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吟韩当,如果把刘邦团队放在三国时期?
说到刘邦和刘备,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不能忽视的人物,一个在三国时期占有一席之地,另一个建立大汉王朝几百年。如果究其两人的血缘关系,从名义上来说刘邦还是刘备的后辈,那么有网友就会问:刘备辛苦一辈子都没能一统三国,那么如果把刘邦的队伍放在三国,他能一统天下吗?我们今天一起来分析一下。
如果我们不考虑刘邦的手下投靠他的顺序,只是用刘邦手下的人在最佳状态时,那么这个队伍是相当厉害了,就算把刘邦一行人放到三国时期,那也是不容小觑的强大对手。要知道刘邦手下人才辈出,拥有出色的谋士张良,他是汉朝相当出色的人才,虽不上战场,但决胜于千里之外,是刘邦的得力助手。除了张良,还有陈平、陆贾、陈平等,这三人都不简单,郦食其曾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王投降,而陆贾说服南越王归顺,相当了不得!
再来看一下三国时期的谋士,刘备盔下也就诸葛亮一人,在诸葛亮离世后蜀国很快就走向了灭亡;而一代枭雄曹操手下虽然人才济济,但是能拿得出手却是没有一个,虽然郭嘉、荀彧、司马懿也还不错,但都不是顶尖人才;孙权就更不用说了,也只有鲁肃还可以。所以在此方面,刘邦强于曹操和孙权。
说完谋士,再来说一下武力方面,刘邦手下最得力的干将莫过于韩信,韩信可是一员猛将,战必胜、攻必克,是不可多得统帅。此外,除了韩信之外,刘邦手下还有樊哙、周勃、曹参等名将,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将才。而曹操的武将分别是夏侯惇兄弟、张辽、李典、陆逊等,但是这些武将加起来都打不过一个吕布,所以整体战斗力更加比不上刘邦的手下。再说下孙权,他当时的武将可真不少,像黄盖、周瑜、陆逊等武力都不差;那诸葛亮的团队有的是张飞、赵云、黄忠等。虽然整体看下来刘备、孙权、曹操的武将还不错,但是基本上都是有勇无谋之辈,只能逞匹夫只用。所以看了一圈下来,还是刘邦的队伍厉害!
另外在治国方面的人才,刘邦最得力的手下是萧何,但是刘邦在前线作战,萧何管理关中、汉中、巴蜀地区,为刘邦提供足够的兵力和食物。刘邦评论了世界统一后的功臣,萧何是第一位。而在三国时期孙权旗下治国人才是张昭;曹操手下的是荀彧;刘备手下的就不用说了,必定是诸葛亮,但是如果把这四人个拉出来比较的话,荀彧和张昭都不是萧何的对手,也只有诸葛亮和他不分伯仲。
说完了手下的将帅之才,再来说一下团队的领导者。那么刘邦、刘备、孙权、曹操四人相比较,谁略胜一筹呢?我们都知道刘邦打仗总是失败,但他是屡败屡战,从不放弃。而他输给的人无一例外都是楚霸王项羽,如果是和别人对战,他还真没输过,比如刘邦打败过英布、王离、赵贲等,可以说刘邦的军事能力仅在韩信和项羽之下。此外,刘邦此人还有最大的优势就是知人善用、懂得放权,当时天下的人才不断加入刘邦的队伍,甚至项羽手下的人都跑到刘邦这里来。
刘邦虽然出身只是一个厅长,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一个混混,但是在用人方面,唯才是举。而且善于听从手下的意见,因此他手下的谋士都愿意为他卖命。当时刘邦占领咸阳后,被宫里的财宝和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肆意妄为起来,于是张良等一众大臣劝他要不要被蝇头小利蒙骗了头脑,刘邦果然改正,把目光放的长远,因此才有了后来的四面楚歌、垓下之围击败项羽,这份冷静和克己异于常人。
刘邦打下大汉王国一统天下也只用了7年,速递是相当的快。那有人既要问了,刘邦为何一统天下这么快?要知道,当时天下各路人才都在为刘邦卖命,尤其是在后来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逼得项羽乌江自刎之后,名声大振,无人是刘邦的对手。有很多领地,不用刘邦前去亲自围剿,各路流民听说刘邦要来攻打自己所占领的城池,立马带着妻儿老小投降,根本就不用打。
因此,四人之中刘备、孙权、曹操都比不上刘邦,刘邦不仅手下人才出色,自己能力也较强。曹操虽然一直求贤若渴,但是生性多疑爱猜忌,所以每逢战事基本都是自己一个人扛下来的,给自己手下人的机会少之又少;孙权就更不用说了,孙权把权谋用的炉火纯青;刘备虽然和孙权曹操比起来强了点,但是却耳根子软,妇人之仁,错了许多好的时机,所以只能呆在巴蜀之地。
故从人才储备和个人能力来说,如果刘邦和他的队伍处于三国时期,必定会统一天下。但是有网友就提出不同的意见了,如果刘邦一行人穿越到三国,也很难拥有一席之地,因为三国时期和刘邦所处的时期完全不一样,当时刘备、曹操、孙权把自己所管理的地区治理的非常好,百姓安居乐业,所以百姓很难去投靠刘邦。
总之,能否在三国占据一分之地甚至进而一统天下,除了自己储备的条件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诸葛亮为什么痛哭不已?
诸葛亮并非为张苞的死哭泣,而是为蜀汉哭泣,张苞的死,几乎已经可以预见蜀汉不久的将来衰落的命运。
虽然在此之前赵云也才去世不久,但是诸葛亮并不为赵云伤心,甚至是高兴的,或者说整个蜀汉臣民都是高兴的。
赵云征战一生,百战百胜,寿终正寝,顺顺利利的走完一生,荣耀无比,堪称完美,红白喜事之中,赵云属于喜丧,是值得庆贺的。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谁都会有死去的那一天,他们看的开。虽然伤感,也只是对战友离去的不舍,并不会心痛。
但是张苞不一样,他是英年早逝,他的死,对蜀汉的影响太大了。
张苞是蜀汉的旗帜人物,具有稳定人心的作用张苞的两个姐妹都是蜀汉皇后,他是顶级的蜀汉皇亲,更是蜀汉开国元勋张飞的长子。
张飞是三国时期仅有的两位万人敌之一,是蜀汉不败的旗帜,承载着战场上战无不胜的荣耀,是蜀汉军士必胜的信念。
自古子承父业,张苞作为张飞的长子,所有人对张飞的推崇自然而然的转移到了张苞的身上,他肩负着父辈的荣耀,成为了军中的主心骨,是蜀汉军士必胜的精神支柱。
张苞也不负众望,领军作战,军功卓著。他是蜀汉新生代将领中杰出的将领之一。
张苞军事才能突出,是蜀汉不可多得的名将,军中威望高,不可替代公元221年,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名义率军东征。
张苞作为先锋大将率先破敌,一路势如破竹,攻城拔寨,连战连捷,斩杀多员敌将,打得东吴溃不成军。
军中自古崇尚强者,众人之前对他的信心是来自他的父亲张飞,经此一战,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同样优秀,众人不得不感叹:张飞后继有人,蜀汉人才辈出!
虽然和张飞、关羽等人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作为独挡一面的大将已经足够。
赵云等人的子嗣能力不足,关兴的能力也不如张苞,威望远远不足以和张苞相比。
张苞很快成为了蜀汉军中的中流砥柱,是蜀军在战场上最强的底气,他们相信,张苞会像万人敌张飞一样,带领着他们一次又一次创造奇迹,实现先辈未完成的一统宏远。
可是就在这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关键时刻,老天却和所有蜀汉军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蜀汉建兴七年夏四月,诸葛亮二出祁山伐魏,攻破阴平、武都二城,又派王平、姜维、关兴、张苞四将前后攻杀魏将郭淮、孙礼。
魏兵大败,郭淮、孙礼二人弃马爬山而走。张苞望见,骤马赶来,不期连人带马,跌入涧内。
后军急忙救起,头已跌破。孔明令人送回成都养病。不多日,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
就这样,蜀汉的新一代战神匆匆离世,宛如流星划过夜空。
谁能想到,蜀汉新生代的第一猛将,万人敌张飞的后人,全军的精神支柱,竟然会死的如此滑稽?竟然连马都骑不好,活活摔死了?
这就相当于武侠小说里众人眼中天下第一的武林高手,号称飞檐走壁,刀枪不入,结果却被一个3岁的孩童活活拿着刀杀死了。何其可笑!
张苞死的太过戏剧性,他的死,对蜀汉全军的士气是毁灭性的打击,万人敌的传承断绝,荣耀被践踏,蜀汉新战神成为了三国的笑柄,敌人肯定会对蜀汉不留情面的加以嘲笑、讽刺:看啊,这就是蜀汉的战神,摔死的战神!
这样的侮辱,对军人的荣耀是何等的践踏!也对蜀汉本就贫乏的国力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人心的丧失,又该怎么挽回?即使诸葛亮有排山倒海之能,对于这种无法抗拒的打击,他除了看着蜀汉走向衰败,又能如何?
后人有诗叹曰:.
悍勇张苞欲建功,可怜天不助英雄!
武侯泪向西风洒,为念无人佐鞠躬。.
张苞的死,再次给蜀汉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也给诸葛武侯增添了太多的忧愁,让他独木难支,濒临崩溃,惊闻对方死讯时,那种万念俱灰的打击让他难以承受,直接口吐鲜血,昏死了过去。
这就是《三国演义》小说中张苞的死带来的后果。也仅仅局限于小说。正史上记载却并非如此,张苞也远没有那么英勇。
历史上对张苞的记载非常少: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记载:“长子苞,早夭。次子张绍,继承张飞爵位.官至侍中、尚书仆射。张苞儿子张遵,为尚书,随诸葛瞻守于绵竹,与邓艾交战时,战死。”。
这里可以看出,张苞还没有成年就死了,虽然留有子嗣,但他连袭爵的年龄都没有活到。而是由他的弟弟张绍承袭了张飞的爵位。
凡是史书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于事件记载尽量言简意赅,能一个字解决的,史官绝对不会多写一个字。
每个时代的天骄人杰多不胜数,史书记载从不缺少素材,他们记载的只是对历史走向有着关键影响的人或事,绝不多言。好留出更多的地方记载更多别的事件。
如果张苞真如《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骁勇善战、屡建奇功,那么他对蜀汉的走向就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史官哪怕牙缝里挤一下,也要挤出空地来给他记载相关战事,因为只有记载了,蜀汉的历史才能完整符合逻辑,也才能流传下来。
但是史书上并没有相关的记载,那只能说明,张苞虽然是张飞的儿子,但是他并没有继承父亲的勇武,或者说没有活到建功立业的年龄,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
不过话又说回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没有贡献的张苞对蜀汉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张苞真和《三国演义》里写的那样的命运,那么在张苞死后,蜀汉二次北伐就得全线崩盘,整个蜀汉军心大乱,风雨飘摇,剩下的只有被曹魏屠宰践踏的命运。更不会有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机会了。
只能说世事无常啊!
东吴四大都督?
一谈起三国中的智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孔明,再就是庞统、司马懿和周瑜等,很少提到鲁肃,因为鲁肃在我们的印象中只是一个憨厚的长者,善良、可敬。在有关的史书中,并没有提到他献奇谋良策,以智力杀敌,上阵打仗更不必说了。在三国时代一个人的智谋似乎大部分都是由战场上的表现来衡量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问题—战略,对全国形势的把握!诸葛亮未出隆中时,曾对刘备建议:占据西蜀,联合孙权,共抗曹操,以成鼎立之势。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终于占据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地盘,但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不可忽略的还有一个人一鲁肃。可以说,当时能预料天下大势的除了孔明,还有一个鲁肃。在《三国演义》里,东吴共有四位都督:周瑜指挥了赤壁之战,把曹操杀得大败而归,挽救了孙刘两家,奠定了三足鼎立的雏形,功劳最大。吕蒙捉了关羽,夺了荆州,抢占了军事要地,使西蜀一蹶不振。而陆逊则在危急时刻大败刘备,再次挽救了东吴。以上三位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人物。相比之下,鲁肃则显得默默无闻,在他任职期间,也没有指挥过什么大的战役,仅能自保。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更多的是:诚实君子,屡屡被诸葛亮耍着玩。但是,历史上真正的鲁肃,并不是这样。鲁肃绝对是个人才,他具有战略眼光,大智若愚用在他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他的《榻上策》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之作。东吴孙策死后,孙权继位,周瑜推荐鲁肃和孙权见面。鲁肃劝孙权成王霸之业,他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并且详细谋划方略,“…除黄祖,进伐刘表,竞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听后,大喜,说:“我原来只想匡扶汉朝,没有那么大的志向,你说的话真是太好了!”这就是《榻上策》里的著名战略构想。可以说,鲁肃的构想,帮孙权谋划了天下。但又有人说,鲁肃安于现状,没有周瑜志向高远,理由是《榻上策》中的句“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但如果我们对照《隆中对》中的“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不难看出二者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暂且不论究竟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版权被盗用,我们知道的只有:没有人拿着那句去指责诸葛孔明甘愿割据一方。何况,同是鲁肃对孙权的一句话,立刻能够将这个荒谬的观点驳得无言以对:“原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四海、九州、帝业,这是一心混世之人所能说出的吗?后人常常将《隆中对》解读成各种版本,几乎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事实上,《隆中对》只是《榻上策》的翻版而已,“曹操不可卒除”与“此诚不可与争锋”,“以观天下之衅”与“若天下有变”,“鼎足江东”与“保其岩阻”,“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与“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后者无一不是对前者换一种方式的诠释。诸葛亮说“据有荆益”,鲁肃说“进据荆扬”,鲁肃的主张是在诸葛亮之前的。并且,诸葛亮讲孙刘联合鲁肃也想到了这点。刘表去世以后,鲁肃说孙权:“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主张为了对抗曹操,培养刘备势力作为外援,鲁肃亲自请命去夏口游说刘备。因此,孙刘联合的战略构想,鲁肃就算不是最伟大的缔造人,也是最努力的缔造人,这点还可以从他以后的事迹中看到。《榻上策》远远超过《隆中对》,至少表现在两点上:《隆中对》中,孔明还对汉室存有幻想,而《榻上策》无所忌讳,一语惊人,“汉室不可复兴”;蜀人盲从《隆中对》,在荆州已失的大前提下不懂得变换策略,而鲁肃则及时改变策略,联刘抗曹。其意义如何,就不用多说了。然而最后,《隆中对》成为千古名篇,《榻上策》却被人们遗忘在尘封的角落里,想想真是鲁肃的悲哀,同样也是历史的遗憾。或许我们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在赤壁之战中只看到诸葛亮的智慧和周瑜的风流倜傥,却忽略了鲁肃的存在。其实,鲁肃在其中的表现是非常突出的。作为周瑜的搭档,鲁肃一直在维护着孙刘联合,救诸葛于危难中。在诸葛和周郎中间,也就是孙、刘之间,一直充当着和事佬的角色。因为他意识到,由于魏的强大,就算有长江天险,孙吴当时也是不可能仅凭自己的力量与魏抗衡的。只有联合刘备才是上上策,而羽扇纶巾。风流倜傥的周郎显然没有意识到这点,曾多次想破坏孙刘联合,造箭难诸葛,七星台下杀诸葛,战后又骗杀刘备等,一计接着一计。诸葛亮逃脱周郎的陷害,其中也不乏鲁肃的帮助。这里我们不妨仔细看看鲁肃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曹操率兵攻打荆州,张昭等劝孙权投降曹操,而鲁肃则说:“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其意思是说,我鲁肃投降曹操,还可以继续当官,而主公你投降曹操,想有什么好下场吗?孙权不是傻瓜,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恍然大悟,于是接受鲁肃的推荐,召周瑜回朝,“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整军拒曹等到赤壁之战大胜,鲁肃回来时,孙权亲率诸将迎接他,并且问:“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就是说:我这样恭敬对待,你很有面子吧?然而,鲁肃是怎么回答的呢?鲁肃回答说:“未也。”大家都吃惊奇怪,而鲁肃则慢慢说道:“原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意思是说:希望主公统一天下,然后,再拜我当官,这才给足了面子啊。孙权听了这话不知有多高兴,自然是更加信任鲁肃了。
之后,刘备到京口来见孙权,吕范劝孙权留住刘备,而鲁肃则反对。鲁肃建议孙权把刘备放回去,并且希望孙权把荆州暂时借给刘备,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因为他看得很清楚,曹操虽然北退,但实力并没有受损。江东水军虽说厉害,但缺乏骑兵,这时候即使吞并荆扬两州,也只能采取守势,情况将会变得非常危险。而且荆州与东吴素来有仇,孙权势必无法迅速安定荆州人心。所以,只有让在荆州甚得人心的刘备集团作为支持,才能继续对抗曹操据说,“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这一事例,可以看出鲁肃的战略思想多么出色!
在鲁肃任职期间,孙刘联盟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实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而他后来的继任者吕蒙,只是一个大老粗而已。吕蒙只懂厮杀,不喜欢读书,鲁肃因此看不起他。后来,孙权说服吕蒙多读书,鲁肃再去看吕蒙,吕蒙密献对付关羽的计策,鲁肃大喜,说:“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只可惜,吕蒙不能理解鲁肃的苦心,不能继承他联刘抗曹的事业。鲁肃一死,吕蒙继任,再加上傲慢的关羽,孙刘联盟就出现了危机,结果关羽身亡,引来了刘备的倾国出击。鲁肃去世的时候,才46岁,正值壮年,和周瑜之死一样,都是江东的巨大损失。后来孙权向陆逊谈起周瑜、鲁肃、吕蒙三人的时候,对鲁肃评价很高,说“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这是把鲁肃比战国时代的大纵横家苏秦、张仪。三国演义中的将领?
题主说的是将领,而不是谋士,文武双全的真找不出几个。无非就是周瑜、吕蒙、关羽等人。有人说曹操,我承认他很厉害,但武功不会。诸葛亮和司马懿都属于文臣,不算将领。
文武双全第十名★张飞
张飞开始阶段都是一个鲁莽的形象出现,直至长坂坡用疑兵计退曹军。后期入川路上计策不断,颇得刘备诸葛亮赞赏。
文武双全第九名★关羽
最出彩的就是水淹七军,击败魏军,生擒于禁和庞德,威震华夏。
文武双全第八名★张辽
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斩杀乌桓单于蹋顿,讨平辽东柳毅、淮南梅成,最出彩一战,张辽驻守合肥,威震逍遥津,七千人击败东吴孙权带领的十万大军!谱写了以少胜多以弱击强的著名战例。
文武双全第七名★邓艾
文武双全,深谙兵法。最出彩的一战,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彪炳史册!
文武双全第六名★曹仁
驻守襄阳,西拒巴蜀,南抗东吴,沉稳干练,智慧不凡。先后击败关羽和周瑜二位名将。
文武双全第五名★吕蒙
破黄祖、围曹仁、夺皖城、占荆南三郡,最出彩一战,白衣渡江,夜袭荆州,计擒关羽,叹为观止!
文武双全第四名★赵云
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所向披靡!战神一枚!
文武双全第三名★姜维
单论武功,单论谋略,姜维都可以在群星璀璨的三国时代名列前茅!诸葛亮北伐遇姜维,赵云也不能奈何他,诸葛亮计收姜维。姜维辅佐诸葛,良谋不断。后期北伐主将,攻城夺地,立下汗马功劳!
文武双全第二名★陆逊
最出彩的是夷陵之战,击败刘备七十万大军。此战被誉为三国最经典的三大战役之一。
文武双全第一名★周瑜
21岁随孙策平定江东,周瑜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战中火烧八十万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中哪家的名将谋士总体实力更厉害?
三国时期是一个动乱的时期,所谓乱世出英雄那个时期有名的谋士 武将太多了 我就说几个耳熟能详的
曹操方面 张辽、乐进、张颌、徐晃、于禁 统称五子良将,还有 夏侯兄弟 夏侯惇和夏侯渊, 俩保镖卫队长 典韦和许褚 。四大谋士:郭嘉、程昱、贾诩、荀彧
刘备方面 五虎上将 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卧龙凤雏 诸葛亮和庞统,保镖卫队长 陈到
东吴方面 孙坚 四大家将 程普 黄盖 韩当 祖茂
小霸王孙策 孙权保镖卫队长 周泰。 四大都督有 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 东吴二张 张弘 张昭
袁绍方面 河北四庭柱 颜良 文丑 高览 张颌,四大谋士 田丰 逢纪 审配 许攸
吕布方面 八健将 张辽、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续、候成、宋宪 陷阵营 高顺
马腾方面的马家军 公孙瓒的白马义从
有名的太多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