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智将,绝剑情侠的故事梗概?
《绝剑情侠》乃古龙先生名著《绝代双骄》的续集。如果说《绝代双骄》以其通篇渗透着“情”、“智”二字且富有哲理而吸引广大读者,那么《绝剑情侠》将以怪趣奇情使读者另有一番享受。
书中说的是三个武林绝顶高手一一江无缺、宿命郎君和铁逍的故事。他们之间纠葛重重,各在不同的环境中都练成了四门相同的绝世武功,但结局却是天差地别。《绝剑情侠》讲述花无缺的最终宿命,带给你一个从未涉足过的全新江湖!
隋唐十猛是谁?
隋唐十大猛是:鱼俱罗,李元霸,裴元庆,宇文成都,伍天锡,熊阔海,伍云召,罗成,王杨林,罗艺
第一位:鱼俱罗
鱼俱罗同杨林一样,是“兴隋九老“之一,其人身高八尺,膂力过人,目有重瞳,声气洪亮。相貌异于常人,眼睛里各有两个瞳孔,在古代被认为是帝王之像,被隋炀帝暗中猜忌。
他二十出头便入伍为军,随平沈玄懀、高智慧的叛乱。隋朝屡次被突厥进犯,他忍无可忍于是夺情报国,随军攻打突厥,令突厥军闻风丧胆,从此不敢再边境牧羊放牛。
宇文成都被李元霸杀死后,其师弟宋老生愤愤不平,于是请出了归隐的师傅鱼俱罗为师兄报仇。当鱼俱罗听见心爱的高徒被人一锤轰死后便在潼关想李元霸挑战,其后以一计拖刀计智杀勇猛无敌的李元霸,但因为大意放下戒心,最后被李世民一箭射死。
第二位:大鹏下凡李元霸
据《隋唐演义》记载,李元霸乃是大鹏金翅鸟下凡,其力大无穷,双手拿八百多斤大锤子,所向无敌。在晋阳宫比武之时,他力挫天宝大将宇文成都,从而一战威震天下。
他在奉旨赴四明山保驾时,三锤击走了好汉裴元庆,匹马双锤守隋炀,只用了一下午的时间便将十八路反王的185万大军,杀的只剩下65万。这可是平均每秒打死55人的战绩。
很多人都说他勇猛无脑,可他也曾见义勇为的救下清官刘文静。而后再紫金山作战时,再次挫败各路反军,将玉玺独收。可惜在收军回长安之时,举锤骂天,而死于雷雨霹雳之中。
第三位:名将之后裴元庆
裴元庆的父亲是隋末将领裴仁基,曾祖父是北周汾州刺史裴伯风,可以看出裴元庆的出生乃将门之家,他是裴仁基的第三个儿子。裴元庆的姐姐名叫裴翠云,是程咬金的妻子。
裴元庆少年时期就英勇非凡,非常善于骑射,手使两把八卦梅花亮银锤,听着就非常的高大上,高逼格,勇猛异常。
他在年少的时候就显现出了惊人的臂力和军事才能。不仅骁勇善战,因硬接下大鹏鸟化身的李元霸三锤,而名扬天下。可惜其后被新文礼引入庆坠山,命丧火雷阵中。
第四位:天宝大将宇文成都
宇文成都是大隨丞相宇文化及次子,隋文帝时期就封他为镇殿大将军,号天宝大将,御赐”天下第一横勇无敌“的金牌。
他身长一丈,腰大十位,金面长须,虎目浓眉好不霸气。头戴一顶双凤金盔,身穿一件锁子黄金甲,坐下一匹能行黄花千里马。使一条重四百斤的凤翅镏金镗。据说乃上界雷声普华天尊临凡。
他威猛罕见,在江南四明山与熊阔海,伍云召,伍天锡大战胜之,随后与裴元庆大战因力竭而败(是不是力竭谁知道)。随后其父宇文化及谋朝篡位引得各路人马前来勤王,而两大宿敌宇文成都跟李元霸与紫金山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绝世之战,可惜他最终败给了李元霸,也因此被杀。
第五位:”巨灵神“伍天锡
伍天锡身高一丈,腰大十位,红脸黄须,头戴鱼尾乌金盔,身穿鱼鳞乌金甲,手执半轮月混元镏金镋,坐下乌骓马。
他每当利于阵前犹如巨灵神开山一般,平时他有些残忍洗好吃人心,吃的眼睛都变成了红色。伍云召被韩擒虎、宇文成都等围困南阳关时,派人来陀螺赛请求援军,求救的将领焦芳差点被伍天锡给吃掉,你说他恐怖不恐怖。
靠山王杨林以预习为诱饵,举办”藩王多亏大会“,伍天赐参加夺魁大会时,最终被苏定方暗箭给射死。也有记载说伍天锡是因为杀死了李元霸的开路先锋梁师泰,最后被愤怒的李元霸给锤死。
第六位:紫面天王熊阔海
熊阔海是天下外号”紫面天王“,其为人忠厚仗义,两臂万斤之力,曾双拳打死两只老虎,足见其勇猛无比。
他最早在太行山自立为王,因认为自己足够勇猛,而不给面子总把子单雄信,不愿归到他管辖范围之内,后来出山辅佐相州起义军领袖白御王高谈圣。
他与秦琼在长安因拉弓而结缘,随后却双双被前来的宇文成都击败撤走。而后再太行山打虎时跟伍云惜惜相惜结拜为兄弟。其在扬州战役中,为救被困的众反王,主动承担其重任力托千斤闸,因之前整天无任何进食,而体力不支被压死。
第七位:伍云召
伍云召为南阳关守将,身长八尺,面如紫玉,目若朗星,声如铜钟,力能举鼎。
他出场时率领军士在金顶山打猎,遇见雄阔海徒手打死了两只老虎,于是有心招安对方。于是跟雄阔海结尾兄弟后,让其暂时在山上为王,随后再做计议。
朝廷不仅杀害了其父亲伍建章,随后更派兵来攻打他,他妻子自杀保子令他愤愤不平。于是他趁杨广下江南时准备刺杀与他,可惜宇文成都在隋炀帝身旁,他与雄阔海、伍天锡三人大战一天都不敌宇文成都。
靠山王杨林以玉玺为诱饵,邀请各路反王来扬州争夺武状元。伍云召竟然被左雄骑的一条没有尾巴的马暗算而死。
第八位:冷面枪王罗成
他是燕王罗艺的儿子,秦琼的表弟,后来还当上了单雄信的妹夫。他精通枪法,生的眉清目秀,唇红齿白,不苟言笑,江湖人称“冷面寒枪俏罗成”。
他破掉了一字长蛇阵,击杀了大隨靠山王杨林,更在扬州夺取武状元,后跟随瓦岗众英雄一起投奔了李世民,被封越国公。
他胯下白龙驹,手持亮银枪,如果说三国时期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那么隋唐的罗成便是将中骄子,脚跨白龙。实属一员难得的猛将。可惜这样的他居然最后被李建成害死,真是让人狠的咬牙切齿,难怪李建成也死于玄武门之变,真是咎由自取。
第九位:靠山王杨林
杨林是隋朝的靠山王,与伍建章和韩擒虎等并称“兴隋九老”。他面如傅粉,两道黄眉,身长九次,腰大十围。
他出名的善使两根囚龙棒,每根重一百五十斤,有万夫不当之勇,在大隨称第八条好汉。
杨林举办的夺魁大会,让伍云召、熊阔海、伍天锡等先后被害。但杨林随后也在麒麟山被罗成用回马枪所杀。
第十位:燕王罗艺
罗艺乃是隋末唐初的名将,罗艺生性凶暴狡捷,刚愎固执而人情味淡泊。可他作为将领来说勇于攻占,精于射术,他趁天下大乱只是抢占幽州,自立为主。随后分析天下大势,毅然决定降唐。大唐后赐姓李氏,拜封为左翊卫大将军。
他在归唐之后恰逢刘黑闼反唐,罗艺奉命前往征讨。在徐州大破敌军,斩敌兵不计其数,随后更是半路劫杀窦建德,使对方狼狈不堪。本可青史留名之人,却因曾是李建成势力,与李世民有过间隙而惶恐不安,最后判唐被灭。
每遇大战都能够做到临危不乱?
这个问题问的涵盖面相对较广,要知道中华文明五千年,不乏内外战争,其中攻必克战必胜的战神级别的优秀将领大有人在。我这里就给大家举几个征战一生未尝一败的传奇人物:(以下仅按时间顺序,并非排名)
第一,姜子牙姜尚,原名吕尚,字子牙,道号飞熊,我们都习惯的尊称他为“姜太公”。
年轻时怀才不遇,至六十岁时,偶遇周文王,被待为上宾。
周武王继位后被拜为国相,从此辅佐周武王灭商伐纣。巨鹿一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彻底击溃商军,直接导致商朝的灭亡。
之后,被封为齐国公,自此,姜姓始到齐地。
姜子牙,著兵法有《龙韬》也称《三韬》,现为后世流传。
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偶遇周文王
第二,孙武兵圣孙武,被称为“兵家始祖”,孙武平生著兵法《孙子兵法》共十三篇,洋洋千言,道尽用兵之理。
孙武平生,只参加过一次战争,就是扶吴灭楚之战。
当时的吴国很弱小,且处于内部纷争的乱局之下,孙武在伍子胥的推荐下,见到了吴王阖闾,向其展示兵法。
阖闾不信,命宫女列队交由孙武指挥,宫女队中两个队长是阖闾的爱妾,不服从指挥,被孙武按律处死,虽然有阖闾求情,孙武还是执行了军法,从此宫女队伍纪律严明,宛若真正走上战场的一支劲旅。
阖闾从此无条件信任孙武,孙武也尽心调教出一支坚不可摧的吴军。之后,这支吴军在孙武和伍子胥的率领下,攻破楚国都城——郢都,使天下诸国为之惊愕。
但孙武,也急流勇退,从此不知去向,只留下《孙子兵法》以供后人传承。
可以说,兵圣孙武,开启了世界战争史的“兵者,诡道也”的先河。
第三,孙伯灵兵圣孙武的后代。
与庞涓师出同门,怎奈庞涓嫉贤妒能,陷害孙膑,使其受膑刑,所以,后人都叫他“孙膑”。
孙膑在被救到齐国后,被大将军田忌收入幕府,成为田忌的幕僚。其著名谋略有“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增兵减灶”等成语,都是由孙膑而出。
1、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遣田忌率军救赵。孙膑随军出征,田忌向孙膑问计,孙膑说“如果我们现在直奔赵国,等我们到了,赵国恐怕也已经被魏国灭了,然后,我们还要与魏国正面对抗,无论胜败,我们都是得不偿失。不如我们现在趁魏国空虚,直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若回援,则赵国之围可解,若不回援,则魏国从此为我齐国领土了。”
田忌从其计,庞涓果然回援,赵国之围得解,齐军全身退回齐国。
2、公元前342年,魏国再次攻打韩国,韩国像齐国求援。齐威王再次派遣田忌和孙膑前去解救,这次,孙兵仍然围魏救韩,引庞涓回援后,不断吸引庞涓追击,并采用增兵减灶的骗术,迷惑庞涓,以为齐军逃兵甚众,于是庞涓轻敌冒进,在马陵道中伏,被乱箭射死,孙膑也算是报了当年膑刑之仇。
孙膑著有《孙膑兵法》也流传于后世。
第四,白起战国时,秦国名将,封为武安君。
1、他的战绩可谓无人不知,破魏韩联军于伊阙;攻破楚国郢都,迫使楚国被迫迁都;尤其是长平之战,活捉并坑杀赵卒四十万。
2、据统计,在战国时期,整个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国共击杀六国军队大约两百万左右,而白起一人做主将时,三十年间,共夺城七十余座,击杀六国军卒一百余万。
3、被后世称之为“人屠”。现在在河北、山西部分地区(古赵地区)还有一种民间小吃叫做“白起豆腐”和“白起脑子”(意为吃白起的肉)。
4、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白起其实并不是秦国人,他是楚国王室后裔,也是芈姓,那个著名的芈八子宣太后以及其弟弟巍然,都与白起有一定的远亲关系。
第五,韩信被后世尊为“兵仙”。
1、年轻时与姜子牙有些相似,都是时运不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后来从项羽处转投刘邦,被萧何发现后,举荐给刘邦,并被拜为大将军。
2、以弱旅,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击破以章邯为首的“三秦”军队对刘邦军的封锁,冲出函谷关。
3、以老弱残兵和新兵组成的一支临时部队,以背水一战的方式,激发战士的潜能,一举击败赵军。拿下赵国。
4、攻下赵国后,韩信兵锋直指齐国。刘邦手下辩臣郦食其,借势说服齐王归降,齐王应允后,韩信大怒“我一个大将军,竟然不如一个儒生?怎么能被他戏弄?”于是引军伐齐。齐王田广大惊,向项羽求援,项羽派大将龙且前去解围,结果不到一年时间,韩信尽下齐国城池,楚军大将龙且也被韩信斩杀。
5、垓下之战,帮助刘邦给项羽以致命一击,最终导致项羽自刎乌江。
第六,卫青、霍去病二人为同时代,且也是同一个对手——匈奴。
1、卫青七征匈奴未尝一败,尤其是第一战就直捣龙城(相当于匈奴都城)
2、霍去病,首战以八百轻骑,入匈奴腹地数百里,斩杀匈奴两千余人。
3、甥舅二人,打通西域通路,开辟河西走廊。
4、霍去病,攻占匈奴圣山——狼居胥山,并登顶封禅,史称“封狼居胥”,前些年已有中外考古学家在今天的外蒙古找到了当年霍去病封禅时的摩崖石刻作为证明。
第七,李靖神话演绎中“托塔天王”的原型,“哪咤”的父亲。
1、李靖雪夜袭蔡州,冒严寒,顶风雪,千里奔袭,突然出现在突厥吉利可汗的军营前,突厥军队措不及防,被李靖一举击溃,迎回前朝隋炀帝之萧皇后。之后又经大小战事十余场,使吉利可汗走投无路,最后被部下所杀。
2、攻灭吐谷浑。
第八,岳飞岳飞就不用我多说了,他的战绩有目共睹。
1、收复洛阳、郑州。
2、朱仙镇大破金军。
3、曾经一度要收复燕云十六州、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帝。
4、在战场上也是未尝一败,却输在了政治斗争之中。
第九,常遇春1、元末,时局动乱,盗匪横行,常遇春也成了其中一员。后来在和州与朱元璋的部队“偶遇”,常遇春通过多方打探,被朱元璋部队的纪律严明和朱元璋的为人所折服,于是放弃盗匪生涯,从此跟随朱元璋四方征战。
2、引军攻取衢州、大战九华山,朱元璋因其攻高,封为元帅,与徐达并列。
3、配合朱元璋,在鄱阳湖设伏,最终击败陈友谅。
4、攻取蒙元都城——元大都(今北京市),公元1368年,常遇春与徐达合围元大都,一举攻破,并更名为“北平”。
5、公元1369年,率军南归途中突然染病去世,享年四十岁。
上述都是中国千年历史中,身经百战,而终生未尝一败的千古名将。很多人会问,那么中华第一霸王项羽和逐匈奴于漠北的徐达也都是名将,为什么不提他们?答案很简单,我这里说的是未尝一败的名将,而这二位虽然是名将,却也都曾经大败过。
1、项羽,自从与韩信交锋之后,一直都是小打小败,大打大败,最后被逼的自刎乌江。
2、徐达,就是在与常遇春攻取大都之后,第三次北伐蒙元残部的时候,在“岭北之战”中损兵折将,差一点功亏一篑。《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扩廓遁,与贺宗哲合,而拒我兵于岭北。时,师数发(左谷右瓦),而心易虏,骤与之战,不利,死者万余人。”
天才奇才人才鬼才怪才哪个更聪明?
人才与天才
作者:陌柳
之前看江苏卫视台的《超级大脑》节目,真为节目中登台的那些极端聪明的人惊叹,自愧弗如。有些人大脑聪明的过人之处,简直令人不可思议。有人能在上万个由魔方组成的方格图案中,迅速发现哪个被挪动了。有的竟然能够仅仅凭耳朵听就能知道杯子里装了多少水,误差不超过三克,有的能在一分多钟的时间里准确地将一百零二个随意排列组合的新郎和新娘的次序说出来(参赛的两个选手年龄都不到十三岁)。更有一位明显存在智力障碍的人竟然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比电脑还快地完成一个数字的连续多次开方。我必须承认,这些人都具备一种罕见的超能力,是人类中的超人。而这种能力,一般人无论怎样努力也是不可能达到的。我甚至以为,这种超能力应该可以看作是一种特异功能。
随着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逐渐普及,每个人在走入社会之前,一般都要经历小学、中学以至大学这样几个阶段的学习。在一些发达国家,不但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甚至已经逐渐在普及大学的教育。这无疑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然而,回头看看我们这几十年来施行的教育体系,总觉得不大对劲儿。为什么会出现一些有见地人士先从自身做起,不让孩子入学,而是让孩子自己在家里学。我的朋友、著名歌唱家火风的两个小孩子就是这样,从小就不上学。不上学不等于不读书,不学习。
前些日子我去大理看他,两个孩子正在背书,打扮极为朴素,没有一点儿富家子女的样儿。随便问了一下,小儿子还没到上学的年龄,已经背了几百首古诗。大女儿才八九岁,已经背了数万字的古代诗歌和古散文,已经开始背长篇的《弟子规》了。
应当说,我们学习的东西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如说,我是搞写作的,基础课就是中国汉语,专业基础课范围就广泛多了,包括许多和写作相关的科目:哲学,逻辑学、文学史、美学什么的。到了专业课阶段,才具体到修辞、训沽什么的。建国以来,我国施行的往往都是应试教育,虽然也涵盖了这样三个阶段的东西,但缺少个性的培养和熏陶,使得千千万万学子按一个模式求学,按一个样子发展,以至不但让这些孩子千人一面,性格越来越趋同,思想体系也越来越僵化,少了最为值得提倡的创新力。难怪有人这样指责我们的教育:如此按部就班下去,我们的教师或许可以培养出许多人才,但很难培养出一个天才。
说到我自己,实事求是地说,也没有上过什么学。刚读到初中二年级,就赶上了文革,一下子荒废了十年。当我插队八年,1976年回城的时候,已经二十五岁,早过了最佳的学习年龄了。谚云:良田不可以晚播。如果一个人到了这个岁数才开始学习的话,实在是太迟了。好在在农村的这八年,我却是一刻也不敢放松,看完了包括厚厚的大部头《辞海》在内所有能够找到的书,背了上千首古诗,十数篇古散文。我承认,这世界上比我掌握更多的古代诗歌散文的人不会少于十万。可惜,我活到今天了,竟然没有碰到过一位。
就凭这样的水平,我在工人日报工作期间,不但发表了许多新闻稿,还以一篇《罗健夫》的长篇通讯获得了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数十年笔耕,陆续发表了十多部长篇小说,发表了近四千首诗歌。回头看看,感慨系之。难怪有人曾叹道:就连许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研究生,也没写出这么多东西来。
所有的天才都具有创造性,具有特殊性。据说,就连许多世界级的名人也没有上过多少学。大发明家爱迪生没上过大学,比尔·盖茨大学也没有读完就中辍了,毛主席也没有读过什么大学。然而,谁又不承认他们是人中的翘楚呢?再往远了说,那一代文圣人孔子、孟子、庄子,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大画家齐白石、张大千等等,又有几个读过大学呢?
最近看到一份关于三十年来一千多位高考状元目前境况的报告。报告透露,经对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状元的调查,竟然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没有一位成为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和一流的科学家。他们的职业成就远远低于社会预期。这充分说明,创新能力根本不是靠教育获得的。这些状元只不过是学习上的成功者,但绝对不是事业上的成功者。
河北赵姓祖先是谁?
如果我说赵姓的祖先是只鸟,你信吗?
然而这不是开玩笑。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这个大业就是赵姓第一个有名字记载的祖先,《史记》记载的大业身世非常离奇。
大业的母亲叫女脩(又名女修),是颛顼帝的后裔,有一天她正在家中织布,忽然天空飞过一只玄鸟,好巧不巧,这只玄鸟正好掉下一颗蛋。
女脩一看,想不到天上不仅会掉馅饼,还会掉鸟蛋,女脩本着不吃白不吃的原则,就把这颗鸟蛋给吃了,估计还是生吃。
这一吃就出事了,女脩居然生了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大业。
在这个《史记》这个记载中,大业是没有父亲,只有母亲的。
或者说,大业是女修和玄鸟所生的儿子,因此后来大业的子孙非常推崇女脩,非常崇拜玄鸟,并以玄鸟为图腾。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而这样的事迹不仅发生在大业身上。
无独有偶,《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在这个故事中,帝喾的一个妃子简狄,也和女脩一样,吞了一个鸟蛋,生下了商朝祖先契,也不知道这帝喾这算不算被绿了。
而《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这个更搞,姜原踩了个脚印,就怀孕了,生下了周朝祖先后稷,再次让帝喾喜当爹。而这还不是个例,传说华胥氏踩了雷神的脚印生下了伏羲;附宝则是在某天大晚上,一道光芒围着北斗七星绕了一圈后,射在了她身上,然后她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我的个天,踩个脚印,吞个鸟蛋,被光一射就能怀孕,那还要男人干嘛?这些故事显然是不可信的,属于神话历史。
实际上,这个故事说明的正是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社会现象。
而这些光怪离奇的故事自大业之后基本就不再出现了,这说明母系社会逐渐过渡到父系社会。
大业长大之后,就娶了少典部落首领一个叫女华的女人为妻,生了一个儿子。
这个儿子就叫伯益(又名大费),伯益在大业死后就成为东夷部落首领,后来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嬴,著名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嬴姓就此产生。
等等,不是问赵姓吗?怎么扯上嬴姓了?
这就要说到姓和氏的区别了。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简单来说,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从一个人的姓可以看出始祖是哪一个,从一个人的氏可以看出是出自哪一支。
其实,我们今天的姓在先秦时期大多都是氏,赵姓在先秦时期是赵氏,嬴姓,分得非常清楚。
先秦之后,姓氏合一,先秦时期的氏,成为我们今天的姓。
而在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在老赵,只有儿子能叫赵什么,而女儿只能叫什么嬴。
这就是电视《芈月传》中,芈月要叫芈月,而她的哥哥楚怀王却要叫熊槐的原因,因为楚国是熊氏,芈姓;而像孔子本身是子姓,孔氏,所以要叫他孔丘,而不是子丘。
也就是说,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嬴政是一个绝对错误的叫法,当时绝对不会有人叫他嬴政,这比骂他混蛋还要狠,谁要真是秦始皇粉丝,千万别叫他嬴政,叫嬴政就是骂他。
而我们现在知道的赵姓,出自嬴姓,始祖就是伯益。
按《史记》说法,伯益的爷爷就是只鸟。因此说赵姓的祖先是伯益没毛病,说是只鸟也没毛病。
现在问题来了,先秦时期的氏是怎么来的?
氏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祖先的封国、封邑。
这是氏最主要来源,周、鲁、齐、韩、魏、宋、郑、卫、燕、曾、黄、秦等等都是由此而来。
第二,祖先的字。
祖先字也是氏一个主要来源,最有名的就是孔子,孔氏就源于孔子祖先孔父嘉,孔父嘉字孔父,后世子孙就以孔为氏,诸如此类的还有丰、印、游、栾、高、乐、向等等;
第三,祖先的官职或职业。
像司马、司徒、太史这些都是官职改氏,还有就是祖先的职业,如巫、ト、陶、匠、屠等;
第四,祖先排行。
古代以伯仲叔季或孟叔季排行,排行也能衍生氏,比如太叔、公孙、公叔也源于此,最有名的则是鲁国三桓,孟、叔、季三氏;
第五,祖先居住地或埋葬地。
祖先居住在什么地方也能称氏,比如西门、东郭、北宫、南郭等等,像楚国国君楚若敖埋在若敖,后世子孙也有以若敖为氏;
第六,祖先封号或绰号、谥号。
这个比较少见,纸上谈兵的赵括他父亲赵奢封为马服君,后世子孙就以马为氏;比如赵衰被人誉为冬日之日,后世子孙就以冬日为氏;比如赵鞅谥号赵简子,后世子孙就以简为氏。
第七,君主赏赐。
有的时候君主为了赏赐有功之臣,会特别赐氏,就跟舜帝赐伯益嬴姓一样,这也是氏的来源之一,比如春秋时期,齐景公因为大将田书,伐莒有功,特赐姓孙,成为孙姓一大来源,田书因此又称为孙书,据说兵圣孙武就是他的孙子。
而这诸多来源就让姓衍生了很多氏,以嬴姓为例,嬴姓共衍化了李、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大氏,这些大氏又衍化了白、桑、养、阮、沈、诸葛等氏。
那赵氏是哪种呢?赵氏其实是第一种。
商朝纣王期间,纣王有个重臣叫蜚廉,是伯益的十世孙,飞廉有一个儿子叫恶来,也是纣王重臣。
父子俩人,蜚廉善于奔跑,善于奔跑,是个长跑冠军选手,成为风神的代称,专门为纣王打探消息,收集情报,是纣王的情报头子;而恶来力大无穷,能徒手与熊虎搏斗,猛得一塌糊涂,是不可多得的猛将,成为古代猛将的代称,三国时期曹操夸典韦是古之恶来,指的就是这个恶来。
蜚廉和恶来厉害是厉害,名声却臭不可闻。周武王灭商建周后,父子两人被周武王所杀。
纣王成了暴君的典范;而蜚廉、恶来则成了奸臣的代表,暴君奸臣,这可是绝配!
蜚廉还有一个儿子叫季胜,因为年纪幼小,声名不显,没有助纣为虐,商朝灭亡后,侥幸的保存了下来,季胜就成了当家人。
而恶来就是后世秦国君主的祖先,季胜就是后世赵国君主的祖先。
商朝一灭,一朝天子一朝臣,作为周朝的被推翻的对象,曾经在商朝显赫一时的季胜一家,风光不在,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期。
周成王时期,季胜的儿子孟增被周成王重用,情况有所好转,但也是有所好转而已,与商朝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孟增的身份只是一个为卿侯大夫所看不起的幸臣,嬴姓一族只能继续蛰伏。
直到了孟增的孙子造父时期,嬴姓一族终于有了质的改变。
造父此人,有个优点,能虚心学习,学习能力极强,是个尊师重道、品德优良的三好学生。
造父有个老师泰豆氏,造父就向泰逗氏学习御车的本领,学习过程中,造父十分谦恭,不敢丝毫怠慢这个老师。
但是这个泰豆氏也不知道摆谱,生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还是要考验造父,整整三年都没有教造父任何东西。
搁普通人,老子低头哈腰服侍你三年,你什么都不教,早就翻脸了。但造父不是普通人,他也不气恼,对泰豆氏更加恭敬小心。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泰豆氏一看造父这么乖,这才向造父传授御车的技巧。泰豆氏先从基本功教起,先地上竖起了一根根的木桩,铺成了一条窄窄的仅可立足的道路。然后让造父在上面跑步。
是的,你没听错,就是让造父在上面跑,这不折磨人吗?造父又不是学舞狮,练这个干嘛?
但造父毫不怀疑泰豆氏的用心,认真刻苦的训练。造父天赋极强,仅仅三天时间就掌握了全部技巧,在木桩上,来回疾走,快步如飞,从不失足跌下,令泰豆氏惊叹不已。
其实泰豆氏这是要造父掌握过硬的基本功,良好的把握身体平衡性能力,就是御车的关键性技巧。
当造父出色完成泰豆氏的基本功考验后,泰豆氏开始教造父真正的御车本领。造父有天赋,又刻苦,还虚心向学,想不成功都难。很快造父便掌握了泰豆氏全部御车的本领,并且青出于蓝胜于蓝,成为当时顶尖的御车高手,堪称当代车神。
可惜那会没什么御车比赛,否则造父靠比赛奖金都能发家致富。
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独步天下的御车技巧就是造父成功最大的法宝!
因为孟增是周成王宠信的臣子,造父一家从此后周天子搭上了线,和周天子关系亲密,造父本人和当时周天子周穆王,年龄相仿,很快就成为周天子的亲信随臣。
周穆王何许人也?周穆王是西周第五任天子。
周穆王这人,性子爱动,是个资深军事爱好者,资深驴友,兼资深狩猎专家。
周穆王除了爱打仗,就是喜欢名骏宝马,然后骑着这些宝马,到处狩猎,到处游玩。
而造父和周穆王一样,擅长狩猎,都爱收养天下名马,并且是个养马专家,没办法,伯益传下来的祖传秘技。
于是周穆王就封造父为御马官,专门替周穆王管理车马乘舆。
当时潼关(今陕西渭南市潼关县北)经常出骏马,尤其是潼关东南的桃林更是有品种优良的骏马。
有次造父在潼关游玩时,得到六匹品质非凡的骏马,要命的是,这六匹骏马居然比周穆王的马都要好很多。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身为随臣,自己的东西比天子还好,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造父不傻,这烫手的山芋可不能留手里,留着就是祸害。
他下意识的就想把这六匹骏马献给周穆王,可是按当时礼制,天子乘车要八匹品种统一,毛色无杂的骏马,造父手中只有六匹,献给周穆王还少两匹。
献又不能献,留又不能留,造父左右为难,惶恐不安。
于是,造父咬咬牙,先将这六匹骏马献给周穆王,并向周穆王奏明原委,决定亲自去潼关桃林寻找良马,补足八匹。
周穆王一看造父献来的六匹良马,确实是不可多得的骏马,欣喜不已,心痒难耐,赶紧催促造父尽快去桃林寻马。
那会的桃林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广阔三百里”,树木参天,遮天蔽日,猛兽层出不穷,堪称龙潭虎穴。
开弓没有回头箭,得了王令的造父,猛的钻进了桃林之中,风餐露宿,披荆斩棘,入蛇蟠之川,闯虎穴之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被他捕获两匹良马。
两马到手,造父赶紧献给了周穆王,给周穆王凑齐了八匹绝世良骏,周穆王欣喜若狂,当即就给造父新得的两匹骏马赐名,骅骝,绿耳。
这就是后世小说中著名的穆王八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
因为献马之功,周穆王对造父更是信任,两人关系愈加亲密,好马有了,还缺一个驾马的好御者,当今之世还有比造父更好的御者吗?于是造父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周穆王的御者,成为周穆王的心腹。
可别小看这个御者,御者就是司机加保镖,当时战争以车战为主,御者驾车守卫君主安全的同时还能指挥作战。
所以能成为御者的,都是君主心腹,位高权重,立功机会一大把。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有了周穆王的提携,造父很快就将迎来加官晋爵的机会。
有了绝世好马,有了当代车神为其御车,周穆王就天天让造父驾着车马,到处溜达。
“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乐之忘归”,传说周穆王往西巡狩,最远到达了西域瑶池,见到了西王母。
西王母可是神女,西王母可是神女,于是周穆王该干的和不该干的都干了,来了个尽情欢娱,乐而忘归。
周穆王这一乐而忘归出事了,天子久离国都,朝纲逐衰,于是东夷部落的徐偃王,趁西周朝纲松懈,便举兵反周,一时势不可挡。
得知徐国造反的消息后,周穆王非常着急,这会顾不上和西王母恩爱缠绵了。男人以事业为重,这要是让徐偃王得逞了,他这个天子就麻烦大了。
他马上想回京平叛,可西域瑶池离西周都城太远了,那会没有高铁,周穆王一时半会也回不去,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在此关键时刻,又是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以最快的速度,带着周穆王返回了京城。然后周穆王及时发兵,攻打徐偃王,造父作为周穆王御者,也领军出战。
说起来造父和徐偃王还是老亲戚,徐偃王和造父一样都是伯益之后,造父是伯益长子大廉之后,徐偃王是伯益次子若木之后,几百年前还是一家。但这会,像这样的亲戚关系,不名一文。造父逮着徐偃王就是一通猛揍,立下赫赫战功,平定了徐偃王的叛乱。
而造父因为平徐之乱中,立有大功,周穆王便封造父为大夫,并把赵城(今山西洪洞)赐给他做封邑。
自此以后,造父一族就称为赵氏,恶来的子孙也以赵为氏,相当于赵氏小宗,嬴姓赵氏就此诞生。
造父由此成为今天近三千万赵姓子孙的得姓始祖。
因此,准确来说,今天河北赵姓的祖先是造父。
什么鸟之类的,也就一乐,认真你就输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