大的特点在于采用了双发可变后掠翼布局,它的机翼于机体的角度可以改变,主要是为了改变启动布局,一共具有4种变后掠翼角度:20度、30度、50度和60度,用于不同阶段的飞行,比如其中20度用于起飞和降落阶段,60度时用于超音速飞行。
▲图-22M3轰炸机采用可变后掠翼设计
目前在轰炸机领域,美国给予俄罗斯的压力越来越大,美国除了拥有B2隐身战略轰炸机之外,过几年还将服役一款新式的更为先进的B-21隐身轰炸机,而俄罗斯由于经费有限,只能在现有的轰炸机基础上进行升级,而库存丰富的图-22M3“逆火”轰炸机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么完成改装的图-22M3M相比较图-22M3“逆火”,具体有哪些改进的地方?
▲美国B-21隐身轰炸机想象图
图-22M3M的改进之处图-22M3M是基于图-22M3“逆火”改装而来的,并不是重新生产的轰炸机,或者说是翻新的轰炸机,只是在翻新的过程中,对部分部件进行了升级,所以图-22M3M和图-22M3“逆火”的机体大体都是一样的,两者可以通用,由于俄罗斯轰炸机此前在电子雷达技术方面和发动机领域落后西方,所以这次图-22M3M轰炸机主要改进的地方是电子航电系统和动力系统。
根据俄罗斯国防部的消息,图-22M3M相比较图-22M3,80%的电子产品都进行了升级,由于俄罗斯的对手空中飞行的电子水平很高,所以俄罗斯必须要对现有的轰炸机电子设备进行升级,比如图-22M3M换装了SVP-24-22精确导航瞄准系统、HB-45雷达、新的数字式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和电子对抗设备等等,很多产品和俄罗斯图-160战略轰炸机通用,以便协同作战,使得图-22M3M几乎就是一架“全新”的战略轰炸机。
▲首架完成改造出厂的图-22M3M轰炸机
除了雷达电子系统方面,图-22M3M还升级了航电系统和动力系统,后续的图-22M3M要换装和俄罗斯图-160轰炸机一样的发动机,俄罗斯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了减少维护的成本和压力,使得图-160和图-22M3M战略轰炸机很多部件通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使用起来都非常方便。
▲图-160轰炸机
而俄罗斯升级图-22M3轰炸机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搭载新式的高超音速导弹武器,这是俄罗斯领先美国的领域,具有强大的威慑能力,比如俄罗斯X-32高超音速导弹,这款导弹的空射版本速度超过了10马赫,射程也超过了1000公里,再加上图-22M3M轰炸机本身就是高空高速战略轰炸机,两者搭配可谓是强强联合,能够发挥出更为给强大的威慑作用。
▲图-22M3M搭载新式导弹模拟图
图-22M3M轰炸机的可取之处相比较俄罗斯和美国两国都拥有多款战略轰炸机,我国目前只用一款轰-6轰炸机,仿制于苏联的图-16中程轰炸机,并且我国不断对轰-6轰炸机进行升级,比较著名的版本有轰-6K中远程轰炸机,它也进行了深度的升级,也主要集中在电子系统和航电系统,具备了具备远距离奔袭、大区域巡逻和防区外打击能力,成为我国战略威慑的中坚力量。
▲轰-6轰炸机
不过轰-6K不同于图-22M3M轰炸机,它不属于高空高速战略轰炸机,由于原始机型的限制,并不能升级成为图-22M3M轰炸机那样拥有高空高速的优势,因为改进机体的话,工作难度很大,几乎和重新研制一款新式的战略轰炸机一样,所以我国只能升级电子系统和发动机,提升作战能力和航程,就和图-22M3M轰炸机升级后一样,这一点双方是一样的。
轰-6K和图-22M3M轰炸机一样,目的也是成为新式导弹的空中发射平台,不过轰-6K目前发射的是普遍的巡航导弹,虽然射程可以比得上俄罗斯X-32高超音速导弹,但是速度差别很大,飞行速度慢也就意味着容易被拦截,所以轰-6K需要和图-22M3M轰炸机一样,能够搭载和发射高超音速导弹,这样威慑力瞬间就增加了,轰-6K的数千公里的作战半径再加上高超音速1000公里以上的射程,可以威慑3000公里以外的目标。
▲携带巡航导弹和反舰导弹的轰-6K轰炸机
此外图-22M3M轰炸机也强调了和其它轰炸机的协同作战,这一点我们现在虽然只有轰-6K轰炸机,但是我们的新式战略轰炸机也已经在研制当中,并且很大概率是隐身轰炸机,所以两者也可以进行协同作战。当然并不是一起飞行执行任务,而是在空中保持一定的距离协同作战,比如隐身战略轰炸机发挥隐身优势,先摧毁对方的防空设施,然后轰-6K后续可以跟进作战,减少了危险。
▲现代防空导弹对于轰炸机的威胁越来越大
结论不过总体上来看,轰-6系列轰炸机已经改进很多次了,能够改进的空间非常有限,而俄罗斯由于经费问题,此前并没有对图-22M3轰炸机进行过深度改进,所以俄罗斯图-22M3轰炸机的改进空间更大一些,更具有改进的潜力。所以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新一代隐身战略轰炸机上面,轰-6系列中程轰炸机作为一款已经诞生超过半个世纪的轰炸机,改进的空间快给发掘完了。
韩国的潜艇力量强吗?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龙猫,无授权禁转!
韩国潜艇力量非常强。潜艇是海战中的极具杀伤力的武器之一,因为海水的掩护,潜艇潜伏于深海,来无影,去无踪,可以悄无声息的靠近并猎杀任何舰只。而且由于水天然具有不可压缩性,所以同样质量的炸药,在水中爆炸的威力要比空气中大上数倍,所以即使是航母、巡洋舰等大型作战舰艇,即使可以被命中多枚反舰导弹而不沉,却往往扛不住一枚简单的533毫米鱼雷。而且,由于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潜艇也可以携带十多枚甚至二十多枚潜射战略导弹在深海巡弋,即使一个国家的所有武装力量都被摧毁了,只要有一艘这样潜艇存在,就足以把任何敌人炸回石器时代。
近日,韩国政府官员表示首艘3000吨级的KSS-III柴电潜艇将于下月在庆南巨济的大宇造船厂下水,预计于2020交付韩国海军,该艇将被命名为“安昌浩”号。KSS-III潜艇配备了韩国国产作战管理系统、声纳系统及AIP系统,按计划将分三批次共建造9艘,每批次3艘分别于2020年、2025年、2029年交付。
韩国海军最早的SX-756型袖珍潜艇
韩国海军接触潜艇的时间不断,早在1980年,韩国海军就从意大利购入了8艘SX-756型潜艇。不过这种排水量约75吨的微型潜艇虽然能够搭载10名登陆兵供韩国特种部队使用,但最多只能执行布雷任务,不能搭载鱼雷,严格来说只能算特种潜艇,不具备基本的作战能力。不过韩国很快在SX-756基础上进行放大研制出了“海豚”级潜艇,海豚级潜艇的排水量增加到170吨,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增加了2具406毫米鱼雷发射管,虽然无再装填能力,但是2枚406毫米鱼雷毕竟让“海豚”真正成为一款作战潜艇。
最早韩国自制的“海豚”级潜艇
韩国海军第一代成建制建造的作战潜艇,代号KSS-I型,又称“张保皋”级,其实就是德国HDW船厂授权韩国自行建造的德国209级1400型潜艇,根据当时的合同,韩国一共订购8艘209级潜艇,其中第一艘在德国本土建造,第二、第三艘则由德国出零备件,由韩国本国造船厂进行组装,随后5艘则由韩国造船厂根据德国方面的技术资料,自行建造。所有209级潜艇从1993年开始建造,到2001年全部交付韩国海军服役,至此,韩国海军潜艇技术一下跃入世界前列。在技术上已经完全压倒北方的潜艇部队。
韩国海军“张保皋”级潜艇
209型潜艇的建造计划并不能满足韩国人对潜艇的全部渴望,当时世界主流潜艇已经进入AIP(不依赖空气动力系统,简称AIP)时代,随着各种常规潜艇开始加装AIP系统,以往每天都要上浮充电的常规潜艇一下子也可以在水下连续性潜伏一二十天,具备长期潜伏巡逻的基本能力,而且,AIP潜艇远比核潜艇要简单,成本也更低,最重要的是,AIP型潜艇不涉及复杂敏感的“核”动力,不会受到世界大国的阻挠。
韩国在2000年时便与德国签约,在原先209型潜艇基础上,增购德国214型AIP潜艇,代号KSS-II并命名为“孙元一”型。韩国一次订购3艘,建造方式也改为前两艘由德国提供零部件,韩国自行组装,最后一艘由韩国独立建造。这样,经过两型潜艇的建造历练,韩国快速具备了建造先进常规潜艇的经验和技术水平,并开始对外出售潜艇。
韩国海军“孙元一”型潜艇
虽然韩国的潜艇在技术上已经超越了北方,但是,拥有导弹潜艇,成为世界大国,一直是韩国的梦想(或者叫“野心”),所以在孙元一型潜艇陆续交付之后,韩国很快便公布了最新的KSS-III潜艇建造计划,最初韩国企图直接在KSS-III计划中建造自己的导弹核潜艇,但是毕竟“导弹”与“核”双重叠加过于敏感,最终,韩国的KSS-III计划定稿时,还是改为排水量3000-35000吨的大型AIP潜艇。按照韩国的计划,KSS-III型潜艇将分三批次,一共建造9艘,每批次建造3艘。KSS-III潜艇第一、第二批排水量为3000吨,将装备射程1500公里的韩国“玄武-3”型巡航导弹。排水量高达3500吨的KSS-III第三批的3艘潜艇将装备10枚射程500公里的韩国“玄武-2B”型短程弹道导弹,成为韩国第一种弹道导弹潜艇。
除了中俄,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谁独立研发过常规导弹潜艇
如果韩国的KSS-III计划全部落实,对于我国而言,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因为韩国距离我国山东半岛的直线距离甚至不到500公里,射程1500公里的玄武-3巡航导弹在韩国本土即可覆盖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河北、江苏等部分地区,而玄武-2B型弹道导弹虽然射程仅500公里,但是由于距离我国很近,如果突然使用难免会让我们措手不及。而且,从韩国的规划看,韩国6艘KSS-III会装备“玄武-3”型巡航导弹,而3艘会装备“玄武-2B”型弹道导弹,这样,9艘潜艇一个齐射就是72枚巡航导弹+30枚弹道导弹(每艘KSS-III潜艇装备12枚巡航导弹或者10枚弹道导弹),在不足500公里的中韩交接水域,如此大规模的导弹攻击,确实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大威胁。
即使是常规动力,导弹潜艇也明显比其他潜艇大上一圈
虽然中韩两国贸易额巨大,经济关系紧密,但是经济发展起来的韩国却处处企图和我国争个高低,先是有萨德系统进驻带来的不愉快,如今又大张旗鼓的在我国周边搞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潜艇,也许正应了那句话: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 kitty?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系列文章。
为什么有人说古罗马军团不会使用弓箭?
早期古罗马军团没有意识到弓箭手在战场上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远古五帝时期的神话人物后羿就擅长射箭,以及张仙射天狗。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远古祖先就开始使用弓箭。《诗经》中有“骍骍角弓”,到公元前650年,我国就发明了更先进的青铜弩箭。从春秋战国开始,弩弓早已是军队装备的主要武器之一,弓箭手甚至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兵种。
而在古代罗马,最早有关弓箭的记载,来自4世纪晚期作家维盖提乌斯的《罗马军制论》一书。但是,书中有关弓箭的描绘词源不明确,定义不清楚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究竟是弓箭手还是弩兵?
而有关古罗马弓箭手的唯一图像证据来自罗马高卢的浮雕。
维盖提乌斯全名Publius Flavius Vegetius Renatus(普布利乌斯·弗莱维厄斯·维盖提乌斯·雷纳特斯)是4世纪晚期罗马帝国的作家,著有《罗马军制论》(“Epitoma rei militaris”也称“De remilitari”)和《Digesta Artis Mulomedicinae》(兽医学指南)。除此之外,长期以来,有关此人的生活一无所知,一些学者对于他的身份一直存在争议。
早期的罗马军队即使有弓箭手,也很少。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军队才招募一些克里特弓箭手。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开始从其他国家招募弓箭手作为辅助军。“Julius Caesar”凯撒大帝在高卢的军队就有克里特弓箭手,而他的敌人Vercingetorix(韦辛格托里克斯)则下令:“征集高卢境内所有的弓箭手”。
在凯撒大帝统治时期,弓箭手基本相当于一种防御力量,用来保护部队侧翼或者骑兵。这些招募的弓箭手作为辅助人员而非罗马公民,不能被视为军团成员。
到了罗马Principate(元首制)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287年),罗马军队中的弓箭手按比例分为:三分之二是步兵,三分之一是弓骑兵。不过,罗马军队的弓骑兵是在公元前1世纪才发展起来,因为必须对付来自技艺高超、擅长骑射的帕提亚帝国(也称“安息帝国”)的弓骑兵。这些弓骑兵在Carrhae(卡莱)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败Marcus Licinius Crassus(马库斯·利辛纽斯·克拉苏斯)率领的罗马军队。随后,罗马军队才正式组建弓骑兵,并且用来对付中欧的日耳曼部落。
直到公元4世纪,装备强大复合弓的弓箭手才真正成为罗马军队中的一支常规力量。罗马弓箭手(包括步兵和弓骑兵)通常使用的复合弓,由木、角、筋三部分组成,其主要优势在于小尺寸、大功率。
到了公元5世纪,罗马军队中许多骑兵团接受专门训练,掌握怎样将弓箭与剑和长矛配合使用。但很多罗马弓骑兵却将弓箭作为主要武器而不是辅助武器。 《百官志》(古罗马)记载,在东罗马帝国或非洲,大多数弓箭手特别是弓骑兵都把弓箭当作主要武器来使用。真正把弓箭当作主兵器使用,应该始于罗马军队为抗击波斯和匈奴人的弓骑兵。
到6世纪晚期的拜占庭帝国(也称“东罗马帝国”)的罗马军队其主力是骑兵,并且他们大都配备了弓箭。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军队将骑射传统保持了几个世纪。对于罗马军队的弓箭手而言,可悲的是,直到罗马帝国进入衰落期,他们的真正价值才得到公众认可,成为罗马军队的核心力量。可是为时已晚,罗马帝国逐渐走向灭亡!
欧洲中世纪强大的武器——长弓
长弓通常大约6英尺(1.8米)长,甚至超过男人的身高。已知最早的长弓可追溯到公元前3300年。1991年,在奥茨塔尔阿尔卑斯山脉发现的天然木乃伊“Ötzi”(也叫“冰人”),他的长弓是由紫杉制成的,长1.82米。
制作长弓的首选材料是紫杉,制作前先将紫杉木干燥1-2年,然后才能小心的将木材加工成一定形状,整个制作过程至少需要4年时间。最好的弓由“外材”和“心材”组合成,弓的内侧为“心材”能抗压,“外材”则张力好。这种结合如同天然形成的“层压板”。
弓弦由麻,亚麻或丝绸制成;中世纪的箭主要用白杨制成,但也有用山毛榉和榛树制成的。
欧洲中世纪时期,在一个由身披重装铠甲的骑士统治的军事世界里,很多战例证明,英国长弓的威力最大。有关英国长弓的起源,英国人和威尔士人之间仍然存在争议。不过,当11世纪后期“盎格鲁-诺曼人”入侵威尔士时,威尔士人的长弓给入侵者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经过不断发展,欧洲中世纪的英国长弓甚至可以穿透铠甲,拉力有的超过600N。专业弓箭手可以将箭射到370米。在很多战场上,长弓手对铠甲兵的杀伤力巨大。在220米范围内,长弓发射一枝重型箭的话,能杀死或重伤身披锻铁铠甲的人。
百年战争期间,在阿金库尔战役中,约6000-9000名英国士兵(其中5/6是长弓弓箭手)对抗20000-30000名法国士兵(其中大约有10000名重型铠甲骑士和步兵)。
进攻开始后,在侧面茂密林地的英国长弓弓箭手发起攻击,当时法国人形容遭遇到“可怕的箭雹”。法军受伤和惊慌的马向前进中的步兵疾驰、踩踏。由于大雨,战场变得泥泞不堪,当幸存的法国重型铠甲兵到达英军战线前面时,泥土加重型铠甲已经使他们筋疲力尽。
而英国长弓手的箭射完后,就用斧头,短剑和短槌攻击法军。近身交战中,疲惫不堪的法国人再一次遭受了沉重打击。最终法军死亡6000人,700-2200被俘;英军死亡112–600人。
长弓号称中世纪欧洲的“机枪”——快速、射程远、精确,致命。
但为什么有人说是一个叫汤若望的德国人编著的?
(转)汤若望编撰农历?只是一个神话而已!
前几年看各种宫廷剧,看得多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个字是耳熟能详了。奉天承运,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在政治上的表现,即人主代表天主,皇帝替天行道。道这个东西玄之又玄,说不清道不明,那么如何让国民认可皇帝是替天行道,这可是关乎皇权正统合法性的一件大事。于是制订科学严谨的天文历史,以合四时八节,万物生长,人们可以根据历法制定农时,对任何皇帝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天文历法的推广通行,更是有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隐喻。看看,你时间都是我皇帝制订的,我代天行道你还怀疑不成?与民授时,就成了各朝各代一个重大的政治任务。中华二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次的更迭,但任何统治者上台极为重视的一件事就是重订历法,改正朔,以彰显皇权。
可见历法在皇权代表正统性的方面作用是非常重大的,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历法也是极为重视的,这是他向世人证明其天子身份的最好工具。
在中国这个农业为根本的国度里,一部合适农时的历法,就显得无比重要。在中国有大量的农时谚语,如“一年打俩春,碌碡慌了心”、“芒种不种 过后落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适宜”、“立秋种,处暑栽,小雪出白菜”……如何让历法与农时谚语八九不离十,是人们检验一部历法正确与否的指标之一。
历法合乎日月规律,更是皇权天授的证据。
中国的农历,是中国这个农业社会长久以来对天文观测进行积累总结出来的一部历法。最早的历法,也许可以上推到夏商时期,早在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已运用圭表(古老的天文仪器)测日影的方法定出“两分”(即春分和秋分)、“两至”(即夏至和冬至)四大节气,然后又定出“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秦汉时代,已经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并成为安排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
中国农历,是一部有着浓厚东亚农耕文明背景的历法。然而在我国的网络上,经常有人把这么一部伟大的历法归结于西方来华传教士汤若望。真是让人感慨不已,卖 祖宗不是这么个卖法啊。这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更是确确实实的文化不自信。用脚指头想想也能知道,在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欧洲,它能制订出远在外里之外的东亚农耕文明需要的历法吗?然而这种论调却有着不小的影响力,究其原因,却是让人非常的无语之极啊。
早期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确实给中国带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比如天文观测手段,计算方法等。然而我们应当看到,这只是西方宗教势力渗透中国的一种手段,是他们在中华文明中得以立足的方法。
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路遥就说过:“多是以精神讨伐姿态出现。”利玛窦就曾说过:“我们耶稣会同人依着成立本会的宗旨,梯山航海,……做耶稣的佣兵,替他上阵作战来征讨这崇拜偶像的中国。”然而让西方传教士失望的是,中国是一个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国度,在宗教方面更是一个信奉多神教的国度,中国的祖先崇拜文化更是与西方宗教格格不入。传教一进无法开展。怎么办,就成了横亘在传教士面前的一个巨大问题。他们的解决思路就是向皇权渗透,再利用皇权的影响来推广宗教。
如何影响皇权?当时已在中国生活多年,对中国文化、社会、政治作了深入研究的利玛窦盯上了历法修订。这是皇权极为重视的一个领域嘛。于是他就给驻葡萄牙的耶稣会副会长去信,要求迅速派遣能精通历算的传教士到中国来,并声称若能“把他们的历法修正一下,这就可以使我们得到极大的荣誉。我们也就把中国的门户开放了,又可以巩固我们的地位,增进我们的行动自由”。他在北京还向罗马教团发了一封紧急求援信,报告了他所知道的中国情况,说道在中国宫廷内,皇帝雇佣了200多人来计算天文历法,为此“我恳请教团领导从欧洲派遣一两个天文学家给我,无论隶属何种国籍,让他们带来所需之书,那时我们便可以完成历法的修改,而这些工作对我们的圣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于是,邓玉函,罗雅各,汤若望等一批有天文历法知识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了北京。邓玉函到北京的第二年就死了,罗雅各于三年后死去。
由于在此之前,明末主持修历的徐光启已成为天主教教徒,于是在1630年这些西方传教士得已顺利进入历法修订队伍。在数学学科网,徐光启条目下,就载有参与历法修订的西方传教士名单,而汤若望只是这个名单中的最后一位。
西式算法好还是中式算法好,在当时斗争得非常激烈,互有输赢,然而我们现在的媒体却只讲西式历法赢的一面,对于输的一面只字不提。这无形中就会让现在的人们认为,西方带来的历法远胜于中国传统历法,呵呵。
徐光启主持修订的历法为《崇祯历书》,这是自崇祯四年(1631)起直至十一年(1638),始克完成。参与修订历法的人员多达几十人,全书46种,137卷,共五册。然而这部历法命途多舛,几经修订完成之时,却遇上了朝代更替。此时的徐光启已死,不知何故,历书落到了西方传教士汤若望之手。
此时的中国有着三个政权年号,南明的永历,清朝的顺治,农民起义军的大顺。俗话说良禽择木而西,畜生也会趋利避害。然而在当时形势并不是非常明了之时,何去何从,确实考验着西方传教士的政治眼光。大部分人随明朝政权南下;也有几个投向了大顺政权,并向大顺政权献上了历法并获封国师。
然而就在明朝覆亡前夕,汤若望就说过:“如果这个皇帝不在了,会再来一个,对我也许比他更好”。就是基于这种政治投机理念,汤若望就在北京教堂里坚守了下来。虽然农民军的大顺对西方传教士较为宽容,可汤若望却用“强盗们”、“土皇帝”等词语予以讥讽。
1644年5月2日清军入主北京,发布安民告示。几个月来一直镇定自若的汤若望耐不住了,5月11日,向清朝皇帝上了一封极为肉麻的呈辞称:“此乃天主上帝宠之四方,降以君师之任,救天下苍生于水火者也”,同时也不忘提到:“于崇祯于二年间,,因旧历舛,奉前朝敕旨修政历法,推测日月交食,五星蹄度,悉合天行。著有历书一百四十余卷,并测天仪器等件向进内廷,拟欲颁行。”
看到这里明白了吗?汤若望把徐光启等人修订的《崇祯历书》当成了他在清政府的敲门砖了!!集中华文化之大成的中国农历,就让他轻轻的说成是他个人所作了!!定都,颁历是新皇朝更替的标志性大事,在皇权的与民授时理念下,汤若望此举可谓是挠到了痒处,别人要瞌睡他就恰好送上了枕头。说汤若望是个政治投机高手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这也是汤若望期望借新皇权推广西方宗教的一个重大举措。
相比于利马窦,汤若望有着更为强烈的传教意愿。这一点中国网络电视台——纪实台——历史纪事栏目下的一个文章可以得到验证;同样在路遥的文章《汤若望评议三则》中也有提到。汤若望贪天功为已有,为的就是接近中国皇权,以有利于传教而已。
传教就传教,然而汤若望却对《崇祯历书》大肆删减,将历法137卷修订改成了103卷。他删了些什么?《探索·发现》栏目并没有告诉大家。诸龙飞先生在2017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明版<治历缘起>起源新探》,该文章通过世界各地的馆藏的明朝版本的历书分析,发现汤若望删减了大量不利于西方历法的事实。
诸龙飞先生核对后发现:
【相较于明版《治历缘起 》,清刻本共删 除 30 篇奏疏 ,其中与交食相关者多达 17 篇 。事实上,汤若望删除这些奏疏的原因很难一概而论 。与交食相关的被删除奏疏中,确有个别西法预报失误的情况,最典型者即崇祯七年三月初一日日食预报;然而,被删的交食记录并非两法预报错误最严重者,相反,不少误差较大者都被保留了下来,如崇祯四年十月初一日与十四年十月初一日日食预报。即便按照改历当时的交食观测,而非现代天文理论回推结果,被删除者同样并非西法计算失误最严重者 。以徐光启所奏交食预报为例,被删的崇祯四年四月十五日月食预报误差并不大 ,而误差更大的崇祯五年九月十四日月食预报却没有被删。因此,预报精度并不是导致交食记录被删的最主要原因 。尽管如此,笔者仍然同意汤若望删除这些奏疏是为了维护西法的形象 。仍以徐光启奏疏为例,在关于崇祯三年十月十六日、四年四月十五日与十月十五日三次月食的奏疏中,西法所用时制由算外变为算 内、月体从十五分变为一十分,虽就计算结果而言西法预报并无大错,但这些记载会让读者认为西法反复不定、历局“朝令夕改 ”,这难免会使西法的形象受损 。与之类似,崇祯七年三月初一日日食预报以及《古今交食考 》中的相关内容 ,除了存在计算食分失准之外,还会显露出西法前后矛盾的问题,因此也被删除 。】
诸龙飞先生在文中也提道:
【在徐光启去世之后,崇祯皇帝曾一度质疑西法的准确性,而这些记录了皇帝怀疑态度的奏疏也大多被删除 。例如,共三篇关于崇祯八年正月十五日月食的奏疏被删,除历局月食预报外,另外两篇分别是在北京与外地的观测记录。而这两份奏疏中崇祯的批复非常耐人寻味 。关于在京观测记录,李天经奏陈西法预报与观测吻合,崇祯却批复道:“李天经新法所算止复圆不差,何得全称密合?”随后接到宣府、保定二处奏报观测结果与西法密合,崇祯仍然将信将疑:“前监局各官公同测验,新法独复圆不差 。这宣、保二镇所测报称俱合,是否确核,以后还择该监熟谙生儒再行详验具奏 。”④显然,崇祯这样的态度不利于维护西法形象,故后来都被删 。】
那么,汤若望到底是在帮助中国修订历法,还是在纂改中国历法以求彰显西方高大上呢?这是不言而寓的事。删除不利于自己的事实与言词,删减的东西也不是以正确与否为准绳,那么这必须就与严谨扯不上关系,这更不是科学的态度。
汤若望为什么要这么作?同期来华的邓玉函给罗马教廷的信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在中国修历,对日、月蚀的推算最感需要,因靠修历名义,便不致被驱逐出境。”
是的,为了能在中国传教而不被驱逐,科学与技术就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立足的手段。这无关奉献与爱心。
汤若望虽然对中国的科学技术有所促进,但中国给予了过多甚至过份的赞誉,以至成了历史虚无主义了,这种情况应当要扭转过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