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延寿,为什么艺术家往往死后作品升值?
其实我认为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一个当代的艺术家,有同行千万,同行多妒忌,要证明他的作品是否是有价值,最起码要过半个世纪或一个世纪,让后人来公正评价他,那才是真正的声音。
一:受同时代人赞美,因出于面子或礼貌,给的褒誉,并非能体现艺术家真实的价值与水平。受同时代人贬誉的,明明很水平高,出于同行的妒忌与排挤,故评价出来的结果往往是不真实不客观的。
二:我认为经典作品能流芳百世,金子总会发光发热,所以后人的评价会较客观公正。
三:由于艺术领域的特殊性,美学并没有一定标准,有些艺术家作品被人为炒作,哄抬价格,失去真善美的根本标准。
以上三个原因,我认为艺术家过世后的评价最真实,所以才会值钱。
中国最好的宫廷画?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
汉宫春晓图
《汉宫春晓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作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图用手卷的形式描述初春时节宫闱之中的日常琐事:妆扮、浇灌、折枝、插花、饲养、歌舞、弹唱、围炉、下棋、读书、斗草、对镜、观画、图像、戏婴、送食、挥扇,画后妃、宫娥、皇子、太监、画师凡一百一十五人,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既无所事事又忙忙碌碌,显示了画家过人的观察能力与精湛的写实功力。人物皆唐以来衣饰,取名汉宫,是当时对宫室的泛指。
《汉宫春晓图》是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绢本重彩,尺幅很大,纵30.6厘米,横574.1厘米,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汉宫春晓是中国人物画的传统题材,主要描绘宫中缤妃生活。
该图以春日晨曦中的汉人宫廷为题,描绘後宫佳丽百态;其中,并包含有画师毛延寿为王昭君写像的著名故事。画中人物的服饰,有着典型的唐风;家具则具有明代特色。因此画中描绘的绝非汉代宫廷,而是汉人宫廷。
马致远汉宫秋?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作品之一。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杂剧。
该剧讲述汉元帝派毛延寿去民间挑选宫女,毛延寿借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毛延寿画丑,因而被打入冷宫。后汉元帝巡视后宫偶然得见王昭君,遂加以宠爱,并封为明妃。
汉宫秋对剧本做了哪些改编?
首先是对剧本的删减。出于时间的限制,《汉宫秋》这部历史剧,它的题材决定了我们如果只演一个情节,就失去了其作为历史剧与众不同的内涵与意义。所以我们选择了关键而重要的几幕,尽量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这样完整的故事情节,去塑造人物形象,传达编剧者的思想观念。
剧中反复多次的人物对话,如尚书与皇帝的争论、灞桥送别时昭君与汉元帝的不舍,都大幅度删减了,由于时间所限,我们只能表现主要情节,没有时间去通过反复的对话台词来渲染氛围了。
但是我们还是注意到了一些非常精彩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比如毛延寿将美人图点破时的心理描写、汉元帝偷偷去看王昭君的细节描写。我认为这样的部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必不可缺的。
第二个方面,是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再次塑造。比如王昭君,在原剧本中,她是一个非常被动的角色,每一次的选择都是被迫的,马致远在原剧本中为了将汉元帝作为主角,或者考虑到王昭君可能并非是情愿出塞,所以削弱了王昭君这个历史人物在历史记载里的这种反抗性。我们的剧本则为王昭君添加了一些性格,使这个人物更加生动、更加饱满。
汉元帝,在原剧本中他爱的仅仅是王昭君的美貌和高超的弹琵琶的技艺,他对于王昭君为国家出塞和亲,是并没有什么感动的。但是在改编过程中,我们增加了一些台词,表现出汉元帝对王昭君除了美貌之外的欣赏。如册封明妃那段,原文通过王昭君的台词表现王昭君的孝顺,而改编则直接点明王昭君的品德:“〔驾云〕不求自身荣宠,先求父母恩典,不仅貌美如花,更兼孝顺心肠,真是好女子也!近前来听寡人旨,封你做明妃。”
第三个方面,是各个人物戏份的平衡。我们剧组有三位主演和一位龙套,当然在《汉宫秋》中,毛延寿是一个配角,但是我们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毛延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配角,他是推动整个情节发展最关键的人物。而且,这样一个反派的形象,表演出来会非常有张力、非常精彩,所以我们给了毛延寿较多的戏份。
第四个方面,是通过对舞台效果的考虑,来设计人物的戏份和台词。如我们增加了王昭君和毛延寿的对手戏,又增加了王昭君和汉元帝的对手戏,这都是原剧本里没有的。通过对手戏,加强了剧中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强化了剧中人物的矛盾冲突。
第五个方面,是剧本在改写的过程中,就加入了大量的动作、神态、语气的说明。这样的揣摩也便于我在改写剧本的过程中,就运用比较合理、生动的语言。可以说。我是在改编的过程中就在脑内反复演了很多遍。
最后,王宜家同学为剧本增加了一个尾声,是汉元帝在送走王昭君之后,夜中独自饮酒思念王昭君,一声长叹将身为帝王却不得自由的痛苦、国家安危和个人感情的冲突极有余韵地表达了出来,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历史上王昭君出塞后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在汉宫不得志的王昭君,顶着大汉公主的名分嫁到匈奴,被呼韩邪单于封为“宁胡阏氏”,由此开启了,她做为汉匈和平使者的光辉一生。可惜的是,她与呼韩邪单于的婚姻,只维持了两年,呼韩邪就去世了,此后她按照匈奴的习俗,改嫁呼韩邪的儿子们。汉成帝鸿嘉二年,年仅33岁的王昭君病逝于塞北。
昭君出塞建昭元年,14岁的王昭君被选入宫中,充当宫女。此时在位的皇帝,是西汉第八位皇帝汉元帝。坊间传闻,汉元帝好色,后宫美女无数,根本来不及检阅,就让画师毛延寿呈送画像,以供皇帝挑选。王昭君因为不肯贿赂毛延寿,所以找遭到毛延寿的报复,刻意把她画丑了,始终没得到汉元帝的招幸。
其实这段历史不大可信,汉元帝并不是一位很好色的君王,后人为了突出王昭君的不幸,故意编造的。不过,事实上王昭君在汉宫那段日子,一直无缘得见天颜是真的。按照正常发展轨迹,王昭君无非是两种可能,一是再服役一段时间,出宫嫁人。二是作为宫女老死宫中。
机遇出现在汉匈关系的改善。呼韩邪单于因为匈奴分裂,五位单于相互杀伐,他想投靠大汉寻求帮助,并几次亲临长安,以藩臣之礼拜见汉皇。
汉元帝在宠妃冯媛的建议下,决定恢复汉匈和平,并以宫女顶公主身份,出嫁匈奴。诏令下,让宫女们自愿报名。谁都知道匈奴大草原的苦寒,汉人很难适应,结果没人愿意去,除了王昭君。
与其在宫中碌碌无为,倒不如为汉匈和平做点贡献,王昭君的这个举动,使她名垂青史。由此可见,王昭君是一位相当有见识的女子。
虽说公主是假的,但貌美如花是真的。呼韩邪单于大喜过望,汉元帝则有些失落,怎么还有这么漂亮的女人,竟成了身边的遗珠!
后世对汉元帝的不甘心,大肆渲染,竭尽所能发挥想象力。什么更换和亲名单,什么利诱昭君,什么强暴昭君,怎么吸引眼球怎么编,其实都是扯淡,汉元帝绝不是混账皇帝,也许有点失落而已。
需要说明的是,这次汉匈和亲跟以往大不一样,汉武帝前期的所谓和亲,就是拿女人贿赂匈奴,是对强盗的媚颜屈膝。王昭君和亲,是大汉对匈奴的赐婚,对匈奴人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王昭君生得其时啊!
婚姻生活呼韩邪单于对王昭君非常宠爱,他册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阏氏就是王后,宁胡,意思就是保卫匈奴安宁和平。确实,王昭君充当了呼韩邪的保护神,她就像大汉对匈奴人的承诺,由她开启了汉匈百年的和平局面。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后,为了生下了一个幼子:伊屠智牙师。可惜的是,王昭君并没有沐浴爱情的阳光太长时间,不久,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时年约50岁。
呼韩邪单于临终前,指定他的次子雕陶莫皋即位(长子已经离世),并下令,以后的单于继承规则是“兄终弟及”。
雕陶莫皋即复株累单于,按照匈奴的习俗,他将继承父亲所有的遗产,包括女人,当然也包括王昭君。
在汉文化熏陶下长大的王昭君,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嫁给父子两代人的习俗。于是,她向汉成帝求助,要求返回汉地。汉成帝给王昭君下了一道诏书:尊匈奴习俗!就这样,王昭君不得已嫁给了自己的“庶子”。
不过,王昭君因祸得福,复株累单于同样对她恩爱有加,王昭君替他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叫“云”,二女儿没留下姓名。就是这个叫“云”的女儿,继承了母亲汉匈和平的使命,为此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历史评价极高。
复株累单于继承了父亲汉匈和平的遗志,在王昭君的帮助下,很有作为。可惜的是,他的命还不如父亲,三十多岁就早早去世了。他的弟弟且糜胥继任,是为搜谐单于。
按照匈奴习俗,王昭君再次改嫁搜谐单于。这让王昭君闷闷不乐,有资料说,搜谐单于也不大宠爱王昭君,两人婚后不到两年,王昭君便郁郁而终,结束了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
须卜居次云王昭君的长女“云”,史称须卜居次,居次相当于汉族的公主,须卜是她夫家的姓。须卜居次自幼深受母亲的熏陶,精通汉学,热衷于汉匈和平事业。她一生往返于汉匈之间,为两个民族的和平贡献了毕生精力。
汉平帝时期,须卜居次亲入长安,侍奉晚年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王莽建立新朝后,须卜居次与王莽相处融洽,王莽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须卜居次的儿子。
地皇四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被杀害,须卜居次和她的儿子,也在与绿林军的战斗中阵亡。
伊屠智牙师须卜居次死后,他的儿子伊屠智牙师的地位变得很微妙。此时,匈奴的单于是呼都尔师道皋单于,按呼韩邪单于临终遗愿,呼都尔师道皋即位后,应该将弟弟伊屠智牙师立为左贤王,作为王储继承人。
但随着须卜居次的死,呼都尔师道皋单于,为了讨好玄汉政权,也为了将单于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他直接杀害了幼弟伊屠智牙师。
王昭君的另一个女儿当于居次,历史上名声不大,她有一个儿子,也曾经入长安侍奉王莽。
总之,王昭君和她儿女们,一生都在为汉匈和平做贡献。王昭君以汉人之身,忍辱负重,在她短暂的一生中,为汉匈和平事业,种下了友谊之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