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神武遗迹,画面有多惨烈?
北魏灭亡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第二阶段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王朝更迭通常会伴随无情的杀戮,尤其是宗室子弟,很多下场悲凉。北魏灭亡时的惨烈最甚,先后十位皇帝被杀,数千大臣和若干皇室子弟惨死,后宫女人集体被凌辱。
1.河阴之变中,幼帝元钊、胡太后及2000大臣遭到杀害孝明帝元诩驾崩后,尔朱荣借口胡太后毒杀元诩,宣布拥立宗室元子攸为帝,并发兵攻克洛阳,抓捕了胡太后和幼帝元钊。历史上惨绝人寰的“河阴之变”爆发,它直接把北魏政权推向灭亡的边缘。
尔朱荣将胡太后和三岁的元钊,带到黄河边上,沉入滚滚波涛。紧接着,他又以祭天为由,令大臣及宗室子弟,陪同孝庄帝元子攸出行。当大臣们进入孟津伏击圈后,尔朱荣一声令下,士兵们刀劈剑砍,2000多位大臣和元氏子弟,全部被虐杀。
河阴之变将北魏帝国的政治基础——鲜卑和汉族豪门集团,几乎一网打尽,严重动摇了北魏的统治根基。从此,北魏帝国进入由军阀控制上层政治的门阀时代。
2.孝庄帝元子攸被尔朱兆杀害元子攸勾结尔朱荣坐上了皇位,可是他抬眼看看身边,全是尔朱荣的党羽,连床上都有人监视。他的皇后尔朱英娥,正是尔朱荣的长女。尔朱英娥的第一任丈夫其实不是元子攸,而是孝明帝元诩。因为沾了猛爹的光,她梅开二度,从妃嫔直接晋升为皇后。
嚣张跋扈的尔朱英娥,指着元子攸的鼻子说:识趣点,你这个皇帝是我爹立的,是我爹把皇位让给你的。
女儿如此嚣张,尔朱荣更是不客气,把元子攸欺负成小瘪三。元子攸气愤不过,说出一句猛话:尔朱荣如果不想做人臣,干脆把我取代了吧!尔朱荣也不客气:那就给我加九锡吧。
这下二人等于撕破了脸,元子攸知道自己的小命捏在人家上手,必须先下手为强。该着尔朱荣倒霉,尔朱英娥生了个皇子,元子攸给尔朱荣传信:朕要给你外孙办庆生,来看看你可爱的宝贝外孙吧,跟你长得老像了。
骄傲的大公鸡尔朱荣,不顾部下反对,挺着胸脯一脚踩进陷阱。
元子攸搏命反击,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好运,他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尔朱荣虽死,但是庞大的尔朱家族还在,他们掌握的军队不听皇帝指挥。
不久,尔朱兆攻破洛阳,俘虏了元子攸。寒冬腊月,元子攸单衣薄衫,被一个冰冷的大铁链子锁住,关押在寺庙。几天后,浑身麻木的他,被尔朱兆勒死。
元子攸死后,后宫嫔妃遭到尔朱氏集体凌辱。尔朱兆还当着尔朱英娥的面,一把摔死她的儿子。高欢打败尔朱氏后,尔朱英娥又成了高洋的战利品,最后又死在高洋之手。
3.两年皇帝流水线,四位皇帝集体“阵亡”孝庄帝元子攸死后,北魏进入“皇帝流水线”,短短两年,先后有四位皇帝隆重诞生,又轰然倒下。
第一位:元颢
元颢是拓跋弘的孙子,尔朱荣拥立元子攸后,他逃往南梁,借助南梁兵力杀回北方,并在睢阳称帝。不过这家伙也不是好饼,荒淫无道,不久败给了尔朱荣,并被斩杀。
第二位:元晔
尔朱荣被杀后,尔朱世隆为了对抗元子攸,拥立元晔为帝。不过,元晔龙椅还没焐热,元子攸就败了,他这个工具失去了价值,被尔朱世隆一脚踢开,在位仅仅三个月。
被尔朱氏玩弄还不算元晔最悲惨的事,第二年,高欢打败尔朱氏,又把元晔归为尔朱氏党羽。龙椅就像高压线,沾上了就脱不开,元晔因此被高欢处死。
第三位:元恭
元晔被废后,元恭登上皇帝,史称“节闵帝”。元恭跟其他几位皇帝不一样,他有志向,有才学,有品行。早年他为了逃避迫害,装哑装了八年。
从坐上皇位的第一天起,元恭就致力于恢复祖上的荣光。当然,有高欢在,注定元恭只能当傀儡,老掉牙的权力斗争再次爆发。一年后,元恭被高欢废黜并遭到毒杀。
第四位:元朗
元朗的命运几乎是元晔的翻版,他是高欢用以对付节闵帝元恭的棋子。元恭败亡后,元朗的工具属性结束,只好被迫退位,并与元晔一起,被高欢杀害。
4.孝武帝元修被宇文泰毒杀“皇帝流水线”的最后一个产品就是孝武帝元修,他也是北魏最后一位皇帝。元修被高欢拥立后,又走向君臣对立。当然结果也一样,傀儡皇帝无论如何也不是手握重兵的权臣对手。
失败后的元修,一路向西逃跑,投靠长安的宇文泰势力。元修满以为到了长安后,曾经一往情深对他发出呼唤的宇文泰,会把他当作手心里的宝,却不料,宇文泰跟高欢一个鸟味。
仅仅两个月时间,宇文泰以元修与宗室姐妹通J为由,将他毒杀。
5.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禅位后遭高洋毒杀元修跑到长安后,高欢一点不生气,他随手又抓过来一位宗室子弟扔上龙椅——元善见。元善见即东魏第一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史称“孝静帝”。
元善见很“幸运”,他10岁登上皇位,居然整整做了16年皇帝,当然,也可以说他做了16年的傀儡。
元善见这个皇帝最窝囊,一般的傀儡,好歹还能在面儿上保持尊严,他什么都没有。
有一次,高澄(高欢长子)逼元善见喝掉一大壶酒,元善见面露难色。高澄居然破口大骂他是“狗脚朕”,还让手下锤了元善见三拳才解恨。
大臣荀济企图挖地道帮元善见逃出皇宫,被高澄发现事败。高澄大怒,跑到皇宫肆意捕杀凌辱元善见的宠妃。
武定八年,高洋(高澄弟弟)陈兵殿前,元善见被迫禅位,东魏灭亡。一年半后,高洋一杯毒酒杀害了元善见及他的三个儿子。
6.西魏废帝元钦、恭帝元廓被毒杀宇文泰杀害元修后,拥立元宝炬登基。元宝炬即西魏第一位皇帝,史称“西魏文帝”。元宝炬很知趣,从不跟宇文泰争权,相反很配合,居然创造了一段,北魏时期唯一的权臣与傀儡和平共处的奇迹。
但元宝炬的儿子元钦就没那么幸运了。元钦娶宇文泰的女儿为妻,当然,这种政治婚姻,谁也不会当真,元钦一登基。就开始从老丈人手上夺权,并两次密谋除掉宇文泰,结果都失败了。
宇文泰当然不会惯这个女婿,他动动手指头,就废掉了元钦,另外附赠“功能饮料”一杯。
元钦死后,宇文泰又拥立元宝炬的第四子元廓即位,元廓就是西魏末帝恭帝。两年后宇文泰去世,他的侄子宇文护受命掌权,辅佐其子宇文觉。次年,宇文护逼元廓禅位给宇文觉,西魏灭亡。
对了,元廓同样也获得了标准配置——功能饮料。
从公元528年的河阴之变,到534年北魏分裂,再到550年东魏灭亡、557年西魏灭亡,北魏帝国历经三十年腥风血雨,十帝一后,若干宗室子弟和数千大臣士族被杀害。再回头看看,司马代曹是不是非常仁慈了?曹魏代汉、王莽代汉,那简直就是菩萨心肠了!
青楼拜吕洞宾?
青楼其实是拜管仲,青楼女子拜吕洞宾,这是有极大区别的;东厂大堂入门就有一副岳飞画像,提醒东厂缇骑办事毋枉毋纵;黑帮拜关羽无非是为了“义气”二字,因为除了义气,黑帮人已经没有了其他的原则;曹操则是将盗墓给军事化,让这个“见不得光”的行业第一次登上了大雅之堂,名正言顺地封了官职。
吕洞宾与青楼严格点来说,青楼其实并不是拜的吕洞宾,真正的青楼祖师爷应该是管仲,而青楼女子则拜吕洞宾,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战国策·东周策》里曾有一句话,“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其中“女闾”就是青楼的意思。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宰相,也是诸葛亮的偶像,就是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因此,这700个妓院实际上就是管仲设立的,因此管仲被尊为青楼祖师爷,如同木匠拜鲁班、鞋匠拜孙膑一样,青楼拜管仲才是正理。
可是,青楼代表的是青楼老板的意愿,其实跟普通妓女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或者说,作为青楼里面的妓女,对青楼本身应该没有多少好感,因此,这些青楼女子们内心里也并不喜欢这个行业的祖师爷。
在这个背景下,她们就需要有另一个精神寄托,这个人是能够将她们从苦海中解救出来的人,而不是让她们更好地为青楼服务的人。
最终,她们选择了吕洞宾,原因主要有2点。
1.吕洞宾是神仙,不仅法力高强,而且英俊潇洒,重要的是这个神仙人尽皆知,很容易获得众青楼女子认可。
2.吕洞宾与青楼有缘,据说他经常流连于红尘,并有过多次开导青楼女子的事迹。
所谓“酒色财气吕洞宾”,据说吕洞宾成仙之后,潇洒人间,并不拒酒色财气,因此常常流连于青楼之间。
有一次,吕洞宾化身凡人,在青楼遇见了歌伎白牡丹,两人一见钟情。
不久之后,白牡丹险遭妖道火龙真人强暴,幸亏吕洞宾及时相救,从此之后,二人你侬我侬,如胶似漆,却让火龙真人怀恨在心。
有一日,火龙真人到白家报复,最终吕洞宾虽然收服了妖道,但是也暴露了神仙身份,与白牡丹缘分终尽。
总的来说,之所以青楼女子之所以拜吕洞宾,一是因为他是神仙,法力无边,寄期望于他可以将青楼女子解救于苦海;二则是他是有名的长得比较帅的神仙,因此才有那么多“绯闻”,跟青楼女子有了交集。
岳飞与东厂一说到太监,我们首先想到的大概都是“魏忠贤”、十常侍、李莲英之流,因为他们都是太监界的名流。
但是对于太监这个群体而言,他们最辉煌的时刻其实是明朝时期,著名的东厂、西厂,其首领就是太监。
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推翻了建文帝政权,当时很多朝廷大臣对新政权不满,民间也有各种流言,因此朱棣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机构,用来监察百官。
在此之前,朱元璋成立了一个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军事特务组织,但是因为这个组织设在宫外,朱棣觉得使用不是很方便,这才有了东厂的建立,东厂的首领就是住在宫内的宦官。
然而,在明朝开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历朝历代太监干政导致亡国的教训,立下有“太监不得干政”的祖训。
“此辈自古以来,求其善良,千百种不一二见。若用以为耳目,即耳目弊矣;以为腹心,即腹心病矣”——《明太祖实录》而朱棣想要重新启用太监,心中清楚,这是一把双刃剑,既想用,又担心反噬自己。于是给东厂赐下了一块“流芳百世”的牌匾,希望他们能对得起自己的信任。
而当时的太监首领也感念朱棣的信任,闻弦歌而知雅意,主动在东厂的大厅里挂了一副岳飞的画像,其目的无外乎是表达自己的“忠君不二”,而这个人为什么是岳飞呢?
1.时代背景:
当时是明朝初期,选择信仰的古人一般不能是当朝人物,毕竟政治敏感,而前朝元朝就更不能提了,正好前前朝岳飞时代背景、个人声望都很合适,正是“精忠报国”的典型代表,单就热度来说,岳飞就是不二之选。
2.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当年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而岳飞本人手握军权,却并没有抗旨不尊,充分展示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臣”形象。
东厂也是借此来表达自己对皇帝的“绝对服从”。
3.毋枉毋纵:
明成祖对东厂是有期待的,光一个“忠心”未免显得单薄,能力也是要有的,因此,东厂开设之初,“毋枉毋纵”就是他们的目标。
而岳飞是怎么死的?
冤死的,他们将岳飞摆在中间,就是想说,在东厂的眼皮子底下,大明不会再有冤案发生!
总结:太监拜岳飞是为了向自己的主子——皇帝,表示忠心,其实跟其他行业拜祖师意义是不一样的,毕竟他们心里是否真的崇拜岳飞还不一定,更何况岳飞会保佑他们吗?
黑帮拜关羽不可否认,“黑帮”就是一个贬义词,如果说太监恶名虽然大,但是大多数普通人都只是因为贫穷、没有办法才入宫做太监,那么入黑帮,更多的是为了“恃强凌弱”。
关羽是恃强凌弱的人吗?
当然不是,这些黑帮拜关羽是为了借关公的“义气”而已!
所谓黑帮,就是指在暗中活动的犯罪涉黑团伙,无论他们怎么标榜,都改变不了他们是一群危害社会稳定的恶人的事实。
黑帮是一个团伙,是团伙就需要向心力,需要凝聚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有统一的信仰,最终他们选择了关羽作为信仰对象。
黑帮中人,讲究的就是一个“义气无双”,都是刀头舔血的“好汉”,生怕自己睡梦中被身边的 “兄弟们”乱刀砍死,于是都希望自己身边的兄弟们个个“义气无双”。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要求别人,自然要自己先能做到,于是黑帮中的人个个都会标榜自己是一个“讲义气”的好汉。
从明朝开始,关羽“忠义无双”的名号彻底打响,尤其是在清朝时期,关羽被立为武圣,更全是因为他“忠义”之名。
于是,拜关公成了“自己讲义气”的证明。
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三国时期,因为天灾人祸,导致中原百姓十室九空,而其中最大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那些“英雄”们。
为了抢地盘,众诸侯们你抢我夺,为了打仗,百姓流离失所,壮丁又被拉去当兵,粮食入不敷出,甚至有“人吃人”的惨状发生。
冬十月,太祖至东阿。是岁谷一斛五十馀万钱,人相食,乃罢吏兵新募者。——《三国志·武帝纪》在西汉中期,历经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厚葬成风,尤其是诸侯王们,将大量珠宝带入自己的墓地,比如梁孝王。
当时,养不活军队的曹操就曾将目光放到了这些墓地之中,如果是普通的土豪之墓,如电视上几个人就能完成盗墓工作,可是诸如梁孝王的墓葬群,每一座墓都用大量上千公斤重的塞石封死了墓道,就算知道了具体方位,普通盗墓贼也进不去。
于是,曹操动用了庞大的军事力量挖掘了梁孝王的墓,尝到甜头之后,又专门成立了盗墓的军队,并设立有“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官职,而曹操光靠盗墓所得,整整养活了手下的军队3年,撑过了最开始的艰苦时期。
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因为曹操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为盗墓者设立官职的帝王,因此被盗墓者视为祖师爷,这就有了盗墓拜曹操的传统。
可想而知,这些人对曹操肯定是真心实意地拜祭的,毕竟这些人谁不希望也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呢?
盗墓拜曹操,黑帮拜关羽,太监拜岳飞,青楼拜吕洞宾,表面上看起来都是拜,其实本质根本不一样!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答
鳌拜,出身将门,精骑善射,年轻时在军中效力,他跟随皇太极东征西讨,屡立大功,战绩颇佳。
天启年,辽东失陷,明将毛文龙率军退守皮岛(今朝鲜椵岛),与关外宁锦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互为犄角,骚扰和牵制后金,对心腹大患一枚,皇太极一直想除。
1637年,皇太极命英郡王阿济格攻打皮岛,阿济格制定了,兵分两路、声东击西:一路从海上以巨舰摆出正面进攻的态势,故意吸引守岛明军的注意力;另一路则以轻舟精锐,直插该岛西北角之要害阵地。鳌拜主动请缨做后一路快速穿插部队,并与准塔一同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
鳌拜等渡海登岛后,发现明军严阵以待,炮矢齐发,清军进攻受挫,损失惨重,形势万分紧急。鳌拜奋勇当先,杀向明军,在炮火连天的地方,与明军展开近身肉搏,获胜,皇太极大喜,“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
1641年,郑亲王济尔哈朗进围锦州。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来援,于八月初进至松山,与锦州守军祖大寿部遥相呼应,大放火器,猛攻清军。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势下,济尔哈朗指挥的清军右翼失利。武英郡王阿济格派遣精锐护军前来增援。鳌拜率领镶黄旗护卫军纛打败明军。创五战皆捷,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
1644年十月,鳌拜随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取道陕北,进攻已经退守西安的李自成农民军,率军由内蒙入陕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随即挥师南下,在河南邓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后十三战,重创大顺军
1646正月,鳌拜随肃亲王豪格等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鳌拜得知张献忠率军退到西充一带,他身先士卒,帅军勇猛冲杀。大西军抵挡不住而溃败,张献忠也于此役中被杀。打败大西军主力之后,鳌拜等又继续深入,肃清了四川一带的农民军。
(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逝世,八月十四日,代善于崇政殿召集会议讨论继承人选。鳌拜坚决拥立皇太极之子,并命两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见的准备。当会议之中争论不休时,鳌拜离座,按剑而出说道:“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不得不作出让步,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
1661年,正月初八,顺治死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鳌拜把三个顾命大臣的权力,逐渐收到自己囊中,在皇帝陛下的周边以及大清的各个部门安排自己的亲信,大权独揽,给康熙的皇权带来极大威胁。
1669年,雄才大略的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让鳌拜觐见,,康熙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贵族子弟一拥而上,擒住鳌拜。
康熙念及鳌拜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于1669年末死了。
赵构的儿子?
宋高宗赵构有三个儿子,即幼子赵旉、养子赵伯玖(赵璩)、养子赵伯琮(赵昚)【赵旉】
本名赵旉,又名赵敷,即南宋正安帝、魏国公,在位26天。宋高宗赵构之子,母亲为潘贤妃。
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生于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初拜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 建炎三年,苗刘兵变后,被苗傅和刘正彦软禁宋高宗,之后扶持其当皇帝,改元明受,从即位到退位共计26天。宰相张浚闻知,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扶持宋高宗登基。后被废立为“魏国公”,后因宫女保姆疏忽,受惊吓而死,年仅三岁。宋高宗知道后大哭,三日后才停止。宋高宗追封其为“元懿太子”。后来,韩林儿追谥其为“靖文元懿殇孝皇帝”,葬于宋简宗陵。
宋简宗在位时间过短,又是幼君当政,且为傀儡皇帝,所以不被认为是宋朝皇帝之一。
【赵璩】
生于建炎三年(1130年),字润夫,初名赵伯玖,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秉义郎赵子彦的儿子。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年七岁,被选入宫,由吴皇后抚养,赐名璩,除和州防御使。后改保大军节度使,封崇国公。绍兴十五年(1145年),加检校少保,进封恩平郡王,出就外第。绍兴二十二年,加恩称皇侄,迁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置司绍兴府。宋孝宗即位后,授少保,改静江军节度使。累章乞闲,改醴泉观使。淳熙十五年(1188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追封为信王。
【赵昚】
生于建炎元年(1127年),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禅位于三子赵惇,自称寿皇圣帝。绍熙五年(1194年),赵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谥号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庆元三年(1197年),加谥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全宋词》录有其词一首。
后世普遍认为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后世称其“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唐太宗的这三位后妃到底是否得宠?
长孙皇后是真的得宠。至于为什么,有非常多的原因。
唐太宗在私底下称长孙皇后为观音婢,因为这是长孙皇后的小字,长孙皇后的名具体还不清楚,史书上无记载。
看她姓长孙就知道了,长孙家族长孙晟的女儿,唐朝大名鼎鼎的长孙无忌的同父同母的妹妹,可见她的母族势力是非常强大的,皇帝想要用人做事,也得考虑考虑长孙家族,并且在对待长孙皇后的时候,也得考虑背后的政治利益,而为了能够将长孙家族为自己所用,宠幸长孙皇后是一个很好的笼络手段和讯息。
长孙皇后在唐太宗还是秦王的时候就已经是他的秦王妃,与他一起克服重重困难登上帝位后位,这其中的情谊也得让唐太宗铭记一辈子,那时候皇位之争,有很大风险,稍有不慎就是诛杀全家以及连累阵营内的人,所以长孙皇后一直站在李世民这边,做贤内助功不可没。
长孙皇后本身其实就是非常聪明的女子,她自己从不轻易和主动去参与朝政,除非是李世民询问她的看法和意见,况且,就算李世民询问,长孙皇后也是竭尽所能为李世民和皇室着想,处处贴心,长孙皇后的一些建议会得到李世民的采纳。这样的一个女人,不仅有美貌(史书上记载长孙皇后极美!),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帮丈夫在疲累期间出谋划策,处处为丈夫着想,但偏偏毫不越界,度把握的非常好,这样聪明又贴心的女子怎会不受宠爱,和那些只靠容貌企图留住帝王心的深宫妃子怎么能比,年华逝去的时候,更美貌更年轻的妃子进宫了,怎么办?但长孙皇后一直是荣宠不衰,这就是本事。
长孙皇后育有李承乾、李泰,后期又生了唐高宗李治(喜欢上了武媚娘的那个皇帝),子嗣其实是很有保障的,何况李承乾还是太子,子凭母贵,母又凭子贵,这是一个道理,长孙皇后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著名的《女戒》,就是出自长孙皇后之手,长孙皇后的一生都规规矩矩,堪称那个时代的典范,她自己做的很标准,写出来的书也是要求女子要注意德行,在那个年代其实是起了很大的表率作用的,而在今天看来,对错还得重新评估,毕竟,唐以后《女戒》经历了多少朝代多少次改变。但我们要把它放在当时的情况来考虑会更客观。
所以说,长孙皇后的一生荣华富贵受到宠爱不是凭空得来的,她有这个能力。至于杨妃,当然没有长孙皇后受宠了,况且她还是前朝的人。韦贵妃就不用说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