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三国官渡之战,但其实历史上却从未出现过的人?
隋唐第一猛将李元霸
在《隋唐演义》中李元霸被认为是隋唐第一猛将,能使一对铁锤,四百斤一个,共重八百斤,力大无比、神勇非常,打遍天下无敌手。
在影视剧中李元霸和李世民关系要好,排行老四。
天生神力的李元霸襄助李世民宏图霸业,只可惜死的太可惜,小说中描写李元霸在一个电闪雷鸣的雨天,向老天叫板向空中扔了一只大锤,碰巧雨水下到脸上造成一定的视线盲区,抛向空中的大锤掉下来刚好砸到李元霸的头上,把李元霸砸的脑浆崩裂,以这种不了思议的方式挂了。
通过演义小说、影视剧等方式,很多人喜欢上了李元霸这个英雄少年,有了很多粉丝,有人感叹他和李世民坚定的兄弟情,有人惋惜他不可思议的死亡方式,有人感叹他的英年早逝,其实隋唐历史中没有李元霸这号人物,只有李元霸的原型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
李渊和太穆窦皇后夫妻恩爱,生下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和四子李元吉。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中兄弟残杀,李世民技高一筹夺取了政变胜利,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那么,李玄霸呢?
李玄霸生于公元599年,死于614年,去世的这一年正是隋炀帝大业十年,年仅16岁,在还没有长成时就已经凋零了。
大业十年,唐国公李渊还为隋朝忠心耿耿的卖命呢,过了三四年后,李渊才开始了起兵争夺天下的帝业,那时李玄霸也早已化为枯骨,根本没有机会和哥哥李世民并肩作战、助力父亲的大业。
经过千年的演义,以李玄霸为原型创造出来的李元霸因为天才、忠义、恃才傲物等性格的塑造,成功的从隋唐十八好汉中C位出道,深受喜欢,久而久之很多人都以为真有李元霸这号人物,赞叹他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故事,可见这个人物太招人喜欢。
为什么曹操能打赢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 东汉末年“三大战 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 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1、曹操于黎阳与袁绍相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颜良。
2、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3、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汉献帝建安 十三年(公元208年) ,志在统一全国的汉丞相曹操在赤壁 大败于孙权、刘 备联军,失去了统一的最佳时机,孙权在江东的统治更加巩固,而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三国鼎立之势初步形成。
古今学者在分析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原因时看法颇多,王夫之认为曹操有太多主客观上的不利因素:“赤壁之战,操之必败,瑜之必胜,非一端也。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故韩信以能多将自诧,而谓汉高之不己若也,此其一也。操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操之破绍,非战而胜也,固守以老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左矣;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无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又其一也。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重以戴先主之德,怀刘琦之恩,故黄盖之火一爇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之矣,此又其一也。积此数败,而瑜之明足以见之;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知此,而兵之所己,与敌之足畏与否也,皆可预料而定也”;
晋代史学家习凿齿认为是曹操一时的骄傲自满招致失败:“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
当代学者多认为当时统一的条件尚不成熟,当下学界已成定论的一种说法是:“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区域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勉强可以自给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给南方孙、刘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同一时期北方的国家则由于受到割据混战的严重摧残,无力消灭南方的国家,以统一中国”,即“经济均衡论”。笔者认为以上各家说法皆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从当时的战略角度考虑,曹操之所以在赤壁惨败,进而丢掉几乎整个荆州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及时攻击占据战略要地夏口的刘备残余势力,致使孙刘联盟,并以夏口为据点向曹军发起反攻。可以说,忽视夏口的重要战略地位是曹操的战略失误,并直接导致了赤壁惨败。
原因 分内部和外部。外部是曹操通过战争 的统一方式并不深得民心,和刘 备孙权的积怨比较深, 造成敌人拼死一搏,加之长江天险作为屏障,造成长久的对峙,不利远伐部队作战。内部原因我觉得有三。第一是战略失误,古代收复江南,最好的做法是先取四川再顺江而下~也就是攻打张鲁和刘璋为先,后取刘备孙权。第二是曹操的军队是北方部队,不习水战。第三是曹操被胜利冲昏头脑,错误估计了形式,造成大意轻敌。
你觉得中国最美的10大城市是哪些城市?
我个人觉得比较喜欢的城市有澳门,青岛,拉萨,乌鲁木齐,香港,上海,重庆,深圳,北京和成都。
到目前为止这些地方我也只去过青岛和上海,其它几个地方我也只是从网上看到的相关信息。
上海我只去过一次,去过上海外滩,城隍庙等地方,感觉还不错。青岛的话我去过很多次了,这里的很多经典我也去玩过,比如栈桥,崂山风景区,珠山风景区,东方影都等等。我个人觉得青岛发展得还是不错的,我也很喜欢这座城市。
澳门香港这些地方我也很想去看看,主要是想体验一下那里的生活,欣赏一下那里的城市风光。
像乌鲁木齐,拉萨等这些城市我也希望有一天能否开着车去看看,感受一下不同城市的生活,看看不同城市的风景。
好好努力拼搏,将来能够去不同城市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慈孝坊1011
一女乱三曹出自哪里?
人生常多感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不管在任何朝代,情字当头,总是会产生很多有趣的故事,只是这些故事有的成了经典,有的成了遗憾,有的则成了八卦却一直流传下来。
比如三国时期的“一女乱三曹”,就是其中最大的八卦头条之一,为何这样说呢?所谓三曹就是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一女乱三曹则是讲曹操与自己儿子曹丕、曹植抢女人,这样的事情你说多荒唐?但既然有传闻,自然是有一些故事基础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女子,能够乱三曹呢?我们继续讲解。
美女乱二曹要说三曹,我们就分别根据历史发展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一下分解,首先要说的当然就是曹操与曹丕这“二曹”,女主角是谁呢?我们跟着故事节奏继续揭开真实面目。
话说当年三国有四大美女,分别是貂蝉(虚拟人物,历史上是否有不知道)、大乔、小乔和甄宓,其中大乔小乔分别嫁给了东吴的孙策和周瑜,曹操一直想要得到二乔,却一直没有机会。
既然二乔没法得到,曹操就去打甄宓的主意,毕竟这也是数一数二的美女,可是甄宓早已成为人妻,嫁给了袁绍的儿子袁熙,曹操想要得到甄宓,就必须攻打袁绍,而曹操确实一直也想攻打袁绍,这刚好就是水到渠成、两全其美之事,借助攻打袁绍的机会,顺便也霸占甄宓。
这年曹操攻打下河北邺城,心急如焚进去搜寻美女甄宓,担心其在战争中受到伤害,可是当曹操冲进去左看右看,居然没有找到美女所在,曹操悲伤欲绝,差点流下眼泪,只是碍于面子,最终忍痛回家,继续叫人搜寻甄宓下落。
正在曹操搜寻甄宓下落的时候,儿子曹丕反而前来跟父亲商讨大事,此时曹丕已经18岁,在古代已经算是大人了,曹操也给了曹丕一些职位,让他跟着锻炼一下,以后好继承曹操大业。
曹丕好像有些害羞,曹操已经看出来他肯定有事要说,就先开口问曹丕是不是有什么大事要说,曹丕扭扭捏捏:“我看上一个女子,希望父亲能够成全我完婚。”曹操心想这孩子遗传了我的优良基因,才18岁就已经表现出来对美女的热爱之情,心中有些高兴,随即问道:“你说的女子是哪里人,我见过没有?”
曹丕这才把事情真相告诉曹操,原来是在攻打邺城的时候,曹丕是先锋,所以最先冲进袁绍的府中,正在搜寻袁绍父子,谁知道突然看到一个梨花带雨又貌美如花的女子,曹丕看到一眼就惊艳到剑都掉在地上,良久之后才反应过来,来了个英雄救美把女子带回家,此女子正是甄宓。
曹操听完曹丕一番肺腑之言,心中不觉暗自神伤起来,原本自己想得到的女子,结果被儿子捷足先登,真是有点不愉快,可是转念一想,肥水不流外人田,只要是自己儿子得到,那总比别人得到要好一些,所以曹操最终同意曹丕与甄宓婚事。
这里所谓的乱二曹就是曹操和曹丕父子,对于曹操而言,所谓的乱就是爱而不得,还要割舍,对于曹丕而言,所谓的乱就是一见钟情,难分难舍,这次乱最终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还算比较圆满。
一女乱“二小曹”你以为曹丕与甄宓结婚一切就结束了么?显然是没有的,美女谁不爱啊,更何况曹丕还有一个情窦初开的文艺弟弟曹植呢。曹操在曹丕结婚后没有多少年,就去世了,曹丕果断继承大业,不久后汉献帝禅位给曹丕,曹丕登基称帝,甄宓也水涨船高成为皇后。
可是天下未安定,曹丕这个皇帝当得并不省心,需要成天带兵南征北战,而老婆甄宓一个美人,肯定是不能带去战场的,就留在家中照顾母亲与孩子,还有自己弟弟曹植。当时曹植仅仅13岁左右,属于情窦初开的年龄,看着一个美若天仙的嫂子成天无微不至照顾关心自己,难免产生一些特殊感情,甄宓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继续对曹植照顾有加。
这边的曹丕在外多年,对甄宓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宠爱,很快就找了一个郭女王移情别恋,郭女王是一个有心计的女人,想要搞垮甄宓成为皇后,甄宓则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女子,也许是因为上天给了她好看的皮囊,就要关上她的智商,所以在两人的争斗中,甄宓总是处于不利地位。
眼看孩子逐渐长大,自己丈夫曹丕却不再宠爱自己,甄宓悲伤欲绝,写下一首诗《塘上行》,其中有对自己生活的一些抱怨,恰好就是这一点,再次被郭女王利用,郭女王一边借助这首诗中的抱怨说是甄宓对曹丕不满,另一方面又造谣说甄宓生下的孩子曹叡是袁熙的遗腹子。
曹丕早已被郭女王迷惑,再加上这样的谣言导致曹丕十分生气,最终将甄宓赐死,并且在下葬的时候用布遮住脸,嘴里塞满糠,意思就是无脸见人,还不让去阴间告状。甄宓就这样离开人世,曹植因为与曹丕之间曾经的权力争夺,也被曹丕流放外地,好不容易回来说看看曹丕和嫂子甄宓,却发现嫂子已经被诬陷而死,难免更加悲伤起来。
曹植离开之际,曹丕将甄宓的遗物送了一个给他,曹丕带着这个枕头离开,回家靠着它睡去,却梦到了自己的嫂子甄宓,两人相见泪目,在梦中随即发生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曹植一觉醒来,却发现这仅仅是一个梦。
对甄宓的思念以及自己命运的感慨,曹植再也无法睡去,起身挥笔写下《感甄赋》,将自己所思所想跃然纸上,他不能与曹丕兵戎相见,但是可以留下自己心声给后人评价。不过后来曹丕死后,曹叡继承大业,觉得曹植的诗词与母亲名字有关,为了避嫌,就将其改成《洛神赋》。
曹植就这样,在思念之中逐渐离去,没有带走一片云彩,也许在阴间,他还能偶遇甄宓,再续前缘。但是被乱了的心,也许只有留在历史长河中被人诟病和添油加醋变成八卦,那份情是爱是恨,早已无人关心。
这里所指的乱二曹就是指曹丕与曹植,曹丕所乱是因为自己已经喜新厌旧,不知道该如何处置甄宓,曹植所乱就是纠结于嫂子之情与爱情之间的混沌,不知何去何从,得知甄宓去世,更是悲伤欲绝,乱了方寸。
结语佛典有云“人没有乱,只是心乱了而已”,也许对于三曹而言,自始至终,人没有怎么乱,只是内心一直处于混乱之中,只有曹操是清醒之人,却早早离去,剩下的曹丕与曹植,年少不更事,等到明白之际,早已追随父亲而去,留给后人的,就只能是这些捕风捉影的八卦了,至于当时他们究竟怎么想,只有三人心中最是明了,只是可惜了一个美人甄宓,就这样白白殒命,可悲可叹!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有哪些历史名人被小人物打死?
1940年6月28日,利比亚东北部港口图卜鲁格上空突然出现了轰炸机独有的轰鸣声。不多时,年仅20岁的意大利海军新兵克拉迪奥·马佐拉就发现了这是一支隶属英国空军的轰炸机编队。在这个时期英国轰炸机的突然出现肯定不会是和他们打招呼。果然,马佐拉所在舰队遭到了英国轰炸机的狂轰滥炸。意大利海军自然也不可能被动挨打,海军将士开始用舰载高射炮进行反击,马佐拉同样用他所在“吉尔季奥号”巡洋舰上的高射炮对着空中的轰炸机就是一阵突突。然而由于轰炸机的飞行高度太高,马佐拉的射击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一架飞机都没有打下来,这让想要通过立功而走上人生巅峰风的马佐拉很是懊恼。但似乎上天也不希望马佐拉就这么碌碌无为一辈子,英国轰炸机编队离开后没多久,又有两架飞机飞临了港口上空。还没来得及走下高射炮的马佐拉一阵兴奋,因为这两架飞机的飞行高度在高射炮的射程内。
英国的蚁式轰炸机马佐拉没有任何犹豫,他迅速装弹,调整好射击角度,又是一阵突突。很快天空中就传来了一阵爆炸声,飞机冒着黑烟就这么掉了下来。马佐拉很是兴奋,战友们也在一旁恭喜着马佐拉,马佐拉此刻似乎也已经看到了自己以后幸福美好的生活。
然而,马佐拉不知道的是等待他的将是来自军事法庭的审判,罪名是谋杀上级,而且这个上级还不是一般的上级,他在整个意大利历史上都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吉尔季奥号”事情是这样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听意大利有这么一号人物,意大利空军元帅伊塔诺·巴尔博。他在意大利绝对算是一个传奇人物,意大利的空军就是在他的手中壮大起来的,完全不输给当时的德、英、法等国的空军,甚至隐隐有超越的势头。也因为如此,巴尔博当时在意大利的威望很高,地位上也仅次于穆索里尼,成为了意大利实实在在的二把手。
功成名就后的巴尔博成为了当时还在意大利控制中的利比亚的总督,可以说是一个土皇帝了,而巴尔博也是一个相当有野心的人,他想要把当时的利比亚建这块殖民地建设成为和意大利行省一样发达的地方。
登上过时代周刊的巴尔博所以他在利比亚任职期间可谓是费尽心力。不管是军队的训练、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经济发展,巴尔博都要亲力亲为,没事就坐着他的专机在利比亚四处巡视工作。当然,其中不排除巴尔博有装那啥的嫌疑,让他治下子民随时都可以瞻仰他的威严。
而就在1940年6月28日的那天,巴尔博和往常一样乘坐着他的专机去视察工作。本来一切挺顺利的,然而就在返航途径图卜鲁格的时候,巴尔博还在和随行人员有说有笑的,讨论着未来工作的方向。突然,飞机传来了一阵剧烈的震动,伴随着震动,飞机也直线朝着地平线撞去,由于事发突然,加上飞机飞行高度并不是很高,所以直到飞机坠毁在利比亚大地上时,巴尔博也不知道究竟发什么了事,也就更加不知道他其实是被自己人打下来的。
巴尔博巴尔博死后巴尔博作为意大利的二把手,他的意外死亡可以说震惊了当时的意大利。而另一边,就在众人纷纷恭喜马佐拉的同时,一个老兵认出了天下的飞机是自己人的。如果他打下来的是自己人的飞机,那罪名就大了,马佐拉瞬间也从欣喜中清醒了过来,眼神也从兴奋变成了恐惧,身上被冷汗浸透了。
然而更坏的消息很快就传来了,被击落的飞机上乘坐的还是自家空军元帅。真不知道马佐拉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是一个什么状态。要说是恐惧吧,我觉得在知道打下的是自家飞机时他就已经恐惧过了。此刻得知被自己打下来的是一个空军元帅,会不会多少有点荣耀感?
高射炮当然,这是麻花自己的恶趣味,相信马佐拉当时就算没被吓尿裤子估计也差不多了。最后没有任何悬念,马佐拉被送上了军事法庭,罪名是谋杀上级。在法庭上,马佐拉还替自己狡辩道:“当时我只是一时紧张就开了一炮,谁知道那么准就把飞机给打了下来,这是巧合,不能算谋杀。”
法庭最后考虑到马佐拉只是一个20岁出头的新兵,采纳了他的辩护。虽说马佐拉的谋杀罪名没有成立,但他也一直被监禁到了二战结束。
巴尔博穆索里尼的阴谋?巴尔博作为意大利的大人物,他的死可以说是一件大事了,而行凶的马佐拉仅仅被监禁了几年,这不得不引人联想。于是就流传出了一种说法,那就是这是穆索里尼的阴谋。这种说法也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的根据。
穆索里尼因为当时的巴尔博在意大利的威望很高,甚至隐隐超过了穆索里尼。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穆索里尼自然是会担心自己的地位被巴尔博所取代,所以穆索里尼有扼杀巴尔博的动机。但实际上这样的可能性很小。
第一,作为意大利的一把手,穆索里尼有必要指使一个20岁的新兵去做这么一件重要的事情?逻辑上明显是说不通的。我要是穆索里尼,一定会做成巴尔博是被英、法等敌对势力暗杀的,而不是这种很戏剧的结果。
第二,巴尔博可以说是穆索里尼的最忠实的手下了,巴尔博也是穆索里尼一手提拔起来的,如果穆索里尼要防着巴尔博也不会把巴尔博外派到利比亚去了,这不就等于放虎归山吗?留在身边不是更简单,什么时候想弄死就弄死,还没那么多麻烦。
巴尔博第三,巴尔博当时还不能死,因为巴尔博不管是对于当时的意大利还是穆索里尼来说都还很重要。毕竟巴尔博的能力摆在那里,一手把空军壮大了起来,空军还需要他的领导。另一方面,穆索里尼要应对英法等敌对势力也少不了这位空军元帅。
所以我认为,巴尔博的死真的就是一个意外,穆索里尼就算是担心自己地位不保也不会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弄死巴尔博。也就是说神奇的意大利又创造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个小兵用高射炮打下了自家的空军元帅。
巴尔博结语抛开意大利在二战中的搞笑元素和信仰不谈,巴尔博也算是一个难得的空军人才,对意大利空军的发展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让意大利空军有了和英、法等国抗衡的实力。而且巴尔博在1933年亲自率领24架水上飞机横跨大西洋,抵达了芝加哥,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奇迹,之后他还接受了罗斯福的亲自接见。这些都可以看出巴尔博在空军建设和飞行的天赋和能力,如果他没有死在自家小人物手上,二战时的欧洲上空可能将会更加精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