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养成计划谈吐,古代蒙古郡主丫环是如何洗澡的?
有个非常著名的说法,那就是清朝孝庄太后身边的侍女苏麻喇姑,一辈子只洗过两次澡,而这并不是夸张,是因为在以前的蒙古,即便是贵族,也很少会洗澡。
古代大多数时候,蒙古高原上的贵族几乎都是不洗澡的,他们的人生当中,基本跟洗澡这两个字没什么牵扯,就算是孛儿只斤氏家族的贵族,也是如此。
为什么不洗澡呢?
第一,医疗水平不好的时代,害怕送命现在的人最常见的病痛,估计就是感冒发烧,虽然也没什么,打个针吃个药就好了,可在古代像是感冒之类的病症,那可是很可能会要命的。
在史料记载当中,有很多的名人都是以为“偶感风寒”然后就驾鹤西去了,医疗水平非常有限的时代,人们对于感冒之类的小病,还是非常忌惮的。
蒙古草原上,缺乏烧热水的条件,人们如果想要洗澡的话,只能是在野外的水泽当中,或者取水清洗,但这样的话,其实是非常容易着凉受寒的,一不小心就会生病。
相比起中原地区,蒙古在古代的医疗水准要更差一些,就算是贵族,他们能够享到的治疗水平也非常低,相较于保持清洁,还是生命更加重要,不洗澡也就不洗澡算了。
第二,文化上的影响,法律上的禁止在古代很多时候,人们因为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所以相信万物有灵,因此也产生了很多对于现实有所影响的禁锢法律,在蒙古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
蒙古信奉的是长生天,而蒙古人认为在河流当中,也广泛存在着神灵,如果在河水当中洗涤衣物、洗手之类,都是在冒犯神灵,因此这些行为全都是被禁止的。
成吉思汗一统草原之后,将原本的习惯法变成了成文法,他让人在大扎萨克令之中,明文禁止在河流湖泊当中洗手、洗澡、洗衣服、更禁止便溺之类,否则斩手乃至极刑。
这样的法律与习惯,深刻影响着后来的蒙古人,即便是在元朝还有后来,这样的习惯仍旧被广泛保留了下来,蒙古人始终不习惯于在河流中洗澡,就算洗手也不行。
第三,蒙古草原真的缺水,没办法洗说起蒙古,人们脑海里的直接反映估计都是大草原,可实际上蒙古高原上真正像呼伦贝尔那样的地方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是荒漠草原与戈壁,是很缺水的地方。
蒙古高原大多属于温带大陆气候,常年降水都比较少,而且河流密度很稀疏,大多数地区都只存在于季节性河流,因此蒙古人经常逐水草而居,不断更换牧场驻地。
要想洗澡,自然是要有水源才行,可蒙古真的是缺水,并没有那么充足的水源,在平时,蒙古人喝马奶、牛奶之类,比喝水反而更容易。
非常缺水的条件下,加上对神灵的崇敬等,使得古代蒙古贵族很少洗澡,直到清朝中晚期,受到中原文明影响,逐渐定居下来的蒙古人,才逐渐改掉了这样的习惯。
文秀和溥仪离婚后嫁人了吗?
原本作为淑妃的文绣与逊帝溥仪离婚,就是一件史上唯一绝无仅有的事情,而当年溥仪勉强同意的条件,就是文绣不能再嫁,直到战后,这条规定失去效力,淑妃才重新嫁人。
额尔德特·文绣,蒙古族,出身满洲上三旗之首的镶黄旗,曾祖父壁昌乃两江总督,父亲端恭是内务府主事,文绣从小接受西式教育,性格开朗,成绩也非常好。如果在过去,文绣必然是个求亲者踏破门槛的贵家千金,但她的父亲端恭早早病逝,不久后大清朝烟消云散,整个额尔德特家族随之没落。1921年,逊帝溥仪准备为立后进行选秀,文绣被五叔叔哄去拍照参加选秀,竟然被溥仪圈中了,其实文绣长得并不算好看,但不知为何,溥仪就是看她顺眼。只不过,溥仪自己的婚事他也是做不了主的,最终在端康皇贵太妃的干涉下,家世好容貌好的婉容成为了皇后,而文绣则成为淑妃。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原本对文绣颇有好感的溥仪,在其入宫后从未召幸,文绣作为淑妃所居住的长春宫,溥仪从来就没来过。而原本性格就比较内向的文绣,也没怎么在乎,她常年独居长春宫内与书为伴,虽然溥仪不曾宠幸,却还是为她请了老师,教授她英文、中外经典等等,入宫岁月,文绣受益良多。仅两年后,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皇宫,文绣婉容与太妃们全都随之离开,暂居醇亲王府,离开皇宫,原本的皇帝、皇后、淑妃等尊号自然也就荡然无存,与普通百姓无异。在溥仪想着以后该怎么办的时候,文绣还想着如何获得平等的身份,她用自己的学识屡屡为溥仪献策,希冀改变寄人篱下的处境,可不愿溥仪与日寇勾结的文绣,让溥仪很反感。那时的溥仪,一心想着投靠日本人,想要借此恢复他的皇位,而文绣却非常反对,这让溥仪对其愈发冷淡,在溥仪举家前往天津租界后,文绣更加被冷落。以往,溥仪对文绣只是冷,现在不仅是反感,甚至还动辄打骂,溥仪与婉容出门兜风购物参加宴会,很少有文绣的份儿,两人的感情降到了冰点,甚至在家也是视若不见,形同陌路。在天津七年,文绣仿佛变成了局外人,什么好事都没她的份儿,婉容生日礼物无数,文绣连带着能得到一些“赏赐”,可文绣的生日,孤灯独影,无人提起。常年与书为伴,文绣的眼睛越来越近视,还有失眠症,每到夜深人静,这种强烈的孤寂感觉就愈发让文绣难受,最终,文绣想到了离婚。她的理由也非常简单:一,她看不惯溥仪执意要去投靠日本人;二,溥仪长年累月对她的冷暴力让她失去了最后的幻想;三,她不肯再寄予人下,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最终,在1931年夏天,文绣突然出走,随后发了封律师函给溥仪。律师函的内容是这样的:事帝九年,未蒙一幸,愁泪暗流,备受虐待,不堪忍受,今兹要求别居,溥应于每月定若干日前往一次,实行同居,否则唯有相见于法庭。其实文绣这时候还不知道溥仪其实是有隐疾,以为这样能够让溥仪回心转意,然而溥仪接到律师函后,怕此事张扬,坏了清朝皇室的颜面,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最终,溥仪找到大律师林廷琛与文绣谈判,而林廷琛的劝说注定没有结果,毕竟文绣的要求对于溥仪来说,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因此在同年秋天,文绣向天津地方法院递交诉状,正式起诉离婚,而得知此事的溥仪不仅震惊,更是怒不可遏。虽然当时清朝早就没了,溥仪这个曾经的皇帝,甚至都已经被赶出了皇宫,但曾经的皇妃要求与曾经的皇帝离婚,这种破天荒的事情还是引起了轰动,后称“刀妃革命”。不久,双方达成庭外和解,正式离婚,文绣溥仪断绝一切关系,溥仪一次性支付5.5万元作为赡养费,而文绣方面的代价,是终身不得再嫁。为何溥仪要求文绣不能改嫁呢?因为文绣毕竟是曾经的皇妃,若是再嫁平民,对于皇室的颜面是有损害的,至少,溥仪是这么认为的,而文绣为了尽快离婚,答应了下来。离婚后的文绣回到了北平,因为溥仪给的钱很快就花完了,文绣改回了曾经的名字“傅玉芳”,在北平的四存中小学做了个老师,教授国文与画画。文绣脸上经常堆叠着笑容,再加上她学识渊博,课程教得很好,孩子们都很喜欢她,这时的文绣,觉得自由是真的快乐。当然,她也的确履行了曾经与溥仪的约定,一直没再嫁人。可安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有人发现了文绣的真实身份,一时之间,不断有好事之徒去窥视骚扰这个曾经的皇妃,文绣原本想要应付过去,可后来连记者都来了。终日被扰的文绣无可奈何,只能离开她深爱的学校,过起隐居生活,可即便如此,文绣的生活还是不得安宁,目的不明的求婚者三天两头的来,由于当年离婚的约定,全都被文绣回绝。此后,文绣挑过花、糊过纸盒,甚至去挑灰、搬砖、卖香烟,走街串巷讨生活,有时候在街上被认出来,让文绣非常狼狈,就这样,文绣一直挨到了抗战胜利。当时,作为伪满皇帝的溥仪被关,而文绣也不需要再履行曾经永不再嫁的约定,她找到了新的工作,在同事的介绍下,文绣认识了军官刘振东,并与其结婚。婚礼在东兴楼举办,仅仅鱼翅席就有十多桌,婚礼很隆重,刘振东把自己二十多年的积蓄全都给了文绣,婚后刘振东开了个小平板车行,文绣做其了专职主妇,日子过得幸福安宁。但是,如此安宁美满的生活才维持了两年,时局动荡刘振东破产,两人准备南逃的时候却没赶得上船,好在有惊无险,之后刘振东在西城区的保洁队工作,二人生活清贫,却还能在一起。夫妻俩恩爱如初,可一直没有孩子,而文绣的身体也越来越差,1953年9月17日,在家干活的文绣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因为心肌梗塞离世,年仅43岁,之后草草入殓,连墓碑也没。女孩子真的很看重男孩子的长相吗?
女孩是否看重男孩的长相,或者说是否当做很重要的标准,会受很多因素影响,以下我就以自己的体会描述一二。
和家庭影响有关如果家人普遍审美较高,或家庭成员普遍长相较好,那么女孩子对男孩长相就很看重。我一个女性的大学同学,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父亲是画家,母亲是某市级艺术团的领队。可以说,她从小到大,接触的都是一些要么很有艺术气息的男性,要么就是那些高大英俊跳舞的帅哥。所以,在她大学的四年中,她极少和一些她认为“丑”的男同学打交道,即便有接触,也无非很官方很客套那种。5年前去参加她的婚礼,其老公说实话也是让我比较自惭形秽的那种。
如果家人相对学历较高,比较看重人的内涵修养素质层次等因素,那么女孩子对男孩的长相要求就不高。这类同学朋友,我身边还是很多的。有些家里父母亲是教师,有些家人是当官的,有些家人在科研院所工作……有此类家庭背景的女孩子,相对自身修养就很高,不会特别看重男孩的长相。比如我有一个很好的女闺蜜,她和我在一起就常说:男人长相不能当饭吃,在一起合得来谈得来有修养懂相互尊重才是真,简言之就是在一起要舒服自然。但她也有前提,男人不能长的太歪瓜裂枣了。
如果家庭不完整,成员本身素质不高,或者相对贫困艰难的家庭,其女孩子对男孩长相要求就不高,甚至没要求。相信大家也看过很多新闻或网络报道:XX女孩离家出走私会网友、打工夫妻蜗居陋室等等。这类现实的存在,大多数男女双方的家庭背景都不怎么好,女孩也往往就是因为家里的压力或是男孩子稍微一个温暖的举动就“嫁鸡随鸡”了,哪里还会有心思审查外貌。
和周边人的影响有关有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女孩子,相比男的更加感性,感性就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或影响。
某些女孩,本来不喜欢追星追剧追网红的,可架不住周边闺蜜朋友同学的天天洗脑,就很容易走上“追”途不复返。
某些女孩,本来很朴素清纯的,可架不住淘宝小红书之类天天告诉你这个口红色号有多好,2小时就脱销之类的,于是乎就加入了收集口红的道路。
对于男孩的长相,就类似,本来心目中的追求是找一个有理想有道德、能奋斗对自己好的男孩,可架不住社会风气的影响,互联网逆向信息的渗透,再加上周边姐妹的言传身教,追求就改变了:要帅气高大、要多金、要有房有车……
所以说,女孩子是否看重男孩的长相,是很受周边人,周边信息影响的。
和年龄经历有关相对而言,年纪小越年轻的女孩子,对男孩子长相要求就高。这其实根源在于女孩的见识和经历,年龄越小经历就越少,就不能合理且理智的看待男孩的内外在。男孩的外在,容易识别,非帅即丑,不需要女孩有太多的阅历;而男孩的内在,没一定的阅历很难识别,而且需要长期相处才能知道。有一定经历的女孩子,对男孩的长相要求就不高。比如受过伤的女孩、离异的女孩、看到过很多浮浮沉沉隐隐晖晖的女孩,她们就很重视男人的本质,对长相什么的外在条件就很不在意甚至很排斥,就是所谓“帅的男人不好驾驭”。另外,作为大老爷们,我也说点实话。对于长相,男人看女人,和女人看男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这里仅指大部分,并非以点带面覆盖全盘。
男人看女人,绝大多数都是先看长相,说细点就是外貌、身材、气质。我本人也不否认,毕竟男人是视觉动物。女人的长相就相当于一扇门,男人愿意跨进去,门后的事情怎么做才有可能,连门都不想跨入,那后续所谓的什么贤惠啊、心灵美啊、懂事啊、会持家啊之类的都是浮云。
女人看男人,直接看长相或把长相当唯一的相对还是少数,当然,男的长相也不能太差劲,那种龅牙兔唇地包天身高只有1米5的,确实劣势太明显。毕竟在男女交往中,女人重感受。比如女人逢节日都希望男人有点表示送点礼物,其实她们并不在意礼物的贵重与否是大是小,她们在意的是被重视,而礼物是一种体现。比如女人为什么都希望男人有房有车有存款,这是让她们有种安全感,有栖身地有立足之所,出门能不被风吹雨晒。可长相能给她们带来什么感受呢,无非她的闺蜜夸夸,朋友羡慕一下,让她自己的虚荣心满足一下而已,这种一点实际价值都没有的感受,聪明的女人就会觉得并不重要。
文/志青 图片/均源自头条平台免费正版图片库
称呼他人的礼仪要注意哪些?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中,经常要与各种年龄、性别、身份的人互相交往和相处,都有一个如何称呼别人的问题。由于各国、各民族语言不同,风俗习惯各异,因而在称呼上差别很大。如果称呼错了,不但会使对方不高兴,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来。在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对别人称呼不得当,就显得有失礼貌,有时甚至对自己与他人的交际相处带来不利影响。现在一般社交礼仪中的称呼(又称称谓)逐渐趋向于简单化,但也更注重亲切与尊重。在商务交往中,应重点掌握公众称谓和国际交往中的称谓。
公众称谓一般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一般社交场合和工作场合,“同志”这个称呼比较普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一些社交场合,称男士为“先生”,年轻女子为“小姐”、“女士”,也可以用职业名称来称呼,如教师、医生、律师、导演等;某些职称也可以称呼,如教授、编辑、记者、工程师、技术员等;也可以用职务称呼,如王校长、张主任、李总编,或用军衔称呼,如“王将军”、“杨少校”、“李连长”等。
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子称先生,对女子称夫人、女士、小姐,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称、衔称等,如“戴维先生”、“秘书小姐”、“杰克夫人”等。但在日本,对女子一般不称“小姐”、“女士”,而称“先生”,如“中岛京子先生”。
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一般为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按国家情况称“阁下”、职衔或先生,如“部长阁下”、“主席先生阁下”、“大使先生阁下”等。但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国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因此在这些国家可称先生。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阁下”。
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阁下”。对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称爵位,也可称“阁下”,一般也称先生。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学位的人士,均可单独称“医生”、“法官”、“律师”等,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卡特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马丁博士”等。
对于自己已经认识的人,多在姓氏之前加上称呼,千万不可以用名代姓,如说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人们一定要称之为华盛顿总统、华盛顿先生,因为华盛顿是他的姓,如果称他为乔治先生,保证震惊全场。因为只有以前的黑奴才会如此称呼主人的,此点国人都常常弄不清楚,所以也让别人惊异连连。
有不少人一见外国人就称为“Sir”(先生),这是不对的。因为只有对看起来明显十分年长者或是虽不知其姓名但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人士方才适用之,当然面对正在执行公务的官员、警员等也可以Sir称呼以表尊敬;而相对于女士则一律以Madam(夫人)称呼之,不论她是否已婚。
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对它不能随便乱用。
在中国的礼仪称呼中,关系十分密切的人之间,可以不称其姓而直呼其名。长辈对晚辈大都这样称呼,但关系普通者之间以此称呼是不适当的。
在同事之间,可以姓氏前边加上“老”或“小”相称,对年长者称“老章”,对年轻者称“小吴”。
对于知识界人士,可以直接称呼其职称,或在前边冠以姓氏,如“曾教授”、“曹医生”等。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或师长,可以称呼其“先生”。
有时遇到才结识的朋友,且年长于自己,不知该怎样称呼好的话,可以称之为“老师”,尤其对文艺界人士可以这样做。年轻的朋友为了表示亲热以“哥们儿”、“姐们儿”相称,不太文雅,而叫人外号则更是粗俗失礼行为。
向他人介绍家人时,中国人喜欢称呼自己的伴侣为“爱人”,称呼父母为“家父、家母”,称呼子女为“小儿、小女”。对朋友的父母儿女则分别称为“令尊”、“令堂”、“令郎”、“令嫒”。
敬语主要指的是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蕴涵着的对他人表示敬重、礼让、客气等内容的语言表达方式。敬语是谈吐文雅的重要体现,是展示谈话人风度和魅力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尊重他人并获得他人尊重的必要条件,是人际交往达到和谐融洽境界的推动因素。一般而言,敬语的类型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1.问候型敬语
问候语即人们彼此相见相互问候时使用的敬语,通常有“您好”,“早上好”,“久违了”等。问候型敬语的使用既表示尊重,显示亲切,给予友情,又充分体现了说话者有教养、有风度、有礼貌。
2.请求型敬语
俗话说,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不求人”,而请求型敬语就是在请求别人帮忙时所使用的一类敬语。这类敬语通常有“请”,“劳驾”,“请多关照”,“承蒙关照”,“拜托”等多种不同表达方式。
3.道谢型敬语
道谢语即当自己在得到他人帮助、支持、关照、尊敬、夸奖之后表达谢意时所使用的敬语。这类敬语最简洁、及时而有效地表达就是由衷地道一声“谢谢”。除此之外,属于这种类型的敬语还有“承蒙夸奖、不胜荣幸”,“承蒙提携”等。
4.致歉型敬语
在现代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层面不断扩大,人际关系的网络也日趋复杂,这使得人际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而当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或消极影响时,最平常的致歉型敬语是“对不起”,“请多包涵”,“打扰您了”,“给您添麻烦了”,“非常抱歉”等。
当然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敬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除了上述四种类型外,在其他一些场合下也常用敬语,如等待客人说“恭候”;请人勿送说“留步”;陪伴朋友说“奉陪”;中途先走说“失陪”;向人道贺用“恭喜”;赞赏见解用“高见”;欢迎消费者用“光顾”;谈及老人年岁用“高寿”;称小姐年龄用“芳龄”;说他人来信为“惠书”,等等。
但是不管运用何种敬语,在表达上都要注意:
首先,敬语的使用要本着诚心诚意的原则,不能只是作为形式上的应付或敷衍塞责;其次,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氛围灵活掌握敬语的使用,既要体现出彬彬有礼,又要不落俗套;再次,使用敬语时还应认真、得体、直截了当,不要含糊不清,同时还要注意对方的反应,并辅之以必要的体态语言。总之,要力求通过敬语的表达使从事人际交往的人们在心里产生反响和共鸣,以达到感情的进一步交流。
瞧不起自己丈夫的女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伯母看不起大伯,从来不给他好声好气,吃饭都不让他上桌。伯母盛气凌人,直到那年麦收时节发生了一件让她后悔莫及的事,这时她才幡然醒悟。
我家和大伯家一墙之隔,小时候我们经常聚在大伯院子里玩儿,到了吃饭的时候就看见他端一碗饭去了锅屋,蹲在灶台前吃饭。但是伯母却板板正正地坐在堂屋饭桌前,仨盘六个碗地吃饭。
大伯是我父亲的堂兄弟,是我三奶奶家的儿子。三奶奶家有四个儿子,只有大伯个子矮小,其余三个弟兄都是大个儿。
三奶奶家的日子过得不错,三爷爷赶集卖豆油,油腻腻的两个大油篓子帮他们家赚了不少钱。
虽然三奶奶家里不缺吃穿,大伯由于个子矮小,快三十岁了也没有娶上媳妇,三奶奶和三爷爷心急如焚。
三奶奶经常挎着个小包袱往媒人家里跑,包袱里是烟酒糖茶,钱没有白花的,媒人表示即使磨破鞋后跟,也得到处里去给大伯打听个媳妇。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伯三十一岁那年,媒婆给介绍了一个俊俏的姑娘,姑娘家是偏远的山村,家里非常贫穷。
这个姑娘听说大伯家里吃喝不愁,顿顿炒菜都是油汪汪的,她就动心了。
但是当她见过大伯后,看到大伯矮瘦的样子,她又退缩了。
媒人巧舌如簧,她反复劝说这个姑娘,如果嫁过来肯定会享福,大伯人老实,家里有吃有喝的,还能让她受委屈?
再说小伙子长得好有什么用?顶吃还是顶喝?磐石不如卵金,别看大伯个子不高,可是他能干活,心眼好使,家底厚实,嫁给这样的人错不了。
等她仔细想想,也就认了,自从找了这个婆家,她可没有少沾光,一年四季的衣服都是三奶奶家给买的,就连家里种地用的化肥都是大伯买了给送去的。
就这样,这个俊俏的姑娘成了大伯的妻子。
伯母在娘家还没有找对象么时候,就是出了名的泼辣,外号小辣椒,家里有什么事依不着她,就是撒泼打滚儿的主。
她的父母一直愁这样的闺女能不能嫁出去?正好媒人来提亲了,也是缘分吧!
伯母自从嫁给了大伯,她就是一家之主,她说的话谁也不能反抗。
伯母和大伯一共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孩子们稍微大一点的时候,他们就分房而居了。
伯母睡在堂屋里,床上铺着花床单,被子套着花被罩,板板正正的,一尘不染。
大伯住在东屋里,那是一张吱吱呀呀响的小破床,床上是黑乎乎的被褥,枕头油腻,常年不洗几乎看不出颜色了。
伯母从来不屑来东屋里瞅一眼,在她的眼里,她觉得大伯就配住在这样的地方。
伯母的父亲六月六过生日,伯父竟然找不出一件像样的衣服穿着去给老丈人祝寿。平时伯母好几年也不会给他买一件衣服,穿得破破烂烂的。
到了岳父家,伯父就开始帮着岳母在锅屋里烧火炒菜,大夏天的,农村的锅屋里黑咕隆咚,烟熏火燎的,伯父汗流浃背。
当伯父炒出来一大桌子菜时,他们正好开始切蛋糕了,他洗洗手刚想拿一块蛋糕吃,没想到伯母嗷的一声,不让他吃。
伯母说:“就这几块蛋糕,你吃什么吃?你馋得不行了吗?”
伯父的脸窘得又红又紫,他的额头上一下子就冒出来了汗珠子,他没想到妻子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这样奚落自己。
但是他已经习惯了伯母的傲慢和颐指气使,他没有反抗,但是心里非常难过。
这些亲戚早就习惯了伯母对大伯的轻视 。没有一个人替他说句话。
由于伯母看不起大伯,亲戚不看重他,在村里邻居们也没有拿他当回事儿的,大伯卑微地活着。
每当谁家孩子结婚时,村里的人都会随礼,然后受邀去吃喜酒。
每次随礼后,主家都会只是邀请伯母,伯母会认真梳洗打扮一下,坐在婚宴酒席桌上高谈阔论。
别家基本上是男人出来吃酒席,但是伯父是轮不到的,伯母在,数不着他。
他们家所有出头露面的事,都是伯母一马当先。大事小情,一切她说了算。
那几年我们这里流行种姜 ,大伯家的地和我家的挨墒。
种姜的时候大家都相扶相助合伙干活,人多力量大,有犁地的,有埋姜种的,一套路子下来,一天就能种好几亩地。
伯父想和我家合伙一起干活,我家的姜种和土肥都运到了地里,大伯家的姜种还没有从姜窖子里拿出来,他和我父亲商量着,先给我家种姜。
正当我们有说有笑地在种姜时,伯母来了,她一看大伯在帮我家干活,先种的我家的姜,她当时就满脸怒气。
她气冲冲地对大伯说:“你赶紧给我回家,你在这里显什么能耐?自己家里的地还没有动一动,你就帮人家种姜?”
我母亲一听,她知道伯母不是个省事的主,就赶紧让大伯走了。从那以后,我们见了伯母就绕道走,这样的人惹不起躲得起。
伯母在人前从来不给大伯留一点脸面!
大伯的两个女儿早已出嫁了,婆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家,日子过得不错,大女儿家开了一个织手套的小厂子,二女儿家种果园,收益也不错。
两个女儿性格随大伯,温和,善良。她们经常偷着塞钱给大伯,让大伯自己去集市上买点东西吃。
有一次大伯正在集市的早餐摊上喝豆脑吃油条,没想到伯母也来赶集,她看到大伯竟然躲在这里吃香的喝辣的,她火冒三丈,当着集市上那么多人的面就骂大伯。
周围赶集的人都低声议论纷纷,笑话这个婆娘太不讲理了。
大伯的儿子张强职校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在家里务农,偶尔在附近的饲料厂打工干点零活。
张强好不容易谈了一个女朋友,姑娘是和他在一个车间的,平时两个人相处不错。
那天,张强把女朋友带回来了,大伯家里里外外打扫卫生,伯母甚至还专门去买了床上用品四件套,把自己的床上收拾得板板正正的,就是为了给未来的儿媳妇留个好印象。
伯母安排大伯把养了三年的那只大公鸡杀了,在锅屋里鸡肉炖上了蘑菇,又专门去镇上买了好多熟食和青菜,非常隆重。
儿媳妇来到后,里里外外转了一圈,非常满意。
到了吃饭的时候,大伯觉得今天未来的儿媳妇登门,他这个当公公的应该在桌上吃饭了,于是他就搬了一个板凳坐下了。
姑娘非常有礼貌,让大伯坐在上首,表示恭敬。
伯母一看大伯竟然坐在了桌子的主宾位置,她的脸马上就耷拉下来,她故意咳嗽了一声,嫌弃地在桌子底下踢了大伯一脚。
这一切,都被姑娘看在了眼里。
大伯马上领会了伯母的意思,他满脸通红,讪讪地对姑娘说:“你们先吃着,我去锅屋里看看。”
伯母家的锅屋在院子的南边,和堂屋正对着,姑娘悄悄望去,大伯端着一碗饭蹲在灶台前吧嗒吧嗒地吃着。
吃完了饭,大伯就去东屋里躺下了,他心里不舒服,多年以来伯母待他如草芥,如今儿媳妇来了,伯母还是这样对他,让他胸中憋闷。
这时,堂屋里的人也吃完饭了,伯母一看大伯竟然不收拾碗筷就躺下了,她的火蹭地就上来了。
她不管是否有外人在场,就骂骂咧咧地让大伯赶紧起来收拾桌子刷碗。
大伯可能睡着了,没有听见伯母的咆哮,伯母一脚踢开了东屋的门,让大伯赶紧滚出来!
姑娘走了过来,劝伯母不要发火,这时她看见了大伯的床上那些脏兮兮黑乎乎的被褥,她又想到了堂屋里那张大床上铺的板板正正的床铺,她一下子全明白了。
姑娘临走时,伯母给她准备好了四色礼带回家,但是她什么都没有要,张强要去送她,她也拒绝了。
几天后,姑娘对张强提出了分手,她说:“你母亲看不起你父亲,处处对你父亲充满了鄙夷,我害怕她这样的婆婆,要是嫁给你了,我担心很难和她相处。”
“一个家庭中,不存在谁强谁弱,谁说了算,和和气气地多好啊!对不起,张强,你的家庭让我望而生畏!”
张强听了姑娘的话,他无以言对,此时此刻,任何辩解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母亲的确看不起父亲啊。
儿子的婚事生生地被母亲给搅黄了!
女朋友离开了张强,小伙子从此寡言少语,除了上班干活,他就憋在屋里不出来,谁叫他也不吭声。
儿子和女朋友散伙了,伯母不但没有吸取教训,她反而指责姑娘:“她不嫁给咱,这是她没有福气,是她有眼无珠!”
儿子哭笑不得,如此强势的母亲,哪个女孩会自找麻烦、敢嫁给这样的家庭?
从那以后,儿子再也没有谈过女朋友,也没有媒人上门提亲的,村里的人都知道伯母根本不把丈夫放在眼里,这样的家庭,在村里是被人看不起的。
大伯从来不好意思出去串门,见了邻居也就是打个哈哈就过去了,邻居们也不愿意来大伯家坐坐。
我们虽然只是和大伯一墙之隔,但是我父母都很少过去,因为如果去他家串门,说不定哪会儿伯母就会对大伯出言不逊,弄得别人下不来台,非常尴尬。
那年麦收时节,我们在墙这边又听到伯母在高声数落大伯。
农村有句老话说麦子都要掉头了,那意思就是非常迫切非常着急,一刻都不能等了。
那些日子太阳炙烤着大地,麦子眼瞅着熟透了,过了晌麦粒子都啪啦啪啦往下掉。
天气预报说两天后有一场雷雨,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收麦子,生怕一场暴雨来临,把麦子淋透了,麦粒子就会掉一地,甚至会生芽。
但是伯母家却按兵不动,她说麦子过两天收根本晚不了,伯父生气了,拿出镰刀就去地里要割麦子。
伯母一把夺过镰刀扔在了地上,上去就踢了大伯一脚,她说:“这个家谁说了算?我说这两天不收麦子谁也不能去收,根本晚不了!”
结果,两天后一场大雨如约而至,别人家的麦子都收好进了粮仓,但是大伯家的麦子全烂在了地里。
大雨过后,地里就像糖稀一样粘稠,根本进不去人,大伯眼睁睁地看着硕大的麦穗慢慢地掉在了地上,却无法进去收割。
大伯急火攻心,眼前一黑,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了。
大伯被送到医院后,医生说是心梗,在重症监护室里住了半个多月后,转入了普通病房,算是捡回来了一条命,但是从此半身不遂了。
三个子女轮流在病床前照顾大伯,说起大伯得病的原因,他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被伯母气出来的病,的确如此!
但是伯母百般抵赖,她根本不承认大伯心梗是因为小麦烂在了地里,着急上火导致的。
如今,张强一直没有说上媳妇,大伯又半身不遂了,这一切都是伯母看不起大伯和蛮不讲理导致的,三个子女出门都觉得低人一等,他们默默叹息为什么母亲竟然是这样的人?
出院后,伯母还是不搭理大伯,两个女儿只好经常回娘家伺候大伯,张强也无法上班了,他是照顾大伯的主力军。
当时张强快三十岁了,两个姐姐非常着急弟弟的婚事,但是由于母亲当家做主看不起父亲,他们一家在村里口碑不好,弟弟想找对象很困难了。
一个大小伙子总不能一直待在家里伺候父亲啊,于是两个姐姐做主,让弟弟投奔外地的姑姑,姑姑家在省城,就业的机会多一些,也许还能谈个女朋友呢!
张强去了省城后,两个女儿开始和母亲正式协商照顾父亲的问题了。
大女儿言辞恳切地说:“妈,以前我们觉得你是长辈,都不好意思说你,现在你应该深刻地反省自己了,你也是识字的人,应该能分清是非曲直,咱们好好的家庭为什么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从我记事起,你就没有对我父亲好言好语说过一句话,不是嘲笑就是谩骂!你这是为什么?我父亲长得不如你好看,但是那不是他的错,既然你是自愿嫁给他的,心里就得平衡,就得好好经营家庭!”
“现在咱家成了这个样子,我们都不好意思出门了,你这是何苦呢?一个家庭和和睦睦不好吗?”
“现在我父亲卧床不起了,主要是我和妹妹在照顾他,你几乎不管不问,你们还是夫妻吗?如果躺在床上的是你,我父亲不照顾你行吗?”
“妈,今后你应该好好照顾我父亲,作为夫妻,这是你的责任和义务,我和妹妹会经常回来帮你的,你也不用担心父亲不能干活了家里没有钱花,我们会给你钱的。”
大女儿说着说着,眼泪都出来了,她泣不成声。
二女儿也是劝母亲说:“妈,算我们求你了,你该好好反省自己了,你得改变对我父亲的态度了,你要是一意孤行,咱这个家就毁了!”
伯母开始的时候还是不服气,但是慢慢地她听到女儿的含泪请求,她低下了头。
她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她不应该看不起丈夫,如果遇事有商有量,丈夫不至于病倒啊!
现在,伯母后悔莫及了!
伯母终于答应了她以后照顾大伯,开始别别扭扭的,毕竟多年以来她一直疏远丈夫。
但是,女儿的劝说让她知道了,照顾丈夫是她的责任,她开始接受了眼前的一切。
女儿们也经常回来帮着母亲照顾父亲。
那天,两个女儿又相约着一起回来了。
她们推开院子的大门,就看到大伯坐在躺椅上晒太阳,伯母正在给他揉腿,两个人有说有笑的。
两个女儿还注意到了,父亲多年来住在东屋里的那些肮脏的被褥,都不见了。
堂屋的大床上,有父亲的衣服。两个女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到了年底,张强领回了一个俊俏的姑娘,他们是打算回来领证结婚的。
看着儿媳妇,伯母笑得合不拢嘴,大伯更是激动。
大伯一家终于和和美美了。
我想说的话:
婚姻家庭中,夫妻双方是平等的,如果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一强一弱,这个家庭就会失去平衡,不会幸福的。
伯母看不起大伯,付出了代价:儿子的婚事被搅黄了,大伯突发心梗半身不遂,一家人在村里的口碑很差,给子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好在伯母终于醒悟了,她开始真心实意对待大伯,他们拥有了幸福的老年生活!
夫妻之间要举案齐眉、相濡以沫。
妻贤才是全家福!
夫妻之间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夫妻想和好,琴瑟与笙簧。愿天下的夫妻和和睦睦,幸福美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