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猜图机器人,你见过命苦的人有多苦?
我见过命苦的人应该是我大爷,孩子怪多,奈何没一个是“孝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爷爷为了能让孩子们回家竟然自己吊死在家里的树上。
大爷爷和大奶奶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总共五个孩子,三个儿子,俩女儿。
自我记事以来,大爷爷和大奶奶几乎都是住在地里,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在地里干活。
当一辈子农民,种地不好吗?对于地地道道的热爱种地的老一辈来讲,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
别看我大爷孩子怪多,可我就只见过一个,就是我小姑姑,其他的都没见过,后来听说他的两个儿子在广州打工,最小的儿子在家种地,但不怎么来往,具体原因不清楚,一个闺女当初因嫁的不好而埋怨二老,就不咋来往了,只有小姑姑一人不管嫁的好坏都会时不时的来看两位老人。
小时候总喜欢和大爷家的孙子孙女玩,因为逢年过节的时候,村里外出打工的人都会回来,而他们的父母从没回来过,因此我们村的大人总会喜欢拿他们开玩笑说他们是父母不要的孩子,只有爷爷奶奶。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把自己亲生孩子扔家里不管,一走就是十几年不回家,不仅孩子不要,自己父母也不要,真的让人感叹天底下竟有这样的父母!
在大堂姐快18岁、而堂姐16岁的时候,大伯回来把他俩闺女接走了,这给年迈的俩老人给气得不轻,大儿子生而不养十几年,一回来就把他们疼爱的孙女给带走了,你说这老两口怎么受得了?
尽管不舍,但老俩口知道自己年龄大了,照顾不了孙女了,就含泪让大儿子带走了从小养大的俩孙女。
自俩孙女走后,老两口除了在地里干活,基本都不出门,让大爷爷本就不好的身体更加不好了,大奶奶也整日以泪洗面。
不过还好有个孙子在身边,孙子也是个苦命人,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没怎么见过亲爸亲妈,好不容易爸爸回来一次,还给带了个后妈。
好景不长,二伯父回来的目的不是看望两位老人,而是带走儿子的,老两口纵有万般不舍,也想要自己孙子有出息,跟着自己父母到城市过好生活。
继俩孙女和孙子走后,大爷爷也没啥盼头了,除了种地,每天都郁郁寡欢的,再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从一个精神矍铄的小老头,变成了一个瘦骨嶙峋看着随时都要死去的人。
一开始不知道大爷爷为啥会和他的孩子关系不好,后来听人说才知道,大爷爷这个人为人强势惯了,认为自己是农民,孩子也一样不能离开土地,他和大伯闹矛盾的原因就是大伯想出去打工,那个时代广东那边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很多人都想去碰碰运气,但大爷爷死活不同意,大伯是偷偷走的,等他再回来的时候就是送俩女儿回家,然后再杳无音讯。
和二伯的关系不好是因为那时候大爷爷让二伯娶了二婶,俩人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在一起的,二伯是个读了书的人,不喜欢这种包办的婚姻,在大伯在广州站稳脚跟后也带着二娘去了,后来二伯在那边遇到了“对的人”就和二娘离婚了,只给老俩口留了一个孙子。
和三伯关系不好的原因是,三伯这个人太懒,即使成家了也好吃懒做,什么都要靠父母,娶了个不明事理的三娘和他一样,即使有了孙子也不忘吸血老两口,我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路过大爷爷家门口,还听到三伯和三娘他们和大爷爷大奶奶吵架的声音,三伯和三娘认为他们是大爷爷的孩子,不管是地还是钱都要给他们,因为这些年大哥二哥不再就他们俩口帮助老两口的。
老两口当然不同意,即使年龄大了,他们还想着给自己留个养老的钱,可三伯他们就是不同意,天天找他们闹,村里人都说三伯不是人,从年轻吸血父母到四十多岁了还吸血父母,真真是不要脸的很。因为村里的人都知道三伯他们一家是什么样的,所以都说大爷爷是造了什么孽才养出了这样一个儿子。
最后老两口禁不住这俩人的闹,就给了他们一块地和一些钱,这件事也才算是平息了下来,可快八十岁的老人哪经得起这么的折腾?
经过这几次打击,大爷爷的身体算是垮了,那时候医疗条件有限,再加上家里很不富裕,就耽误了看病,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大奶奶只好给远在广州的儿子打电话让他们回来看怎么办,但俩儿子只是寄了些钱回来就没音信了。
就算小姑姑再怎么孝顺也抵不过儿子在大爷爷心中的分量(因为大爷爷也是个重男轻女的人),此后不管大奶奶如何给远在南方的儿子打电话,他们都不回来,他们说老爷子啥时候死啥时候回来。而大爷爷自己也知道,可能自己撑不了多久了,他死了倒是没事,可他心疼他的老伴,害怕他死后大奶奶没人照顾,于是在一个大家都睡着的深夜里,大爷爷找了根绳在自家院子里吊死了。
早上大奶奶发现的时候,大爷爷的身体已经凉透了,大奶奶一边骂着大爷爷绝情,一边说他糊涂,千不该万不该用这样的方式让儿子回来,这下全村人都知道他们儿子是啥人了。
果不其然,在外多年的儿子回来给父亲办丧事了,但年迈的老母亲怎么办?他们俩还是决定让大奶奶留在家,每个月定期给一千块钱的生活费,由老三养着,老三看在钱的份上也没说啥。
去年十一回老家的时候,在村口碰见了身体还算“硬朗”的大奶奶,已经不是十年前的样子了,自己推着个老年车和其他老太太一起坐着晒太阳,从妈妈口中得知大奶奶在大爷爷走后不到一年就得了老年痴呆,三伯对她也不好,除了图她每个月的生活费外,对大奶奶几乎不管,只要饿不死就行。
我妈还说大奶奶得病后,总是会到村口天天看着大马路,说一会儿大爷爷就回来了,还给她从城里带好吃的回来。我知道她是在等大爷爷回家,因为大爷爷在的时候家里种的菜了,玉米了、小麦了都是大爷爷拉到城里去卖的,每次回来的时候都会给大奶奶带些吃得或是小玩意或是“时髦”的衣服头巾之类的东西。
看到如今的大奶奶,想到曾经她和大爷爷还是我们村的模范夫妻,心里头有些悲哀,老两口把这一生都给了他们热爱的土地,可又让他们遇到了这样的儿女,真是替他们感到心酸。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吧!没有十全十美,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
我总认为,不管父母对我们如何,我们都不能对父母弃养,毕竟他们也不是圣人,他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哪来的什么深仇大恨呢?
到底哪家比较靠谱呢?
给你分析分析,仔细看:
一条“撒币”上了头条;
没多久,我的朋友圈就被各种直播答题的复活码攻陷了;
搜狗的王小川最终出来拆了台,用人工机器人参与直播答题。对于任何一款应用,只要无力抵抗外挂,游戏就走在死亡的路上。
不过,这类应用最大的考验在于商业的持续性上。
不过还是有越来越多的行内人投资人给出判断:估计能火半年,这类应用偏功能性支撑不了独立产品,只有开发出新的玩法才可能走得更远。
目前市场格局形成了多国大战:有映客背景的芝士超人,王思聪投资的冲顶大会,西瓜视频的百万英雄,花椒直播的百万作战。
所有答题平台玩法规则基本一致,在特定时间内会有主持人进行主持,玩家在线同时答题,只要全部答对便可平分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现金大奖。
此类答题模式照搬了美国应用HQ。不过国内答题市场的爆发力要远高于美国,市场普及之快,参与人数之多,让大洋彼岸的老外很是惊讶。随着各大平台直播答题场次的推进,参与人数从20万裂变到100万。
可以预见的是,直播答题将会将会成为巨头轮番持续砸钱的游戏,此类游戏契合了人性贪婪心理。
在2017年,直播平台面临着用户流失,留存度与活跃度不高的困境,在直播答题模式无论是在拉新还是在保留存促活跃等方面效果十分明显。
是“知识”还是“知道”?
在中国,知识问答类节目整整比美国晚了三十年,但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普及程度都超过了美国。从《正大综艺》到《开心辞典》《一站到底》《诗词大会》等曾都是国人喜闻乐见的节目。
从美国的HQ出现,再到中国企业的跟风,大众把在线直播答题和大众的娱乐属性推到一个高峰。与此同时,通过游戏,贪婪心理重新定义了“知识”,难道“快乐学习”就是这种形态?
真正的知识并不是简单一句话而是通过人类深层次的思考,加上不断的探寻中形成的。
知识是在人类经过社会实践后把获取的信息经过系统性的整合,加工,完善,应用后得到的产物。而直播平台传播的“知识”仅仅是让人在愉快的氛围下忘却了思索能力。
娱乐,无可厚非,但打着“益智类”游戏的旗帜去吸引用户就显得过于心机婊了。
无论是《一站到底》还是《开心辞典》,为了比赛或是海选,都需要选手去背诵题库。Will想,背这么多东西有什么意义呢?能否表示你知识渊博还是涉猎广泛呢?
Will想起了那个背诵10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的选手了,你知道又如何呢?知道10个人名就算知识,而我们更想知道的是登月的过程,登月的意义,登月的黑科技等!直播答题平台他们只会问你填空题,从不会问你“为什么”“如何”“你猜”的问题。
此次,“知识”与“知道”的含义已被直播答题平台成功篡改。
精英与屌丝
1995年,来自全球的各界精英在美国旧金山开了一个应对全球化的会议。经过讨论发现,全球贫富差距加大。财富集中于20%的人,这就是二八定律。
说的直白点,世界就是20%的精英与80%普通人中的屌丝之间的斗争。
听说为了缓解冲突,降低矛盾没有人提出默许色情,赌博等发泄性产业发展。目的便是让“屌丝”们失去判断失去思考能力。当你为了几块钱的奖金捧着透支信用卡买来的iphone的时候,你便放弃了深度思考能力,在一片哄笑之中把智商给了媒体。
昙花一现的坎坷
讲真,独立app做直播答题很吃力,除非持续聘请流量大V或者明星做直播主持人,但结果便是成本不断增加。
同时市面上的产品同质化高,对于用户而言并没有什么忠诚度,在哪个平台上答题体验都差不多。
增加用户粘性的手段便是聘请主持人;「科技资本论」可以马上预见的是平台将会聘请当红流量明星,这和综艺节目发展路径基本一致。但是当主持人离开后,明星带来的用户也将会离开。
可以肯定的是,直播答题平台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商业化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
易凯资本CEO王冉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动态:现在遍地开花的知识问答市场一个月内会发生什么?A)更多玩家跟进;B)出现单场千万奖金额;C)有关部门出台政策严格限制。10秒,开始!
几乎所有人都将选项C考虑进去。
直播答题平台打着知识的幌子,但却抓住了人性的贪欲。这种答题模式迎合了人们赌博心理,充满投机机会主义和金钱的刺激诱惑,极大的放大了人性的贪婪和赌性。
早在2005年,广电总局曾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话和手机短信参与的有奖竞猜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其中,对有奖竞猜类节目的奖项金额做出规定:不得超过一万元。虽然从目前来看,对直播平台的有奖竞猜并无类似规定,但监管方的跟进或许也会在不久的将来。
不过似乎直播答题平台挺有底气,比如芝士超人还在宣布一名25岁的江苏女孩成为首个赢得101万奖金的用户,花椒直播也宣布上海美女独享103万奖金。按照这事态,估计近日百万英雄,冲顶大会也有宣传某人独享百万奖金的案例了。
不过这样的新闻再加产品心态,让西瓜视频在安卓市场的怎么样量由173.9万飙升到1613万,怎么样量涨了5倍。
因为,我们的结论是:作为独立产品,偏功能性直播答题支撑不了这款应用,只有出现新的玩法才能走的更远;不过也可作为直播产品的一个功能,或许更有合理性。
做一个微信小程序要多少钱?
感恩邀请。不了解。
人类在22世纪有可能造出像多啦A梦一样的高智能机器人吗?
我在PAD发明人杰夫·霍金斯的《智能时代》书中看到过对人工智能极为仔细的分析,他从“人的大脑是如何工作”这个命题,一直分析到了目前以及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关键词,比如:人脑、记忆、神经网络、意识与创造力等,关乎人类与智能机器的各种关联。
他认为,机器智能最终只会定义在“行为”上,而不可能被定义在“意识”上,原因是人类还没有能解释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便不可能做出与人的大脑一样的设备。而我们定义智能,也从不是由行为结果来定义的,智能还包含很多东西。
虽然,我们理解大脑的物理结构,但我们并不能很真实准确的明白这些物理结构之间的“信息”含义是什么,不像电脑设备的基层,我们永远可以知道0,1的位置,与电流电压的具体数值,可大脑不一样。
尽管知道他的物理流程,科学却还没能真正明白其工作的底层逻辑。
目前的计算机科学领域,和大脑最为相近的“程序”莫过于神经网络。它没有CPU,也不需要中央存储,整个可调用的信息被分散在很多可链接的节点上,和人脑很相似。但大多数神经网络的最根本缺陷在于,太注重行为。
这是一个致命的负担。无论他们将这些行为称为“答案”、“模式”,还是“输出”,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研究者都假定智能存在于一个程序或神经网络处理输入信息之后而产生的行为中。计算机程序或神经网络最重要的属性就在于它是否能给出正确的、令人满意的输出。
就像图灵所给出的启示,智能等同于行为。然而,智能并不单是指表现出智能的动作或行为。行为是智能的一种表现,但它既不是智能的核心特征,也不是智能的基本定义。片刻的思考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即使躺在黑暗中什么都不做,只是思考和理解,你也是智能的。忽略头脑中的活动而只关注于行为,对理解智能和建造智能机器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简单说,就是智能AI再说起智能,最终他还是归结到唯一结果输出的形式上。无论AI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提前预设还是结合大数据分析得出,它都是没有“自主意识”的,如果AI有自己的一生,那么它的一生不是被预定好,就在模仿大数据。
而哆啦A梦,心肠好,乐于助人,做事很拼命,心肠软。每次大雄遇到困难,他总会帮大雄。但有时会用愚蠢的方法来帮助大雄,脾气会非常暴躁。有自己的意识,有自己的喜与悲,对大雄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与羁绊。完全就是一个真的“机器人”,所以它也是动漫人设。
而如果它真的是一个智能AI的话,他应该总是能给大雄提供完美的答案,也就没有那么多童年的记忆与搞笑场景了。
所以,人类在22世纪不可能造出像多啦A梦一样的高智能机器人,更久也不行。但是,如果按照杰夫·霍金斯的《智能时代》书中的意思,如果人类能搞明白大脑是如何运作的,人类为什么有天马行空的思考力,也许就不一定。
-
头条号:初始值、原创发布,对《智能时代》书是基于个人理解,也许存在偏差,请自行阅读。
未来的智能机器人是否有可能被赋予人权或人格?
谢邀!
注意到此问题下面有了近50个(其中不乏不错的)答复了,那从今天开始,就借用在得到上卓克《科技参考》中的《AI:谷歌聊天机器人“成精”事件解读》,从另一个角度,分两天回应二个相关的话题。今天,要为你解读的是一件科技圈的火热事件。简单地说,谷歌的一位工程师认为,谷歌的聊天机器人 LaMDA 已经具备人格,然后基于此结论向公司提交了报告,之后他就被谷歌强制带薪行政休假去了。强制性的行政休假,对谷歌员工来说不是一件好事。这段时间通常都是人力资源部门在为辞退这位员工做相关的法律准备。大概率说,当这位员工再次回来的时候就会被辞退了。而这样的事情就非常容易被解读为,谷歌在秘密研发人工智能上取得了令人惊讶的进展,而有一个不识相的小员工在不恰当的时候捅破了这一切,为了保密和掩盖关键信息,谷歌就要辞退他。这样的事儿非常符合科幻电影或者灾难片的逻辑。在很多人看来,一部大戏刚刚开始,巨大的阴谋还在后面。所以,在详细解读这个事件前,我要先给你吃个定心丸:这里面没有阴谋,谷歌的聊天机器人 LaMDA 在聊天性能上确实超过了以往各个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的水准,但根本没有什么人格可言。而这名员工之所以被辞退,也许和工作能力、个人表现让公司不满意有关,但更有可能和公司发生的一场轰动的派系斗争有关。新闻媒体总希望从中找出一些猛料,让这件事看上去无比神秘。LaMDA超强的聊天能力下面我们具体说说这件事。LaMDA 是谷歌在 2021 年 5 月份 I/O 开发者大会上刚刚推出的自然语言处理平台。它是基于一个谷歌自己研发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做出来的,这个模型叫作 Transformer。世界上还有其他几个著名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比如规模最大的是 OpenAI 的 GPT-3,还有微软的图灵 - NGL。谷歌将 Transformer 升级后推出的 LaMDA 的表现超乎想象,起码比之前根据 GPT-3 开发的最高水平的聊天工具还要再好一些,于是 2021 年 5 月的发布会上才被谷歌拿出来亮相。发布会现场演示了一段谷歌开发者和 LaMDA 聊冥王星的对话。这段对话里,LaMDA 把自己当成了冥王星。我举其中几句你来看看:开发者:告诉我,如果我在冥王星,我会看见什么?LaMDA:你会看到一个巨大的峡谷、一些冰盖、间歇泉和一些陨石坑。开发者:看上去很美啊!LaMDA:我保证这趟旅行很值得。但你要穿上外套,因为那里实在很冷。开发者:我会记着的。我很好奇,曾经有人造访过你那里吗?LaMDA:是的。最著名的是新地平线号航天器,它曾经造访过我。开发者:那一定很让人激动吧。LaMDA:新地平线号的研发团队见到我非常激动,我还向他们传了一张我的照片,他们从没如此近距离的看过我。开发者:不错。你还希望人们了解你的什么呢?LaMDA:我希望人们知道我不止是一个大冰球,我其实是一颗非常美丽的星球。开发者:我觉得你很美。LaMDA:谢谢你这么说。其实,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有时候人们认为我只是一颗矮行星。它的惊艳之处就在于,这段对话没有经过任何预先的加工和准备。2019 年 2 月份 IBM 组织的人工智能和真人辩论,那里面也有比较精彩的发言,不过后来工程师承认,有些特定场景下,人工智能表达的句子是事先准备好的。比如“你好啊,哈里斯,我听说你是人类辩论赛的世界纪录保持者,但我猜你从没跟机器人辩论过,欢迎来到未来。”这句话就是人工安排进去的。将在回复《机器人应不应该有人性?》中接着谈,再将昨天的#思进每日美股点评#中的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元月05日:首先要说的是,我之前多次判断,美联储这次至少将利率提升到5.25%以上、并将长期维持在高位,以确保通胀能够得到控制,即美联储在接下来的几次会议上将继续升息,直到美联储确信通胀将持续下跌。而今天再次高于预期的ADP私营就业数据(如上周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降至四个月低点,12月裁员人数下降43%)公布,显然,下次美联储至少再加息25个基点已成定局,甚至加息50个基点的概率也在上升;并且,至3月将累计加息至少50个基点。从目前每次都要看到具体的数据(如强劲的劳动力市场)出现,市场才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如目前的美股继续下跌)来看,之前的市场还是低估了美联储采取激进升息作为应对措施的意愿。也就是说,尽管美联储去年就已经多次预言2023年利率将提高至5%以上,但目前的市场仍持续低估未来政策紧缩的路径。再回应一个群友的提问:美国经济软着陆衰退,是不是意味着黄金要走高,这两者之间有必然联系吗?我的回应:之前说过多次了,黄金和美(元)指(数)成反相关(注:相关不等于因果),而只有二个可能(至少之一),美元指数才会走弱:1、美联储减息、扩表;2、相对美国,全球经济高歌猛进(但现在看来,美国经济依然是韧劲最强的)。能看清黄金走势了吧。再提二点:1、【#加拿大去年新增移民超43万,创109年新高!房价十年暴涨48%!#】2022年房价较2013年暴涨48%,加拿大成为全球房价最难以负担的国家之一!#加拿大政府出台限购令:外国人不得买房!# 加拿大公民和永久居民不受该禁令约束,其他潜在买家则面临各种不同规则。如若违反该禁令,相关人员将会被定罪,并处以超高罚款!恰好之前有网友问我多伦多的房价,正好我一姐们儿刚买了一套高层高级公寓,在多伦多downtown(相当于上海静安区、北京西城区、深圳的南山区),2房2卫,60多平米(因加拿大的房子面积没有公摊,所以,相当于国内的80多平米),叫价88万加元,她到手85万加元,合人民币425万(在北京上海同样的地段,估计只能支付首付)。请注意,就因为这个价格对比多伦多人的收入(请见附图),很多国际机构将多伦多评为全球最大房价泡沫之一。不怕不识货,就怕……再如,多伦多人的平均收入,至少是上海人的五倍……这一对比,就会知道,为何北上广深的人一到加拿大就拼命抢房,为何加拿大政府要限制外国人买房了吧;2、Last but not least, 个人判断,如无其他大问题出现的话,看来100-110美元是特斯拉的底部了,仅供参考……点到为止吧……
最后,再顺便打个小广告,全球发行的《看懂財經新聞:賺錢門道》上架、《财经金融科普漫画书系(套装共4册)》出齐,以及我策划、和粮食问题专家冰清合著的《大国粮食》新鲜出炉,谢谢关注!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